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传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16:1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域文化传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域文化传播

浅议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摘要:新媒体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社会传播的主要通道,其媒介属性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拓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多种传播模式并存的传播特征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一人际传播向复合型的传播演变;新媒体具有的直接网络外部性,促使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由精英文化价值观转向大众文化价值观;另外,新媒体的商业属性客观上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进程。

关键词: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播空间;传播类型;传播价值观

众所周知,传媒是文化的传播通道,但传媒对文化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有学者认为,传媒会导致文化适应,即文化为实现传播效果会适应传媒的媒介属性改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媒介技术论者尤其赞同这一观点,哈罗德•伊尼斯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①强调文化研究实用性的学者,则从媒介与其生存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出发,认为传媒本身即是某个历史时期文化的象征物,不仅充当着传播介质的角色,还参与时代文化的建构,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新媒体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在文化领域,新媒体打造了统一的文化传播体系,将不同文化纳入其中。或许我们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备受关注,文化传播行为趋于活跃,文化个性日益鲜明,正是因为在新媒体作用下跨文化传播成为常态,正是因为新的传播技术消解了主流文化的单方话语权。今天,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上文所说的文化适应正在现实中不断发生。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状态的探讨描述正是基于此。首先对新媒体作用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以及传播方式的变化进行论述,进而对文化传播价值观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一、从地域空间到意义空间: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的影响

受地理环境、人文渊源、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其生活的地域关系紧密。对少数民族群众而言,地域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文化生成和表达所需要的固定场所,地域所包含的地理要素和人文因素,塑造出各民族卓异的文化气质,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交汇点,地域还承载着文化身份认同、建立关系和历史叙述的功能。文化学者依格瑟将地域视为文化持续性传播的必要条件:“地域的接近一直是人类群体开展和维持交流联系的前提条件,固定的居住地点对发展更频繁和更有意义的交流是必需的。”②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活动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其文化传播空间与聚居的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地域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这种天然联系正在逐渐被割裂。一方面,社会发展促发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使其与原有的地域产生了距离,刺激了远距离传播,以地域为中心的传播减少甚至中断;另一方面,信息社会将各种文化纳入到一个传播体系中,提升了文化影响力的现实需求,使少数民族文化也因需要进行大范围、远距离的传播而变得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直接导致地域在文化传播中的中心地位逐渐旁落。新媒体的信息扩散能力,使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丧失了传统的地域特征。甚至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过程,也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逐渐“非地域”化的过程。新媒体拓展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使其与培育它的地理区域不再具有对应关系。新媒体之“新”,首先在于其先进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通道,同时也意味着少数民族文化在客观上具备远距离即时传播的技术条件,原有以地域为中心,通过自然交往影响周边地区的传统传播方式转向大规模信息传递。由此,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与地域空间不再存有对等关系。新媒体这位时代的推手,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从某个特定的地方拓展到全世界,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促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规模增大,速度加快,受众数量增加且参与度提高,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场;文化传播空间的扩展通过与异质性文化的交流反作用于文化本身,促进文化自身关照,加快文化融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促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走向全球化。而文化传播空间的拓展即是文化传播突破传播障碍、促进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必由之路。新媒体对地域中心地位的冲击并没有停留在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传播空间,更为本质的表现则是新媒体营造出完全不具备地域特征的网络空间。其一,网络空间是虚拟、超地域的;其二,网络空间呈网状分布,信息以其中一个节点为核心向周边传播,任一节点皆是传播中心,网络传播是无中心式的传播;其三,这一网络空间不强调参与者原有文化身份,相反,网络的同一性以及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种身份,而传者与受者之间随时可以互换角色。今天,人们越来越多的社会交往通过这个空间进行,受上述网络特征影响,地域在文化传播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弱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不再受到时空局限;在网络空间内,所有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重新建构,所有的文化客观上须重新定义自己,相对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平等表达的机会。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使其不再与地域空间相对应,具体表现为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交往的地球村。另外,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网络空间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时空意义。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从具现实物理时空意义的地域,转变由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同建构的意义空间。通过新媒体网络,受传者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传播障碍随时获取文化信息,其传播效果甚至远超传播者愿景。如苗族文化网站“三苗网”,创办初衷仅是将内部通讯刊物发至网上,因特网却促使其成长为一个苗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如同其所宣称的那样:网站的首要宗旨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展示与传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三苗网成为世界各地苗族群众文化聚会交流、其他文化背景人群接触苗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之后,全国相继成立了一批苗族文化主题网站,共同构成苗族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群。这一传播群逐步取代地域成为分居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家园,使其相隔万里也可在网络空间中实现村落式的面对面交往。在这一群体的共同作用下,苗族文化传播的空间扩大,文化影响力也得到较大提升。随着手机媒体兴起,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型媒介产品有望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新媒体的这种去地域化的传播,除扩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外,也导致地域的文化承载功能随地域丧失,人在虚拟空间中容易迷失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故而经常发出“我是谁”这样的疑问。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过程中,不乏传播者缺乏归属感而迷失的现实例子。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中传播,充分了解、适应新媒体媒介特性,坚持自身文化核心变得尤为重要。

二、从人际传播到组合传播: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查看全文

文化传播在旅游开发的作用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利用“拉斯韦尔5W模型”可以对旅游文化传播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梳理,从中找出最佳的传播策略,最终增加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为旅游市场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旅游市场促进作用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旅游业的表面看,其发展历程带有很强的经济因素,但从需求上讲,旅游业主要源于旅游者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任何旅游如果没有深刻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活动。

旅游既然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在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文化传播就显得至关重要,旅游市场开拓的过程实质是旅游文化的传播的过程,旅游市场的开拓离不开文化的传播。旅游市场的开发,正是通过传媒广泛的传播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信息,促进受众了解这些景区或景点,选择这些景区或景点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市场开拓过程中的文化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它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旅游的时间性,旅游是旅游者在异地的短期生活行为。二是文化的差异性,旅游是旅游者在感受和体验另一种文化和生活。

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才促成旅游的发生。这种差异是由人类聚居的地域差异导致的,也就是说,人类聚居空间上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空间上的差异,这种区域文化差异构成的恰恰是区域问旅游行为产生的巨大动力。为了更有效的分析文化传播在旅游市场开发中的作用,我们用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1)文化传播“5W”模型来作为工具。

查看全文

剖析平面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摘要:从平面广告角度谈广告跨文化传播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共通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广告目标受众所熟悉的民族性的、区域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觉语言;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查看全文

红色文化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摘要]红色文化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精神、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具有显著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其也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文章以鄂西北红色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新媒体传播的视角分析鄂西北红色文化传播现状。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发现鄂西北红色文化在营销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鄂西北红色文化市场特有属性和市场需求构建了相应的整合营销传播框架。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鄂西北红色文化;整合营销传播

鄂西北地区主要由襄阳、十堰等地区城市群组合而成,其红色文化产生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新媒体和红色文化旅游的融合,以看红色视频、听红色音频、游红色之旅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红色文化传播格局正在形成,这也为鄂西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建设红色文化之城指明了方向。然而,在新媒体时代,鄂西北红色文化针对自身所处的特殊空间位置,结合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独特人文价值等因素形成的营销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一、鄂西北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一)传统媒体传播现状分析

鄂西北红色文化主要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传播媒介。在报刊方面,其主要借助省级报纸、地方性报纸和知名旅游期刊对红色地区和主题纪念活动进行品牌传播;在广播方面,其主要以城市广播电台为传播媒介,以音频广播的方式传播鄂西北红色讯息;在电视方面,其主要以地方电视台为依托,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传播鄂西北红色文化。

查看全文

平面广告在跨文化传播的对策探索

摘要:从平面广告角度谈广告跨文化传播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共通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广告目标受众所熟悉的民族性的、区域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觉语言;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查看全文

小议平面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战略

摘要:从平面广告角度谈广告跨文化传播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共通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广告目标受众所熟悉的民族性的、区域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觉语言;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查看全文

影视传播对文化教育的影响浅议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的影视文化已积极地参透到大学文化教育中,不仅提升了大学生文化品质,且营造优美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了大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不回避校园中广域地传播,对教育会产生些负面影响。由此,探讨影视传播在校园中育人功能,构筑高稚校园文化环境等成为当前较关注问题。

论文关健词:信息环境影视文化传播大学生教育文化的影响

伴随着影视文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影视作品以一种全新姿态积极地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中,已成为当今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媒体,其对教育影响令人瞩目。一是看到众多影视作品丰富校园荧屏,成为延伸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领略诸多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体。大学生们从荧屏上获得很多新知识、新思维、新审美空间,甚至新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了他们文化品质的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另外也发现商业化的影响,使荧屏上出现一些庸俗、暴力、情爱等低级愚昧镜头会带给学生们思想、行为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品德教育、价值观的追求等。问题存在必然引起教育业界和社会共同注意。毫无疑问,采纳相应措施,深层次地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影视传播的育人功能,营造好优美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好校园文化的传媒空间,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教育人的好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的生活好媒体。

一、影视传播的文化教育功能

1.引导熏陶作用。众所周知,影视是一种政治传播工具,它代表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教育先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机器,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进步中有不可替代作用。多数影视作品不单纯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它总是隐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性,带有一定主题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多角度地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近期播出的系列电视专铡大国崛起》.讲述了15世纪以来,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崛起史,客观公正地让我们解读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快速发展历史。同时,也郑重地告诫国民,在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而素有东方醒狮之称的近代中国,要想强国强民富,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打击社会的腐败,抓住发展的机遇,建立起共同繁荣和永久和平的社会和谐环境,去振兴中华民族,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由此,看到影视的传播是一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不可替代教育媒体,是大学生们政治思想教育载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教育媒体,心灵建设和精神塑造的有力工具,日益凸显出引导、示范、熏陶的育人作用。

2.启思益智作用。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工具,全球化的传播令其信息容量之大,涉略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几乎让人匪夷所思,在知识传递和教育上是其它传媒无法比拟。影视无论是基础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可谓是样态灵活,层次多样地渗透在教育各领域中。它一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容量.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对教育影响力令人可信。现今很课程往往在借助影视传播形态,源源不断地涌进校园,从而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方式,使荧屏上展示了大千世界斑斓多姿的科学文化知识,让疲惫、枯燥、抽象和乏味的文化教育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科学化,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教育新方式、新形态。如央测科学历程),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影视栏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节目,有一种不知不觉地手牵着手地被拉进了文化知识殿堂里,使知识获取轻松、随意,知识面见多识广,思维能力活跃,知识的拥有显得更加丰富化。另外,影视传播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激发、知识视野的拓展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是知识累积和信息量增加的最有效教育媒体。

查看全文

莫言获奖谈文化传递

本文作者:刘意工作单位:《作家文摘》编辑部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一种文化要在处于其他文化圈的受众中引起共鸣,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至少要具备以下三种要素:能被受传者所识别的、无歧义的“符号编码”,即“普世价值”;能引起刺激或审美、趣味上的新奇感的迷人特色,即“地域特色”;以及那深藏于一切表象内部的、能在异域受众中引发文化震撼和永恒思考的价值差异,即“民族灵魂”。莫言的小说就充满了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学意象,比如,《丰乳肥臀》中象征着大地般丰沛的生殖力却饱受煎熬磨难的母亲形象,《天堂蒜薹之歌》里弱小者所遭受的暴力和他们不屈的抗争。那些由美国制作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如《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之所以能被西方观众所喜爱,也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比如个人奋斗与自主选择,比如勇敢和自信。“地域特色”也是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每种文化对于“他者”来说,总能引起某种新奇感。比如日本的漫天樱花、法国的浪漫、古埃及的神秘。这一因素可能是跨文化传播中最表象的东西,却也是能最快吸引受众的。比如,莫言的《红高粱》中浓郁的中国乡土风情、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以及铺天盖地的对“红色”的痴迷与叙述,都使这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中国风情与地域特色。跨文化传播中最重要也是最持久的,就是“民族灵魂”,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根本所在,也是形成其独特精神内涵和气质的文化基因,因此最具有跨文化传播价值。比如美国的奋发进取、实用精神,英国的精英主义、绅士情怀,德国的批判精神,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及对于极致美感的追求,中国人对和谐的追求以及对血缘和家庭的重视。但同时,一种文化的灵魂也是异域受众最难捕获的,因为它隐藏在一切表象之下。这就要求传播者自己首先要深谙自己所要传播的理念,洞悉其一切内涵和外延,然后将它以最准确的方式、毫无歧义的语言传达给受众。然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很难走向世界的原因所在:与注重哲理和叙事的西方文学相比,中国文学更注重情感和意象,而这种意象,又是因浸润了太多文化因子而高度凝炼的,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所以,这种文化的内涵一旦换了表达方式,就难免发生歧义,其独特的美感也将严重受损。当一种异域文化的价值法则通过成功的编码和译码,最终被受众确切而完整地感知时,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正是文化人类学家所说的“文化震撼和异化的结果”。莫言的作品在这一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诺贝尔文学奖给莫言的授奖辞这样写道:“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所处的齐地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就有浪漫不羁、怪力乱神的一面,《聊斋志异》正是这种文化的结晶。蒲松龄小说中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启发了莫言,这才有了《红高粱》中敢爱敢恨的“我奶奶”。而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一开始写一个被冤杀的人,在地狱里遭受了各种酷刑后不屈服,与阎王爷据理力争,最终被强行送入轮回,转世投胎。这个故事的框架,莫言承认是从《聊斋志异》里的《席方平》学来的。另外,童年时村里老人讲的鬼怪妖狐、历史传奇、战争英雄等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也成了莫言小说的素材。这些原汁原味的中国民间生存哲学、价值观、独特美学,在莫言的笔下都以世界文学界所熟知的“魔幻现实主义”表达出来,就如同将其放进了“世界语”的解码器,使异域读者对遥远的中国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跨文化传播的主体是文化。人类学是这样界定文化的:一种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疆界的,基于差异性文化认同的,自下而上由个人实践的多元“民族文化”认同。这让我们认识到,文化不是某种固态的、可以界定、描述或浓缩的生存方式、价值观,而是对于浸润其中万事万物的解释方式和审美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在气质、时空观、文化感知。所以,跨文化传播应该是通过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乃至个人的不断实践,共同塑造出一个多彩的、层次丰富的“中国形象”。在考虑传播主体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特定的受众群体是如何选择媒介与接受信息的。在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中,耶鲁大学的霍夫兰教授总结出达到良好传播效果的三要素:信息来源、说服方式和环境影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所面对的受众——西方主流社会群体,是一个在文化上高度自由和多元化群体,他们每天占有大量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选择性地接受。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是发散的、不定向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跨文化传播通过一种民间的、平等的姿态,到其他文化中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传播,并寻求对话与合作。莫言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规律,与其它国家的译者和文学家成为朋友,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并允许译者在其作品基础上进行符合西方文化解码方式的“再创作”,才取得了最佳效果。事实上,莫言称得上海外翻译出版作品最多最好的中国当代作家。自《红高粱》起,其重要作品往往在国内出版一两年后就被翻译到海外,而且译者水准都很高。2004年,莫言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这一奖项是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2006年,莫言获得日本“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奖”,是继巴金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中国作家。莫言在海外持续的影响力,使得他早已进入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的视野。跨文化传播的说服方式应该是平等、互动、共享的,这正是网络媒体所具备的特性。传播者和受众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而且,网络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处于不同阶层、领域的文化传播者可以在网络上大量的、多样的信息,受众可以根据其特定的关注点和喜好,自由地浏览信息并给予反馈。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更有效地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复兴正好赶上新媒体传播的全盛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和民间传播的方式,打破西方传统媒介的偏见和异化,开拓属于中国的文化传播的新领域。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时代冀东文化跨文化传播方法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冀东文化跨文化传播面临着更多机遇与挑战。文章通过阐释冀东文化表现形式及价值观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价值的契合点,分析冀东文化跨文化的影响因素,揭示人工智能时代冀东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机制与路径,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冀东文化跨文化传播方法,从而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让冀东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冀东文化;人工智能

1冀东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契合因素及影响因素分析

冀东文化圈,它包括唐山、秦皇岛、承德等市。冀东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聚合,是兼收并蓄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冀东文化历来都受到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冀东文化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冀东三支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唐山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品牌,还有长城文化、古城文化、帝王文化、戏曲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抗震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感恩、博爱、开放、超越是冀东文化的文化特征,这些可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特征成为冀东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融合的价值契合点。近年来,冀东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还较弱。通过对海外BBC、CNN、联合早报、朝日新闻、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主要传播媒介的调研,以及对有代表性的海外受众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发现影响冀东文化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

1.1文化产业问题较突出

冀东文化产业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规模、竞争力不足。冀东文化品牌发展不成熟,在文化品牌战略规划和运作上较欠缺。文化原创能力不强,文艺作品创作不足。有些作品虽然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却不能走向国际市场,例如乐亭大鼓、评剧难以搬上国际舞台,皮影戏难以拍成影视剧等。

查看全文

跨文化传播视角英语翻译策略

在当代社会,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传播也日益频繁。但鉴于不同地域文化及语言之间存有一定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则成为常用的文化交流形式。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有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交流沟通工具,英语翻译的方法需要被重视。因此,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由赵冰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英语翻译策略与技巧》一书,以跨文化传播为视角,在详细阐述语言学以及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英语翻译技巧的运用进行详细解读。

该书综合运用概念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法、跨学科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手段对英语翻译领域展开研究,能为我国翻译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其不仅是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参考书,也是翻译人员和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用书。该书共包括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语言与翻译理论的介绍。第二章是对翻译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的说明,包括美国翻译培训学派、翻译科学学派、翻译文化学派、翻译结构主义学派及主要观点。第三章内容是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第四章是对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英汉翻译的介绍,包括地域、宗教文化、人名、习俗文化、饮食、典故文化及翻译。第五章介绍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第六章是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英语翻译技巧及其方法。第七章介绍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实战领域翻译,从新闻语言、营销语言、影视语言、广告语言及外贸语言几方面加以展开。此书有较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性特征。书中关于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能会使翻译的词汇空缺。基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及伦理道德方面的诸多不同,中西方的语言也存有巨大差异,该种差异表现在词汇上便会形成概念表达的不对应,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词汇空缺。例如,作者通过对汉英文化中有关亲属的表达及汉语中“鹤”“雁”“杜鹃”等词语的文化在英语中缺项的论述,证明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现象常有发生,为了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翻译人员可采用转换角度的变通手法,实现作者原本意图与风格的传达。

第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会造成翻译的语义空缺。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英语翻译过程中语义空缺现象并不罕见,其不仅给跨文化交流造成阻碍,也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尤其在一词多义作为人类话语的根本属性下,同一个词基于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言语者、不同的时间都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作者通过对“醋”“鹤”“松”“竹”等在汉语与英语语义环境下内涵的不同展开论述,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空缺现象也较为常见。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给翻译工作带来的语义空缺,可通过词语的具体语境意义来填补。翻译人员在具体运用时不仅需要考虑相应的语言因素,也需要同客观世界的具体事实相对应,还需要了解使用语言人的个人背景等。

第三,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会造成翻译中的文化自恋。文化的主观性特征决定了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人会以该种文化的是非观来判断事物。英语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渠道之一,在翻译作品时,当译入语文化强势而翻译居于次位时,译者可能会遵从本国文化的准则,对原著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乃至删除。反之,如果译入语文化位于弱势而翻译居于主位时,译者可能将原作的文化元素带到本国文化系统。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给英语翻译造成的文化自恋现象,翻译人员应注意对文化现象“度”的把握,在进行英语翻译时既要将自身优秀文化元素加入翻译中,同时也需要对原作中缺失的优秀文化加以补充。

作者:曾屹君 单位: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