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02:05: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控实训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就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这门课程,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的现状,其次阐述了基于慕课的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的教学改革,最后分析和总结了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转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反思,即要完善基于慕课平台的教学实施过程;要加强对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的资源投入;要继续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慕课;项目导向法;翻转课堂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职院校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部曾公开发表声明,信息化教学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向信息化教学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和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实现教育信息化改革成为衡量学校发展规模的一把标尺。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作为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1高职院校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的现状
1.1课程定位不到位。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必修课程,更是核心课程。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大力发展,新的先进技术不断诞生,尤其是以汽车底盘部分的电子控制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汽车行业对掌握高新底盘电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应当提高对本课程的重视[1]。1.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具的匹配度不够高。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紧密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故障分析、检测、诊断能力,而分析诊断的关键是要掌握各总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这部分理论知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具,如液力变矩器,很难讲解清楚泵轮、涡轮、导轮的液体流向和扭矩传递过程。1.3学生基础薄弱,理论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普及,招生数量不断扩大,此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普遍存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思想上存在惰性,学习主动性差,遇到问题,存在回避思想。当然,他们最大的亮点是善于动手。
2基于慕课的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改革
高职汽修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
1课程定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普遍采用“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在校两年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第二个“0.5”是利用1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外完成顶岗实习,而第一个“0.5”则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2]。汽修专业高职学生在经过2个学年的校内学习后,基本上完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原理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但前述知识多是从知识自身结构出发,逐点学习。从内容上来讲,大多数知识点相对独立,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块状的,没有行成关于汽车整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未来的岗位以及顶岗实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将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面对汽车出现的故障,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功能,就是通过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将前2学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将前修课程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从而形成能够脱离课本的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能力。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就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形成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课程的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须满足以下特点:一是本课程的内容要面向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二是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要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3]。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紧跟汽车服务市场
课程的功能定位是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技能储备基础,因此,课程中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应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升,维修服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以往的经验去设计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脱离企业实际的情况。为此,通过到小拇指汽车服务会所、途虎养车、广东中域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维修企业深入调查,理清了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的日常主要工作内容,根据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确立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汽车维修岗位实际工作内容的出现频次,将工作内容划分为高频次工作、常见性工作、一般性工作和偶发性工作四类。其中,高频次工作主要包括车辆的保养、轮胎更换、发动机系统故障检修、空调故障检修、车体钣金与喷漆等内容。常见工作包括四轮定位、底盘异响检修、发电充电故障检修等。一般性工作主要包括发动机大修、空调压缩机故障、转向系统故障等内容。偶发性故障属于不常见、偶尔会遇到的不确定性故障。根据上述调研结果,课程内容设计了汽车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诊断两个大的模块。汽车保养和维护模块包括汽车一、二级保养的操作,这是维修工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内容。故障诊断模块主要包括发动机启动困难、工作无力、燃油消耗异常以及空调不制冷等高频出现的故障,也包括了底盘异响、充电发电故障检修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内容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应对未来日常岗位工作需求。
高职汽修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一线的汽车维修服务技术人员,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在校内完成维修技能提升的关键课程,是校内实训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学生消化吸收前修课程知识,完成顶岗实习的技能准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本门课程,部分教育工作者也对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本文对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对我校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期能为同类院校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课程定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普遍采用“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在校两年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第二个“0.5”是利用1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外完成顶岗实习,而第一个“0.5”则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2]。汽修专业高职学生在经过2个学年的校内学习后,基本上完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原理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但前述知识多是从知识自身结构出发,逐点学习。从内容上来讲,大多数知识点相对独立,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块状的,没有行成关于汽车整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未来的岗位以及顶岗实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将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面对汽车出现的故障,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功能,就是通过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将前2学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将前修课程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从而形成能够脱离课本的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能力。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就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形成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课程的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须满足以下特点:一是本课程的内容要面向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二是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要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3]。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紧跟汽车服务市场
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设计论文
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应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学习方式多以强调合作与交流的小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可以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的效果。该次教学采用围绕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汽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诊断与维修”学习任务为驱动,通过创设独特的学习情景,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内的各种职业能力,体现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特点。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二、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以及配合使用《THCEZX-1A型汽车整车电气系统实训考核装置技术手册》。2.学情分析授课的对象是笔者学院2011级汽车维修专业的40名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高级班学生。该次教学之前,该班同学已完成帕萨特轿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功用、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帕萨特节气门体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电路故障诊断必需的工量具使用方法和实训考核装置的相关操作。存在的不足是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特别是对电路图的理解掌握不足,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对故障排除的方法掌握较少。3.教学环境分析教学地点:汽车电控实训室。教学设备:10台THCEZX-1A型汽车整车电气系统实训考核装置。教学工具:X-431解码仪10台、汽车专用万用表10块、世达工具车10台、帕萨特全车电路图10册,理实一体化教室。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究
摘要:在职业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模式,也为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本文介绍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现状,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了理实一体化课程整体活动框架,并对实施的各环节进行概括性的说明,总结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课程中设计要点,希望对混合式教学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的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职教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实训条件与学生人数的不匹配,最终在教学往往是对理论和实验内容进行拆分,课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授课,对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分析,实践课再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存不可避免的导致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不一定完全同步,容易出现两者知识碎片化、理实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学生上理论课时枯燥无味主动性差,在实践课上,学生又不知道操作的原理,然后照着老师讲的操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务了[1]。总之,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现状。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灵活、及时和持续性的学习特点,被视为教育的“新常态”[2]。本文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重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活动,进行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的应用探索,希望解决在原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弊端,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教学教学质量。
1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两种或多种教学形式的融合,常说的混合式教学是指学生线上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线下在有教师的课堂上进行面对面教学,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完成教学的过程。但是,混合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混合,它强调的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3]。第一,两种学习环境的融合。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室延申到网络平台,以平台软件实现知识的传播。第二,两种学习理论的融合。在混合式教学当中,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理论进行指导,依据各理论之间的关联性,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目标[4]。第三,教学资源的融合。资源形式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进行学习,通过网络交互工具进行讨论交流,完成设计的教学目标。因此,混合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更是对学习空间与时间的融合。混合式教学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学习效果的目标[5]。
2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教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是高职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深化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与掌握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这为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因此分析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0引言
高职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培养。然而从当前汽车类职业院校教学情况来看,部分院校过于注重汽车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动手操作、创新与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导致汽车专业毕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汽车行业用人单位要求不符。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如何培养符合适当发展的人才,已经变成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地方性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提升与研究
摘要:世界一流学科的构架与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关系,而目前“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教育教学建设存在着现实问题。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教师不断创新与实践,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思想,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文章首先提出在“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教育教学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此阐述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了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方法以及教师的授课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地方性高校;自我完善;校企合作
教育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基。坚持以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使各高校自立于“双一流”建设当中来,在充分发挥各高校自身学科特色的同时,给高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特别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也给予地方性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在某一或若干领域跻身“一流”行列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教育教学模式在“双一流”建设中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核心和支架作用,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指出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实现差别化发展,成为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杠杆。这需要所有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先进科学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其目的是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随着“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考核,各地方性高校加速高层次人才引进、追求短期速成发展绩效的趋势加大。
一、“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教育教学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学科建设的要素有待提升。学科建设的要素有待提升。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省特色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和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制造与维修”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主要依托专业。但目前我院专业建设上存在知识创新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高质量人才有待培养和引进等问题,从而导致高水平论文和高层次。获奖指标有待提升,同时黑龙江又处于特殊的地理区域位置的差异化特征,这无疑又阻碍了高级人才的引进,这又增加了我们在建立一流学科方面的困难。(二)适应课程体系构成调整和面向社会的视域建设目前在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的学时相对减少,如何在课程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保证教学质量不变和满足社会的需求的情况下,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课学时,培养出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是目前亟需思考的问题。(三)授课内容应与时俱进。授课内容应与时俱进,目前选用的教科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容偏旧、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单依靠参考其他参考资料来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学内容是无法满足教学和学生应知应会的要求。(四)知识和技能一体化体系有待探索。对学生在知识摄取和技能训练方面的脱节导致无法有效地提高其应用动手能力。我们可以多借鉴国外和重点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建设可以培养人才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一体化体系仍有待探索。
二、学科建设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与创新
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分组教学与实践
摘要:电气系统是现代汽车正常运行与使用的基础,尤其是汽车逐渐向智能化转型,电气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多,对汽车电气设备的维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分析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实施现状,说明了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分组教学的必要性,总结了分组教学法应用的实践优势与优化方向。
关键词: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分组教学;实践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已经逐渐由传统机械型产品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汽车技术的升级引进了大量电控技术,使汽车的驾驶和乘用体验得到了相应提升,同时汽车的稳定性、可靠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1]。与传统汽车电控技术相比,现代化汽车的电控技术更趋于复杂化,并与液压、网络、信息等技术进行了有效融合,汽车中所使用的电器元件也不断增多,复杂的线路布置对于汽车电路系统的检修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汽车维修专业,电气设备维修课程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课程,面对社会对于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对传统电气维修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2]。
1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实施现状
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是汽修专业的一项重要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具备汽车电气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电气系统维修的实践能力。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涉及到汽车电气系统的总体布局,学生需要以汽车各部位的电气元件功能及布置特点为知识基础,将电气线路知识和故障检测知识应用到故障检修的实践中。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汽车电气系统故障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理论知识讲解偏多,实践操作不足等问题,同时复杂的电路知识和检修技术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实际质量不高。总体上讲,大多数学校的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旧沿用传统的模式,教学中多采用教师主导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这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单一和呆板的问题,学生的被动听讲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受限于教学设备的局限,学生的实践学习存在不足,而且很少接触先进汽车电气系统的维修实例,导致学生的学习纸上谈兵。与此同时,教学中使用的电气相关教材理论知识相对陈旧,已不能满足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为学生解决新车型的电气故障问题带来了难度。教学过程中,理论型教师偏多,而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失,导致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引导不充分,学生处理汽车电气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3]。
2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内涵建设研究
[摘要]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自2012年在全国开设以来,各学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各不相同,因此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进行内涵建设标准研究十分迫切。该文主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课程实施面加以研究。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
本研究仅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研究。
一、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全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情况做一下比较。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按国家要求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内涵可在课程实施中加以评价,这里不作比较。2.汽车专业课。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专业课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汽车各个系统的共性所能列出的四个系统。按照系统化教学方式应采用发动机、底盘、电气、电力电子驱动四个系统进行教学,但由于要突出新能源专业核心课,人为的将发动机、底盘、电气三个系统作为专业课统一在“汽车构造”“汽车电气”“汽车电控系统”来代替,而将新能源汽车特有的课程独立成专业核心课。3.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汽车机械制图或识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单片机技术应用基础”“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汽车总线技术应用基础”等。下面针对四门课如何开设加以说明:(1)“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未作知识更新,在直流电部分未重点补充电动汽车高压直流供电网电路及其防护;在电工交流电部分未重点补充电动汽车交流供电网电路及其防护;电工学中电机部分只有异步电机,未重点补充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直流无刷电机课程。最后,要将晶闸管内容转置“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基础”中讲解,晶闸管明确为电力电子元件。(2)“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据统计截止2020年几乎没有一家学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开设“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这是全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基础课的重大失误,是脱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国家汽车教学标准的一个证明。追其原因一是不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变频器、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等全是电力电子方面的应用,从而未开设本课程;二是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先例资源,导致教师或专业负责人无法照猫画虎。(3)“汽车单片机技术应用基础”。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大部分都开设“汽车单片机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但在内容上未做出相应的改变,属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汽车单片机技术应用基础”在内容缺失上的失误。追其原因一是不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变频器、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未来智能汽车零部件等都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类的并行单片机,而非8051这种串行单片机,从而未开设本课程;二是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先例,无法照猫画虎。(4)“汽车总线技术应用基础”。“汽车总线技术应用基础”在内容上未做及时改变,属内容缺失。追其原因一是不知道新能源汽车在LIN/CAN/FLEXRAY/MOST/ETHERNET等五种网络的都有应用,而仅对LIN/CAN内容进行。目前的状况是总线共有7层,按要求高职高专只要掌握第6、7层即可,实际第6和7层没有做到电路原理和应用相结合,这即是教材开发的问题,也是师资问题。4.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核心课。目前全国有三种类型的专业核心课实施方式,优缺点如下:(1)第一种将“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论”“纯电动汽车构造原理与检修”“混合动力汽车构造原理与检修”“燃料电池汽车构造原理与检修”这四门课作为核心课,本质是按新能源汽车纵向发展的类型。方案看起来新能源汽车特征明显,但实际操作时重复内容需要加以避免。(2)第二种将“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论”“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原理与检修”《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原理与检修”“整车控制系统原理与检修”这四门课作为核心课。本质是按新能源汽车共用的技术进行开设课程,缺点是将电池、电机这种教材中一章级别的内容上升为一门课程有升级内容的趋势。不利于高职高专定性不定量学习的宗旨,也易割裂电池、电机等彼此之间的联系。(3)第三种是将新能源汽车的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共性和特性全部提取出来形成“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原理与检修”“汽车电气构造原理与检修”“汽车电力电子驱动系统构造原理与检修”四门课程作为核心课,本质是按新能源汽车共用的技术基础进行开设课程,是未来所有汽车专业开设的课程。目前这种方案中不能明显体现新能源汽车的课程,并不适合当前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课程一定要突出显现的情况,适合新能源汽车大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届时人们不再称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5.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方向课。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方向有汽车研发服务、生产制造与装配、售后技术与服务三个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方向应侧重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服务工作、汽车制造与装配工作、汽车售后技术与服务工作的具体应用的教学内容研究,而不是将新能汽车的结构、原理本身要做明显的专业区别,因为新能源汽车结构、原理与燃油汽车除电力电子驱动系统外,并无区别。6.其他拓展课。目前,通常将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车联网技术等作为拓展课,不再说明。
二、课程实施
机械专业订单式培养策略探讨论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专业“订单式”培养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发展现状思考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应从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一、机械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已经不断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同时在不断的提高,现代企业中大量机器设备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为设备所左右,机械设备日益向大型化、精密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然而,机械自动化专业价值观念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人才匮乏,已经不适应目前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管理等项工作。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的转移,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就教学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就教学模式而言,是以提高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工业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操作、调试与维修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技能的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及数控设备的操作、保养、调试、维修、工艺编制、运行管理,一般复杂程度机械、电子设计工作。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是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贴近市场,其优是能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订单式”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