法学毕业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19:46: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学毕业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位论文在法学教育的用途思索
法学本科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法学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高层次法律人才的任务,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关乎法学教育成败的关键。自从2001年以来,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规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01年,我国设置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29所,这一数字到2005年急剧增加到559个,这还不包括本科院校下设独立学院开办的法学本科专业。截至2006年8月,共有620所高校设置了法学本科专业。在读法学本科学生人数已达20多万人,每年毕业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大约有三、四万人,[1]且这种发展势头仍在延续。法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对法学教育目标定位的讨论。在2001年9月召开的《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课题研讨会上大家似乎形成了“共识”:中国大学法学教育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是为培养各级法律人才提供毛坯,只能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非专才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而非职业教育。[2]
要实行法学的素质化教育,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训练是检验这种教育成功与否的最好的标志。以下笔者从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法学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法学论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学学位论文制度等方面入手探讨法学学位论文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常规发展到跨越式大发展的道路。在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法学本科教育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法律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传统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口径过窄,培养目标趋向“专才”,而且在人才服务方面仅仅定位于法律实务部门。当然,单一的专业性法律人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很难适应法律全球化、技术化、信息化和法律服务市场的要求。因此,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更新已迫在眉睫,单一专业性人才向通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转变已成为时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许多法学界学者和教育家的共同呼声。[3]
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是进行法学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开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工作的前提。众所周知,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中,法学本科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青年学生,这些学生刚刚结束高中阶段的教育来到大学校园,初次接触专门化的法律知识的教育,面对这样的青年学生群体,我们该如何树立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呢?进一步说,我们该如何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呢?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学研究生教育和法学职业继续教育的基础,法学本科毕业生也是组成未来我国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法律服务等各个法律职业部门的基本力量。因此,对于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关系到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受到四年的法学本科教育以后对实际法律问题的处理能力,而且也关系到改革目前法学本科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完善法学本科教育制度的成败。从法学教育的整体方面来看,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既定方针政策的要求。进入21世纪,我国的法学教育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双重历史使命,这就对法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条明确规定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是“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学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须贯彻落实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观大背景以及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都要求我们的法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全面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法律人素质等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据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具有综合性、高素质的专门法律人才上。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本世纪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的整体目标仍然是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依然是我们整个工作的重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那么,法学教育就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服务。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本科法学专业人数也不断增加。面对目前的发展形势,在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法学教育的实际状况,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外国的模式。在我国法学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既掌握全面的法律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的综合性法律人才。法学本科教育要使法学专业的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了解中外法律思想家的各种法律理论,还要熟悉中外法律制度的概况,精通各种法律实用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忠于法律、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因此,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对法学本科学位论文写作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得到落实。
独立院校法学教育改革
1课程设置
诊所式教育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独立学院开设法学专业将近十个年头了,全国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在读学生有将近10万人,“但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现在仍然是在夹缝中生存”。市场经济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在不断加大的,但为什么会出现法学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呢?这与社会大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首先,企业为节约对人才培养的成本,往往不愿招用刚毕业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其次,随着国家司法制度的改革,法学专业学生要想从事公检法类本专业的工作,不但要通过司法考试,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这就使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门槛较其他专业要高得多,难度要大很多。第三,社会普遍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存有偏见。这就造成了“法学专业就业难,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就业更难”的局面。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独立学院法学教育本身找原因。
2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困境
2.1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独立学院本身很年轻,法学专业设立的时间普遍较短,其法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还处于摸索的阶段。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独立学院是夹在二本与专科之间,其法学教育的窘境就是“高不成低不就”。重点院校对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锁定为“研究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高专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则确定在“应用性”、“事务性”方面。然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则在两者之间徘徊,处境十分尴尬。
2.2师资结构不健全独立学院的法学教师可以分为专、兼职两类:专职教师主要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多是硕士研究生;兼职教师主要包括从母体高校退休或委派的教师和从其他高校或单位聘请的兼职教师。在年龄结构方面,独立学院没有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梯队,而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学历结构方面,存在着博士毕业和硕士毕业的教职工较少,而研究生以下学历的教职工过多的现象;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偏少,中级及其以下职称的偏多;在专兼职教师分布方面,学院的专职教师在数量上偏少,而以兼职教师为主,他们在学院的教学等活动中充当主力;在专业教师分布方面,学科带头人缺乏,工科类和外语类等紧缺专业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以上各因素的存在,导致独立学院师资流动性较高,稳定性差,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2.3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法学是应用学科,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时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匮乏。很多院校基于师资力量不足、校内外实习基地数量少等条件限制,大都未能事前集中合理安排、事中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事后没有开展检查总结等,而是采取“大放羊”的形式,使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不少独立学院法学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照搬母体学校或者综合类高校的做法,弊端在于学生选课的标准在于自己听课时间方便与否以及该课程是否容易取得学分,而脱离了根据课程本身内容和自身兴趣等应有的选课逻辑,并且,这些专业选修课程大多开课靠前,学生的大量选课使得开课靠后的应用法学类专业选修课程形同虚设。
就业背景下法律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法学专业教学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其与时代的融合与接轨属性,满足人们的诉讼需求。另一方面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因此就业背景下法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在论述法律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选取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进行论述,以期为法律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提供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就业;法律教学;方法探讨
法制教育被认为是素质教育贯彻与法治公民培养的重要手段,法学专业教学的社会关注热度也是居高不下。虽然我国结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着手于法学专业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优化,但是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教学方法创新优化不足是主因。基于时代的变化,做好法律教学方法的优化,引入案例教学、诊所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法律学习的积极性,也实现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法学专业曾经是高校的热门专业,该专业也寄托了学生对美好职业的向往。法官、检察官、公安机关、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等都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代名词。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整体严峻,法律专业教学方法的滞后导致人才培养方向的偏颇,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十分疲软,曾经风光的法学专业成为就业困难户。因此从教学方法的优化入手,着手法学专业学生培养导向偏颇的纠正,是当前法律教学的有效出路。
二、就业及素质教育背景下法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内涵
毕业论文总结报告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旨在系统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佳木斯电大法学专业(本科)已有四届共计66人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通过了毕业论文的答辩。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系严格按照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的。
一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教师是集中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又是工作的组织者。我系指导教师全部经过网上培训,是具有法学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教师(讲师:2人,副教授:4人)。每位指导教师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指导学生选题和收集材料,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介绍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
(二)指导学生拟定论文写作提纲,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随时进行具体指导;
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究
本文作者:石景峰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人们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法学专业也成为人们比较认同的专业。传统观念里,法学专业与检察官、法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即使在法律专业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每年高考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非常多。如何能够让这些学生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才,教学工作成为最关键的一环。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打造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法律教学工作者潜心钻研的课题。作为一名讲授法学专业课程的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打造应用型人才。
一、结合司法资格考试,夯实学生的
法学理论基础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一是职业化的门槛高。只有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资格考试,才可以获得从事司法工作的初始资格,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提高了法律职业的门槛,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因其是所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过关率较低的,被民间誉为“天下第一考”。现在,各院校法学专业都比较重视司法考试过关率,以其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二是与法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较少,检察官、法官、律师成为法学专业学生的首选。而从事其他工作则被认为与本专业脱节。学生都比较看重司法工作岗位,无形中增大了法学专业的就业压力。针对以上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司法资格考试,夯实学生法学理论基础,为学生司法考试做好服务。法学学科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理念和知识,而司法考试注重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分析判断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可以将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应该只涉及专业基础课,如法学理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具备法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修养和专业基础。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如法律思想史等课程,以利于学生建立基本的法律理念和正确的思考方式。现有的一些必修课,比如法学逻辑、中国法制史、国际经济法等,司法考试涉及的内容不多,可以改为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生涯,对法律某一领域的知识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并选择学习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专业课程。因此,法学本科生的第三、四学年,可以通过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选修课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有必要的准备,打下入门的基础。比如,未来的职业去向是公检法部门的,可以重点选修证据学、司法文书、司法逻辑、刑事侦查、诉讼程序、法庭论辩技巧等课程。在课时量的设计上,由于司法考试的范围主要以专业必修课内容为主,应加大必修课的课时量,减少选修课的课时量;教学方式上,专业必修课应注重考试辅导式教学,比如教学过程中加入司考特点、司考重点内容以及历届司法考题的讲解等;专业选修课应采用如专题报告、讲演、座谈、社会调查等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既节省课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即学即用
传统法学教育侧重理论教学,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过程。这给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都带来一定的困扰。现在的法学本科教育不仅要夯实学生法学理论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即要求学生不只会学而且会用。因此,在所有教学环节中,应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目前,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模式受到普遍推崇。然而,法学教育是在一定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自身独特性。现有的以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与中国实行大陆法系的立法模式是分不开的。大陆法强调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概念化、科学性和纯粹性,成文法的立法模式为系统的教育提供了现成的材料。法学教育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法学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笔者认为,普通法系的案例教学方法源于其独特的法律发展轨迹,如果对这些教育模式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环境把握和理解不足,势必削弱其应起到的效果和意义。在中国的立法体例和模式之下,摒弃现有的从一般到个别的法学教育方式,完全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案例教学方法并不可取,甚至有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效果。可以考虑在讲授基本理论、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案例作为对理论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的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原则的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中基本应做到每堂课都有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就职业技能教育而言,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尤其应加强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此,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完成案情分析报告、证据收集和整理、庭审程序和内容、主要争论焦点的归纳和总结以及裁决意见,直至出具法律文件等。教师可以对每一组同学的表现,包括文字的和口头表达的内容进行评判,并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教师评判的标准和思路,以便总结进步。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和配合集体的工作,并在对案件发表个人意见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对同学们担任各种角色的表现,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使得学生在职业角色的演练中,得到卓有成效的训练与提高。在实践教学上,学校(学院)应同司法机构和相关单位广泛联系,建立了若干教学实习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课堂上要经常组织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活动,而且应经常联系各教学实习点,组织学生进行法庭审理的旁听活动和其他观摩、考察活动,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动态化法学基地法治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需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整体合力。法学教育来源于实践,也回归于实践。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需要构筑一个培养法科生实践能力的集法律事实探知、司法文书写作、法治思辨论证等综合技能于一体的学科体系,而建设长期稳定的动态化法学基地无疑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有效地促进高校法学院与司法实践基地的良性互动,最终促成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动态化法学基地;卓越法治人才;路径探索
近年来,法科生就业问题一直不容乐观,法治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本身所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相脱节,导致很多法科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往往要积累较长时间的经验后才能真正融入到实践中去。因此,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根本不能满足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的需求,现行实践教学存在的缺憾又制约其培养功能的发挥,法学教学的生命力植根于实践性,动态化法学基地建设是法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动态化法学基地的价值效应
所谓“动态化法学基地”,是指高校法学院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同高校相关的司法实务部门实践基地、校内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实践资源的方式,打造抽象的法律规则与具体的生活个案之间的血脉关系所创建的常态性、针对性、双向性的全程实践操作平台。与一般的实习模式不同的是,动态化实践教学应是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通过合理的多层次系统化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在不同阶段分别尝试不同的实践学习。(一)契合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时代主题。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迫切需求,是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所在。与精英化培养模式不同,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有机融合,不仅需要具有爱国敬业的品质和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各法学院校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创建一整套符合法治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模式。校内外动态化法学基地建设正是为法科生参与实践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对于法学院校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法学基地的动态化建设,充分地实现课堂理论传授与司法实务演练的融会贯通,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理性的思辨和实际的运用,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既熟谙理论又通晓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发挥法学基地的预期效用。(二)打通理论与实务对接的重要举措。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培育卓越法治人才的关键。可以说,法律的生命并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经验则来自于司法实践,法学学科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走校地合作建设全程动态化法学基地之路会更加突出其应用性。对于法科生而言,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根据科学合理的理论引导,才能辨别与厘清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并以此得出准确合理的案件结论。但当前的专业化教育往往偏执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忽视了它的实践性要求,这样的理论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实现为司法实践服务的基本初衷。而动态化实践教学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座顺利对接法学理论的前沿性知识跟司法实务的棘手性问题的重要桥梁。(三)突破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我国是一个以制定法为法源的大陆法系国家,大学法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主要特点是学习、模仿与传承。在考察、学习西方法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多选择了大陆法系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课程的开设主要以部门法的划分为标准,教材的内容基本上由概念、法规、制度所构成。教师所传授的主要是如何诠释现有的法律条文、基本理论及各门课程的设置体系,以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1]大多数法学院校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是通过教师转移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于黑板或PPT,再由学生搬入自己的笔记,而对司法的具体操作与实践要领根本无法消化与理解,“机械的搬运工”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代名词,从而偏离了法学教学理论与实践应予交互联动的原始初衷。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纸上谈兵,有的连基本的司法文书的书写能力都欠缺,更谈不上具备参与诉讼的实务技能。因此,要改变这一窘况,必须切实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打破封闭式教学模式,调整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课堂教学提供活生生的案例素材,为学生法律技能的形成提供情景化的语境和具体化的场景。(四)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有效途径。当前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已高达600多所,作为毕业生规模最大的十个本科专业之一,最近几年来就业率却持续垫底,这种“报考火爆,就业遇冷”的矛盾局面困扰着广大的法科生及其家庭。其实,造成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很多,其中就包括缺乏法学实践技能,与社会实践脱轨,在面对一系列实际案例时,仅凭有限的理论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或者需要积累较长时间的经验后才能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去,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司法实务部门不太愿意招聘法学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综观笔者近年来带队、检查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反馈总结,司法实务部门对学生的期许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落差,“胆子小、放不开”几乎成为实务部门对实习生的多数评价。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影响法科生的顺利就业,很多司法实务部门为保证工作效率而对工作经验提出的苛刻要求成为法科生就业的拦路虎,那些缺乏实践背景的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不可避免地应运而生,而动态化法学基地相当于为法科生提前进行了必要的技能培养与实践演练,实际上为学生毕业后的实务操作做好了必要的前期准备。而另一方面,动态化法学基地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实习经验,这种教学应是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通过各法学院系合理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实践学习,通过不断的选择和演练,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适应,自我判断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最终做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不难想象,这样的学生无论进入哪一家实务部门都会受到单位的青睐和重视。
二、当前法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剖析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研究
我国大陆地区对法学实践教育的探索,兴起于2000年9月由美国福特基金支持的“诊所式”法学实践教育,最初只有北大、清华、人大等七所重点院校加入该项基金,在法学院展开“诊所式”法学实践教育,没有加入该项基金的院校也凭着自己对诊所教育的理解开展实践性教学。可以说,我国各法学院校对实践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虽然形势如此,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一般院校法学教育迫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所采取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只有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即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一、当前地方一般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讲授多,实务辅导少
课堂讲授是一种注重课堂求证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的法律知识为目的,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教学方法上注重书本和课堂理论教学,忽视课后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必要的互动探讨环节。课堂讲授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现象总结出一种教材既定的结论,虽然可使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结合社会现象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或体验,但是课堂学习是有限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不直接,学生缺少必要的实务辅导。
(二)理论教学多,实践应用少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要模式,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而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则相对薄弱。法学教育以讲授政策、法律的条文为根本,为制定出来的政策、法律作正当性注释。讲授法学理论从抽象的概念和原则出发,照本宣科,缺乏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教学计划虽然安排了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环节,但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方案。学生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训练,张口就是“门外话”。
文科建设下的法学实践教育模式
摘要:法学本质上是实践之学。实践教育是将法科学生培养成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关键环节,是法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本文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法学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学训一体的同步教学解决对策。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法学实践教育模式;重构;学训一体;同步教学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鄂教高函【2017】1号)《我国法学人才“三维”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作者简介:吕西萍,女,陕西西安人,汉族,武昌理工学院,教授,法学硕士,民商法;邱磊,男,河南南阳人,汉族,武昌理工学院,助教,法学硕士,民商法。——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吕西萍邱磊(武昌理工学院,湖北武汉430223)摘要:法学本质上是实践之学。实践教育是将法科学生培养成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关键环节,是法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本文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法学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学训一体的同步教学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法学实践教育模式;重构;学训一体;同步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同时将2019年定为新文科建设启动年。2020年11月3日,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齐聚山东大学,共同《新文科建设宣言》[2]。“新文科”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关于新文科的“新”,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述,真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者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政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先后在司法部门、高校从事过司法实务、理论教学工作,深深认识到新文科的“新”,更应体现在强调法学实践教育导向上。法学知识的学习和创新都是源于司法实践。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法学教育更应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在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以新思想、新理论与新方法总结中国法治经验、阐释中国法治理念、贡献中国法治智慧的同时,引领法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3]。作者所接受的法学教育基本都是通过法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法学人才,因此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不了解司法实践,而且更无法在生动的司法实践中总结和创新理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法学人才培养,应以司法实践为核心,实施学训一体,运用法学理论指导司法实践,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法学理论。
二、法学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法学教育职业化的背景下,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已经成为法学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因此,法学实践教育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司法实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法律院校也在积极进行法学实践教育改革,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提高法学实践教育的质量。但就目前状况而言,法学实践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并不理想[4]。这主要体现为法科学生在毕业后普遍缺乏基本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以武昌理工学院法学实践教育为例,武昌理工学院为了提高实践育人的水平,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仍不尽人意。为准确了解法学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于2020年12月26日在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中进行了法学实践教育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8份,回收问卷168份。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在实践教学方面开展得好的形式为:案例教学、模拟审判,学生反映良法学教育法制博览2021年4月上•177•好。其中66%被访学生认为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极佳;42%的被访学生认为通过开展模拟审判活动,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并熟练掌握审判程序。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方面,71%、60%和47%的被访学生分别认为取得的收效较大。在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方面,65%的被访学生选择社会实践;57%的被访学生选择法院旁听;50%的被访学生选择专业实习,43%的被访学生选择法律咨询。同时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时,被访学生也提出了实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法院旁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形式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因平时没有撰写过论文,故认为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难度较大。二是校外司法资源不足影响法院旁听、法院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法院审判工作任务繁重,加之法院工作条件,接受人数较多的学生(40人左右)集体旁听有困难,导致学校安排旁听活动也不能让学生满意。同时,由于司法资源不足也导致学生集中实习难以统一安排。即使进入法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实习的学生,由于法律职业能力的欠缺,接收单位也多半是安排实习学生装订卷宗等工作,很少能给予业务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缺乏法律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的效果就难以凸显。
领导致辞二
长春税务学院法学系自**年建系至今,全系师生本着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将法学系建设成为思路广博、条件优越的办学先进集体。系内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事业蓬勃发展,法学专业被列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
师资队伍
法学系拥有敬业博学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备,梯队建设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现有专任教师3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9名;博士2名(含系教学副主任一名),在读博士7名,均为中青年教学骨干。具有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以上教师比重近80%。设有4个专业教研室,师资力量强劲。系内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同时加大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量。多年来法学系教师科研水平不断飞跃,数量每年呈一定幅度迅速递增,并有多篇获省部级奖,承担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
该系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科建设
系内注重专业学科建设,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脉搏,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该系“经济法”课程在吉林省有较高的声誉,多名教师在吉林省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领域有权威地位,并直接参与到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辅导工作中。
法学学科教学实习基地多维度探究
摘要:开设法学专业的全国高校数量很多,法学作为一级学科,在当今融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也需不断地调整改革。法学学科人才既要具备宽泛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实务运作能力。高校法学学科实践教学单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习实习学生三方面的建设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法学学科;实践教学;多维度;解决策略
随着5G+4K+3R+AI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法学学科类高等教育事业同样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法律知识大众化。到2019年,每年毕业的高校学生800余万[1]。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就业形势来看,很多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困难很大,这势必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所以,为了能更好地使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院校纷纷开设了各种热门专业,或者着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型人才。高等院校如何能够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功底扎实的实务工资能力,专业实习任务也是大学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校方对实习基地的建设
1.1固定实习基地较少,教师队伍经验不足。第一,学校是否把实习工作放在教学的重心上来,是否把学生的实习任务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有些院校没有建立自己固定的法学实习基地,甚至实行“自主”实习方法——学校不集中带队实习,让学生回生源所在地或通过个人途径自行联系实习。第二,实习带队教师创新精神欠缺、经验不足。一般情况下,院校到第七学期安排有实习环节,实习期限一般为8周到一个学期。在选任带队老师时,会优先安排工作量不足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第三,带队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方法,驻点和差旅补助和报销费用,教师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等问题都是阻碍实习带队教师对实习工作积极性的具体问题。1.2实习规范制度不完善,考核监督机制欠缺。法学专业的实习工作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应当有相应的计划、任务、运行监督机制。所以,专业实习工作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带队教师、指导老师和学生需要严格遵守制度。有了实习的工作计划安排以后,还需要有强有力的考核监督机制。很多法学学科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动员工作、指导工作准备不够充分。在实习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鉴定验收制度,往往是一张实习鉴定表了事,指导老师按照校方的实习手册中的一些要求,比较简单地写写工作记录或工作签定结论,由于“师徒”关系,指导老师只说好话,不愿意批评学生。1.3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目前,很多法学学科院校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的博士生教授学生,从一个学校毕业到另一个院校教书,从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未到第一线去看看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未实际了解一线的具体工作,本身就比较缺乏实践教学经验,说得多做得少的教师队伍非常严重,这样课堂教学内容也就不好接地气和更新内容,与新媒体、新技术、媒介融合等诸多因素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前瞻性。1.4实习时间安排需科学化。现在大多数的高校专业实习时间基本安排在第七学期,法学学科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就存在:第一,实习时间的安排比较集中,实习点接受压力大;第二,实习时间偏短,实习学生往往进了实习点慢慢才适应了指导老师的工作,也才能够比较独立的完成指导教师安排的工作任务,但这时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也就要结束了,也就是说实习生往往刚进入角色,实习就要结束了[2]。这样使得实习单位来年不愿意再接受实习学生。第三,也有些院校把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而最后一学期往往是论文答辩、毕业找工作时间,学生基本上无心事来实习,直接影响实习工作和实习效果。
2实习单位对实习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