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20:39: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文化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英语教学文化自信融入研究
【摘要】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积淀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目前河南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资源传播和文化自信构建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文将从“一带一路”背景出发,探讨如何在河南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用英语讲好河南故事的能力,以助力中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自信;河南高校;英语教学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文化进一步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开展,学习英语的目的除了掌握传统意义上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思想、文化及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河南应强化文化资源的对外宣传,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因此在河南高校英语教学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讲好河南故事、弘扬中原文化的能力。
一、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积极回应时代主题,把握好德育与教学两个环节,以文化自信为指导进行教学与研究。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自身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新时代下,要求我们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校学生作为时代精英、语言的输出者与中国文化传承的行动者,更应该深刻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其热爱和传承中国文化之情,提升文化自信,从而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理念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河南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地方文化的作用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高校所在区域有很大影响,开展艺术设计教育活动能够在高校所在区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而高校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又会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产生影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地方文化传统产业进行整合和创新,使这些传统的文化产业更容易被高校学生和区域内人群认识和接受。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方式对地方文化产业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地方文化产业有促进作用,高校方面和地方文化产业方面都愿意进行合作以实现双赢,但是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想要达成共赢的目标还比较困难。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地方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脱节。另外,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往往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主,忽略了由于经济发展而造成地方文化产业的变革,这就使得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无法跟地方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文化产业及时建立联系,导致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无法真正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使得高校和地方文化产业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领域逐渐扩展至服装、建筑、新媒体、动画等方面。密切联系着我们生活中的各方面。其教学目的也不仅仅是培养某一专业或者某一方向的人才,而是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够熟练使用某些艺术专业所要求的辅助工具,并且其知识面也可以涉及艺术设计的其他相关专业,能够对地方文化产业带来积极影响的新型复合人才。这些接受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了艺术理论知识、设计工具基础技能以及文化基础知识,这些偏理论的文化知识虽然可以使学生对于文化艺术有一定的基础,但其实很难直接运用到文化艺术工作中。另外,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建成体系,某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身兼多职或专注于科研项目,往往不会及时根据地方文化产业的变革进行更新和调整,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地方文化产业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原本和地方产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和地方产业文化机制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共赢的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还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工作者和地方文化产业的工作者没有对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引起重视,下面笔者将会从高校艺术教学对地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三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地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校本德育课题研究的推进与拓展
我校自2012年成功申报苏州市德育课题“开发白马涧地域文化资源,构建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后,我们以综合实践课程为突破口,开发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走进白马涧》,从小学三到六年级,共编排了24课时的研究内容,经过综合实践课程老师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形成了一些精品课。如《如意蕨菜头》、《乌米饭》、《花岗岩》、《皇宫岭探幽》等。但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我们感到研究工作遇到了“瓶颈”。比如,我们研究的广度可以有多大?具体操作时可以怎么弄?等等,我们也做了一点实践探索。
一、研究拓展到其他学科教学
1.语文学科的拓展。(1)立足文本内容,渗透地域文化教育。老师组织语文教学时,针对教学内容中有关地域文化知识部分,可以引导学生精读,并指导学生慢慢体会、交流,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有关白马涧地区的地貌、人文、习俗、礼节等文化知识。(2)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地域文化教育。靠课堂上的40分钟让学生了解和体味白马涧地域文化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为此,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甚至民谣等调查,并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调查记录,制成调查手抄报,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3)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渗透地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好的口语交际素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主人的姿态介绍白马涧地区的风土人情,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的文化,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4)进行生活写作,渗透地域文化教育。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应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激扬学生歌颂家乡的文字,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数学学科的拓展。(1)结合教材,渗透地域文化教育。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实践,比较典型的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统计知识”的教学,老师可以通过事先让学生采集一些白马涧地区保护名胜古迹的经费投入数据,游客历年或某一年各月流量数据,地方特产销售数据等,以这些原始数据为依据,学习相关的统计表、统计图等统计知识。(2)开展数学活动,渗透地域文化教育。数学活动中的游戏、社会实践、查阅知识、综合实践等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如教学“行程问题”和“面积”,让学生通过实地勘察和行走,不仅加深了有关面积单位和时间、路程、速度三者之间的理解,也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3.音乐、美术、品德等学科的拓展。我们知道艺术类学科教学不仅仅要追求技能技巧的练习,更要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我们白马涧地区,有淳朴的民风,动听的民谣,有一年四季如画般的景色,有丰富的特产,有浓厚的历史痕迹……这些都是进行学科渗透地域文化教育的宝贵素材。当然,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必须经过学生和教师的搜集整理、提炼加工、教学设计与实践后,才能体现出它的学科价值。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唱一唱家乡的歌、画一画家乡的美、说一说家乡的好来实现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拓展到各类德育活动
1.着眼本土,建设德育活动基地。课题研究启动以后不久,我校就与白马涧生态园建立了长期的教育合作关系,将白马涧生态园作为我校的校外德育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学校建立了“马涧娃”小导游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锻炼了一批又一批的“马涧娃”小导游队伍,帮助学生了解白马涧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地貌,并向社会推出“马涧娃”导游服务,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力,也切实提高了我校德育活动的特色水平和效果。2.着眼本土,落实我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德育活动。几千年来,白马涧地区深厚吴文化的积淀,孕育了特有的地域文化。我校积极开展“日行一善”、“文明小博客”、“洒扫应对”、“优秀歌谣传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着力引导学生了解一段家乡灿烂的历史,增进一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健康成长。
三、研究拓展到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十三五交通强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轨交通行业亟待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参差不齐,水平总体偏低,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因此,城轨运营专业英语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与考核模式,完善行业英语教材,注重传授跨文化知识。培养专业化跨学科师资队伍,提高学生职场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高职;行业英语;城轨运营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当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处于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坚持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维,实现城轨交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实现交通强国的崛起。“十三五”的5年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新增运营线路长度总计达4360km,年均新开运营线路872km,5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超过“十三五”前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的累计总和(侯秀芳,2021)。近些年,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迈入快速建设时期,为了满足行业服务需求亟待大量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毕业生跨文化服务意识欠缺、能力不足,在数量与质量上难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这种供需不符的矛盾对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和新标准。各人才培养单位有必要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服务综合能力,为城轨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高职城轨运营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的《论交际能力》中,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包含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Hymes,1972)。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双方可以清楚理解对方语言的含义及文化国情并开展有效交流的能力。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通过不同的言语训练活动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态度和心理,使自己的语言输出符合交际情境,保证语言交流是恰当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等同于口语交际能力,是文化储备与口语应用能力的融合。为了科学地评价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城轨运营专业大二学生进行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电子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问卷有效率为97.7%,量表整体信度系数检测为0.924。问卷设计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陈国明教授的跨文化意识、敏感度、效能感的量表及威廉.斯塔罗斯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三维度模型理论。问卷分为三个环节共计72题,其中反向题型30题目,分别测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与意识、情感与敏感性及行为实践。研究使用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第一,跨文化意识测评。跨文化意识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具有的感觉敏锐性、理解科学性和处理自觉性(毕继万,1991)。跨文化意识的高低决定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处理不同文化。将跨文化意识量表得分表分值换算成百分制,发现高职城轨运营专业学生得分均值为64.5,标准差为11.4。说明高职学生跨文化意识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下,学生跨文化意识差异性较小,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情况较差。第二,跨文化敏感度测评。跨文化敏感是指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Chen&Starosta,1997)。本部分问卷采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问卷问题分为差异认同、交际专注度、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与交际信心五个层面。学生百分制得分均值为81.6,标准差10.09。数据表明高职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为中等偏上,能够主动欣赏接受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第三,跨文化效能感测评。分析数据发现学生跨文化效能感得分均值低于跨文化意识与敏感度,均值仅为61.3。跨文化效能感包含的六个方面数据中仅“尊重对方”分值较高,身份维护和讯息技巧分值高于60分,行为弹性、互动管理和互动放松低于60分。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沟通能力较差,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
2.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困境的原因
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提要]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蕴含的地域风情、价值取向、人文素养,为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产学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提供丰厚的素材,地方高校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阐释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分析郑州商学院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重点探索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策略,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保障。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地方高校;文化传承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情结和思想情感,对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服务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应尽的职责,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
(一)传承基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在于二者的互动性。地方特色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地方高校发挥四大基本职能的母体。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其自身的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一脉相承,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智力支撑。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通过所在地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变迁的步伐,将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进行有效的展现,辐射周边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互动发展、共同提升的循环运转体系。(二)传承核心。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功能和创新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是一种以文化批判为前提的传承,并非全盘照搬前人已有的文化,而是对前期积累的文化加以挑选、认同,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创造,进行批判性传承。高等教育进行的文化选择也是以文化批判为基础的挑选。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批判,而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批判,我们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新,都是以对人类已有文化进行文化选择与文化批判为前提。(三)传承价值。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在于文化的引领与辐射。地方高校既是地方从事教育的机构,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其扎根于地方,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只是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肩负着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创新的责任。作为新文化创造与培育的核心基地,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影响、引领着地方特色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并辐射周边,不断继承与发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与创新,扩大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力,提升地方文化辐射力,是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体现。
二、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以郑州商学院为例
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探讨
[提要]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蕴含的地域风情、价值取向、人文素养,为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产学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提供丰厚的素材,地方高校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阐释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分析郑州商学院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重点探索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策略,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保障。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地方高校;文化传承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情结和思想情感,对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服务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应尽的职责,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
(一)传承基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在于二者的互动性。地方特色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地方高校发挥四大基本职能的母体。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其自身的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一脉相承,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智力支撑。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通过所在地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变迁的步伐,将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进行有效的展现,辐射周边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互动发展、共同提升的循环运转体系。(二)传承核心。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功能和创新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是一种以文化批判为前提的传承,并非全盘照搬前人已有的文化,而是对前期积累的文化加以挑选、认同,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创造,进行批判性传承。高等教育进行的文化选择也是以文化批判为基础的挑选。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批判,而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批判,我们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新,都是以对人类已有文化进行文化选择与文化批判为前提。(三)传承价值。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在于文化的引领与辐射。地方高校既是地方从事教育的机构,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其扎根于地方,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只是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肩负着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创新的责任。作为新文化创造与培育的核心基地,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影响、引领着地方特色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并辐射周边,不断继承与发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与创新,扩大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力,提升地方文化辐射力,是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体现。
二、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以郑州商学院为例
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与当地文化结合
本土文化是指本地区或本民族相对于其它地区或民族来说所特有的文化,对于外来文化(Alienculture)而言,本土文化是一种主位文化(dominativeculture),它最大的特点是稳定性。本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惯性、普遍的穿透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很大的变化[1]。民族地区本土文化在我国通常是指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体现其民族性格和精神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与世界的互动日益加强,经济、教育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英语教育对本土文化应承担传播义务和历史责任。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重视本土文化知识的语言输出,才能真正达到利用英语能力进行平等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经过一轮升本、合格评估的整合,引进了许多的专业教育人才,其教学的软、硬势力都有了较大提高,对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问题,忽略了对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的输入。学生在对外交流时,很难准确地传播甚至是表达本区域的文化内涵。
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英语教育本土化的过程是使学习者既吸收英语国家文化的精华,又保护本民族文化底蕴的过程,是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把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英语教育中的过程;本土化教育是以尊重英语国家文化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跨文化的融合教育。
一、加强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英语教育,一方面不可避免会输入一些西方文化,但另一方面,英语教育本身也间接地肩负着向外传播本土文化的职责。因为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原因,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开放较晚。在之前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环境里,其文化一直在一个几乎没有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演绎。随着民族地区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其文化面临的冲击也日益明显。保护并向国际上传播民族地区优质本土文化,增加国际交流中的文化话语权,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培养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的传承人
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果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适时加入文化传播,将对这些技能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学现状为切入点,阐述文化导入在整个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并就如何正确的进行文化导入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文化导入;高职英语教学;重要性
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学好语言并进行有效交流往往是学习者心之所求的主要内容。但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有正确的语言知识构架外,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英语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和熏陶。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将英语语言文化传播视为重中之重。
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高职学校学生的普遍情况往往是英语基础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老师课堂教授也通常会遭遇学生无心学习的尴尬。在这种境地之下,教师更加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单纯的认为学生只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规则,通过相关的英语等级考试就万事大吉。因此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枯燥的课堂讲授中完成,教学方法日趋单调,课堂氛围也乏善可陈。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渐消退,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慢慢冷却。因此,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此时事实地进行文化导入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通过导入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把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提高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深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了解一国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既能直接的让学习者阅读文化但同时也受其制约。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等各个地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完全了解这两种文化上面存在的共性,并区别出各自的特性,才能进行高效的语言交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练习更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则更应该有意识的去了解相应的西方文化传统、生活习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真正营造出一种双语学习的语境,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在创刊发行仪式上的讲话
发行
值此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凝心聚力求发展、并肩携手奔小康之际,*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地方文化期刊——*杂志问世了。这是我市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全市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为建党82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杂志创刊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参与创办杂志的全体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自古被誉为“东国名地”、“礼义之邦”,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丰富、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来,*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整理,去伪存真,并加以继承与发展,古为今用,意义重大而深远。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更期盼*文化在新世纪得到更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4月,寄托着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厚望的*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成立了,并在成立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创刊发行*杂志。*杂志的创办,是学会同志克服困难、辛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杂志,是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宣传研究成果、展示文化精品、增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又一大媒体,载入*文化建设的史册。
创办*杂志,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地方先进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三个代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做好继承与发展的文章。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创办的*杂志就承担起了宣传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媒介功能,一定会在建设先进文化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创办*杂志,对于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创办*杂志,为研究、传承*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搭建了平台,结束了我市没有综合性文化期刊的历史,填补了文化建设的一项空白,在潍坊是具有创造性的,在全国县级也是领先的。它必将很大程度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有效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维护和树立良好的文明城市形象。
创办*杂志,对于推介*、发展*作用巨大。三年实现“市内赶寿光、省内上位次、国内进百强”的奋斗目标,经济必须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这个发展,推介宣传工作至关重要。*杂志的创办,不仅弥补了我市对外宣传的不足,而且突破了原有媒体在对外宣传上的局限性,更有利于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地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热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投资*、发展*。
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教育部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即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画》课程是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对本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作者通过对河套学院美术学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关键词:转型;《中国画》课程;改革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画》课程,是现当今我国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传承和发扬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途径,但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严重“西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的教学效果,为适应教育部“转型”政策的要求,对《中国画》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笔者认为当下对《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前分专业方向,增加中国画方向课程内容
由于大多数美术学专业学生入校都是先开设基础课程,即以素描、色彩、速写为主,直到二年级结束时才分专业方向,我们都知道,素描、色彩、速写课程都属于西画范畴,到了三年级分了专业方向,由于时间太短,学生对《中国画》课程的学习根本无法深入,每一门课程都只能匆匆体验一下,尤其在“转型”时期,教学模式实行“3+1”模式,即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三年,第四年离开学校进行实践学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院美术学专业从2017级开始,把分专业时间从原来的第五学期提前到了第三学期,将中国画方向的专业课由原来的四门增加到六门,这给中国画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学效果也比以前有明显提高。
二、调整课程学时分配、增加理论学时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