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科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4:22: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力科学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力科学研究

电力气象创新实验室建设实践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是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该文分析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讨论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领域的功能和作用,总结了校企联合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业务技能培训三类合作机制,并从保障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讨论了校企联合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校企联合实验室;电力气象;建设实践

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以及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大幅攀升,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1-2]。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开发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效率不断提高,开发成本持续降低,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我国已成为全球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3-4]。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与气象条件密切关联,因此,新能源行业对精细化气象预报、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等电力气象领域涉及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需求强烈,也需要大批能够在电力气象基础理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高层次电力气象专门人才[5-6]。

1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背景

伴随着国家能源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任重而道远,面临诸多问题、考验和挑战,尤其是科技研发能力不强,专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7-8]。例如,新能源开发领域所需的中尺度天气数值模式和风电场风功率精细化预报系统研发以及大型风电场气候效应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我国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工程建设和技术研发队伍在不断壮大,但仅少量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气象专业知识背景,大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也较少接受系统性的气象知识学习和培训,这已成为影响我国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依赖气象院校在气象相关专业中增设电力气象培养方向,且须在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新能源开发企业对电力气象人才在业务能力方面的需求,从而为培养大量具备扎实气象理论基础、良好创新精神和较强研发能力的电力气象专门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新能源企业和高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通过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这一途径开展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是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互利共赢的关键环节[9-12]。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之间的校企合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双方共建成立了电力气象创新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并通过联合实验室开展新能源电力气象领域的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自2016年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已有效运行近4年,在组织运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果。

2校企联合实验室合作优势与特色

查看全文

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论文

一、积极探索逆向思维教学法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是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电路分析,是一门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逆向思维教学法是从果导因的逆向分析法。在逆向思维教学的基础上,为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组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创建了“理论——实践——工程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互相联系的模块,整个过程将理论教学、实训与实践、工程设计三大部分进行了一体化的组织设计,各个模块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构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二、加强课程建设,精心、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1.了解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开课前,熟悉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先修课“电路”和“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后续课“变频调速技术”的安排,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保持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前后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疏漏。例如“自关断器件”一章节,电子技术基础中已讲过小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功率晶体管、功率场效应管应重点讲述其与小功率管的不同之处。对于晶闸管直流电动系统部分,重点应在整流、有源逆变两种状态下,电流连续、断续时的电动机特性,而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内容则需放到后续课程“变频调速技术”中。

2.以器件、电路、应用为主线,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开关方式工作的电力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核心。电力电子器件的基础之一是能以小信号输入控制很大的输出,这就使电力电子设备成为强弱电之间的接口的基础。讲解器件原理及特性,目的是为了应用器件组成电路,故应掌握器件外部特性、极限参数和使用注意事项。三方面的内容应以电路为主,学习各类电力半导体器件所构造各种功率变换电路时,学生应掌握功率变换主电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波形,不同负载对电路工作特性的影响以及主电路的元件参数计算和选择。

3.介绍学科前沿发展的动向,反映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无电网污染、无电磁干扰、节能省电等绿色指标是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由于很多电力电子装置结构相当复杂,为简化设计而出现的集功率开关、变换控制电路、传感控制电路为一体的智能功率集成模块受到欢迎,厚膜集成模块、积木式的功能模块,灵活机动既能单独使用,也能相互组合成较大的系统,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主动吸收最新信息,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扩大知识面,这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的学术期刊,登陆相关的专业网站,使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学知识在本领域所处的位置,从而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去适应学科未来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电气工程主干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本项目研究将MATLAB仿真技术引入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使抽象难懂的知识“活”起来,有效降低理解的难度,较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MATLAB;Simulink;建模

一、项目研究的现状

电气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1],这些课程理论知识抽象深奥,工作原理推导繁琐,并且涉及的电路图复杂,波形分析、电路解析和计算推导较多。使用传统的板书、挂图、PPT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想要把基本原理讲清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讲授课时一再被压缩,而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却有增无减,教师为了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出现有些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因此学生理解得也不够深刻,教学效率偏低,迫切需要借助于直观、生动、高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系统控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计算机仿真以其成本低、高效、形象生动、受硬件约束小等优势已经成为了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计算机仿真软件的种类繁多,MATLAB软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许多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都有应用。1998年加拿大魁北克电力公司的专家们率先在MATLAB环境下,开发了电力系统分析模块(PowerSystemBlock),凭借其强大的科学计算能力,简便绘图能力,可视化的仿真环境,使其成为电力分析领域最有效工具。

二、MATLAB在电气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主要是研究系统的组成及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稳态分析、动态分析及相关的性能指标;各种类型的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频域分析及相关设计[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等。MATLAB在建立控制系统模型时,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采用LTI对象来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的特点有传递函数模型、零极点增益模型、状态方程模型三种。该方法的缺点是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函数,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存在很大的困难。(2)采用Simulink环境,通过鼠标建立模型,系统结构使用方框图绘制,可通过示波器直观地观察到各变量的变化过程。其优点是设计方便,通过鼠标拖拽模块来搭建电路模型代替编程;分析简单,使用者不需要考虑系统模块内部结构,只要考虑系统中各模块的输入输出;仿真准确,通过人机交互智能化地建立各环节的相关方程,在要求精度下以快速地进行电路仿真,结果准确。学生对Simulink建模更感兴趣,下面为利用Simulink模型创建一个使用PID控制器控制三阶系统,并查看其输出响应的实例(如图1)。该系统建模主要调取Sources库中的阶跃Step信号作为输入信号;调取MathOperations库中的Gain模块、Add模块;调取Continuous库中的Derivative模块、Inte-grator模块构成PID控制器;调取Continuous库中三个TransferFcn构成三阶系统,最后调取Sinks库中的Scope示波器模块显示最终的输出响应信号。2.MATLAB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主要研究利用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组成各种电力变换电路实现电能的变换和控制[3]。下面以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为例(如图2),其工作原理是:当电源输入为u2正半周期时,VT1、VT4在控制角α处通过加触发信号导通,输出电压ud=u2,而负载中的电流由于有电感的存在不能突变;当电源输入为u2负半周期时,VT2、VT3在控制角π+α处通过加触发信号导通,输出电压ud=u2,负载电流任然不能突变。采用Simulink建模如下图3,调取SimPowerSystems库的powergui模块;调取ElectricalSources库中的ACVoltageSource作为交流电源;调取4个PowerElectronics库中的Thyristor作为晶闸管器件VT1、VT2、VT3、VT4;调取Elements库中的SeriesRLCBranch模块作为负载RL;调取Sources库中的2个PulseGenerator模块作为触发脉冲;调取SingleRouting库中的2个Selector模块作为选择晶闸管输出的电压信号输出的示波器;最后调取Sinks库中的Scope示波器模块显示各信号。3.MATLAB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变压器、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低压电器及电气控制电路。下面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启动的建模与仿真为例(如图4)。建模过程类似上例,此处略。

查看全文

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论文

一、积极探索逆向思维教学法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是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电路分析,是一门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逆向思维教学法是从果导因的逆向分析法。在逆向思维教学的基础上,为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组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创建了“理论——实践——工程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互相联系的模块,整个过程将理论教学、实训与实践、工程设计三大部分进行了一体化的组织设计,各个模块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构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二、加强课程建设,精心、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1.了解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开课前,熟悉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先修课“电路”和“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后续课“变频调速技术”的安排,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保持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前后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疏漏。例如“自关断器件”一章节,电子技术基础中已讲过小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功率晶体管、功率场效应管应重点讲述其与小功率管的不同之处。对于晶闸管直流电动系统部分,重点应在整流、有源逆变两种状态下,电流连续、断续时的电动机特性,而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内容则需放到后续课程“变频调速技术”中。

2.以器件、电路、应用为主线,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开关方式工作的电力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核心。电力电子器件的基础之一是能以小信号输入控制很大的输出,这就使电力电子设备成为强弱电之间的接口的基础。讲解器件原理及特性,目的是为了应用器件组成电路,故应掌握器件外部特性、极限参数和使用注意事项。三方面的内容应以电路为主,学习各类电力半导体器件所构造各种功率变换电路时,学生应掌握功率变换主电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波形,不同负载对电路工作特性的影响以及主电路的元件参数计算和选择。

3.介绍学科前沿发展的动向,反映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无电网污染、无电磁干扰、节能省电等绿色指标是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由于很多电力电子装置结构相当复杂,为简化设计而出现的集功率开关、变换控制电路、传感控制电路为一体的智能功率集成模块受到欢迎,厚膜集成模块、积木式的功能模块,灵活机动既能单独使用,也能相互组合成较大的系统,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主动吸收最新信息,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扩大知识面,这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的学术期刊,登陆相关的专业网站,使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学知识在本领域所处的位置,从而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去适应学科未来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闸门启门力影响分析论文

1问题的提出

水库建成之后,随着泥沙淤积的不断发展,最终将会淤积到坝前。为了排泄坝前淤泥及维持水库长期使用库容,往往需要设置底孔。在底孔关闭期间,门前会有泥沙淤积[1]。淤积在门前的泥沙不仅增加了对闸门的水平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对闸门的附着力(粘结力),导致闸门启门力增大。由于启门力是选择闸门启闭机容量的重要依据,所以泥沙淤积对闸门启门力的影响是设计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闸门前有泥沙淤积情况下,如何确定启门力,目前还几乎没有方法可循。工程设计中常常是在确定了清水启门力之后,然后考虑到门前泥沙淤积,再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作为有泥沙淤积时的启门力,但该系数确定往往凭经验而定,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文献[2]针对三门峡水库具体情况,曾给出一个有泥沙淤积时启门力经验公式,但在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解决该问题的另一途径就是模型试验。但由于模型试验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至今未解决,如门前淤泥相似等,所以这方面的模型试验工作还未见诸报道,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而工程设计又迫切需要模型试验研究人员提供有泥沙淤积时闸门启门力,因而尽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必要。本文对门前淤泥相似准则及模拟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满足工程设计需要。

2门前淤泥相似准则

粘性细颗粒淤泥,随着其固结程度,含水量不同,其所处的物理状态也不同。当淤泥未固结,含水量较多时,属于宾汉体泥浆。随着淤泥固结,含水量变小,其力学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不再具有泥浆性质,而属于土力学所研究的范围。淹没在水下的坝前粘性细颗粒新鲜淤积物多数情况下为宾汉体泥浆。文献[3]认为,如果淤泥的干容重在810kg/m3~1080kg/m3左右,那么就属于泥浆。表1统计了国内几座大型水库实测的坝前淤泥干容重[4]。可见,这些水库坝前淤泥大部分为泥浆。

对于处在静止状态下的泥浆,作用的外力同时有重力、粘结力及压力,而粘结力起主导作用。由于影响粘结力的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难以用理论关系式表达,但粘结力与切力之间存在如下关系[5]

查看全文

电力配网中高新技术的运用研究

GIS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

(1)GIS技术简介GIS又称地学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s,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这种计算机系统是由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以及相关数据形成的,是最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2)GIS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非常快,由于愈来愈庞大的电力网架的规模和越来越复杂的结构,我们已经不能在电力企业管理系统中使用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或者管理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需要了,GIS技术运用于电力配网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提高对电力设备的管理水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大范围地使用了GIS技术。由于那个时候GIS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使用是通过在设备与设备之间建立关系,所以对不是网络的元素就不能进行多边管理。如今外国公司对GIS技术在电力中的应用已经很成熟,GIS技术已然成为发达国家电力公司科学管理电网运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国对GIS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要晚的很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刚刚起步,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西安科技大学的殷瑾研究了GIS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她分析研究了目前国内外GIS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现状,并从配电GIS的概念和功能出发,对某县供电局电力配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该县供电公司电力配网系统中应用GIS技术。经过实践得出GIS的使用对该县供电公司的电力配网管理,特别是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的管理有很大的提高,在为用户服务,提高电力信息化水平等各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该技术的使用非常简单,非常实用。

储能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

(1)储能技术简介目前储能技术主要分为机械储能(如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及压缩空气储能等)、化学储能(如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等)三大类。如今,机械储能中最成熟的是抽水蓄能,技术进步最快的是化学储能。目前,储能技术主要用在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本文将主要分析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2)储能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在电力供应的过程中,基本都会出现峰谷差的现象,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用电量的急剧上升,峰谷差变得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越来越大的高峰负荷需求,在电力配网过程中对备用容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将储能技术引进到电力配网系统中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电负荷的峰谷差减小,这样不但能够提升电力设备的利用率达到降低供电费用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帮助稳定电力系统,补偿负荷波动。储能技术的应用肯定会使过去电力配网等的设计和控制进行非常大的变化。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用电与农电研究所的张祖平等分析研究了储能技术在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中的应用。他分析得出:将抽水蓄能技术用在高压配电网系统中,可以使上述提及的峰谷差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峰谷进行有效的调节,以此达到优化电网运行效率的目的;将储能技术结合分布式电源用在中压配电网系统中,可以很好地优化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将储能技术用在低压配电网中的用户端可以非常有效地管理配电网系统的用户端,另外还是一种紧急备用技术方法。

PON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

(1)PON技术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OLT(光线路终端)和ONU(光网络单元)之间的ODN(光分配网)没有包含任何有源电子设备而都是由无源光器件组成的。PON网络的优点就是在电磁对通信仪器的干扰的预防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它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可靠,因此大部分人都觉得PON是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2)PON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随着近十多年来我国电厂以及输电网的扩张,加上对配网系统的投入又相对来说不多,因此在配网结构上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配网自动化被提出来,但是要很好地实现配网的自动化还需要一种管理智能、灵活性强、保护机制好、带宽高化及性价比高的通信系统,PON技术的出现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通信系统。衢州电力局的徐艺等研究了PON技术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通过实践,他得出从通信速率、费用和可靠程度等方面来考虑PON技术都可以很好地满足配网自动化对通信的要求。另外随着近年来光电器件的技术快速发展和价格的下降,PON技术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查看全文

绿色电力理念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能源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是支撑我国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电力行业的人才培养不可或缺。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作为电力行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摇篮,以电力产业需求为导向,率先提出并构建了基于“绿色电力”理念的复合型应用化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并成功应用于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既掌握电力环保技术的应用背景和工程实践技能,又具备协同分析及解决复杂多污染物控制的创新能力,以培养新时代应用化学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发展。

关键词:绿色能源;产业需求;应用化学

1建设电力特色能源应用化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伴随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燃煤发电过程污染物控制已全面迈入超低排放时代,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系统,我国电力工业也由此成为环境污染控制的行业典范。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指示,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并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代表的能源电力类高校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2]。因此,对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绿色电力”理念的复合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使其不仅能解决电力环保的实际问题,还能针对行业前沿开展系统科学研究,这既是践行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我国电力工业绿色发展、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3,4]。

2新形势下应用化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

2.1培养思路

查看全文

教学科研培养创新人才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互动创新课程体系发电厂电气主系统

论文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干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以“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脚、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科教师,尤其对刚提升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把自己所教的课程不断地改革完善,怎样“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一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电力行业应急机制建设研究

到目前为止,应急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展缓慢,还未建立应急国家标准体系、明确应急的术语和概念范畴等。在电力应急方面,国家标准《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与自备应急电源技术规范》送审稿已通过评审,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国家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规范》(Q/GDWZ202-2008)用于指导企业内部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国家电监会和各电力企业也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电力行业以及各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但是在电力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电源、应急通信技术、应急队伍建设、应急培训演练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标准,电力应急标准及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我国电力应急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我国政府全面加强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工作才陆续开展,应急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在近几年得到较大的发展,尤其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加大对应急的投入力度,逐步规范应急相关标识、地震信息共享等,了一些标准。但也应该看到,政府及企业当前应急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应急管理的内涵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应急相应的标准化组织以及对应急标准体系的完整规划;对应急技术的研究仅仅侧重于某些方面,缺少全面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在应急产品方面,缺乏相关的标准,导致产品规格及功能五花八门,产品之间互操作或者联合使用困难等。近年来,电力行业的应急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国家电监会、发电企业以及电网企业在电力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并相继颁布了一些规范性文件。电力应急工作中还存在应急管理基础薄弱、突发事件监测手段缺乏、应急队伍救援水平不足、应急救援手段装备缺乏、应急技术及产品标准缺乏且不统一等问题,而且随着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电力应急管理及技术相关标准欠缺的问题更加凸显,将严重影响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我国电力应急标准体系研究

根据预防为主、重点突出、技术进步、国际接轨的应急标准体系建设原则,涵盖突发事件应对的各个方面,包括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检测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基于我国电力应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电力应急标准体系研究覆盖的范围如下:术语(结合电力应急领域相关专业的特点,规范名词术语);电力应急标识规范(电力应急相关标识的标准规范);电力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应急预案评审技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设计、应急指挥中心互通技术条件);电力应急培训演练(电力应急培训基地设计、电力应急培训技术、电力应急演练技术等);电力应急物资(电力应急物资库设计、电力应急物资储备技术、电力应急物资调度技术等);电力应急平台(电力应急平台架构、子系统分类、功能、接口、信息模型等技术标准);发电厂应急(发电厂应急计划与准备、发电厂应急设施、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实施与评估等);电网应急(电网应急计划与准备、电网应急设施、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实施与评估等);电力应急能力评估(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信息与通信等专业的应急能力评估技术);电力应急产品(应急发电设备、电力应急通信系统、应急救援装备、电力特种应急救援车辆、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用品等技术标准、检测标准)。电力应急标准体系范围确定后,将开展具体标准的拟制定工作。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力应急标准,规范电力行业应急管理工作,笔者结合目前电力行业应急工作中出现的突出和紧迫问题以及基础标准或下位标准先行的原则,建议率先编制以下标准:电力应急术语;电力应急标识规范;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电力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应急演练导则;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技术导则。

研究国内外应急标准体系发展概况,分析我国电力应急标准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力行业应急标准化研究的发展方向,明确电力应急标准体系的工作范围框架以及多项亟待编写的具体应急标准,为今后电力应急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查看全文

铁路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研究

1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建设情况

公安部于2009年开始等级保护测评体系的建设,2010年以来,对国家和地方等级保护协调小组推荐的测评机构开展能力评估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完成120多家测评机构的申请和评估,并颁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推荐证书。120多家机构按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国家级目前有7家,其中有4家主要承担行业内的测评工作,分别是电力、金融、教育和广电。

2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借鉴作用

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鼓励具有信息系统特色的行业申请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旨在对具有行业特色、安全建设情况又不便向外界透露的信息系统开展本行业的等级测评工作。在电力、金融、教育和广电4大行业中,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是最早获批国家级测评机构的单位,其成功经验对其它行业开展信息安全测评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中心设有3个测评实验室,分别挂靠在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电卓识测评中心。3个实验室均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接测评业务,测评业务指导统一归口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各测评单位的主要职能有:技术研究、安全测评、风险评估、业务咨询服务、行业相关标准及规范编制等,对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电力行业信息系统数量多,工业控制类信息系统占多数,其中三级系统有1700多个,四级系统有40~50个,按照公安部的要求,测评中心对本行业的三级、四级系统定期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3建立铁路行业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必要性

铁路行业的业务与电力行业十分相似,都属于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电力行业的信息系统主要是电网控制类系统,属工业控制专业,信息安全要求高;铁路行业信息化工作主要为行车控制、客货运输提供重要支撑,信息系统涉及控制和实时交易处理等,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专业性要求高。因此,借鉴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机构在本行业信息安全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有必要在铁路行业内部建立正规的信息安全技术队伍,对铁路行业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起支撑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