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生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03:43: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生活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位论文在法学教育的用途思索
法学本科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法学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高层次法律人才的任务,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关乎法学教育成败的关键。自从2001年以来,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规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01年,我国设置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29所,这一数字到2005年急剧增加到559个,这还不包括本科院校下设独立学院开办的法学本科专业。截至2006年8月,共有620所高校设置了法学本科专业。在读法学本科学生人数已达20多万人,每年毕业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大约有三、四万人,[1]且这种发展势头仍在延续。法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对法学教育目标定位的讨论。在2001年9月召开的《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课题研讨会上大家似乎形成了“共识”:中国大学法学教育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是为培养各级法律人才提供毛坯,只能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非专才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而非职业教育。[2]
要实行法学的素质化教育,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训练是检验这种教育成功与否的最好的标志。以下笔者从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法学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法学论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学学位论文制度等方面入手探讨法学学位论文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常规发展到跨越式大发展的道路。在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法学本科教育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法律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传统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口径过窄,培养目标趋向“专才”,而且在人才服务方面仅仅定位于法律实务部门。当然,单一的专业性法律人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很难适应法律全球化、技术化、信息化和法律服务市场的要求。因此,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更新已迫在眉睫,单一专业性人才向通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转变已成为时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许多法学界学者和教育家的共同呼声。[3]
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是进行法学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开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工作的前提。众所周知,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中,法学本科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青年学生,这些学生刚刚结束高中阶段的教育来到大学校园,初次接触专门化的法律知识的教育,面对这样的青年学生群体,我们该如何树立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呢?进一步说,我们该如何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呢?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学研究生教育和法学职业继续教育的基础,法学本科毕业生也是组成未来我国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法律服务等各个法律职业部门的基本力量。因此,对于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关系到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受到四年的法学本科教育以后对实际法律问题的处理能力,而且也关系到改革目前法学本科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完善法学本科教育制度的成败。从法学教育的整体方面来看,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既定方针政策的要求。进入21世纪,我国的法学教育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双重历史使命,这就对法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条明确规定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是“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学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须贯彻落实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观大背景以及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都要求我们的法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全面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法律人素质等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据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具有综合性、高素质的专门法律人才上。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本世纪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的整体目标仍然是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依然是我们整个工作的重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那么,法学教育就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服务。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本科法学专业人数也不断增加。面对目前的发展形势,在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法学教育的实际状况,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外国的模式。在我国法学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既掌握全面的法律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的综合性法律人才。法学本科教育要使法学专业的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了解中外法律思想家的各种法律理论,还要熟悉中外法律制度的概况,精通各种法律实用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忠于法律、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因此,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对法学本科学位论文写作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得到落实。
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作弊防控措施论文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各种作弊行为,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违反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最终严重影响了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根除这些作弊行为,不仅要加强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的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监控,更有赖于有关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以及我国各远程教育的合作与加强、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
[关键词]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作弊
一、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作弊行为及其消极影响许多学员在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各种作弊行为,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抄袭型:有些学员自己没有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而是贪图省事,在网络上或书本上部分或全部抄袭别人的文章,稍加修改就拼凑成一篇毕业论文或原封不动地将别人的文章提交答辩。
(二)型:有些学员以自己工作忙或其他事情为理由,自己不参与毕业论文写作,而有偿或无偿地请别人代替自己写毕业论文,然后将别人的毕业论文提交答辩。
(三)“拿来”型:不少学员自己不写毕业论文,在经过他人许可的前提下,直接将别人已经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重新提交答辩。有的是将同一学校以前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提交答辩;有的是从其他高校“拿来”已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再次提交答辩。
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研究
摘要: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以综合性提高学生利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每一名法律教育工作者应重点研究与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当前中等职业法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着重就法律教学的改革及优化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法律课程,强调素质教育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并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法学理论分析问题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却往往存在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忽视实践应用培训的问题,从而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由于过分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学生不仅缺乏利用法律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毕业后也不能迅速的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的需要。
2.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质量不佳
我国行政法治求索论文
在应法律出版社要求撰写这篇自述性文字时,我无法掩饰自己对韩非这句名言的偏爱,将它录在了本文卷首的题记位置。毫无疑问,韩非的这一论断是十分深刻和大气的。当时,战国纷争,诸候称雄,秦王朝顺天时,立新法,励精图治,变法自强,最后终于灭六国而统一天下。但秦朝统一后,却行独裁暴政,施苛刑峻法,终致激起民变,二世而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朝兴衰强弱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行良法之治,人人奋发;施恶法之治,人人自危,则无疑是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唯有崇尚和信奉集人民之智慧、聚民族之精神、合一国之力量的良法,才能万众一心,所向披靡,推动国家走向强盛。
建国于公元1776年的美国,之所以能在短短的100多年后即成为世界首强,首功当归因于美国的开国精英们制定了一部顺应法治规律、适合美国国情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以及在此宪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我有幸生活在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开始从人治向法治迈进的“盛世”。“法治”已不再是仁人志士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共识,是中国21世纪唯一正确的政治选择。法治正在由于我们每个公民的不懈努力,而变为可触可摸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制度乃至生活方式。“奉法者强则国强”。两千多年前韩非子揭示的这一深刻道理,正在21世纪的中国再次成为现实。而我决心做这千千万万个“奉法者”中的一员,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探索中国的行政法治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顾自己近20年来探索行政法治的漫漫历程,深感其间既充满了努力耕耘的艰辛,又洋溢着春华秋实的甘甜。
一、开启思想的心智
我于1958年7月7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的一个干部和教师家庭。据县志记载,舒城在周武王克纣后即被立为舒国,战国时代灭于楚。汉高祖四年(公元前574年)初置舒县,翌年别置龙舒县,唐开元23年(公元735年)置舒城县,沿续至今。舒城自古以来虽未必英雄辈出,却也不乏人杰俊才。最著名的当数三国周瑜,有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为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文韬武略、风流倜傥的青年英才形象,跃然纸上。近代以来,舒城在教育文化上与邻县桐城一样,尊师重教的传统十分深厚。可能正是得益于这一传统,当我6岁时,因不在父母身边,就自己搬着凳子,从寄养的乡下舅奶家到二里外的村小学报名上学了。从此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学有一段时间甚至是嗜书如命。如果不是1975—1977年在本县山区插队劳动两年,我的眼睛和身体说不定会严重受损于读书。或许有这个原因,我至今对曾插队两年的山村仍有一种怀念之情。
我虽然爱读书,但与生长在那个极“左”年代的大多数青少年一样,既没有读到太多的好书,也没有真正读通书。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思想和行动带有当时极“左”年代的鲜明印记。记得我插队到山村不久,一些农民在议论年代饿死了很多人。我当时一听就大为愤怒,斥为谬论,以致双方差点动起手来。可后来才知道,我自己就差点饿死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有一件事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是1976年9月9日,当我正扛着红旗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时,突然听到广播里播出主席逝世的讣告,我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竟下意识地长时间盯着太阳,看太阳有没有陨落和变色。因为在人生的最初18年里,我是听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的歌声长大的。红太阳已经成了的化身。太阳怎么会陨落呢?怎么会去世呢?这是我从来没有想也不敢想的问题。
但是,从来没有想也不敢想的问题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一个伟人去世了,又一个伟人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一个时代结束了,又一个中华民族的“盛世”改革开放时代来临了。我们这一代或许命运注定将要承受不同时代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不同时代价值观的猛烈撞击,以及不同时代人生道路的曲折多变。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在这里没有说“必先变其观念”,我也不敢说我们这一代是“天将降大任”的一代。但历史已经证明,我们这一代是在两个时代断层的挤压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勤奋、坚韧、勇于追求真理、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品格主调。
工程管理国际班学生国外学习策略
摘要:基于工程管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阶段所遇到的诸如语言障碍、教学理念、学习方法和文化背景的明显不同等突出问题,在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打牢语言基础并改变学习方法、深入学习和研究专业培养方案、遇到问题及时求助等方面提出了系统对策。
关键词:工程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往往采取中国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3年(其间有国外大学老师来华短期集中授课),再到所合作的国外院校学习2年或1年的方式(即“2+2”或“3+1”模式)。它对于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办学水平的差距,快速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满足人民群众的留学需求提供了一条经济、便捷的途径(胡静波,2012)。作为当今国际建设规模首屈一指的建筑大国,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却依然明显,亟需学习和借鉴。但是,工程管理专业本身与其他诸如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科相比,它不仅仅涉及单纯的技术领域,而是覆盖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不同领域,专业背景差别很大。这种差别造成在国内学习了2年~3年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国际班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或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再到国外学习就会遇到一系列突出的困难。苏州科技大学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USW:U-niversityofSouthWales)于2010年开始工程管理专业合作办学(“3+1”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本文分析研究了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在国外学习阶段遇到的主要学习困难
工程管理国际班学生在完成了国内阶段的学习,并通过了相关的语言考试(诸如雅思等)后,到国外合作大学学习,初期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方面,更深层次的专业背景差异导致学习困难的问题逐渐显现,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与内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明显差异等导致学习困难,所授课内容中的某些思维方法和观点与国内情况差别较明显,学生难以迅即克服语言障碍,同时又不易把握专业核心内涵,从而造成学习的困难(孙巍,等2014)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如下。
1.1上课听讲困难
网络知识产权的策略与实施综述
论文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存在问题侵权措施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是传统的知识产权行为在网络媒介中的延伸。我国应采取一切措施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使其在更加开放、更加和谐的环境下长足发展
1我国网络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网络知识产权就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使用网络的人以每年10倍的速度发展。因国际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给知识产权带来了一个大课题。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商业化发展,网络正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网络提供的更多便捷、更庞大的资源共享体系,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网络环境下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日益增多,严重侵害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影晌了网络环境的正常秩序。而立法的空白、惩治的不力是导致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因素。
2网络知识产权受侵权的原因
2.1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化人们在传统的社会现实与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社会,依靠法律法规,社会道德以及社会舆论等的监督,以及周围人们的提醒或者注视下,传统的法律和道德都会相对很好的被维护。而网络社会是一个相对非常自由的空间,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的国界和地区的界限,人们受到的时间空间的束缚大大缩小。
回收投资制度废止管理论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废止
内容提要: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法律性质应该界定为妥协式契合关系。妥协式契合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和谐的契合关系,是一种权益配置失衡的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关系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旋律相阻相背。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冷静地思考“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废止。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研究现状
自从1988年《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22条正式确立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以来,该制度在我国引资实践中的运用已30余年。这30年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先行回收制度经历了官方多次的“小修小补”,但还是没有使我国外资立法走出捉襟见肘的困境。学界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探讨与争鸣,也从未间断过。当下,对这个问题研究的着力点在该制度的“存废”和“修整与重塑”上,学界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否定观点: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应废除现行的允许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制度。允许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外商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采取这种做法有情可原。然而,在已进入知识经济年代的今天,技术和设备的淘汰速度越来越快,在合作企业创办之初,外方带来的技术和设备看似先进,可是没过若干年,在合作期限届满时,这些技术和设备已显落后,即使全部归中方所有,又有何用?[1]
肯定观点:持此观点学者认为,在我国,现在提议废除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制度,为时尚早。[2]上述判断恐有言过其实之嫌,更何况,在当前,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法律制度的存在,对推动我国“积极、合理、有效”吸收投资政策的实现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允许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可以减轻因投资数目大、回收周期长对外商所产生的巨大还贷压力,这对促进外商投资我国优先发展的基础设施等项目,可起到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
法学投稿要求与注释
法学顾名思义就是法学研究的学问,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法学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国内的法治也在不断完善中,越来越多得人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很多大学都开设了法学专业,也为国家的法学培养了很多可塑之才。法学,是关于法律的科学。不论是律师评职称还是研究生毕业升学都需要发表一些论文,以次体现本人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法学论文投稿的注意点。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进行期刊选择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论文方向进行投稿,因为我国的法学期刊有很多,每个人研究的方向可能也不一样,所以专业对口,论文的发表率才会更高,并且发表出来是有效的文章。因为不论是您毕业升学还是评审职称,如果文章发表的级别不够的话,也是无效的。
1.凡向本刊投稿,论文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并附有英文题目。若课题为规划或资助项目,请一并注明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用分号隔开。
2.来稿应附有200字左右的摘要和3-8个关键词,并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注明分类号。摘要及关键词应同时译成英文。
3.来稿应标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和邮政编码以及作者简介。对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列出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
4.参考文献请务必注明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文献起止页码等项目。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析出文献-[A],其他未说明的文献-[Z]。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须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表明其载体类型,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和参考文献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onmagnetictape),[M/CD]-光盘图书(monographonCD-ROM),[CP/DK]-磁盘软件(computerprogramondisk),[J/OL]-网上期刊(serial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bulletinboardonline)。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编排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期刊文章的编排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报纸文章的编排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电子文献的编排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其他文献的编排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各种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一、关于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这门课
写文章固然要有方法,写出好文章自必更讲究方法,然写文章的方法作为教学课程,写文章方法的书作教科书,并且要我来做,总感到忐忑不安。坊间这一类的书还不在少数,从过去的“八股义法”到现在的“论文指导”,类似“指南”、“揭秘”、“宝典”、“金手指”、“法术、法程”的论文、作文指导书籍,真所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西方那样一个物化态势严重的社会,研究写作指导和教学早已从单打独干、辗转抄袭过渡到开宗立派、模式纷呈乃至蔚为潮流,比如形式法、学科中心法、现时一传统法、修辞法、表露法、模仿法、程序法,等等不一而足。或谓其不然,在我看来,也未可厚非,看文法指导类的书并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然也;听老师讲论文写作不能代替撰写论文,然也;不懂得一般的论文写作规则就可以写出好论文,未必然;不听老师讲解论文格式和普遍性写作要求就可以完成论文撰写,未必然。中国先贤早就说过,“文有大法,无定法”,“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这里的体与法,说的就是写作的规则和撰写要求。西方人有写论文规则八条,被称为美式八股:一是研究背景,二是假设论点,三是想要论证或论辩的论点,四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五是新的材料、信息、数据,六是统计分析,七是结论,八是作者的见解。据此来看,美式八股也不过是美国学校和学院专业人士、教师所要求的论文写作格式和基本的构成元素。这些要求内容和元素特性,对于学生或初入此道者,没有指导类的书籍或没有在教学环节中得以贯彻,恐怕也是难以掌握的。那么就规则而言,倒是应然中的必然,而就格式要求而言,则是必然中的应然了。在中国来说,一向反对文章作法和设立作家学校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曾多次说过文学创作要掌握“画眼睛”,这种不应该如何如何写的技巧,其实这也应算作是写作规则的。
写作规则和格式要求看来还是必要的。没有写作规则对写作活动予以规范,写作的成果或者说作品、论文就不能在学术界交流,不能在社会上传播,写作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没有格式要求来条理、规整写作内容,思绪和论点的文字表达就丧失了逻辑,要么让人不能了解文章的真实意义,要么杂乱无章,论点被淹没在叙述中,同样使写作的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我开的这门课,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要求,既要讲学位论文写作特定的、规范的格式要求,又要讲学位论文规范格式规则指导下具体的写作要求。当然,规则是普遍性、普适性的,只要在学位论文范围,就必须遵守,这是规矩。而要求则随用而用,在写作实践中,当然需要遵守要求,但论文阐述的内容不同,要求则随之有更动,要求的规范性、规制力取决于具体性、针对性。为此,我感到,讲格式要求须实现两个结合,一是具体内容与实际要求相结合,一是论述要素与写作逻辑相结合,不能单纯讲规则、法程、要求,还得讲具体写作内容,讲规则的运用和适应要求的技术方法。
《金德万讲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这门课程作如下安排:首章是缘起。次之讲学位论文的形式特征和写作逻辑,包括写作的形式特征,专讲写作这种形式是一种劳动方式,有目的性,求真、求善、求美,是一种高尚的劳动;有特殊性,形式与内容统一,文心与文德的规范要求,是一种艰辛的劳动;有必要性,价值与意义、谋食与闻道、自由与必然,是一种必要的劳动。还包括写作逻辑,专讲写作的有关规律。再次讲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要求的说明,内容很多、规范性强,具体要求必须落实。随后讲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立意、选题、材料、论证、论据与推理、结论,等等。
二、关于作为形式语言的写作格式
《中阿含经》五五《阿梨吒经》记录佛佗言云:“有人欲从此到彼岸,结筏乘之而度。至岸讫,作此念:‘此筏益我,不可舍,当担戴去。’于意云何?”比丘曰:“无益”。佛言,“彼人于岸边舍去,云何?”比丘曰:“有益”。佛言:“如是!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便欲弃舍,……况非法耶?”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大智度论·我闻一时释论》乃言:“善法应弃,何况不善法。”佛学中法系教义名词,乃梵文Dharma或巴利文Dhamma的意译,达摩、达磨、昙摩、昙无、昙都是其音译。法的含义和用法非常广泛。《五事毗婆沙论》卷上:“应知法声,义有多种。谓或有处所说名法,如契经说:汝应谛听,吾当为汝意说妙法;或复有处,功德名法,如契经说:苾刍当知,法为正见,邪见非法;或复有处,无我名法,如契经说:诸法无我,当知此中无我名法。法谓能持,或能长养;能持于自,长养望他。”此中能持、长养都是持的本义。《杂阿毗昙心论·界品》:“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凡持有特定性质和相状的现象,都称为法。《成唯识论》卷一定义作“法谓轨持”,窥基《述记》解释说:“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捨自相。前句指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能唤起认识的功能,使人们可以认识。后句指概念的稳定性,表现为自身本质之规定。《因明大疏》卷二释云:“法有二义:一能持自体,二轨生他解”,即表明了这个意思。随后该疏又就二者在判断中的功能申说“初之所陈(有法),前未有说,可以后说分别前说,方有屈曲生他异解”。易言之,“有法”为主体,“法”则为主体具有的属性,在概念上说,二者有同质性,从逻辑上说,二者又是相对的,即有法相对于法。法乃主体有助于目的实现的工具,有法一切法,法即为筏;法乃言语行为思维能持正见正行正意的轨则,诸法无我,筏即为法。比之于写作,写作系人借助语言文字的工具表达思维成果的行为方式,写作者有所思,即有所写,有所文,此时写作为写作者之筏;写作乃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写作者的思想,所言如所思,语言文字的表达在写作者所思和所言的框架内进行,此时,写作乃作为写作者之法。法相庄严,法意澄澈。
法学本科教育职业化研究
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教育改革方向,即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依照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年《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民振兴教育的决定》,我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法学作为极其强调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也正在全面推进本科教育职业化改革。而其中课程设置改革是影响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则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从长远而言,它还将会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未来,关系到我国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法学本科课程设置要务实,立足岗位需求,切合实际
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充分了解法学本科毕业生将来的人生和职业需要。法学本科生毕业之后主要去向应该是从事法律实务;有部分法学本科生会通过公务员考试等直接进入党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或在立法部门从事和立法相关的工作等;也有小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将来选择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此外,有一部分毕业生也会选择进入法律以外的行业就业,甚至“弃法从商”。对于不少非法律行业的用人单位而言,他们或许不要求员工拥有具体的法律职业技能,他们更看重员工具有比较扎实且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法律基础知识,以及法学本科教育给毕业生带来的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复杂事件的处理能力等基本素养。因此,针对多样化法律职业化需求,法学院校应以某一职业为主来培养、训练学生的相应能力,同时适当兼顾其他职业的需要,尤其要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高校还必须明确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本科教育职业化改革的要求,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法学理论教育、法学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职业技能训练三者的结合统一。这里所指的法学理论,既包括法学基础(一般)理论,也包括各部门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它是学生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基础。法学职业道德则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国外法学院一直都非常重视对未来法律人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种教育近年来在我国政法院校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法学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及职业理想。此外,法律职业技能训练则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分析法律问题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必须涵盖这些内容。
二、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应设计有特色且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应努力凸显地方特色。针对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难、就业率低的问题,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的引导法学本科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鼓励学生多走向基层,多到西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以广西为例,我们广西高校培养出来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其实大部分还是要服务于本地区。因此,作为地处广西的高校则更应该结合广西沿海、沿边同时又属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设计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明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在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的设计方面,针对毕业生面对的岗位群继续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通过具体课程的开设与否、课时安排多少、是选修还是必修等,来凸显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重点。(二)学校的课程除了一部分是由国家规定开设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和高校自主决定设置的。哪些课该纳入课程体系,具体涉及哪些课该开、哪些课该减这些问题,高校有较大的自主权。关于这些问题,目前很多高校都交由各系部来申报,最后由学校主管部门来核准,当然也存在学校主管部门直接决定的情况。而系部包括具体的授课教师,更多的是从微观层面,例如系部利益、老师研究专长等方面考虑问题,更倾向于强调本系部课程的重要性,而缺乏从宏观的层面来讨论课程体系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和比例等问题。这就需要主管部门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协调和把控,既要兼顾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多样性、专业特色的突出性等。总而言之,课程的开设与否、增加或删除是一个由系部、授课教师以及学校主管部门互相协作、讨论、决定的过程。而且,高校切勿在不具备开课条件的情况下匆忙开课;而课程一旦设置,就必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尤其对那些学校自主开设的特色课程,高校更应积极发挥学术机构、教学督导机构的指导、监督作用,加大申请审查、教学评价、宏观管理的力度。学校一方面要保证课程开设后教师授课行为的规范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教师特长的发挥。此外,针对目前大量开设选修课的情况,高校还应重视对学生的指导,适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兴趣爱好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做适当配套的选修。(三)目前,在法学类课程的设置顺序上,各高校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先理论法学后应用法学、先公法后私法、先国内法后国际法、先普通法后特别法、先实体法后程序法,这些排课方式为各大高校普遍采用和认可,而且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通过对学生意见的调研和教学效果的反馈,我们的开课顺序仍存在欠妥的地方,尤其集中体现在法学基础理论课程,特别是法理学的开课顺序上。法理学这类理论性极强的课程被普遍认为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它们也是国家规定所有法学院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根据传统,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按照以上原则,将法理学这类课程安排在低年级甚至是一年级就开设,但是往往这些课程内容又相当晦涩难懂,对于刚进校门、没有接触过法学的新生而言难度大且学习收获有限。通常是在学习具体部门法后,学生对这些理论法学课程才有较深入的理解。其实,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法理学一类课程安排在高年级开设。例如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2013年版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法理学分成两部分,分别放在第一和第五学期作为必修课来开设,总共为80个课时。反观我们广西的高校,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实践。因此,在排课顺序上,我们在原有排课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并鼓励广西高校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改变墨守成规的传统做法,积极调研,及时反思和总结。排课要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法学课程设置顺序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三、继续深入推进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伦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