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课程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2:51: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工课程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工课程培训

电工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电工课程中存在教学对象多元、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一般和考核评价方式简单的问题,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适应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指出电工信息化教学模式包括雨课堂、翻转课堂、微课与军事职业教育方式的结合,同时提出对教学改革应把握教员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考核评价方式的完善以及军队院校环境特点的考虑等问题。

关键词:电工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武警部队士官教育以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士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以深化士官制度改革为契机,为建设现代化武警、有效履行使命提供人才支撑。武警部队营房维修专业士官教育主要培养适应武警部队建设和执勤、抢险救援需要,胜任后勤军事设施维修工作,具备专业维修技能的技术兵。电工课程是建立强军胜战能力的专业技能课,作为主干课程之一,担负培养合格营房维修电工的职责,随着使命任务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1]。在电工课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更好地满足实战化教学,培养懂理论、善操作的技术能手。

一、电工教学现状分析

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电工课程是岗位业务类课程,重点提高学员电气系统安装、调试、维修水平的能力。课程具有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这些特征对课程教学有着更高要求,在教学中面临着教学对象多元、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一般和考核评价方式简单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多元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电子电工教学论文

摘要:文章对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教学结合做了简单的论述,指出了信息技术在电子电工教学中的优势,提出了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教学相结合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子电工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希望能够加快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教学的结合,从而提高电子电工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电工教学;结合;策略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开始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电子电工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必要将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教学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电子电工教学中,这样,能够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1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广泛融合于教学中,通过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课程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最终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在新课标背景之下,将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教学相结合,不仅仅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必要的媒介,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加快改变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将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教学相结合,已经在很大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中,有必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构造出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手段下,要求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统一,加快学生智能的发展[1]。

2信息技术在电子电工教学中的优势

查看全文

电工电子信息技术论文

1中职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现状

就目前来说,任何行业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首先便是需要资源的投入,不仅仅是包括了资金,还有人力、物力等等一些。而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来说,基本少处于投资较少的不利环境中。一方面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的不足,造成资源的紧缺,而在另一方面,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未能正确的理解,导致了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仅是流于形式,而这将不利于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课程的整合。

2加强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整合的措施

2.1建设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体系,为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提供坚实的后盾要想信息技术在中职电工电子课程中有效的发挥作用,首先需要的便是为信息技术建设坚实的后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有的便是资源方面的。首先,中职学校需要的便是为电工电子专业配备专业的设备,为他们上课做好物资上的准备。同时还要加强老师的培训工作,虽然偶我们一再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老师仍然是这堂课的引导者,所以老师对于多媒体等一些信息技术的使用的熟练程度也还是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的。再好的设备,老师整体素质跟不上也是对于资源的一种浪费。

2.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对于电工电子课程的兴趣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电工电子的课程老师便是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主动地思考问题。特别是电工电子课程有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具有一定的难度,仅仅是依靠老师语言上的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而这些都是不利于整个课程的继续的。所以说,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对于电工电子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从而保证电工电子课程的进一步深入。

2.3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整合,确保信息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任何一门课程都是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的,而在电工电子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也便不是任何时候都是适合的,这也是需要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研究的。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使用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作用很难有效的发挥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有可能整堂课的效果都是大打折扣的。所以说,对于电工电子课程的内容,老师一定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确保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都能够以最为正确、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新知识的再构建,确保每一堂课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加的生动。

查看全文

职校维修电工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工行业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特别是在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工及自动化设备和产品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职业学校维修工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学校维修电工专业课程改革

职业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教结合的改革之路。我国电工行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给职校维修电工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一、构建综合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1.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突出“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教学内容更新颖实用,如PLC技术、变频器技术。相关电气软件的充实与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的终生发展要求紧密联系,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形成行动体系的框架。避免过去学科化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不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形成多个互相支撑的技能模块,其有效组合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职业能力。如MPS搬运站模块实训就整合了PLC、气动技术,传统电器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课时安排可以减少基础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和实习,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查看全文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创新教育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制造行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汽车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而汽车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普及,也让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相关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攀升。但是相关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对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却一直有所缺失。为此,近年来,我国的各大职业院校都在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这一课程上不断改革创新,旨在为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创新教育;具体措施

我国职业院校对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一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弊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而教学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学校对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普遍较低。面对这种情况,为了给我国的汽车发展行业提供新兴人才,我国职业院校急需对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创新和改进。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我国职业院校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职业院校培养更多优质人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各职业院校创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提供参考意见。

1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不够注重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对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使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课堂更加多样化,为学生营造轻松趣味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对于新媒体技术等其他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促使教学的课堂能够更加直观新颖的将汽车电工电子的相关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对于学生的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1.1教学目标计划针对性较差

查看全文

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论文

摘要:本文从电工专业的技能训练论文教学为切入点,借鉴国外的“模块教学法”本着“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就业”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竞争力。对如何在电工技能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及能力评价等模式进行变革,做到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模块教学法(MES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我校在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实施对象

电子电工专业一年级学生,生源状况:初中毕业生及结业生。入学时没有任何专业基础。

查看全文

电工自动化实训实践与研究

一、电工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1.完善实训条件

电子电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经过这几年建设,基地设施条件、实训教学与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基地目前由12个实训室、1个通用电气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1个SMT生产线实训车间构成,使用面积增加到3000m2,设备总价值近4000万。其中电工实训、数电、模电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的,电工实训添置了各类低压电器、仪表、开关、救护模型等设备。PLC变频实训室新增加了欧姆龙、西门子等系列PLC综合实训装置;恒压供水实训装置、变频器、计算机等。新建了电力拖动及供配电实训室、液压传感实训室、现代控制技术实训室、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自动化实训中心、SMT实训车间,新购置了各种磨床、铣床、镗床、钻床车床电气技能培训考核实训装置;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实训装置;FESTO过程控制系统、MPS控制系统、FMS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亚龙YL335B生产线、SMT生产线、标准的北美PAC培训系统一批。不仅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和综合技能教学要求,而且能满足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还可为社会开展维修电工、电子调试工及电子装配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我们高职学院来讲,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职业素质高、敬业精神好的实训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提升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同时,更注重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含离退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师资水平满足教学要求,逐步形成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2011年我校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简称GE公司)旗下GE智能平台签订了的大学计划合作协议,GE公司对我校教师进行PAC、IFIX等自动化软件系统培训、提高我校教师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同年派出5名专业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此提升了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3.专业教学改革

查看全文

电工技术课程思政设计研究

摘要:以《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探索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于教学之中,在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育人目标,建立《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育人双大纲;探索通过知识点、案例、电路分析方法、社会热点问题、实验教学等多渠道融入课程思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阶全程育人模式,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育出专业素质过强,思想过硬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电工技术

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电工技术》课程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该课程面向本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授课。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支持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解决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在《电工技术》一流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

1《电工技术》课程目标

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立德树人,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结合工科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融入与学科相关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等课程思政方面的内容[2]。《电工技术》课程在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育人目标。具体体现在:(1)知识目标。掌握电路基本定律、定理、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掌握电动机、变压器、电气控制元件、电工仪表工作原理等专业知识;掌握与职业技能相适应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机控制电路、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等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2)能力目标。具备电路分析及计算的能力;具备进行综合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的能力;能够进行电路搭建、电路故障检测和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3)素质目标。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具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4)育人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尚科学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有刻苦研究、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2《电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查看全文

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子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结构的不断改革,对于电气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校对于电气工程的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阶段我国开设有电气专业的高校中,电气工程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中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将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升训练的效果以及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研究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子电工应用技术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子电工;应用分析;实践训练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电气工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宽,知识内容体系不断的发展壮大,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对自身的电气工程专业的学习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实践训练等作出一些调整以适应现在的电气工程。其中特别需要加强的就是实践训练方面的知识,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电子电工技术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电气工程师。

1电气工程训练以及电工电子技术实践的现状

电气工程训练是提升我国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电气训练以及电工电子技术培养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实际的电气工程操作环境,更加直观的熟悉掌握电气工程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帮助学生在以后更快的融入到工作中。现阶段我国的电气工程训练以及电工电子技术实践的内容主要有基本的电子电工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日常安全用电常识等。主要将这些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比较基础的知识,只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子电路以及物理电学的知识;第二层是综合向的层次,在学生学习了基础知识之后就可以学习一些比较深入的电子电路以及电机拖动的相关知识;第三层强调学生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电气知识之后,在完成基本的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现在对于电气工程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还需要熟悉现代的电气设备与加工手艺,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应该针对这些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2电气工程训练以及电工电子技术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查看全文

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思考

水利职业教育是水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2]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产教融合是面向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3]福建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基层水利人才队伍瓶颈的重要手段。

1福建省水利职业教育供需现状

1.1福建省水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水利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基础产业,在福建省实施“一带一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大发展战略中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福建省积极打造放心水、平安水、高效水、生态水“四水”目标,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水利骨干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五大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发展,人才为本,水利技术人才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首要资源。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建后管护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基层水利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据福建省2017年水利系统人才需求调研与统计分析,未来3至5年福建省每年大约需要1500名高素质的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人才自然更新补充到水利行业人才队伍中。水利行业用人单位未来三年招聘计划对本科以上层次的水利人才与高职高专层次人才需求比例基本相当,为51.3∶48.7。1.2福建省水利职业教育供给分析。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简称福建水院)是福建省唯一以水利水电行业为办学特色的水利高职院校,是福建省高职(专科)层次水利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经过近60年的水利职业教育经验积淀,福建水院水利工程系每年为福建省输送500多名涵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量、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监理、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1.3福建省水利职业教育供需矛盾分析。当前福建省水利产业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转型升级,水利人才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和水利产业需求侧在专业结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上还不能完全对接。一方面存在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水利产业转型升级和水电建设单位落实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发展战略,对水利水电技术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具备信息化处理能力、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懂国际工程建设与管理规则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荒”愈演愈烈。真正适应福建省水利转型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足、质量不高。水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市场呈现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并存,更高端人才需求与低端人才供给之间出现严重的供需错位。[4]

2福建省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实践及成效

针对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出现的脱节问题,福建水院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深入福建省26个市县区近百家水利水电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全产业、多角度的水利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主动对接需求侧,把准福建水利人才需求的脉,找准“病因”,“对症下药”。2.1以水利产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成立福建省水利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水利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服务。以水利产业链为导向,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制定《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按水利产业需求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将水利“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2014年响应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开设水利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福建省基层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的水利技术员;2015年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供水安全对水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开设了水务管理专业;2018年响应国家智慧城市、智慧水利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对GIS人才的需求,依托现有的工程测量技术省级示范专业,在福建省率先开设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无人机方向)专业。形成了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核心,涵盖工程测量技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电站动力设备、水利工程监理、水利工程、水务管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等骨干专业的水利专业群。主动根据水利产业需要,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转变了水利专业群的发展方式,由过去被动跟着兄弟学校改、盲目开设新专业变为主动根据产业需求改,精准开设新专业,解决了以前水利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水利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对人才链需求响应不及时、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随着水利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水利行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针对水利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福建水院积极拓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1)探索“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精神,与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合作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共同构建“专业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三结合”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福建省多家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专门要求,与福建路港集团、中水十六局、厦门安能建设有限公司、福建省汀江水电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中禹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招生招工一体化、企校合作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构建以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主动服务水电工程企业“走出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2016年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与中水十六局合作开办“闽江国际”订单班,按照“2+0.5+0.5”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面向国外工程实践一线的水电工程技术人才。合作企业设立“闽江国际班”奖学金,为学生到国外工程项目部顶岗实习办理出国(出境)手续,提供交通及住宿费用,并按准员工享有一定劳动报酬。2.3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1)响应福建水利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依托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王光谦院士科研团队的科研平台和智力优势,通过校校行企四方合作,共同搭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数字流域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清华大学海西水利综合实践基地”和“智慧水利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四个科研技术应用平台。科研技术应用平台承担了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支持的《闽江沙溪数字流域模型建立及其应用》、《基于遥感和大数据技术的河长制信息化建设研究》横向课题和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金支持的《基于数字流域的敖江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及应用》、《基于GIS与RS技术的洪水淹没分析研究》等1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利用科研平台与三明水利局联合开展“三明智慧水利防汛指挥决策系统”技术攻关,为水利行业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了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2)利用学院所属的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所,主动服务福建省基层水利企事业单位技术需求。2013年以来,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小型水利工程、工程造价、工程安全评价、水电站扩容增效、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资源论证等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62项,所属工程投资规模达2.82亿元。为水利基层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服务,培养锻炼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3)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开发职业培训模块。为提高福建基层水利行业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满足福建省水利企事业单位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及岗位升级的需要,学院开发了福建省水利技术人员中高级继续教育、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能等级岗位升级考核、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水电站增效扩容和乡镇水利站站长培训等八大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模块,2015年以来累计培训6987人次。2.4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福建水院多渠道提升水利专业群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严格落实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工程技术咨询服务;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所属专业领域的国家级注册执业资格考试;成立水利行业技能大师(导师)工作室,聘请水利行业首席技能大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践环节指导;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互聘制度,聘请行业企业资深技师和工程师到学校兼职教学与指导,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任工程师。目前,水利专业群教学团队中具备“双师型”(指讲师以上职称同时具有技师或工程师或各类注册执业工程师资格)教师27人,占比84.3%,有力地支撑了水利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政校行企合作,共建共享水利实训设施。2016年与福建省水利厅共建共享水土保持科教园和安全生态水系示范实训基地,与学院所在地水利局共建共享水质检测中心。与中水十六工程局等21个省内知名大中型水利水电企业签约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每年为企业举办相关业务培训及校内外职业资格鉴定。政校行企合作,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实训设施服务社会的水平。(3)坚持立德树人,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高度融合。福建水院积极开展“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大思政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水利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标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与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把“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全行业培育“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水利工匠精神。

3思考与建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