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8:51: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科护理中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主要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的120例儿科患者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将这120例儿科患者进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的人数为50例,实验组的人数为70例,对照组的男性儿童患者为20例,女性儿童患者为30例。实验组的男性儿童患者人数为30例,女性儿童人数为40例。然后对这两组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一般资料的对比发现,P>0.05,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2主要方法。在护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将相关的健康性知识和用药的指导等常规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方式告知给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的人员进行细节护理。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制定基础的护理方案,对不同儿童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设计,使得患者得到针对性的护理。与此同时,需要对儿童患者进行环境上的保护。儿童患者的年龄比较少,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差,难以有效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对儿童患者进行细节护理的时候需要对住院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例如:加入儿童喜爱的卡通元素,为儿童营造出舒适的住院环境,继而提升患者的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促进患者接受细节护理与治疗。另一方面,对儿童的护理还需要关注到儿童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需要对儿童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与方法舒缓儿童的不良心理情绪。由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使用亲切的语言与儿童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获得儿童患者的信任,消除其紧张感、不适感。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积极地交流与沟通,充分的实现患者家属与医院的配合。此外,需要做好细节护理,需要在护理之前对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满足儿童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多种需求。1.3观察指标。观察相关的护理指标进行观察的时候,需要及时的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并将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划分,从而得到细节护理的护理效果。并运用一定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结果
通过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护理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之后,可以知道:实验组的细节护理与常规组的护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实验组通过细节护理在出院速度和患者满意度上均高于常规组,其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细节护理在医院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来说,细节护理可以让儿童患者更好的适应环境,进而促进病情的改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但是,为了提升医院的细节护理需要护理人员转变自身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积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获得患者家属的支持,不断提升细节护理的质量。需要在护理之前对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满足儿童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多种需求。结语: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细节护理的时候还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需要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为儿童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护理环境。通过对儿童患者的细节护理,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医疗事件。也为患者在医院提供了良好的治疗环境,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此外,通过对常规护理和细节护理的对比分析发现,细节护理的护理方法更加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在健康的环境中生存与成长,是值得推广和使用的。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社区预防接种的运用
预防接种是确保儿童健康的一个关键方式,其对处于自身免疫力较低和身体素质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的儿童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1]。在我国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临床上预防接种疫苗的类型也在不断的丰富,大多数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药物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再加上儿童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情况,因此家长对预防接种存在一定的疑虑,故临床上应该通过更好的护理管理方式应用来提高预防接种的有效性[2]。本研究选取在我社区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1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社区预防接种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社区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10例,按照其预防接种过程中护理管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无缝组和对照组各105例。无缝组中男童64例,女童41例;年龄2个月~7岁,平均(3.4±0.8)岁。对照组男童60例,女童45例;年龄2个月~6.5岁,平均(3.2±0.7)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根据传统的预防接种程序为无缝组和对照组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在预防接种的同时为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即在接种前进行相关指导,并将《预防接种通知书》发放到每一位家长手中,在家长签字确认后收回;注射前应该指导和协助家长摆放好儿童的注射体位,同时将预防接种后的留观室设计成游乐园的样子,对有关于疫苗接种的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内容张贴在等待接种室和留观室的墙壁上。无缝组儿童接受无缝隙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2.1健康教育。在产妇产后对其进行访视时发放预防接种通知书,介绍有关于预防接种时间的安排,并进行健康教育。应该让儿童家长了解疫苗以及其所预防的疾病,接种前一周有发热、腹泻、咳嗽等情况的儿童应该将预防接种时间延后等相关的禁忌证。告知其预防接种的相关注意事项,避免儿童在疲惫的状态下进行预防接种;并告知其预防接种前后要让儿童注意休息,注射后3d内应该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为主,尽量避免进食油腻的食物。1.2.2预防接种前护理管理如果儿童是首次进行预防接种则应该建立档案,根据儿童实际情况实施保健并建立相关健康档案,对预防接种证上的相关内容做进一步完善,记录儿童基本资料和固定联系方式。同时应该向儿童家长发放预防接种的相关告知书,并在签名后收回,告知书的内容应该详细、明确显示“接种后留观30min后离开”、“阅读后直系家长签名”等相关字样,应该为每位儿童提供全程计划免疫时间和疫苗种类预约单一份,注射前应该由3名以上医务人员对儿童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1.2.3预防接种中护理管理。在注射室设置宣传栏,并将注射体位等相关内容进行张贴指导。严格进行疫苗接种前的检查工作,检查后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进行注射。如果儿童年龄较小则应该在接种疫苗前与其玩乐,通过儿童喜欢的方式建立一个相对较好的关系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接触,避免儿童产生戒备和恐惧心理;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则应该通过鼓励方式让其坚强、勇敢,以保证注射的顺利进行。1.2.4预防接种后护理管理。在预防接种后的留观时间相关人员应该对儿童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再次宣教,并发放温馨提示卡,主要内容包括注射后3d内应该保证注射部位的干燥,多让儿童喝水,注意休息与保暖,若儿童注射部位轻微红肿或者是低热则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如果儿童症状较为严重则应该及时就医。在此基础上儿童预防接种留观室也应该张贴明显的防跌倒、摔伤的提示图片。1.2.5电话随访。预防接种后3d内应该对1~3个月儿童家长进行电话随访,对儿童疫苗接种后的表现等进行了解,对于存在预防接种疑惑和知识掌握不全的儿童家长进行再次宣传教育和疑问解答。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硬核)的发生率以及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护理满意度。儿童家长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3]:在儿童预防接种后的留观期间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并以此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问卷满分为100分,评分<60分表示其对护理服务不满意;评分60~80分表示对护理服务比较满意;评分>80分表示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对本研究中两组儿童与家长相关数据的收集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缝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的2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护理满意度比较。无缝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康复外科手术室护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20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是26~75岁,平均为(47±3.2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46±3.25)岁。针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1.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使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①术前护理。首先,手术前要及时与家属患者进行沟通,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表明,手术前增强与家属、患者的沟通,尽量减少患者生理心理出现的不良情绪,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预后效果良好。所以在护理人员接到手术通知后,要及时做好术前访视工作,对患者的病史病情详细进行了解,同时为患者介绍手术的主要目的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从而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效提高。另外,针对有负面心理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其次,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常规外科护理标准在手术前禁饮食;可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要求手术前2h适当禁食,给机体提供能量,帮助术后患者尽早康复[2]。②术中护理。首先,需要在手术的过程中进行保暖。按照严格规定,维持手术室的温度在22~24℃之间,患者因为在手术之前进行禁止食用食物,所以会出现体温低的情况,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为患者保暖,比如手术过程中,手术的床上垫上海绵床垫、在非手术位置将保暖的棉被盖好、手术的过程中输液需要加温,要对输液液体的温度进行控制,保证在37℃左右。其次,在手术的过程中要配合流程,科室需要根据手术的要求,将手术配合手册完善好,医生需要配备比较固定的护理工作人员,加强护理工作人员与医生的默契程度,提高手术的效率,降低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次数。然后,皮肤要做好保护工作,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对手术体位科学进行选择,充分将手术视野暴露出来,降低手术过程中产生的体位活动,防止皮肤受到伤害。第四,预防感染,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术中感染发生率,由此护理当中控制好感染问题[3]。③术后护理。手术后一天对患者访视,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检测,进行术后恢复指导。指导活动,指导饮食,要以清淡容易消化的流食为主[4],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进行逐步调整。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充足的护理知识,给患者提供专业护理,保证患者得到最理想的护理效果,尽快恢复。为了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将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等患者回到病房,帮助患者利用舒适体位,叮嘱家属有关的护理注意事项。等到病患病情稳定出院,要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1.3统计方法。此次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来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使用(x±s)的方法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表示,同时使用χ2实现检验工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完成护理之后,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5.0%大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龋齿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能威胁到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人类必须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3]。龋齿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口腔细菌滋生,儿童由于缺乏健康意识,甜食摄入过量会加剧口腔细菌滋生[4]。另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若此时儿童身体内的钙、鳞元素缺乏时,可能会引起牙齿钙化程度降低,最终形成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状况,一旦遇到细菌侵蚀则会加剧发展成为龋洞,严重甚至可能损害牙周及全身健康,因此给予儿童口腔综合保健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口腔健康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多数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不重视,因此仍有大量的儿童可能发展成为龋齿,从而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5]。口腔综合保健预防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对儿童实施口腔综合保健预防,能减少时细菌侵蚀,减少龋齿的发病率。该研究中,观察组的正确刷牙、饭后漱口、每日刷牙>2次等指标的达标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龋齿发生率为2.72%,对照组的龋齿发生率为7.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口腔综合保健预防能提升儿童及家长的预防意识,是减少龋齿发病的重要措施,适于在广大儿童中推广和应用。
人文关怀理念在儿科护理的应用
【摘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点科室,一直以来致力于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与人文关怀素养,更好满足患者对儿科护理临床工作的需求,为病患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人文关怀;儿科护理;实践应用
在现代社会,许多的家庭在生育问题上,越来越多人选择只要一个孩子,这就导致,独生子女成为了许多中国式家庭的核心,孩子的健康受到全家人的关心。这就导致医患关系,尤其在儿科中显得特别敏感。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就会十分着急,如果这时医护人员稍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就会给家属造成不好的体验。因此,儿科医护人员只有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完成自己的医护工作。为了顺应这种形势下医护模式的转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儿科护理工作中自觉融入“以人为本”这一人文理念,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1人文关怀的具体含义
人文关怀理念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就是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满足患者的需求与尊严,用专业的手法与能力对医患进行救治与照顾。不仅要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情感上的服务,在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基础上,体现对患者关心与爱护,保证患者能够满意。儿科医护人员更应该具备人文关怀理念,因为病患常常很小,所以,不仅要提供专业的救治,还要理解、关心病患,了解他们的需求,本着一颗关怀、博爱的心,为患者提供有理解、有关心的照顾。儿科护理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家属,把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人文关怀理念的具体应用
儿科护理发展报告
1福建省儿科护理基本建设情况
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50例,研究组250例,其中男性267例,女性233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医护人员要增强意识,做好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预防工作。认真观察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风险发生的症状、例数,总结风险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250例患儿中20例发生风险事故,其中因记录情况不准确的有8例,由于患儿自身问题的有4例,出现专业技术问题的有2例,因医患沟通问题的有6例。研究组250例患儿中5例发生风险事故,其中因记录情况不准确的有1例,由于患儿自身问题的有2例,出现专业技术问题的有1例,因医患沟通问题的有1例。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3.1.1患儿自身因素。(1)儿童的行为因素。由于儿童自身特有因素,他们本身不同于成年人稳重成熟,对周围大多数事都抱有探索精神,尤其是医院的器材设施线路复杂,操作步骤较为繁琐,儿童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可能会有极大的风险发生。(2)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儿童的年龄较小,思维方式简单,对新鲜事物好奇,很容易因为某件小事情而导致情绪的大起大落,在护理过程中如果儿童患者情绪激动就会影响治疗进度,增加治疗难度。比如包扎伤口的时候儿童因为疼痛而情绪激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的时候难度就会相对增加[1]。(3)儿童意外事件。儿科是本院科室中重要且特殊的一个科室,在护理过程中更加需要医护人员注意儿童的各种行为发生的趋势,防止意外的发生,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从床上跌落,被锋利的器具割伤,走路磕碰等。3.1.2护理人员问题。(1)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准会影响治疗进度、效果等,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因为护理人员的技能掌握问题,往往会对治疗进程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技能掌握不熟练会导致患者等待时间过长产生浮躁心理,在输液时,由于患儿血管过细或者不明显而引起的多次针刺,会使儿童哭泣不止,影响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心情,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2]。(2)重症抢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在重症抢救过程中对于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尤为严格,由于情况较为紧急,医护人员需要争分夺秒,所以护理人员与医生的配合尤其重要,一旦护理人员操作失误或者动作不熟练就会导致治疗过程延迟,影响治疗效果,影响患儿病情,严重时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3.1.3医院医护环境的因素。医院的患者各种各样,自然细菌病毒会很多,医院需要做好及时的杀菌消毒和清洁处理。对于患儿来说本身自身的抵抗系统就暂时性脆弱,此时病毒等及容易感染患儿的伤口等。3.1.4医疗记录不正确。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记录的重要性,记录不严谨,数据有偏差,这就会导致医生在复查或者治疗的过程中依照错误的指标进行治疗,导致病情的延误[3]。3.2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对措施。3.2.1护理人员。(1)护理人员应当增强耐心和责任心。因患者年龄较小及其他原因,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患儿有极大可能不配合治疗,此时医护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包容理解患儿的一些小情绪和逆反心理,通过不断的沟通了解,逐渐建立起对方的信任,使患儿自发地配合治疗。另外,医护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在治疗或住院过程中或父母中途离开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需承担部分监管责任,保证患儿的人身安全。(2)护理人员应谨慎进行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是一项较为繁琐的护理科目,其护理对象多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因此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极易使其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便使医疗护理过程变得极为困难,也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水平[4]。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检查记录时要更加细心谨慎,可试着与患儿聊天分散其注意力,安抚其紧张的情绪,并慢慢地了解其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切忌逼迫患儿配合自己或回答自己的问题。3.2.2加强医患沟通。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主治医师应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生理状况以便于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也应与家属相互配合,引导患儿配合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儿的一些治疗反应与变化,并根据这些数据不断完善治疗方案,确保患儿得到最好的治疗与服务。3.2.3成立医疗护理小组。(1)小组制定合理医疗方案。因患儿具有“脆弱性”,所以儿童护理工作的要求应当必须严格。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可以针对性地成立一个医疗小组,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掌控各个环节的同时能够相互配合。在进行医疗护理前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并且排查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心理状况、病情缓急制定相应的医疗方案[5,6]。(2)小组成员进行常规培训。小组中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正式医疗护理前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实践,不断强化自己的知识技能,丰富自己的护理经验,以确保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和纰漏[7]。对一些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进行二次培训,如未通过最终考核前要禁止进行重要护理工作,这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因工作人员因专业知识不过关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3.2.4给医护人员和患儿家属提供学习机会。(1)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医院可以不定期地进行医护专业讲座和教学,不断丰富和强化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2)提高医患自我保护意识。安排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治疗他人的同时也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医闹事故的发生。为患儿家属提供机会进行疾病知识的学习,提高家属的护理能力,增强家属的护理意识,加强医患关系的学习,预防医患矛盾的发生[8]。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护理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采用合理的医疗制度和计划,才能更好地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系学生的爱心素质培育有效性
我院护理专业2007级护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92%,独生子女护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关心、同情相对缺乏。另外,学生及家长在选择院校就读时,大部分只看重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并未真正理解护理专业的特殊性、服务性。据统计[1],“爱心”和“形象”等人文因素在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高达37%,所以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但需要护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2007年以来,我们通过爱心义工帮扶的素质教育活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专业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使患者在治疗中接受到关爱。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07级自愿参加爱心帮扶活动报名的护生120名为研究对象,年龄19~22岁,其中女生105名,男生15名,独生子女109名,非独生子女11名。爱心义工帮扶素质教育活动地点选择在贵州省遵义市儿童福利院,该院有孤、残障少年儿童74名,年龄6个月~14周岁。
1.2方法
1.2.1分组
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的融合
摘要:二孩政策催生了诸如育婴师等新兴职业,其发展前景广阔。本着中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中职卫校可以利用自身医学院校优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将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使护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育婴师;培训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将迎来二胎潮,“二胎经济”逐渐显现,在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职业,如育婴师、营养师、早教师等。由于目前我国母婴护理还未形成连续服务体系,使得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过程中,母婴护理出现服务缺口,因此育婴师等专业人员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大。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职卫校可以利用自身医学院校优势,将学科教学与职业培训相融合,不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还能使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1育婴师职业现状及给中职护生带来的发展机遇
育婴师是指对0~3岁婴幼儿进行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教育,辅助家庭完成科学育儿工作的人员[1]。育婴师的主要职责是育人,不同于保姆和保育员,其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全面掌握0~3岁婴儿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相关专业知识,清楚不同年龄段婴儿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懂得与婴儿相处和沟通的技巧,能够适时开发婴儿潜能。目前社会上从事育婴工作的人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只接受过短期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尚未达到行业标准,这就使得该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中职护生通过在校系统学习,已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职业道德,若从事育婴工作,将会获得早教机构和家庭的青睐。故护生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增强育婴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我校中职护生对育婴师职业的认可程度
儿科护理说课设计研究
1说教学内容分析
我院使用的教材《儿科护理》是范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职业技术课中的核心课程,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属于本教材第十二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第三节内容,2学时。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最常见的一种,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儿科护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学情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在解剖学学习了儿童造血和血液特点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欠佳,对抽象的知识理解欠佳。教师需要结合他们的特点,运用生活里的内容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说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熟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和治疗方法。了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理。3.2能力目标能运用专业知识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进行护理;能向患儿家长介绍日常生活中喂养儿童的注意事项,帮助家长纠正儿童不良饮食习惯。3.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具有为儿童健康服务的精神。
儿童护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摘要:以“新生儿护理”为例,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三大护理核心能力为主要任务,对接临床工作情境,对“新生儿护理”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儿童护理;教学设计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的学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共同论证,构建“平台课程+专业岗位方向模块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按“生命周期模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以医学基础课程如正常人体结构、常用护理技术等为先导,为后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职业拓展课程打下基础。
1整体教学设计
1.1教学分析。1.1.1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以女生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并分析学生非智力因素,结果表明学生对未知内容有强烈求知欲,但碎片化思维明显,人文关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缺[1-2],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其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喜欢多媒体、动画、情境模拟等信息化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儿童护理课程中新生儿部分的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记录显示,学生已经具备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健康检查评估方法等基础知识。新生儿及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比较抽象,传统护理技能操作训练难以模拟,新生儿护理理念、技术、设备日新月异,操作标准与要求更新快,同时很多学生没有接触新生儿的经历,对新生儿出生的概念仅来自影视或文学作品。学生对新生儿基础特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但动手意愿比较强,因新生儿科室环境的特殊性,教师难以带学生进行临床现场观摩。1.1.2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依据高职办学宗旨,对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结合“1+X证书”制度,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基于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将课程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有3个学习单元,14个学习任务。(2)教学目标。基于职业岗位需求、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3],设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描述新生儿分类、生理特点和一般护理措施;能描述新生儿即时处理步骤,能叙述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区别;能叙述阿氏评分标准;能说出窒息复苏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描述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操作前准备,能叙述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注意事项,能叙述窒息复苏的评估内容。②能力目标:会识别足月儿与早产儿,能运用有关知识制订新生儿常规处理计划并为新生儿及其家庭提供整体护理,能根据阿氏评分标准为新生儿正确评分;能准确判断窒息程度并规范操作窒息复苏;能正确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抚触操作前准备;能独自完整、流利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抚触操作;能团队合作演练窒息复苏。③情感目标:培养安全意识、信息素养,树立爱婴观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3)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早产与足月儿的区别,窒息复苏流程,沐浴抚触操作过程。②教学难点:新生儿即时处理步骤,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具备初步辨识新生儿窒息程度的能力,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即新生儿早期保健、人文关怀等。1.2教学策略。1.2.1教学方法。本次课的教学理念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学情特点,以案例为载体,新生儿护理为主线,科学设计课前导学、课中学练、课后拓展教学环节,采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教室与实训室互相融合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依托课程网站、虚拟仿真软件等,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示范教学、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后。1.2.2教学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以“家庭为中心”及“儿童发展理论”为主轴,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和心理护理技能三大护理核心能力为主要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合理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同时借助儿童护理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动画等信息化资源及手段,提高学生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1.2.3教学资源。授课地点为儿科护理实训中心,中心创建仿真教学环境,配置触控一体机、录播系统、无线网络等。以循序渐进、稳步提高为原则,采取选用、引进和自编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教材建设。选用教材是“十三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第三版,将内容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行业标准,“1+X”证书制度和技能大赛相关要求,重新整合原有章节,结合具体临床病例,遵循护士实际工作流程开展项目教学。我校妇儿教研组成员制订配套的实训大纲,编写《实训指导手册》。此手册每一个实训项目附有考核程序标准,同时在每项护理操作中设置了操作场景[4],要求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具体情境中进行操作训练。
2教学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