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7:04: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动物保护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动物保护管理

国家保护动物疫情报告管理条例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动物疫情是指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情况。

第三条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动物疫情报告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内的动物疫情报告工作。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公布动物疫情。未经授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布动物疫情。

第四条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辖区内动物疫情报告工作。

第五条动物疫情实行逐级报告制度。县、地、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建立四级疫情报告系统。

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国布设的动物疫情测报点(简称“国家测报点”)直接向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报告。

查看全文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实施意见

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提升野生动物保护水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字〔2021〕6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一)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在全市开展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摸清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栖息地及生境等情况,通过数据汇总和分析评估,建立资源管理档案,实行动态监测管理。(牵头单位: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以下各项工作任务均需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负责落实,不再一一列出)配合省农业农村厅开展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普查与重要物种的常规资源调查监测,建立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常规监测系统,掌握我市与周边地区水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和洄游规律等数据。(牵头单位:市海洋发展局)

(二)健全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体系。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科学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体系,每个自然保护地至少设立1支巡护队伍。充分考虑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集聚区、鸟类迁徙停歇地等重要区域纳入保护范围,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增强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根据野生动物自然分布情况和生物学特性,我市所辖区域已划定为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全年设定为禁猎期;我市所辖海域划定为列入国家、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禁捕(猎)区,全年设定为禁捕(猎)期。在禁捕(猎)区、禁捕(猎)期猎捕野生动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科学研究、种群调控、疫源疫病、航空安全保障,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猎捕野生动物的,应当依法申办审批手续。(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海洋发展局)

(三)构建野生动物救护体系。进一步健全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制,鼓励开展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规范化建设,提升收容救护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快速高效收容救护体系。充分依托动物园(展馆)、人工繁殖企业、国有林场等建设收容救护中心(站),各区市、开发区至少建设1处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站)。全面推进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陆生野生动物救护能力。(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强化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完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依托海洋馆等机构设立和建设1—2处水生野生动物研究、救护与保护中心(站)。(牵头单位:市海洋发展局)

二、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

查看全文

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陆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驯养繁殖、开发利用、科学研究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陆生野生动物是指国家、省重点保护的和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下简称野生动物);所称野生动物产品,是指野生动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人民政府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执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查看全文

动物保护立法论文

保护动物与维护动物的基本权益已发展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这同时也是社会经济不断进步、民生持续推进、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的附带社会现象之一。然而,针对目前我国在动物保护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化对我国动物保护立法工作的思考,对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进行不断完善,可以最大程度确保我国的动物保护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进而对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动物保护立法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动物保护行为不难发现,各种虐待动物的事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面对文明诉求提高与动物虐待问题频发之间的激烈矛盾,一方面要强烈谴责虐待动物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反省存在于我国动物保护领域中的两大矛盾:动物保护和动物虐待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两者极端发展的矛盾趋势;民众不断提升的动物保护意识与我国当前动物立法严重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在当今世界动物保护思想迅速传播的大背景下,我国屡屡出现的汉中打狗、活取熊胆、用鞋虐猫等事件,直接折射出了我国在动物保护立法方面的严重缺失。虐待动物行为不但扰乱了社会秩序以及损害了民众心理健康,而且对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国际贸易发展也非常不利,更使得我国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所以,加强动物保护立法的力度,不但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道德素养,推动我国的国际贸易与交流,而且可以强化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科学合理的动物保护立法还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使得人与动物的关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平衡的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则是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综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对动物缺乏必要的保护已对我国的自然生态平衡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与破坏,如部分珍惜物种消亡、外来物种入侵、2003年的非典疫情等。[1]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以及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除了要依赖人类的文明进步之外,还要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立法,即通过立法对广大民众的行为进行指导、教育与约束。另外,加速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进程,对于遏制我国在商业化发展阶段对动物价值毫无节制的剥削,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当前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深刻反思

(一)动物保护立法的“保护”宗旨不明确。动物保护立法的目的与宗旨应该以保护动物的生存、安全与健康作为核心,但纵观我国目前的相关动物立法,除去《野生动物保护法》外,多数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保护”这一宗旨,只是停留在管理与利用动物的规范性层面。比如,《渔业法》明确指出其立法目的就是为了强化渔业资源的开发、增值、利用与保护,确保渔业生产业的相关权益不受到侵害等;《畜牧法》则指出规范我国畜牧业的生产与经营行为,确保禽类产品的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是其根本宗旨等等。由此可见,我国有关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其立法目的更多是对食品贸易、公共食品安全、动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考虑,但对动物保护的具体内容,如保护动物的基本生存、尊重动物的生命、避免动物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关注动物的繁衍等并没有予以明确规定。(二)动物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构建一个完善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对于促进动物保护、生态平衡、国家形象、国民道德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但从我国当前的动物保护立法工作来看,相关立法明显难以满足社会现实对动物保护的标准与要求。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系列虐待动物问题、宠物管理问题、动物福利问题、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动物饲养问题等,对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这一系列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法律的保障与规范,不但会导致一些问题的持续恶化,甚至会对整个社会以及生态系统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2]具体而言,我国动物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动物保护的基本法缺失,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只适用于珍贵以及部分濒危的野生动物,并未将所有的动物类别囊括进去,致使相当一部分动物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二是动物保护的地方立法相对滞后,最为突出的就是很多地方法规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细化程度不够,缺乏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照搬上位的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单行法律缺位,单行法律主要是指对特定事项的规定,只适用于特定的主体或者特定区域的规范性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在单行法律方面的立法还处于缺位状态,如虐待动物事件之所以在我国频频出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缺乏专门针对虐待动物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多数特定的动物保护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与规范。(三)动物保护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二百余年的法律历程,已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诸如美国制定的《动物福利法》,整部法律共计110页,对立法的目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责任、标准条件以及基本原则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并罗列出了可供操作的具体条款,相关内容不但具体且十分详尽。与之相比,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秉承的则是宜粗不宜细的基本原则,尽管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但却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比如我国制定的《畜牧法》,尽管该法律对畜禽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饲喂饮水、防疫条件以及运输空间等进行了规定,但对防疫条件的具体标准、防护安全措施、疫病处理、预防挤压等并未作出具体的规定。我国动物保护立法过于笼统与粗略的特征,使得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不利于动物保护工作的高效运行。特别是在无法可依或者无章可循的状况下,具体的执行工作只能依赖于工作人员的主观裁量,这就很容易出现与动物保护立法本质相背离的现象发生。

三、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完善路径

查看全文

宠物动物保护的法律研究论文

一、我国动物保护的现状

(一)立法缺失。

新中国成立后,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我国都制定或缔结了一系列与动物保护有关的法律。国际方面有1959年的《南极公约》,1973年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等。国内方面有1988年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1998年实施的《动物防疫法》,2004年实施的《兽药管理条例》等等。然而,看似保护动物的立法,实则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利益,这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动物保护立法的区别。所以,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动物保护立法非常落后,在宠物动物保护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空白。

(二)民众的宠物动物保护意识差。

1.虐待、屠杀、扑杀现象严重。

首先,虐待宠物动物的现象屡见不鲜。被台湾网友称为“杀猫魔”的台大博士班学生李念龙,2008年领养逾10只出生不到2个月的幼猫,不过多久,就对猫进行了残忍的虐待。其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滋生了人类驱逐利益的温床。基于人类贪婪的本性和金钱的驱使,把动物当作获利工具,屠杀动物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人强制盗窃、捕杀归个人所有的宠物动物,做成食物,取悦人类。

查看全文

台湾动物保护立法对大陆的启示

“保护动物权利,珍爱动物生命”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圣雄甘地曾经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看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待动物的态度。”[1]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对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步健全,完善动物保护立法势在必行。借鉴台湾地区的动物保护立法经验,加强大陆地区动物保护立法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

1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的现状与特点

1.1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现状。我国台湾地区以保护动物生命权益为目的,有关动物保护最早颁布的法律为1949年《狩猎法》,1989年颁布《野生动物保育法》。为了更好地保护动物和尊重动物的生命,台湾地区于1998颁布了《动物保护法》,作为动物保护的基本法,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动物权利,保障动物福利[2]。”《动物保护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修改以适应社会不同阶段的需要,在2015年第九次修改中,增设了公立收容所“零安乐死”制度,并规定了严格的饲主责任及违反罚则,在2017年4月进行了第十次修正,对虐待杀害动物者加重刑责。为了保障《动物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育法》的有效实施,台湾地区配套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准则及办法,例如《野生动物保育法实施细则》(1990年)、《宠物登记管理办法》(1999年)、《动物保护法施行细则》(2000年)、《动物运送管理办法》(2005年)、《检举违反动物保护法案件奖励办法》(2015年)等。从动物保护立法的历程来看,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个历史阶段对动物保护法的修改都能立足当地社会基本情况,与民众接受度相适应,以保护动物权益为立法目的,合理设置保护对象与划分种类,公众参与制度较为完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强。基于此,台湾地区形成了以《动物保护法》为中心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1.2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的特点。1.2.1立法目的较为具体明确。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立法目的是尊重动物生命及保护动物福利,《动物保护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其立法目的为“尊重动物生命及保护动物”。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注重动物福利,把动物的范围具体到野生动物、家养宠物、实验动物、经济动物等,立法目的比较具体明确,其保护的范围相对全面,并使动物保护法易于执行,使动物保护事业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对与动物相关的事项规定比较具体,对动物的饲养、售卖、繁殖、运输、利用、宰杀等方面都有较明确细致的规定,力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法律体系实现对动物的保护。动物保护法对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环境、食物、饮水、光照、温度和清洁都有所规定,对骚扰动物影响动物生存和伤害虐待动物的行为有具体的惩罚措施,从大方向和细节方面保护动物,宏观和微观双管齐下,动物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2.2立法保护范围较广泛。台湾地区立法保护范围广泛,对保护对象进行详细分类,针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分别制定不同的保护准则,不但对野生动物进行立法保护,对其他的非野生动物进行了管理和保护,包括经济动物、实验动物、宠物动物和其他动物等,同时对流浪动物和弃养动物进行了规定。对于流浪动物,台湾地区定期对流浪猫狗以人道的方式进行捕捉,并送至收容所,对有健康问题的流浪动物进行护理与治疗,并对流浪动物的生活环境,救助站的管理模式等有关内容也进行详细规定。禁止遗弃家养动物,禁止对流浪动物进行虐待,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保护动物,维护动物的生存权益。1.2.3规范动物饲养者行为。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对动物饲养者与管理者有较全面的法律规定,在动物饲养方面可以保障动物的相关权益,并对动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例如,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对于宠物饲养者的年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约束了动物弃养行为,为动物饲养设置了资格准入条件,为动物饲养条件提供了一般性规定,如日照、温度、清洁等生活条件,并且禁止民众食用猫肉狗肉等。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从管理者、饲养者、与动物行业有关的人员进行把关,从源头控制规范饲养,把管理细致到动物保护的各个方面,避免动物权益在饲养过程中遭到侵害,而不是在遭受到侵害之后采取补救措施。1.2.4执法监督程序较完善。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在加强和完善立法的同时,建立了完整有效的执法监督体系,对于执法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采取政府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的监督及时到位有利于法律的执行。在台湾地区,民众可以检举邻居虐待犬只、检举宠物业从业人员无照营业、检举宰杀或贩卖狗肉、检举公立收容所管理不当、检举宠物买卖纠纷等[3],实践证明健全的执法监督体系和公众参与制度对台湾地区动物保护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2大陆地区动物保护法的现状及不足

2.1大陆地区动物保护法的现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人们一直在保护自然中生存与发展。我国古代哲学蕴含着善待动物的思想,其中以儒家、道家、佛教为典型,将对待动物的态度纳入道德的范畴规范行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生态建设和法治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有关动物保护立法的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地区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渔业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等。2009年《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出台,2010年《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在详细调研和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动物福利保护提出了更切合国情的建议,2012年8月《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的历程,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第三次修正,新法体现了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新亮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同时也反映了法制化进程的新发展。但是,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来看,动物保护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2大陆地区动物保护法的不足。2.2.1立法目的不够明确。大陆地区在动物保护立法中,立法目的不够明确,除了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有关非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则零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如大陆地区对家养动物的规定则体现在《物权法》中,以主人所有的物的形式保护。总体上看,大陆动物保护立法目的从保护动物的利益角度出发,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在立法的历史过程中过于追求人类对动物的利用而忽视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法》于2018年修正后逐渐改变了合理利用野生动物的观念,但是从全面保护动物生命权益的角度来看,大陆地区有关动物保护的立法目的还有待明确,只有明确立法的目的才能使法律法规更有针对性,动物保护的立法效果在实践中才能取得成效。2.2.2动物保护范围需要拓宽。目前,大陆地区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是专门针对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法律保护依然有些空白,如宠物动物、实验动物、经济动物、流浪动物等都不受该法律的保护,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不够充分,这使得目前由动物引起的越来越多社会问题出现时,没有适当的法律解决途径。由于动物保护的范围相对狭窄,致使动物的买卖、运输、保健、医疗、福利都无法妥善保障,容易出现由于人类单方面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虐杀动物、虐待动物的事件发生,进而导致其他社会矛盾。但根据大陆地区目前的情况来看,为非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条件还有待完善,大陆地区的动物保护立法工作任重而道远。2.2.3公众参与内在驱动力不够。大陆地区关于动物保护的立法公众参与度不够,目前动物保护相关立法主要是在国家层面,通过国家手段保护动物,而民间动物保护组织在动物保护方面的内在驱动力作用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不利于动物保护立法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动物保护工作的实施与推动。动物保护事业不仅关系着动物的切身利益,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积极征求公众的意见,广泛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使得公众在动物保护事业中充分行使他们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在立法方面增加公众参与度,完善动物保护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是时代的需要。2.2.4动物保护专门机构较少且罚责较轻。大陆地区目前设立的动物专门保护机构数量较少,对于家养动物和流浪动物以及经济动物的救助保护机构多半是由民众自发组织建立的,由政府牵头建立的动物保护站或流浪动物收容所比较少。这不利于动物保护事业的开展,也不利于城市环境卫生的保护。近些年来,流浪动物造成的安全隐患与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多,在捕杀流浪动物时也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对违反动物保护法律的行为惩罚力度相对较轻,刑罚较轻则不利于动物保护的实行。野生动物走私,野生动物买卖,食用保护动物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加大对违反动物保护法行为的惩罚力度,适当增加刑事责任,对动物加大刑法保护势在必行。

3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对大陆地区动物保护法的启示

查看全文

野生动物保护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陆生野生动物,是指依法受保护的珍贵、濒危、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下简称野生动物);所称野生动物产品,是指陆生野生动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三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自治州、县和市人民政府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工作。

查看全文

市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规定。

第三条野生动物资源属国家所有。

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

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野生动物保护、驯养繁殖、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动物。

本法各条款所提野生动物,均系指前款规定的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渔业法的规定。

查看全文

动物保护法研究论文

关键词:动物福利、动物保护法、严禁虐待动物、普法教育及宣传

一、在《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现阶段倍受人们关注的保护客体

今年九月,我国公布了《动物保护法草案》。人们对此草案的出台形成了两个派系,赞成及反对的声音来自全国各地。这两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看法及立场,即动物保护法是否应纳入我国法律体系以及人对动物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应受法律限制。这其中包含了对虐待宠物的惩罚和屠宰牲畜应采取人道手段以及如何来处理那些流浪猫狗等一序列问题的规定。

早在2008年,我国就动物保护法律建设性问题在北京举行了国际性研讨会,这体现了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动物的保护及管理。加强动物保护的法治建设,既可以体现我国对动物保护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状态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其对整个社会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动物保护法在欧洲国家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他们这些国家在动物保护法律方面比我国先进,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也比亚洲国家的人们要强些。毕竟他们在这个法域里是比较成熟的,人们的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般共识。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到有关动物保护方面的只有:1、《刑法》,只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及违反此法的相关刑罚处罚【3】;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4】。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一般动物的保护意识也开始在大众中逐渐得到认同并受到关注,动物保护法也因此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我国《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将受此法保护的客体大多数理解为狗狗猫猫,即家养宠物以及生活在居民环境周边的流浪猫狗这个范畴,同时《动物保护法》对此类动物所作出的篇幅也最多。这种现象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动物保护法要保护的一般是那些生活在我们人类生活周围的动物。根据就近原则,这些动物是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可以接触得到的,并且经常受到人的行为影响的动物。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化、人性化地协调人的行为与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些就近的动物之后才有可能关注别的领域里的动物。因此,《动物保护法》草案出台后,人们最关心及争执最激烈的也就是这些家养的宠物猫狗与流浪猫狗的问题。至于应以何种人道的方式宰杀那些被饲养在棚里的动物(即后期成为人类肉类食品的动物),人们现阶段不是很关注。这是因为这些动物已被商业化了(即从这些动物的出生到死亡),确切地说它们是生产线上有生命的产品。因为不管是在国内国外,人们一般看不到它们的生命过程(即从开始的饲养棚到最终的宰杀场),所以即便宰杀过程很残忍,人们对此也感触不深。例如法国鹅肝残忍的制作过程【5】。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等待宰杀的那些动物它们其实也是有血有肉、有神经、知疼感喜的动物。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眼不见,心不烦。而关于对所有野生动物的保护则有赖于国家的相关法规及条例的健全(如禁止猎捕猎杀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及违反者应受到何种处罚等)。因此,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自然就是那些宠物猫狗方面的问题了。但流浪猫及流浪狗其实与人们所饲养宠物的特性相差并不大,所以它们同样能牵动那些关注动物福利人士的心,同时它们的存在也会令那些受到干扰的人们或是厌恶那些流浪动物的人们产生反感。当然,《动物保护法》实际需要调整的及涉及保护的客体超出了这些人目前关注的范围,即涉及面更广,而不只是这些接近民生的动物【6】。

二.如何正确看待《动物保护法》超前说与滞后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