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9:0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专业素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律专业素养

高中生如何提升法律素养

1何为法律素养

1.1何为素养。“素养”一词原本是用来描述人的生理层次的机能的一个概念[1]。后来不断发展中引申出更广义的内涵。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政治、文化道德,业务技能,身心健康这四个方面。多用于对人的评价中,所以它是一个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词语。但是,它又有着一定的评判标准,这是它的客观性的体现。1.2何为法律素养。对法律素养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个人在法律这个领域的素质教养。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层面的法律素养,一是专业人士的法律素养。社会层面的法律素养的标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大众所应该具备的法律素养的程度,专业层面的法律素养就是以一个专业的法律人士来评判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的法律知识框架和体系。这二者的标准不同,自然要求也是不同的。

2高中学生与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的培养是需要对知识的不断汲取和补充的,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我们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应战高考,这就使得法律素养的提升和高中学习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共性。2.1高中学习和法律素养的共性。高中阶段的学习既是应试教育的学习也是学生素质全方面培养的阶段。这个素质既有政治思想素质,也有文化道德素质,自然而然也少不了法律素质,也就是法律文化素养的学习和提升。从这个层面来说法律素养的提升培育和高中阶段学习之间是有着共通之处的。2.2高中学习和法律素养的冲突。高考指挥棒一挥起,所有学子应声而动。不论高考的利弊如何,目前高中阶段的学习就是以高考为中心而开展的,这是大局势。但是在高考中并没有一门学科是和法律有直接关联的,所以,培育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必要占用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有的一部分群体会认为是浪费时间,这就是法律素养提升和高中阶段学习的矛盾所在。

3提升高中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虽然法律素养和高中阶段学习有着一些矛盾,但是从国际的大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作为提升国民法律素养重要阵地的高中生的法律素养的提升是必须的。对此笔者提出一下两方面的建议:3.1从社会大众素质的角度。高中阶段的学生即是学生,我们也是社会大众的一员,更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未来肩上的担子不轻,我们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要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干出不简单的业绩,达到不一样的目标。就必须对国之利器———法律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最基本的大众法律意识观。所以,对于提升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我们可以从普通大众的标准出发,进行和我们生活有关的普法教育。例如:基础的民法知识,刑法知识。这样使我们的高中生时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守法的公民。3.2从专业法律人士的角度。高中生学习的首要目标是———高考,高考的意义是好的大学和好的专业。虽然睡说:只顾耕耘,莫问前程。但是如果我们从高中阶段的伊始,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理想的大学和心仪的专业,那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就如同有了指路的明灯,这样才不至于盲目耕耘。而法律———作为大学所开设的学科中的一门,它有着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法律,走进法律,使我们体会到法律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意义所在。提升我们的法律素养,打好我们作为未来法律人的最基础的要求。这样即是提升我们的法律素养,也是为我们法律事业培养后续接班人做好准备。

查看全文

高职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检视及实证性分析

现在正值“六五”普法阶段,各类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专门的法制教育类课程,普遍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现时期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学法途径。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是有一定成效的,如今的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程度明显提高,对法律认知层面的“是”与“非”有了基本的判断。但知法必定不违法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些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多数情况下恰恰不是因为不懂法,而是知法犯法。盗窃是违法的,但凡正常之人对此都能做一判断,但高校失窃案件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所为。笔者曾做过几次针对高职非法学专业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这种意识属于懵懂状态的粗浅水平,很多学生对自身专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了解很少。在回答法律学习的兴趣度及学习法律的意义这一问题上,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现出兴趣不高,认为法律对自身学习生活影响不大,有距离感。对是否相信法律会带来公平和正义的问题,部分学生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由此看来,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教学效果并不乐观,表现在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认真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法律知识的讲授过分顾及面面俱到,陷入了专业化教学的套路,在内容的选取上忽略了要突出彰显法治精神和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有意无意间走入了将法律知识及法律条文的简单掌握认定为法制教育取得效果的误区。法制教育缺乏实效性成了现时期法制教育的硬伤,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引发思考很多,本文仅就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本位观做一探讨。

二、法制教育的本位在于法律素养的培养,其核心在于“法”的内化

法律不仅仅是制度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以及背后折射出的人们的心理态度。法律所追求的诸如秩序、正义、权利和义务等观念,既是规则体系所彰显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成员的内心感受,这就是所谓的法律信仰。它既包含着对法的理性认知,又包含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体现出人们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一个人在有警察并有车的时候做到等绿灯,是守法;一个人在既没警察也没车的情况下也等绿灯,这就是对法律的信仰。从表面上看,两者都没有闯红灯,但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法律的态度本质的不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之所在,人们不光“信”法律法条,更重要的是对法律背后透射的正义、公平、平等等价值理念的信仰进而逐渐形成的人的内在的法律精神。法律信仰作为法治精神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它依赖于法律素养的培养。法律素养是一个人认识及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任何一个置身法治社会的人,不仅要有专业所长,而且也应具备最基本的法律素养。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及命运。而法律素养的生成具有过程性和长期性。法律知识的简单灌输并不必然地导致受教育者依法而为、缘法而治。法律知识的获知与法律素养及法律信仰的建立之间存在着一种偶然性而非必然性的关联。“法律被遵守往往不是法律被知晓的直接结果。尽管法律被遵守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知晓法律,但它仅仅只是一个外在条件而非原因,或者说它是公民遵守法律的一个辅助性的因素”。“作为法律知识的普及,‘受众’可能获得的东西更多的是法律的规定、法律规范的内容,一种国家的意愿、态度、要求,一种法律的‘应然’。……这些都无从保障或肯定当事人行为的自觉,它只是呈现了法律规范可能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或强制功能”。事实上,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律规则与主动地“认同”法律、进而形成“崇法理念”,在法制教育的实效上是大不相同的。法制教育的本位在于法律素养的培养,其核心在于法的内化,即法律素养的形成并最终升华而成的法律信仰。西方法学大师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大学生只有从内心层面真正认可了法律的至高无上性,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做到守法、用法和护法。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在培养合格人才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在探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话题上,我们关注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完善上,尽管我们也深知法制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学生法律素养及信仰的树立,但在实践层面却往往忽略甚至于背离了在这一目标。我们只有紧紧把握住要使在校大学生对法律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依存感这一要义,我们的法制教育才算找到了归宿。

三、法律素养培养的路径

素养培养和生成本身是多维度、多层面因素的渐进的过程。笔者在此仅就法律素养培养的路径谈几点认识。

查看全文

教师审视教师法律素养分析

摘要:教师权威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概念,其中法定权威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构成要素之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教师权威奠定了合法的基础。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法制化时代的教师已经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的守法者与执法者,因此,当代教师的法律素养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权威;教师权威;法律素养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威由三部分构成。一种是传统的权威,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的权威,是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本文探讨的就是三者之中的法定的权威。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长久以来教育相关法律一直为教师群体提供着自身权威方面的法律支撑,但是这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一条单方面仅仅由某一方为某一方提供帮助的单行道。教师们也需要应和如今法制社会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社会环境大背景的要求,调动自身能动性去学习与自己职业、专业切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与修养,从而做到两个方面,在法律保障教师群体合法权威的同时,教师们也通过学习法律提高法律素养,依照法律为教师们提出的要求规范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从侧面间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与职业形象,进而获得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等的认可与尊重,实现自身权威的正当合理性,促进教师提高法律素养,有利于挖掘埋藏在教育法律中的积极能动的因素,使法律法规不再仅仅只是一款款静态的条文,而是通过教师们的学习和内化融入到教学活动、思想行为,甚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中去,将法律法规和教育制度等等对教师素养和教师权威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到最大。这既符合对教师权威中法律来源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为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教师素养的呼声愈加强烈以及教师权威的不断变化应做出的主动出击。长期以来,外界持续密切关注的、通常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等素养。教师的法律素养却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就是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观念、遵守教育法律和维护行为的综合认知和行为特征。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教是必要的,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作为教育公共生活中的一大主体,其法律素养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依法执教的前提。我国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国家层面了相关法规,对教师的法律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1991年,教育部的前身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的岗位要求(试行)》,《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学校校长必须认真学习“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法规的基本知识”。同时,根据国家对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与法律法规,国内部分师范院校也增设了一定课时的教育法律课程。然而通过以往的调查显示,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培养趋势还不容乐观。此外,通过对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不同地区和教学阶段的教师在这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的教师,初中教师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小学教师。调查结果与教师学校的地点和教学阶段密切相关。因此,该研究同时反映出了教师法律素养偏低,以及教师法律素养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等等诸多问题。

一、教师法律素养的现状

1.教师缺乏自觉的法律意识。部分教师在处理自己与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系时,没有将法律作为其思想和行事的基本标准,导致一些不应存在的不良趋势的出现和传播。与此同时,一些我们不愿见到的恶性事件,或教育悲剧也频频在大众媒体中被报道。例如全国多地幼教机构虐童事件持续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并且随着相关执法人员的介入和调查,掌握和曝光越来越多的证据,以及媒体相继披露受害儿童及其家长描述的各种详细情节,致使事态不断发酵升级。一次又一次将教师这一群体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教师的权威及其教育行为的法律边界也一再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质疑。2.教师缺乏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正规途径。从研究结果来看,虽然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自教学以来,参加过超过三次以上相关的教育法规知识学习的活动。但是从教师学习法律法规的角度和方法来看,学校和教育机构组织的正式课堂学习并不是教师理解和掌握教育法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正规学习的比例不高,只有22.59%。许多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是以非正式的自学形式进行,这部分人占23.92%。最常被教师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和其他媒体的推广,比例高达42.19%。因此,学校、教育机构和教育当局组织教师以听取讲座、观看视频或要求教师自学的形式学习教育法。即学校、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多是以非正式的途径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教育法的,而非正规课程学习的形式。在没有任务和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光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方法学习的主观意识和热情,其效果不见得尽如人意。此外,教师从各种不同的非正式渠道获得的教育法知识可能绝大多数是零星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可以想象如果教师用上述漏洞百出的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其后果令人忧心。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依法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努力学习教育法的知识。但是教育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在组织教师学习法律知识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建议

查看全文

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讨

摘要:现代企业和市场人才选择员工时,不仅是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逐步形成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本文简要介绍了职校生目前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了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职业素养逐渐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第一标准,所以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尤为重要。职业素养反映了员工对其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胜任水平,是人们在所有职业中都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许多职校生对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了解不多,甚至不太了解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再加上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所以,培养职校生的专业素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加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指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能够从某种方式反映出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现代企业不仅会评估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越来越重视员工的专业素质。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全面发展。校园内通常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然后学生通过相关的专业证书考试,获得专业证书。而职业素养一般是指求职者的内部素养,这些素养需要通过某些培训才能获得。这些内部素养包括求职者对职业的理解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以及对待职业态度等,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达到职业素质要求,让职校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职业素养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工作场所内职业素养水平较高的员工更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执行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大学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我国根据基本国情和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正确方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们逐步认识到加强法制建设的急迫性和重要价值。因此,大学法学教育要确立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理想目标,积极培育大量热爱法律职业、专业知识牢固、法学实践技能丰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高的优秀卓越人才。

一、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法律职业道德,顾名思义,是指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在进行工作时所严格遵守的规范和要求,这既是对法律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工作者必备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它充分印证了从事法律职业是光荣、神圣而严肃的。下面首先阐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大学法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法治是实现道德价值的基础。法治社会不只注重法律,同样注重道德的重要作用,二者相互依存又密切相关。有道德、有素质才能充分体现出法律的效用,而法律的核心要义也在点滴中落实在道德规范上。道德能更好地维护人类社会和谐进步,法律则保障社会安定、维护公平正义,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二)法治体现于法律职业素养中。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也是极其重要的,这充分体现出法律的公正严肃和权威,对开展法律工作过程中是否公正、公开、透明也有重要影响。对法律工作者来说,要努力学习法律文化知识,不断深入社会基层,深切体验基本法治理念,从而进一步丰富提高法律职业素养、自身专业技能、法律职业道德水平。以上所述是一名法律工作者的必备要素,更是在大学法学教育中需要教授给学生的基本知识。(三)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适应法学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院校是培养优秀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近几年,教育改革在如火如荼地深入进行,推行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在此形势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就当下而言,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与不足: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安排不尽合理;另一方面,体现在职业道德教学模式仍受传统模式影响,没有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较弱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结合各大高校现状研究分析得知,当今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较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高校法学教学实践不够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切实开设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实践课程。教学水平较落后,师资力量配备良莠不齐,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其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类思想相互碰撞影响,一些大学生只注重努力学习法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应付法律考试,而忽视了法律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下面笔者将逐条深入分析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较弱的原因及影响。(一)教材安排不当,特色课程缺乏。现如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素质教育。要想实现法律职业道德培养必须牢牢抓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这一阶段,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因为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日积月累的过程。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专业知识教授上安排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另外,对法学专业学生炙手可热的司法考试也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考察,在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点涉及较少。从各大高校法学院的教材安排和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明显缺乏职业道德教育、伦理思维培养等方面的课程安排。(二)法学教育目标不够清晰全面。素质教育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重视,各高校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笔者通过观察思考近些年来我国几所高校法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可知,法学专业的教学目标还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因此对培养高质量法律人才具有一定的约束。而热爱法学知识学习和从事法律行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但部分院校法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过程中仍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司法考试为主要目标,日常教学往往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专业技能的实践培养不够,很少教授学生怎样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为人民服务或解决法律纠纷问题,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法律职业道德培养不足,这也使众多高校的法学专业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大量学生得不到锻炼,只是空有满腹经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落后。(三)法学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就大多数高校而言,法学教育以教授学生基础法学知识和培育学生法律思辨能力为主,没有过多地注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从而致使法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不能从本质上得到提高和拓展。立足于当下各所高校的实际情况,年轻教师队伍壮大,不少教师都刚刚从事教育工作,虽有深厚扎实的知识,但毕竟没有在实践中探寻真理,还是缺乏司法实践的经验教训。而且他们继承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还是以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由于其本身可能存在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在提升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提高大学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查看全文

高职生法律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电力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电力行业优质人才的摇篮,应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加强法制教育,促使学生适应电力行业工作。鉴于此,文章通过分析电力行业对从业人员法律素养的要求,结合调查和了解到的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现状,分别从“知法”“信法”“用法”三个维度,探析培养和提升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培养;提升

党的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接班人,对其加强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移至理。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在校大学生约3709.2万人①,其中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大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专业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探索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研习。长此以往,容易淡化学生对于人文社科知识,包括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但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素养又是新世纪人才所不可或缺的。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电力高职生毕业后大部分将奔赴电企一线作业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法律问题,若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电力高职生将难以成为电力行业的合格人才。

一、法律素养的概况

(一)法律素养的内涵。素养一般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能力或习惯。法律素养则应是通过对法律的学习和实践,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并运用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法律素养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法律知识,即熟悉和掌握法律知识;第二层次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内心将法律尊为至上的行为规则,信仰法律;第三层次是法律能力,即遇事首先想到法律,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履行法律的裁决,。(二)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的应有之义。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已逐步进入深水区,电力体制改革更进一步明确了电网企业的公共服务属性,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与之前相比将更加重大,使命将更加艰巨。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养和法律素养。目前电力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有:1.电网建设法律风险,即随着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的增加,电网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征地补偿问题、“线树”“线房”问题、施工扰民问题等。2.电费回收法律风险,当下电费回收问题随着智能电表的普及而得到总体解决,但电型工厂和公司的生产用电,长久以来都是先使用后付费,一旦出现欠费,便是巨大的金额,除此之外,个别地方政府为保护企业,还以文件或会议纪要形式给予企业暂缓缴纳电费的优惠等。①3.劳动关系法律风险,从业人员从事高空、高压作业,人身触电伤亡时有发生,死亡赔偿额度不断攀升;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劳资纠纷不断。从以上不难看出,电力高职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企从业人员,其应具备的法律素养是,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尤其是电企可能涉及的专业法律知识,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具备严密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法律实践和运用能力。

二、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但是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高校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制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的树立的主要途径。本文基于法制素养的内涵和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现状,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对高校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学生法制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策略

一引言

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需要每位公民的积极参与,而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加需要掌握各项法律知识,积极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为建设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做出重要贡献。高校思政教育是帮助学生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为学生法制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探究高校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法制素养的内涵

法制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通常按照以下三种含义理解:第一,法律知识,指的是个人要理解和掌握法律的相关规定;第二,法律意识,指的是个人需要对法律具有敬畏和崇拜之心,当遇到问题时,能首先想到通过法律解决问题,能自觉遵守法律的判决结果;第三,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始终相信法律是全社会都遵从的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具有该信仰的人属于法律认识的顶级阶段。一个人的法制素养往往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表现出来,所以,想要成为社会上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要学习法律,提升法制素养。

查看全文

大学生法制教育可持续性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可持续性。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素养;重要性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不断贯彻和落实了基本治国的各项方略,纵观全社会在法制时代下,从高校大学生具备的法律素养上看,应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才能更加全面的促进社会法制化建设。

一、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1、法制教育迫切性。近年来,犯罪大学生数据一再升高。频频向社会昭告:大学校园并不平静,法制时代下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很贫瘠。曾在有关“校园犯罪”的调查数据上发现,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其中不乏研究生和博士,而且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犯罪手段向网络化、高智能化发展。涉及方面众多。如:财产纠纷、因情暴力伤人、团伙勾结以及高智商犯罪等等,这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频频犯法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法制教育现状分析。1)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教育理念上和法制教育的延续上有明显的优势,但对于基本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具体内容上讲述不够,法制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参与度少,易造成学生面对法律问题时表现得束手无策,但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模拟法庭、法院庭审和法律讲座等这些课外的法制教育很受欢迎。2)非法律专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课,首先他们对法制教育思想认识薄弱,高校对日常的法制宣传教育不重视、措施不到位,未曾把学生法律素养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其次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细致、深入、到位的传授法律知识,他们只能在专业的法律法规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未能上升到“法治素质教育”的高度,造成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法律信仰较为缺失;再有社会重视不够,目前高校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当今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势必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时糊涂造成不可扭转的违法的尴尬局面。

二、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探讨

一、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法学毕业生往往会从事律师、法官、法律顾问或者其他与法律相关的职业,而这些职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因此毕业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来保障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外,还应当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进而保持自己的客观性以及工作的公平性。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注重法学专业人才职业观、道德观的培养,进而督促法学毕业人才在从事法律工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公证的来处理法律事务。因此,从从业人员道德素养来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有着显著的重要性。

二、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法学本科阶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在本节根据之前的分析以及大学法学教育的现状来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

1.明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保障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重还十分的欠缺,加之司法考试以及日常考核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也相对较低,因此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阶段的开展工作几乎无法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所以现阶段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大学要注重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并引进专业的师资来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而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时间的保障以及优秀教师的推动,法律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够获得最为有效的提升。

2.适当提高我国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高校与社会共同保障教育的开展考试往往是作为对一个人能力考查以及对一个人学习进行约束的最佳的方法,我国司法考试除了是对法学专业学生起一个考查和约束的作用外,还肩负着为国家挑选合格法律人才的重担,因此司法考试不仅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以及推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的司法考试就可以适度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即除了对学生专业素养做严格要求外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职业的素养做相应的考察。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会依据司法考试的实际要求来逐步的进行调整,进而高校与社会进行联动,共同保障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而考试内容的变化又会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一个良好的督促作用,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的联动下将会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查看全文

依法治国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张和约束下,全社会都要不断增强用法、守法、尊法以及学法意识。大学生作为当代年轻有为的群体,应该成为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因此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对于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落实。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大学生只有树立宪法为上的法治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最终成长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二)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校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只有科学、法治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才能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必须要与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相结合,高校才能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依法治校水平,即在学校管理者提升自身依法管理学校的能力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师、学生处以及各个部门在进行高校的日常管理时,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行,最终才能构建高校依法治校的良好基础,提高大学生懂法、知法以及用法的水平和能力。(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依法治国的保障。法治环境的建设和法治精神的普及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其中法治环境的构建和法治精神的宣传都离不开公民法治精神、方式、思维以及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大学生也是普通公民的一员,因此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更容易帮助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培养,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激励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最终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目标的成功实施。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内容

第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树立大学生对我国法律的推崇感和认同感,才能积极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打造法治社会的精神根基,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树立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内在权威地位,最终才能积极提升大学生对法律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认识;第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塑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法律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所谓的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大学生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处理、分析以及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然而受法律本质的影响,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是一种更具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国战略的推出积极引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公民,靠法解决问题、遇到事情找法律以及日常生活自觉遵守法律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的法律教育中更要积极把握大学生法治思维训练的方向,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并守住法律底线;第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重点在于法治方式的训练。所谓法治方式就是凭借法治思维的引导,按照法律的规范、规则、程序、方法以及手段执行法治化的实践和监督的过程。在当前的高校法律教育中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提升大学生运用现在法治形式解决和处理法治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所谓的法治精神即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精神,同时我国的法治精神也是大学生法律教育最终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只有在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中慢慢渗透法律所主张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义务观念以及自由意识等,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彻底融入法治信息和理念。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