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案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14:10: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学案例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民办院校法学教学综述
众所周知,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法治建设需要法学理论家,更需要大批法律实践工作者。而当前我国培养的大多数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缺乏独立办案能力,初踏上工作岗位常常感到所学知识无法运用,需要在工作中摸索相当长时间才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由此,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确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为基本特征的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合理运用势在必行。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及其适用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充当法律职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取两种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其一,教师先讲述书本中的知识,然后给学生针对此教学单元的案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法学知识去分析案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案例多是为理解、说明法律知识体系服务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化理解法学基本理论。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其二,教师先不讲授课本知识,而从一些相关案例入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应用材料去对这些问题理解、分析,从而发现概念、规律和方法。培养的是学生“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思维。无论是何种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适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1.紧贴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定位探讨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育的理念与模式,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弄清民办高校“升本”后的定位,即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定位,“升本后的民办高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理论应用型的人才,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2]这与民办本科院校自身特是相符的。应用型本科学生要具备相当的在一线职业领域的适应、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由此,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生相比较,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可以不作过高要求,但是学生的实际才能的培养不容忽视。于是,侧重培养学生分析法律案例能力的案例教学法在民办本科法学教育中就更为重要了。2.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不适应当代的法学教育理念第一,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单向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学思维是“抽象”到“具体”的演绎逻辑思维方法。因此,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教师讲授某种专门理论知识而展开,教师传授知识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对教学进程能够较好的控制,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法律概念、原理以及现行的法律条文。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法律的应用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二,传统教学方法是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教师满堂灌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控制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很少甚至完全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讲-听-记”模式,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很难有效地开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有可能受到挫伤。3.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民办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高考分数一般集中在本科录取分数线的低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习的兴趣与公立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从近两年的民办院校教学实践中得出,民办院校的大学生更喜欢和更容易接受实践性教学模式,他们更注重运用学到的法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曾经将同一门课程在两个班级分别采取“直接讲授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在接下来的测试中,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采取“案例式”教学法的班级的学生成绩明显要比前者好。4.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然要根据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来分析案例。这样就会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堂或课后的讨论中,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辩论,还可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辩论能力等各种具体能力,这些具体能力正是法律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必不可缺的。
二、关于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一)选取典型案例法学案例教学法以法律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典型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典型案例应考虑以下因素:其一,案例的真实性。最好是近期发生的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的案例,真实的案例往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其二,案例的代表性。教学案例的代表性即典型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制度的特征,而相关法律规范的适用则更能反映案件和其与法律制度的关联。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学原理以及法律规范的适用。其三,案例的启发性和疑难性。具有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教学案例,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研究
一、当前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鉴于硕士研究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步入应用领域从事管理实务工作,教育部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提倡高等院校大力开发应用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资源和完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个高等院校逐渐压缩原有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扩大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导致各个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急剧上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间,我国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平均增长率达到33%,到2015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到1︰1。以北京地区为例,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有25万人报考北京地区硕士招生单位。从报考专业分布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受青睐,其中居首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有14636人报考,第2至第6名依次是法律硕士(非法学)、会计、公共管理、金融学、金融等专业,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硕士。然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急剧上涨的同时,大多数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仍然遵循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并没有针对应用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开发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现有的关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更多停留在探讨层面,没有考虑到管理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特点,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块开发与设计,特别是缺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应用和操作技巧,显然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对此,本文进行具体分析。(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许多高校将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和主要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尽管这一目标中指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培养这些能力、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种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明确,目前的教学目标往往将管理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相混合,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目标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强调,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缺乏以实践教学目标为教学导向的教学体系,这违背了管理的实践性特征,显然难以达到真正培养能力型管理人才的目的。(二)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经济管理类大多数课程涉及企业管理运营的实务流程,由于缺乏现实企业的实务操作情景,大多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实务讲解,尽管有些课程组织了企业实际案例讨论,但也停留于书面的静态场景分析,没有体现现实企业的动态运营流程,更没有考虑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由于严重缺乏实务现场的动态视频资料,使得学生普遍缺乏感性认识,很多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步入社会、承担实务工作。(三)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过于陈旧。现行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中尽管有要求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但很多教师将其等同于实验教学,通常以上机操作代替实践活动环节,而上机操作实际上是将原有纸上做的分析判断过程用计算机软件(更多是EXCEL中的函数和公式)来运行,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质上变为了EXCEL的使用培训,完全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在考核环节,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实习、学年实习、模拟实验、社会调研、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而现在是把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也要撰写毕业论文,但也很少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也通常就是以实习单位的主观评价为依据,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四)实践教学师资薄弱。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可能学历较高,但由于缺乏实务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因此,为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提供大量的理论结合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践型管理人才,加快企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开展实验课程,以完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培养出高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高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即融合翻转课堂、动态视频、模拟沙盘、实践实习等环节于一体的旨在创造实务情景、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之中,开发适应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体系,期望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无法理论联系实际、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学习以及对理论学习产生厌倦抵触情绪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一)情景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增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较深、实践操作较强的专业,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顺应了这一特点,使得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实验在于通过模拟企业管理活动的过程和观察实际管理活动来凸显管理知识,了解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体会管理知识的作用,同时,情景教学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财务管理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企业管理活动规律,促使学生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完成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活动。这样既能够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又能让他们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学习以及培养他们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做到“通过多种群体演练模拟实验系统,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岗位培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团队精神”,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仿真实验,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二)情景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特征。1.实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强调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2.优化整合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尤其是实践型系列实验教材的建设方面,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财务管理实验教材、教学案例库,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3.教学方法强调了仿真性和互动性。实验教学体系中穿插运用案例和模拟教学方法,既注重了财务管理措施的本土文化背景,又能兼顾财务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强调了教学过程的仿真性。同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4.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在实验教学环境下可以模拟企业的各种管理实务,使学生在模拟现场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充当某一角色,从而可以获得实际参与感,使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专业基本技能得以全面的检验和运用,提高实践运用的能力和素质。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必须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既会思考,又会操作,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要。构建基于任务驱动型的企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最终为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116学科建设析并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保证。
三、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目标与具体措施
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在于: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培养对象,探索一套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其预期的具体目标包括:开发和录制适合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动态视频资料;开发和制作适合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模拟实习沙盘;建立理论与实践交替的长期互动式学习实践模式;开发实务导师和校内导师深度融合的联合培养新模式。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措施:(一)开发和录制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开发和录制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的主要措施包括:(1)通过课题研究,转变以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文本为指导,把“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作为一种“新概念”教材的引入,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重构课堂。借助学案和微视频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探索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使教学过程得到保证,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积极探索运用导学案教学与微视频的整合模式,对翻转课堂视域下的导学案进行重新设计与研究,包括导学案的编制、实施策略以及导学效果的反馈(包括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反馈)等环节。(3)探索研究学生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微视频学习时(包括课前、课堂以及课后),如何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学习相关内容。(二)引导和鼓励教师多开发案例。引导和鼓励教师多开发案例的主要措施包括:(1)通过设立专门的专业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资助和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引导和资助教师参加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指委组织的优秀教学案例、优秀学位论文等评比活动,将案例开发和获奖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挂钩。(2)充分利用包括MPAcc、MBA在内的企业兼职导师的资源,鼓励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导师交流沟通,将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成案例或学生的论文素材,根据现实问题去开发案例和指导学生提高案例研究水平。(3)利用在职学生到其所在企业现场对现实场景和操作流程进行实拍和录制,形成微视频,用于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料。(三)实现实践实习过程全方位监控。实现实践实习过程全方位监控的主要措施包括:(1)聘请校外导师以及学生家长参与监督和管理学生实践实习过程,并要求实习单位详细记录学生实习期间的详细情况,严格按照正式员工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常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好出现的问题。(2)要求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或QQ向专业硕士培养中心或班主任报告自己的实习体会,及时反馈成绩与不足,将学生的报告内容及实习情况与奖学金评定和推优挂钩,同时也作为毕业意向单位的选人参考。(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的主要措施包括:(1)加大对学生案例大赛的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平台、QQ和网站等各种途径及时公告赛事信息,将学生参赛情况以及获奖情况与年度奖学金和毕业单位推荐意见挂钩,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2)为每个参赛队伍配备经验丰富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辅导学生的案例选择、竞赛准备以及参赛汇报等事宜,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专业研究生案例大赛。(五)提高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性提高高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性的主要措施包括:(1)请进来——多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家等给研究生做讲座、举办座谈会、介绍实务经验,提出现实工作中碰到的有意义的问题,使得校内导师更多地了解到实务,更好地根据实务选择研究方向。(2)走出去——定期选派一批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工作实际中体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请校外导师帮助选派教师解决现实工作的问题,加强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深究高校宪法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法学教育主要分两大类,即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演绎法教学方式,教师多以法律概念为起点阐述法律的原理。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教学主要采取的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归纳法教学式。教师总是擅于从具体的判例中去发掘法律的原则。我国秉承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传统,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所认为的重要的法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学到多少或有否获益,主要是看学生自己的领会和悟性。由此形成的法学教学方式主要就是课堂讲授。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全部法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按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基线展开其授课内容,对于案例的处理也是根据法律原理阐述的需要加以布置和安排的。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法学原理,进而准确地把握法律条文,并最终能够在实践中准确地适用法律。但是,这些年的法学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法律原理的讲授往往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上,而且常常是条文罗列,研究方法枯燥,容易脱离实际。从目前外国宪法教学来看。大多数老师主要采取的仍然是对学生单向灌输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单一,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的沟通与互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外国宪法教学方法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法律推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的法律条文。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到20世纪初期,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各主要法学院推行。现在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十分流行,为英、美国家法学院所普遍采用。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这一概念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但是,外国宪法课程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则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笔者认为,宪法是规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根本法,宪法实际上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违宪案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外国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以及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宪法信仰具有其他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如劳伦斯·来恩在《欢迎学习案例法》一文中谈道:"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为学生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提供的依据。以对实际事例的描述为基本内容的故事,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以便使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践的方式。"[1]所以,对于外国宪法课程,应该适时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老师在课前先把要讲的内容和案例及参考书目提供给学生,并点明重要原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老师不作课堂讲授,而是让学生直接研讨案例,围绕案例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根据所学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给予讲解,得出结论,指明处理类似案件所运用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事实证明,这是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较为欢迎的教学方式。
二、课堂研讨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法,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我国古代孔子的思想,他们常常与学生研讨问题,但却不给学生完整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是整个课程的研讨主体,一般由学生自己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可能的方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对整个研讨过程进行隐性的控制与引导;有时,也由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和研讨问题,以寻求最佳答案,教师则从旁指引、协助研讨进行,并力争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研讨气氛。所以说,课堂研讨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对外国宪法是较为适宜的。因为外国宪法从理论上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是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合理配置等重大的理论问题。从实践上言,本课程的涵盖面广,涉及的是每个公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大制度问题,通过这种研讨式教学,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就外国宪法课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例如中外议会制度、中外选举制度、中外司法制度问题等拟订研讨题目,学生根据研讨题目阅读教材,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和分析,拟订各自的研讨提纲(最好是小论文),再围绕着研讨题目进行研讨。研讨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组间的研讨,如必要,再进行全班研讨。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对整堂研讨课进行总结。总结主要是对本堂研讨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整堂研讨课的知识框架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学生研讨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这样,学生在教学中既学到了有形的宪法知识、宪政制度和宪政原理,而且,通过积极的参与及对相关宪法问题的思考,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宪法信仰,培养宪政理念,养成法律思维。
三、诊所式教学法
学校宪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法学教育主要分两大类,即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演绎法教学方式,教师多以法律概念为起点阐述法律的原理。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教学主要采取的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归纳法教学式。教师总是擅于从具体的判例中去发掘法律的原则。我国秉承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传统,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所认为的重要的法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学到多少或有否获益,主要是看学生自己的领会和悟性。由此形成的法学教学方式主要就是课堂讲授。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全部法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按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基线展开其授课内容,对于案例的处理也是根据法律原理阐述的需要加以布置和安排的。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法学原理,进而准确地把握法律条文,并最终能够在实践中准确地适用法律。但是,这些年的法学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法律原理的讲授往往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上,而且常常是条文罗列,研究方法枯燥,容易脱离实际。从目前外国宪法教学来看。大多数老师主要采取的仍然是对学生单向灌输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单一,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的沟通与互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外国宪法教学方法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法律推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的法律条文。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到20世纪初期,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各主要法学院推行。现在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十分流行,为英、美国家法学院所普遍采用。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这一概念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但是,外国宪法课程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则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笔者认为,宪法是规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根本法,宪法实际上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违宪案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外国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以及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宪法信仰具有其他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如劳伦斯·来恩在《欢迎学习案例法》一文中谈道:"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为学生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提供的依据。以对实际事例的描述为基本内容的故事,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以便使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践的方式。"[1]所以,对于外国宪法课程,应该适时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老师在课前先把要讲的内容和案例及参考书目提供给学生,并点明重要原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老师不作课堂讲授,而是让学生直接研讨案例,围绕案例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根据所学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给予讲解,得出结论,指明处理类似案件所运用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事实证明,这是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较为欢迎的教学方式。
二、课堂研讨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法,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我国古代孔子的思想,他们常常与学生研讨问题,但却不给学生完整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是整个课程的研讨主体,一般由学生自己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可能的方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对整个研讨过程进行隐性的控制与引导;有时,也由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和研讨问题,以寻求最佳答案,教师则从旁指引、协助研讨进行,并力争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研讨气氛。所以说,课堂研讨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对外国宪法是较为适宜的。因为外国宪法从理论上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是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合理配置等重大的理论问题。从实践上言,本课程的涵盖面广,涉及的是每个公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大制度问题,通过这种研讨式教学,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就外国宪法课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例如中外议会制度、中外选举制度、中外司法制度问题等拟订研讨题目,学生根据研讨题目阅读教材,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和分析,拟订各自的研讨提纲(最好是小论文),再围绕着研讨题目进行研讨。研讨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组间的研讨,如必要,再进行全班研讨。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对整堂研讨课进行总结。总结主要是对本堂研讨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整堂研讨课的知识框架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学生研讨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这样,学生在教学中既学到了有形的宪法知识、宪政制度和宪政原理,而且,通过积极的参与及对相关宪法问题的思考,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宪法信仰,培养宪政理念,养成法律思维。
三、诊所式教学法
浅谈高校宪法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法学教育主要分两大类,即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演绎法教学方式,教师多以法律概念为起点阐述法律的原理。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教学主要采取的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归纳法教学式。教师总是擅于从具体的判例中去发掘法律的原则。我国秉承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传统,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所认为的重要的法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学到多少或有否获益,主要是看学生自己的领会和悟性。由此形成的法学教学方式主要就是课堂讲授。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全部法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按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基线展开其授课内容,对于案例的处理也是根据法律原理阐述的需要加以布置和安排的。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法学原理,进而准确地把握法律条文,并最终能够在实践中准确地适用法律。但是,这些年的法学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法律原理的讲授往往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上,而且常常是条文罗列,研究方法枯燥,容易脱离实际。从目前外国宪法教学来看。大多数老师主要采取的仍然是对学生单向灌输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单一,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的沟通与互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外国宪法教学方法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法律推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的法律条文。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到20世纪初期,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各主要法学院推行。现在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十分流行,为英、美国家法学院所普遍采用。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这一概念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但是,外国宪法课程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则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笔者认为,宪法是规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根本法,宪法实际上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违宪案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外国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以及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宪法信仰具有其他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如劳伦斯·来恩在《欢迎学习案例法》一文中谈道:"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为学生的认真学习和分析提供的依据。以对实际事例的描述为基本内容的故事,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以便使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践的方式。"[1]所以,对于外国宪法课程,应该适时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老师在课前先把要讲的内容和案例及参考书目提供给学生,并点明重要原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老师不作课堂讲授,而是让学生直接研讨案例,围绕案例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根据所学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给予讲解,得出结论,指明处理类似案件所运用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事实证明,这是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较为欢迎的教学方式。
二、课堂研讨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法,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我国古代孔子的思想,他们常常与学生研讨问题,但却不给学生完整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是整个课程的研讨主体,一般由学生自己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可能的方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对整个研讨过程进行隐性的控制与引导;有时,也由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和研讨问题,以寻求最佳答案,教师则从旁指引、协助研讨进行,并力争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研讨气氛。所以说,课堂研讨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对外国宪法是较为适宜的。因为外国宪法从理论上讲,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是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合理配置等重大的理论问题。从实践上言,本课程的涵盖面广,涉及的是每个公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大制度问题,通过这种研讨式教学,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就外国宪法课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例如中外议会制度、中外选举制度、中外司法制度问题等拟订研讨题目,学生根据研讨题目阅读教材,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和分析,拟订各自的研讨提纲(最好是小论文),再围绕着研讨题目进行研讨。研讨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组间的研讨,如必要,再进行全班研讨。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对整堂研讨课进行总结。总结主要是对本堂研讨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整堂研讨课的知识框架有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学生研讨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这样,学生在教学中既学到了有形的宪法知识、宪政制度和宪政原理,而且,通过积极的参与及对相关宪法问题的思考,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宪法信仰,培养宪政理念,养成法律思维。
三、诊所式教学法
探讨应用法学教学设计特征
摘要:在当前的法学教育中,应用法学占有较大的比重,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的基本方式。所以,以更加科学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吸收借鉴主体性教学的理论观点,切实改变应用法学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特别是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现代法学教学的稳定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关系着整个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乃至于成败的一项具体工作。
关键词:应用法学;案例教学法;实训教学法
一、选择和设计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一,首要依据是法学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方法作为途径和手段,首先应当服务于其目的。法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它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力量,也要面向全社会培养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是法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法学教育来说,其素质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素质。包括法律思维能力,特别是准确掌握法律术语,正确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评论和创新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能力;二是文化素质。法学教育要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培养,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环境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教育;三是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要提高法律人才的道德素养和公共责任心,使法学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牢固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民主和法治观念、公正和效率观念、理性与宽容精神等。
第二,教学内容。方法属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法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在内的法律知识体系,以及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推理、法律伦理等等。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在方法上应当注重实用性。中国法学教育过去对应用教育重视不够,大部分法学教育资源被用于发展基础教育,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刚好相反。为此,我们在法学教学内容上应当加强法学的应用性教育,加强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就相应的教学方法而言,在教授实体法内容时应注重选用案例法和模拟法,在教授程序法内容时则要注重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使用。不同的内容适用不同的方法。即使在同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依据每一次课教学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做必要的调整。
第三,学生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是主导,但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所以,任何学科和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需要,这是共性。无论是法学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应当确立“学生本位”理念。作为老师应当把教育当做服务行业来看待,都应当确认,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而在事实上,我们一些高校教师,包括法学教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导兼主体”,学生成了被动的、单纯的“受体”。教师没有“学生为本”的观念更新,是很难在教学上渐入佳境的。关于了解学生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座谈会、平时师生交谈、师师交流、听课评课、意见反馈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志趣以及希望和要求等状况,然后因材施教。
涌现式案例在社会研究方法教学的应用
摘要:传统案例具有既成性、外在性和非反应性特点,学生可能因机械模仿案例内容而丧失创造性,因套用案例形式而丧失科学探索的乐趣。涌现式案例由学生在“干中学”时自己创造,具有生成和建构并存、已知和未知并存、创造和毁灭并存等特点。教师在引导涌现式案例的生产中要注意讲授有限知识、以平等为第一互动规则、强化非线性小组讨论,并重视灵感和直觉等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案例教学;涌现;社会研究方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中应用的判例教学法———运用具体案件分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将法律专业理论与律师办案实际相结合。与法律教学中使用的“案件”类似,“社会研究方法”教学中的“案例”也是“既成事实”。作为理论与经验的结合,案例的确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和熟悉研究方法。尽管如此,这种基于“既成事实”的传统案例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的涌现式案例试图在提高社会研究方法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成就感和学习体验。
一、传统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局限性
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中使用的案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差异,例如,“法学原理”课程使用的案例往往是法院判例或某国的法律条文,“旅游资源开发”课程使用的案例通常采取类似湖南凤凰古城的旅游景点等,“社会学概论”课程使用的案例可能是报纸、电视或网络视频上基于社会事实的新闻报道,“社会统计学”课程使用的案例可能只是一道带有详细解题过程的计算题,“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使用的案例则大多是研究设计、调查问卷或实证论文。上述案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既成性。传统案例往往基于既成社会事实,是对事件、地点和人物的分析。第二,外在性。案例外在于当前研究者(此处指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教师在编辑案例中则具有一定的内在性,案例研究类似实地研究中的非参与观察)。第三,非反应性。案例像文献研究中的文献,缺少互动和反馈环节。根据笔者负责的“社会学案例研究”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案例教学在社会学理论课和社会学史类课中有较好的效果。学生至少可以有三方面收获:结合经验性的案例,加深对社会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通过分析案例、撰写报告和小组发言,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社交能力。这些收获与普特曼对学生分组的合作学习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关联性[1],从侧面说明案例教学中应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传统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局限性
保险学教学重要性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保险学案例教学的关键;保险学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案例教学通常采用老师直接讲解案例的方式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相关、开辟第二课堂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保险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保险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保险学案例教学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教学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手段,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多种教学的互相配合。
关键词:保险学;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传统保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一项必然选择。从保险学案例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明显。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商务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各国之间经济往来愈加频繁的今天,商务英语已经成为经济界人才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因此,我国对于商务英语也更加的重视。随着商务英语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案例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具有真实的案例讲解,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具有真实性,并且其本身的互动模式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捷。本文主要阐述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以及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之中应用的特点,最后介绍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当中的具体实施,希望能够为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教学应用
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但是商务英语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际的商务环境中的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我国也对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此同时,还任命专家学者不断的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商务英语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案例教学法,其出现于古希腊时期,由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最早出现于美国的法学院,教师在进行法律具体应用的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来使情景具有真实性,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使其掌握在实际情境中对于法律的运用能力。随后在美国哈佛商学院,教师也将此种方法运用于商业教育之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也使之广泛的普及。案例教学法,很好的做到了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符合教学思想,并且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在产生之后也被各个国家吸取与发扬。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为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下,教师根据所学内容来选取合适的案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并且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实际运用。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诊所法律教育在法学教学的运用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起源发展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起源
诊所法律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倡导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和律师的执业技能。在法律诊所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法律实务,在法律实践中学习法律、发现法律并培养法律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诊所法律教育在美国的产生源自于法律实践的要求,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的价值是追求公平、正义和理性。美国著名法理学家霍姆斯在他的《普通法》开篇就说到:“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对时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觉,不管你承认与否,甚至法官和他的同胞所共有的偏见对人们决定是否遵守规则所起的作用都远远大于三段论。法律包含了一个民族许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它不能被当作由公理和推论组成的数学书”。法律实践的品格决定了法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灌输[1]。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由于反对当时流行的脱离现实的纯粹理论的法学讲授法,大胆提出了法律教学改革,倡导案例教学法。随之,案例教学法在美国高校广泛推行。案例教学法较之以前的纯粹理论讲授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它调动了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法律的一般原则和规律的能力。然而,案例教学法的案例毕竟是教师提前选取并经过加工的,而且案例讨论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利于学生从实践中寻找有关案件的证据和事实,不利于从生活中发现法律,在实践中寻求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正是基于案例教学的局限性,法律现实主义的代表人弗兰克提出了法律诊所教学法。法律诊所教育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也使得法律诊所在为穷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在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时候,不仅学会了法律实践的技巧和知识,而且深刻体会到了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与素养[2]。法律诊所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去调查并与真实的当事人去沟通、交流,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书写法律文书,出庭应诉等。这种法律实践教学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使得学生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应用到法律实践中,不仅锻炼了法律的实践能力,而且锻炼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法律诊所课程迅速成为美国绝大多数法学院的课程。不同法学院根据学科建设的特色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法律诊所课程,例如,有宪法与行政法诊所、刑法诊所、诉讼法诊所、立法诊所、国际人权诊所、妇女儿童保护法律诊所、环保诊所、移民诊所、劳工诊所、家暴诊所、死刑诊所等。法律诊所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价值不仅体现于课程本身,更体现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变革,它倡导实践教学,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互动、反馈中学习和提高知识和技能;它倡导公益服务意识和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意识,真正让学生在现实中领悟法律的精神与价值,让学生在现实中发现法律、领会法律、运用法律、宣传法律、推广法律[3]。
(二)诊所法学教育在全球的发展
法律诊所教育不仅在美国,在全球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法律诊所教育的发源地美国,法律诊所教育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不仅涉及实体法与诉讼法方面的诊所,而且包括了环境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残疾人保护等各种类型化的诊所。法律诊所在法律援助与公益服务方面越来越深入,在如何协调法律与政治,抵抗暴力与强权,保护弱势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法律诊所不仅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改革了教学方式,而且培养了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教会了学生自己创业[4]。在印度大学的法学院里由于全职法学教师不能兼职律师,不能指导学生办案,所以印度的法律诊所根据本国的特色,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广大农村进行法制宣传,农民走进法律扫盲营,学生在和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法律对人民的承诺与现实差别很大。农民不了解法律,无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利。学生走进底层百姓,打破了法律语言与普通语言的脱节,不仅让农民了解了法律赋予他们的基本权利,增强了农民的维权意识,而且促进了政府良政的运行。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运作,收获了更大的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目的性。韩国法学教育受到美国很大的影响,1995年韩国改革了法学教育体系,建立了美式法学院制度。韩国引进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也根据本国的教学情况设置了相应的制度。在韩国,法律诊所培养公益律师,指导教师是兼任律师的教师,学生在法律事务所学习,律师协会作为法学院法律诊所的评价主体。日本的法律诊所分为内设法律诊所与外设法律诊所,内设法律诊所在校内开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律师执业能力。外设法律诊所在校外开设,主要是租赁社会上的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盈利为目的。泰国法律诊所课程明确了教学的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第三,培养职业伦理,即培养职业负责任的精神;第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五,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责任心;第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与信赖能力。印尼的法律诊所也独具特色,由于法律诊所的学生很难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所以印尼的法律诊所主要是在政府实施法律的过程中提供法律帮助。越南的法律诊所主要提供社区法律服务,社区法律诊所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公平心,培养学生法律价值理念的形成。
(三)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移植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