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学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7:13: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教学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律教学案例

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与运用

[摘要]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价值已逐渐得到认可,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和运用的水平决定了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之间的适应程度。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知识观嬗变和案例教学本体理论为教学案例开发与运用提供理论基础;“为何开发———开发什么———如何开发”的逻辑线路有助于厘清教学案例开发的复杂过程;谙熟案例背景、预设课堂问题、记录讨论过程有助于提升教师运用教学案例的水平。

[关键词]教学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教师教育

案例教学是广泛运用于法律、医学和商业领域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直被有关教学研究的文献所忽视。1980年,美国学者舒尔曼(JudithH.Shlman)首次提出教学的知识基础的概念,他认为案例知识是一种潜在的可以被编码化的、传达实践智慧的知识主体,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实质,与从教育研究中提取的原则性知识一样。[1]21986年,案例教学在《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ANationalPrepared:Teacherinthe21Century)中被明确提出:“教师教育中应当采用的方法,就是法学院和管理学院得到充分发展,但在教师教育中却几乎陌生的案例分析。提示了大量教学问题的‘案例’教育,应当作为讲授的主要焦点加以开发。”[1]2教师教育领域才逐渐开始关注案例教学,将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的工具进行描写、应用与研究。案例教学研究表明:开发质量可靠的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科学运用教学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教学案例的开发与运用需要保持协同一致。

一、教学案例开发与运用的理论基础

教学案例的开发与运用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其背后所隐蔽的理论相互嫁接,共同成为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教师教育研究范式转变的方法论指导。教师教育研究深受技术理性研究范式和价值理性研究范式的影响。技术理性研究范式受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客观性和去个体化;价值理性范式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认为教师教育研究首要的问题是阐释教师教育领域本真的存在者(教师),要“按存在者的基本存在来解释存在者”,强调“职业叙事”、“职业生涯故事”等主观性的研究方法。当今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反映出从技术理性研究范式向价值理性研究范式转变的趋势,这必然催生一个丰富而重要的研究议题———基于案例的教师教育。案例文本充满情境性,描述教师面临新处境、新问题和新挑战时采取的各种专业行动决策,反映了一种叙事话语形式;受共同体文化的浸润,案例教学将教师经验组织成反思实践的焦点,成为教师共同体储存、交换和组织经验的一种形式。对案例和案例教学本身的研究是一种经得住考验的、逻辑严密的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探寻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体现课堂环境的多重面向与复杂性。(二)知识观嬗变的内在价值诉求。案例教学作为承载、传递和发展知识的一种方式,必然受到知识观的影响。传统知识观遵循工具主义的知识价值逻辑,将知识看作外化于人的工具,剥夺了人探究创生知识的权利,蒙蔽了人追问意义世界的意识。对知识确定性和客观性的刻画,人为割裂了知识与经验的内在联系,断裂了理论与实践的依存关系。[2]事实上,知识的本质不是确定的答案或现成的结论,而是不断探索、追问和理解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赋予人追求知识的理性自由、反思批判、真实体验的内在价值,还原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性、情境性和真实性。长期以来,人们多从工具主义的视角认识案例教学,重视其作为一种“方法”的工具价值,忽略了案例教学背后隐含的知识观转变的内在要求,忽略了案例知识适应新情境的灵活性与弹性,忽略了案例教学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中介价值。厘清教学案例开发与运用的内在价值,是实现其工具价值的本源性前提。从案例知识本体价值来看,案例知识超越了命题知识的简单化和去情境化,实现对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与融合,再现特定时空背景中事件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一种可被编码化的传达实践智慧的知识主体;从教师知识创新来看,案例开发从建构的视角看待和生成知识,以教学实践中的人物与事件为客观存在,将教育教学的原理性知识蕴含于教学情境,在描述案例的过程中总结、传递教师的隐性教学经验,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功能;从学生知识生成来看,案例分析过程中赋予学生的不是外在于学习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静态的知识,而是在对话与反思中激活、创生具有再认识和多重意义表征价值的个体化知识。(三)不同学科领域案例教学本体理论的发展。案例教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同学科领域都具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法学领域受英美法系以判例为法律渊源的影响,强调判例的先例作用,主要采取判例教学法,将法律专业理论与律师办案实际相结合,运用具体案件分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医学领域受医学科学实证主义影响,强调病例在临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使学生系统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管理领域考虑面对疑难信息采取行动的紧迫性,将决策科学作为案例基础,突出案例的行动决策特征,通过学生参与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的讨论,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和决策能力;教育领域受杜威(JohnDewey)“知性方法”[3](intellectualmethod)和舒尔曼案例教学理论影响,以教师直面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案例构成,将案例教学视作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本身的理解虽存在学科差异,但都体现了法学、医学、教育等领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隐含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训练新手像专业人员那样思维。教师专业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素养的多维性需要将教学案例作为一种更加适合的学习媒介,基于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体现专业教育的实践性与临床性。因此,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教学案例是围绕教师教育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典型问题的客观描述为内容载体,表征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原理、原则规范、价值取向、专业判断、行为示范、实践反思的非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课程。教师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以师范生为主体,以“学会像教师一样思维”为目标,通过引导师范生阅读、讨论、分析教学案例,为其提供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和行动前例的案例课程实施过程。

二、教学案例开发的逻辑理路

查看全文

浅谈法学教学案例编写

[摘要]案例教学是公务员培训中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案例的选择和教学案例的编写问题的梳理,从而对教学案例的改进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学案例;培训方法

案例教学是公务员培训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法学教学中应用更为广泛。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有着更为复杂的教学要求,需要有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准备、具体实施、总结评估等环节。在培训实施准备工作中,最基础性的关键环节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这是决定案例培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案例的编写对编者来说要求较高,要求编写者要有法律工作的实践,又要掌握法学理论和培训教学这三个方面的经验才能编写一个好的案例。以下就选择案例和编写案例谈几点体会。

一、选择合适的案例

什么样的案例是适宜的,这是一个比较难于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培训教学目标、不同的学员情况、不同的培训教学设施和环境,对教学案例的内容类型、难易程度、案例辅助材料多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虽然如此,但一般认为一个比较适宜的教学案例,应该满足以下几条要求:

(一)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查看全文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研究

导入式案例导入式案例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一个知识单元开始之时设计和运用的导入课程教学的案例。这类案例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对单元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上课刚刚开始引入一个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不同的或者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无法很好解决的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能够极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吊起学生胃口,让学生急于通过学习知识寻求答案。比如,案例一:许霆利用银行ATM系统出错,多次取款,余额未有变化,非法获得17.5万元。这种行为如何定性?明显是银行的错误引起普通人贪念的事件会是犯罪行为吗?此案例可以极大引起学生对盗窃罪的相关规定的求知欲。案例二:何某,到某医科大学进行人流手术,手术中医科大学主刀医生以何某为实物向20名实习医生介绍身体部位,让实习学生触摸何某身体,何某感觉自己受到羞辱,人身权利被侵犯。

医科大学的做法显然是为了医学教学,是正当的教学活动,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呢?案例可引起学生对人身权利保护的相关思考。在课堂导入时,呈现类似案例,可以很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解释性案例解释性案例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或具体知识点而引入的案例。这类案例内容较为简单明确,篇幅短小,针对性强,能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一种主要为了释义、解疑、说理而插入有关案例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比较适用于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中概念、原理等内容的讲解。比如在讲授不当得利时引入案例:王某,为求方便让女儿从7楼家里窗口把7000元现金装在一红色塑料袋扔到楼下给她,王某在楼下等待良久,袋子迟迟不见,王某上楼去拿时,女儿扔下楼,被经过的乔某捡走。乔某拒绝交出,这种行为构成不当得利。适当的插入这些短小生动的案例,能使枯燥的理论形象生动化,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检验式案例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正确理解法律知识而使用的,用于检验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方式是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知识点,用一个或若干个方面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案例,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方面,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一步步找出案例中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方面。例如:某交警拦截一辆小轿车并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整个过程中有五处违反行政处罚法,放视频让学生找出不合法之处。

一般学生能找出二到三处违法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全部违法之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由此得到大幅度提高。启发式案例启发式案例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法律的前沿性分析能力而运用的教学案例。通过给定一些社会争议大且没有定论或者社会影响力大而影响法制建设进程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明确法律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使其能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对前沿性法律问题的领悟力、判断力。例如:2016年5月上海浦东发生一起车祸,一位保姆用电瓶车带着放学回家的孩子开到机动车道上,同向步行的路人不小心导致同向行驶的自行车倾倒撞到电瓶车,小孩摔到路面上,被逆向行驶的公交车压到车下,当场死亡。该路面为双向双车道,因部分机动车停靠在车道上,非机动车骑上机动车道的情况很普遍。案件中,保姆电瓶车违反交通法规走机动车道,公交车逆向行驶,路人带倒自行车,许多车辆违规停放在行车道导致路面变窄,这起交通事故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的发生是否有责任?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并提高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种教学案例的作用也不是单一的,有的案例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教学目的,也有的课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案例。同时,无论哪种教学案例的运用,都需要教师选取有典型性和时代性的案例,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意教学案例运用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处理,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使案例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史煜琼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

查看全文

企业纳税筹划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践

摘要:会计专业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特征,企业纳税筹划课程与企业税收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教学中,紧贴社会实际,采用鲜活的教学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关注现实经济问题,还能培养学生辩证、系统的分析思维。以新时代、新发展、新财经为背景,采用时效性强的典型案例引发学生互动、讨论与思考的兴趣,并将教学内容延展到课堂之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在实践中证实理论,不断加深学生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关键词:纳税筹划;案例教学;个人所得税;职业素养

企业纳税筹划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内容不仅与国家宏观政策、税收制度密切相关,还包含有职业道德与规范、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在新经济、新技术、新环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凸显课程的专业性、知识性、人文性、时代性和引领性,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建立知行合一、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耦合的育人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税收体制、税种设置、征收规定等,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税收公平性。此外,税收还发挥着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个人所得税是保证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国个人所得税自开征以来经历过多次调整。2019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正式实施,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模式向综合征收模式转变,提高了费用扣除金额,加大了附加扣除力度,减轻了中低收入人群税负,是税收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企业纳税筹划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纳税筹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和技能,能够从纳税主体(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的角度来获取一定的税收利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获取认识,将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与合理合法的筹划方法有效区别开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一方面,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主动纳税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紧贴社会经济问题,通过植入个人所得税教学案例,深化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的了解,特别要利用典型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1]。案例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实务性课程教学的一种好方法[2]。自20世纪初被用于管理学教育以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方法[3]。在课程中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使学生坚守职业道德,成为一名合格的纳税人和纳税筹划工作者。

1个人所得税案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活动的核心,个人所得税教学案例分析具有理论性、技能性、价值育人的特点,具体包括理论、技能、价值育人三个方面目标。

1.1理论目标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课案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建设与改革,实施案例教学本土化,选用具有时代性、贴切性和典型性,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案例,使学生从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交流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进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益。

关键词:案例教学;联系实际;本土化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只顾理论、原理的讲述,但是忽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再加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普遍欠缺和对不良社会现象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致使思政课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体现,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政教学内容有很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多用本土化的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感到“学习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对思政课产生兴趣,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学要实现教学案例本土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思政理论知识时,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了解、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理论和原理。因为思政理论和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客观存在的直接呈现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思政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掌握思政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思政理论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生活化的思政教学内容或生活化的思政教学案例的选择,为学生不久将来的社会生活作了必要的准备,培养了学生在真正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这些生活化的思政教学内容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基础》课程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时,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视频资料,2015年9月3日的阅兵视频等;又如,在讲《基础》课程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围绕“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和学生展开讨论,请学生列举出身边有哪些不适度消费的行为?生活中有哪些盲目攀比现象等?这些源自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既贴切又很有说服力。

二、思想政治教学案例本土化

查看全文

宪法案例教学法研究

【摘要】宪法作为母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法学教育模式,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宪法教学案例应当是选取具有影响力的真实案件。课堂案例教学流程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阶段。案例教学模式扩展了教法空间,但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需要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宪法学;案例选取;教学流程

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它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因教师个人水平的高低和喜好的不同而灵活选择。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适合高校法学教改的教学方法。本文仅就案例教学法在宪法学中如何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与同仁交流。

一、在宪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其重要性在法学教育中毋庸置疑。宪法作为母法,对其他部门法律的制定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所以,宪法无论是从它的学科地位还是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来说,学生学好宪法都显得格外重要。宪法是特殊的部门法,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同时,宪法也有别于普通法律,宪法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系紧密,它所调整的是关系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一系列宪法现象。“诸如规范国家本质及它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制度;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运行;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等。”而这些宪法现象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学生在单纯地接触这些宪法理论知识时,就显得很吃力,而且兴趣不大。随着我国对宪法的日益重视,教师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宪法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这样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所学知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掌握。而法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特定情境式教学方法,它可以说是对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的近现展。它借助于“案例”中设定的角色与情节来模拟现实,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和语言环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围绕相关法律专业问题加以思考,通过这种还原案件真实的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争议点,尝试性的寻找解决争议所适用的相关宪法知识。在这样一种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既要与同伴一起发现问题,解释、论证自己的判断、观点,又要对照有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反思,同时还要聆听他人的探索结果。具体到宪法教学中,应以宪法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分析宪法学案例,用案例教学法取代单一的理论讲授模式。宪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案例总结出宪法的普遍规律,进而导出宪法学的一般原理。

二、宪法教学案例的选取方法

查看全文

新时期法学案例教学法分析

通过课堂加强法学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观念,树立法律意识的有效渠道之一。然而,在法学教学中,有许多法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规范性要求等都十分抽象,加之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知识.因此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显得空洞和乏味。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表达、理解和掌握法律真谛的难度。为了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原则和枯燥的法律条文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生动化,将案例运用于教学就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助于使教师的教赋予新的载体。因此,笔者在从事法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案例教学法.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我曾两度被学生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当说案例教学法是有一定功劳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及在法学课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和运用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蓬勃兴起的。早在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Landell)首创。之后,这一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行政学宁公共关系学等。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二战之后进行教学论研究时,肯定和丰富了案例教学法。如1951年原联邦德国在由高级中学到高等院校代表们参加的蒂宾根会议L再度提出了“范例教学”的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展开了讨论。在教学论学派林立、异军突起的大潮中,案例教学法至少可以称之为独树一帜的教学论思想的流派。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分悠久的教育历史的国家.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可谓丰富而浩瀚,譬如举一隅以三隅反的思想,触类旁能的或融会贯通的思想,类推求故的思想。所有这些无不闪烁着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和精华。实际上,案例之于理论,这是一种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教与学的中介,而教学的整个实践活动,对于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来讲,也是个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为教师不可能穷尽整个精神世界已有的知识或财富,他也不能完整无遗地帮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所以教师也只能是就个别(这里可以理解为个案,即案例)来教,学生通过个别的学,继而来理解、掌握一般,推及一般,然后通过对一般的认识,拓展新的、更广泛的个别.案例教学这种案例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和教与学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因而构成了案例教学法的坚实理论基础。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十分强烈的学科。它的实践性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离开社会实践,无论怎样好的课堂演绎,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加之教学经费不足,不可能使学生更多地深入到法律实践活动之中。所以,法学教学,往往会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案例教学恰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好切入点和结合点.搞好案例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就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此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课堂教学,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案例分析中调动积极的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社会间题,提高洞察、分析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讲,通过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讲授,既可以密切与社会的关系,又加深了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提高,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课教居、教好。

二、教学案例的特点及选取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案例这个个别来说明、展示一般.即通过个别来说明理论、原则和道理。它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会贯通,从而最终使学生在理论—实践—一理论的封闭循环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娜致用•因此,案例教学法中教学案例的选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学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法中的主要载体,与一般意义上的法学案例是有区别的。为了准确地说明法学原理及法律条文,教学案例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或者说选择的案例应当具备什么徉的特征,这是案例教学法中的关键。案例研究,是一种个体化研究,就是通过对个体事物、特殊矛盾的研究,达到对整个事物、一般矛盾的认识。那么,这个表示或代表个体化的案例,一般说来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或特征。第一,真实性。案例的秘诀、灵魂和价值,全在于真实性。若是人为地去杜撰一个案例,势必会带有主观色彩,掺杂着个人的主观想象及好恶情绪。这种纯主观的产物,是缺乏实践基础的。因此,它就不可能担负起反映社会实践的功能,从而经不起理论的分析和学术的推敲。教学案例它应当深于实践,源于法学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辩证46唯物论的实践观和认识论为指导,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深入到法学实践中去收集案例。当然,教学案例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它仍盆要人们去编写,不可避免地会融入编写者的愈志。这就要求在案例的收集、编写过程中尽t薄重客观实际,反映“原型”.既做到高于实践,又不脱离实践,保持案例的“本色”。第二,典型性。由于教学案例是运用于教学活动的,它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司法活动的总结,而是在司法寒践活动的基础上,保持其真实性的同时,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典型性.这就要求所选取的案例.能体现或包含所要阐述的法学理论或法律条文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等.如果缺乏这些基本的内容,那么,它就不能起到“个别”的作用。第三,形象性。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把抽象的法学原理和枯操的法律条文形象化。因此,应当选取那些有一定内肠,而又有一定曲折和形象的案例。也就是说教学寒例应有一定的故事性、情节性和趣味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案例必须富有感染力、艺术力。它通过错综复杂而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环节,揭示一定的法理,从而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的兴趣、问题、学习方式等同各种分化的、复杂的和客观的教学内容结合簇来.如果案例也是空洞的说教,那就失去了案例教学法的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第四,基础性。教学案例是运用于课堂的,其对象是学生。因此,它必须着眼于教学对象—学生。如果所选择的案例与学生的基本经验和已经达到的某方面的智力水平一致,案例所教给学生的东西足以促使其智力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案例就具备了基础性,从而就是我们首先选择的案例.若是选择那些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智力水平的案例,就很难为学生所接受。如一些疑难案例,作为司法工作者或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探讨对象是完全可以的,但若章到课堂上来用,未免显得“曲高和寡”。

三、法学教学中案例运用的机制与方法

查看全文

基于行为理论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索

一、传统教学理念分析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查看全文

民法概念与生活实例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讲解民法基本概念引用审判案例与教学案例,因学生对其生疏而影响教学效果。采用生活实例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依托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与生活场景等,广泛利用学生熟悉的文学著作、历史典故、影视作品、新闻时事、俗语俚语等材料,将抽象的民法概念还原为鲜活的生活事实。所举生活实例的范围应当以准确为底线,注意点面结合。

[关键词]民法教学;民法概念;生活实例;民法思维

一、何为生活实例?

在部门法学中,“民法中的法律用语都比较难懂,很难理解。”[1]P130民法课堂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讲清楚每一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因为“法律规范是由概念组成的,欲掌握规范必先掌握概念。”[2]P599概念原本是从众多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而来,因此,在讲授民法基本概念时,需要还原回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以便于明确每一个民法概念所涵摄的基本类型。正如王泽鉴教授所说:“概念是‘抽象’的,必须具体化于个别事物之上,因此‘举例’阐释法律基本概念至为重要。”[3]P39在讲解民法概念时,目前通行的举例方法是引用审判案例或教学案例。审判案例是指审判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它们在我国主要被汇编于三套大型审判案例丛书之中:国家法官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1991年开始编辑发行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编辑发行的“人民法院案例选”,以及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于2012年开始编辑发行的“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上述丛书选录的案例内容丰富,真实全面,证据详实,说理细致,成为教学举例时取之不尽的宝库。由于审判实录的功能定位,此类案例材料大多情节复杂变幻,篇幅冗长,横跨多重概念、多层法律关系,甚至是多个法律部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它们普遍存在针对性不足的缺陷,不便于针对某一概念进行专门讲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民法概念时,更多倾向于使用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指出于民法教学工作的需要,或者是对审判案例或真实纠纷删繁就简、改编而成的案例,或者是基于突出概念含义的考虑,虚构编撰而成的案例。相比于审判案例,教学案例的情节相对简化,争点鲜明,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理解民法基本概念。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这方面的教学案例资料堪称浩如烟海,近年更呈现出规模化与合成化的趋势。规模化主要是指学术界与出版界合作推出的成套的、系列化的教学案例丛书。此类从书以配合教学需要为目的,按照教材理论线索,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案情相对简明、争点相对集中的案例材料。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先后推出的民法课堂教学配套案例丛书,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合成化主要是指把民法理论体系与案例讨论融于一炉的教科书编写体例。相比于既有的教学案例书籍,此类教科书将案例作为理论铺陈探析的引子,力求强化理论的现实针对性。例如,近年翻译或引进的德国的施瓦布教授、布洛克斯教授、日本的山本敬三教授、近江幸治教授、我国台湾地区的王泽鉴教授、陈自强教授等学者所著的民法领域的教科书,在理论解说与案例结合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受益良多。然而,在民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审判案例和教学案例,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到教学主体之一———学生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在讲解民法基本概念时,普遍存在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的缺陷。(一)理解费时,缘于案例内容的陌生与复杂初学民法的大学生,距离结束“温室生活”与应试教育为主的高中生活仅一、二年之久,涉世未深,不谙世故,他们对于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纠纷、矛盾的负面性社会现实的民事纠纷所知尚少。上述教学案例以现实纠纷为蓝本,虽有改造,但是大多仍远离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或生活场景。例如,在教学案例中,争议当事人往往不是此公司,就是彼法人,争议标的物不是钢筋水泥、农副产品,就是机器设备、房产土地等,所涉金额动辄百万至亿,至于法律事实更是紧贴商海沉浮,忽而融资抵押,忽而技术研发,忽而买卖租赁,忽而按揭楼花……总之都显得“高大上”,而不接学生的地气。对于此类案例,教师必须对学生先行完成案例情节的“去陌生化”工作,要将案例情节讲授清楚。等到主体、客体、内容、法律事实、权利争点等要素一五一十陈述完毕时,学生熟悉理解案情本身,就已经费去不少时间。此外,不少教学案例情节过于复杂,也导致课堂教学过程颇为费时。民法概念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位阶性构成一定的概念集群。[4]P125集群内的不同概念之间,其差别细致入微,前提条件稍有毫厘变化,法律定性就会差以千里。对于此类体系化的概念集群,目前的教学案例往往在学生与之初次见面时,就立刻迫不及待地将细节之处屡屡变形。例如,以“盗贼与手表”为主要情节的案例,就屡屡变换几乎一字之差的细节事实,先后涉及消灭时效、善意取得与盗赃的法律地位等。[5]P74-76又如,以“卖小艇”为例,辗转变换细节,讨论履行不能的各种类型,[6]P639前后这些“变形金刚”式的案例层出不穷,纷至沓来,著者或许会有智力上的优越感,但是,站在初学者———学生的立场上,当差别细微的“案例集群”蜂拥而至时,学生势必目不暇接,理解吃力。这种九曲回环、一波三折的案例教学方法,甚至被学者指为情节复杂的“言情小说”。[7]P9(二)内容无趣,同样缘于案例内容的陌生教学案例内容远离学生,民法概念给学生的印象大体上只能是硬梆梆,冷冰冰的知识。甚至学生有可能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民法概念只是他人的法律问题,而与自己完全是参商永隔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一旦民法沦为“事不关己”的远在千里之外的知识,最终恐怕难逃被“高高挂起”的厄运,学生对于民法概念的学习兴趣自然无从谈起。(三)民法思维训练不足,缘于前述的内容上的缺陷民法课堂教学固然应当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理解民法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则,但是,“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如何理解条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8]P742民法思维属于法律思维的一种,其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运用抽象的民法的概念与规则,去分析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去解决千变万化的现实纠纷。而目前的案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中借助陌生案例掌握的陌生概念,必须先经历一个接受、熟悉的过程,之后课堂上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余力将有关概念迅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其他案情或生活事实中。目前的案例教学不得不将重点放在知识讲授方面,而不太可能强化民法思维训练。学生在将现实生活中无限丰富的民法材料与抽象的民法概念的接合方面,很容易中途“断档”或“掉线”。鉴于现有的审判案例与教学案例的不足,民法课堂教学的举例,应当是结合学生特点所举的生活实例。所谓生活实例,主要是指依托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生活场景,广泛利用学生熟悉的文学著作、历史典故、影视作品、新闻时事等材料,将抽象的民法概念还原而成的鲜活的生活事实。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民法概念的课堂教学工作时,出发点在于追求民法概念讲解过程的生活化、简练化、兴趣化,进而将民法的概念制度与精神理念实现普及化。

二、何需生活实例?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运用生活实例讲解民法概念,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生活实例充分体现了教学规律,能够满足教学时限、教学主体及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从而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之所以可行,是因为生活实例教学符合了民法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特点。(一)就教学时限而言,生活实例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大缩短案情介绍与陈述时间,将学生精力投入到概念运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我国民法学教学课时基本上是两个学期、共108个小时,每个学时约40~50分钟。这一特点决定了民法课堂教学既不能与举例绝缘,同时又不能举例过于复杂,以至于影响教学进度。与现行的课堂教学举例方式相比,教师在举生活实例时无需先行费时、费力地交待复杂的案情,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案情。而学生更无需费脑、费神地理解波谲云诡的案情经过,可以一步到位,直指概念要害。就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而言,生活实例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与建设性,能够有效防止教师知识老化,促进教师知识深化与更新,提升教学工作的乐趣与品质。民法基本概念往往常年不变,如果教师日复一日地讲授这些概念,有可能滑向枯燥乏味的机械劳动或重复劳动的深渊。而要使工作有趣,“第一是技巧的运用,第二是建设性。”[9]P183在利用生活实例从事教学工作时,教师会追踪最新时事热点、法律纠纷、文学影视等材料,这就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刺激,从而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例如,新的生活实例可能会与既往的案例有所差别,如何处理与认识这些差别?它们的存在,是否表明应当局部修正或彻底推翻既有的民法概念?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会激发教师持续深入地思考民法基本概念或基本规则。就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而言,生活实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在知识层面与思维层面同时实现教学目标。生活实例因为是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经历见闻与生活场景等为基础,所举例子对于学生不存在任何疏离感与陌生感,仅仅是换上了民法学的视角而已。因此,学生不必把精力消耗在理解陌生复杂的案情方面,而是能够迅速掌握案情背后的民法概念。更重要的是,生活实例的亲近感与亲切感,还有助于激发民法兴趣,训练民法思维。在听讲生活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定会恍然大悟或者豁然开朗:“原来民法并不是遥不可及、深不见底的知识,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学生对民法概念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后很容易增强民法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主动运用民法概念与规则去分析、参照、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民法思维的训练机会。正如学者所说:“很多生活化的问题恰恰是考验我们法律思维的一个好机会。”[10]P35进而,良好的民法思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对当下现实生活保持高度关注的思维习惯,从而纠正“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的缺点。[11]P70此外,生活实例的举例方法,还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与阅读兴趣明显不足,除了教材课本与应试书籍之外,较少阅读其他课外书籍,至于“六经注我”式地阅读各类经典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即使从事课外阅读,阅读方法也多以浅阅读为主,深度思考、掩卷长思的并不多见,至于从专业角度尝试进行“我注六经”式地阅读的,更是稀如星凤。但是,如果在生活实例方面更多取材于文史经哲、政治社会等书籍,无形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同时,也旁敲侧击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二)就学科特点而言,民法与现实生活高度契合,这为生活实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市民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民法作为“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12]P19“我们的生活也是由民法来规定的”,[13]P15民法的概念与规则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只要有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爱恨情仇、财货流通等生活常态,只要将这些生活常态结合学生特点,就一定能够发现层出不穷的民法概念的“写真版”或“实况转播”镜头。(三)就学生特点而言,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兴趣爱好,也为生活实例教学提供了举例基础目前我国法律本科学生以高中文科教育背景为主,其知识储备与思维训练在文学、历史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约数”或共识平台。在兴趣爱好方面,青年学生普遍擅长利用电子媒介,在获取各类信息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速度,几乎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尤其是对当下流行的影视剧集、新闻时事、社会热点等,学生的兴趣与熟悉程度,可能比教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教师能够以这些生活实例讲解民法基本概念,或者动员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寻找民法概念,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民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查看全文

中职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探索

一、我国中职会计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工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速度,尤其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会计专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相关领域的人才。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显然难以满足该学科的实际教学需求。对于会计教学而言,在课程设置时不仅要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同样必不可缺。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切实融入到会计岗位当中去参与学习,通过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将在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在工作实践解决问题的本领,以此有效加深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同时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但是实际上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在设置会计教学安排时,与实践相结合都比较薄弱。一方面,学校在教学时忽略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找到固定的实习单位,使学生无法进入到与所学知识较为匹配的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充足的组织和指导教学方面的实践。学校和企业互动不足,仅仅通过实践教学教授学生知识是无法达到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这最终也致使教学无法和市场需求相契合。给合格会计信息人才的培养造成阻碍。而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具体、鲜活的案例相结合,能够促使课堂变得更具生机与活力,保证所选案例与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满足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要求,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最终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因此,本文就从中职会计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重要性的分析出发,分中职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

二、中职会计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教学最初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在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主要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上加以发展,根据我国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与资源进行调整,从而将中职会计教学当中的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进行完美的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性十分强,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教与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可以改变在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并且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制定的,更加符合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其具备的主要优点如下所示:(一)符合中职教育的改革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教育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就属于一种符合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蓬勃,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虽然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提出案例教学法改革,从中职会计专业上来看,授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实践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虽然在工作当中拥有一定的理论上回评与实践能力,但是远远无法胜任企业工作,必须在参加工作之初进行再次学习,因此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当中,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将案例教学法完全贯彻。(二)案例教学法与中职学生的特点相契合。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科在教学效果上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大部分学生都不适应逻辑性比较强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工作意愿上,所有学生都期望谋求一个本专业的理想工作,但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而对于技能型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则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在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因此案例教学法正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应用过程中其应用效果也较好。(三)案例教学法改善了中职会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传统会计专业教学当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一传统会计教学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知识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不具备符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在理论知识上下功夫。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其教学当中的主导角色是教师,并且教学内容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在学习完成后缺乏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并且更加缺少其他素质的发展。第三,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当中间隔的时间较长,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而在案例教学法当中,可以完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存在的弊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四)案例教学法适合当前就业形势的实际需要。根据我国相关专家预测,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上看,会计行业是未来的十大热门行业之一,并且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会计专业的技能要求更高,但是正因如此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财经专业,会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这也导致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中职毕业生学历相对而言较低,因此在就业方面更加不占据优势,因此只有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学的优势,注重实践知识的教学,并且建立完善的案例教学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时间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中立足。

三、中职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步骤。1.课前准备工作。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要求师生在课堂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需要遵循传统教学的课前预习习惯,同时还应充分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对应的教学案例。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在正式展开教学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以3-4人为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并在每个小组中选择组长,要求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负责的工作,并在学习结束后引导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在分组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并根据学习成绩将其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按照其学习能力将其进行优化组合,以此确保善于学习的学生在小组中能够有效带动怠于学习的学生。在小组中,组长应选派善于学习的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选派善于表达的学生对教学案例展开辩论,同时选派文字功底较强的同时做案例总结,以此起到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第二,由于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涉及诸多的法律种类,因此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确保案例内容与经济方向和会计专业方向相符合,以此确保教学案例内容能够充分体现会计课程的经济与会计特点。这种方法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意识到自己专业的特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强的专业医师。除此之外,教师必须确保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疑难性与复杂性,这样能使所选择的案例形成对应的情景教学模式,从而确保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更好地训练,并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高。2.课堂组织。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中主要包括:《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以及《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法律制度》等法律条款,这些条款均与会计专业有着紧密联系。在课前准备案例的过程中,师生应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寻找教学案例,并确保所选择的案例具备会计专业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寻找、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实现将自身专业与会计课程的相结合。做案例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某个教学案例展开研究分析。另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案例展开讨论,当小组在经过激烈讨论之后,组长将自己小组对案例的分析结果进行表述。这种方法能在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分析能力与组织能力。针对部分具有典型特色与在日常工作中时有发生的经典案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对其进行演示。比如《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提到的社会保险与劳动合同等法律制度,这些内容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创设对应的情景进行案例演示。这种方式能在激发学生表演欲望的同时,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在会计课堂中,模拟法庭属于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挑选对应的案例,选派小组成员扮演法官、被告、原告以及书记员等角色,并对案例进行陈述,同时展开辩论,最后由法官对辩论结果做宣判。这种做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自己所学习的相关法律知识,同时还能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在进行案例讲解前,教师应向学生降低相关知识点,并确保每个知识点的立体性与具体性,以此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并将其用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应进行穿插举例,并将案例引入其中进行互动,在确保知识点灵活化的同时,确保学生更牢固的记住知识点;在教师讲解知识点完毕之后,应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案例以及法律法规等,使其在收集足够资料的基础上对案例展开深入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在适当的时候延伸案例内容,同时对相关法律制度作出解释并将其延伸,以此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从而引导其在思考过程中搜寻答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