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审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3 19:37: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低保审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计局年末工作汇报
概况年月,县审计局共完成审计项目个,在审10个,查处各类违规金额1852万元,经审计处理应上缴财政645万元,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4起。审计监督为进一步促进审计县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年,县审计局共审计财政、地税及一级预算单位19个,包括对县财政局具体组织年度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县地税局税收征管情况、5个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个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和决算情况和对乡镇财政状况和支出结构等8个项目专项审计调查,审计查出各类违规违纪金额662万元,应交财政216万元。
改进审计手段年,县审计局根据省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要求和审计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经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围绕政府负债问题进行审计,积极探索政府负债预警机制,提出加强和改进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建议和措施,并且从个人绩效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月份审计局共完成17个单位17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金额336万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被作为审计领导干部管理使用重要参考依据,列入干部考核廉政档案。
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年,县审计局安排时代广场竣工决算等4个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在对县汽车西客站投资绩效审计中发现,作为1997年县重点十大工程之一的汽车西客站至年底实际已投入资金达万元,其中银行贷款资金占95%,但由于站前民房至今未能拆迁,致使该站的主要功能至今还不能投入使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得到体现。审计结果在同级审报告中披露后,县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整改方案。
突出专项审计调查年,县审计局按照审计署和市局五年规划精神,围绕政府工作重点、经济工作难点、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审计局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取得较好成效,月份共完成审计调查项目个,其中省定同步项目4个,市定同步项目2个。在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低保对象名额指标化、补助金额平均化和低保审批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县政府专题研究出台《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细则》,有效地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公用经费审计调查中发现,全县业务招待费、公车费用、差旅费三项费用已占公用经费支出的47.22%,部分单位业务招待费严重超支。审计调查所披露的问题,引起市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刘奇市长为此专门做出重要批示,章方璋县长责成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进行全面整改。县政府已就公用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控制公用经费支出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扩大预算会计集中统一核算范围、对业务招待费实行总量控制、制定公车管理“三统一两定点”规定以及严肃查处挥霍浪费公用经费的案件等。
注重查处大要案年,县审计局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审计局在审计工作中注重发现违法违纪线索,大力查处大案要案,以来已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3起,涉及领导干部多人,审计为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救助工作总结
一、救灾救济工作
2004年我市范围内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内涝、低温冷冻、风雹、洪涝、病虫等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据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67058公顷,占播种面积的58%,绝收面积102885公顷,占受灾面积的39%;受灾人口371922人,占农村人口的52%,紧急转移安置灾民498人;倒塌和损坏民房1357间;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805万元。
(一)加强领导,及时部署救灾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救灾工作,在灾情发生后,积极组织民政、农委等有关部门深入灾区核查灾情,帮助灾民解决种子、生产资料、资金和恢复重建的困难问题,尽一切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市政府适时召开了全市防汛工作会议,专题部署了防汛备灾工作。市民政局多次下发通知,下派工作组15个40人次,督促各地做好防汛备灾、灾情报告和灾民救济工作,确保了救灾工作有序进行。全市严格执行灾情零报告制度,得到省厅的肯定。
(二)严格资金管理,保证灾民基本生活。全市在进行全面救灾款自查的同时,接受了审计、人大等上级有关部门近半年时间的延伸审计和监督检查。针对基层救灾物资管理不规范问题,市局8月份制定出台了《社会捐助款物和救灾物资管理规定》,提高了全市救灾管理工作水平。年初,通过2次调查,制定了全市2004年春夏荒灾民救助方案,采取灾民自救、政府救济、社会帮扶、互助互济等形式,有效开展灾民救济工作。全市发放灾民救助卡3.86万个,实施政府救助12.9万人次,安排救灾款591万元,确保了需救济灾民每人每月30斤口粮。
(三)积极构建灾害紧急救援体系。我市切实加强救灾综合协调工作,在4月份启动了灾情会商制度,并建立了灾情会商的联络体系和会商工作人员库。按照《省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的内容,重新修订了《市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完成《市灾民紧急转移安置预案》、《市敬老院火灾紧急事件处置预案》的起草工作。确保按预案要求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积极引导灾民生产自救。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向灾民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群众树立抗灾救灾意识,自救自立,充分发挥救灾主体作用。各县(市)区政府积极协调,统一组织向修路、采矿、运输、建筑、林业生产等周边市场和外地转移劳动力10万余人;并号召灾民进山采集山产品,从事工商副业,发展庭院养殖和畜牧等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救助工作总结
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一、救灾救济工作
2004年我市范围内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内涝、低温冷冻、风雹、洪涝、病虫等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据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67058公顷,占播种面积的58%,绝收面积102885公顷,占受灾面积的39%;受灾人口371922人,占农村人口的52%,紧急转移安置灾民498人;倒塌和损坏民房1357间;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805万元。
(一)加强领导,及时部署救灾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救灾工作,在灾情发生后,积极组织民政、农委等有关部门深入灾区核查灾情,帮助灾民解决种子、生产资料、资金和恢复重建的困难问题,尽一切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市政府适时召开了全市防汛工作会议,专题部署了防汛备灾工作。市民政局多次下发通知,下派工作组15个40人次,督促各地做好防汛备灾、灾情报告和灾民救济工作,确保了救灾工作有序进行。全市严格执行灾情零报告制度,得到省厅的肯定。
(二)严格资金管理,保证灾民基本生活。全市在进行全面救灾款自查的同时,接受了审计、人大等上级有关部门近半年时间的延伸审计和监督检查。针对基层救灾物资管理不规范问题,市局8月份制定出台了《社会捐助款物和救灾物资管理规定》,提高了全市救灾管理工作水平。年初,通过2次调查,制定了全市2004年春夏荒灾民救助方案,采取灾民自救、政府救济、社会帮扶、互助互济等形式,有效开展灾民救济工作。全市发放灾民救助卡3.86万个,实施政府救助12.9万人次,安排救灾款591万元,确保了需救济灾民每人每月30斤口粮。
(三)积极构建灾害紧急救援体系。我市切实加强救灾综合协调工作,在4月份启动了灾情会商制度,并建立了灾情会商的联络体系和会商工作人员库。按照《省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的内容,重新修订了《市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完成《市灾民紧急转移安置预案》、《市敬老院火灾紧急事件处置预案》的起草工作。确保按预案要求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民政局上半年的工作小结
一、低保工作:
1、上半年为1679户、3822人发放低保金913793元。
2、完成低保1-6月份新增及变更人员信息录入,并上报市民政局。
3、完成低保及低保边缘户家庭住房情况调查表,上报市房产局。
4、审核1-6月低保申请人员情况及重大疾病申请人员情况,上区常务会。
5、为25人发放重大疾病救助金共计80520元;为2人发放基本医疗救助金2485元。
社会保障经济审计思考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社会保障审计意义及作用;社会保障审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审计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基金流失、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社会保障立法的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审计认识思考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建设力度,建立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资金的管理与运作,如何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运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监督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浅谈个人对社会保障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1社会保障审计意义及作用
开展社会保障审计,对于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涉农资金效益审计
[论文提要]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管理不严格的地方。该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分析了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管理不严格的地方,当前在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的现象比较普遍,挤占挪用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果,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因此,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审计机关责无旁贷。我们审计机关以及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要求,带着党委政府的重托去审计,带着强烈责任去审计,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审计,做到情为民所系,审群众所盼,解政府所忧。本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浅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1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
从审计情况看,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管理多部门。涉农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有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有银行贷款,还有村集体、单位和群众自筹等。国家的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审批使用,容易存在问题:1、注重部门政绩及利益。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视角,又加上各部门有各自的政绩要求及利益驱动,对涉农资金难以做到统筹安排,将资金安排到最重要、最急需的项目上,而是争着多安排资金在各自部门的项目上;2、规模效应低。涉农资金拨付渠道也较多,有的是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有的是通过农口有关部门下拨。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资金由多部门分散使用,造成资金的投向分散,形成“撒糊椒粉”的现象,难以形成投资的规模效应;3、重复投资。各部门各有各的资金使用计划,难免会造成投资重复,同时给一些地方套取资金留下了空子。
政府公共支出预算合理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缺陷改革
[论文摘要]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在支出供给范围、结构、管理及监督诸方面的缺陷及不合理性,提出了对其进行改革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宏观、微观一起管理的状态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就要求根据社会的公共要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加以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是政府公共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分配计划。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涵盖了政府活动的全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形成的,虽然几经改革,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对此,笔者试从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结构及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
一、政府公共支出预算范围、结构亟待重新界定和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应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必须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社会共同需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事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公共需要。其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举办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标准,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国家机关及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营利的领域或事务,具体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1、维持性支出。即消耗性支出,一般指资源直接置于政府支配之下,配置于各部门作直接消耗。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不直接消耗的那部分社会资金,这部分社会资金是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出去的。3、公共工程支出。公共工程支出一般是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按照上述理论,再审视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不难发现,在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中存在着“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象。这使得一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必须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的保障;而一些随着改革和政策变化已不应再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占用了不少资金。最为典型的事例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控制机制,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是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收支与财政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已构成了某种函数关系。
政府公共支出预算合理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缺陷改革
[论文摘要]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在支出供给范围、结构、管理及监督诸方面的缺陷及不合理性,提出了对其进行改革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宏观、微观一起管理的状态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就要求根据社会的公共要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加以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是政府公共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分配计划。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涵盖了政府活动的全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形成的,虽然几经改革,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对此,笔者试从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结构及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
一、政府公共支出预算范围、结构亟待重新界定和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应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必须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社会共同需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事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公共需要。其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举办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标准,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国家机关及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营利的领域或事务,具体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1、维持性支出。即消耗性支出,一般指资源直接置于政府支配之下,配置于各部门作直接消耗。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不直接消耗的那部分社会资金,这部分社会资金是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出去的。3、公共工程支出。公共工程支出一般是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按照上述理论,再审视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不难发现,在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中存在着“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象。这使得一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必须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的保障;而一些随着改革和政策变化已不应再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占用了不少资金。最为典型的事例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控制机制,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是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收支与财政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已构成了某种函数关系。
加强政府公共支出合理性的思索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缺陷改革
[论文摘要]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在支出供给范围、结构、管理及监督诸方面的缺陷及不合理性,提出了对其进行改革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宏观、微观一起管理的状态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就要求根据社会的公共要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加以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是政府公共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分配计划。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涵盖了政府活动的全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形成的,虽然几经改革,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对此,笔者试从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结构及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
一、政府公共支出预算范围、结构亟待重新界定和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应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必须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社会共同需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事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公共需要。其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举办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标准,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国家机关及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营利的领域或事务,具体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1、维持性支出。即消耗性支出,一般指资源直接置于政府支配之下,配置于各部门作直接消耗。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不直接消耗的那部分社会资金,这部分社会资金是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出去的。3、公共工程支出。公共工程支出一般是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按照上述理论,再审视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不难发现,在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中存在着“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象。这使得一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必须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的保障;而一些随着改革和政策变化已不应再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占用了不少资金。最为典型的事例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控制机制,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是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收支与财政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已构成了某种函数关系。
小议公共支出预算有效性综述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缺陷改革
[论文摘要]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在支出供给范围、结构、管理及监督诸方面的缺陷及不合理性,提出了对其进行改革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宏观、微观一起管理的状态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就要求根据社会的公共要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加以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是政府公共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分配计划。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涵盖了政府活动的全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形成的,虽然几经改革,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对此,笔者试从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结构及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
一、政府公共支出预算范围、结构亟待重新界定和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应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必须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社会共同需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事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公共需要。其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举办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标准,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国家机关及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营利的领域或事务,具体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1、维持性支出。即消耗性支出,一般指资源直接置于政府支配之下,配置于各部门作直接消耗。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不直接消耗的那部分社会资金,这部分社会资金是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出去的。3、公共工程支出。公共工程支出一般是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按照上述理论,再审视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不难发现,在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中存在着“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象。这使得一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必须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的保障;而一些随着改革和政策变化已不应再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占用了不少资金。最为典型的事例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控制机制,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是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收支与财政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已构成了某种函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