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5:35: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放射医学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放射医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对于放射医学人才需求的增加,放射医学专业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本文总结了加强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辐射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并尝试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法,有助于为开设放射医学的高等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放射医学;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医学是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治以来,放射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随着放射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1]。放射医学同时也是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科学,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核电和国防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核电站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战争的威胁逐渐增多,同时与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相随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鉴于此,放射医学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辐射安全教育作为放射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事故的避免有着重要作用。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工作员健康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全面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胜任本职工作的健康状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放射工作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
第三条本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常规医学监督
第四条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前必须进行体格检查,体检合格者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第五条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后必须进行定期体格检查。对在甲种和乙种工作条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每年体检1次;对在丙种工作条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每2-3年体检1次;必要时可增加体检次数。
放射事故医学预案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厅直有关单位,省直、部属驻穗医疗卫生单位,有关高等院校及附属医院: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我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我厅组织制定了《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执行。特别是已建或将建核电站的市,务必结合实际,做好各项前期准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核与放射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探讨
摘要:目的提出核医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中若干需要关注的问题,提高预评价报告的编制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方法依据GBZ120-2006等相关国家标准,对照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易忽视、需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需注重布局与分区、防污染措施、三废处理、评价目标值设定、屏蔽目标选取、辐射危害评价、防护设施、管理制度及应急响应等各方面的评价。结论在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需结合诊疗实践,注重细节,切实将新的技术标准引入评价。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职业病;屏蔽设计;辐射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1]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放射诊疗单位在新开展核医学项目时,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国家对放射诊疗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等技术标准。笔者在进行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有概述、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防护措施评价、辐射监测计划、辐射危害评价、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防护管理、结论和建议部分,其中防护措施评价含工作场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其他防护措施等。
2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常见问题
跨专业医学教学论文
1跨专业医学硕士生进行核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目前教学内容的不足
自1895年WilhelmRoentgen发现X射线以来,人类对生命规律的每一次重大揭示几乎都离不开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如证实DNA为遗传物质、验证半保留复制假说、DNA→mRNA的观察、遗传密码的发现以及细胞周期、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研究等。由于仪器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现代核医学已经从体外放射分析技术和单纯的器官功能测定,发展到利用SPECT/CT和PET/CT进行功能融合显像阶段,并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分子影像学。可以说,当今核医学技术已涉及几乎所有的基础和临床学科,并在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无论从提高医学硕士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是培养其科研创新思维方面,对跨专业医学硕士生进行核医学教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本科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仍占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部分专业基础课与本科教育阶段相重叠,不少研究生读研之后又重新学习本科阶段的课程,并且其教学内容也相差不大。具体到研究生的核医学教学中,许多院校沿袭了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侧重于核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介绍,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近似,而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讲授不足;教学内容依然来源于现成的教材,适用于研究生的核医学教材缺乏,多为十年以前所编撰,如《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和《实验核医学》等,欠缺近期文献资料的支撑;在授课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知识更新较为滞后,过度偏重于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某一方面,难以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讲解。这些不足限制了跨专业医学研究生对核医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整合多重教学内容以适应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要求
为适应医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大多数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参照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在临床医学本科各专业中逐步推行医学课程整合,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们认为可以突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与专业间联系的教学模式,以进行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核医学教学改革,并为此构建了新的硕士生核医学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与博士研究生不同,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非需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所以,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中,我们以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分为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核医学技术临床应用和应用中的辐射防护三大模块。由于核医学课程同样为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因此,在上述硕士生教学模块建设中,我们更加侧重于核医学技术应用的教学,基础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为满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模块侧重于进行基础研究中各项核医学技术的应用介绍,并在各项技术的介绍中贯穿应用原理的讲述。考虑到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应用,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模块又分为核医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核医学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2个子模块。在子模块中以系统为中心,突出核医学技术在具有诊治优势的疾病中的应用介绍。应用中的辐射防护模块则充分兼顾实验室安全和临床应用安全的两方面问题,整合了放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的特点、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放射性安全管理以及多个相关国家法规和标准进行讲解。这种基于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形式,提取并精炼了相关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技术优势,体现了核医学在不同专业中的适用范围,对于跨专业医学硕士生了解并应用核医学技术具有较大帮助。
3不断补充和更新核医学技术的进展内容以提高硕士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加强交叉学科的知识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医学硕士生能够将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应用于本专业疾病诊治,并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研究和探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因此,熟悉和了解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应用于本专业的研究之中,能够提高跨专业硕士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出现了一门新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即分子影像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核医学显像结合形成的核医学分子成像,这项技术在研究不同系统的复杂性疾病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核医学分子成像进行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和评估;通过不同的放射性乏氧显像剂研究心肌细胞、肝实质细胞或中枢神经元的缺血损伤等。通常情况下,这些新近的研究进展仅见于各类文献报道,而现行的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成为研究生核医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医院放射防护安全管理体会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X射线、介入放射医学、放射肿瘤学、临床核医学等多种诊疗放射设备得以普及[1]。如果放射防护不当,核辐射可能会对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造成损伤,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可见加强医院放射防护的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医院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有效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医院放射科共有12名护理人员,其中女7名,男5名;年龄为24~48岁。医院自2016年1月起实施加强医院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措施,选择2015年放射科诊疗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放射科诊疗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为31~7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为34~75岁。在研究期间放射科人员没有发生调动、离职、新增等情况。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加强措施。(1)学习相关国家法律和标准:组织放射科所有护理人员学习我国放射诊疗方面的法律和标准,包括《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2)建立健全放射诊疗管理制度:根据行业标准和医院的放射防护管理现状,制定并完善行之有效的放射诊疗管理制度,并打印成册,发放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组织大家定期学习。成立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小组,对每位护理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进行监督,并将其记录在案,作为年底考评依据之一。(3)定期进行专业培训:邀请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专家或者医院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2],培训从辐射防护意识、辐射防护理论知识和辐射防护实际操作这三个大的方面来展开,培训完成后组织考核,考核成绩保存入档案,作为工作业绩考核标准之一。(4)加强健康管理:将所有受到职业辐射的人员都纳入健康管理人员中,特别关注其职业健康安全,在预防保健科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相关健康检查,定期接受照剂量监测[3]。(5)做好放射诊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建立齐全的放射诊疗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由放射诊疗设备销售公司、放射科工程技术人员对放射科护理人员进行放射诊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培训,介绍设备报修流程。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1.3观察指标。①护理人员放射防护水平:从护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的重视程度、对放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和放射防护操作水平三个方面,衡量放射科护理人员的放射防护水平,使用调查问卷统计放射科护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的重视程度,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采用自制的问卷测试放射科护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共20题,每题5分,总分为100分;由3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放射科护理人员的放射防护操作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人员的放射防护水平越高。②患者的总满意率:利用调查问卷统计所选患者对放射防护安全管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放射防护水平比较。加强医院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的重视程度、对放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和放射防护操作水平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医院放射防护安全管理的总满意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5%(P<0.05)。见表2。3讨论健全的放射诊疗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流于形式,只顾应付上级的检查。基于此,我们在切切实实调查了医院放射防护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标准为依据,制定了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针对性强,可行性高。通过组织医院放射科护理人员学习放射防护方面的国家法律、标准等文件,从法律层面和思想层面向护理人员详细讲解了辐射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改观了过去护理人员不在意、不重视辐射危害的情形,变过去的被动防护、应付上级检查为主动防护、自主防护[4],有效调动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减轻了放射防护安全管理的阻力。制度建立是第一步,关键还要看落实情况。医院定期会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强化,使遵守规章制度成为良好的习惯,还成立督导小组来监督、督促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实行双保障[5],使制度切实落到实处。专业教育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既能端正护理人员辐射防护的态度,真正从心理上、思想上重视辐射防护,还能学到有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减少自身和患者不必要的医疗照射,在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受照剂量的有效措施,又能学会辐射防护的实际操作,掌握防护用品的使用[6]。培训过后,护理人员有充足的能力进行自我防护和保护患者免受辐射。放射诊疗过程中难以避免会接触到放射[7],但我们必须要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健康管理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体现,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健康信息,通过上岗前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应急健康检查、受照剂量监测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措施,医院和放射工作人员能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受照剂量接近临界值或者免疫力下降等状况,要及时为放射工作人员安排进一步检查,调岗或者休假等,并查找确切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放射诊疗设备可靠、稳定、安全运行,对于辐射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设备故障,很可能会释放出大量辐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据有关统计,操作人员使用不当引起的医疗器械不良发生率高达60%~70%[8]。
医疗器械操作人员不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达不到专业、精良的保养和维修技术,但是正确的使用、适当的保养是必要的[9]。因此,对放射诊疗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可以让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在设备故障时掌握防护辐射泄漏措施和报修流程,在平时的使用中适当的保养可以降低诊疗设备的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根据结果,自2016年实施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加强措施后,医院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放射科护理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程度和辐射防护操作水平评分相较于实行常规安全管理的对照组而言,得到了很大的增长。患者对于医院辐射防护安全管理的满意度也显著改善,总满意率提高至93.75%。综上所述,加强医院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能促进护理人员加强对放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提升其操作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大重要改革趋势,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的可持续实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方向)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挖掘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探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如何实施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贯彻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而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新时期高校必须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和完善了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为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2]。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我校牢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秉承“业精德诚”的校训精神,悉心引导和培育学生,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简介
医学影像解剖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方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照学习正常人体连续断层标本与活体X线、CT、MRI图像,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和变化规律,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打下坚实的影像解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放射生物学认知度及教学满意度研究
[摘要]为了了解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放射生物学课程的认知度和教学满意度,以便给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并对其他准备开设本课程的专业或院校提供参考,该研究对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专业3个年级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6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相关实验课。学生对电离辐射产生影响的相关实验内容兴趣较浓,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对其学习兴趣有所影响。相较于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更喜欢板书和采用PPT、视频教学和案例教学。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放射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质量,学生的课程认知度有所提高。学生仍偏向于被动接受式学习,其学习主动性还有待提高。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度,其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等还需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预防医学;放射生物学;课程认知度;教学满意度;教学改革
放射生物学主要研究放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观察不同性质的射线照射后的各种生物效应以及不同内外因素对生物效应的影响[1]。学生学好放射生物学课程(下文也称“本课程”)有利于其日后做好预防医学工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核灾害、核事故和辐射事故等的应急处理,以及对周围环境辐射安全的检测、辐射风险评估的工作。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其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门课程目前国内外仍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1]。为了解预防医学专业(下文也称“本专业”)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为本课程在其他专业或院校的开展和改革提供依据,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本专业、本课程的认知情况以及对本课程的教学满意度。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研究对象。我们选择了南华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7级、2016级、2015级3个年级(下文分别简称为17级、16级、15级)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当时,17级学生刚刚完成放射生物学课程的理论学习,16级学生在上个学期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而15级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实习阶段。本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394份,其中,17级119份,16级202份,15级73份。(二)调查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设计“放射生物学调查问卷”[2-3],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认知情况、对专业课程的认知情况及其对教学满意度、教学设置和教学方式的相关评价,按年级回收问卷后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先用Epidata3.1双轨录入数据,再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χ2检验与秩和检验。Ρ<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二、研究结果
放疗精准质控管理在患者安全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放疗精准质控管理在提高肿瘤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肿瘤放疗科从2018年7月开始将精准理念引人放疗质控管理,推行质控规范化建设,选取肿瘤放疗科2018年1~6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前)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87名肿瘤患者和2018年7~12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后)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93名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放疗相关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放疗相关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放疗精准质控管理有助于降低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药物计量误差,减少和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安全保障水平。
关键词:放射治疗;精准质控;安全管理;应用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医学技术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放射治疗已经成为目前针对肿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放射治疗作为一种经典的肿瘤物理治疗手段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最常见的放射治疗技术有立体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来破坏癌细胞的DNA使其失去分裂与复制能力达到缩小乃至消除肿瘤组织的目的,据统计大约有70%的肿瘤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一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可以说放射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1]。近些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几乎22%的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及27%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我国,2015年中国有429.2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并且癌症预后一般较差且生存期较短,癌症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2]。恶性肿瘤患者在大约17%是通过放射治疗治愈的,放射疗法的治疗程序比较复杂,需要各项专业人士互相配合与协作[3]。医院从2018年7月开始将精准理念引人放疗质控管理,推行质控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肿瘤放疗科2018年1~6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前)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87名肿瘤患者和2018年7~12月(精准质控管理实施后)期间接受放射治疗的193名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的187例肿瘤患者中男117例,女70例;年龄39~76岁;泌尿系统恶性肿瘤41例,生殖系统恶性肿瘤33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56例,神经组织恶性肿瘤28例,其他恶性肿瘤29例。实施后的193例患者中男121例,女72例;年龄38~77岁;泌尿系统恶性肿瘤43例,生殖系统恶性肿瘤35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58例,神经组织恶性肿瘤29例,其他恶性肿瘤28例。两个时期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占比、肿瘤类型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排除意识不清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在由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关于本研究的详细讲解后,由患者或患者委托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放射治疗质控管理是指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放射治疗过程的安全执行,通过不断修改服务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放疗精准质控管理是对整个治疗计划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确的执行。治疗计划的设计需要较好的剂量分布以时间-剂量-分次模型为标准,划分“临床计划”和“物理计划”两个阶段,前者是计划的基础出发点和治疗将达到的目标,后者是实现前者的途径,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加强剂量仪的保管和校对,加强加速器常规剂量的监测和射野等有关参数的定期检查,保障模拟定位机和TPS性能等,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靶区范围确定的准确[4]。患者体位及固定的质量会影响到患者体位重复的精度,并进而影响到治疗的精度,利用CT信息上的虚拟模拟技术和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实现患者的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准确定位,制定影像检查规范,提前确定扫描范围、患者的体位及固定装置、体表坐标系标记物、扫描参数及使用造影剂的细则,确保图像的质量获取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患者位置的信息的精确获取与准确传输。物理师和放疗技师是放疗计划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明确物理师和放疗技师在整个放疗质量控制中的职责,使其参与放疗质控,保证了放疗计划的准确实施。构建放疗工作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及统一化,。以数据统一存储与管理为基础对治疗各流程进行优化,建立有效质控的放疗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此外还需加强加速器的晨检管理,加强加速器的输出剂量、均匀度和能量的检查,准确填写晨检记录单,如有某项参数不符合要求则需要暂停治疗,通知物理师和维修工程师进行修理,直至各项参数符合要求方可开始当日治疗。1.3观察指标。根据《RECIST对肿瘤测量的定义和疗效评价标准》对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和统计[5],评定结果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为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四种治疗效果,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根据《放疗反应国际标准》统计并比较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放疗相关症状评分(TRSC),放疗相关症状评价包括4个部分(皮肤黏膜、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重要脏器),每个部分为25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放射反应相关症状越严重。统计并比较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血象异常、消化道反应、放射性炎症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核查,利用IBM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检验,α取0.05。相关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形式进行统计描述。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子影像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纳米生物医学的进步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兴起,分子影像学呈现出与材料学、化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紧密融合的发展态势,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分子显像剂迅速发展,以小分子、肽、抗体和适体修饰的纳米粒子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转化,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有重大突破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在精准诊疗中崭露头角,新一轮成像技术的升级能获取更多组织和分子层面的信息,进一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本文着重从光学和光声分子影像、磁共振分子影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分子影像3个方面的前沿技术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分子影像学;光声层析成像;纳米生物学技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类淋巴系统
分子影像学能为生物体的早期诊疗、疗效评价和药物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度特异性成像剂以及高敏感度成像技术的研发。近几年,分子影像技术与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紧密融合,涌现出许多新兴的成像剂和成像技术[1],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时,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工结合愈加紧密[2-3],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是未来分子影像学重要的发展方向。本综述着重从光学及光声成像、MR分子影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分子影像3个方面的前沿技术展开阐述,并列举这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实例。
1光学和光声分子影像技术
光学分子影像技术是在现代光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新兴技术。自1960年世界首台激光器诞生,随后出现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双光子成像技术等技术。生物医学光学成像的发展经历了成像系统由简单到复杂,成像结果由粗略到精细,涉及的学科由单一到交叉的过程。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高速的非侵袭性的生物组织的断层成像技术,其空间分辨力可达微米级别,并拥有实时诊断的优势,弥补了传统病理学的不足,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活跃在生物光学成像领域,并应用于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4-5]。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在分辨力和探测深度等方面尚存在不足。近年来,以光声层析成像(PAT)技术为代表,生物医学光成像领域出现新兴的光声成像技术和造影剂[6-7]。
1.1PAT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