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11:48: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课程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外地方课程透视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比较,从管理、设置、实施及课程标准等方面对国外地方课程的开发作了全方位透视;进而提出了对我国地方课程开发的建议。
【摘要题】比较教育
【关键词】国外/地方课程/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国家课程占主导地位。近年来,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地方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最好桥梁:一方面,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地方课程是研制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脱离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发展实际来体现学校特色,它需要将地方课程具体化。国外对地方课程的开发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宝贵而成熟的经验。因此,探讨国外地方课程开发,或许会对我国的地方课程开发乃至三级课程的管理都有所裨益。
一、课程管理多极化
从课程的管理来看,国外地方课程在多级管理模式中充分发挥各级的管理权,各级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弹性。
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论文
一、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金融、法律、保险、英语、国际贸易、会计等多个领域。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既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也是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国际结算课程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涉外性、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与国际惯例紧密相连)、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学校应该从社会情况的分析中获取课程概念;通过对社会的详细研究才能决定什么知识有意义,什么知识最具持续力。”。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特点,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有用、够用、适用”的原则,精选课程和教学内容。为了解国际结算的实际应用情况,2013年11-12月,“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对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问卷分基础信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意见与建议五部分,涉及在生活或工作中用到过哪些方面的国际结算课程知识、遇到过什么票据、用到哪些结算方式、用到最多的结算方式是什么、《国际结算》课程是否有必要双语教学、课程实训应怎样安排、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实训的计分方法、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等20个问题。调查对象涉及我校09届、10届、11届、12届、13届毕业生及刚学过《国际结算》的10级在校生。问卷采用QQ邮件方式发出,发出问卷150份,回收134份,有效问卷126份。深度访谈的对象为三个09届毕业生,内容为她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访谈方式为电话、QQ聊天、索取年终总结等。调查发现:1.学生毕业后刚开始拿到的外贸单大多是一些小单,遇到的是小客户(一个国家或许就那么几个大的分销商),发货很多是跟国内的快递合作,发小包的多;2.这些订单大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国外客户很多是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发询盘进行采购的);3.结算方式大多是在线西联汇款、Paypal、T/T、ebay、SecurePayment(原Escrow),信用证、保函等只适合金额很大的;4.在实训室不开放的情况下,纯电子模拟实训的效果不及纸质与电子混合模拟实训(因为电子实训不能课后重温实训过程)。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国际结算的教学内容应增加第三方支付的内容、增加汇付的教学课时,减少信用证和托收的教学课时。因为设有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我们认为除汇票、本票、支票之外的单据就不再在国际结算课程中专门讲述。国际结算课程的知识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工具和汇付、托收、信用证、第三方支付等结算方式的概念、国际规则惯例和应用方法,知晓银行保函、备用证、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结算方式。国际结算课程的能力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增强国际结算有关国际规则惯例的学习能力,掌握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和汇付、托收、信用证、第三方支付等结算方式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合理选择和组合结算方式、防范结算风险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国际结算课程实训体系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书本知识、轻实际操作”的现象,对类似于国际结算这样的实务性很强的课程的实践性重视不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偏重理论的讲授而相对忽视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对习惯于“死记硬背”,动手能力弱,应用能力差,考核时得分最低的往往是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这类的大题,求职时往往因动手能力差而影响竞争力。“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实训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增加了实训课时和实训项目
过去我校国际结算的实训分配10课时,最多只能安排5次实训。我们现在分配了21课时,可以排10次实训,实训占总课时(51课时)的比重大幅提高,从过去的约20%到现在的约40%。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综述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20年高师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进行研究,总结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研究的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对课程教学及研究的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文献计量学
我国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准教师,课程体系中亦开设《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该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能培养合格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师资。笔者搜索了1999-2019年以来近20年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上关于国内高师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计量的视角分析了课程教学的现状,以期对以后的课程实施有所帮助。[1]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搜索并辅之人工查找方法,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搜寻1999-2019年近20年关于高师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对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再从刊物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2](二)研究过程。文献搜索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科学教育”为篇名或者关键词,中间用“或”连接。再加上限定词“教学”“改革”,中间用“或”连接。两组词语之间用“且”连接。对搜索的结果进行整理,剔除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文献,增补人工查找的与高师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育相关的文献,最终搜索结果为43篇,其中期刊论文42篇,硕士论文1篇。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旅游学概论课改研究综述
一、背景
西方国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经历“先有现象,再有研究,进而有教育”的常规发展过程。在中国,旅游业、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这种特殊的发展历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试错的过程。旅游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从争论不断到走向成熟,最终地位得以确立,旅游管理专业也被确定为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产生时间早,使用范围广,是该专业的入门级课程[2]。旅游课程质量影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涉及该门课程的教改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课程建设的来龙去脉,对于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进展
旅游学科理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学科理论,因此,旅游学科理论在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级课程,随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渐趋成熟。从目前全国各类旅游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所使用的相关教材来看,它承担着旅游专业理论基础教学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学概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献340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4篇;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文献共计137篇,其中包括3篇硕士学位论文。对它们进行了如下梳理:首先,从研究文献的整体来看,呈现出从初期探索到不断发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趋势。图1为1995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137篇教学改革相关论文。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学概论学习要点》,2008年以来达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表有3篇和2篇论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献数量都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发表18篇相关课改论文,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探究保持着与旅游学科同步发展的节奏,受关注度明显提升。其次,从文献研究的分布区域来看,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扩展的态势。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探讨首先诞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紧接着是河南、湖南、东北三省、贵州、海南、江苏、江西、山东、四川、重庆等地,而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旅游专业队伍和旅游研究理论的科学指导。2021年,中央出台《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将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框架下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从文献研究的内容来看,呈现由点及面不断完善的趋势。早在1981年就有论文探讨旅游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可见当时对于建立学科的认识还很模糊,而学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确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早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直处于争论状态。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探讨始于1995年;1999年发表有两篇相关论文,分别是《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改革的探索》(郭伟)和《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合理架构》(张晓慧);2005年,《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陶卫宁)发表。以上时期课程教学的重点还是探讨课程应该讲什么。由此看出,该课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学内容的探索为主。2006年是该学科论文发表的转折年,该年共发表相关论文3篇,分别是《论高职高专旅游学教材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关德富)、《“旅游学概论”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和《“旅游学概论”课程应用成功“五步”教学法实践》。可以看出,课改开始关注教学方法,并且有更具体的指向,即针对高职高专层次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这也说明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最先开始于高职高专层次。2007年共发表相关论文4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始关注本科教学层次,《实用性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启示》(黄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论文有探讨教材改革的,也有开始关注中职层次教学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该学科论文多产的一年,共有10篇论文发表,课程改革的讨论方向已完全转到了教学方法上,有对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辩论赛、小组讨论、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专题讲座、新闻播报、小组汇报等的引入,对方法论的探讨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开始关注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如建议修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考核、构建多角度评价机制等。近几年,随着网络教学、慕课、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新环境的出现,部分课程改革论文也提出倡导电子课件、微课、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教学设备设施的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联动教学等也陆续被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拓展了课程教学的场域,延伸了教学的课时[3]。其中,《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的发表,标志着有关该课程的思政研究开始出现。由此看出,近10年课改论文侧重于理念的指导、学情的关注、师资的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从文献研究的模式来看,呈现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趋势,并且越来越关注时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论文谈理念和思路的较多,对具体建设路径提及较少,指导性、操作性不强,几乎没有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承袭性较强。之后的课改论文更注重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层面。如众多学者将“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与基础三大板块在内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又在三大板块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设计出实践项目来实现课程的实践和应用性目标,将理论和项目任务联系起来,成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探讨也很具体,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体说明,教学指导性越来越强。
三、研究综述
文献中体现出的丰硕成果,可以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提供很好的支撑和指导,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大部分论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深入探讨有限,虽对评价机制进行了全面探讨,但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成果性探讨有限,学生学习成果所对应的指标体系不明确,量化的结果少之又少,对支撑专业认可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缺乏实证案例支撑。第二,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很多,且具有明显地域性特色,尽管有些课程思政论文已经具体研究到如何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但设计实践内容时又大多带有地域特色,操作起来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思政案例,打造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的思政案例库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门课程没有严格区分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与高职的区别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一文关注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教学区别,在该文发表之后再没有相关研究。关于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性探讨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层面,针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较少。中职、高职高专、本科课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适用,学习能力的层次区分度不大,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尴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为旅游研究储备力量,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旅游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体现出本科层次与高职层次的差异性。所以,本科层次课程内容中的任务驱动更多应该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为主,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培养“劳动操作能力”。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全国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职类旅游专业院校1086所,中等职业院校947所。针对不同办学层次,同一门课程、相近的课程如何改,改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体现,笔者认为是今后应该思考的重点。第四,社会赋予该课程太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树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快速认识旅游学,构建初步的旅游学科体系,帮助学生丰富旅游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还承担着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专业,熟悉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增强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的职能[4]。它本身具有“双启”的作用:启蒙和启下。一是专业启蒙,二是开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将“旅游学概论”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集合,缺乏与后续课程的联结,缺少纵向备课和课题组构建,往往是把后续课程的任务前置到“旅游学概论”课程中来,满足该课程应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献中都提及的项目任务驱动法,在“旅游资源”这部分内容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了对旅游资源调查、开发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学完之后设计线路产品、完成调查报告、规划方案等,那后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课程又该如何教学来体现其应用性?“旅游学概论”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该课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无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献中提到建议增加行业观摩、企业骨干进课堂现身说法等,这样虽然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学习,但没有考虑课时的问题。依据2018年出台的《旅游管理专业国家标准》,现阶段本科教学课时中,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控制在48个课时左右,高职和中职的教学课时则更少。面对这样的实际教学环境,在有限的课时中,是否能完成这么多的实践任务值得考量;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等任务,让刚入校的大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完成诸多学习任务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验证。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20年高师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进行研究,总结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研究的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对课程教学及研究的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文献计量学
我国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准教师,课程体系中亦开设《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该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能培养合格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师资。笔者搜索了1999-2019年以来近20年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上关于国内高师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计量的视角分析了课程教学的现状,以期对以后的课程实施有所帮助。[1]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搜索并辅之人工查找方法,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搜寻1999-2019年近20年关于高师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对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再从刊物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2](二)研究过程。文献搜索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科学教育”为篇名或者关键词,中间用“或”连接。再加上限定词“教学”“改革”,中间用“或”连接。两组词语之间用“且”连接。对搜索的结果进行整理,剔除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文献,增补人工查找的与高师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育相关的文献,最终搜索结果为43篇,其中期刊论文42篇,硕士论文1篇。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浅谈科研成果本科课程资源转化形式
摘要:科研成果进入课程课堂成为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自身实践,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主要形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项目、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主要转化形式,可以为科学研究与课程课堂相结合的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成果;课程资源;转化;地方高校
一引言
新时代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2015-2017年,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在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后,2019年,教育部又提出了一流专业建设,启动了“双万计划”(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一流课程的建设也逐渐得到重视,教育部也计划到2020年,认定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7000门线下精品课程,共1万门国家级的一流精品课程。在此背景下,统筹科研和课程的关系,促进全社会的、尤其是自身的科研成果向本科课程资源的转化是进行课程建设重要途径。
二科研成果向本科课程资源转化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期大学的四大职能,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科研成果进入课程是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实现四大职能的必要条件。对于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一流本科教育宣言》中明确提出“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推动课堂革命,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1]。科研成果进入课程必将有助于建设高水平的教学体系和专业建设水平,是深化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水课”变成“金课”。“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特性,要求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课程需要融合知识、能力、素质;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2]。而仅仅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达不到“金课”的标准的。所以必须依靠科研成果充实课程。这是打造“金课”的必要途径。
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与翻译市场研究
摘要:翻译专业教学极具实践性和职业导向,其人才培养目的是让毕业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毕业论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翻译职业化为背景,分析当前高校翻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存在问题,并对改进策略进行了有效探索,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翻译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翻译行业需求。
关键词:翻译行业;翻译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市场契合
翻译学作为语言类专业的一个分支,已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纷纷开设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作为评价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本科翻译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向与翻译行业联系不密切,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探索科学的毕业论文写作路径,使其与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密切结合,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市场意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翻译行业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翻译职业化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
作为一种应用性语言交际活动,翻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步入职业化时代,成为了千千万万职业翻译的谋生手段,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翻译专业。高校是输送翻译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担了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过于侧重理论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不高,难以适应当前翻译职业化背景下市场对翻译者实践能力的要求。所以,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大学教育对象必须考虑接受教育后的出路在哪里。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本科教育理念下,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有利于其顺利就业并有更好的职业生涯。为适应市场对实践性强的职业化翻译人才需求,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应以市场为导向,促使翻译教学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职业能力,有效地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本科翻译人才的需求。
2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本科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质性研究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及提炼主题。结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实践过程中呈现出4个主题:情感体验呈现双相型、压力适应不良、科研相关知识匮乏、导师功能关键。结论应关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压力适应和应对能力,重视科研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建构扎实的科研知识体系,重视指导教师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定性研究;论文,学位;护理学;应用型本科院校
毕业论文实践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中明确要求,护理学院(系)必须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经验相对不足,如何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如何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3]。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是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院校,自2016年开始招收护理本科生,生源包括普通招生和对口升学2部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主要来自实习医院,小部分由本校教师承担。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实践包括研究设计、实施及撰写论文等环节,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第一届护理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实践中的体验,并从指导教师的视角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实践管理工作及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2016级护理本科生及指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①学生纳入标准:在校学习时间≥3年;参与临床实习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者。学生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参加临床实践有中断者。②指导教师纳入标准:全程参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者。为了保证资料的全面性,抽样时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人口学特征进行了均衡抽样,如选择不同班级、实习医院、入学方式、民族、性别的学生;选择来自临床和学校的指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以资料达到饱和为原则[4]。最终本研究共纳入学生16名(编号A-P),指导教师10名(编号1-10),详见表1、2。
体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探索
摘要:根据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体育专业实践性及运用性较强的特点,针对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初步提出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式,增加“技能展示+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改革的过程需循序渐进,逐渐完善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真正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关键词:贵州省地方院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为检验大学生本科阶段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在临近毕业阶段,通过论文的形式来提高学生检索文献、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毕业论文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毕业论文不能有效促进大学四年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对贵州省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员进行访谈得知,该校学生的结业都是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单纯以毕业论文的模式作为学生结业的手段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四年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对学生就业后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值得商榷。本文将以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探索为研究对象,以安顺学院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为例,主要通过访谈法收集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结业的相关资料,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结业加入毕业设计的必要性
(一)创新教育形式下的时代要求。创新就是要摒弃一些不合理的做法,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根据实际情况,寻求适合事物发展的新方法。在创新教育形式下,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在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进行改革。纵观近几年的毕业论文,已无法真实反映出体育专业毕业生真正的核心能力。为了真正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根据贵州省地方院校体育专业的特点创建一种结业考核模式。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不仅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究、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教风、学风,真正实现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提高体育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二)体育学科特点的自身要求。体育专业注重实际环境下的实践技能培养,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要求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认真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掌握影响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胜任运动竞赛组织管理工作。所以,体育专业学生不仅仅是以一篇学术论文评价四年所受教育的结果,应根据体育专业实践性和运用性较强的特点,从学生自身发展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围绕着运动技能、运动竞赛以及运动管理水平来进行考核,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明白需要付出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写出一份优质的毕业设计,而不是临时突击写一篇毕业论文。另外,毕业考核的方法也将影响学生的培养过程,结业形式采用毕业设计的模式,在培养的过程中需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毕业考核。(三)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用人单位满意度是衡量大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部分学生在中小学就业后,运动技能不能规范地讲解,教学程序混乱,教学质量不高,自我学习和创新研究能力较差,而且对基本的赛事组织不甚了解,与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反思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大学四年学生运动技术、理论学习的动力不足。而结业形式是学生学习过程实现理论、技术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联系的桥梁,采用什么样的结业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四)毕业论文的撰写环节存在诸多的不足,缺乏相应的监管和防范体系。从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环节来看,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上讲,学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不端正,教师指导也很不认真,甚至指导老师本身的水平相当低。从客观上讲,主要是论文撰写缺乏相应的监管和防范体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抄袭造假现象严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对未来的工作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仿照一两篇硕士论文,改变硕士论文的数据、研究对象,然后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轻轻松松完成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其二,选题没有实际意义。从近五年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80%的学生围绕某一地区某一运动项目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虽然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但有部分学生没有具体的实施,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所总结出来的对策与建议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其三,文章结构混乱。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毕业论文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无关紧要,只要过关就行,所以在撰写的过程中存在敷衍现象。而且大学四年,学生没有任何压力,大部分学生在业余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专业课理论知识的习惯,造成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以至于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思维混乱,层次不清晰。
二、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毕业论文写作探析
摘要:新时代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管类毕业论文应更具“应用性”,体现问题意识,重点解决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邢台学院会计学院310篇毕业论文的系统研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写作要求进行分析,对毕业论文各部分的写作和指导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办学目标,提高办学质量,就要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目标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耦合度。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突出毕业论文的“应用性”,以实践应用型论文为主要类型,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写作目标,以简洁明确、求真务实为写作原则。毕业论文中各个部分都要围绕上述目标和原则,有条不紊地展开写作。
一、毕业论文题目的拟定
(一)论文选题原则。毕业论文选题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使选题符合客观经济、管理规律。其次要体现价值原则,使论题兼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要有问题意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尽量体现应用性。再次,要坚持可行原则,充分考虑选题是否具备写作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术水平和驾驭能力,宜小、精、专,忌大、泛、空。最后,牢记创新原则,选择具有发展前途和生长点、可持续发展的题目,创新不仅仅包括研究内容的创新,也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的创新。(二)题目的一般表达形式。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题目一般多用“研究”等表达形式,论文题目表达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适宜的表达方式被忽略了:如“论”字式标题,包括“论”、“简论”、“试论”等表达方式;“析”字式标题,如“简析”、“试析”、“分析”、“探析”等表达方式;“新”字式标题,如“新论”、“新探”、“新思考”等表达方式。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浅论”、“浅析”、“浅议”等“浅”字式标题缺乏“精、深、专”的学术研究精神,不能体现学位论文应有的深度,因此,“浅”字式标题表达形式只适用于期刊论文,毕业论文命题时应尽量避免。
二、毕业论文摘要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