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实训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15:3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子实训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论文
实训基地模式——柔性教学环境
建立柔性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验教学任务。
具体思路在柔性教学环境下上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以全面培养学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具体做法实训基地承担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基础、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实验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验+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模电、数电、PLD技术、单片机、射频、功率电子”实验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虚拟测试技术、电子创新实验”实验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小班化教学。
具体课程(以电子组装工艺为例)(1)在组建时先进行企业调研,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培养适应企业一线技术岗位(测试技术员、SMT技术员、物料准备、QC、QA等)相关的工艺知识和工艺技能。(2)开发实验项目,具体确定的项目:静电防护系统的认识;穿孔元器件与表面安装元器件的识别与简易测试;手工焊接与焊点质量标准;通孔元器件的手工组装技术;表面安装元器件的手工焊接与返修技术。(3)实验教材的开发,结合实验项目以自编为主,同时完成立体化电子教材建设。我们在建设中注重积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电子组装工艺》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电子组装工艺》一体化教学与实训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集成化管理体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探究论文
摘要:以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为案例,从实训基地模式、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体会。
关键词:柔性教学环境;集成化管理;校企共建
电工电子专业基础实验课是高职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下面结合我院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实训基地”)的具体案例,谈谈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体会。
实训基地模式——柔性教学环境
建立柔性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验教学任务。
具体思路在柔性教学环境下上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以全面培养学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论文
1构建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建立分层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实施按层次、分阶段组织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认知类实习实验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建设新目标下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各类实验室开放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同时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将仿真技术与各模块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软件操作的便捷性,探讨问题的关键所在.
1.1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层次化建设
坚持“以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专业综合改革,在相同知识平台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整合成系列课程群,按群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引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技术方法.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专业综合改革的基础上,整合拓展,完善实践教学过程的层次化,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完成:
(1)基础型训练——实践教学的基础,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设计型训练——实践教学的关键,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电子设计实训室建设的意义
1电子设计创新实训室建设意义
1.1促进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完善
电子设计创新实训室的建设促进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主要是由于该实训室的建设,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可以增加选修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门数,从而完善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选修实验主要是一些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通过选修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在制定电子专业的培养计划时,可以增加“传感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设计内容,在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题目,独立构思和设计,遇到问题自己解决,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这样的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该实训室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可以由校外的相关企业出题,校外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执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开发能力。
1.2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设计创新实训室的建设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或者是设计比赛时,比如智能汽车设计竞赛,高职院校都会给学生定期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对于辅导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较高。为此,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会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参加一些大型企业或者是国内名校参加工程实训人才交流活动或者是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3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形成
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方式
“培养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独立学院生源的特点和目前社会对通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结合我院通信工程专业是我院唯一申请省级独立学院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特点而确定,旨在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为独立院校探索一个培养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研究
1.1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特色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吉林省和社会人才市场对通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根据学院的定位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并基于培养目标确定如何以专业培养方案拉动相关课程体系设置,达到使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突出实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培养方面做研究,使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掌握足够的现代科技理论知识,培养较强的设备调试、装配和维护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及基本的生产组织与一定的管理能力,乃至较强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基本的研发素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方的要求。课题研究特色是通信工程专业如何选择所开课程及相关专业实验课内容的配置,如何开展相关电子专业相关实践环节的基础实验、实训、科研训练等活动、建设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专业。如何在加强各类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问题。如何依托专业特色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以及专业相关的国家级、部委级权威资质认证的相关培训从根本上达到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学校与学生利益的双赢。如何加强具有特色较强的符合现代通信行业需求的从通信基础实验室,到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专业实验室建设,并建立具有实战性质的现代通信实验室,从而建立“实践-理论-实践”新模式的实验室体系。
1.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和实践探索问题。(2)建立健全该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关专业素质教育体系问题。(3)组建适合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问题。(4)如何确立行之有效的理论课程体系,增设社会需求、紧缺的专业课问题。(5)配合理论教学的相关实验教学体系的更新调整问题。(6)结合独立学院生源的特色选择特色教材,在教学和实践基础上自编教材。(7)如何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联结能力问题。(8)如何基于创新实验室开设本专业的相关课程问题。(9)特色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模式及日常管理问题。(10)如何充分利用独立学院专业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电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含金量问题。(11)如何基于专业实验室开展专业认证及技能培训问题。
1.3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1)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的确立。(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桥梁构建问题。(3)专业特色实验室的建立及实践教学模式的确立问题;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模式及日常管理问题,及创新实验内容设置问题。(4)如何充分利用独立学院专业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电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含金量问题。
2培养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
工科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以湖北师范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为例,从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工科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在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多元化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个性化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灵活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证明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期通过该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我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工科类;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性;工程实践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教发〔2015〕7号文件中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转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1]。湖北师范大学作为我省首批全面转型的11所本科高校之一,如何做好实践教学,探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是迫不及待。从目前的国内实践教学模式来看,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可以说,实践教学仍然是各个高校工科类专业相对薄弱的环节。目前国内外教学研究学者从多个方面对工科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卢琴芳等人提出了集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基地实践为一体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内外结合、虚实结合、循序渐进”等特色[2];衣秋杰学者通过采取课程设计任务先行化、设计内容系统化、工程化、指导方式多样化、评价体系指标化等措施构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课程设计体系[3];蒲艳玲学者搭建了多元化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了优秀的实验教学团队,重构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4];陈英杰等人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形成“4年不断线”的工科学生竞赛与教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5];卢艳军学者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以项目组织、任务驱动、能力导向为重点的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6]。这些实践教学模式分别从实验实训、实践基地、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团队、创新能力和学科竞赛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多都是对原有实践模式的改进与完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知识水平的不断增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并且改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均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实践问题,因此如何充分考虑和构建实践模式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创新性,是地方高校特别是应用型转型的高校当前急需探讨和探索的问题。
1多元化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是我院最早开设的两个本科专业,这两个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如何开展这两个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湖北师范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是2013年我校与罗克韦尔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建的校企合作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宗旨是依托罗克韦尔自动化有限公司巨大的共享资源联合培养个性化和创新性的人才。2015年,我院和湖北三丰智能输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申报了智能物流输送装备湖北省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也主要依托在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几年下来,通过双方的不断努力,在实践教学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元化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从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将工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个模块: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其中,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是校内课堂的必修课程环节,保持其普遍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是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的基础环节;创新环节则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和创新化,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本科立项和各种专业科技竞赛项目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工程实践环节则是面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和毕业生工作岗位化,与相关企业联合实现订单式培养,贯穿“工程实践”的概念,为学生将来创业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1多元化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基础和综合实践教学是保证正常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续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环节的基础保障。基础和综合实践环节主要就是课堂内的课程实验和各种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从目前的实践教学效果和现状中[7-10]可以看出,目前的基础实验和综合课程设计存在着流水线式的特点,大部分实验只是验证性的性质,形式化较为严重;综合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也存在着设备少,设计项目成员多的问题,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打酱油的性质,各个专业课的综合课程设计相互独立,很难激起学生的设计兴趣。多元化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将基础和综合实践教学进行多元化,基础实验的题目也进一步细分为必做、选做和综合等几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识程度自由选择不同的实验课题。比如我们学院的所有基础和综合实践里都设置了必做、选做和综合三块,在保证学时的基础上,除了必做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自由选择其他模块进行实践,而不是强制性的,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丰富和提高了其综合能力。之前做实验走过场、玩手机等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综合课程设计采取指定和自拟课题的形式,鼓励部分学生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课题、科技小制作等相关实践成果应用到课程设计里,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比如在单片机课程设计方面,学生可以将自己参加比赛制作的成品或是平时的小制作加以改进,丰富一些新的功能等,课程设计的题目也不要仅仅限于课本上的已定题目,可以根据自己设计自拟题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也为后续的比赛和科技发明打下基础。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低年级的学生,这些基础和综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助于他们对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学识和实践基础。1.2个性化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个性化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指针对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量身定制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兴趣和潜力。个性化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本科立项项目及各级专业性的科技竞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又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自主或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项目的创新性实践。主要是从大三的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这批学生,完成个性化的创新性实践,湖北师范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具有价值600万左右的创新实验设备,可以为这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学院每年也会举办一些相关知识讲座来帮助学生提高撰写项目的成功率,我院每年都有至少两个项目申报成功;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主要是通过团队编制商业计划书,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这类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的形式来推销和展示自己的创新性产品,学院每年也有部分学生创业成功或是得到学校或省里的相关资助。大学生本科立项项目则是另外一种鼓励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创新性实践方式,可以通过选拔学识水平不错的高年级学生进行申请,再以论文或创新性产品的形式结题。学院会为学生配备相关的指导老师,立项的作品每年都能获得校级挑战杯的奖项,也有一些在相关关杂志上;工科类的专业性科技竞赛非常多,我院每年都会通过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选拔一批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AB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和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这些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同学将来就会自主选择在这个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1.3校企合作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依托校企共建的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和智能物流输送装备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对工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实现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情景化和职业化。学院转型发展期间,加大与湖北三丰智能输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丰驰众机器人有限公司、黄石东贝机电集团太阳能有限公司、黄石华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黄石市民生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黄石红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黄石科威自控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与项目经费。利用多种奖励手段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开发任务,企业技术人员到学院担任项目课程教学任务和实习实训指导任务。与相关合作的企业建立稳定合作联系关系,除了这些企业能提供本专业强大的共享资源外,也能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稳定专业人才输送渠道。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完成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生产实习、专业认知、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模块,整个教学模式中始终贯穿着“工程实践”的概念,充分发挥了合作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牵引和指导作用。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都可以选择在相关企业完成。
2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我国应用型电子信息人才有较大缺口,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性有很大的关系,该文主要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递增,同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高校纷纷开办相关专业,供给随着需求在增长,按理来说供给应该可以实现平衡。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招不到适合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毕业生又面临着改行、改专业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上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进行结合,为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工程实践能力贯穿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企业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学生具有信息系统和电子技术等知识的本科热门专业,毕业后学生能从事各种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开发与设计。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重点建设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它是在原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上发展起来的,以电子技术、自动化及信号与系统为主干的宽口径学科专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设计竞赛推动电子专业教学创新
一、引言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所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举办了九届,由1994年第一届的44所院校219支参赛队657人发展到2009年第九届923所院校9042支参赛队人数达27126人。该项竞赛举办目的是:通过竞赛推动高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促进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断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经过了15年的积累与沉淀,为电子信息产业界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人力资源和在校大学生择业的桥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电子方面的优秀人才。我院2009年首次组两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获得了湖南省的三等奖一项。我们在和兄弟院校拼搏竞争、交流切磋的过程中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信心,更体会到了电子信息类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面对竞赛暴露的问题应如何加以解决,值得探讨和研究。
二、竞赛的内容和形式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电子电路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多个专业,涉及到模数电路、单片机、可编程器件、嵌入式系统等多门课程及EDA软件工具的应用。竞赛分为高职高专组和本科组,题目一般四到六份,参赛队可以在相应组里任选一题。竞赛时间为连续的四个白天和三个晚上,在半封闭状态下进行。每个参赛队由三名学生组成,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制作、调试工作,并且写出设计报告。该竞赛对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以及体力都是一个挑战,它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验的能力[1]。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时间短、任务重,参赛队要求在连续四天三晚完成设计任务。设计内容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城的新技术的应用。学生必须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设计任务。电子设计竞赛不但对参赛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一次检验[2]。
三、竞赛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从历届竞赛的题目来看,试题难度逐届加大,实用性、综合性越来越强,多学科交叉和渗透明显,留给参赛学生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研究我院参加的第九届电子设计竞赛情况,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实践性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要让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一套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职业教育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把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这也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和主线。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我们职业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我们职业教育目前正面临着由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导致教学质量差、就业难度大、招生困难更大、生源质量更差的恶性循环。所以,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突破口,突出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环节,以进一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培养实用型中等专业人才。
一、突出职业教育特点,转变观念,以培养实用型中等专业人才为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学生基础差、课程难度大是目前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差的一个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进一步转变观念,以适应生源质量的变化,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教学思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减数理,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如对某些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交叉重复存在、某些内容难度过大但又对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等问题,就需要将其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删除重复内容,简化难度过大的内容,优化重组知识结构,构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系统知识框架。在教学中突破难点和关键点,在系统和全面的基础上。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电类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培养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实现电类基础的实验课程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员掌握科学研究与分析的方法,增强学员的创新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电类实验;实验体系;课外实践
一、概述
电类基础实验课程是工科院校最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知识面宽、实践性强、受益面广和创新性强,是工科学员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宽口径专业化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电类基础课程在整体上包含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和通信电子电路等多门课程,不仅内容较多、涉及面广,而且层层递进又相辅相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形式。电类基础课程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是培养学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项目意识的最好手段之一,也是提高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能够将电类基础实验与课外实践更有效地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根据本单位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重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优化”、“实验考核机制完善”等三个方面出发,着眼实现电类实验课程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的“多位一体”教学模式,探讨培养学员系统意识、增强创新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思路做法。
二、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实验课程体系不完善。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我校现在开设的电类实验课程情况如表1所示,几门主干实验课程基本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且均基于实验箱完成相关实验内容;选修课中现代电子实验技术主要学习Multism、Protel和Proteus等仿真和制版软件,并基于固定电路完成相关的仿真任务;电子线路综合实验则基于PCB板半成品套件展开,学员只需要完成基本的焊接和调试任务。显而易见,这些实验的开设只能让学员具备基本的电路验证能力,不利于学员创新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发挥受限,教学资源浪费[1]。(二)学员普遍缺少项目意识。我校鼓励学员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参加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大学“卓越杯”科技竞赛等各类比赛。在指导学员创新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员对项目了解不深,尤其是对自己能申请什么类型的项目、怎样申请项目和如何完成项目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多数情况下都要依靠教员给定题目和基本的项目思路。学员普遍缺少系统和项目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够,不知道怎么将课内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造成学员学习资源浪费,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三)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增强。我校成立了“机器人俱乐部”和“电子设计俱乐部”等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创新性的俱乐部,俱乐部的指导教员反映学员虽然前期已经上过多门电类实验课程,但普遍存在电路设计不科学、电路接线不规范、焊接等实践性操作能力不过硬和解决问题思路不清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