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2:14: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职业素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律职业素养

法学中职业伦理教育

[论文摘要]在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的倾向。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在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形成法律信仰。

[论文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查看全文

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讨

摘要:现代企业和市场人才选择员工时,不仅是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逐步形成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本文简要介绍了职校生目前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了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职业素养逐渐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第一标准,所以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尤为重要。职业素养反映了员工对其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胜任水平,是人们在所有职业中都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许多职校生对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了解不多,甚至不太了解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再加上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所以,培养职校生的专业素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加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指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能够从某种方式反映出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现代企业不仅会评估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越来越重视员工的专业素质。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全面发展。校园内通常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然后学生通过相关的专业证书考试,获得专业证书。而职业素养一般是指求职者的内部素养,这些素养需要通过某些培训才能获得。这些内部素养包括求职者对职业的理解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以及对待职业态度等,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达到职业素质要求,让职校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职业素养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工作场所内职业素养水平较高的员工更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执行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中职医学生实习阶段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隐性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则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其中,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为显性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以及医德修养为隐性的职业素养。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从事医学活动的基本条件,故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将其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是未来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趋势。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到医院、从课堂到病房、从书本到病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救死扶伤的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今后养成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实习阶段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法

(一)岗前培训

学生在校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当进入临床实习后,很多学生表现出束手无策,此时,必要的岗前培训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从进入临床实习开始的。实习单位应加强对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医德医风教育

查看全文

高职法律课程人文教育论文

一、高职法律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法律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于就事论事的特性,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使其深入思考,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教师给出评价并进行总体分析。还可以利用模拟法庭来培养学生对实际法律问题的适用能力,但在整个过程中,更多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价值、情感、信念和责任方面法律综合素养的培养缺失,这无法实现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法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更好的与社会生活的人文性要求相适应,在法律课程教学中只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上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其他各方面的知识的传递并没有要求,所以在法律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有关人文精神知识的传授更不可能。但在社会生活中,人性和理想也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更需要融入人文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更高的境界和理想信念,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人文教育的不足

当前由于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较为重视,而各高校和高职院校也专门设置了人文教育课程来进行人文教育,但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讲,人文教育课程并不被重视,而且这样单独设置,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效的分割开来,这样科学教育培养目标则会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偏差。而且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占主导地位,学生对专业课程更为重视。这样就会导致人文教育课程没有一点优势可言。所以在法律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自然会形成追求公正、公平和法律责任感的理想和信念,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人文教育内容相对都较为单一,具有各自的特点,无法把高职院校法律类的职业特征更好的体现出来。而在高职法律课程的人文教育中则应更注重于对学生法律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具体教学中,针对法律职业的特性来进行与法律类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人文教育,从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法律职业性人才。

二、高职法律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变革探析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教育应该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法学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法律人的法律职业,对于法律人职业的挑战应该注重法律人法律素养的培养。法学教育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科技带来的机遇,变革法律人法律素养的培养方式,积极的应用人工智能于法律教学中,加强人工智能与法学融合的课程建设,注重人工智能的法学应用教育,明确主次地位并在法学教育中不断进行价值纠偏,以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社会转型的法学教育需求,培养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人工智能时代法治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学教育;教育改革;法律素养;法律职业

人工智能是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层次孕育而生的事物,对于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人类发展中的工作效率及效益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其他重大的新兴事物一样给人类的社会带来观念和认知上冲击,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于人类的社会需求的回应,这种不可逆化的情形,需要人类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中不断升级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做好风险的防范和即将到来的危机的处理。法学以理性、逻辑与注重现实存在的特点与人类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法学的发展应该对于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人工智能进行法学的视角的回应,“法学的特点决定着法学教育应该如何进行①”,法学教育中对于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教育在回应这些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认知的表面,诸如只言及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法律从业者的工作及人工智能时代法律就业的困境,但是却没有根据人工智能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深入的认知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的和不能替代的原因,以及人工智能在什么阶段可能对于法学教育形成全面的冲击等。法学教育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适用程度决定了人工智能和法律结合的程度,决定了法律职业的发展的前景与生命,更决定了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变革的方向与进路。

一、人工智能特点的认知和对法学教育的冲击与思考

1.人工智能特点的认知:以“意识”为展开核心人工智能的定义有很多种表达,如“用机器来承担通常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完成的活动,运用计算机来探索和模拟人的感觉及思维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①”;“亦称人工智慧。计算机系统具有的学习、推理判断、解决问题、记忆知识和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②”;“探索和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而设计出类似人的某些智能的自动机的科学③”;“利用电脑模拟人脑智力活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之一。它可以代替人进行某些操作和作业,从事科研活动或执行一定任务④”。显然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迄今为止在人工智能领域并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的困难不在于“人工”的表述,而在于“智能”一词的理解上存在偏差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人工智能的总的概念的理解将其限定在对于人类发展有益的“学科”、“科学”、“能力”上来解释人工智能并未超出人类认知的限度,以人的有限视角来观察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科技现阶段所处的水平相关,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化对于人类的认知也会带来新的冲击。以人类智慧凝结的产物,与人类主体之间存在着鸿沟,那就是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其“独立意识”。正如很多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具有威胁和挑战⑥,可是按照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水平来看,人工智能的威胁论被夸大了,人工智能的“奇点”并没有来临⑦。“人类还有最后一道防线——自我意识。现在的所有人工智能系统都没有意识,一切都是按照程序的安排,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的危险不必过于担忧。⑧”,“人工智能要想进行反叛,首先就必须获得能够理解什么是“反叛”并把人工智能主体自身与作为控制者的人类区分开来的独立意识①”,显然人类暂时做不到赋予人工智能“意识”的能力,毕竟人类对自身意识的认知也有局限性②,再者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的有限性及对不确定事物的恐惧,从而放大了对于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渲染,在一定形式上采取保守的态度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利的,反映到人类的科技发展中会导致人类认知的狭隘被延长,影响人类文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文科学对于人工智能认知如果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更加不可能具有与人工智能科技对话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融入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法学作为人文学科中与人类社会生活现实存在联系比较紧密的科学,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加强在法学教育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特点的认知,以便于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更好的规范人类社会发展的秩序运行,提供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秩序选择的最优方案。2.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的冲击。人工智能具有探索与模拟人的感觉及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学习、推理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的拟人智慧的特点。人工智能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人类,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以便人类获得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水平。人工智能的拟人智慧运用到法学领域里,可以运用海量的司法数据来帮助人类完成法律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市场对于法律职业需求的改变,法律行业不需要太多的初级法律工作者,对于法律的初级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而不是选择人力成本更高的人,这样必然导致大量的初级法律工作者的失业,如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法律知识检索与咨询,帮助法律从业者进行案件预测并辅助量刑,同时参与合同的起草与审查的法律工作等③。美国学者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未来的10到20年较短的时间内,有47%的工作种类处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高风险类别里,而律师助理和助理律师在被替代的高风险类别里面(可以被自动化完全取代),而依赖律师助理或者助理律师的工作的律师因为人工智能在创造性和社会智能方面的工程瓶颈而不可能完全取代④。鉴于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完整的人类意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独立意识,人工智能并不能代替人类进行司法、立法与执法,故而人类的法律职业并不会被完全取代。设想如果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将来的一天,人工智能突破了人类认知的桎梏而孕育出了“独立意识”,人类的认知的水平的提高自然也在提高,法律人也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法学素养,相对于人工智能主体的智慧,人类的智慧并不会逊色。“法学的使命在于改善对正义的管理⑤”,细化来说就是在于对于正义的坚守、改善和提升,那么法学使命的实现就需要大量法律从业者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法学教育的变革方向应该是更加注重法律学习者的法律素养的培养,毕竟相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其在不具有“意识”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产生较高的法律素养,不可能进行法律职业活动中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行为,自然难以实现法学所承载的使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法律职业工作。

二、人工智能时代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法学教育的改革

查看全文

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探讨

一、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法学毕业生往往会从事律师、法官、法律顾问或者其他与法律相关的职业,而这些职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因此毕业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来保障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外,还应当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进而保持自己的客观性以及工作的公平性。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注重法学专业人才职业观、道德观的培养,进而督促法学毕业人才在从事法律工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公证的来处理法律事务。因此,从从业人员道德素养来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有着显著的重要性。

二、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法学本科阶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在本节根据之前的分析以及大学法学教育的现状来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

1.明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保障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重还十分的欠缺,加之司法考试以及日常考核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也相对较低,因此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阶段的开展工作几乎无法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所以现阶段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大学要注重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并引进专业的师资来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而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时间的保障以及优秀教师的推动,法律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够获得最为有效的提升。

2.适当提高我国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高校与社会共同保障教育的开展考试往往是作为对一个人能力考查以及对一个人学习进行约束的最佳的方法,我国司法考试除了是对法学专业学生起一个考查和约束的作用外,还肩负着为国家挑选合格法律人才的重担,因此司法考试不仅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以及推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的司法考试就可以适度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即除了对学生专业素养做严格要求外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职业的素养做相应的考察。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会依据司法考试的实际要求来逐步的进行调整,进而高校与社会进行联动,共同保障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而考试内容的变化又会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一个良好的督促作用,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的联动下将会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查看全文

诠释司法警察执法形象之提升

摘要:司法警察的工作是国家法律实施的重要环节,因此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对于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司法警察队伍建设过程中,司法警察执法形象的提升尤其重要,是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关键点。本文对司法警察执法形象做深层的解剖,认为司法警察执法形象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的形象,同时还取决于司法警察内在的素养。因此,在提升司法警察执法形象过程中,不能仅仅着力于司法警察外在形象的塑造,同时还要着力于司法警察内在素质的培养,或者说,提升司法警察执法形象需要“外塑形象,内练素养”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关键词:司法警察执法形象外在形象内在素养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虽然不在审判的第一线,往往扮演服务保障的角色,但是不难看到,司法警察也是国家法律的实施者,在法治进程中同样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支业务素质优良,形象优秀的司法警察队伍,是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的关键。因此,本文着力于探讨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提升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促进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司法警察执法形象概述

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是指司法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在观感,是指他人对司法警察执法工作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说,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不但代表着司法机关的外在形象,还代表着国家法律的尊严。

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本身执行着一定的功能,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司法警察的执法活动严格按照法律进行,但是由于执法本身是一种强制性活动,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相关人员的不理解甚至抵触。笔者认为,司法警察的执法活动是国家法律执行的一部分,要求做到以法律为依据和准则,但是如果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无形之中会化解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使执法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查看全文

当代两大法系教育价值观的对比

本文作者:董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法学教育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主体对法学教育与自身需要和利益的关系所形成的稳定看法。它本质上是客体———法学教育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反映。〔1〕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出于对法学教育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教育价值观。而我国近几年虽然也开始对法学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但是多数学者的研究仅局限于对法学教育的实证考察,并没有建立起理论探讨的可靠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对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明确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对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的考察

1.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价值观英美法系国家实行的是职业素养价值观。所谓职业素养价值观指的是社会主体对法学教育价值的认识,主要定位于满足法律职业的需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法学教育的目标被界定为培养法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注重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而不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在英国早期的法学教育中,以学徒制为特征的律师学院是培养职业法律家的专业机构。它采用实践性的、非学术化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传授实际应用法律的知识和技能。而大学中的法学院,对学生教授的只是罗马法和教会法的内容,并不学习本国的法律。〔2〕直到1971年ORMORD报告的出台,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相脱节的现象才有所改变,法律教育开始由法学院承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始成为大学法学教育的主导价值观。〔3〕受英国教育制度的影响,美国的法学教育也是在学徒式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到20世纪初,在法学院协会的推动下,法学教育才开始从学徒制培养模式到正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的重大转变。〔4〕如今,美国的法学院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职业法律人就是法学院的使命。2.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价值观大陆法系国家奉行的是理论素养价值观。理论素养价值观是指主体对法学教育的认识,主要定位于法律科学的研究。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法学院侧重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而对于法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教授。德国现代法学教育始于19世纪初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的改革。威廉•冯•洪堡认为:在大学教育中,第一要使学生对于各种科学的统一性有相当了解,其次要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大学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从事研究的一种引导,而学生的任务是独立地研究。〔5〕在威廉•冯•洪堡的影响下,德国构建了传统的法学教育体系,后来虽然几经变革,但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动摇。直到今天,德国法学院仍然以威廉•冯•洪堡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法学院的授课和研讨,具有浓烈的学术性和理论性的特征。法国的法学院也是侧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是法学院的必修课,法理学和法史学等基础课程也备受关注。教师教授学生的是逻辑思维方法,而不是对个别问题进行处理的技巧。可以说,法国的法学教育带有明显的学术型的、理论型的痕迹。3.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之比较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职业素养价值观将法学教育定位于主体对法律职业的需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实用技术被教授,学生要求掌握的是诉讼实践经验。而理论素养价值观侧重于对法律理论基础的教授,法律被看作是一门人文科学,学生要求掌握的是理论基础知识。两种法学教育价值观一个侧重于实践教学,一个侧重于理论教学,因此,其内容并不相同。正是由于两大法系在法学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由此而形成的法学教育体制也各有特点,两大法系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英美国家将培养职业法律人作为了自己的法学教育目标,开设的多是培养实务技巧等方面的课程。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采用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庭为代表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大陆法系国家侧重于培养具有系统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开设的多是基础理论课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积极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为了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教授学生运用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来寻求解决案件的常规办法,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

二、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差异之原因分析

英美法传统下发展起来的职业素养价值观和和欧洲大陆的理论素养价值观在内容含义上并不相同,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观不同。英美法系国家的职业素养价值观是在实证主义法律观的指导下形成的。实证主义法律观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将研究的逻辑起点界定为经验,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其法律推理采取的是类比或归纳的方式,也就是同样案件给予同样裁决。英美国家具有悠久的实用主义的传统,由英美国家首创或流行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实用主义法学、行为主义法学等法学流派,都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色彩。可以说,实用主义就是英美国家社会民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支柱力量。英美国家之所以奉行实证主义法律观,原因在于英美法律家的思维习惯上。正如庞德所说:“在普通法法律家富有特性的学说、思想和技术的背后,有一种重要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习惯于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观察事物,相信的是经验而不是抽象概念;宁可在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每个案件中似乎正义所要求的从一个案件到下一个案件谨慎地行进,而不是事事回头求助假设的一般概念;不指望从被一般公式化了的命题中演绎出面前案件的判决……这种心态根源于那种根深蒂固的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即当情况发生时才处理,而不是用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公式去预想情况。”〔6〕正是在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下,英美国家的学者逐渐形成了经验主义的思维模式,将其运用到法学教育领域,也就形成了以司法经验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经验。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素养价值观是在理性主义法律观的影响下形成的。作为哲学范畴,理性指的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它与感性、情感、知觉和欲望相对,可以凭直觉把握基本的真理。理性主义法律观是在承续罗马法时代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受自然法思想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对法的认知方式和方法。它以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将思维的逻辑起点界定为概念,认为理性是人唯一可靠的认识方法,通过理性的力量人们能够发现一个理想的、完美的法律体系。在这一法律观的指导下,法律推理采取的是演绎的方式,即从逻辑大前提中产生结论。在欧洲大陆,德国是将理性主义发扬得最为充分的国家,由德国法学家创立或流行的学派,如新黑格尔主义法学、存在主义法学、现象学法学等,都带有哲理化、思辨性的浓重色彩,和哲学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奉行理性主义法律观,主要原因是大陆法系的法律家习惯于理性抽象的思维方法,“在理性主义者看来,所有的要求都可由理性独立完成”,〔7〕大陆法系的学者们以演绎方式,从最一般的、有牢固理性法基础的基本原理中获得最具体的个别法律规定,其法律制度就像是完全艺术化分类的、系统而明确设计的建筑。学者们将这种严谨、理性的思维习惯运用到法学教育领域,自然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的训练,将教学的重点重放在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教育上。其次,法律渊源不同。在英美国家,虽然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法律的正式渊源,但判例法居于主要地位。英美国家传统的法律渊源就是判例,只是到了近代以后,制定法的数量才日益增多,但它们也是法官对司法判例所确立的法律规则经过系统整理而形成的,因此判例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受到动摇。由于判例作为司法实践的创造物,就是对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以判例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的法学教育,必然将教学的视角聚合于司法实践经验。同时,法官在对判例进行适用时,按照“遵循先例”的原则,需要将作为先例中的事实和法律问题与现在审理案件中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比较,而这种精妙的“区别技术”,正是来自于法学教育的训练。由此可见,判例在英美法系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地位,直接影响了英美法学教育价值观的取向,使其对学生的教育集中在了法律职业素养方面。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也同时存在制定法和判例,但制定法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判例并无独立的法源地位,虽然从近代以后,判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它仍然只具有某种程度的说服力,而不具备拘束力,成文法的核心地位从来就没有改变过。由于成文法已经以抽象的、条文的形式预设了一定的法律事实,所以,发现法律的技术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法官在对案件进行裁判时,只需将抽象的条文与具体的案件事实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即可。这种制度模式必然决定法学教育将满足人们对系统的法律知识和抽象的法律规则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核心,而不以职业技能为价值指向。最后,法律职业者的地位不同。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就法官来说,一方面,法官拥有绝对的立法权,他们通过对案例的判决,就可以形成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很多法官也是著名的法学家,他们通过司法判决发表法律见解,阐述法律思想,在理论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英国的格兰维尔、利特尔顿等法官,他们留下的各种著作曾经被看作是对他们的时代的法的陈述,具有极高的权威性。〔8〕而就律师来说,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使律师在法庭上可以充分施展才华,公众对律师的依赖感与日俱增,律师已成为英美国家不可缺少的“人工信任”的提供者。法律职业者在社会中的显赫地位,促使法学院按照职业利益和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这种教育观念延及至后来的大学法学教育,也就形成了以职业素养为价值取向的法学教育价值观。而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职业者的身份较低。法官仅仅被看做是“一种专业性事务官,是立法者所设计建造的机器的操作员而已”。〔9〕真正塑造大陆法系法律精神的主体力量是法学家。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大陆法系的法学家们一直掌控着国家立法权利。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主宰着立法,影响着司法领域。同时,法学家通过他们在大学的优势条件,积极培养其思想的继受者和传播者,从而保持着其思想和学说的影响力与发展的后续力。正是法学家将他们的超出具体生活经验的理性思维、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演绎的推理方法带进大学,造就了大陆法系典型性的理论素养价值观。

查看全文

小议司法警察执法形象之提升

摘要:司法警察的工作是国家法律实施的重要环节,因此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对于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司法警察队伍建设过程中,司法警察执法形象的提升尤其重要,是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关键点。本文对司法警察执法形象做深层的解剖,认为司法警察执法形象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的形象,同时还取决于司法警察内在的素养。因此,在提升司法警察执法形象过程中,不能仅仅着力于司法警察外在形象的塑造,同时还要着力于司法警察内在素质的培养,或者说,提升司法警察执法形象需要“外塑形象,内练素养”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关键词:司法警察执法形象外在形象内在素养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虽然不在审判的第一线,往往扮演服务保障的角色,但是不难看到,司法警察也是国家法律的实施者,在法治进程中同样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支业务素质优良,形象优秀的司法警察队伍,是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的关键。因此,本文着力于探讨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提升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促进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司法警察执法形象概述

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是指司法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在观感,是指他人对司法警察执法工作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说,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不但代表着司法机关的外在形象,还代表着国家法律的尊严。

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本身执行着一定的功能,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司法警察的执法活动严格按照法律进行,但是由于执法本身是一种强制性活动,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相关人员的不理解甚至抵触。笔者认为,司法警察的执法活动是国家法律执行的一部分,要求做到以法律为依据和准则,但是如果司法警察的执法形象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无形之中会化解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使执法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查看全文

国际物流人员职业素养内涵解析

提要:国际物流企业需要大量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人才提升企业的服务力和竞争力,而高职院校对这类一线人才的供给却颇显不足,面临国际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要求。本文对现代国际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进行解析,认为不仅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更应从国际物流岗位特色角度培养学生的特色职业素养。

关键词:国际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解析

国际物流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为第三产业,属于服务业,国际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内容杂、项目多、范围广,其身份呈多样化,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较为复杂,风险程度及损失大小难以掌握和估计。然而,企业的服务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素质,极具服务特性的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高职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对象不仅仅是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而更多的是一线工作者。那么,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一线国际物流人才才是合格的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来探究现代国际物流从业人员在上岗执业时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一、国际物流企业工作岗位特点分析

国际物流岗位群主要包括:货运营销员、国际海运客服、国际空运客服;国际物流操作人员包括:海运货代操作、空运货代操作、报关员、报检员、跑单司机、仓库管理员、堆场操作员等等。这些具体岗位又可以归为国际物流客户服务岗位和国际物流操作岗位两大类。国际物流操作是熟练细致化的工作,而客服却是技巧化的工作。

(一)国际物流客服岗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