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8:02: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规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心理学问题论文
近几年,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逐步完善,道路交通管理向新的法制化管理轨道运行。笔者根据交通法规宣传教育的实践,谈谈其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一、关于交通法规意识的培养
交通法规意识的培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交通法规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交通执法过程中,有许多人认为,交通法规知识的缺乏及“交通法盲”,是出现交通违章和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何谓“交通法盲”?即对交通法规一无所知之谓也。“交通法盲”同交通肇事是什么关系?只要做一点抽样调查就会知道: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不知法,不懂法,固然容易造成交通违章及交通肇事,但是,从发生的大量交通事故案例看,因对交通法规的无知而违犯交通规则的实际上很少,就是除驾驶员之外的其他触犯交通法规的人,还是知法(包括知之不多者在内)违法的占多数。
让广大交通参与者知法、懂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普及交通法规常识的宣传教育中,仍然要把它放在重要地位。但笔者认为,交通法制宣传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对公民交通法规意识的培养。
普法进校园启动仪式的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4.22世界地球日”,我们大家聚集在一起,举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能够让同学们了解、掌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积极投身到保护国土资源的活动中,唤起民众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重视国土资源、保护国土资源、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我们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进校园系列活动的举行感到非常高兴,预祝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际成效。
大家都知道,虽然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国土资源相对不足。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加上不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以及一部分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意识单薄,违规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使得在国土资源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真学习和掌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增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意识,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走节约资源、永续发展之路,使我们国家发展得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在此,就开展好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进校园系列活动,我向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一、认真学习,掌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
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保护自然环境,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同学们要从“珍惜资源、爱我国土”出发,认真学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牢固掌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争当保护国土资源的小卫士,促进国土资源保护工作深入发展,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二、积极宣传,让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气象局普法工作总结
一、领导到位,组织有力
于2006年成立“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局长肖传伟亲任组长,在今年人员变动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完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职责,各科室负责人明确分工,层层抓落实,保障了“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局领导班子始终把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作为我局的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今年共召开十次普法讨论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焦点问题。
二、规划到位,计划具体
2009年是实施“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县规划的第四年,也是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一年。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实现依法治气象,依法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建设生态××,构筑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及市气象局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我局的普法规划,在“五五”普法规划中,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确定了“五五”普法的步骤与方法以及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制定《××县气象局2009年普法计划》,从指导思想,加强学习“五.五”普法规划,提高贯彻执行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培养和阵地建设,突出重点、增强普法实效性和注重法治实践,强化依法治理等方面对今年的普法工作进行详细计划。
三、组织学习“五.五”普法规划,增强普法实效性
1、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提高全局职工的法律意识,我局今年多次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五.五”普法规划、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科学发展观,回良玉副总理在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农委法制教育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围绕以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依法治农为核心,以提升农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依法自我维权能力、诚信经营意识为出发点,强化法律法规宣传、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法治文化建设,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持续深入地推动农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目标任务
(一)狠抓“六五”普法工作,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
1.根据省、市“六五”普法规划,围绕培育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服务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市农委“六五”普法规划。各单位也要立足实际,组织实施本单位“六五”普法规划。
2.及时调整市农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召开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明确目标责任,落实具体任务,积极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提高群众对普法工作知晓率,确保年度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教育法制的模式与保障
教育法规是以宪法为基础的一个基本的法律部门,是调整教育领域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和。它的广义内涵包括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规章等内容。教育法规制定之后,只有付诸实施,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所谓教育法规的实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法规所确定的行为规范在教育领域各项活动中得以运用和实现。它是运用固定的行为准则,实施其使命的有意识的积极活动,教育法规的实施,是法规作用于教育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一般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其特点在于国家通过确定教育活动行为规范来使教育社会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如《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除因疾病或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都必须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是国家确认的,地方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行为,任何人必须遵照执行,不得违反,这和实施义务教育之前所进行的普及教育是不同的,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教育法规的实施正是体现这种特殊性。
制定教育法规的目的,是为了以此来规范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调整教育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主义教育管理秩序。但是既定的教育法律关系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才能得以变成现实。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教育法规中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教育法规确定的职权范围和程序,将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的人和事;二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概括地说,教育法规的实施包括两种形式,即教育法规的适用和教育法规的遵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执法与守法。
一、教育法规的适用
教育法规的适用是教育法规实施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专门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将教育法规所确定的行为规范适用于具体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即依照法规来解决具体问题,行使权力活动,亦称执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行使法定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需要取得专门的国家机关支持时。如教育行政机关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按照中国《义务教育法》第12条规定,有权利要求政府增长财政拨款比例,保证教育事业费的来源和基本建设的投资。
2.重要的教育行为和教育事实的产生及存在,必须由主管机关监督、确认和检验其合法性时。
审计局“法律七进”工作计划
为结合“七五”普法收尾总结工作,切实推进“法律七进”工作,市审计局结合审计监督、联户联情、联寺联僧等工作,年初,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定措施,为确保落实“法律七进”工作,做好安排部署,具体计划为以下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学习党的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州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聚焦推进依法治理能力水平提升,将国家法律法规沉淀下去,广泛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思维意识,推动社会各项事业依法实施,强化法治能力。
二、工作任务
围绕市委依法治市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任务,结合“七五”普法收尾总结工作,深化法治宣传,着力“联户联情、联寺联僧”做好群众的法律宣传工作,强化法治思维,树牢法治意识,稳固法治根基,密织法网,提升我局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能力,让干部敬法、畏法;提升联系群众依法行事能力、让群众知法、懂法,全面强化依法治理能力。
三、工作内容
科技局推进法律七进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全面落实《省依法治省纲要》和依法治区目标,教育干部职工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引导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寺庙做到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进一步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法律进机关
1.加强机关法律学习。重点学习《宪法》,关于依法治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市、区各级领导关于依法治理重要讲话;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相关法律法规;公务员履行职责相关法律法规;廉洁从政相关法律法规。局党组中心组坚持定期学法制度,每年集中学习法治1次,党组成员每年底结合年终述职专题汇报学法用法守法情况;完善机关干部定期学法制度。每年组织集中学法不少于4次。
责任股室:办公室、科技股、农业股、知识产权股、科普股;完成时限:2014年11月
全省交通系统五五普法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交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突出做好以领导干部、公务员、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交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各类交通学校在校学生为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现结合全省交通系统实际,提出各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各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使广大交通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理念,促进全系统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为推进依法治省、依法治交工作进程,构建和谐湖北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学习内容
根据我省2006-2010年依法治省暨“五五”普法规划和交通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任务要求,“五五”普法期间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学习宣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的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与交通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
领导干部要重点学习党中央有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重点学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民政局“六五”普法尾年工作规划
根据县委、政府印发的《XX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的总体部署,在认真总结“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制订“六五”普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推进富民强县的总体部署以及“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建设治县的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法治民政”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我县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有效的宣传和普及民政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推行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民政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和依法行政意识,切实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民政管理服务对象的法律素质,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扩大民政法律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高职《物流法规》课程设计与微课开发研究
一、高职《物流法规》课程设计的两个难题
《物流法规》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掌握物流企业设立及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与学生日后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课程设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内容繁多复杂,教师难以取舍
现有的教材主要按照物流业务流程发生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安排内容,如物流仓储法规、物流包装运输法规、物流保险法规等。重点介绍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物流的基本业务知识。另一部分是该业务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问题。由于物流业务流程较多,每个业务流程的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单是基本业务知识这块内容已经比较繁琐,每个业务还需要深入学习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教学的任务无疑非常重,而这门课程作仅仅作为专业基础课,学时一般为36学时,相对较少,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会面临重点讲述业务流程还是法律规则、选择哪一个业务流程的及其法规作为教学重点等问题的困扰。
(二)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物流业务流程注重标准化、制度化,每一个营运环节都有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法律法规更是追求严谨,不同的情况适用不一样的法律条款,这两个方面的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都很多,并且都是条条框框,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且涉及法律法规问题,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利用到物流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教师也面临“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不同,以上两个问题是大部分教师开展《物流法规》教学需普遍需要面对的和解决的,除此之外,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法律存在“畏难”心理,缺乏专业课程教师、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学方法不一样也会给课程教学带来其他一些困难和挑战。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