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字学习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3:26: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儿童数字学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童数字学习

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下留守儿童论文

一、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当代各国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数字能力,今年来,多个研究机构对教育和学习目标做了规划,其核心内容就是公民的数字能力。21世纪技能联盟开发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框架,该框架定义了新时期工作者解决问题必备的几种基本能力:团队合作、判断信息、运用科技等,尤其突出强调“信息能力”[4];墨尔本大学主持的21世纪技能教育与评估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对教育现状进行评估,提出了四种能力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工具以及生活技能等[5]美国北中地区教育实验室(NCREL)也针对21世纪的学习者,提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包括数字时代的素养等四个层面。[2]留守儿童的数字能力由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首先是知识工具:留守儿童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如:微博、微信、BBS、QQ等,其次应掌握各种数字化多媒体创作工具:学习专题网站创作、数字动画创作、学习资料下载、RSS订阅等。高级知识和技能交流与协作技能:指留守儿童能有效地运用各种交流媒体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与其它学习伙伴交流。信息管理技能: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留守儿童很容易迷航,怎样有效批判地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是重点。因而留守儿童应掌握分析、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己所用。学习和问题能力:指留守儿童能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能寻找适合的学习机会,懂得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义参与能力:指留守儿童能融入数字化社会,将数字化学习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数字化学习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

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将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数字融合,即将先进的数字化手段融入学科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数字化情景,方便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交流。

1.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首先留守儿童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和查找网络中相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其次留守儿童可以从教育专题或主题网站中获得数字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首先留守儿童可根据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自然情境观察、思考;并从数字化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利用情境中的语意关系建构知识,其次留守儿童可从数字化虚拟实验室中观察、操作;培养留守儿童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

查看全文

数字媒体在学前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孩子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数字媒体。因此,数字媒体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虽然在幼儿园数字媒体设备并不少见,但这些设备的使用者仅限于教师,也许有些家长和老师会担心幼儿经常使用数字媒体会对幼儿的发育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但孩子不能孤立于这个时代的发展。数字媒体教学方法可以以其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率。数字媒体介入学前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家长和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字媒体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数字媒体;教育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一、幼儿接触数字媒体的现状和原因

首先,环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技的普及使得大多数家庭广泛使用电子产品,这使得幼儿从出生起就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数字媒体工具。此外,数字媒体的数量和类型都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增加。[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幼儿善于模仿他人,儿童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学习,因此班杜拉强调模型示范效应。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父母的行为可能对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由于大多数父母的工作和日常娱乐都离不开各种数字媒体,因此,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由于幼儿的好奇心,他们非常愿意尝试使用这些数字媒体,最后,数字媒体逐渐变成幼儿的玩具。儿童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数字媒体顺应了信息高速发展的趋势,可以给儿童带来新鲜的体验。因此,数字媒体逐渐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字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加速了儿童认识世界的进程。虽然幼儿不再有更多的时间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如何成长,但他们可以通过使用数字媒体来获得间接的体验。教育者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数字媒体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一)数字媒体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既有积极又有消极效果。数字媒体使用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有条件的,每种影响产生的背后均存在其特定的原因。[2]研究调查显示,动画片会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情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3]但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即使是再优秀的节目,倘若不控制观看时间,儿童过于依赖数字媒体,也会导致孩子无暇与父母、亲人共度美好时光。过度使用数字媒体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性格发展,给孩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推导出:媒体使用时间是数字媒体使用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决定因素之一。[4]但幼儿通过观看与他们年龄与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类节目,如启智性动画片能够提高幼儿的词语与早期语言运用能力;对促进亲情与关爱、规则遵守、文明礼仪与社会公德教育等有积极影响;孩子可通过接受一些动画片中积极角色的影响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敏感性等,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推导出:媒体内容是数字媒体使用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于儿童来说,首先合理使用数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电子产品有强大的资源支持,它包含大量的信息来扩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可以获得间接经验,可以浏览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东西。例如,孩子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各种软件,浏览他们感兴趣的网页。[2]其次,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从感觉运动阶段过渡到前运算阶段中幼儿的行动和活动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可以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来发展从而发挥其主动性,促进其主动学习的意识的发展。因此,设计一些多媒体游戏可以让儿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反应能力和用脑用手的能力。对于父母来说,首先,使用数字媒体可能会减少孩子的教育负担。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些较难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孩子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潜能。然而,一些家长因为知识储备和教育水平有限,他们不知道如何在教育中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此外,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经常会问父母大量的问题,大多数父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心烦或不耐烦。然而,数字媒体可以解决家长的麻烦,一些家长认为数字媒体可以被视为电子教师。其次,数字媒体可以增加亲子活动的时间和方式。父母可以陪孩子看一些好的卡通片或电影,用这种方式来教孩子如何更好地成长。此外,父母可以与孩子交流卡通片和电影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维果斯基认为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有必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新事物。

查看全文

体感技术对少儿数字出版的启示

摘要: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大环境下,少儿出版应紧跟时代步伐,为打造创新型社会储备人才。2020年,突如其来的病毒疫情扩大了人们对数字化产品的需求,也加速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但少儿出版中如何很好地运用现有的新技术,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笔者拟探讨体感技术运用于少儿数字出版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推进少儿数字出版顺利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体感技术;少儿;数字出版

1.体感技术在少儿出版的运用

要做好少儿数字出版,内容是根本,技术是先锋。哪些先进的技术适合引入少儿数字出版,为出版机构打造出版高峰开疆辟土,如何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少儿数字出版等,成为了出版人研究的热点。体感技术作为新兴的一种先进技术,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出版人和学者们的视野。

1.1什么是体感技术

起初,体感技术主要运用于3D建模、运动员训练、特殊教育、医学、游戏等方面。[1]体感技术是运用体感摄像头采集彩色和深度图像信息,捕捉判断人体动作姿态,与计算机软件交互,是自然人机界面技术的典型应用,也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分支领域。在教学应用场景中,体感技术配合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融合适切的学习内容,有效构建情境引导、自主探究、智能测评的学习流程,增强学生注意力、参与感、趣味度。[2]

查看全文

新媒体时代数字课程出版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新媒体时代,课程出版迎来数字化变革。面对传统课程出版同质化问题突出的现状,数字课程出版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突破创新。数字课程作为特殊的数字创意产品,具有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资源形态多样化等特点,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互动的多维平台。出版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使数字课程在功能、架构、艺术性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持续做深“互联网+教育+出版”。

[关键词]数字课程;教育教学;知识服务;出版

新媒体时代,课程出版迎来数字化变革。面对传统课程出版同质化问题突出的现状,数字课程出版紧跟时代潮流,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突破创新,打造了课程出版新业态。本文所指的数字课程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一门学科(教学科目)的数字教学内容,以及在数字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平台基础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1]。其既包含教育图书上的内容,也包括相应的知识服务、网络教学平台及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增值服务(一般指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支持活动)。

一、出版数字课程的必要性

数字课程作为特殊的数字创意产品,既体现了教育价值,也体现了出版和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在不同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

查看全文

班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

“班本课程”不是一个新名词,在一些课程理论的论著中都曾出现,但在幼儿园教育的实践中它确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遥相呼应,它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却又完全不同于“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带着对于“班本课程”的憧憬,我们经过历时一年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践和总结,“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渐渐成型,“班本课程”不再是空中楼阁,它真实得存在、发展着。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在理论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念,通过实践渐渐孕育起自己的理论土壤,它们是“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的根茎。

班级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从一定意义上讲,普适课程指导了园本课程的开发,而园本课程也孕育出了班本课程的建设,班本课程针对的是特定班级中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需要。从微观上讲,班本课程涉及到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因子。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生态链。一个因子的不佳状态,就会影响相应的生态链的功能的发挥。在一个具体的班级,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因子有特殊性,其中,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发展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异的,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所处的空间和形成的班级文化和班风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因子,通过班级这个组织,通过班级的活动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因子组成了班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无视这个系统,就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生态的,建设班本课程必须关注班级生态。

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不断地学习中进行的,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在实习场中学习

查看全文

基于条件反射理论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研究结合设计的需求、目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方法、结论,指出条件反射理论在指导设计上的重要性。分析现有的理论和产品,验证该方法与设计跨界融合的合理性,基于条件反射理论进行产品优化方案,探索该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引导用户在使用设计产品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提高使用效率。该理论可为设计师拓宽视野、提高设计效率,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条件反射;产品设计;儿童医疗产品;优化策略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产品设计已经难以满足市场要求,以人们心智历程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开始与设计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设计师对以往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进行反思。本文即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基于学习理论中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再度审视已有产品设计,分析其通过控制中性刺激和条件刺激的匹配联结形成的条件反射来向用户传达隐藏信息的形式。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相关综述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心理学和生物学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早在上个世纪初便被提出,其结论在心理学领域被广泛运用。近年来,由于其研究与人的行为反应密切相关,得到了各学科,特别是教育学的关注。(一)经典性条件反射概要。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一种中性刺激经由与某种刺激重复配对而变得与该刺激产生联结的学习历程。在此历程中,经由与某种刺激重复配对的历程,一个原为中性的刺激变得与该刺激产生联结[1]。该理论最早由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提出,其正确性通过著名的“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得以证明。在该实验中,在将食物送到狗的面前的时候打开灯光,同时测量其唾液分泌情况;在经过多次反复之后,只打开灯光而不给食物,同时测量唾液分泌情况。结果发现狗在灯光开启时会分泌大量唾液。在该实验中,食物是能够诱发唾液分泌的无条件刺激(UCS);分泌唾液则是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无条件反应(UCR);灯光是一个本无法引发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CS)。在该结论中,一个原本为中性刺激的灯光变得与无条件刺激:肉产生联结,从而能够诱发条件反射:流口水,如图1所示:该实验证明了引发无条件反应(UCR)的无条件刺激(UCS)可以经由重复配对与其他本不相关的中性刺激(CS)进行匹配,让这个中性刺激得到可以诱发无条件反应的能力。这对于进行产品设计工作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二)经典性条件反射与设计结合。同心理学一样,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研究也基于行为、认知、生物三个观点。基于行为观点,斯塔茨认为经典性的条件反射简单联结是所有学习的建构基础[2];斯金纳则认为所有生物对同一事物均具有相同的学习定律[3];1947年美籍艺术家内森设计的摩凡陀博物馆系列无数字表盘设计,充分利用了人们在平日学习建立的指针与时间的联结关系;2007年初代iphone的默认铃声“马林巴琴”也成功地与iphone手机进行了联结;基于认知观点,雷斯科拉的研究表明中性刺激和条件刺激形成联结的前提是二者之间必须存在可预测关系[4]。1985年迈克尔•格雷夫斯设计了“9093kettle”,将蜂鸣声与水沸腾的状态联结形成预测关系;基于生物观点,加西亚和科林则认为不同的物种以不同的方式学习相同事物[5]。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已经着手对某些行为的进化史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探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特征。(三)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其他学科结合。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历程的科学,其研究结果对其它学科,尤其是教育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故经常与各学科进行交叉跨界研究。张芬将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用于数学教育中,探究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指引作用;王富秋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忠诚;而施艳沈则将其运用在儿童行为矫正领域,提出了自己基于行为主义疗法的设想并付诸实践;戴力农老师认为,心理学走入设计领域是设计学科发展的必然[6],进一步印证了心理学和设计结合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基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产品分析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信息化助力留守儿童发展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家庭教育信息化理念为指导,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模式、祖辈参与的家庭教养方式等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通过构建信息化的近端支持系统、创设数字化家庭教育环境、发挥学校信息化教育功能,促进主客观教育环境融合,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化发展,维系社会稳定。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信息化;留守儿童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终生教育。《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排在首位的是“有温暖的家”,在“学生最崇敬的榜样”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詹姆斯•科尔曼提出,家庭作为经济生产的单位,为子女提供了能够学习那些需要掌握的技能的合适环境。由此看出,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榜样作用是良好家庭教育最坚实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发展中的农村家庭教育产生很大影响,缺少父母陪伴、亲子关系疏远、学业成绩低下、隔代教育等留守儿童问题不断显现。优先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让家庭秉承家庭教育信息化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成为缓解留守问题,实现弱势群体教育补偿的良方。

一、家庭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家庭是重言传、重身教、育品德,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成为家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中介变量,既连接家庭环境的创设,也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信息化理念是基于崇高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博爱之心、勤思乐学、敢于担当精神等家庭教育的精髓,运用信息化的近端支持系统、创设数字化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参与,更好地为家庭教育服务。第一,崇高的家国情怀。作为国家和家庭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要将个人理想、家庭未来和国家发展有机统一,时刻保持对国家繁荣富强、家庭和谐幸福、个人奋发图强的理想追求。第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高尚的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道德美则行为正,对社会贡献的可能性也将增加。第三,博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重要基础。第四,勤思乐学。每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勤读书、善思考,在学中增强本领,回报社会。第五,敢于担当。勇于、敢于、乐于吃苦在前,不畏惧困难和挑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能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关于家庭教育精髓的内涵,可以通过信息化方式为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信息化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应用数字教学下的学生教学论文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级师范类院校,目前已形成了中职幼儿师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大学等多个院校级别,专业结构也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组成的立体式培养。近年来,各地又在探讨培养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当然,各个层次的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当前我国在学前教育领域仍然缺乏大量的专业教学工作者,因此,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依据相关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综合概括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1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并能进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1.2专业素质与能力

(1)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素质与能力:①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②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③能够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能力。④能够创设和利用适合儿童发展环境的能力。⑤应急事件处理与教育的能力。⑥具有教育创新能力。⑦组织和管理能力。(2)具有一定的文艺素养与能力。(3)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4)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5)具有与国外学前教育合作交流的能力。

查看全文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论文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知识的探究阶段,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数学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所以儿童的数学教育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幼儿的数学教育,就是把数学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数学中回顾生活。国内外一些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也说明,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是实现幼儿的思维能力转变,让孩子们通过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游戏和其他的乐趣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乐趣,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游戏教学方式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学前教师具有一定的基本教学功底。所以说现在的学前教育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进行简单地教,学生简单地学,而是应该多关注数学教育生活化。选择的数学教育方式应该是与孩子们的生活事物息息相关,也可以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和生活之间给幼儿建立一种相互依从的关系,从而极大地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

二、探索幼儿早期教育的方式

(一)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进行教学。众所周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其实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把一般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教师在教授幼儿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应该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知数学的奥妙,逐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数学学科的把握,还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里有一些简单的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切西瓜事例引入到数学课堂,将题目设置为小明从超市买了两个大西瓜带到教室想平分给4个同学享用,那么大家想想该怎么平分呢?那么如何让我们班20个同学都可以吃到西瓜呢?这样的问答方式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上、减去和平均分为其中的实际问题,这时孩子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为了提高儿童对数字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记录家庭有关的数字,教师布置作业,如每个同学回家寻到与数字相关的东西,第二天来和同学进行分享,给大家提醒一下,如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也可以是自己家的门牌号码等等一些与数字相关的东西。(二)通过生活环境感知数学知识。教师除了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进行教学外,还可以指导孩子进行有效地学习。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的一些基本特征,让孩子们觉得数学总是存在于自己的一边,对于一些孩子们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要及时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没有获得答案,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容易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总之,教师善于抓住生活场景来促进孩子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多通过生活环境让孩子们感知数学知识的乐趣,如每天孩子们在排队玩游戏的时候,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知道在几行几列,或者尝试用数字进行标记。如在教室里数一数男孩和女孩的数量,门窗或地砖的数量,粉笔的数量,等等。数学教育生活化会使孩子的数学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三)通过游戏体验数学的快乐。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游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游戏的设置会不可避免包含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果将游戏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数学课堂当中,将大大提高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要选择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孩子会更容易的接受数学知识。教师将一些游戏带到课堂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互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组织团体游戏的时候,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来提高竞争力,游戏的规则就是由老师进行主持,两个数字相加等于5的数字组合有哪些呢?两个数字相加等于6的数字组合有哪些呢?10以内的数字相加都可以给学生出题。学生就会迅速地对数字进行分组,分组快的学生就赢得教师的奖励。这样的方式使他们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竞争力。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还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所以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四)通过家庭教育提升数学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家庭的教育放在次要的位置,然而家庭的教育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这需要家长和老师进行合作,如家长可以要求孩子运用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家长要求孩子进行衣服分类,玩具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数字,也可以要求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数一数碗筷的数量。其实这些亲子活动的游戏很简单,可以一点点地开发孩子们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些数学知识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我们不能认为教授知识是教师的任务,也可以说就是学校的任务。事实上,家庭教育的影响甚至比学校教育还要重要。

总之,儿童数学教育的有效应用会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新的突破,为今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还必须继续在创新教学方法上取得突破,尽可能利用生活环境。对于现在提出的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幼儿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智障儿童的智力低于正常人,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小学生在幼儿园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和认知,而对于智障学生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在他们头脑中是一片空白的。对于智障儿童的数学教育需要教师更具有亲和力和责任心,善于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积极促进智障儿童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阐述智障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智障;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

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智力水平偏低,无法与正常小学生共同接受教育,也缺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智障儿童越来越感到孤僻和恐惧。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度逐渐高,鼓励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自主创新和深入发展,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指导,以促进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小学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有很多小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就接触到了数学,所以他们在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过于困难。但是智障儿童大部分是没有接受幼儿园教育的,所以小学数学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的。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改善智障儿童错误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从直观教具、课堂游戏、多媒体技术、生活情境、差异化教学等五个方面阐述对智障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为智障学生服务。

一、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障数学课堂里的教学对象是智障儿童,他们在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低于正常小学生,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了解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水平,采用符合学情的教学方式,加强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挖掘他们的潜力。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因此许多事物在他们脑海里并没有清晰的印象,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运用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教具,帮助智障学生摆脱心理困扰,提高对事物的喜爱程度,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数字“2”的时候,为了能够让智障儿童充分理解和掌握,我拿来了两个小鸭子的布娃娃,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直接讲课,而是先让智障学生摸一摸,捏一捏,在猜一猜小鸭子的外形最像哪个我们认识的数字,最像数字“2”。然后我挑选几名学生到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出这个数字,并给予认真的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智障儿童在这节课都学得非常认真,学习过程中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等方法很快就掌握了新知识。

二、课堂引入游戏教学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