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恩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4:4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儿童感恩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童感恩教育

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一种人文教育。它也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现在的儿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父母长辈深爱有加,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他们的眼里,从不会顾及别人,有的只是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理所当然给予自己的,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为自己做的。

(二)父母对儿童感恩教育认识不足,引导不够。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些父母也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孩子教育的投资。然而针对儿童感恩教育的认识与引导,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背景不同,家长对儿童感恩教育内涵认识也不尽相同,从而对自己孩子的感恩教育效果也参差不齐。

(三)教师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教师作为孩子的直接教育者,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四)家庭与学校合作欠缺,互相推卸教育责任。无论是什么教育都应该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完成的,而不单单只是靠哪一方,在教育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感恩教育重任应由对方承担,自己只是辅助,这都是不正确的,要让孩子真正懂得感恩,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去完成,共同承担责任。

查看全文

曾留守大学生感恩现状调查及对策

摘要:曾留守大学生感恩状况虽总体良好,但存在感恩面狭窄、受助不感恩、感恩行为欠缺等问题。高校应利用大学期间学生自我认同的良好时期,通过感恩认知培养、感恩情感加强、感恩行为实践等方面切人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解决多年“留守经历情结”的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曾留守大学生;感恩;对策

留守儿童是我国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2013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1]。由于特殊的存在状况,留守儿童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进人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称之为曾留守大学生。

1问题提出

1.1“曾留守大学生”的由来及“感恩”、“感恩教育”的内涵曾留守大学生是由留守儿童成长而来的,本文将在青少年时期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称之为“曾留守大学生”。有研究表明:“相比于非留守学生,曾留守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负性生活事件,也更易于抑郁。”[2]那么如何缓解呢?“感恩能有效缓冲负性生活事情对曾留守大学生个体心理需要的不利影响,增强个体的正性心理体验。”[3]因此,调研曾留守大学生的感恩状况,探索对曾留守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刻不容缓。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对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便利,得到内心的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知、意志和行为”[4]。感恩,不仅是人最基本的品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教学方式、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2对曾留守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帮助曾留守大学生正确看待他人的恩惠,克服自卑心理,减少负面生活事情的干扰,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二是有助于曾留守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韧性以抵制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升抗逆力,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三是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怀感恩之情、念相助之人、行感恩之举,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人生价值。显然,适时介入感恩教育利用大学期间自我认同的良好时期,切入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灵深入,完成多年‘留守经历情结’的困扰,促进心理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5]。

2调研开展

查看全文

幼儿感恩教育策略

一、有效选择角色游戏主题,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感恩的基础,幼儿首先要萌生感恩意识,才会主动去报恩乃至施恩。现实生活中感恩缺失的问题很多,常见的有:幼儿不理解父母的关爱,不体谅教师的辛苦,不感谢同伴的帮助,不尊重社会工作人员,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教师应该从感恩缺失的问题中选择角色游戏的主题,从而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感恩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针对幼儿不懂得感恩父母的情况,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设定相应的主题。例如:“娃娃家”中可以设计“孩子生病了”的角色游戏主题,幼儿可以扮演细心照顾孩子的父母,也可以扮演被照顾的孩子,从而帮助幼儿体验到父母的爱和辛苦。针对幼儿不能体谅教师辛苦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今天我是小老师”的角色游戏主题,让幼儿来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帮助他们体验老师的辛苦及老师对自己的关爱。针对幼儿不懂得感恩同伴的情况,可以设计医院的角色游戏,“小小医生”和“小小护士”们需要互相帮助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从而使幼儿意识到同伴的重要,树立感恩同伴的意识。此外,由于现代社会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孩子挑食、浪费、不爱护环境卫生等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为了让幼儿能体验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劳累,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教师可以设计多个角色游戏主题,例如让幼儿扮演清洁工人,感受他们为了整个城市的干净卫生不辞劳苦地工作;让幼儿扮演农民翻土、种菜、浇水、捉虫,以体验种植庄稼和蔬菜的辛劳;还可以让幼儿扮演饭店服务员和蛋糕店师傅等,让他们感受食物得来不易,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关注角色游戏过程,丰富幼儿的感恩体验

幼儿感恩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是幼儿将感恩认知内化为自己的感恩之情,并最终外化成感恩行为的过程。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不能简单、强硬地对幼儿进行知识灌输,更不能简单地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幼儿应该对什么进行感恩,如何进行感恩。感恩是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因此教师应注重角色游戏的过程,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一)融合多种角色游戏主题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以将相互联系的多个主题、多个角色,自然地融入到同一个角色游戏情境中。例如,“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各个区域活动融合到一起,让幼儿了解到超市里的物品从采购到销售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其中,生活用品是工人叔叔们辛苦制作的,水果、蔬菜、大米等农作物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超市里所有的货物都需要货运司机和运货员从全国各地运到超市,还需要经过质检员们的认真检查,还有售货员的热情服务和收银员的收款结账等工作,货物才能真正到达顾客手中。幼儿在“超市游戏”中,可以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扮演,体验不同角色为美好生活的付出,意识到我们使用的每一种东西都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来共同完成,切身感受到社会中有这么多人值得去感恩,使他们从内心生发出感恩的情绪情感。

查看全文

老干局工委工作计划

2012年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关心下一代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按照中关工委提出的“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要求和省关工委创新·感恩年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迎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开创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2012年的工作要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突出,两个深入,三个继续”:

一、突出开展创新·感恩年活动。

围绕省关工委提出的“创新·感恩活动年”的总体要求,主要要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

1、开展好五项教育。开展好创新·感恩年的前提是继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普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国防知识教育五项教育。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关爱报告团的教育宣传作用,继续在青少年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宣讲教育活动,立足基层、贴近实际,对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特点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增强广大青少年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责任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在创新方面做文章。创新活动是针对我们的工作而言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就没有活力,就没有生命力。同样,关心下一代工作也必须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常做常新、常盛不衰。我们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要敢于创新,也要勇于创新,同时还要善于创新。老同志在创新这方面有优势,他们除了具有政治、经验、威望、时空、亲情这五大优势外,还具有从经典结论中发展新认识的睿智;从总结实践中作出新判断的敏锐;从纵横比较中提炼新思想的胆识;从否定错误中开辟新道路的勇气。关于如何创新关心下一代工作,我们要按照省关工委主任在召开的全省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的,要紧紧围绕“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这个总体要求来开展我们的工作。首先,要围绕“急党政所急”这个要求,发挥好关工委组织的参谋助手作用。一是科学决策,找准适合本地实际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路子;二是搞好协调,形成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合力;三是深入调研,强化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推动力。其次,要围绕“想青少年所需”这个要求,发挥好关工委组织的拾遗补缺的作用。要创新载体,搭建老同志发挥作用的平台;要创新活动方式,提高老同志发挥作用的水平;要拓展渠道,营造老同志发挥作用的氛围。再次,要围绕“尽关工委所能”这个要求,发挥好老同志在关心教育青少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关工委的工作部署,明年要在全省农村开展关心下一代争创先进活动,我市也要开展相应的活动。

3、开展好感恩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是针对我们教育对象而言的。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起码的支点。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和许多关于感恩的动人故事。然而,由于教育的缺失,当前,我们有的青少年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淡薄,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等等,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匮乏程度令人担心。他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关于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认识层面培养青少年感恩于心;二是要从情感层面陶冶青少年感恩之情;三是要从实践层面引导青少年感恩于行。

查看全文

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幼儿园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一种可后天培养的道德品质,是个体完美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要注意协同培养其感恩认知、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感恩的内容,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感恩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感恩品质的形成。幼儿园在建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时应结合感恩教育的内在机制和幼儿学习特点,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课程框架,细化感恩教育课程内容,并通过丰富课程实践方式和创设感恩教育情境推动感恩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感恩教育;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感恩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可习得的品质,它是一种有助于增强个体幸福感和人际关系满意度,有益于社会团结、和谐的积极的人类力量。[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格结构主要在童年期建构完成,之后的人格发展都是在童年期人格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重复。[2]感恩是美好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人格建构离不开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它连接着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强化学生的感恩心理。[3]幼儿感恩教育强调的是从小处着手,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识恩和施恩的知觉,让他们学会如何感恩并形成感恩行为。[4]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涵,可以对学生的内心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5]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融入幼儿的感恩教育,既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道德教育,又可以促进幼儿园的课程建构和教育实践。[6]

一、感恩教育及其内在机制

在我国,感恩一词最早出自《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说文解字》对感恩的解释是:“感,动人心也;恩,惠也。”即,感恩为感怀恩惠,其中包含了施惠者与受惠者。[7]在西方,感恩在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馈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感恩不仅属于道德范畴,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亚当·斯密就认为感恩是一种推动人们去报答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情绪,并提出了影响大多数感恩体验和表达的三种心理学因素。[8]感恩是个体的情感品质,情感是可习得的,因而感恩也是可教的。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感恩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善良、学会关心和回馈他人,树立积极的情感和道德品质。因此,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的感恩认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这三者构成了感恩教育开展的内在机制。感恩是一种内隐的情感体验,个体对感恩的认知是建立在主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基础之上的,只有个体能够对感恩产生理性的认识,他才会自觉地将感恩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标准,进而激发其感恩的行为。感恩情绪源于接受或施与行为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和精神力量,感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源,它可以影响个体对感恩行为的体验和认识,可以进一步激发个体践行或改善感恩行为。感恩行为则是个体在感恩认知、感恩情绪基础上的外化表现,这时个体不仅对感恩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知,同时对感恩行为的内在需要也有一定的彰显,是个体道德情感品质的一种升华。感恩作为一种可教的道德品质,[10]从其发生的内在机制来看,就必须注重受教育者感恩认知、感恩情绪的发展,并为其感恩行为的发生创设环境和提供引导,帮助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感恩情感体验,以及形成稳定的感恩行为品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的内在关联

查看全文

中学副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男、1984年参加工作、1987年入党,2003年起担任二中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党支部工作。该同志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党务工作,脚踏实地,有创新精神,党支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拓展党员教育内容。在重点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履行岗位职责教育、思想道德作风教育的同时,还组织了新课程改革、和谐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运用校园网络和远程教育资源并印发了学习材料,扩大教育覆盖面,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党员管理

加强学校党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与思想教育制度,坚持“”制度,做到定时、定内容,按时安排好每次组织生活,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按规定写好会议记录,整理好党组织有关档案材料。

三、坚持德育为首,促进学生发展

查看全文

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男、1984年参加工作、1987年入党,2003年起担任二中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党支部工作。该同志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党务工作,脚踏实地,有创新精神,党支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拓展党员教育内容。在重点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履行岗位职责教育、思想道德作风教育的同时,还组织了新课程改革、和谐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运用校园网络和远程教育资源并印发了学习材料,扩大教育覆盖面,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党员管理

加强学校党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与思想教育制度,坚持“”制度,做到定时、定内容,按时安排好每次组织生活,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按规定写好会议记录,整理好党组织有关档案材料。

三、坚持德育为首,促进学生发展

查看全文

幼儿感恩教育途径探讨

感恩教育,顾名思义是教育者为了唤起受教者感恩意识而实施的一种人文教育。为了让幼儿了解“恩”,认识“恩”,感受“恩”,学会“施恩”“报恩”,幼儿园需全面开展幼儿的感恩教育。在幼儿时期实施感恩教育,是每一个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唤醒幼儿的感恩意识

对于儿童来说,教师是除父母之外的最亲近的人,在孩子的眼中,教师无所不能,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圣人,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都将在无形中影响孩子。想要唤起幼儿的感恩意识,那么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所以,教师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对身边的一切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受恩时言谢,而幼儿又是天生的模仿者,在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幼儿的感恩意识就能得到唤醒和培养。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不仅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还要有父母的助力。感恩父母是我们一生都在践行的事业,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会忘记父母的恩情,而对于一个不具备社会认知能力的孩子来说,感恩父母就需要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而父母是最好的榜样,所以在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道路上,还需要父母的耐心指点和督促。比如,吃饭时,有没有谢谢妈妈精心准备的晚餐;节假日时,有没有给亲朋好友送上祝福;收到他人赠送的礼物时,是否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喜爱和感激。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并知恩图报。

二、开展感恩活动

在实施感恩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感恩励志的活动,外聘幼儿专家给幼儿以心理引导。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羚羊跪乳》《乌鸦反哺》《一饭千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在讲故事时或其他活动中对幼儿教育启迪,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之心,促进幼儿感恩心里的发展。还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节假日,如学雷锋日、感恩节等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在亲朋好友的生日时亲自为这些人制作生日礼物,表达自己对她的祝福和感谢她对自己的照顾关爱。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孩子留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作业,比如为为妈妈洗脚,给爷爷捶背等。

三、让感恩成为习惯

查看全文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做法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充分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首要地位,必须放在首要位置来抓。但是,学校德育往往强调的是学校需要什么,教师需要什么,流于形式,为了德育而德育,表现为注重留下档案资料、影像材料等,而活动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我觉得,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有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才能真正使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出思想品质好、道德高尚的接班人。

笔者至今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针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觉得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学生家长,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粗浅地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一碗饭吃,就足够了。对孩子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导致学生前途理想教育欠缺,没有奋斗的目标,得过且过。二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集宠爱于一身,自理能力差,行为习惯差,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三是很多学生家长,迫于生计,外出打工,通常一年也难得回家几次,留下孩子在家乡读书,这些留守儿童缺少关爱和管教,需要特殊的关爱。四是孩子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缺乏感恩之心,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又一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具体做法。远大的理想信念是德育的前提条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很多孩子,由于缺乏理想的指引,导致学习没有方向,完全是被动地学习,失去了学习动力。对此,我们学校坚持正面引导,一是利用学校文化墙、宣传橱窗、班会活动、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励志的名人故事,发挥名人的激励作用。二是邀请身边的典型,来学校为学生现身说法,号召孩子们向榜样学习。三是建立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协助,与各位家长一起认真分析每一个孩子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下定决心为之奋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孩子树立奋力拼搏的优良品质,也为孩子们的一生赢得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优良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坚实基础。我们经常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中小学生至关重要,关乎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很大一方面,要从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入手,培养学生一系列的优良习惯。但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需要在一点一滴中慢慢积累。因此,我们学校坚持从小事做起,形成“人人抓德育,个个养习惯,处处都是德育基地”的良好氛围,建章立制,扎实开展孩子的养成教育,从日常抓起,促进学生生活、学习、文明、礼仪、安全、卫生等各方面优良行为习惯的全面养成。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培养全面人才。博大的关爱行动是德育的有力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尤其是留守儿童,更需要特殊的关爱。我们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一对一帮扶,成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通过国家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争取社会捐赠等多渠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等。近期,学校又设立了农村寄宿生、留守儿童“生日席”,让这些不能和家长在一起过生日的孩子们,在生日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得到更多的祝福,促使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具体的做法是,凡生日当天在校的学生,早餐时间,让这些孩子在自愿的前提下,在指定的座位享受学校提供的免费生日早餐。一大早,就会有许多同学、老师祝福那些寄宿生、留守儿童生日快乐!甚至还有可能收到同学赠与的小零食、小礼物,老师赠与的学习用具的意外惊喜……这样,让那些远离父母在学校寄宿的学生、或者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生日不再孤单,真正体会到他人的关爱,弥补这类孩子们缺失的爱。在他们内心深处播撒爱的种子,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能够充当爱的传播者!怀揣感恩之心是德育的落脚之地。感恩,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情感,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实意。我们学校首先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其模范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其次,学校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励教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孩子们在学校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关爱,并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争当爱的奉献使者。再次,学校大力弘扬“真、善、美”,努力创造让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学校通过举办大型感恩教育活动,聘请专业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学生写心得体会,并要求每周放假期间完成一至两件回报父母、回报家人、回报朋友的具体感恩实事等。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育人的头等大事,必须以学生为本,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杨廷贵 单位:湖北省兴山县高桥乡中心学校

查看全文

中小学生感恩母爱报告会的讲话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弘扬中华民族孝德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责任,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会感恩,儿童少年要从小养成自觉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广大母亲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科学教子、敬业奉献,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为国家培育人才、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神圣的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社会文明、推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成年人思想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进行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在内的德育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儿童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和伟大使命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市妇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在这里举行全市中小学生“感恩母爱”演讲报告会。这是大力加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扎实推进我市孝德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非常有意义。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演讲比赛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母亲并通过你们向全市的广大母亲致以节日的问候!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弘扬中华民族孝德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崇高的。广大母亲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科学教子、敬业奉献,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为国家培育人才、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神圣的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社会文明、推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母亲,才有了世界上最无私、最崇高的爱,才有了一个个家庭的幸福融洽、和谐美满,才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社会的发展进步。母亲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大力弘扬母爱精神,尊重母亲、关爱母亲、感恩母亲,让每位母亲幸福安康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行孝感恩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孝德观,跳出狭隘的孝德圈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国家尽忠,对民族尽孝、对母亲感恩。要让孝德不仅仅作为一种美德,而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软实力发扬光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