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艺术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2:58: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雕刻艺术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雕刻艺术设计

文玩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探析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特色化办学的探索中,从对西方的学习借鉴逐渐转向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其中就包含了对文玩艺术的吸纳。这与文玩艺术具有的文人意趣和工匠精神的结合、继承传统和设计创新的需要、文创市场的需求等有重要关联。为了更好地将文玩艺术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可以课程讲座、观摩体验、设计创新的方式来发挥文玩艺术种类繁多、著录丰富、精益求精、文化气息浓郁的个性特点,以便更好地提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质量。

关键词:文玩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

教育文玩,也称文房、文房雅玩、文房雅器、文房清供等,本指文人书斋,衍生为书斋使用的器物,以文房四宝为主,包含数量众多的文房用具,如笔筒、镇纸、臂搁、墨床、砚滴、水丞、笔洗、帖架、香炉、印章、文具箱等器物,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在积极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文玩艺术却未进入当代设计教育的视野,文玩形制多样、材质丰富、工艺考究、富有文人意趣,遗存众多且至今仍在设计生产,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可尝试将其融入。

一、文玩艺术融入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

(一)文人意趣与工匠精神的结合。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从清末民初引入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到改革开放后再次掀起学习西方艺术设计教育制度的热潮,到今天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探索,需经历“认识—选择—移植—改造—超越”五个阶段,[1]这就需要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外来经验进行现代转换,使其本土化,并进行优化改良而最终形成超越。在对外来经验的移植过程中,需要本土文化的融入以完成现代转换的过程,对此国内众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了传统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以传统设计文化为内容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地方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相结合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既重视理论基础修养,也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既有各学派设计思想的阐释,也有对各朝代设计思想的概括和造物理论论著的论述,如对土陶、青铜、五大名窑、明式家具及园林营造的介绍,在注重经典的同时也注意到对民间建筑、刺绣、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的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对文化传承的追求使设计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然而,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虽然在形式上强调手工艺教育,呼吁保护和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学习,强调理论知识厚度对设计的滋养,却存在忽视文人精神,学生在工艺上无法达到工匠的熟练程度,在设计上又往往缺乏文化的深度与意趣,使设计作品流于形式与表象。在此情况下,文玩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许能有所启示。(二)继承传统与设计创新的需要。首先,在文玩当中,文房四宝的制作技艺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每一项又分为若干种类列入国家级非遗,如砚台制作技艺中的端砚、歙砚、松花石砚、贺兰砚、洮砚、易水砚、金星砚七种制作技艺。传承文玩艺术也是传承非遗的需要。其次,历代文人对文玩进行了大量的著录和评述,虽只针对文玩,但也是文人对优雅生活的向往和对文房陈设、器物使用的评述。古人辑录的众多砚谱、墨谱、文玩杂项等对现代设计也有参考借鉴的意义。再次,文人对文玩设计的参与与再加工,使文玩充满古意和书卷之气。文人好古寻雅,工匠投其所好,常将古青铜彝器等器物造型及纹样应用于文玩设计中,以古砖瓦随形雕琢制作砚、菖蒲盆等物,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思路。(三)文创市场的需求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高度发展的趋势下,文创产品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广泛欢迎,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各大博物馆开发的各类文创产品在线上线下销售火爆,文创产品将博物馆中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文物创意成生动活泼、时尚幽默的现代产品,贴近生活而又具有历史文化气息,成为年轻而具有知识的一代彰显个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广受喜爱。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或想体验传统文化形式,古典诗词、书画、茶艺、香道、古琴等成为现代人休闲和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文玩也成为市场投资和收藏的新宠。但当前文创产品还是以宫廷文化及古建筑、敦煌壁画等形式为主,在题材、材质和形式上均待开发创新。

二、文玩艺术融入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

查看全文

门窗雕刻艺术特点及审美风格分析

摘要:各个地区的门窗装饰特点各不相同,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风格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徽州文化影响的安徽建筑就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尤其在古村落的门窗雕刻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我国建筑历史中极具研究价值。本研究主要结合徽派建筑门窗雕刻产生的背景,对门窗雕刻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徽州木雕门窗纹样的审美品格,以期更好的保护安徽古村落门窗雕刻文化艺术。

关键词:古村落;门窗雕刻;艺术特点;审美风格

安徽自古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徽派文化。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就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其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的了解这一艺术形式,掌握安徽古村落门窗雕刻的艺术特点,深入剖析安徽门窗雕刻艺术的审美风格,从而促进安徽门窗雕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一、徽派建筑门窗雕刻产生的背景

徽州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之所有极富中原色彩,这跟徽州建筑文化由直接的关系。在对设计思想进行呈现的过程中,中原门窗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图案、纹饰,通常都会将质量较好的柏木和楠木作为材质,为了凸显出地位、富有程度或者是彰显审美风格,都选择进行门窗装饰。徽派建筑门窗雕刻产生的背景具体介绍如下:(一)社会背景。早在明朝和清朝期间,因为国家制度非常严格,会根据地位的不同对建筑等级进行划分。徽商也因为徽州地区资源的优势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再加工木材的方式使得徽州的油墨、茶叶以及房屋剪纸等行业蓬勃发展,当地人从商的方向也是销售粮食、棉花以及盐等物资[1]。但是就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徽商掌握大量的资金,但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而为了彰显自身的财富,争取社会地位,徽商都会将居住建筑建造的规模较大且装饰华丽。徽商对建筑内部的装饰有着一定的要求,一方面要保证装饰内涵较为深厚,另一方面还必须要突出精细化和雅致的特色。(二)经济背景。徽州位于安徽、江西及浙江三省的交界位置,也就是古时候的新安和歙州,被称作一府六县,具体包括:婺源、歙县、绩溪、黟县、祁门和休宁六大县。据康熙《徽州府志》的内容来看,徽州地区的土地状况较差,粮食产量极低,根本无法上交税收,所以很多人们才选择经商,这也正是徽商得以发展的根源所在[2]。徽商自宋展依赖,拥有的资金越来越多,而且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极快,到明朝时期已经达到了极度繁荣的程度。(三)人文背景。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徽州地区的文人开始着手进行门窗雕刻,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绘画手段及形式,形成了徽派的门窗雕刻特色。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在徽州门窗雕刻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因为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儒家文化在门窗雕刻中也有着充分的表达,所使用的雕刻方式繁多并复杂,象征着人们祈福的意愿。门窗雕刻的不同形象均有其对应的寓意,包括:喜鹊表示喜庆、梅花鹿代表福禄、龙代表着高贵等。徽商的审美观同徽州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徽商对传统宗教和礼仪非常的看中,而且对自身宗族有着崇高的敬意,并据此进行集体性的聚居。徽商根据血缘关系来进行协作生产的方式,使其得以聚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为壮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加上当时文化及地理环境的作用,才使徽州门窗雕刻风格及特色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安徽古村落门窗雕刻艺术特点

查看全文

计算机辅助在玛瑙雕刻造型设计的作用

对于一件完美的玛瑙雕刻艺术品而言,除了要求加工制作工艺的精良外,最重要的一步莫过于根据所选的玛瑙原料设计出符合原料且灵动传神的造型。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巧妙的利用俏色,最大程度的发挥玛瑙原料的优势,从而增加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这使得整个玛瑙雕刻过程中,艺术设计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1传统玛瑙雕刻造型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玛瑙雕刻采用手绘的方式进行造型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手稿描绘到原料上,经过坯工工艺、细工工艺、精细修饰、抛光等过程形成最终的作品。但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即一个设计是否成功,只有成品完成后才能得出结论,而成品完成后,即使设计不成功也没有再修改的可能,这就造成原料的浪费,也会让设计者感到沮丧。

2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的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涉及到工艺美术的各个领域,如环艺、装潢、服装等。而利用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存在着明显的优点,即视觉直观。手绘设计稿展现的是二维空间的效果,根据手绘设计稿进行雕刻需要在脑海中把二维空间转换成三维空间,这需要一定的空间能力与想象能力。而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则可以直接利用软件的三维功能,通过三维视窗展示物体的六个平面视图及立体视图,多角度全方位的直观展示物体的形态特征及结构方式。

3计算机设计软件在玛瑙雕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砖雕纹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艺术行业,经过千百年的沉淀,砖雕纹饰不仅有精湛的工艺水平,还有多元化的造型,兼顾柔美敦实与古朴雅致的美感,被广泛应用到古典建筑中,出现的形式不仅包括建筑结构,还包括装饰元素与文化符号。砖雕纹饰别具特色的人文与艺术特点,也使得在进行现代环境技术设计过程中得到运用。本文主要从砖雕纹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原则出发,探究其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砖雕纹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当前社会正处于文化多元化发展大环境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统砖雕纹饰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风格也越来越西式化,如果能够将砖雕纹饰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我国优秀古典文化,推动文化传承,还能进一步完善环境设立的相关理念,丰富环境设计的题材与形式,让现代环境设计艺术的人文性与审美性都得到更好地提升。顾名思义,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借助一定的设计手段,结合艺术手法来处理建筑空间,从而达到更好地营造环境氛围的目的,满足人们对环境空间在美观性与功能性的需求。砖雕纹饰的应用能够启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升其美观性,丰富设计内容,在保障环境氛围水平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功能性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1砖雕纹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的作用

1.1有效营造重视文化氛围

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所流行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重视空间的整体使用感受,对功能性有一定要求的同时,对环境空间的美观性的要求也得到了更好地提升,突出了对人的审美需求的关注。砖雕纹饰是我国传统建设设计中最常使用的艺术形式,不仅图示纹样多样,非常优美,还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1]。在砖雕纹饰中包括吻兽、几何图形、动植物等多种纹样与造型,如果能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有效应用,将对环境氛围的营造起到更好的作用,尤其在中式文化氛围的烘托上作用明显,大大丰富了环境空间的文化内涵,更充分地满足人们对环境空间在审美上的需求。

查看全文

谈论浮雕透雕艺术

浮雕与透雕是我国民间雕刻艺术两大群体,它们有着毫不逊色于西方的发展历程。浮雕大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庙沟底出土的彩陶残片上返现高浮雕形式的壁虎形象,可谓现有考古发现最早的浮雕,此外彩陶器上的各种图案均带有起伏和凹凸变型的纹样就直接孕育着浮雕的形式,它无疑是浮雕产生的雏形。浮雕形式的出现为彩陶艺术增添了装饰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以后的青铜器艺术体统了有意味的装饰形式。随着复交的传入兴盛,魏晋以来开凿的石窟艺术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等佛教艺术经典中除了圆雕造像之外,绝大部分仍是浮雕的形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浮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至于透雕雕刻其发展的历史较长,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更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一门雕刻艺术。

浮雕与透雕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浮雕是一个压缩的雕塑,它具有所占范围小而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的特点,在绝大多数雕刻艺术中都是有浮雕的工艺即使是圆雕本身也多采用浮雕来装饰,如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的浮雕,北京故宫的“九龙壁”,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人们目睹过的浮雕形式。浮雕注重事物表达的完整性,它常以底板衬托,突出雕刻艺术品的属性、环境、气候、地点、包括不同时代人物、事物形象的完整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陈三五娘》以及闽台一带的妈祖庙神房的浮雕,简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妈祖故事书。同时,浮雕也是其他艺术珍品构成的主要部分,如人民大会堂西大厅的《仙鹤图》就以四十只象征吉祥如意的贴金木雕仙鹤为主体内容,采用两面雕刻的形式把前后对称的两组仙鹤浮雕胶贴在茶色玻璃上,使人们从地屏的前后方向都可以欣赏到同样的画面,他主要采用传统的浮雕工艺和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的形式,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富有立体感。

透雕则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它具有既美观又坚固的艺术特点,集艺术与建筑于一身。由于房屋建筑是千年之计,在雕刻装饰上首先要以结构坚固、坚实为主,同时,在装饰上要注意整体效果。另外,在装饰上要十分注意欣赏视线,房顶的雕刻应力求粗放,起到便于仰视的艺术效果。要努力达到既是力学的支撑,又是一种文化的装饰;既能达到通风的效果,又能美化环境的艺术境界。透雕艺术品除了广泛适用于建筑上,也大量运用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它要求设计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心中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及精神追求尽量表达出来,使作品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美景时,受到一次中国文化艺术的陶冶,增强艺术鉴赏力。在浮雕和透雕艺术中,难度较大的雕刻工序就是木雕镂空雕刻的作品达到空灵透剔、玲珑精巧、雅致美观的艺术效果,并产生动感。

在长期实践中认为,有几点木雕镂空技艺很值得注意(雕塑是加法,雕刻是减法)。第一是留木质纹理细密、不易断裂的上风部,根据雕塑草图成泥塑稿,并对照草图的镂空部分与木坯的直纤维配合起来进行研究,使镂刻后留下的部位是结实的好木料木坯的上风部。第二是运用带筋发,对作品的灵活部位或易断处先留下牵附的筋条,使其暂时稳固,待作品竣工时,再用密刀法将其所附筋条镂去,以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第三是在工艺上做到五个先,即先横后直刻,先小后大刻,先外后内刻,先前后背和先浅后深的雕刻方法,并且把他们充分地结合起来,避免在雕刻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第四是运用现实结合法,使作品在整体上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作品的实处留下一个小巧玲珑的陪衬物,打破实处的呆板局面,做到虚实相同,恰到好处。第五是运用交叉雕刻法,这是镂空技术中难度最大而且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作品中的山脉云雾、波浪、飘带、花草、树枝叶等,往往都交叉在一起,必须层层深入,才能达到艺术效果。

如“九龙壁”的雕刻,九龙飘舞环转,上下交叉在一起,必须采用交叉镂空技法才能完成创作。总之,民间浮雕和透雕作为一种艺术,魅力有赖于它富有地方的民族特色。由于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上都未接受过专业美术学校的训练,而是以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流传下来,由此形成别具一格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乡土味”是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民间雕艺家们为了能将他们的感情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把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时间所感受到的事物表现在同一作品上,又可以按照他们的心愿来夸张地表现某个部分,极大地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中国民间雕艺所追求的并非自然的真实性,而在于根据表达意图的需要进行大胆的主观的处理。

这种极具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方式,为雕塑家的艺术创作进入自由境界而真正达到审美理想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空间,这也是现代浮雕和透雕所应追求自然发展之路。由此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越具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我们必须重视对浮雕和透雕艺术的研究,使民间的浮雕和透雕艺术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教育运用实验教学模式创新

近年来,艺术已从欣赏走向实用、从手工走向高科技,成为多元化、多性能的一门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联的,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对社会的发展,对经济的繁荣以至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的现代化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艺术设计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因此,艺术设计教学就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立足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各国艺术精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开发适宜消费者生活需求的产品,创作出利用绿色材质的新颖设计作品,而培养创造性、复合型、多技能的优秀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处于萌芽状态,为了能够使艺术设计专业长足持续繁荣发展,对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室的功能、分类与设备以及如何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进行探讨。

一、艺术设计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教学科研的工作条件,是学科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对于艺术学科来讲,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艺术设计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了解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材料的性能、工艺的特点和流程,而且要具备实践综合表现能力。只有这样,当你有了好的设计构思,才能用你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完善而科学地使其变为艺术作品。

设计思维是一种心智活动也就是创造思维,制作是一种理性的实践行为,思维和技巧是融为一体的。将理论与实践加以结合的评论者,以威廉·莫里斯最为著名。莫里斯以丰富的实践来实现他和拉斯金的思想,从实践中体现出:优秀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凡·德·威尔德是比利时艺术新运动的核心人物,他始终主张艺术设计从实践中来,优秀艺术设计有三个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合理;材料运用严格恰当;工作程序明确清楚。

查看全文

石刻书法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

摘要:石刻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宝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本文从石刻书法元素的技法特点、表现形态、字体风格、意蕴四个方面进行符号提取并艺术化处理,阐述了石刻元素与文创产品结合的原则,并结合汉中市博物馆“石门十三品”的石刻特征进行文创产品设计设计,旨在通过石刻元素与文创的结合,提升文创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为石刻文化提出了创新的传播方式。

关键词:石刻元素;文创产品设计;石门十三品

1.石刻书法艺术的概况

石刻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头上刻字主要是为了长久保存刻好的字。同时石刻呈现了一些用毛笔无法代替的有趣的痕迹,与其它载体的书法作品相比,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功能。在相当多的石刻书法作品中,虽然有的雕刻精美,有的做工粗糙,但都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石刻艺术作品。目前石刻书法文化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石刻书法文化价值的缺失,石刻都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保护这些文物,大多采取的都是将石刻直接凿下来,迁移到各个博物馆或旅游景区供人们参观,但与此同时便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如汉中市博物馆的“石门十三品”,最为著名的就是其书法艺术,对游客而言也仅仅只是刻着字的石头而已,石刻书法的真正价值并未得到传播和发展。所以为了发展石刻书法真正的艺术价值,需要探索一些有利的渠道。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即是石刻文化传播发展最好的方式,能更好地传播其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在流行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设计思路。

2.石刻书法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必要性

2.1提升文创产品内涵

查看全文

民间艺术符号应用对策研究

摘要:民间艺术都是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特有的文化形式,对其保护和传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宁夏地区为例,运用符号学对策性研究该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如何应用于环境设计领域,对弘扬本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丰富民族内涵、挖掘地域风格特色提供理论的依据。

关键词:宁夏民间艺术;符号;对策研究

符号是一种复杂的概念,对于符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象征一定意义的文字或者图形及图像、声音的组合,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及文化。简言之,符号就是能够表达或者预示某一事物的标志。

1宁夏民间艺术符号概念

民间艺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精髓,利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精神一直进行传达,能够调动人们的联想,可以说是特定事物蕴含的抽象意义。而民间艺术能够成为符号,是因为它是所有符号系统的主样式,比如色彩、造型、图案等均是在物理领域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与其紧密联系的抽象内容,比如民间艺术内涵。因此,民间艺术符号与符号的“所指”、“能指”属性是一项的。宁夏自古以来是我国东西交通的要道,孕育出古老悠久的艺术文明。宁夏主要民间艺术符号主要有剪纸、雕刻、泥塑等。这些特殊的艺术符号代表了宁夏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及文化遗存,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宁夏民间剪纸造型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皮雕工艺在皮革制品设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市场对高质量皮革制品开始产生旺盛需求,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与发展历程的皮雕工艺能够在不同方面与皮革制品的设计、生产相融合,根据大众需求制作出美观、耐用、功能较多的特殊皮革制品,提升皮革制品的雕刻水平与精确度。为制作出能够被多数消费者接受的多样性皮革制品,设计者应当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皮雕工艺的特点与制作方式,并将其与现代化皮革制品设计与制作流程融为一体,找准皮雕工艺的具体应用路径。本文主要分析了皮雕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基本特性,并立足于具体流程与步骤详细介绍了皮雕工艺的核心制作技术,总结了在皮革制品设计中合理利用皮雕工艺的有效制作策略。

关键词:皮雕工艺;服装设计;具体应用

皮雕工艺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与较大发展前景的特殊制作工艺,这一技术可用于雕刻不同形态的图案,做工精致考究,工艺较为完善,能够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与皮革制品制作带来特殊的灵感与启发。由于我国对皮革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商家可将皮雕工艺融入皮革制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具体流程之中,以此拓展市场,推出全新的高质量皮革制品,进一步推动我国皮革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让皮雕工艺在皮革制品中发挥装饰作用,使之获得别样的美感与特殊的艺术价值,满足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引领皮革制品发展的新方向。

1现代皮雕工艺的基本特性与内涵分析

皮雕工艺可被概括为使用专用的雕刻刀在经过处理的皮革上进行手工刻制或使用钢制模板进行印制的高难度工艺,此类工艺可追溯到中世纪晚期,皮雕工艺所制作出的艺术品类型较多,外观具备浓厚、突出的设计感与艺术美感,能够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具备独特、深远的魅力,表现风格、艺术设计方式丰富多样,其中手工制作的皮雕制品较多。皮雕工艺对制作者的动手能力、制作精密度要求较高,主要分为图案制作、形状雕刻、表层上色等多个基本环节,而且皮雕制品只能选用质量最高、具备较强柔韧度的牛皮制作,雕刻持续时间较长。制作完成后的皮雕制品的使用寿命长,能够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便捷性,制作者可根据客户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为其选取较为适当的颜色与板式,以此改善消费者的艺术感受,提升其穿戴皮革制品的舒适度。在制作皮雕制品的过程中,制作者应当利用皮革自身所具备的高延展性与灵活性,采用按、压、拉等基本加工手法,在皮革的表面与内部形成类型不同、形式各异的外观与视觉层面的特殊效果,并经过定型、抛光、固色的环节,将其制作为带有个性化造型与独特风格的皮革制品,发挥皮革所具备的易成型、坚韧的特质,形成细致、高雅的艺术效果[1]。皮雕工艺的原材料基本是由优质的上等牛皮加工制作而成,此类原材料具备较高的延展性与柔韧性,可拉伸到极致而不崩裂,兼顾韧性与弹性,不容易因外部张力较大而发生形变,且表层带有多处隙孔,透气性能较好,能够保证消费者的使用安全性与舒适性。头层牛皮必须经过加脂处理,让皮革的表层变得柔软、细腻,制作者可使用温水擦拭牛皮,使其软化,便于使用模板将其定型,并使用染料调整其颜色,以此满足多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去除牛皮内部的有害物质与化学成分。皮雕工艺可在加工原材料的过程中在其表面刻制多样的图案,根据使用者的迫切需求雕刻具备时代感、迎合现代审美艺术价值的图案,皮雕的基本样式能够根据不同爱好者的习惯、审美理念进行调整,风格具备多样性,可适当缩减外观图案的大小或扩展图案的轮廓,使之与使用者的体型、外貌相配合[2]。

2皮雕工艺的基本制作流程与可用雕刻方法研究

查看全文

高技能公共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公共艺术,作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培育着大众的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同时塑造了城市形象。城市的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不仅需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还应该适应加速中的城市化进程,充分体现城市的价值。公共艺术设计人才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以苏州市古城区为例,分析区域内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同时思考培养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人才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形象;人才培养

一座城市有其自己的语言,城市的面貌与形象向外界传达着来自地域的文化与特色。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功能载体不仅代表着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还承担了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当前,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对社会文化、经济文化以及自然文化等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苏州这座古城来讲,传承,是永恒的主题。

一、公共艺术塑造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不断更新的,过去城市公共空间所常见的雕塑、雕刻、壁画、景观艺术小品等等,只成为了“公共艺术”一词定义内的各种物质形态,除此之外,装置艺术、纤维艺术、铺装艺术、广告艺术、声光电艺术等等都已参与其中。公共艺术的出现,既反应了城市在高度发展中对艺术层面的需求,又表达了城市居民对建设美好城市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每座城市都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去体现精神象征,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希望保持一种文化自信。如今,具有单纯观赏性的景观雕塑艺术、建筑雕刻艺术和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工艺美术作品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艺术文化追求。由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与新材料,公共艺术被推向了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数字艺术、灯光设计等多元化设计层面,因而针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得到进一步细化和提炼,分布在城市各个空间、场所、角落都将有可能向人们展示由当代技术和材料所催生出来的各类视觉形态和效果。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带来互动性和活力性,人与人、物质、环境之间的对话将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变得更为密切和精彩,整个城市的文化品质也将得到质的提升,活力四射。世界上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发育、成长的母体和土壤,因为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地域特征,生态环境、自然地缘、历史文脉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所以不同城市便出现不同的面貌与特征,城市也就在这些基础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城市印象。所谓城市形象,可被视为是城市的名片。一座城市除了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民俗等方面以外,城市的总体布局以及局部景观特色方面都将充分体现各种文化特色,以至于避免“千城雷同”的局面。在现代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公共艺术已充分参与其中。现代城市中的景观、街道、建筑、设施等公共空间整体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公共艺术的影响,例如,位于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广场的《云门》被称为具有标志性和革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它如门一般的形状,人们可以进到塑像内,就像在外部看到城市一样看到他们自己。《云门》作为城市的第二大景点,似乎代表了芝加哥这座城市,以及其独有的文化。

二、立足于文脉的公共艺术设计——以苏州市古城区为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