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2:14: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第二课堂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第二课堂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二课堂多元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构建自身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经验与技能的课程,掌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适用的。因此,开设第二课堂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课程的局限和不足,为学生提供终身适用的心理健康指导。

一、多元教学模式的现实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作为公共必修课针对大一新生开设,虽然每个主题课程内容自身所涵盖的范围十分丰富,但是如果缺乏持续的教育,并不能有效指导其应对整个大学期间的心理问题或危机[1]。

(一)总体问题呈现具有普遍的时间轴特性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呈现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时间轴特性,一般来说,大一新生入学更多呈现的是适应性问题,大二大三是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业问题为主,大四则是生涯规划与就业问题为主。这个时间轴的问题呈现次序既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有关,也与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有关。因此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要考虑到处于不同时间轴上的学生的集中需求,仅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显然是不够的。

(二)个体问题呈现具有随机的不可预测性

查看全文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期,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已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将“第二课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强耦合”,就是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有效融合,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德技并修。

关键词:“第二课堂”;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德技并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才保障作用,“第二课堂”应在政治锤炼、知识拓展、技能实践、素质养成等方面成为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并且在体系耦合、价值耦合、评价耦合三个方面与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形成“强耦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课堂”在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延展性、场域的广泛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重要支撑。研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关系,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积极回应。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人才培养互相融通,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统一。

1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施的价值取向

1.1“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正向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政治方面,“第二课堂”的建设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匹配,提高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涵养家国情怀。在社会功能方面,“第二课堂”要为就业创业服务,为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第二课堂”要主动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命题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查看全文

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构建途径

摘要:第二课堂作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目前第二课堂实施的现状,分析了艺术类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从制定艺术类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院本化方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紧抓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着力点;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战略性几方面提出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的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

如今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第二课堂的内容及实施效果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独特效应。2014年4月,团中央提出要将“探索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确定为高校教育成长服务类创新试点项目。团中央对“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了明确阐述,将其定义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综合评价指数。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不足,在分析“第一课堂”相关教育教学内容缺失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课堂上没有学习和积累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历练,并修满规定学分。

一、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一)从线下组织模式转变为线上组织模式。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之前,学校、院系通过学生活动的策划书确定活动参与对象、参与时间、参与地点以及活动内容等,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由在线信息技术平台,依托系统,将学生活动在组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凝练,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申报,后台专门人员对第二课堂进行审核。活动前的管理要素有:学生活动的名称、学生活动的类型、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活动过程中的管理要素主要有:学生线上报名、课上签到;课程结束后的管理要素有:对课程进行评价。学生活动通过系统得以有效规范地开展,促使学生干部能够掌握第二课堂工作流程。(二)从经验管理转变到依托网络数据化管理。学生活动在早期是教师凭借自身经验对活动进行指导,对学生群体活动的数量、形式以及参与情况和实施效果的掌握较困难,经验化管理对学生校园文化的宏观层面不能进行有效把握,但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了活动组织过程和活动资料数据化,从而形成活动组织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活动调整的基本参照[1],可以观测到班级、学院甚至全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包括活动的类型、参与人数、活动周期等多种数据,为后期制定第二课堂指导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三)从第二课堂边缘化转变到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早期,第二课堂仅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而存在于大学的生活中,并没有上升到“课堂”的高度,这意味着学校第一课堂的专业课程实践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标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人才培养并无交集。中期,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功能被发掘,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指标之一,侧面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情况。在成熟期,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衔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意味着学校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并给予了有力保障。学校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工作方案,实时跟踪第二课堂实施情况,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开展。

二、第二课堂实施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讨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依托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教育体系、课程实践、认定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甘肃农业大学依托专业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探索出“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路,并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质量;第二课堂;专业教育;学分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和教育兴国战略的题中之意[1]。国务院先后《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双创”人才培养进行具体部署。党的以来,党中央更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青年成长奋斗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双创”环境不断改善,主体日益多元,“双创”理念在全社会日渐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学院,或建立创新创业机构,专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但是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教育体系、课程实践、认定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影响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成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甘肃农业大学立足农林院校实际,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推行了将创新创业系统融入大学专业课堂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行学校第二课堂学分制。学校成立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校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制工作的统筹规划,各学院相应成立院级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小组,具体负责开展第二课堂学分的管理和执行工作,在创新创业系统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新思路引领下,甘肃农业大学创建了“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等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形成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的学分认定体系、强大的师资队伍、系统的实施方案,并将其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化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与艺术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对其成功的经验进行思考总结,旨在为提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方面提供普适性的参考和借鉴。

一、影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指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要符合新时代创新型社会的要求、能达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的既定目标,并包括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这一过程本身[3]。在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问题。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在满足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持续大幅度上升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并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双创”已经进入下半场,如何升级成为关键,不再是上半场“喝咖啡”或“做APP”层面的创业,更加追求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这就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各高校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差异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成为制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

(一)“双创”升级版和进入下半场只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

查看全文

高校第二课堂校企一体化模式分析

一、研究意义

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国内外差异明显。国外更多注重实践,理论知识教学更贴近专业行业需求,其教学环境以及教育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融合,学生在各种企业团体中活动,实现了与专业、与社会的接轨。前几年有学者发现了这一重点,并着手开始研究,但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历史观念使得国内的第二课堂教育还停留在初期阶段。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学者都把第二课堂教育定位在课余思政教育和宏观的素质能力提高方面。对于理论结合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重点没有把控到,使得第二课堂教育没有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只是游走在边缘: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第一课堂教育注重教授理论知识,第二课堂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文体活动,虽然也有一部分如职业素质、生涯规划等类型的活动,但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教育上,放到实践中显得不系统、不专业,各方面不够完善,最终没能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注入实践元素,没有发挥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时期,我国已把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各界的支持下,学界开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探讨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影响。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单从学校角度出发。虽然第二课堂教育的提供主体为学校,理论教学很重要,但是学校环境中,不管是从工作环境还是工作设施上,都与社会实际工作相差很多,所以需要借助校外企业共同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工作模式结合学校理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实践角度出发,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依托第二课堂开展校企合作是基于国内创新型人才紧缺的现状,通过构建新型能力培养模式,将企业的常态化经营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方法。开展以“校企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育,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思路

“校企一体化”模式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在高校推行校企合作,要在将人才向社会、向企业推荐的同时,将企业的运作过程植入学校教育,融入校园活动当中,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大学生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运作细节、运作流程,为大学生毕业后的技术创新、实际创业奠定重要基础。

(一)明确研究内容

开展该问题研究,要重点探讨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现状和方式,并对第二课堂大学生养成教育体系的完善提出可行化建议,既要重视理论研究,也要客观分析现状及问题,更要提出科学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路径。1.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发生机理、运行机制及实验途径,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实证研究对第二课堂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搜集大量数据,运用描述分析法从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态度和兴趣、创新创业活动及比赛数量、作品成果等方面分析第二课堂建设现状。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生群体实行“校企一体化”(即结合学生专业将创新企业运作实操设定为学生在校第二课堂养成教育常规化活动项目)模式融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设计,运用展示法展示项目成果并对其进行深层次分析。4.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论文和调研报告,并指出“校企一体化”模式不足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查看全文

高校团支部建设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摘要:当前高校共青团处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之中,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普遍实施的背景下,高校团支部如何借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更好地开展高校团支部工作、提高团支部工作效率、提升团支部工作活力,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升高校团支部活力,就需要我们科学统筹活动分类方法,系统设计活动学分体系,有效搭建网络工作平台,强化活动流程监管力度。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高校共青团;学分体系;网络工作平台;流程监管

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素养,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在第一课堂制度下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补充,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开展高校团支部工作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团支部工作的新探索,可以激发高校团支部工作活力,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育人功能,完善高校团支部工作的工作模式。[1]但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高校团支部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历练,所以在具体的高校团支部工作中,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高校团支部工作活力。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高校团支部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合理运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高校团支部工作实效,推动高校团支部工作的科学管理。1.“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高校团支部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协同合作、动手操作、与人交往等能力。2.“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共青团活动方式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活动的数据进行整理、存档、分析,可以了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优劣势,及时改进共青团工作的劣势和不足,提高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共青团工作活力。在高校团支部工作中,通过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分析了解大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兴趣所在,尊重大学生在团支部组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高校团支部活动质量和水平。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第一课堂学习互为补充,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团支部工作中,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并深度融合,采取新颖有趣的组织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基层团组织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存在的不足

查看全文

理工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功能提升路径

摘要:本文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探究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功能,并提出了具体的提升策略。文章首先梳理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不足;其次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在能力培养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探析,并在促进知识的迁移、强化技能的整合、推动学生社会化三个方面上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功能;最后在对本地高校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理工科“第二课堂”的提升路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教育改革;理工科大学生;第二课堂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要求高等教育能顺利地推动学生的社会化,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因此,在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要从国家大政方针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完善第二课堂的全方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不足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式提出,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产物,目前在制度模式上还处在探索阶段。综合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误区。开发第二课堂是为了培育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从现实中看,有部分高校将人才培养片面化、局部化,认识不到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缺乏对第二课堂的发展动力,认为第二课堂仅仅是大学生发展文体活动的简称,认识不透彻。2.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资金、政策支持不到位。高校普遍认为专业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业,因此在硬件配套和教师指导方面优先满足第一课题的需要,对第二课堂的教学场地、课程设置、人才配备等方面重视不够,形成了第二课堂建设停滞不前的困境。3.对第二课堂的设计经营不够系统。因为第二课堂概念提出不久,对第二课堂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针对第二课堂的管理实施办法,但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导致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在基于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之后,高校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之中,尚未和第一课堂衔接完全,这一系列情况导致了第二课堂的低效。

二、理工科大学生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缺陷

查看全文

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机制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但目前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应具有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的特点,但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衔接不够,专业相关性低,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弱,这些都影响了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方面的作用。此外,第二课堂缺乏职业性导向,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后对于职业的价值认知依然缺乏。为加强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要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构建第二课堂体系,合理配比专业教师,提升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围绕工匠精神内容建立动态可量化的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学生就业推荐相关联。

[关键词]专业职业化;工匠精神;第二课堂;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非常重视。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工匠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应具有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的特点,为实现这3个特点,高职院校应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使其互为补充,共促工匠精神的培育。但目前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中,第二课堂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与第一课堂内容脱节,且学生主体地位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这些都导致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作用有限。因此,如何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改进第二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的实施现状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相关性低,缺乏职业化导向

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与专业和职业的相关性不显著。本次在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开展了“关于第二课堂专业职业化现状”问卷调查,共计3623名学生参与。结果显示,70.55%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几乎或较少运用专业知识,66.07%的学生认为参与第二课堂后专业认同感几乎没有或者稍微有点提高。关于第二课堂开展方式存在哪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中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形式,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二课堂缺少专业性和职业性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加强校企联合,但密切度不够,高校对于不同岗位所需职业素养认识不够深入,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分类,在设计第二课堂时缺乏专业职业化思考;其二,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一、二课堂分别由教务和团委部门各自实施,缺乏有机结合。相比较第一课堂实施,第二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联系不紧密,与每一阶段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相脱离,导致其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鉴于以上几点原因,第二课堂缺乏专业职业化导向,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在工匠精神方面的提升作用。

查看全文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教学改革

一、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

(1).中外合作办学背景学生特殊性

1.缺乏自律,学习意识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学院录取控制线低于本科二批录取线,学生多存在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虽然有国外学校合作背景,但是学生英语成绩普遍不高,且水平差距大,为教育教学共组带来一定的压力。

2.生活优越,心理素质弱: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的学院收费较高,录取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在加上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受到的呵护多,自我意识强,自立和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交际、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需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适当的心理引导。

3.思想活跃,活动能力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招收的学生多数思想活跃,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在文体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表现欲望强,对集体性的文艺活动具有较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语言表达、活动组织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理想远大,生活定为高:中外合作办学的部分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人生选择定位较高,不少家庭愿意支持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很高的期望,渴望成功,因此他们很注重个人的发展,远大的理想的理想和较高的生活目标如果利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课堂活动研究论文

【摘要】第二课堂活动是相对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和沟通渠道,提倡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与学,师与生的双向交流互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应有目的性,针对性,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给学生构建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个人成长空间。

【关键字】高中物理;第二课堂;兴趣与爱好;培养能力;以学生为本;遵循原则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一般更强调升学率,老师的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机械式套用定理、定义和公式。高中三年,每天只是往返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沦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当代高中生的真实写照。总之,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即便如此,其结果也常常是事与愿违。据资料显示,我省自实行3+综合考试以来,物理平均分只有40-45分,08年更是跌破40分大关。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物理第二课堂还有没有必要开展下去?又如何开展呢?

其实,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物理第二课堂仍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决一些物理课堂的教学问题,又能补充物理课堂的教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机械般的解题成为研究的过程,让重复的阐述成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