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生态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07:51: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理生态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理生态论文

地理水文学研究管理论文

1关于地理水文学

地理水文学(GeographicalHydrology)与水文地理学(Hydro-geography)均属水文研究的地理学方向,与直接服务于水利工程的工程水文学有所不同。但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50年代受原苏联学术界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区域水文的研究,并且形成了水文地理学的主题。俄语中的水文地理(гидротафия)与英语中的Hydrography涵义相同。后者于16世纪在欧洲用于水道(河、海)测量制图的描述[1,2],在中译书刊中有人译为“水象学”。水利工程专业人员把水文地理作为水利的自然条件来看待,例如,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等背景,实际上是自然地理因素的特征描述。这里看不出对于水文与水资源本身规律的研究,不能有效地利用地理学原理深入研究水文现象。为此,我们强调水文学的地理方向或地理方向的水文研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水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的生活,广泛涉及生态与环境等的方方面面[3]。水文地理学已突破了单纯的水背景研究。实际上,从1978年以后,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的历届全国水文学术大会上都强调人与水关系的研究[4-6]。

适应水问题研究发展的需要,并与工程水文学相配合,深化水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地理水文学更可拓宽水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发展内涵,有利于学科研究发挥自己的特色;促进水文研究与地理科学其它分支科学的横向结合,如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等,尤其是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结合,形成新的边缘学科领域和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通过水与资源、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的广泛联系,有利于综合性研究优势的发挥,改变水文地理研究的传统方法与手段,增加计算技术、遥感遥测与信息系统方法的应用,提高研究工作的水平。

地理水文学的提出是一种发展,而不是对水文地理学的否定。两者既属于地理科学也属于水文科学。为了简化叙述,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地理水文学与水文地理学示意

Fig.Relationshipbetweengeographicalhydrologyandhydrogeography

查看全文

应用型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在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全国土地确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等社会需求背景下,为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测绘工程人才,本文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特点,论述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素质,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新时期下应用型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新时期;测绘工程;人才培养

地理国情监测普查是2013年启动的,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其中重点要确定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1-2]。全国土地确权包括全国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工作,重点工作是确定土地权属,核定土地位置、大小等信息。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2017年启动,计划于2019年12月31日完成[3]。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4]。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指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顺应京津冀一体化趋势,努力提升产业适应力、区域协调力、企业融合力、自主创新力和区域聚集力的一种战略,其中,测绘工作是政策制定、建设规划和运营管理的保障。在上述背景下的新时期对测绘人才的需求和以往就会有所不同,根据各个项目对测绘人才的要求,提出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新时期下国家项目对测绘人员素质的要求

1.1地理国情监测普查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地理国情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产业经济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三大部分。其中,自然环境要素是地理国情监测普查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确定土地的大小、范围、位置、地形地貌、建筑物及其构筑物、水系植被等。目前,国家和地方陆续启动了地理国情信息、城镇化建设进程、地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等共4大类、19项监测对象;成果形式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分析数据和专题数据等不同类型内容[4]。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是以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3S技术和其他测绘技术为基本手段,对上述内容进行监测。根据工作流程可将地理国情监测归纳为4种方法,即测绘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评价和预测方法、信息科学方法[5]。在这4种方法中,3S技术作为一种集成技术,贯穿于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定位、采集、处理、分析、成果等各个环节[6],为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所以,为了满足该项目的需要,高校培养学生除了要让他们具备扎实测绘理论知识外,重点要培养学生的3S集成技术及应用,同时还要兼顾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等学科知识[5]。1.2全国土地确权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目前,全国的土地确权内容主要包括全国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该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明确确权范围,依法开展确权工作,规范完善已有土地登记资料,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信息化[6]。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测绘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测绘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数字化技术和地理信息建设技术,同时兼备土地资源管理管理、土地法学等相关知识。1.3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主要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他4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4级数据库,并全国汇总。这就对高校测绘人才提出了培养学生对遥感影像的判读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培养学生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3S一体化技术手段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数据建库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GIS软件的训练,加强土地利用分析功能的实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土地的利用状况、权属状况进行分析。重点对耕地、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等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历年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1.4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对测绘人员的要求。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宋清辉认为,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就对高校测绘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备测绘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突出在工程测量应用方面,同时还要兼备城市规划、土木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知识。

2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

查看全文

研究生专业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在分析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历程及新形势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新要求的基础上,笔者指出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存在培养体系不健全、地理学思维和能力培养不到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面向“十四五”新任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应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学科培养能力;面向新任务,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培养;面向社会应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思维;创新能力;地理学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我国学位制度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研究生规模从小到大,研究生质量由弱到强。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仅有10708人,到2019年研究生招收91.7万人,增加了大约85倍。[1]随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更加突出培养模式转变,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突出结构调整优化,更加突出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更加突出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2]近几十年,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新的地理学思想、方法、认识、观点、发现层出不穷。[3]地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新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而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面向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针对新时期发展特点和任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决制约研究生培养的桎梏,加强地理学研究生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优化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结构与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5]而且有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

一、中国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历程

中国近现代地理学起步较晚,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才逐渐兴起。1921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开办了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涵盖地质、地理和气象三个专业,开始培养地理人才。此后,胡焕庸、黄国璋、张其昀等于1929年共同在中央大学理学院创办了地理学系,其后又陆续创办了西北联合大学、西安师范学院、浙江大学等学校地理系。特别是张其昀首次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并首创了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制。此后,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国第一个专业地理研究机构于1940年在重庆创办。这些院系专业、研究机构的开办培养了地理学专业人才,但培养的地理学研究生数量极少,从1935年到1949年全国仅授予硕士学位200多人,没有授予过博士学位。[6]新中国成立以后,地理学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调整,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于1952年起先后设立自然地理学专业及自然地理学的有关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地理工作者。自1979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地理学及其分支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加快了地理学各类研究人才的培养。[7]1981年11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包括地理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8所,硕士授予单位22所。根据中国学信网专业目录显示,截至2019年地理学硕士培养单位共90所,地理学博士培养单位32所,基本上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时为了加强地理学研究生的交流,2005年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地研联)和2006年创办的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为广大研究生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地理学开始从地理学院系名称、专业名称两个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即“地理系大改名”“地理专业大合并”。[8]2000年,国家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环境地学、地貌学、气候学、古地理学、地图学等地理学二级学科专业分类调整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并将其中一些专业划分到其他学科。这些改变和调整使得地理学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转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

二、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要求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专题组织过程与实践

在我国科技期刊发文数量多而不强的背景下,组织专题以专刊/专栏的形式在期刊上刊发,是提升科技期刊水平和综合影响力的重要手段[1-3]。21世纪初期,期刊对专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期刊加入组织专题的队伍中,对推动科技期刊发展和促进学术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专题的组织通常需要学术编辑具备一定的经验才能得以开展,不断地总结专题组织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编辑同行的参考,以促进科技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提升。科技期刊专题的组织在流程上基本相同,包括选题、征稿、审稿、编校、印刷出版和上网等一系列工作,前人已有不少总结,其中选题最为重要,多数期刊选择领域的专家作为客座编委决定选题[4-6],选题以重大项目、学科最新进展、科研一线为依托[7-10],并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拟定相应的题目,也可以学术会议、纪念性及重大事件为契机发起专题[11],往往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虽然组织流程基本相同,但因学科性质的差异,各个期刊的专题又有各自的特点。《地理科学进展》聚焦社会热点,组织了“一带一路”“老龄化地理学研究”“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健康与人居环境”“政治地理”等一系列专题,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信息通信技术》选择作者、读者最关注研究领域的前沿性课题,以及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进行策划[13]。《中国农业科学》的选题主要来自纪念性活动、学术会议和责任编辑自主选题三个方向[14]。总体来看,专题组织过程中选题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注重科学性和国家需要,但因学科特性及责任编辑自身特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后续的专家审稿、编校和印刷等环节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期刊之间也有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资源科学》是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中具有代表性的刊物之一,在资源、经济、环境和地理等学科内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厘清《资源科学》期刊专题组织的过程,总结从策划到印刷整个出版过程中的经验,可作为资源、地理、环境等相关学科专题组织的参考。

一、专题的组织过程

专题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专题的发起、稿件征集及处理、稿件编辑及刊发等环节组成的操作流程,只有理顺全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专题的顺利出版。

(一)专题的发起

从发起者角度来说,专题的组织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责任编辑、领域专家以及两者的合作。责任编辑在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上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从与专家的交流、学术会议、项目申报结果、新闻中获取信息,专注于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研究热点,用国际视野洞察出具有可行性、较好刊发前景的专题。领域专家是指在某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学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多以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向编辑部申请组织专题,也有针对学科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来组织专题。还存在部分责任编辑与领域专家合作的情况,一种是责任编辑提出某一方向性的选题,寻找领域专家共同组织;另一种是领域专家拟定选题,还需要其他领域参与,需要责任编辑协助。两种情况都需要两者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为一个专题贡献力量。实际上,任何一种类型的专题,都需要责任编辑与领域专家的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专题的组织。

(二)稿件征集及处理

查看全文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参考依据是近十年的CNKI、SSCI数据库中的论文,采用的分析工具是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同时分析的切入点是国际发展情况、国内外研究关键词等,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进行阐述。在分析中发现,该方面的世界研究成果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在研究的热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但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市场等方面都比较重视。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Citespace;文献分析;研究前瞻

1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从文献数据库中将文献数据导出,同时在引文耦合、共被引分析或共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被称为文献计量分析,但是该种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CiteSpace是一种可视化工具,主要用于探究一些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历程,在一些算法的配合下,从引文的标题和摘要中对名词短语进行提取。在CiteSpace的作用下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实现结果的客观性,该种方式使用的比较广泛。本文在SSCI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辅助下,同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热点和前言问题,不断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参考的依据。在CNKI数据库的作用下,以农业经济和管理为主题进行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论文的筛选,而筛选的时间段是2006—2015年。在SSCI数据库中找到符合的相关文献10500篇,而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有4800篇。

2结果分析

2.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国际发展情况

查看全文

泥沙环境学术管理论文

一、会议概况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秘书长胡春宏、副秘书长王兆印率团参加了2002年7月21–8月2日在美国举行第二届中美泥沙学术讨论会,我国水利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支持的重大课题《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组骨干成员及相关知名专家25人赴美参加交流会,其中水利部所属成员有胡春宏、王兆印、刘成(国际泥沙研究与培训中心)、杨小庆(水科院)、张俊华(黄委)5人。有50名美国和6名比利时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后,代表们实地考察了美国Sheboygan河生态修复项目、Peoria湖保护工程、伊利诺伊河、周文德水力实验室、胡佛水坝、科罗拉多河等水利、环境工程。

二、主要内容

1、学术讨论会

7月22日–24日进行了学术讨论会,主题为输沙和环境影响。中心议题为:流域泥沙、侵蚀与环境影响、泥沙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湖泊与水库泥沙、河流水力学与输沙、湿地开发、粘性泥沙输沙及污染物吸附、环境修复。

7月22日上午举行开幕式,首先全体与会者起立,为原美方组委会主席颜本奇(BenChieYen)教授、博士默哀三分钟,他曾为促进中美学术交流、发起并促成第一届和本届中美泥沙学术讨论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后由美方组织单位Marquette大学工程学院院长DouglasM.Green(douglas.green@marquette.edu)致欢迎词,中美双方组委会主席王兆印、CharlesS.Melching(charles.melching@marquette.edu)分别致开幕词。上午还由美国地调局地表水办公室JohnGray(jrgray@usgs.gov)介绍了中美泥沙合作的报告“美国地调局输沙研究及与中国的合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MarceloGarcia博士做了主题报告“河流整体的自然化”,我国北京大学倪晋仁做了主题报告“分洪区点面综合信息损失评估”。

查看全文

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高被引论文既是学术评价机构评定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又是学界捕捉理论热点、把握研究现状、预测研究趋势的重要依据。国外学者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高被引论文研究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有鉴于高被引论文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引用频次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就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期厘清近年来此领域研究的整体样态、理论聚焦和结构特征。

一、研究意义与文献统计

(一)研究意义。国内绿色发展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熊映梧基于海南与台湾产业政策比较视阈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的发展道路[1]。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对环境影响日益明显,以尊重自然和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价值导向的绿色发展理念受到学界、业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对新时代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效率等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及时回顾和总结绿色发展研究成果,是深化和拓展绿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高被引论文为统计分析样本,通过分析发文刊物、引用频次、下载次数、发文年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作者、项目资助等情况来精准把握绿色发展研究进展和理论动态,为今后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研究提供经验和决策依据。(二)文献统计。分析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结构特征,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有效支撑。本研究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依托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库和引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检索时间为2019年1月6日。检索范围:中国知网查询篇名中含有“绿色发展”的学术论文,学科领域包括工程科技I辑、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6项。检索原则:为使数据更加精准、结论更加科学,有必要对学术论文进行甄别、遴选和处理,文献检索中的成果介绍、会议纪要等没有纳入本研究的数据统计范围。检索方法:以被引次数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绿色发展研究成果进行排名,整理出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

二、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统计,拟从发文刊物、被引频次、下载次数、发文年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作者、项目资助等方面对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和科学研判,寻绎国内绿色发展研究的大体样貌和结构特征。(一)关于发文刊物的分析。通过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发现,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当代经济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等刊物,详见表1。表1梳理了发表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篇数排名前10位的刊物。100篇高被引论文中,《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文最多,共计8篇;《环境保护》发文量次之,共有5篇;发表3篇的刊物包括《当代经济研究》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其余如《经济地理》《地理研究》《经济纵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钢铁》等刊物均发表2篇。排名前10位刊物共发表31篇高被引论文,占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近三分之一。从发文刊物的级别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共计89篇,可见核心期刊刊载论文的学术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更大。从刊物所属机构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在科研机构刊物29篇,学会组织刊物28篇,高校刊物17篇,党校刊物10篇,出版单位刊物9篇,行政机关刊物7篇。从刊物复合影响因子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29篇刊于复合影响因子低于1.0的刊物,45篇刊于复合影响因子介于1.0~3.0之间的刊物,26篇刊于复合影响因子高于3.0的刊物。(二)关于被引频次的分析。高被引次数意味着较高的学术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因此成为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的重要标识之一。基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笔者对国内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作了统计分析,详见表2。表2列举了我国绿色发展研究引用次数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数据统计发现,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的平均值为44.6次,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的论文有4篇,被引次数低于40次的论文有52篇。100篇高被引论文中,前10位论文与后10位的被引次数差距明显,其中引用次数第1位论文(被引284次)是第100位论文(被引18次)的15倍多。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为122.9次,主要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当代经济研究》《企业经济》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为100%,复合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有9种;被引次数后10位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为20.4次,主要发表在《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经济问题探索》《环境保护》《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为80%,复合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有7种。(三)关于下载次数的分析。下载次数也是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高下载为高被引提供了可能性。鉴于此,笔者依托中国知网数据库对绿色发展研究高下载论文作了统计,详见表3。表3是我国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的学术论文。统计结果表明,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中,有3篇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上,可见该刊刊发的绿色发展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影响颇大。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超过10000次的论文仅有1篇(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2])。该文从绿色发展的功能、机制、能力、发展战略四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作了系统性分析,因而受到学界、业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绿色发展研究成果下载次数介于5000~10000次的有3篇,介于2000~5000次的有35篇。基于表2和表3,笔者对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前10位的论文进行多维比较发现,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学术论文中有7篇位列引用次数前10位,可见下载次数与引用频次密切相关,高下载往往预示着高被引。需要指出的是,胡鞍钢、周绍杰的《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一文在高下载和高被引中均居第1位。从刊物的级别来看,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学术论文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有8种。(四)关于发文年份的分析。随着社会热点的更迭和理论聚焦的转移,学术论文不可避免地存在老化的问题,因此论文被引次数与发表年份密切相关。依托中国知网数据库,笔者对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作了年度统计,详见表4。表中数据表明,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占年度发文比为2.14%,总体上看占比较低。从年度发文篇数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2016年篇数最多,共计18篇;2013年次之,共有15篇;2014、2015年各有12篇。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中,2014年最多,共计3篇,2011年有2篇,2009、2010、2012、2013、2015年各有1篇。从年度发文占比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年度发文占比前后变化较大,其中2010、2011年占比最大,2013年以来年度发文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应当说明的是,近年来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比重下降并非成果质量问题,主要受到成果发表年份的影响。如冯之浚、周荣的《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发表于2010年4月15日,被学术论文引用81次,引用时间分别为2010年10次、2011年12次、2012年6次、2013年14次、2014年9次、2015年7次、2016年10次、2017年9次、2018年4次,其被引高峰期在后的2011年和2013年。(五)关于研究内容的分析。1.篇名主题词统计分析。从篇名主题词梳理统计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内容选题相当广泛,涉及绿色发展的基础理论、应用评价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等。在基础理论方面,如王玲玲、张艳国对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作了深度探析[3],黄志斌、姚灿、王新等对绿色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系统剖析等[4]。在评价机制方面,卢强、吴清华、周永章等以广东省区域评价为例深入探讨了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5],苏利阳、郑红霞、基于绿色生产构建了工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估体系[6]。在个案研究方面,的绿色发展思想,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热评热议。此外,还有学者对国内外绿色发展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如石敏俊、刘艳艳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我国58个地级市和25个国际城市的绿色发展进行多维比较分析[7],等等。2.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关键词是论文主体内容的凝练和体现,使用频率高的关键词表征着某一论域研究的理论聚焦和发展趋势。但是,有些研究成果关键词存在专指度低、与题目高度重合等问题。笔者整理过程中,剔除与“篇名”高度重合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观”等,这些词汇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关键词统计情况见表5。关键词统计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绿色发展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理论界紧扣绿色经济发展的指数、效率、理念等核心议题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评价研究,并通过模型建构拟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宗旨,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绿色增长,确保广大民众共享绿色生产、绿色发展带来的绿色福利。(六)关于研究方法的分析。研究方法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法运用得当有助于提高结论的科学性。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笔者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方法作了统计,详见表6。数据统计表明,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实证研究法在研究中较为普遍,可见该论域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其次,理论阐释法在绿色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从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运用理论阐释法的有6篇,运用实证研究法的有4篇;从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运用理论阐释法的有7篇,运用实证研究法的有2篇,运用文献解读法的有1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黄羿、杨蕾、王小兴等)一文综合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模型建构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8]。(七)关于论文作者的分析。基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笔者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下同)进行统计分析,作者发文篇数排名情况见表7。基于中国知网数据,87位作者共发表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人均发文量为1.15篇。其中,胡鞍钢发文最多,共有6篇;赵建军发文次之,共有3篇;发表2篇成果的有冯之浚、方世南、秦书生、王兵、刘思华、李晓西等6位学者。从作者构成数量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平均作者数为2.39名,其中32%的高被引论文只有1个作者,35%的高被引论文有2个作者,16%的高被引论文有3个作者,8%的高被引论文有4个作者,作者数为5个及以上的高被引论文占9%。从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1个作者论文有1篇,2个作者论文有6篇,3个作者论文有2篇,6个作者论文有1篇;从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1个作者论文有1篇,2个作者论文有5篇,3个作者论文有3篇,8个作者论文有1篇。数据统计发现,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前10位论文中,1个作者论文都只有1篇。这充分说明,我国绿色发展研究基本形成了多作者协作的学术共同体。从作者单位属性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作者中,62篇作者来自高等院校,22篇作者来自科研院所,11篇作者来自行政机关,5篇作者来自党校系统。排名前10位高被引论文作者中,8位来自高等院校,1位来自行政机关,1位来自科研院所;排名前10位高下载论文作者中,7位来自高等院校,2位来自行政机关,1位来自科研院所。可见,高校作者是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主要作者群。从作者单位合作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同一单位独立完成的成果有60篇,两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25篇,三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9篇,四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五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课题组共同完成的成果有4篇。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中,同一单位独立完成的成果有6篇,两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3篇,三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中,同一单位独立完成的成果有5篇,两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4篇,七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可见,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以同一单位独立完成为主,但多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数量日渐增多。从作者分布区域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区,其中北京作者有52篇,可见北京是国内绿色发展研究的重镇,这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其余48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湖南、广东、辽宁作者各有6篇,江苏、湖北、山东作者各有4篇,四川作者有3篇,江西、吉林、青海、重庆作者各有2篇,其他如安徽、天津、宁夏、云南、山西、广西、福建等作者各有1篇。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绿色发展研究的作者主要来自于经济发达的省市,区域分布呈不均衡性。(八)关于项目资助的分析。基金项目作为研究经费的重要来源,为研究的有序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撑。依托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笔者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项目资助情况作了梳理统计(见表8)。数据统计表明,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项目资助共计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占资助项目总数的30.6%。从项目资助的篇数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共有46篇论文获得项目资助,可见项目资助篇数占比不大。从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项目资助论文6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5篇;从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项目资助论文6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4篇。项目资助与成果质量固然没有直接关联,但充裕的经费支持有助于研究者潜心问道、安心治学,继而撰写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论及经验启示

查看全文

南窖旅游资源竞合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从地域关系、主要客源等方面分析南窖乡的主要竞合对象,并通过分析南窖乡现有的产业资源提出其可发展的旅游项目以及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就南郊乡各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定位,以期为南窖乡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旅游资源;竞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乡

南窖乡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山区,乡中心距108国道8km。总面积40km2,全乡所辖8个行政村,现有耕地521.33hm2,粮食总产量130t。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时还有果树、旅游、山场和牧草等资源。有各种果树40万株,主要品种有良乡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鲜果品历史最高产量达2440t。南窖乡东南部为石灰系岩石山地,西北部为石灰岩山地。土质以山地褐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区处在203~700m,适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树生长。其中板栗是名特优品种,是“良乡板栗”的主产地。现有板栗树10.7万株,种植面积185hm2,年产量220t,市场销售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现对南窖乡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1竞合分析

南窖乡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竞争对象为南窖乡周边、房山区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遗址等,竞争的主要方面是对客源的争夺,因此首先明确客源至关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为北京和河北的双休日旅游或小长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团、家庭自驾游、学生或同事的团体出游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为从日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改换心情,主要游玩活动为欣赏京郊山区的美景以及体验以景色为依托开发的一些游乐项目,观看一些文化历史的遗址,体验农家乐和采摘活动等[2]。

南窖乡主要竞争对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观,如十渡镇——主要以优美景色为主,有漂流、蹦极等活动,竞争力强;周口店镇——周口店遗址,历史悠久;琉璃河镇——琉璃河大桥和琉璃河遗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遗址资源等。周边旅游的优势:起步较早,名气较大,文物资源有些历史悠久,交通可达性强;劣势:有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同一个地方旅游资源指向单一,难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兴趣。

查看全文

工笔画中藏传佛教人物服饰的表现形式开题报告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我国的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是数千年来各民族绘画的发展、演变和提高,我所绘画的是藏胞的服饰是大气而厚重的,从服饰看到了这个民族的特点。

西藏是高原地带,阳光充足而寒冷,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就在这种环境下锻炼了人的坚强意志与斗争精神。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的生存出现危机,在西藏这块净土上,以农牧业为主的藏胞虔城的信仰自身创立的教派——藏传佛教。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生活方式。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古老的文明将源远流长。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工笔重彩的运用首先解决的是怎样表达服饰的厚重感。藏传佛教徒服饰大体颜色较深,服饰边角色彩非常艳丽而图案轮廓变化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查看全文

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分析论文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长短句变换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宣传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前者强调熏陶渐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语言学习的外国语教学,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上。总之,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压缩(概括)能力、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1.组织辩论会。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撰写科技小论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课后作业;“请你写一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短文,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骄阳似火。你使出浑身解数寻求水,珍惜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这个练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题目。

3.学写调研报告。语文老师可参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主动与该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语文主要应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实验过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让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语文习惯。科学考察科研课题考古发掘

4.再现历史,展示自我。课堂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如在讲述人物传记类课文时,可插入一些历史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帮助理解课文。表演话剧历史再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