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04:10: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视媒体公关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媒介公关对我国电视媒体进入全面营销时代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介公关活动管理的现状,并以凤凰卫视为例阐述了电视媒体应如何进行有效的公关活动管理。
关键词:电视媒体;媒介公关;公关活动管理
1.问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资讯泛滥,人们的注意力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眼球”争夺战已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自己,偏爱自己,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来投放广告是当今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的出现,以及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淋漓尽致的结合,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全社会在观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哪个媒体不考虑受众的需求,而始终把自己摆放在布道者的位置上,那么受众也会毫不留情的离它而去。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观众饱和、频道激增、卫视上星”三大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各级电视媒体之间出现了交叉竞争的局面。观众日益饱和,电视媒体在数量上的竞争已经失效,而在品牌上的竞争日渐突出;有线电视网的普及和频道的激增,使得观众所能接受到的频道成倍增加,观众分流现象日益显著。有数据显示,1997年—2002年的六年间,我国电视观众平均能够收看的频道增加了一倍,各频道都为争夺受众而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电视媒体营销时代的到来①。
营销时代带给电视媒体的是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各种变数的不断增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电视台从众多的选择中脱颖而出;如何使节目吸引到受众的注意力,如何提高栏目的收视率;如何赢得更多广告商的认可,如何赚得更多的广告收入?我想我们应该从一个更有效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这就是媒介公关。
全媒体时代电视剧论文
一、从“观众”到“用户”:电视剧接受群体的多元共存
在网民职业结构层面,学生群体连续多年占据第一的位置。在学历结构层面,高中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最大比重。可见,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年轻学生和上班族群是网络视频的最大用户,恰恰也是网络电视剧消费的主力。近年来,都市情感剧、古装剧、穿越剧以及青春偶像剧等电视剧类型对年轻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收视率和点击率一路飘红。许多80后、90后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电视剧,这些新型电视剧受众更加年轻时尚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年轻受众群的消费需求多元化且个性化程度高,收视选择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类型的电视剧,只要是好剧,他们就愿意买账,并一直愿意活跃于电视剧的传播始终。年轻受众的回归,一定程度上壮大了电视剧的受众规模,给中国电视剧市场带来了新的青春与活力,不同社会结构的群体收视行为开始产生分化。其次,网民受众的“碎片化”接受特征日益明显。笔者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论新媒体时代热播电视剧的“碎片化”接受特征———以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中,以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受众的“碎片化接受”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论文得出的结论为:当下,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80后”收视群体的崛起,电视剧(尤其是热播剧)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接受的特征。即对同一部电视剧,不论是通过电视媒体还是通过网络媒体观看,不同受众所关注的元素和方面愈发多样化;对同样的元素和方面,观众的立场和观点也愈发多样化、离散化;在热播剧的接受过程中,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也愈发明显。④受众之所以对热播剧的关注元素呈现出离散性特征,是因为“随着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社会观念也有‘碎片化’的趋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体化倾向明显。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碎片化’的趋向更加明显。”⑤观众的立场和观点呈现多样化、离散化特征,是因为深受后现代文化影响的年轻观众,已经不再是马尔库塞笔下的“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不能辨别本质和现象、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的和自然的、现状和对现状的超越之间的界限,因而处于一种接受技术统治和支配的境地的”“单向度的人”,相反,他们会习惯性地去颠覆“权威”的正面形象。并且,电视剧作品越是希望从正面塑造一个角色,年轻观众就越是会对其身上的缺点进行“挑刺”,并且加以批判。而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明显,是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电视剧接受过程中,其互动性、参与性因媒体的单性传播特性而被抑制;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互动性传播特征不但极大地释放了受众的参与热情,而且,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部分电视剧观众在观看电视剧之前就先行做好了“互动”准备,因而事实上又整体上加强了受众的互动式接受热情。
二、多屏联动:电视剧跨屏传播的开端
随着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的崛起,大量电视剧被同时“推送”到新旧媒体的各种终端上,实现多屏同步播出。传统电视媒体的主流地位配合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电视剧的受众覆盖面,吸引了不同收视群体的眼球。一方面,网络新媒体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有效补充,便于不同社会结构的受众根据自己的收视习惯自由选择观看方式。另一方面,视频网站的“节目引导功能帮助观众编排自己的‘节目单’。这种功能正如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的作用一样,它的应用不是简单地给观众提供查询节目的方便,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剧的收视模式。观众不仅能够及时地获取影视剧的最新资讯和不断上线的新内容,同时根据影视剧的类型、明星名称、编剧和导演的艺术风格、自己的审美情趣可以准确地找寻适合自己观看的电视剧”⑥。这样,电视剧的多屏联动以多倍的效力把电视剧推到观众面前,多屏形成互动合力,这样,电视媒体的高到达率、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及移动视频的高接触率和关系链传播特性,使得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在不断的深度融合中推高一部电视剧的社会影响力,延续受众的持续收视热情,延长电视剧的传播生命力。从多屏联动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共同推送”型。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联动”,是指一部电视剧在多屏间的“联买联卖”———共同引进,互为宣传。如2011年《新还珠格格》的“一台七网”联动播出,新版《水浒传》的5大媒体播出等。在这种“联买联卖”中,网络的口碑传播提升了电视剧的轮播价值,不论《士兵突击》《奋斗》《潜伏》《蜗居》《倾城之恋》《黎明之前》等都是先有网络口碑,才带动电视收视的二、三轮热播。不仅如此,互联网的海量储存特性也增强了电视剧传播的“长尾效应”。电视剧市场需要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作品满足不同观众和用户的不同需求。互联网存储低廉、渠道开放,提供了无限的“数字货架”,这样,“非热门”的电视剧不仅可以获得展示的空间,而且能轻易地被受众搜索、下载和观看。多屏联动的深层次类型是“深度合作”型。随着网络的APP化,电视在未来不仅是播出平台,更是应用平台,观众转为用户是大势所趋。与之相适应,多屏联动也将逐步从“共同引进、互为宣传”深入到开发多屏产品上来。目前,“深度合作”型多屏联动有三种模式。其一,将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比如湖南卫视通过改编网络小说,将网络读者转化为电视剧观众,成功开发《宫》系列、《步步惊心》等穿越剧。近年来,优秀网络小说改编成风,仅2012年1月至9月,盛大文学旗下的七家文学网站就售出75部小说的影视版权,包括《一代军师》《盗情》《极品鉴定师》《凤囚凰》《红盖头》《我的侦察排,我的兄弟》《压寨夫人》《新怀孕时代》《敌后挺进队》等。其中,文章和姚笛主演的《裸婚时代》、何润东等主演的《我的美女老板》、安七炫主演的《帝锦》《别再叫我俘虏兵》等9部作品已获收视佳绩。其二,将热播电视剧改编成“迷你网络剧”。NBC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在已经播出的收视效果好的电视剧各季间的空隙期,播出专门制作的迷你剧集。其三,将网络自制剧反向输出到电视媒体上播出。这种模式,是将网络人气旺的网络自制剧推上电视屏幕,利用网络热播的品牌优势获取电视收视。比如优酷土豆自制的偶像剧《爱呀哎呀,我愿意》在深圳卫视上播出的电视版权价格每集达50万至60万元人民币。总之,在多屏联动中,不论哪一种“深度合作”,都是根据各个“主导屏幕”的特点生产出相应内容,然后再经过有针对性的加工后,传递到不同的媒体平台上。
三、跨屏体验:视听文本的离散与聚合
传播学者博德维杰克和范·卡姆曾经将受众划分为四种:训示型、咨询型、注册型和对话型。训示型反应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受众反馈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咨询型意味着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菜单”来接触媒介,能够决定自己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接收时机,是一群个性化的媒介使用者;对话型是两边都由个体控制,强调受众主动性。⑦在电视剧的跨屏传播中,受众的终极类型应当是互动的“对话型用户”。而给“对话型用户”提供跨屏体验是电视剧跨屏传播的终极状态。过去电视台是B2C(BusinesstoCustomer)模式,受众的反馈只能事后进行,而如今,双屏以上的收看模式使得互动可以是即时性的。首先,“对话型用户”可以通过即时反馈和互动进行消费。正如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所说:“今天的互联网技术,我们在做内容的时候我们的屏幕是跨屏多屏的,比如我在看一部电视剧的时候,我电视剧里面可能会有好几个屏幕产生,当你看到一个感兴趣的商品或者看到一个背景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手触摸或者鼠标点击看到这个东西的详细背景,甚至可以去购买它,看到音乐的时候可以去下载它,甚至可以看到跟这段内容相关的所有拍摄花絮和所有演员讨论、演员微博的更新,这样的场景是原来看电视的场景下达不到的。”⑧其次,“对话型用户”可以通过即时反馈和互动参与创作。而此时,“电视剧”这个指称应该被“视听文本”所代替。因为终极意义上的跨屏传播,其核心在于产生于文本创作之前的多平台分布思维。换言之,跨屏传播的内容不再天然带有“电视”或是“网络”的基因,而是多种基因的混搭,一个视听文本是以非线性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屏幕上的。此时,视听文本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刺激观众跨平台参与的欲望,通过对不同屏幕上不同内容的设置,将原本完整的故事拆散或设置分支,而在用户的跨屏参与中,实现故事文本的重新聚合,此时,视听文本的意义便在这重新聚合中形成。比如当用户观看电视屏正到精彩之处突然结束,而后给出一个网址,要用户接着在网络上观看剩下的内容,这就激发了“对话型用户”强烈的跨屏欲望。这样,基于多屏技术的分享和交互,用户在看内容的同时似乎像在玩游戏。而在这游戏过程中,用户弥合了各传播平台间的鸿沟,实现了多屏融通。然而,中国的电视与网络毕竟分属不同体制、不同行业,如何打破体制和行业壁垒,进行屏幕间的深度整合,是全媒体时代中国影视传播的重要课题。目前,多屏融通的尝试正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传统广播影视机构建立自己的新媒体运营机构。他们力图转型为新型视听节目提供商,实现内容的多屏分发、多屏合一;二是互联网企业和PC企业开始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电视行业。爱奇艺要推出互联网电视,优酷土豆也计划向电视屏幕渗透,推动其“多屏合一”战略。2013年7月,北京的“泽传媒”了“中国全媒体卫视收视率排行榜”,从而引发了媒体的关注。这是一份首次结合了电视、微博、视频等数据样本的全新形态的动态电视排行榜。有人认为,“全媒体收视率”的,预示着国内电视媒体收视统计正式进入全媒体统计时代。这意味着,一部电视剧的市场表现已不再以单一屏幕作为依据,“多屏共存、跨屏传播”的生存方式将直接影响电视剧创作的走向。可以说,新媒体不只是在改变媒体的格局,更是在改变着世界。它正在改变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改变着人与人的关系,改变着媒体与使用者的关系,改变着公众的信息消费偏好、信息消费行为和消费体验的评价标准。大数据时代,很多新技术、新事物将直接改变电视的未来———“全媒体收视率”“全样本调查”“众包生产模式”“精准广告定向技术”等等,不论你承不承认,接不接受,喜不喜欢,这些都已经开始出现在我们周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影视艺术和文化传播的研究者,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变化?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还是因势而动、与时俱进?答案是明显的。在全媒体时代,努力拓展与超越单一媒介的研究格局,建构“全媒体”综合研究的视野,应当成为影视研究者的自觉与使命。
电视媒体的“跟风”现象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视媒体跟风魔术
论文摘要:随着“魔术热”的兴起,电视媒体又进入“魔术时代”。电视媒体的“跟风潮流”何时能够平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期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标题为“内地电视台集体跟风进入魔术时代”,“据《北京日报》报道,台湾魔术师刘谦在今年央视春晚上凭借8分钟的近景魔术迅速走红,安徽卫视、湖南卫视、东南卫视不惜花巨资打造魔术综艺节目。内地荧屏在春晚后集体进入了”魔术时代。看看各卫视的节目安排变可以看到,湖南卫视每周日19:35播出《金牌魔术团》,特色:以选手参赛的模式进行,由刘谦和三位专业评委对每位参与者进行指导、点评。安徽卫视每周五21:30播出《星光魔范生》,特色:邀请国际顶级魔术大师和大牌明星加盟。东南卫视5月2日起每周六20:20播出《全民大魔竞》,特色:以平民魔术为主,邀请明星加盟,并将在多个城市中选拔魔术师。就甚至连中国电视界的“老大哥”央视也也要加入这场“魔术大战”,宣布从5月1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推出首档魔术节目《魔法奇迹》,于每周六、日21:43至21:53播出。节目采用播出季方式,本季持续至7月,节目将以近景魔术表演为主要展现方式,以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互动全景展示魔术世界。看到这些不禁使我们深思,为什么内地电视媒体流行“跟风”?当发掘到一个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大家就会一哄而上。电视媒体的这种“跟风”潮流从近几年的访谈热,选秀潮、真人秀、麦霸潮这诸多的例子中就可初见端倪。
自从凤凰卫视2002年推出王牌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受到不同阶层观众的喜爱,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了《大家》、《名人面对面》、《可凡倾听》、《超级访问》、《静距离》、《天下女人》、《背后的故事》、《咏乐汇》等访谈节目,其它访谈节目大概有几十上百个,其中就不乏许多滥竽充数之辈。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数访谈节目都是布置成一个演播厅中间一个摆沙发,主持人和嘉宾坐在沙发上就此展开对话,谈话的内容也多围绕在嘉宾小时候的童年,成年后的经历,工作和感情等等方面展开,采取主持人引入并提出问题嘉宾回答话题的模式,有的访谈节目到高潮处还不忘主持人配合嘉宾泪眼婆娑一把,以此来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跟着他们一起“感同身受”。导致网上最近在流传这么一说:“嘉宾说的无非还是那些重复过八百遍的话。假如把这些话录下来,配上钢琴伴奏就是《艺术人生》加点VCR和画外音就是《鲁豫有约》,而撒上点油盐酱醋再配上一个话痨主持人就是《咏乐汇》。”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能在几个不同的访谈节目看到同一个嘉宾甚至于嘉宾说出的话都大同小异。这就是因为一个访谈节目红了,大家都觉得这是块香饽饽,于是你我都跟风来做访谈节目,但嘉宾访谈来访谈去也就那样一个两个,导致了访谈嘉宾访谈内容的大量重复,使观众看来看去也都是相同几个人说着相同的话,从而失去了对访谈节目的兴趣。公务员之家
相信谁都记得2005年的那个夏天红遍中国人尽皆知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它是由湖南卫视打造的一档“平民选秀”节目,它借用了《美国偶像》经营模式,在普通平民寻找大众明星,只要你爱唱歌就有可能成为“Superstar”,在节目中不乏加入了一些身世曲折家境凄惨的背后的故事,让台下的观众跟着一起哭一起笑,05年的超级女声不仅成就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这样一批家喻户晓的平民偶像,电视台依靠短信投票狠狠的赚了一笔。这是因为这样的节目效应,06年“梦想中国”、“我行我show”、“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等选秀活动的轮番轰炸,选秀热排山倒海似的朝观众涌来,只要一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每个选秀选手都在电视前诉说着自己的悲惨故事,而且短信投票的方式商业味太浓,什么黑幕复活等等都是为增加收视率的炒作手段,不禁使得观众审美疲劳产生厌烦情绪,对选秀节目的关注度也大不如前。当选秀节目能够再代表“平民品牌”引起观众的兴趣后,各地方电视台又纷纷兴起了一股“麦霸潮”。浙江卫视率先推出了“平民唱歌”节目《我爱记歌词》,只要求选手记准歌词,不要求唱功,当这档节目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成为该台的王牌节目后,其它地方卫视紧随其后纷纷推出了类似节目,如湖南卫视的《我爱麦克风》,江苏卫视的《谁敢来唱歌》,广东卫视的《今夜唱不停》、山东卫视的《先声夺人》等等,瞬间电视荧屏上又兴起了新一轮的“麦霸潮”。这几类麦霸节目形式基本相同,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场大众平民的“卡拉OK”,不要求你具有多么专业的唱功和技巧,只要你爱唱想唱有勇气唱你就可以参与到这场“全民麦霸”中来。于是我们现在打开电视机随处可以看到的又是一群人在一起忘我演唱的情景。
纵观电视媒体近几年的近况,可以看到大量雷同重复的节目类型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一波“访谈热”还未平息,有兴起新一轮的“选秀热”和“麦霸潮”。这不仅使观众感到严重的审美疲劳也导致了节目资源的浪费,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观众希望看到的是独具一格新颖的电视节目,而不是几乎所有的电视台充斥的都是同一种类型的节目。电视媒体怎样才能摆脱“跟风”潮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当电视媒体真正摆脱了这种“跟风”潮流,我国的电视事业才得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电视媒体社会影响管理论文
近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传媒在这项工程中的措施和影响极其引人瞩目。广电总局启动的“四大工程”尤其非同凡响。保护未成年人在健康的传媒环境里生活已经成为传媒界的重大使命。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与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的影响一样,已经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在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正迅速增长,有对学校教育形成挑战之势。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达100分钟。[1]电视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晚上黄金时段,4至14岁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1套的平均收视率2002年为3.5%,也就是说仅这一个频道在这个时段就有约833万未成年观众。节假日收看电视的儿童还会更多。[2]
电视媒体作为最近乎完整的大众传播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发展,一是人格发展。电视对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意识,都有着重要影响。
传统社会里,未成年人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而在现代社会,这一社会化过程则交由媒体来完成。孩子们多数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童年的。近年大众对于传媒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忧心忡忡,舆论普遍认为电视媒体造成孩子的早熟、消费主义、暴力、价值观混乱等等不良影响,传媒在少儿的身心不健康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研究人员发现,1岁至3岁的儿童看电视越多,到了7岁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越严重。[3]台湾一项调查显示,看电视和身体质量指数具有相关性,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愈久,越容易发胖。[4]
电视传媒有种种负面影响,但是只要合理地利用,就可以成为未成年人社会学习、发展认知和人格的有效工具,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电视媒体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意义
国内电视媒体改革途径探索论文
摘要:了解国内电视媒体的现状和劣势,有助于媒介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媒介产业集团的改革,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和谐互动,弥补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实现媒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推进中国城市电视市场的成熟,完善媒介产业法律。本文立足城市电视媒体发展现状,力争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媒体发展环境。
关键词:电视媒体媒介产业媒体企业化
国内新崛起的强势媒体集团完成了在本地的扩张和资本积累以后将向其他地区扩张,因而对众多势力薄弱的地方性媒体形成全面冲击。另外,受数字电视的逐渐普及的影响,观众的选择面更加广泛了,原来各自拥有的大小不等而又带有垄断性质的传播市场正在被瓦解。几乎在全国所有的新闻传播市场上都或明或暗地涌动着资源重组、市场重组、媒介重粗、力量重组的浪潮。论文百事通原有的单一品种、单一市场的媒体已经显得势单力薄,不足以抗击风云突变的市场经济和境内外强势媒体的冲击。面对央视、各省级卫视以及境外媒体的巨大压力,城市电视媒体都在积极地寻找转变和改革的出路,然而在政策、资金、人力等发面都很有限的情况下,改革的步伐缓慢,问题重重。
一、企业化改革的“有名无实”
为应对市场发展,城市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上级电视台进行企业化改革,集团化改革,和股份制经营成为改革的两大主题。区域性地方电视媒体企业化改革的初衷是做大做强,解决资源配置上的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应对不段发展变化的电视市场。现在,全国百余家城市电视台都开始或完成了企业化改革,还有很多城市媒体成立了当地广电局控股的传媒集团。但从实际情况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简单“加帽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普遍存在,离真正的集团化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近几年,“集团化”已成为我国媒介的一大关键词。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管理者提到,在广电集团里面,电视台和集团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很多人主张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由电视台来创办广电集团,集团是电视台的一个经营实体。现在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即由电视台来创办企业,建立一个传媒集团除原电视台方向性节目之外,其他的外包式节目连同广告的经营全部放到集团里去。而现实中却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这里我们以改革较早的杭州市广电集团为例。虽然,该广电集团改革较早,发展也颇见成果,然而,单就所谓的五花八门的人员聘用关系来看,我们就能发现集团化改革的问题所在了。在整个广电集团内部,聘用关系的由高到低大概是分为以下几种。有广电局的公务员属于国家正式公务员,一般频道总监以上一级的都是属于这样的聘用关系。其次,是国家事业单位正是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虽然整个广电系统已经进行了企业改革,但是,原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大都是台内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本身也都是原系统中的中高管理层,他们不会因为成立了广电集团,就抛弃了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因此事业编制已然存在于改革后的集团中。第三个层次就是改革后的集团聘用的人事关系了,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后的成果可同样也体验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这种聘用关系至少是名正言顺的台里人,在集团聘用的下面还有很多种聘用关系,比如频道聘用、栏目聘用、临时聘用、企业派遣、实习等等聘用关系的人员。这些人大都与事业编制、集团聘用的人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可是无论从待遇或地位都与以上几种聘用层次的人相差甚远。(以上为笔者参加杭州电视台招聘时,考查、调研结果)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本身源于制度的缺陷。道理很简单,就是所谓的集团化改革不彻底。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国的广电集团都是在原电视台原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集团成立后电视台、电台就应该退位成为集团经营项目的其中之一。而这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牵扯到了感情的因素和利益的因素。一些电视台提出质疑,到底是电视台管集团,还是集团管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老同志,要通过“电视台管集团”这个意思体现他的价值和贡献,这里面牵扯的矛盾就比较多。因此,现在各地电视台的企业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有名无实”的。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再加上人员更迭,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管电视台一定会实现。既然进行企业化改革,就不要只改革人员的聘用关系;既然要办集团,整个集团就要有自己统一的管理系统,电视台、电台虽然是集团的旗舰,但决不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管理者。
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论文
一、引言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各类媒体的全面发展。这当中也包括我国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随着我国的入世,申奥和申博的成功,我国必将进一步开放,我国的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也将面临更多的发展和挑战的机遇。本文首先拟分析我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发展中的问题,并从理论的角度思考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战略问题。
二、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
(1)从“英语广播为主”逐步转向“英语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并重”
新中国的英语广播诞生于战争年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英语电子媒体主要是以中国国际广播台的英语台为主打媒体,并主导着我国的对外广播,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传播窗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的听众来信多达90万封,代表了约4500万听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不仅是我国拥有海外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外宣单位之一,它的广播语种、播出时间、发射功率和听众来信四项指标也均居世界国际广播电台前列。【1】
广播电视媒体管理论文
一、引言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各类媒体的全面发展。这当中也包括我国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随着我国的入世,申奥和申博的成功,我国必将进一步开放,我国的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也将面临更多的发展和挑战的机遇。本文首先拟分析我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发展中的问题,并从理论的角度思考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战略问题。
二、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
(1)从“英语广播为主”逐步转向“英语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并重”
新中国的英语广播诞生于战争年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英语电子媒体主要是以中国国际广播台的英语台为主打媒体,并主导着我国的对外广播,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传播窗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的听众来信多达90万封,代表了约4500万听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不仅是我国拥有海外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外宣单位之一,它的广播语种、播出时间、发射功率和听众来信四项指标也均居世界国际广播电台前列。【1】
电视媒体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
1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的核心在于“以科技为媒,以文化为体”,这项新兴技术不仅要求其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更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质,不仅要熟悉软硬件的应用和开发平台的使用,更要对于媒体艺术本身的内涵有深刻认识。在数字媒体技术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承载着高科技与人类智慧创意融合的新兴文化内核,已涵盖在线教育、电玩娱乐、通信服务、广播广告等多个领域。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还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很多方面有待规范,但市场潜力巨大。在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传统行业举步维艰,而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却逆势而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我国数字媒体产业产值达9,000亿人民币,2010年更是达到15,00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在这种突飞猛进的态势之下,数字媒体技术如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突破现有的瓶颈——渠道和网络。不仅要在互联网状态下保持不断地深化延展,更要融入电信服务商和电视媒体。
2电视媒体中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未来的媒体传播将要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网速的提高,网络访问速度的提高更是决定于三网融合的拟合度和兼容性。从目前来看,我国三网融合还处在探索阶段,技术壁垒已经不是决定性的问题,政策导向和推动将是今后发展的动力,这也将是三网融合技术的起始点。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即终端、内容、交互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三网融合的格局,最终演化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
2.1增强现实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跨界于虚拟与现实世界,将两个世界的信息一体化的新技术。其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后,将虚拟的信息放置在现实,实现了一种超现实的感官。未来媒体发展的两个趋势是信息平台一体化和虚拟现实视界融合。而作为传统电视媒体要想跟上时代的节奏,不能只通过政策来防止终端的流失,而应通过改革来应对被互联网蚕食的市场份额。现如今,网络机顶盒风靡全国,它不仅拥有传统电视所具有的内容,更是实现了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功能的集成。因此,很多的广电用户转而变相投奔了互联网资源。而作为电视媒体也正在积极发展高清机顶盒业务,这一技术既丰富了传播内容,也提高了画面质量。从电视内容上看,视觉增强技术有利于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在直播一些重大体育赛事时,可以通过视觉增强技术,实现多空间、多内容的交互叠加,以提高画面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由此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回归电视媒体,同时对于电视广告的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
栏目质量决定电视媒体成败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组织活动,以普通人为活动主体,提高栏目与观众的亲和力;解说词和画面要做到有机配合,连接顺畅,相辅相成,提高栏目表现力;注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合理适度应用,丰富栏目表现力;配音配乐定位准确,适量应用,提高栏目的感染力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栏目质量成为决定一个电视媒体得失乃至成败的重要因素、栏目活动化,活动栏目化,以活动成就栏目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栏目制作重要方法之一、在当地向导和民歌手带领下,进行一次穿越探险活动、栏目制作是电视媒体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栏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式、严格的文物保护规定是禁止殿内拍摄的、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抽象的语言,是人类情感的升华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栏目制作方法是提高栏目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和环节。活动的主体的选择,解说词与画面关系的处理方法;背景资料的搜集运用和配音配乐选择定位,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栏目质量。
论文关键词:栏目制作方法活动主体选择解说词与画面背景资料配音配乐
随着电视节目的日益栏目化,栏目质量成为决定一个电视媒体得失乃至成败的重要因素川。而栏目质量的决定因素,除了特色定位、形象包装、品牌效应、栏目管理等宏观因素以外,具体的栏目制作方法仍然是栏目质量产生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因素。同时,电视栏目的组织和播出形式也为栏目制作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活泼的发挥空间。
《穿越黑精沟》、《西藏行纪略》,是笔者2004年和2006年为我台(丹江口电视台)《水都风情》栏目制作完成的两期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并分获2005,2009年度湖北省广播电视社教类短片二等奖和三等奖,现以这两则作品为例浅述一下笔者对电视栏目制作方法运用的几点思考,以期与广大同仁有更多的宝贵经验交流。
一、组织活动,以普通人为活动主体,提高栏目与观众的亲和力
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管理论文
一、引言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各类媒体的全面发展。这当中也包括我国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随着我国的入世,申奥和申博的成功,我国必将进一步开放,我国的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也将面临更多的发展和挑战的机遇。本文首先拟分析我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发展中的问题,并从理论的角度思考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战略问题。
二、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
(1)从“英语广播为主”逐步转向“英语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并重”
新中国的英语广播诞生于战争年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英语电子媒体主要是以中国国际广播台的英语台为主打媒体,并主导着我国的对外广播,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传播窗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的听众来信多达90万封,代表了约4500万听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不仅是我国拥有海外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外宣单位之一,它的广播语种、播出时间、发射功率和听众来信四项指标也均居世界国际广播电台前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