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救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9:21: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儿科急救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科急救培训

儿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现状和需求,为提高存量社区儿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全国1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样本单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样本机构儿科医生(含能看儿科疾病的全科医生)自愿匿名在线填写,共成功调查378人。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SAS9.1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从现状来看,19.05%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过继续医学教育相关需求调查,55.82%的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适用性表示“非常好或好”,培训师资满意度为66.67%,高于培训内容(61.38%)、培训形式(59.26%)的满意度。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以“合理用药”的比例最大(82.01%),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以“网络学习”占比最高(80.16%)。从需求来看,“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是社区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85.45%、87.83%和85.19%。“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3种形式是基层儿科医生最希望的培训形式,占比分别为66.14%、60.85%和61.90%。结论目前社区儿科医生培训需求评估不足,培训内容、形式以及培训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社区儿科医生培训内容和形式需求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应关注其个性化培训需求。

关键词:基层卫生;儿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加强基层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列入重要目标,并提出全科医生培训、资源下沉等综合措施,要求到202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基本儿童医疗卫生需求。继续医学教育是医生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1-2],但目前我国对基层儿科医生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的关注不够,有关基层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研究非常少[3-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进行评价,为提高存量社区儿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包括注册范围为儿科学的儿科医生,也包括能看儿科疾病的全科医生,以下统称“社区儿科医生”。本研究从全国不同级别城市中抽取直辖市(北京、上海),副省级城市(厦门、哈尔滨和西安),省会城市(石家庄、合肥和兰州)和地级市(镇江、岳阳和包头)共计11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纳入标准:样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体社区儿科医生。排除标准:提供儿童保健服务的儿保医生。

查看全文

应急管理在儿科护理的实践分析

摘要:医疗护理工作中每个环节都有安全风险,儿科具有婴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缺乏安全意识等特点,就是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应急管理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时做出有效的应对和急救处理。尤其在护理高峰期,只有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才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婴儿的护理水平,减少安全隐患,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文章对儿科婴儿护理高峰期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在婴儿护理高峰期的应急水平。

关键词:应急管理;儿科;护理;高峰期;实践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各环节都会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儿科高峰期护理时,如节假日、中午、晚上、周末等时间段,医生与护理人员配置少于平常,患儿等候时间过长,患儿很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再加上婴儿年龄过小,免疫系统和代偿能力均低于成人,一旦发病病情变化就会很快,临时处置多,护理时有很大的风险性[1]。再加上父母过于紧张,对护理人员要求过高,治疗不满意时会产生急躁的不良情绪,很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因此提高护理人员在婴儿护理高峰期的应急能力十分重要。

1儿科婴儿的护理风险分析

1.1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由于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个别护理人员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时也不及时上报,医生没有及时了解情况而没有对婴儿不良事件有效预防,从而增加了婴儿的护理风险。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会导致管理不当,从而引起的护理缺陷和差错,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对护理记录没有及时记录,有些护理记录还出现不准确、不规范书写等问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尤其是患儿如果病情突变,护理记录就成为重要的证据。1.2技术与专业水平不足。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技术水平差异较大,这些都会给婴儿的护理带来安全隐患,如护理高峰期时婴儿口唇发绀,停止呼吸,护理人员不具备应急能力,操作前也未对家属进行告知,家属不了解操作作用而出现不配合的情况,都会引发纠纷,引起安全隐患。护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2],临床对婴儿的护理难度更大,这也就增加了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如果没有熟练掌握新技术,不能熟练操作新设备,对潜在不安因素就无法做好预见性的安全护理。1.3人员自身问题。各大医院每年都要增加不同学历和水平的新护士,护士个人素质与护理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护理高峰期的工作任务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这就增加了护理风险。有些医院为控制人力成本,对编制限制较多,导致年资低护士在需要高年资护士才能胜任的岗位上工作,无法实施有效的应急管理,增加了护理风险。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护理人员也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胜任。而新护士短期培训后,在操作上、急救知识上缺乏经验,导致儿科婴儿应急管理工作忙乱,增加了护理风险。1.4患儿方面的问题。儿科的婴儿家属如果未正确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TDP灯理疗等物品很容易引起烫伤,如果病房或走廊过于光滑或有水渍也容易导致家长怀抱婴儿时发生跌倒,引起突发事件[3]。

2应急管理在儿科护理高峰期的实践

查看全文

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工作总结

一、加强儿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

根据医院招聘数量和岗位需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向儿科倾斜,到2020年累计培训儿科专业住院医师10名以上。加强培训体系建设,使培训合格的儿科专业住院医师具备独立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能力。促进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在评优评先工作中,对符合条件的儿科、产科医务人员应予以重点考虑。

二、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儿童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需求增加儿科门诊和儿科病房。

2.完善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明确服务功能定位。加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疗和急救处置;做好儿童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做好孕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与康复机构协作,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优质儿童医疗资源流动和下沉。

3.构建儿科医疗联盟。促进区域间儿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推动区域医疗资源、患者需求的双向流动。通过对口支援鼓励儿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巡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方便患者就近就诊。

查看全文

县妇幼卫生医院工作计划

20**年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充分履行保健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基层督导,狠抓降消项目工作存在的不足,拓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加强托幼机构管理,启动妇女健康行动,积极开展二级优秀保健院创建,全面完成妇幼卫生目标任务。

二、主要生命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十万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全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查看全文

儿科护理发展报告

1福建省儿科护理基本建设情况

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查看全文

PDCA循环法在窒息复苏培训的运用

按照“积分测评表”的评分标准,产儿科医生操作考核满分38分,合格32分;助产士操作考核满分30分,合格24分。③制订详细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方法、形式、内容、时间安排、设备、地点等。④购置和更新培训器材。购置新生儿窒息复苏模型、喉镜、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负压吸引器及吸管、输氧设备等器材。⑤制订培训目标。通过培训达到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和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组建由产科主任为组长,获得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合格证书的产科医师、儿科医师、产房助产士护士长为组员的并担任授课老师的新生儿窒息复苏考核小组,实行培训考核责任制,产房助产士护士长全面负责监管整个培训过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集中授课和情景模拟结合的方式,按照总体目标进行培训。以《新生儿窒息复苏教程》(第5版)[2]中译本(NRP)为培训资料,设置第一章:概述和复苏原理;第七章:特殊情况;第九章:伦理道德和临终关怀为熟悉内容;其余章节包括:复苏的最初步骤;正压人工呼吸应用;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药物及早产儿复苏为掌握内容,以PPT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及情景模拟法进行急救技能培训[5]。学员观看各项操作的演示图片,授课老师示范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等单个操作,再演示复苏配合要领,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复苏成功率。然后由儿科医生、产科医生、助产士各1名组成复苏小组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急救演练,并进行角色互换,直至每位学员均熟练掌握为止。因为培训对象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好并不能说明其操作能力强,因此在培训中我们采取增加操作练习机会来提高培训质量[6]。同时强调操作中时间的紧迫性和小组协作的重要性,这种紧迫性是指在复苏操作中分秒必争,任何操作均以“秒”来计算时间,例如复苏程序中第一步要求用3~5s快速评估,喉镜气管插管时间不能超过20s等[7];小组协作性体现在复苏时做到分工有序和配合默契,这样才能在实战中获得成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后,对各小组人员进行考核,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然后由考核老师进行总结,及时反馈存在的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使每位学员均能掌握完善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技能,同时调查学员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意见和建议。培训结束后对每位医护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以便及时进行改正;对考核成绩、培训方式等进行总结,分析培训方案的优缺点,便于完善下一次的培训,从而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同时制作规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悬挂于分娩室显要位置,使大家时刻温习,牢记于心。培训时间设置半年为1个周期,培训结束后比较培训前后产儿科医生及助产士的考核成绩。考核形式由评估老师提供模拟病例,被评估人员回答问题并在模型上操作,其中涵盖理论、操作技能和评估等知识。考核分为提高版(产儿科医生用)和基础版(助产士用),提高版满分38分,基础版满分30分,正确完成5个项目后予以评分,提高版32分合格,基础版24分合格。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培训前后医护人员考核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培训前后医护人员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培训前后医护人员考核成绩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优于培训前。

讨论

研究显示[2],临床上需要接受复苏手段才能建立有效呼吸的仅占出生新生儿总数的l%左右,也就是说临床上窒息病例不常遇到,那么平时必须以模拟装置来进行实践培训[8],才能在新生儿窒息发生之际,有条不紊、操作熟练地确保复苏的成功。另有研究表明[6],医护人员对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的保持率较差;在实际操作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大多数医护人员在接受培训6个月后会逐渐遗忘所学内容,因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重新培训和考核,才能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窒息复苏培训、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9]。2009年以前产儿科是以老带新,以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助产人员大多仅集中参加专题讲座和短时间的临床带教,且未进行统一考核,无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在需要复苏时大多凭临床经验来进行。任定玉[10]报道,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中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可促进继续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2010年以后产儿科应用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和考核,使培训有了连续性和整体性,形成良性循环,弥补了传统培训中的许多不足。PDCA循环4个阶段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在循环和反馈中得到改进和提高。通过每次循环,发现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制订下一个循环的计划,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急救流程。结果显示,培训后产科医护人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查看全文

卫生岗位技能大赛实施方案

开展妇幼卫生岗位技能大赛是提高临床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确保母婴安全和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大赛顺利进行,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妇幼卫生岗位技能大赛,进一步推广普及产科、儿科急诊急救知识和妇幼保健服务技能,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推动产儿科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全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临床急救能力,规范妇幼保健服务,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为全市妇女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岗位技能大赛,激发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的学习热情,营造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工作氛围,以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全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医疗安全,群众满意。

三、活动范围

查看全文

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分层培训分析

摘要:目的基于护士技能发展模式,就新生儿科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金数据”二维码扫码作答方式,对64名新生儿科护士进行操作培训需求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的差异。结果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较高,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科护士层级、岗位、自评工作胜任情况、接受培训意愿、操作培训最高需求各不相同。结论基于技能发展模式,在新生儿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技能培训,满足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

关键词:技能发展模式;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

1980年,Dreyfus等提出技能发展模式,认为在技能获得与发展方面,学习者要经历5个阶段,从生手、进阶、胜任、精通到专家[1]。基于技能发展模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2],我国也在近年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及分层培训[3]。《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4],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根据护士临床服务能力,结合职称等对其进行分层培训。分级别、分层次培训是保证培训质量的良好方法[5]。魏芳等[6]对临床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方法进行探讨及效果评价,但有关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不同层级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为护理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制订干预措施实行分层培训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妇产儿专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在本院新生儿科工作,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2)在岗且愿意参加本次研究;(3)无严重身心疾病。排除标准:(1)护理轮转人员;(2)不符合以上任何一项纳入标准者。护理部按照临床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技术水平和能力,将其分为CN1、CN2、CN3、CN44个级别。新生儿科共有护士69名,除3名护士长及2名护士长助理外,调查对象共64名,其中CN1护士23名,CN2护士27名,CN3护士14名。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新生儿科护士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内容,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其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分析影响因素。1.3调查工具。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问卷。1.3.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9个项目,分别为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目前层级、目前学历、岗位、接受培训的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1.3.2培训需求问卷。自行研制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由5位护理专家先后多次对内容进行审阅、修改,最终问卷专家评价内容效度为0.954,Cronbach′sα系数为0.968,重测信度为0.835。问卷共有两个维度,分别是新生儿临床护理基础技能及专科技能。其中CN1有30个条目,CN2有22个条目,CN3有12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0分为不需要,1分为不太需要,2分为一般,3分为需要,4分为非常需要,分数越高说明需求程度越高。1.4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者将问卷内容输入到“金数据”后生成二维码,发至新生儿科护士微信群,向护士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其通过扫码形式自愿参与填写。共回收64份,有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100.0%。1.5质量控制。成立课题指导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主要任务是拟定研究主题,确定调查内容,收集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2统计学方法

查看全文

年轻护士临床知识能力培训思考

随着现代医院的蓬勃发展,作为西南地区综合实力前列的大型妇女儿童医院,该院收治高危妇产科病员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根据医院对妇产科2018年的发展规划以及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培养出优秀、高效的妇产科护理团队刻不容缓。妇产科低年资护士(工作1~3年)承担了大量临床护理工作,为加强低年资护士综合素质,提高护士安全意识与应对能力,确保护理质量,妇产科对1~3年的年轻护士进行针对性培训[2]。由护理部及妇产儿科20名护士长根据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薄弱环节制定培训计划,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医院真实发生的案例做分析,强化应变处理能力改变固有思维模式,采用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派为工具,配合实境化的急救演练、多媒体视听等方法进行培训[3]。该文对培训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至2018年入职1~3年的妇产科年轻护士23人,其中本届学员22人,往届补考学员1人,共23人参加培训。1.2方法。1.2.1精良的师资。由护理部、妇产科、新生儿科共20名护士长组成的教学小组,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管理经验及教学经验,都有着中级以及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了解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薄弱环节,以及急需的了解的、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点,共同讨论制定了符合现今需求的培训计划及课程。1.2.2合理的方法。该次培训除延用以前的讲授、演示、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材等方法,还引用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派,要求各位学员做到100%课前预习,根据人体记忆曲线原理在培训前、授课后2周分别针对同一知识点各进行1次考核。总共安排12次培训,其中第1次培训为综合能力考核,以便教学组了解学员的基础能力。其后10次培训,每2周培训1次,每次培训2节课2个内容,共20个内容,涉及急救的内容分别进行急救演练,对其中18个内容进行考试,第12次培训再次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以了解学习掌握情况。1.2.3强化理论。低年资护士的工作经验较少,基础知识薄弱,涉及跨科的专科知识更是不足,根据这点开展多学科联合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妇科、产科、新生儿科、乳腺科。结合病例,以生动的病案讨论和经验分享培养学员的观察、思考能力,同时增加她们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1.2.4重视实训。培训课程中包括新生儿窒息复苏、急产的处理、孕产妇心跳骤停、子痫急救、新生儿抚触及智护技术等涉及急救和操作的课程开展急救演练和技术操作培训。以案例为主,结合关键环节及重点难点讲解、互动讨论、现场演练、分组训练考核等方式对培训学员进行实训。在培训期间病房工作的培训学员到产房实习12d,产房工作的培训学员到病房实习12d。由带教老师一对一手把手的带教,实习完成由带教老师和护士长进行操作考核。1.2.5提升素质。培训中教学组请来心理咨询师为学员讲解孕产妇心理保健,让学员更深入地了解孕产妇的心理变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能理解和贴近孕产妇的心理,更好地开展工作。由护理部副主任为学员进行团队精神培训,为建立优秀的护理团队夯实基础。1.3考核反馈和培训。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员的临床护理能力。因此,利用课堂派各科护士长能及时了解该科室培训学员每次的考试成绩及影响成绩的原因、分析知识薄弱点,做到心中有数。培训开始前,由各区教学组长对培训学员进行一次病员管理考核,考核内容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结合培训内容进行。针对基础较差的培训学员相关科室的护理教学组长会对其进行科内的针对性计划性培训,帮助其提高。1.4效果评价。对23名学员培训中18个内容36次考试成绩进行总结,对培训前、培训后的综合能力考核成绩进行分析。1.5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18个项目培训前后平均成绩情况。培训后的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的成绩,见表1。2.2培训开始前与培训结束后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情况。培训后综合能力考试成绩高于培训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查看全文

儿科护士论文:儿科新护士培训的效果透析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