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养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7:08: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养成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养成教育实践管理论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根据这一要求,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立题进行“养成教育”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质时,我们认为思品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有别于小学其它学科,具有“教养课”的性质,它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我们的这一观点与有的论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修养课’”的论点不谋而合。

二、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查看全文

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投资大、见效慢,需要长期不懈的营造。

一、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学校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日益强化的物质利益观念使学生行为越来越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较为薄弱;学校重规范的知识传递,忽视习惯实践和培养,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脱离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从小学生做起,从小事着手,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基。

二、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对于儿童自身提高和未来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不可忽视的奠基意义。中共中央《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在一天一天的训练和培养中积淀下来,才能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品德和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道德素养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抓好小学养成教育的构想

查看全文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德育研究

【摘要】在国家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中,强调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施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阳光积极地成长是教育的基本。教师需要认清目前的形式,将德育工作的教育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科学的态度和手法实行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深化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在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过程的实践探索中,发现对小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促使学生文明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使得学生养成教育更有效。

【关键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校本德育教育;综合素质

礼仪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面貌的体现和文明水平的标志。文明礼仪的养成和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从小开始教育的,关系到每个学生从小至以后的积极健康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民族整体形象的提高。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和智力方面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小学时期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对其文明素养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开展校本德育教育研究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德育的意义

学校德育是指学校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建设和心理教育的合称。思想意识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政治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应该从小有一种爱国的热情和情怀,认识国家。品德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形成良好的习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文明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当具备的素养。心理教育则需要按照学生的心理发育和变化的不同,通过心理学教育和教师说教引导教育,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阳光积极向上的健康成长。德育教育之于学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过程,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成长。德育教育的培养手段一般无二,但是由于学生个人和受到的影响不同,所以又会有很大的差别。从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着手开展德育教育研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正常的成长发展,增强了校本德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以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引领结合的校本德育及其特征

查看全文

养成教育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水平不一,教师为达到针对性教学目的,对其采取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教育理论与方式。简而言之,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道路是当今首要问题。在高职院校教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直为人所关注。将养成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水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养成教育;高职学生;管理策略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学校报考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在这种全民接受教育的潮流中,高职学生教育前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前提下,对其思想道德培养也在逐步加强。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探讨,如自制能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足等。因此,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工作重中之重。

一、养成教育内涵及特征

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高职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这也是其自身弱点所在。因此,通过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对高职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高职教育目的所在。其中养成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行养成教育前,教师须明确其内涵与特征。(一)养成教育的内涵。养成教育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指通过对学生的长期培养,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指的是一种长期的且有目的性的教育方式,养成教育的关键点在于教育,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而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养成教育的目标。养成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目标,初级目标指的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在大脑中形成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人体条件反射。习惯指的是人的思维、行为活动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行为。高级目标指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三)养成教育的重点。养成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成长,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水平不一,因此付出比结果更重要。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使之更快达成养成目标。

二、高职院校进行养成教育的意义

查看全文

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关键,对培育现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95后”大学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70、80”后相比,心理素质、思想、个性等方面差异显著。对于“95后”,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议论和忧虑。拟从这些现象着手,结合自身的高校学生管理经验提出一些研究对策。

关键词:养成教育;95后;大学生;德育

1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总体而言,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是健康的,但还存在许多不乐观且不容回避的问题,往往使我们陷入一种“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如:网络成瘾、偷盗诈骗、打架斗殴、打牌赌博、破坏公物、乱扔垃圾、损人利己、厌学逃学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此时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价值观念不稳定并存在着许多价值观念误区,如:用物质追求代替精神追求、用竞争代替合作、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等。1.2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1)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养成教育还不够重视,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往往沦为空话,养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不到位也影响着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养成教育工作往往只停留在开会、布置工作等形式,没有真正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3)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容易引起一些大学生心理和社会问题,在客观上加大了养成教育的实施难度。(4)各高职院校养成教育资源缺乏,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2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以大学为主体,在家庭与社会的合作下,根据大学生身心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大学生发挥影响,促进文明习惯的形成和进入社会应有的多种能力[1]。2.1强化养成教育是规范高职院校学生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以中职和高职生为主,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行为习惯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心理和身体发展水平处于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的阶段。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还是自我意识,都还处于成熟的过渡时期[2]。大学生还在成长发展中,可塑性很强。因此,高职院校相比其他高等院校来更应该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2强化养成教育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及塑造主体人格的内在诉求。沐浴改革春风的“95后”无论在思想、人格和人际关系方面都更加开放,在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学习和研究等方面也更加实用。但部分缺乏“70、80后”刻苦耐劳精神,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在基本素质缺陷与心理需求的矛盾中,在社会责任与自我中心的矛盾中,他们更容易混淆,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3]。因此,强化养成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有效手段,从而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自身能力及塑造自身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道德素质渗透职业技能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职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宜采取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的策略,使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校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初中级人才,其发展如何,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关系到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进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是经济和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应加强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人才,将道德素质渗透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当中。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处事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养成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也要具有职业学校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加深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情,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

二、加强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原因

查看全文

制度文化调节高校社会关系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和贯通性,它既是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其基础与养成教育规律探索的结果。要根本解决高校制度文化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制约性因素,就是要优化与融通制度文化,推进大学生制度化建设;要重新审视与革新大学理念,培育大学人文精神,调适与整合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心理。

[论文关键词]制度文化养成教育对策文化心理

制度是一种规范性文化,“社会规范和制度对人们行为指出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样式”。①高校制度文化实际是人们对“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等”。②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学存在与大学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及文化心理调适制度,其本质是行为问题及影响人行为的思想观念、习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文化范畴。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既是大学养成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互动功能

高校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的组织形式(结构)和存在于高校中现实的正式、非正式制度(规范)的总和以及大学人对大学制度的设计、执行、监督以及变革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理性原则和认可程度等观念体系的总和,包括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制度以及人们对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等。它既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也包括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等,既是高校发展中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的结果,也是学校为适应教学管理由专门部门经过特定程序制定的,是高校发展的内在支撑,是调节高校社会关系的稳定器。

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陶行知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的行为规范和严格的管理与教育实施过程。高校制度文化既是养成教育的外壳支撑,也是内在价值保障,二者协调发展,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功能。

查看全文

TPR幼儿英语教学法特征论文

摘要:近几年,英语教学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些新型的幼儿英语教学法应运而生。TPR教学法是幼儿英语教学法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通过阐述TPR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来分析TPR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对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具体探讨其在幼儿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与其它教学法的运用,最后提出在该领域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TPR”理论TPR教学法教学模式

一、传统英语教学与TPR教学法

TPR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强调听力理解领先;②学生需要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③允许学生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参与活动;④教师的教学应该强调意义而不是形式。

相比之下,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是语法教学,即通过传授英语的语法结构,培养初学者的语法结构意识来掌握语言。如,“Thereisabookonthetable”“,Itisnotadog”,传统法讲解“Therebe”句型、动词单复数、冠词的用法、介宾结构“、It”句型及否定结构。简单的两个句子,涉及到了这么多基本的语法知识,即使弄懂了,但学生一开口,还是单复数不分,肯定与否定混淆,甚至于大学的学生会话中还犯“heshe”不分的毛玻同时,类似的“标准语法”句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接触到。因此传统的语法教学教的不是生动的口头语言,而是书面语,即“死的语言”,幼儿极难掌握。

TPR幼儿英语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幼儿爱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让孩子通过跑、跳、做游戏学英语,而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听讲,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学习情绪主动,注意力持久。如果幼儿发音不准,老师就要自然状态下不停重复,直到发准为止,幼儿也不必重复老师的话,但要按老师语言的涵义反应。幼儿对老师发出信息的反馈越正确,表明对老师信息的理解越准确。心理学家证实,强迫幼儿重复老师的话会引起幼儿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限制幼儿语言学习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查看全文

做游戏开展幼儿英语学习论文

论文摘要:近几年,英语教学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些新型的幼儿英语教学法应运而生。TPR教学法是幼儿英语教学法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通过阐述TPR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来分析TPR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对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具体探讨其在幼儿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与其它教学法的运用,最后提出在该领域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注意问题。

论文关键词:“TPR”理论TPR教学法教学模式

一、传统英语教学与TPR教学法

TPR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强调听力理解领先;②学生需要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③允许学生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参与活动;④教师的教学应该强调意义而不是形式。

相比之下,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是语法教学,即通过传授英语的语法结构,培养初学者的语法结构意识来掌握语言。如,“Thereisabookonthetable”“,Itisnotadog”,传统法讲解“Therebe”句型、动词单复数、冠词的用法、介宾结构“、It”句型及否定结构。简单的两个句子,涉及到了这么多基本的语法知识,即使弄懂了,但学生一开口,还是单复数不分,肯定与否定混淆,甚至于大学的学生会话中还犯“heshe”不分的毛玻同时,类似的“标准语法”句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接触到。因此传统的语法教学教的不是生动的口头语言,而是书面语,即“死的语言”,幼儿极难掌握。

TPR幼儿英语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幼儿爱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让孩子通过跑、跳、做游戏学英语,而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听讲,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学习情绪主动,注意力持久。如果幼儿发音不准,老师就要自然状态下不停重复,直到发准为止,幼儿也不必重复老师的话,但要按老师语言的涵义反应。幼儿对老师发出信息的反馈越正确,表明对老师信息的理解越准确。心理学家证实,强迫幼儿重复老师的话会引起幼儿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限制幼儿语言学习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查看全文

上学期初中德育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特色。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学做真人。

三、工作重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