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1:36: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质学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程地质学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1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各建设部门制定自己的勘察规范,以山区工程建设为主,对工程地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岩土测试技术提高,定量评价有所发展。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年代,各方面的建设蓬勃发展,工程地质在已往在基础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勘察质量提高,新的勘察规范制定,向着工程领域拓展,承担勘测、工程处理的系统工作。新型、巨型工程向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创立了自己的新的理论,引入有关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
2工程地质勘察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的任务就在于为工程建筑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建筑的位址选择和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是:任何工程建设不进行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没有设计不准施工。这就赋予了工程地质重大而光荣的职责,避免了不顾地质条件是否适宜而盲目兴建工程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建筑设计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施(工)设计等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也随之分阶段进行,对工程地质条件的了解愈来愈深入,这是完全符合认识规律的。建筑位址的选择具有战略意义,起着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条件、避开不利条件的作用。位址选得好,不但能保证工程的安全,而且工程处理也较简单,经济上合理。位址的地质选择只是一个方面,还要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最后综合考虑选定。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工程地质勘查来实现的,通过勘察和分析研究,阐明建筑地区的丁程地质条件,指出并解决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间题,为建筑物的设、施工以至使用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它的主要任务是:(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冈京;(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计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职配段各个注筑物;(4)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纠构和施工力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5)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义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山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6)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顶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工程建筑的类型很多,如工业民用建筑物、铁路、公路、水运建筑、水利水电建筑、矿山建筑、海港工程和近海石油开采以及国防工程等。每一类型建筑又有一系列建筑物群体组成,如高楼大厦、工业厂房、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运河、海港、堤坝、电站、矿井、巷道、油库、飞机场等。这些建筑物有些位于地面上,有的埋于地下,都脱离不开地壳,无不与地质环境息息相关。他们的形式不同、规模各异,对地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复杂。我国的各类工程、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城乡建设、工业、国防、矿山、港口等建筑,尤其是大型建筑,都是先做了反复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才进行设计、施工、修建完成的,因而基本上没有因为地质问题而失败。
3我国工程地质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是可以预测的,只要查清工程地质条件,又有了规划设计部门所提供的有关工程建筑的类型和规模,尤其是建筑物作用力的大小和性质,就可以建立二者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进而建立计算模型,做出问题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建筑场地给予工程地质评价,指出问题的严重,哪些地质因素不利,不能满足工程建筑的要求。应当采取何种措施予以补救,是减小建筑物的规模以适应地质条件,还是采取工程处理措施,改善条件,以满足建筑物的要求、消除不良影响。这要从技术条件上和经济合理性上进行比较才能确定。由上述可知,工程地质学研究的目标在于协调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关系,既保证工程建筑造福人类,又避免它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工程地质技术分析管理论文
工程地质工作主要是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提出反映工程地质特性的参数,并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作出必要的预测,以服务于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然而,工程地质学要与这些领域紧密的结合起来,除了基本的地质调查、勘探和试验工作以外,还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极其复杂的地质体系模型化,地质特性定量化,形象的表征出来,并作出可靠的评价才能达到目的。
随着数学力学理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计算机被引用到工程地质领域以后,传统的工程地质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数值计算、地质制图、数据库、图形图象处理到专家系统的应用,使得复杂的工程地质信息从收集、贮存、更新、复制、综合等向智能化系统方向发展。从而使人们能更快、更深入地揭露地质体的内部规律性。
本系统着重工程地质数值计算。众所周知,研究地质体,无论是边界条件或是反映地质特性的参数,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是由于地质体内部物质成份的不均一性和结构、构造的各向异性所决定的。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就在于从错综复杂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事件中揭露潜在的必然性,寻找事物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性是在大量的自然现象中发现的。
从数学角度来看,工程地质中的不确定性事件可应用概率论的方法来研究。因为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科学。而对于那些外延不清晰的模糊随机事件,则应用模糊集理论来研究。
工程地质的另一特点是,作为量的信息比较难于获得,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贫信息系统。80年展起来的灰色系统理论能较好的处理贫信息系统问题。灰色系统理论是指既含有已知的又含有未知的或非确知的信息系统。它是由“黑箱”和“灰箱”演变而来的,通常用灰色参数、灰色方程和灰色矩阵来描述灰色系统的行为。
工程地质问题经常是大量的定性变量和少量的定量变量交织在一起。统计数学中的一个分支----数理化量化I就是研究定性与定量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经过正规方程解可以达到量化的目的。
地质项目专业发展战略问题
地质类专业以地球作为研究对象,以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建筑物地基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地下深部科学探测为服务领域,涉及到资源和环境两大主题。人类一直在进行着四大科学探索工程——“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它们都与地球科学技术有深厚的联系。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文明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素。而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局部地方的工业公害转移到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上来,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资源的枯竭,迫使人类去勘探开发埋藏更深、条件更艰苦的新型资源;环境的恶化,则需要人类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从根本上规避或消除影响因素。这些工作都需要科学家们利用地质的技术手段来了解最直接的信息。因此,在未来,培养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地质类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和培养多少人才的问题。
一、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1.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2O世纪9O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也有1O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目前,国内办有“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长安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焦作工学院、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办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石油大学等2O所;办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等24所。由于这些学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这个地质工程专业名称下,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面,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因此,同一个专业,各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有很大差异,培养规格也不一样,这对于专业评估、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了困难。
2.国外地质类专业教育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积极致力于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随之产生了诸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和灾害频繁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国际上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它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社会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法律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十分错综复杂,这单靠科技进步和工程创新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手方能解决。因此,国外在培养地质工程师时,强调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严格说来,国外的高等院校内没有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科教育一般在工程领域,所设的地质类专业大多没有细分,只设“地质学”或“地球科学”专业所设课程除了数、理、化等基础课外,主要是地质学科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如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古气候学、结晶学等,方法技术类课程较少。从设立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且招生规模较小,一般一个专业每年只招收1O余名学生。但是,要求学生对地质工作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在高年级学习了一定的专业课程后,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地质工程实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仍然具有较强的科研实际工作能力,在走向社会后很快能适应自己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建筑工作论文
1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的基础
建国之初,同志就写下了“开发矿业”,为地质工作指明了道路。长期以来,地质部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全国掀起几次找矿勘探高潮,取得众多成绩,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使我国的地质工作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然对矿产资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地质勘探长期投入不足,以致矿产资源呈现萎缩,使得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处于“等米下锅”或“寅吃卯粮”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尤其严重的是,全国415座大中型金属矿山中,有230座已沦为“资源危机型矿山”,预计到2010年将有227座矿山关闭。应该说,如何使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危急困顿的状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方克定同志1正确地指出,“扶危解困路径:开源和节流。”“开源之道一是找矿,二是买矿,三是控源;节流之道,一是集约开发,二是节约利用,三是循环利用”。我们十分赞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全国上下都励行节约,杜绝浪费,认真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效能,以最低的消耗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益。但是,更积极的,也更重要的是开源。要在励行节约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找矿事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多种矿产资源保证。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与紧迫性都已显现出来。为此,必须使地质找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与时俱进,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多快好省地发现并开发各种矿产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的综合研究,探索各种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以指导找矿勘探;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至少应尽快开展古亚洲成矿域(东段有我国大兴安岭与俄蒙毗邻地区,西段为新疆与中亚诸邻国)矿产资源的比较地质学研究,以深入学习邻国矿产勘探经验,加深有关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开阔我们找矿勘探的思路,同时也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依据。
2到何处去找矿?
地质学家根据地表出露的岩石露头、矿点及各种构造现象来推断矿产的赋存情况。地球物理学家在岩石物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物理场及其异常来预测矿体的空间位置。地球化学家则根据元素的富集与演化来研究矿产。但是,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分层次地来认识其形成演化的历史,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而在每个层次的研究中都必须进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地下未知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统领矿产能源论文
1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的基础
建国之初,同志就写下了“开发矿业”,为地质工作指明了道路。长期以来,地质部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全国掀起几次找矿勘探高潮,取得众多成绩,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使我国的地质工作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然对矿产资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地质勘探长期投入不足,以致矿产资源呈现萎缩,使得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处于“等米下锅”或“寅吃卯粮”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尤其严重的是,全国415座大中型金属矿山中,有230座已沦为“资源危机型矿山”,预计到2010年将有227座矿山关闭。应该说,如何使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危急困顿的状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方克定同志1正确地指出,“扶危解困路径:开源和节流。”“开源之道一是找矿,二是买矿,三是控源;节流之道,一是集约开发,二是节约利用,三是循环利用”。我们十分赞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全国上下都励行节约,杜绝浪费,认真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效能,以最低的消耗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益。但是,更积极的,也更重要的是开源。要在励行节约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找矿事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多种矿产资源保证。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与紧迫性都已显现出来。为此,必须使地质找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与时俱进,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多快好省地发现并开发各种矿产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的综合研究,探索各种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以指导找矿勘探;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至少应尽快开展古亚洲成矿域(东段有我国大兴安岭与俄蒙毗邻地区,西段为新疆与中亚诸邻国)矿产资源的比较地质学研究,以深入学习邻国矿产勘探经验,加深有关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开阔我们找矿勘探的思路,同时也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依据。
2到何处去找矿?
地质学家根据地表出露的岩石露头、矿点及各种构造现象来推断矿产的赋存情况。地球物理学家在岩石物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物理场及其异常来预测矿体的空间位置。地球化学家则根据元素的富集与演化来研究矿产。但是,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分层次地来认识其形成演化的历史,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而在每个层次的研究中都必须进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地下未知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践行科学发展观指导矿业工作论文
1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的基础
建国之初,同志就写下了“开发矿业”,为地质工作指明了道路。长期以来,地质部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全国掀起几次找矿勘探高潮,取得众多成绩,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使我国的地质工作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然对矿产资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地质勘探长期投入不足,以致矿产资源呈现萎缩,使得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处于“等米下锅”或“寅吃卯粮”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尤其严重的是,全国415座大中型金属矿山中,有230座已沦为“资源危机型矿山”,预计到2010年将有227座矿山关闭。应该说,如何使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危急困顿的状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方克定同志1正确地指出,“扶危解困路径:开源和节流。”“开源之道一是找矿,二是买矿,三是控源;节流之道,一是集约开发,二是节约利用,三是循环利用”。我们十分赞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全国上下都励行节约,杜绝浪费,认真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效能,以最低的消耗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益。但是,更积极的,也更重要的是开源。要在励行节约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找矿事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多种矿产资源保证。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与紧迫性都已显现出来。为此,必须使地质找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与时俱进,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多快好省地发现并开发各种矿产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的综合研究,探索各种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以指导找矿勘探;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至少应尽快开展古亚洲成矿域(东段有我国大兴安岭与俄蒙毗邻地区,西段为新疆与中亚诸邻国)矿产资源的比较地质学研究,以深入学习邻国矿产勘探经验,加深有关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开阔我们找矿勘探的思路,同时也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依据。
2到何处去找矿?
地质学家根据地表出露的岩石露头、矿点及各种构造现象来推断矿产的赋存情况。地球物理学家在岩石物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物理场及其异常来预测矿体的空间位置。地球化学家则根据元素的富集与演化来研究矿产。但是,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分层次地来认识其形成演化的历史,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而在每个层次的研究中都必须进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地下未知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科学发展资源工作研究论文
1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的基础
建国之初,同志就写下了“开发矿业”,为地质工作指明了道路。长期以来,地质部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全国掀起几次找矿勘探高潮,取得众多成绩,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使我国的地质工作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然对矿产资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地质勘探长期投入不足,以致矿产资源呈现萎缩,使得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处于“等米下锅”或“寅吃卯粮”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尤其严重的是,全国415座大中型金属矿山中,有230座已沦为“资源危机型矿山”,预计到2010年将有227座矿山关闭。应该说,如何使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危急困顿的状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方克定同志1正确地指出,“扶危解困路径:开源和节流。”“开源之道一是找矿,二是买矿,三是控源;节流之道,一是集约开发,二是节约利用,三是循环利用”。我们十分赞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全国上下都励行节约,杜绝浪费,认真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效能,以最低的消耗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益。但是,更积极的,也更重要的是开源。要在励行节约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找矿事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多种矿产资源保证。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与紧迫性都已显现出来。为此,必须使地质找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与时俱进,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多快好省地发现并开发各种矿产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的综合研究,探索各种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以指导找矿勘探;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至少应尽快开展古亚洲成矿域(东段有我国大兴安岭与俄蒙毗邻地区,西段为新疆与中亚诸邻国)矿产资源的比较地质学研究,以深入学习邻国矿产勘探经验,加深有关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开阔我们找矿勘探的思路,同时也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依据。
2到何处去找矿?
地质学家根据地表出露的岩石露头、矿点及各种构造现象来推断矿产的赋存情况。地球物理学家在岩石物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物理场及其异常来预测矿体的空间位置。地球化学家则根据元素的富集与演化来研究矿产。但是,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分层次地来认识其形成演化的历史,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而在每个层次的研究中都必须进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地下未知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地质工程特征与教学综述
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中直接面向工程应用的一个力学分支,是将地质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即探讨地质体面向工程活动时其力学性能和力学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为工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我国的地质工程研究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初大规模建设发展起来的,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加深了对地质工程的学科特点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地质工程的学科特点的讨论和思考,分析了关于地质工程的教学问题。
一、地质工程研究对象的特点
地质工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赋存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的岩体和土体,就属性来说,其属于自然造物,是一种具有工程意义的地质体,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其形成是受地质作用支配。同时,作为工程所依存的地质体而言其又赋存于地质系统中,保持着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对地质体的组成、结构、特性和分布,以及发育规律的认识,要求有深刻的地质研究。地质工程是从根本上以地质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的动态研究过程,对它的分析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包括地质的规模、动力模式、演化规律等。工程地质体是复杂的,其演化过程也是复杂多变的,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复杂。系统的复杂性源于地质体是特殊的开放复杂巨系统。
(2)实践手段的复杂。为解决复杂的现实的工程问题采取的工程手段复杂多变,并且多具有不完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等。
(3)地质体内在的复杂性。地质体内部是复杂的,其演化过程包含大量的相互关联、相关影响、相互作用,甚至有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地质体内部来说,它的演化本身是统筹兼顾的,全面协调发展的。
马克思科技观对科技创新的启示
摘要: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马克思的著作中了解到,马克思科技观含有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性思想、实践性思想、累积性思想和功利性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科技观的形成背景、蕴含的创新思想及当代启示三个方面为视角进行了论述,更好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观;创新;启示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
马克思科技观是在特定条件和背景下形成的,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深层次的内容。回溯马克思科技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再结合新时代科技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自然科学背景。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文中表述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对神的第一推动力提出了批判和否定,重新定义了科学一词,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救出来,自此人类开启了关于科学世界崭新的大门,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和社会处在自然界中为了获取自身所需利益是不断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是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观点被大家广泛运用,进而使这一期间各个学科的科学水平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和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物理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等。比如物理学家发现了电磁理论,影响深远,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为开创电气时代创造必要前提。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渐变论,批驳了居维叶的灾变论,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等。马克思曾经对《物种起源》这本书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评价道《物种起源》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自然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史的基础”。而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也认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这些自然科学基础为马克思创立科学技术观奠定了重要基础。(二)社会政治背景。法国大革命后,科学技术发展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生产关系和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广泛建立,资产阶级崇尚自由和理性,私有化盛行严重。资本家相对广大工人阶级来说,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一方。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大肆压榨工人。另一方面,工人的生活生存和面临的处境越来越贫苦,对资本家的厌恶情绪逐渐加深。最终,工人阶级发起伟大的革命,努力争取自身的利益,他们销毁机器,阻断生产。欧洲工人运动开始,其中尤为著名的就是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以及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随着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无产阶级最后把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艰苦斗争、勇于革命的精神为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工人运动一次次的失败也使得无产阶级迫切的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在这种必要和紧迫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三)人文哲学背景。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理性和科技的进步,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德主张运用实证精神对社会科学进行改革,建立实证哲学体系,孔德认为,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3]实证主义反映科学发展对传统哲学思想的颠覆,马克思身处同一时代,影响颇深,也倡导实证方法。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主体性得到凸显,马克思批判继承近代形而上学是对人类主体性的肯定。黑格尔提出,把物体不仅是理解为实体,而且要理解为主体[4]。曾是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马克思,深受德国文化和哲学的熏陶,马克思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鲜明人道主义精神的科技观就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继承。
二、马克思科技观中的创新理念
马克思本人在他的科技观当中虽然没有特别论述关于创新的概念,但是不能否认他没有研究过关于创新的问题,包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内的国内外学者都给予过阐释与论证。(一)马克思科技创新的主体性。第一,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什么?有哪些内容组成。科技创新的主体一般是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导者或者科技成果的归属者,但是马克思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在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的主体论述中,他把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参与者称之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些参与者包括资本家、科学家、工人等。他们推动当时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马克思在不同的文本中阐述关于创新主体最多的是资本家,因为他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处于行业的特别是一些重要企业、工业的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家和发明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他们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引领者,具有研发能力,并且拥有丰富的知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以发明新工艺新产品,马克思在部分著作中都提到了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的研究成。第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还肯定了职业发明者,工人,手工业者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工人和手工业者是机器的直接使用者,可以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刚好推动机器改良,因此马克思科技创新具有多主体性。(二)马克思科技创新的实践性。科技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科技创新是一种实践行为、实践活动,是由许多种不同的,跨越各个层面的因素构成。这种实践活动又是推动科技创新进步的最大动力,且可以对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检验。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中,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和科学原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符合人类发展和生存的物质,这种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称之为技术[5]马克思认为,社会对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进科学进步[5]。在他看来,近代产生的自然科学成果,比如牛顿的力学,它们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的,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进程中累计形成的产物。技术形态的机器发展也是一样的。科学的发现不能通过理论检验自身,必须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检验科学理论。因此,科技创新产生的成果也只有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并且要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一定价值。(三)马克思科技创新的累积性。科技创新不仅是一种新发现、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方法的过程,更是一次又次创造,一步又步累积,一代又代继承的过程。在马克思时代,没有资本主义科学知识的不断累积,是不可能产生科技创新的,马克思认为人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知识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所以产生创新成果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马克思是以唯物史观的观点方法看待发展和创新的。例如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们通过观察,日复一日的积累,了解到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从而应用到农学,那时候的认识工具是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比较低,科学技术也难以得到发展,因此想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但是由于人类对早期知识的探索和积累,为近代的科学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比如早期的数学、天文学的发展都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所以正是由于不断借鉴前人的科学成果,促进了科技创新的不断前进。(四)马克思科技创新的功利性。科技是由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而创造的,技术是以功利性标准为内核的,有价值负荷,因此科技创新中也存在功利性。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就包含资本家,在资本的驱动之下,资本家们利用发明创造的力量追逐利益,这就是一个功利性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追求资本家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科技创新的发展和目的与资本家的利益获取密切相关。资本家们获取大量科技创新的成果,投入到生产,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们利用科技创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并通过资本周转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长的目的,这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在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当个别资本家落后于其他资本家时,他们会通过科技的再次创新,来更新改良,甚至赶超其他资本家,这样就无形之中促进了科技创新的整体向前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他们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最大目的。
高校教材研究型教学理念论文
一、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高校教材
传统教学理念体现出“科学中心主义”的特点,反映到教学模式上,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知识教学的目标指导着教学的各个环节,感受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每一步骤都为知识传授这一目标服务,每一步骤都渗透着对教学目标的分步实施,学生只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一些高校教材是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孤立、封闭、单一、相对静止的实体,消解了知识的生成性逻辑,呈现出简单化、无机性、预定性和单向度的特征与旨趣,独立自洽于受教育者的自主认知与经验建构之外。更有“许多教材因袭传抄,人云亦云,缺乏创意”。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可以说,高校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工程。相比高校课堂教学而言,教材在影响学生成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一部优秀的教材可以使所有阅读这部教材的学生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同样精彩地徜徉于学科知识的海洋。毫无疑问,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社会里,那些受传统教学理念所影响的高校教材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给大学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改革创新。
二、研究型教学理念与高校教材创新
现代教学理念提倡,知识的生成不是单纯个人的事件,而是通过彼此之间心灵的交互作用建构的,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这种社会建构主义兼容了“反映”与“建构”两种机制。研究型教学是一种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过程。研究型教学中“教”的特点是: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开放指导、过程教学和合作参与;“学”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可选性和复合性。研究型教学与“社会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首先,二者的价值取向完全相同,都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表现出多元化价值取向。其次,二者强调的教学主客体关系也完全一致,都提倡应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师生共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和学的过程。“教材对教育理念的渗透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已成为促进或阻碍教学模式转变的活跃而关键的要素”。研究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是基于全新的教学理念,求得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社会建构主义教材,它聚焦了社会文化和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学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基,它会让更多的学生因为它的存在而爱上这门学科,走向最宽广的科学研究的路。无疑,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融入是高校教材建设创新的必然路径选择。
三、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的高校教材建设探索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5号)中关于教材建设的方针和目标中里提到:“教材建设要锤炼精品,改革创新。鼓励编写及时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的教材。”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导向,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引导和激励。2007年,张欣欣校长在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做了“研究和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题发言,正式拉开了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序幕。近几年,学校大力提倡和推进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目前共立项建设147门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涵盖全校13个学院的主干学科、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和前沿学科,形成了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良好氛围。“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成果必须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创造性人才培养要求教材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步”。基于此,学校对于精品教材建设的导向,更加注重将研究型教学课程改革与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教材建设相结合,鼓励编写研究型教材。在研究型教学改革酝酿之初,许多教师主动把研究型教材的建设也列入课程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