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06:18: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都江堰的故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加快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策略思考
摘要:2020年初,肺炎疫情爆发,全国进入应急防控状态,对人员流动进行有序管控,二三产业短暂停滞,社会经济活力骤减。而此次疫情对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其中又以三产为最。都江堰市构建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下,都江堰市以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是成都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和模范带头区。此次疫情,让都江堰市旅游产业短暂停滞,遭遇空前挑战,而如何高效恢复旅游产业从而全面引领社会消费活力、提供经济发展动力已迫在眉睫。本文重点通过对都江堰旅游产业优势、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影响、都江堰服务业现状、发展趋势预判等版块进行剖析,提出了此次疫情后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的创新思考对策。
关键词:疫情;都江堰市;成都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对策
疫情对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和旅游消费影响巨大,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为例,2019年2月综合收入为6502.6万元(门票4999.6万元)[1],2020年同期营收趋近为零,旅游人数为零。在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下,都江堰市结合自身本底资源和产业优势,抢抓机遇,致力构建成都旅游消费新中心,从而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此,都江堰市加快做好疫后旅游产业振兴,带动全域消费升级,尤显急切和重要。
1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的主要优势
1.1旅游资源丰富,具备软硬实力基础。都江堰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水利工程,有“天下幽”的道教发源地青城山,有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国宝”大熊猫等代表性旅游资源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旅游气候资源十分优越。曾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9年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单位、2019年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及罕见的“三遗之城”等殊荣。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众多的荣誉称号,奠定了都江堰市构建旅游消费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1.2产业效应明显,三产发展势头稳健。近年来,都江堰市经济整体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2015—2019年的五年时间,都江堰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其年均增速分别高于GDP2.44和1.12个百分点。2018年[2]都江堰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4∶36.2∶56.4,服务业占比高于成都市54.1%的2.3个百分点、高于四川省51.4%的5个百分点;2019年接待游客总量2618.81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8.14亿元。都江堰市服务业持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由此可见,都江堰市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都江堰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1.3管理体系完备,构建城市运营保障。都江堰市始终坚持“创国际旅游精品、建世界旅游名城”品牌战略,着力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彰显了高效的都江堰特色的旅游之路。一是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了“1+3+N”旅游市场综合管理体制,“5A+”都江堰样本得到国家旅游局肯定;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旅游交通项目,推进“快旅慢游”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改造了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等;三是积极创新事件营销,做精“走出去推介、请进来交流”的营销方式,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一系列管理措施,都是都江堰市构建旅游消费中心城市的强力保障。
2肺炎疫情对都江堰市消费市场的影响
都江堰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希望在繁忙之余,回归大自然,追求诗意的田园乡村体验。当下虽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经营模式单一、旅游项目同质化、品牌效应小、文创产品开发滞后等,这些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结合本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有待深度挖掘。在未来,乡村旅游的开发势必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向休闲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模式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都江堰;乡村旅游开发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外出旅游是人们常常选择的途径之一,然而单一类型的旅游已无法满足现代人需求,人们越来越期待丰富的、新鲜的、体验式的旅游方式。乡村是人类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同时带动了乡村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1]。民俗文化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资源,它涵盖了本地的生活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礼仪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能够推动游客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当地。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走内涵式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将成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是民间风俗生活文化,是长期集居在此处的民众创造和传承的地方风俗和生活习惯,是当地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各地都在积极保护民俗文化,不断将其开发,将这些民俗与传媒产业、文创产业、旅游产业等时尚文化相结合,以期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带来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就业,传承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各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2]。目前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田园生态文化,对于民俗文化的挖掘还不够,为了乡村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应积极建立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让民俗文化与田园生态文化相互依存、融合发展,这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承、本地特色宣传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江堰市是一座“三遗之城”,是古蜀人活动的区域,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西民俗文化。都江堰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精神民俗上,具有丰富道文化资源,应多思索道家思想的传播和体验;物化民俗上,开发本地特色慢生活的住宅、饮食、手工业、农耕体验;礼仪节庆民俗上,都江堰每年要举行放水节祭祀李冰。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力,提高都江堰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二、都江堰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透析子掩其父之谜
“子掩其父”,在封建时代是大逆不道,不符合“善则归亲”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本原则,该当问罪。不过,也有特例,令封建王朝也没奈何的特例——都江堰二王庙中的偶像,至少一千多年中一直是“子掩其父”格局。子乃二郎,其神长期雄踞主殿,血食甚隆;父乃李冰,其神长期偏殿配享,香火次之。此种格局,下限在初期,其时父子神像俱毁,泥胎灰飞烟灭。1972年重塑“革命现代李冰”,一改千年传统,将父亲塑于正殿,儿子塑于偏殿,今已毁,二王庙内,只有一王了。1972年所塑“李冰”,受思潮影响,并无王者之相,无官帽,更无金身龙床冕旒之属,俨然凡人,哪有帝王威福?按当今观念,那些穿高级衣冠,进口名牌的款、腕,假如来到这穿着粗布衣服的“王者”面前,必然产生疑虑:当王的穿着这么穷酸,谁还愿削尖脑袋去争官,争王?
话说回来,“子掩其父”格局的上限在于何时呢?这似乎是个谜。但从史料中零星可觅其旁证。早在唐代,二郎神已名声大振。全国各地,多有二郎神庙;二郎神的英雄业迹,也各地多有。当然,其中不乏有封建官僚、好事文人的拉名人以炫耀乡里,因为在封建时代,国家级神人故里,七品官按五品待遇,皇粮国课征收减半,秀才举人名额增加,故里父母官还可随朝廷大官参与祭典,披红戴彩,耀祖光宗。而正宗二郎神故里,是在都江堰。因为封建时代,京中大官,省级大官,都要亲自到都江堰二郎庙致祭。清代四川总督骆秉璋前来祭奠时,见儿子雄踞大殿,父亲屈居偏殿,脸上不悦道:“子掩其父,得无紊欤?”当然,他无力扭转这上千年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他应当顿悟:“儿子”并不姓李、何来“子掩其父”的矛盾。
儿不姓李,古有其说。一曰姓杨,《西游记》中擒获孙大圣的“灌口二郎”是也(灌口即今都江堰市);二曰姓赵,为隋嘉州太守赵昱是也。赵昱也曾斗龙斩蛟,为梅山七圣之首。而前二王庙大殿上二郎神像,全然是《西游记》中杨二郎形象,《劈山救母》中杨二郎形象。为三只眼,且有三尖两刃刀及哮天犬立于大殿左右两侧。盛唐有词牌名《二郎神》唱遍神洲;五代前蜀王王衍出巡,仪仗辉煌,前呼后拥,百姓见之,说是灌口二郎下凡。北宋初年青城王小波、李顺起义,李妆扮成二郎神,大得民间信仰,一呼百应。北宋永康军(今都江堰市)迎神赛会,百姓宰羊数万头以敬二郎神,郡政府仅靠征收宰羊税,就足够一年财政开支。长期以来,民间的二郎神多次被企图纳入官方模式,(例如二郎李冰多次被官方封一长串王号等)而民间的二郎神又每每挣脱官方的纳入。于是有姓杨姓赵姓李之说,又有二郎即李冰之说。诸说究竟何是何非,或者都是都非,其中大有明堂。
〈二〉
姓李说在民间得不到理睬与认同,只在一部分士大夫中有小范围的市场。
二王庙原先称作二郎庙。元末才改称二王庙。二王即二郎神和李冰。在二郎庙对面,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经久不衰的道教中心——青城山。道教所奉的重要神祗之一,即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在都江堰之侧的赵公山,即赵昱(二郎神)白日飞升,隐居修道处,赵公山麓的王婆岩,即二郎神擒获孽龙的“遣迹”。北宋初叶,宋真宗好道,封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宋徽宗时又封。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二郎神出场道白有: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思考
一、江苏高考探究题的题型分析
每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为探究题,探究文本某一方面的问题。从赋分上来看,这些探究题赋分都为6分,表明了高考对考生的探究能力的关注。侧重于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四道探究题强调多角度地深刻地个性化地理解,但不是无限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它都或明示或暗示要“结合全文探究”。考生必须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针对题目的探究要求,进行个性思考,发挥创造。
二、探究题的高考准备
(一)审明探究任务
从江苏的探究题来看,出题大致种形式是先引出某个主题,再提出探究的任务。如江苏卷必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题目首先就提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接着说“但写侯菊的文字多”,前后两句看似矛盾,出题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结合全文看,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现手法之后达到的效果。至此,学生明确了此题的探究任务,就可以从小说人物形象的突现,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审美情趣等方面入手,探究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探究题中给出的思考,不是出题者有意为难学生,而是提示疑点,使得学生就疑遂生思,因思而深究。能先找到探究的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储备探究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思想汇报
一场突袭巴蜀的7.8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这些天,我们无不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子弟兵所感动,我们无不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我们无不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在强震中,灾区人民虽然有失去家园、亲人的痛苦和泪水,但他们更有与无情天灾抗衡拼搏、与苦难同胞共度难关的坚毅和真情。在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关切慰问、行使救援义举时,让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所谓震灾无情人有情,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身体力行涌现出的一幕幕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热泪盈眶。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政府解难的拼搏热情。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来自公文有约),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艺术特色探究论文
文化人格在感性叙事中闪耀——试论余秋雨散文集《摩挲大地》的文化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作品最早发表在1988年的《收获》杂志上,至1992年,结集《文化苦旅》出版。此后,余秋雨受到海内外读者空前热烈的欢迎,不久,又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围攻和诬陷。在磨难面前,余秋雨选择了“低头赶路”。不仅系统钻研中外文化经典,而且走遍中国,并冒险实地考察了同是世界文明发源地的战火纷飞的中东两河流域等地,而后走遍了世界。2008年5月,精选《文化苦旅》12篇、《山居笔记》8篇作较大幅度修改,加上新作4篇合编为《摩挲大地》出版。在世界文化、文明的大背景参照下,《摩挲大地》这部以华夏空间为线索的作品有了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
呼唤构建健全的文化人格
正如余秋雨所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①《摩挲大地》由脚步始,充盈着对山水、对历史、对中华文化的实地考证和理性思考,落脚在对构建健全文化人格的召唤上。这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
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沉淀物是人格,特别是以集体无意识形态出现的集体人格。余秋雨对文化定义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呼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②为此,我把文化人格理解为具有文化意义的个体生命形象,这个形象重在人性落实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规范、心理结构。
《摩挲大地》精选了三大类的人或人们的生命形象:第一类是一个历史的人,诸如《道士塔》③中的斯坦因、王圆箓及蒋孝琬,《都江堰》中的李冰,《黄州突围》中的苏东坡,《一个庭院》中的朱熹,《风雨天一阁》中的范钦;第二类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或一个王朝的人们,诸如《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上海人》中的上海人,《杭州的宣言》中的杭州人,《抱愧山西》中的走西口的山西商人,《山庄里的背影》中的清王朝的康熙及以后的皇帝,《蚩尤的后代》中的贵州省雷江县西江苗寨的姑娘;第三类是一种类型的人们,诸如《青云谱》中的徐渭、朱耷和原济,《宁古塔》中的流放文人,《十万进士》中的历代进士,《处处有他们》中的群小肖像。
试论三国文化对成都文化品牌建设的启示
摘 要:透视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历史原因可以发现一个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论规律:一是具有容易传播的特质,内容不简不繁;二是在群众中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三是具有契合普通大众思想和性格的精神内核;四是依靠实力强劲的创作人员提炼和扩大文化固有精神内核以上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再借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影响力广泛、大众认可度高的经典艺术品。成都市目前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距离最终形成都还有一些关键要素需要补充和完善,建议从深挖文化精神内涵、注重多途径宣传文化、创作反映文化内涵经典艺术作品着手。
关键词:三国文化;三国演义;成都;文化品牌;启示
三国文化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1]。时至今日,三国文化已被亿万中华民众所熟悉,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文化之一。透析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历史原因透视
(一)三国历史的自身特点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基础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三国历史只是很短暂的一段,并且历史上类似于“三国”的分裂时期也有多次,秦统一全国前的战国时期,秦末的楚汉之争,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之后中原大地出现的“五胡十六国”,隋末又是大乱,唐末大乱后中华土地上出现的五代十国,元末同样如此,为什么这么多分裂期唯独三国历史最终形成三国文化品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说:“三国底事情,不象五代那样纷乱,又不象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2]透过鲁迅先生这段话可看出三国历史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简不繁。众所周知,矛盾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矛盾过少,情节发展缓慢;矛盾过多,情节线索过于复杂。这两种情况对一般普通大众来说都是不乐见的,三国历史记载了三个国家历史事件,既不像楚汉两国相争只能围绕一对矛盾描写,又不像五胡十六国,描写线索纷繁复杂。三个国家历史事件使得三国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不只有一对矛盾,同样也没有多对矛盾,既做到主次分明,有效推动情节发展,又不至于情节过于繁芜,杂乱无章,普通大众既易接受,又易于传播。因此,三国历史本身不简不繁、容易传播的特点,是其形成一种文化品牌的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3篇
第一篇
一、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个体方面的差异性、创造性以及多样性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找到实现该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努力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全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培养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合理引导,更清晰地展现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活动,把学习活动变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变成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真正学会独立学习的过程。
二、提倡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提倡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组建完善信息交流立体网络,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如果遇到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反之,遇到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解决这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研究历史的发展过程会让自己的思想变得远大、深邃,个人的思维也会逐渐丰富并且发展,个人的素养和品味都能得到提升。初中历史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岳麓版初中历史课本与其他版本的教材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相关教学的方法上应该也有其特殊性。文章通过研究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特殊性,提出适合岳麓版历史课堂的教学新方法,以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个人修养的提高。
关键词:岳麓版历史教材;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方法
历史是记录客观世界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记载和解释着一系列人类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的学习从初中延续到大学,足见其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历史对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初中历史的教学。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岳麓版教材是目前使用人数较多、反响较好的一套历史教材。岳麓版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与其他版本教材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区别。
一、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特征
岳麓书社是湖南省古籍专业出版社,虽然创立仅仅三十多年,但是其在历史古籍方面的图书编写却在海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思想与其他版本教材有所不同,其编写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主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知识的教育,进行情感方面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麓版教材主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人格教育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现历史课程思想素质教育的功能的。2.在教材编写中,实施删繁就简、减负的标准,以改变传统历史教材中多、繁、难、旧的面貌。岳麓版历史教材十分重视内容的精简,往往去掉无关紧要的内容,挑出重要的部分编入教材。在删繁就简的编写中,准确把握弹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实现了内容简洁明快、丰富完整的要求,达到了简明而不空缺的效果。3.通过新教材催生新的教学方法。教材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都需要依据教材来选择。岳麓版教材的编写,就很注重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催生。比如教材的编写注重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师生的沟通互动,注重师生对话的情景,而且便教利学,可操作性强。这些教材编写注意的方面紧紧与我国现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要求相结合。4.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历史本是一门非常有趣生动的学科,但是在传统教材编写中,内容呆板、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没有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岳麓版历史教材编写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岳麓版教材力求生动形象,将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历史事件充分显现出来。在内容中穿插了大量历史的生动情节,而且还写入了生动的史料,配上丰富的插图。这些都增加了课本的艺术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习过程也成为审美的过程。
二、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探析
县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领导的意见,县政协牵头组织旅游、文化等部门和有关乡镇,就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总结分析,经县政协常委会议讨论协商,在充分汇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开发进展情况
我县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自****年佛教圣物显世至20****年底,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启动并引入正轨,各项基础条件正逐步趋于完备。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规划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坚持将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列为全县重点工程项目,确立了建设旅游大县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利用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资源,整体进行旅游开发的基本构想。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相继完成了《山东省汶上县中都佛苑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南旺分水龙王庙抢修恢复方案》、《汶上县北泉河风景带控制性规划》和《文庙抢修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形成了“中华兵祖陵苑”、“北方都江堰”、“孔子仁政园”、“鲁九公皇林”等景区开发的初步设想。在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和扩展的同时,全县上下对发展旅游业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思想共识和明确的目标指向。
****年山东省宗教局批准恢复重建宝相寺。经过多年的努力,相继完成了供奉殿、地宫、碑廊、博物馆、大雄宝殿等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功能相对完善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2****年宝相寺与太子灵踪塔被山东省旅游局列入全省旅游精选线路上的重要景点。自20****年起,成功举办了四届山东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宝相寺景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逐步增强,由此也带动汶上的知名度快速提高。
旅游开发的管理与经营体制得到相应完善。鉴于我县旅游资源的宗教和文化属性,县政府调整归并了部门设置,形成了集民族宗教、旅游、文物于一体的职能机构;围绕宝相寺景区的旅游开发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开发建设与对外合作的主体机构,配套设立了吸纳社会捐资的管理机构和社会团体,引进僧人组建了宝相寺寺务管理委员会,应有的工作机制也随之逐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