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识字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6:53: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儿童识字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汉字教育研究论文
幼儿可以识字吗?对于这个问题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对幼儿汉字教育持反对意见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汉字是抽象的符号,实际知识很少的幼儿,让他们认识这些符号,是非常困难而且是非常有害的;第二,教幼儿识字,会刺激幼儿早熟,养成喜欢安静地读、写、算,不喜欢活动和劳动,会增加幼儿负担,影响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幼儿学了汉字不但没有用,而且有副作用,早识字的幼儿入小学之后,学习会更不认真,他们上课精神不集中,小动作多;第四,我国现行幼儿教育法规文件没有幼儿汉字教育的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竞争时代的到来,儿童发展关键期理论的深入研究,早期汉字教育愈来愈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与探索,人们在不断地调整各自的视野,加深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本人也是探索者之一,特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此就教于同行。
一、幼儿识字教育,中外有之;幼儿汉字教育,古今有之。
幼儿识字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经验颇多。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卡尔·威廉从三岁半开始识字,四岁阅读,五岁时已能掌握三万多单词,八至九岁时,能用六个国家的语言进行学习。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斯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从一岁半开始识字背诵,两岁能写日记,三岁能写诗,四岁能写世界语剧本,五岁时能用八国语言讲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能读会写,四岁时阅读大量专著,七岁时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从四岁前就开始读书、识字的,父亲还叫他学习英法等多种外国语,八岁时会用四国文字进行读写。汉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名人成名成材也都是从幼时开始识字的。相传唐朝诗人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在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宋朝词人晏殊七岁时能写文章,并同千余进士一起参加廷试。曹子建也是七岁吟诗。王夫之在七岁之时已经读完十三经。幼儿汉字教育绝非只有古代才有,现代也有大量事例。无产阶级革命家刚满三岁就开始识字和写字,五岁读《千字文》、《三字经》,还向祖父学习对联、字画与碑文。著名学者郭沫若三岁识字,七岁作诗、对句。女作家谢婉如四岁开始向其舅父杨子敬学习识字,能通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1]。在当代超常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少幼儿识字的生动事例。有一个七个月的孩子竟识字四百多个,另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识字达一千多,还有一个四至五岁的孩子识字多达两千余个[2]。江西的宁铂两岁时能背诵诗词,五岁上了小学,六、七岁开始攻读医书,十二、三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柳州的刘俊伟,从一岁两个月开始识字,一岁七个月时能识字七、八百个,三岁时识字一千多,背诗近百首[3]。魏敏在两岁时开始识字,她每天识一至两个字,渐渐地一天能学二十多个字,近四岁时已识汉字一千多个,并能看报,能阅读《动脑筋爷爷》、《中国历史故事》等儿童读物,到五岁时识字已达两千多[4]。又有褚庆能六岁能读《365夜》、《普希金童话诗》、《红楼梦》、《水浒》等书籍。四川的陈科平三岁半跟父亲识字,四岁能读《人民日报》。杜影在五岁时掌握了五千汉字。华裔美人何美山,两岁读字典,一年后读大英百科全书,九岁零三个月进入华盛顿大学[5]。以上这些事例证明幼儿汉字教育是古今都有的,也说明幼儿期有巨大的识汉字潜能。事实胜于雄辩,幼儿汉字教育是可能的。
幼儿为什么能识汉字呢?这与汉字的特点和幼儿的感知特点、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相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它的特有的表意功能,汉字又是方块字,有自己独有的造形规律。只由总数不过二十三、四种不同的笔画就组成了几万个不同的汉字,变化有序,奥妙无穷。不同的笔画按一定的数量、顺序、配置原则组合成一个个方形,变成一个个图案,宛如美丽的小花。笔画的顺序、长短、数量、笔度的细微变化,有如魔方,因而对幼儿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幼儿识字时,汉字的造形能使汉字与背景相互区别,方便幼儿感知。每个汉字都由一个图形表示,幼儿识字,如同看图画,每个图形又都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形义一致,义形统一,把图形与文字所标志的事物意义联在一起,有助于幼儿理解字义,又能使幼儿以图作为识记的支撑点,进行记忆。所以幼儿认起字来兴味无穷,毫不费力。幼儿的认知方式是一“模式识别”方式,汉字的形状容易经常引起幼儿注意,映入幼儿眼帘。只要使幼儿反复接触汉字,字就会“模式般”地印入脑海,终生难忘。如果不失时机地让幼儿识字,就会为幼儿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证明,幼儿本身有识汉字的要求,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因而,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
现代教学论揭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唯物辩证法揭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对学习者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力,是促使主体变化和发展的条件,要使学习者主体接受,必须通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让学习者本身内化吸收。幼儿汉字教育的道理也是如此,教而无功,教而无果不能算是汉字教育。这就牵涉到幼儿本身有没有识字的要求,幼儿本身有识字要求,就能像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地接受汉字教育,本身没有知识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劳而无功,教而无果。关于幼儿有无识字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陈鹤琴先生早在30~40年代就进行过实验研究。他研究后指出:“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因为幼儿学了汉字之后可以自己独立地看故事书,不用由别人讲给他听。陈先生对此作了调查,他说:“据了解,有的儿童主动地向哥哥姐姐们学习认字识句。学了一些字句之后,就抓到故事书死啃,儿童对识字确实有迫切的要求,但为什么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呢?”[6]陈先生和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的读法》中指出:“读法与图画手工都是属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儿童喜欢看图,喜欢涂鸦,喜欢东做西扯,这是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字不是一件神秘的东西,可以当作图画看的……无论图画、手工、读法,都是儿童发表意见的方式,都可以做的。”[7]显然识字是幼儿求知的需要,上讲的表现,是幼儿发表意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内在的要求,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对幼儿当然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及他的助手们在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也曾进行识字教学实验,陈鹤琴先生及其助手在鼓楼幼稚园等处也进行过系统的实验。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第一保育院也有识汉字的要求,并明确规定“识字50个,并会写自己的名字”[8]。后来,陈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公布之时,在总结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的真知灼见。他指出:“在今天来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可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了。”[9]
幼儿汉字教育论文
一、幼儿识字教育,中外有之;幼儿汉字教育,古今有之。
幼儿识字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经验颇多。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卡尔·威廉从三岁半开始识字,四岁阅读,五岁时已能掌握三万多单词,八至九岁时,能用六个国家的语言进行学习。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斯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从一岁半开始识字背诵,两岁能写日记,三岁能写诗,四岁能写世界语剧本,五岁时能用八国语言讲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能读会写,四岁时阅读大量专著,七岁时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从四岁前就开始读书、识字的,父亲还叫他学习英法等多种外国语,八岁时会用四国文字进行读写。汉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名人成名成材也都是从幼时开始识字的。相传唐朝诗人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在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宋朝词人晏殊七岁时能写文章,并同千余进士一起参加廷试。曹子建也是七岁吟诗。王夫之在七岁之时已经读完十三经。幼儿汉字教育绝非只有古代才有,现代也有大量事例。无产阶级革命家刚满三岁就开始识字和写字,五岁读《千字文》、《三字经》,还向祖父学习对联、字画与碑文。著名学者郭沫若三岁识字,七岁作诗、对句。女作家谢婉如四岁开始向其舅父杨子敬学习识字,能通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1]。在当代超常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少幼儿识字的生动事例。有一个七个月的孩子竟识字四百多个,另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识字达一千多,还有一个四至五岁的孩子识字多达两千余个[2]。江西的宁铂两岁时能背诵诗词,五岁上了小学,六、七岁开始攻读医书,十二、三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柳州的刘俊伟,从一岁两个月开始识字,一岁七个月时能识字七、八百个,三岁时识字一千多,背诗近百首[3]。魏敏在两岁时开始识字,她每天识一至两个字,渐渐地一天能学二十多个字,近四岁时已识汉字一千多个,并能看报,能阅读《动脑筋爷爷》、《中国历史故事》等儿童读物,到五岁时识字已达两千多[4]。又有褚庆能六岁能读《365夜》、《普希金童话诗》、《红楼梦》、《水浒》等书籍。四川的陈科平三岁半跟父亲识字,四岁能读《人民日报》。杜影在五岁时掌握了五千汉字。华裔美人何美山,两岁读字典,一年后读大英百科全书,九岁零三个月进入华盛顿大学[5]。以上这些事例证明幼儿汉字教育是古今都有的,也说明幼儿期有巨大的识汉字潜能。事实胜于雄辩,幼儿汉字教育是可能的。
幼儿为什么能识汉字呢?这与汉字的特点和幼儿的感知特点、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相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它的特有的表意功能,汉字又是方块字,有自己独有的造形规律。只由总数不过二十三、四种不同的笔画就组成了几万个不同的汉字,变化有序,奥妙无穷。不同的笔画按一定的数量、顺序、配置原则组合成一个个方形,变成一个个图案,宛如美丽的小花。笔画的顺序、长短、数量、笔度的细微变化,有如魔方,因而对幼儿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幼儿识字时,汉字的造形能使汉字与背景相互区别,方便幼儿感知。每个汉字都由一个图形表示,幼儿识字,如同看图画,每个图形又都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形义一致,义形统一,把图形与文字所标志的事物意义联在一起,有助于幼儿理解字义,又能使幼儿以图作为识记的支撑点,进行记忆。所以幼儿认起字来兴味无穷,毫不费力。幼儿的认知方式是一“模式识别”方式,汉字的形状容易经常引起幼儿注意,映入幼儿眼帘。只要使幼儿反复接触汉字,字就会“模式般”地印入脑海,终生难忘。如果不失时机地让幼儿识字,就会为幼儿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证明,幼儿本身有识汉字的要求,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因而,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
现代教学论揭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唯物辩证法揭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对学习者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力,是促使主体变化和发展的条件,要使学习者主体接受,必须通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让学习者本身内化吸收。幼儿汉字教育的道理也是如此,教而无功,教而无果不能算是汉字教育。这就牵涉到幼儿本身有没有识字的要求,幼儿本身有识字要求,就能像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地接受汉字教育,本身没有知识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劳而无功,教而无果。关于幼儿有无识字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陈鹤琴先生早在30~40年代就进行过实验研究。他研究后指出:“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因为幼儿学了汉字之后可以自己独立地看故事书,不用由别人讲给他听。陈先生对此作了调查,他说:“据了解,有的儿童主动地向哥哥姐姐们学习认字识句。学了一些字句之后,就抓到故事书死啃,儿童对识字确实有迫切的要求,但为什么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呢?”[6]陈先生和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的读法》中指出:“读法与图画手工都是属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儿童喜欢看图,喜欢涂鸦,喜欢东做西扯,这是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字不是一件神秘的东西,可以当作图画看的……无论图画、手工、读法,都是儿童发表意见的方式,都可以做的。”[7]显然识字是幼儿求知的需要,上讲的表现,是幼儿发表意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内在的要求,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对幼儿当然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及他的助手们在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也曾进行识字教学实验,陈鹤琴先生及其助手在鼓楼幼稚园等处也进行过系统的实验。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第一保育院也有识汉字的要求,并明确规定“识字50个,并会写自己的名字”[8]。后来,陈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公布之时,在总结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的真知灼见。他指出:“在今天来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可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了。”[9]
今天,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积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再停留在传统经验的总结和已有实验的印证,而是开展了更新更科学更大规模的实验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大陆已有几万名婴幼儿接受汉字教育的实验,联想识字、听读游戏识字等各种实验在天津、北京、南昌、广州等大中城市的近百所幼儿园进行,实验对象达数千名,收效显著。而且,幼儿汉字教育实验还超出了国界,已经在使用汉字的亚洲文化圈诸国和地区进行。日本用“石井认字教育法”教幼儿识汉字的幼儿园已有几百所。香港的幼儿园三岁识字,五岁写字,上学前能独立阅读[10]。日本石井勋教授经过长期的婴幼儿汉字教育实验之后曾有句名言:“婴儿在会说话之前已具备识别汉字的能力。把汉字作为符合婴儿模式识别能力的模式教育来尝试”[11]是可能的,必要的。
识字教学管理论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他课程和日后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字教育。识字教育和中华文明史同步地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识字教育。早在纪元前,西汉的史游就编撰了《急就篇》,这大概是成书较早、流传最久的识字教材。之后,主要用"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教材,对蒙童进行识字教育。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底,中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其间,识字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识字教育研究的问题也不断深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识字教学研究的一个活跃期。那时思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单纯识字,且识字速度慢(每课书只学三至五个字,当时称之为"三五"观点),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样识字既枯燥,又中断了语言的发展。1958年出现的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七八十年代,是识字教学研究的又一个活跃期。1982年出现的注音识字,也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识字教学思考的问题不仅是识得快,还有如何把识字和普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何借助多种媒体识字的问题,于是,计算机辅助识字等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炳人识字等,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下面就几种有代表性的、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识字教学方法,逐一进行简单介绍。
一、集中识字
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首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投入研究,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由基本字"方"带出"房、访、放"。这里的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带出的字,多为形声字。由于在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联系,易学易记易掌握。此外,基本字带字还采用部首带字的形式。如"氵"带出"河、滴、洗、游";"穴"带出"空、窗、穿"。基本字组字,如"禾-火-秋""门-口-问",会意字、反义词归类等也常采用。总之,集中识字主要依据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由于带出的形声字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且大多成串地学习,因此便于掌握。由于字串中有一个共同部件(基本字),所以有利于识字过程的迁移。由于带出生字的基本字大多是熟字,在识字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已经掌握的基本字为支点,因此能够化难为易。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大多都能在两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为了使基本字带字顺利进行,在识字起始阶段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基本字,打好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识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成语识字教学论文
中华汉字历史悠久,造形美观,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揭示汉字独特的本质,构建儿童快速识字、大量阅读、高效习作的可操作程序,创建中国文化语言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1984年秋,我在一所小学任四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我发现学生习作中错字、别字、病句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识字量低所致。“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没有对2500个常用汉字和1000个次常用汉字的认识、了解,就无法进行阅读。读得少,写作当然就困难。那么,怎样才能让儿童在较短时间内,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这可爱的、神奇的3500个字呢!于是,我便对幼儿汉字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究。
我审慎地对我国古代《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私塾教材进行剖析,认真学习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集中识字》《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炳人识字》等识字方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识记特点,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广泛听取了省内外专家、学者、教师的意见,创造出了有趣味、易掌握、用时短、少遗忘、高效率的识字方法──中国成语识字。
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在《中国成语识字》的所有韵文中,成语在句子中的功能都是充当造句单位,而且都是作为主语出现的。所选210条成语皆有一段故事为背景(典故),以这种言简意赅,具有丰富内涵的典故为识字教材,是对沿袭了几十年狭窄的以生词解释生字,音、形、义分家的识字法的一次突破。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快速识字、提前阅读、快速习作有机衔接的创新。
成语典故有的来自古代文献。像“夸父追日”,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办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闻鸡起舞”,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概括;有的是由古书中的名言警句节缩而成,如“水落石出”;有的来自群众口语;有的来自宗教经典或中外寓言……在《中国成语识字》韵文中,前两句用通俗语言写出典故本义,后两句揭示了由故事而联想的道理。其目的在于为儿童识字提供一个广阔的、可以使儿童产生联想、尽情发挥想象、超越历史时空的语言环境。儿童通过听、看、读、想、说、表演成语故事学习汉字,不仅可以学习最精粹的语言、词汇,而且满足了儿童提前阅读的愿望。
《中国成语识字》共有210篇韵文,每篇28个汉字,总字数5880个,其中含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高频字2300个。这28个字分四句组成一篇成语识字韵文,句首皆为成语,每则韵文中至少含一个故事。
识字教学方法管理论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他课程和日后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字教育。识字教育和中华文明史同步地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识字教育。早在纪元前,西汉的史游就编撰了《急就篇》,这大概是成书较早、流传最久的识字教材。之后,主要用"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教材,对蒙童进行识字教育。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底,中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其间,识字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识字教育研究的问题也不断深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识字教学研究的一个活跃期。那时思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单纯识字,且识字速度慢(每课书只学三至五个字,当时称之为"三五"观点),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样识字既枯燥,又中断了语言的发展。1958年出现的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七八十年代,是识字教学研究的又一个活跃期。1982年出现的注音识字,也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识字教学思考的问题不仅是识得快,还有如何把识字和普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何借助多种媒体识字的问题,于是,计算机辅助识字等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炳人识字等,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下面就几种有代表性的、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识字教学方法,逐一进行简单介绍。
一、集中识字
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首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投入研究,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由基本字"方"带出"房、访、放"。这里的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带出的字,多为形声字。由于在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联系,易学易记易掌握。此外,基本字带字还采用部首带字的形式。如"氵"带出"河、滴、洗、游";"穴"带出"空、窗、穿"。基本字组字,如"禾-火-秋""门-口-问",会意字、反义词归类等也常采用。总之,集中识字主要依据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由于带出的形声字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且大多成串地学习,因此便于掌握。由于字串中有一个共同部件(基本字),所以有利于识字过程的迁移。由于带出生字的基本字大多是熟字,在识字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已经掌握的基本字为支点,因此能够化难为易。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大多都能在两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为了使基本字带字顺利进行,在识字起始阶段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基本字,打好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识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课文分散识字管理论文
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学科学习的质量。研究识字教学,探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的识字教学方法和途径,实在很有必要。
我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一年期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现在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由来
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我想,两者合起来称“随课文分散识字”更清楚明确些。80年代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是这样提的。作为一种识字教学的流派,它形成于60年代初。
1958年秋季开学前夕,江苏省教育厅经江苏省委同意,确定在我校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即要求用5年时间完成小学6年的教学任务,学制缩短1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思想品要和平时一样抓。学校把任务交给了我。经过5年的努力,到1963年7月,我带的这个学制改革试点班,圆满地完成了试验任务。
1960年4月,教育部在辽宁黑山召开集中识字现场会,我随江苏省的代表队观摩了黑山的集中识字。会上肯定了集中识字的教改成果——两年内识字2000多个。其时,我带的试点班儿童识字量平均1888个,最多的识了2746字。他们的读写能力也比较强:有好几个孩子看了120多本课外书,一般的也看了40~50本。他们除了阅读《新少年报》《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定期报刊外,还看了《我的一家》《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渡江侦察记》《红旗谱》等内容比较深的书籍。多数儿童写话写到400-500字,最好的写到1360字。他们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句比较通顺,层次比较清楚,会用学过的7种标点符号,作文中的错别字比较少。我是在通用教材为主的基础上,采用“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儿童识数字的数量和质量。回来以后,教育厅吴天石厅鼓励我继续试验下去,并选了六年制第七册的《一个伤员的愿望》让我在二年级试教,亲临课堂听我的课,还让别的学校老师也试教,都取得较好效果。此后,我教低年级儿童识字的方法被叫作“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际上随课文分散识字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用以来,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我不过是突破了“三五观点”,克服了少慢差费而已。
语文教学规律提升论文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在全国蓬勃开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各地使用了多种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从1993年秋季开始,全国普及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各套教材都重视了识字教学,大家共同认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就小学识字教学中多项能力的培养谈谈我们的研究与实验。
一、探索识字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识字教学从识字的心理过程与程序以及方法都在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要求“边读书,边识字”,不在讲读课前专设识字环节。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教学分三步骤,即:读书中学习字音;理解课文中解决字义;全面理解课文后分析字形。(课文全部注音。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巩固直呼音节的教学成果与独立阅读课文)。
小语大纲要求识字要做到四个结合,1.把字的音、义、形结合起来;2.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3.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4.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并认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识字,要求学生掌握字的音、义、形,就必须把识字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规律,逐步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基本字、查字典是四大基础。学生有了直呼音节的能力,就能读准字音,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又认识了一批构字率极强的基本字,就有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进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就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也就是说,学生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就能识记、理解字的音、义、形,也就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儿童学习迁移,提高识字的效果。
二、发展学生能力,分层明确任务。
《三字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三字经》自问世七百余年来一直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其编写甚为精彩,内容引经据典,涵盖了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等。书中备述做人之道、为学次第,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依据文意可以将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一,人性教育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二,伦理道德篇,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弟,次见闻”;三,名物常识篇,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不同”;四,习学次第篇,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五,历史更迭篇,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六,劝学篇,从“口而诵”到文尾“戒指哉,易勉力”。这六部分中心思想虽不同,但却贯穿着“教之道,贵以专”这条主线,突出教育儿童求学、立志,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人生义旨。除了作为集中的儿童识字课本外,《三字经》又担负起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其中名物常识篇、习学次第篇和历史更迭篇都是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所占比重比较大。思想教育除三纲五常外,更多的是在进行勉励读书、为人处事的教育。识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内容、不朽的精神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一部“千古奇书”。
2《三字经》的特色
《三字经》诞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其修订推广,不仅在汉族广为学习,还被翻译为满文、藏文、蒙古语等多种版本,并先后传入日本、欧洲,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与其特色密不可分。
2.1从教育目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养正,培养正气。蒙以养正,指对儿童的培养应端正其思想品德,这表明了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儿童时期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得到良好的陶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古代给予童蒙教育以极大关注,许多大家都认识到儿童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南北朝的颜之推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南宋朱熹认为小学阶段(8~15岁)的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将之比喻为“打坯模”阶段,打好圣贤坯墣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才可以在次阶段上加工打磨,便可以成为圣贤之上。无论如何重视幼童阶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即“养正”。北宋张载提出了明确的“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懂事的孩子,二是指事情的未发状态,即儿童在尚不懂事之前或错误价值观念未萌发之时,对其进行恰当教育,培养优良品格。成书于理学盛行的背景下的《三字经》,儒家气息浓重,“善”、“孝”、“礼”、“仁”、“勤”等思想在书中尽显,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事实证明而儒家两千年的道德教育是很成功的,这些思想都深植人心。《三字经》在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的时候,始终伴随着道德教育,这是其灵魂所在。教会儿童做人处事,勤奋刻苦,其目的定位是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例如在书中的第四部分关于学习内容,提及的经籍蕴含的德育思想都是为它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第一和第六部分更是通过例子来凸显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更多地将《三字经》道德类读本,在德育的统帅下,辅之以智育和美育,把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善”突显出来,意在作为人们道德规范的第一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极有价值。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再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水到渠成。
我的识字教学观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当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广大教师、科研人员长期的努力,逐步接近这一目标。
我一直认为,教学领域的发展同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永无止境的,通过研讨,可以提高我的认识,更好地指导识字教学的实践,推动识字教学的不断发展。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谈一下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概念。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突出的特征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现在有的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糊。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教就以为是集中识字,而提到分散识字,就以为要学生识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课文中出现,随课文教学。这是一种误解。分散识字之前,同样要教汉语拼音,要教看图拼音识字,要学若干短语、句子,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教学课文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就像现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教材。至于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是集中先教,还是部分先教,还是边学课文边教……那是分散识字中的具体技巧处理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原载《江苏教育》1960年第4期,《斯霞教育文集》第20页)归纳了4种字词的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讲读提出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这就是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并且教学生字时要分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进行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等等。随课文分散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可以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下面谈几个观点。
一、识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管理论文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在全国蓬勃开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各地使用了多种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从1993年秋季开始,全国普及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各套教材都重视了识字教学,大家共同认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就小学识字教学中多项能力的培养谈谈我们的研究与实验。
一、探索识字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识字教学从识字的心理过程与程序以及方法都在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要求“边读书,边识字”,不在讲读课前专设识字环节。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教学分三步骤,即:读书中学习字音;理解课文中解决字义;全面理解课文后分析字形。(课文全部注音。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巩固直呼音节的教学成果与独立阅读课文)。
小语大纲要求识字要做到四个结合,1.把字的音、义、形结合起来;2.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3.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4.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并认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识字,要求学生掌握字的音、义、形,就必须把识字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规律,逐步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基本字、查字典是四大基础。学生有了直呼音节的能力,就能读准字音,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又认识了一批构字率极强的基本字,就有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进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就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也就是说,学生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就能识记、理解字的音、义、形,也就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儿童学习迁移,提高识字的效果。
二、发展学生能力,分层明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