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2:27: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动物医学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学科融入动物伦理教育的探究
摘要: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主要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针对动物实验中不符合动物伦理的现象,基于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探究将其融入医学功能学科实验的必要性、路径和措施,把实验动物法制化、标准化管理与知识育人、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善待敬畏生命和关心关爱患者。
关键词:医学功能学科实验;医学实验教学;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药人才的关键环节[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实验内容有机融合成的综合性实验体系,是医学实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2-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通过动物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及其规律,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提升手术操作技能,实验动物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2]。功能学科实验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缺乏关爱、实验操作野蛮粗暴、甚至还存在非必要伤害实验动物等不规范行为,与实验动物伦理严重不符。本文就如何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激发学生尊重关爱实验动物、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进行思考和探究。
1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RexBur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科学研究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得到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广泛认同[4]。1989年Fraser又丰富了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内涵,认为其本质为动物福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5]。实验动物伦理是人类从道德层面衡量实验动物的内在价值和地位,是人类对待实验动物以及动物实验研究应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原则理论[6]。实验动物伦理既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既关系着科研人员和科学事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也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认可度和接纳度。在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有时无可替代,实验动物难免经受痛苦,我们应尽可能将实验动物的痛苦降到最低,并让实验动物价值最大发挥。部分学生坚持动物权利,反对甚至抵制动物实验,严格意义上这属于极端保护主义,不同于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本质上是倡导尊重实验动物,善待动物和敬畏生命[7],并规定实验动物应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表达天性、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等五项基本福利。通过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的法制化、标准化教育,厘清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伦理的关系,辩证理性对待实验动物和保障动物福利,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树立科研底线思维,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伦理的要求开展动物实验,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意识。
2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的应用
摘要:动物医学模拟教学是通过各种模型和虚拟系统创建模拟某一疾病状态和临床诊治条件,从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从目前动物医学教学现状、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和优势、模拟教学应用中的教学用途和考核、模拟教学模型的研发及模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动物医学专业开设和发展模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动物医学;模拟教学;模型;虚拟系统;临床技能
模拟教学是指在一种人造仿真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2]。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采用现代智能技术、虚拟系统或一些仿真动物模型,以“模拟”来代替“真实”的疾病状态或临床诊疗条件,参照人类医学的相关教学内容,模拟动物的正常解剖结构(如骨骼形态)、正常生理机能以及模拟动物疾病的临床症状、疾病发展演变过程和诊疗过程,甚至采用现代智能软件创建出虚拟的患病动物或虚拟的临床现场(病房、手术室等)乃至虚拟的医院代替真实的患病动物或者真实临床场景(如动物的难产模拟救助)进行教学、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评估等,目的是尽可能接近或复制临床病例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临床模拟实践,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术,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在当前形势下,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教学中还很少应用,但可以肯定的是模拟教学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动物医学模拟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阐述。
1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现状
对于每个临床兽医师而言,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临床基本诊疗技术和实验室操作技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习动物解剖学,到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兽医临床诊断学,然后逐步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直到大学四年级和大学五年级阶段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更是要确实掌握每项常用临床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并了解不同诊疗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其适应症、禁忌症。对于必须掌握的临床常用诊治操作步骤与要领,必须要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训练才能准确、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临床基本诊疗操作技术历来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并应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几乎完全依靠临床实习或工作后才能真正遇到或开始锻炼并逐步掌握这些操作技能。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可以利用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现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样使得学生在上学期间接触到临床病例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诊疗技术的学习及临床实习困难重重,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之外,学校经费投入不足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经费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经费。如果学校下拨经费不足,特别是实验动物经费不足,使得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变得越来越困难,极少数学校甚至没有条件让学生接触大动物(牛、马等)进行临床实习或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即使经历过临床实习并且毕业了,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一次在大动物身上进行基本诊疗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常规的操作和临床合理救助等必须掌握的诊疗技术及适用症、禁忌症等必须掌握的技术掌握不扎实,甚至对某些不当操作技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或严重后果更是心中无数。学生们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只能在工作后由养殖场的兽医“师傅”们来传授基本操作方法,由于“师傅”们对相关理论知识相对匮乏或良莠不齐,操作手法各异,导致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不标准、不科学,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学生在工作后经过多年的积累才能掌握常规兽医临床操作技术和诊断技术,而不是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正常的教学环节不断地巩固加强掌握的。当然,国内大多数的高等学校具备开展相关教学内容的条件,但是可能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不能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对传统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产生重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常规诊断技术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重要问题。
2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医学功能学科融入动物伦理教育
摘要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主要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针对动物实验中不符合动物伦理的现象,基于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探究将其融入医学功能学科实验的必要性、路径和措施,把实验动物法制化、标准化管理与知识育人、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善待敬畏生命和关心关爱患者。
关键词医学功能学科实验;医学实验教学;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药人才的关键环节[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实验内容有机融合成的综合性实验体系,是医学实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2-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通过动物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及其规律,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提升手术操作技能,实验动物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2]。功能学科实验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缺乏关爱、实验操作野蛮粗暴、甚至还存在非必要伤害实验动物等不规范行为,与实验动物伦理严重不符。本文就如何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激发学生尊重关爱实验动物、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进行思考和探究。
1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RexBur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科学研究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得到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广泛认同[4]。1989年Fraser又丰富了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内涵,认为其本质为动物福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5]。实验动物伦理是人类从道德层面衡量实验动物的内在价值和地位,是人类对待实验动物以及动物实验研究应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原则理论[6]。实验动物伦理既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既关系着科研人员和科学事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也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认可度和接纳度。在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有时无可替代,实验动物难免经受痛苦,我们应尽可能将实验动物的痛苦降到最低,并让实验动物价值最大发挥。部分学生坚持动物权利,反对甚至抵制动物实验,严格意义上这属于极端保护主义,不同于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本质上是倡导尊重实验动物,善待动物和敬畏生命[7],并规定实验动物应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表达天性、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等五项基本福利。通过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的法制化、标准化教育,厘清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伦理的关系,辩证理性对待实验动物和保障动物福利,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树立科研底线思维,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伦理的要求开展动物实验,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意识。
2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生物医学类实验动物学教学思考
[摘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是支撑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研究生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实践,从动物福利与人文教育、标准化与课题设计、动手能力与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探讨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动物实验数据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可行方法,旨在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研究生;人文教育;标准化;动手能力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拔尖人才的社会责任,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诸多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对推动生物科学发展和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州大学医学部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由来已久。本文作者多年工作在教学一线,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但也存在亟需深入思考和各方重视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合格的研究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道德观。特别是学习实验动物学课程的研究生大都为生物医学类专业,更应注意培养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对“珍爱生命”的理解,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育人育德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需坚持“传道授业”和“价值引领”相统一[1]。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生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难以避免地涌入校园[2]。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生源专业背景差异大、年龄跨度大,某些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对实验动物的敬畏之心。教师需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在传授实验动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引导和人文教育,努力引领研究生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高知人才[3-4]。动物实验对生物医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动物作为疾病模型和治疗新策略的受试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牺牲,理应被善待和尊重。但个别研究生由于欠缺实验动物伦理学知识,对实验动物态度冷漠,实验操作时手法粗暴,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知识的讲授,向学生渗透动物康乐(well-being)和3R理论(减少、替代、优化),使研究生熟知动物实验伦理审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动物实验伦理审查的要点,强调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让动物在康乐状态下生存;采用镇痛镇静、及时止血、实验结束后对动物施行“安死术”等措施减少动物的痛苦;引导研究生科学设计学位论文的动物实验内容,提高动物利用率,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甚至滥用实验动物,使更多学生懂得敬畏和善待实验动物,逐步形成关爱生命、敬重生命的自觉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呈现出更多的多样化特征,如年龄构成的多样化、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有工作经历生源特质的多样化、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和学术型或专业型等学位类型多样化等等[5],但作为研究生,都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对研究生实验动物学理论课的教学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多样化,课程内容除较强普适性的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知识点外,结合学科前沿,加大了有关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等内容的传授[6],重点突出基因修饰模型的构建、保种、繁育管理以及各类免疫缺陷模型的应用等内容,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课题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奇思妙想落到实处需要实践和操作,在科研团队中研究生往往工作在第一线,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动物是活体,相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实验动物学课程学习对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更高。在实验动物学的整个课程教学中实验课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因学生人数众多,受限于实验室条件和教学经费及师资短缺等,研究生动物实验技能的培训只能做到浅尝辄止,实验课教学长期以来无法切实开展。不少学生因欠缺动物实验相关操作实践,动手能力不佳,在独立开展实验动物相关科研工作时常常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有鉴于此,我们提出要确立实验动物学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切实加强实验课教学,开展针对大鼠小鼠的各种实际操作培训,另一方面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对动物实验涉及的基本技术进行整合和系统分类,通过信息平台和教学平台分享给学生,展示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强调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帮助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技术难点,提高他们的感官认知和对技术要领的领悟力,有效缓解了研究生在操作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我们近年来对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的调整,重新编排了教材,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感和实用性。
2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
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研讨
为保证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对动物医学实验室进行管理,但是实验室规范管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管理方法也因实验室及实验内容而有所不同。笔者现对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管理目标和管理者责任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1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笔者在长期从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动物医学实验室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责任心不强;实验室管理不规范;试剂没有分类存放;个别实验室对废弃物的处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造成环境污染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对从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明确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觉悟,引导他们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只有使动物医学实验室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各项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动物医学实验室常规管理工作必须目标明确
动物医学实验室主要的管理目标是提高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试剂、仪器使用登记卡,制定有关动物医学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动物传染病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条款。
(1)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对各实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他们管理动物医学实验室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科技期刊出版伦理问题及要求
2018年11月发生的“人类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了全社会范围对科学研究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担忧。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加强科研伦理管理。除了各大科研高校以及教学医院外,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也与科研伦理息息相关。文章将从4个部分分别介绍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伦理问题。
1、科研伦理的法律法规
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诊断治疗疾病、增进人类健康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因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风险和技术难度大,存在较多不可预料或不可控风险,当实施、管理不当时,便可能出现威胁公共安全、危害受试者健康权益的情况。在法律层面,已经列入修订计划的《刑法》、正在制定的《生物安全法》,全国人大正在审议的《民法典》、正在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在编制《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科研伦理和医学伦理都将作为重要问题在法律修订过程中予以综合考虑,并将对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及其违法责任作出系统性表述。在法规层面,正在制定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条例》《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和已经颁布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将建立起生物技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的全链条行政管理体系。随着这些法律法规的逐步颁布,中国科研伦理管制的法律法规体系将不断健全。此外,正在修订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也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法律法规体系。与科技期刊出版物密切相关的细胞、动物实验以及涉及人或取自人体标本的伦理要求也有各自的要求与规定。
2、细胞实验的伦理要求
当从人和动物组织中提取细胞系时,应遵守当前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如下:(1)一旦建立了人类细胞系,涉及人体组织样本的研究将需要获得伦理批准;(2)记录患者姓名以及任何患者数据应根据《卡尔迪科特原则》CaldicottPrinciples进行管理。这些要求实验室要有CaldicottGuardian,以确保有条件遵守这些准则;(3)1990年《人类受精和胚胎学法》(2008年修订)对使用人类早期胚胎直至发育14天或原始条纹形成的最初迹象的研究进行立法,并由人类受精和胚胎学管理局HumanFertilisationandEmbryologyAuthority(HFEA)监管和许可。HFEA与后期胚胎或胎儿组织(例如异位妊娠或终止)无关;(4)材料转移协议应与组织之间创建的细胞系的所有转移同时进行,并应定义具体细节,包括所有权、知识产权和专利权;(5)《动物(科学程序)法》Animals(ScientificProcedures)Act(ASPA)与从已经被杀死的动物中获得细胞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任何需要规范的程序(例如活体动物组织活检、物质给药或遗传改变的动物衍生),以及是否将细胞导入活体出生的动物或动物胚胎中需要遵守ASPA规范。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以国卫科教发[2015]48号印发《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对涉及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伦理原则进行了规范:(1)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2)用于研究的人胚胎干细胞只能以下列方式获得:体外受精时多余的配子或囊胚;自然或自愿选择流产的胎儿细胞;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所获得的囊胚和单性分裂囊胚;自愿捐献的生殖细胞。(3)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动物的生殖系统不得将人的生殖细胞与其他物种的生殖细胞结合禁止买卖人类配子、受精卵、胚胎或胎儿组织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认真贯彻知情同意与知情选择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受试者的隐私。从事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单位应根据本指导原则制定本单位相应的实施细则或管理规程。
3、涉及在撰写的动物实验的伦理要求
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运用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对检验实践技术操作能力方面的要求逐渐提升,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培养检验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中实验教学的运用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所有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教学中,要立足学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专业知识传授、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注意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等内容的渗透。
关键词:高校;医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职业道德
高职医学护理检验专业的教学任务,就是为国家的医疗卫生组织和医学实验室培养能够胜任医学检验和医学护理等相关医学专业岗位的优秀专业人才。尤其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施行,高职检验专业更加注重对医学检验理论基础的教育,专业实践检验技能的训练,为提高高职检验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奠定基础。但是受当前教育状况影响,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学生应付了事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验课以手动操作为主,每门课程的实验安排较繁重。就目前来看,学生们往往把完成实验作为主要目的,在每次实验开始之前,对本次的实验内容是一知半解。由于大部分实验操作耗时较长,课堂时间又有限,实验指导教师只能简单快速地给学生讲解一下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很多学生实验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课上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听起来一头雾水。急匆匆地开展实验,教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被动参与其中,往往造成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过程漏洞百出,实验结果不理想等现象,更谈不上在实验过程中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职业素养。再加上本专业的特殊性,实验教学需要配合使用大量仪器设备、一次性耗材和较贵的检测试剂。学校对专业投入的预算有限,实验室并不能将所需仪器设备配备齐全,只有加样枪、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细菌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等满足日常最基本实验教学要求的仪器设备。而理论课上反复强调,临床实操中必需涉及的大型设备,教师只能“画大饼”,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接触和动手的机会,只能停留在浅表的认识里。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统一的一门科学,医学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和社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医患关系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现代医学对人的疾病诊治过程中忽视了对人的整体性的关注,当前的医学人文正遇到严重挑战。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当前医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中,激发医学生从医学、心理、伦理、道德等多个角度去思考、解决医学问题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对象是遗传病或遗传相关疾病的患者。环境污染加重了人类的遗传负荷,使遗传相关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医学遗传学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试管婴儿、卵子黑市、代孕、基因隐私等关键词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而所有这些热点话题的背后都隐含许多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专业知识其中的人文因素,可实现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1丰富教学内容
1.1重视课程发展史教育。医学发展史是历代医学家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医学教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医学生不仅是医学发展带来的专业技术的受益者,更是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受益者。医学遗传学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现了许多伟大人物,他们对科学的执着和严谨,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可以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资源。如孟德尔的科研经历,摩尔根及其助手的团队合作,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染色体数目的确定过程等经典事例,都蕴含着人文因素。加强医学遗传学发展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名利观、价值观。加强医学发展史教育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2融入医学伦理学教育。医学既研究病,更研究人。遗传病的种类繁多,再加上医疗实践的复杂性,使得在医学教育中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由于遗传病患者的特殊性,医学遗传学的研究与服务范围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医患关系。遗传病研究不仅涉及到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健康状况,还涉及到患者及家属的婚姻、就业、保险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基因隐私、基因歧视等敏感问题都需要医学伦理学的制约。如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将医学伦理学教育融入到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让学生懂得遵循遗传病研究中的“知情同意,尊重公平原则”“有利和不伤原则”“安全保密与提醒原则”等。通过融入医学伦理学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明确医生在遗传病患者面前所处的社会角色,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认识到遗传病患者更需要尊重和保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医德良知和人文精神。
2改革教学方法
2.1情景模拟教学。医学遗传学中的情景模拟教学是指教师把教学目标设计成“遗传咨询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咨询”,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遗传咨询发展过程通过“模拟”再现出来。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看待诊疗过程医患沟通行为。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到患者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支持,更有情感上的支持。情景模拟教学将患者病情与人文关怀的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让枯燥的人文培训变得生动起来,潜移默化中引发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的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情景模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懂得体谅患者的心理状态,学会如何和患者沟通,掌握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为今后医患关系沟通打下基础。2.2研究式教学。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如果对自己做基因测序和解读,你敢试试么?”“谈谈你对试管婴儿、设计婴儿、代孕、卵子黑市、弃婴安全岛的看法”“婚检率在降低,出生缺陷发病率在升高,对此你有何看法”“遗传病患者是否是社会的负担”。让学生大量查阅课外资料,了解相关的医学背景,表达出自己的体会、见解。学生在查资料的过程中,能了解更多时事热点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引发人文思考,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由于医学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愿接受病人对其专业知识的质疑,影响与病人沟通的态度,影响医患关系。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作出不恰当的质疑、争论,并教会他们怎样应对同学之间的质疑、争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2.3丰富视频资源。因遗传病的特殊性,临床见习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多查找、更新相关的视频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如“致命的舞蹈”“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姐妹双性人”“婴儿安全岛的尴尬”等视频资料,“瓷娃娃关怀协会”“苯丙酮尿症救助活动”等部分遗传病公益活动宣传片。通过观看遗传病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遗传病患者遭受的痛苦、无助,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疗工作者肩上的责任之重,激发学生为做好遗传病、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做出努力的决心。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爱伤观念和人文关怀精神。
3强化实践教学
动物医学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动物医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育,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当作教育的重点。本文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
[关键词]动物医学;动物生物学;教学创新;实践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动物医学是生物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生物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有较大影响。实践教育是该专业教学的重要模式,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开展实践教育、工学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素质教育目标之一。当前很多学校都已经意识到教育教学目标的改变,也意识到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学生的全新要求,在实践教育道路上不断转型,但是很多学校依旧面临了较大的困境。实践教育与传统的理论教育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验以及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发现自己专业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2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对实验动物学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提出了该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加强考试考核的改革,培养“高分高能型”的人才。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它融合了生物学、医学、兽医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同时它的发展又推动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中医药学的发展,对科学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逐步步入了高等医学院校的课堂,是中医药院校多数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部分中医、中药、药学、生物工程、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1]。我院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这门课程也有近十年的历史,这对于我院普及实验动物学的有关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教师队伍的不专业(多为实验动物中心的工作人员或病理、生理教研室的教师),加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不统一、考核办法的过时以及该课程是选修课的缘故,使得教学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2]。为此,笔者在实验动物教学实践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考试考核办法,在我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及中医、中药、药学等本科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
在以前的实验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基本上以讲授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忽视了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完后即进行理论考试,与当时开设这门课程主要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初衷不符。因为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单纯讲授理论对于以往很少接触实验动物的学生来说,往往非常抽象,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实验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改过去的以理论学习为主为现在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重点,改过去仅重视课堂学习为现在还重视实践操作,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实验动物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和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这个中心,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实验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左右。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不单纯停留在实验动物的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给药等基本操作上,而是把科学设计实验、选择合适动物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的中医药实验等综合项目放在学生的实验课上,确保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丰富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