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3 14:20: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建设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德育建设论文
1.不信守承诺。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诚信意识,对于他人提出的无法满足的要求,出于面子却居然满口应承而不践行诺言,最后只好失信于人。
2.考试作弊现象呈上升趋势。这是高校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最令高校管理者深恶痛绝的失信行为。
3.消费攀比现象严重。大学生中流行各种各样的人情消费,如同乡会、同学生日会、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大学生的恋爱费用同样居高不下,他们互送礼物、周末舞会、出外旅游都要花掉不少的金钱。这些人际消费的蔓延,既增加了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大学生在追求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就会产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因此相互攀比就有了产生的土壤。
4.虚假包装越来越厉害。这种现象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他们一方面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吃亏,于是在应聘材料上造假,不计其数的“冒牌学生干部”应运而生。
5.拖欠贷款现象严重。央行征信管理局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之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的比例较高,某些地方违约率达30%,因而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举步维艰。
6.学术造假盛行。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作业;只要你付钱就可以请别人帮你完成论文;东抄西凑的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于是,大家的心态不平衡了。学术与金钱建立了牢固的关系。
小学德育建设改革论文
新时期德育工作要在改革和建设中加强。
从宏观上说,中央近年来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政方针基本不变:即
(1)德育的性质不变。就是始终坚持学校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2)培养目标不变。即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德育的基本任务不变。即执行中央《通知》中提出的德育基本任务,就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德育的主旋律不变。即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德育实效性建设论文
摘要: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都是党和国家交给学校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提高领导意识着手,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同时,要以教学为中心,在学科教育中积极渗透德育知识,再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德育;思想道德;德育实效性。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一、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原则等,并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世纪之交德育建设论文
20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它不仅是新世纪的开始,而且是新的千年纪元的起点。不论过去和未来,不是每个世纪的人们都能遇上千年转换时刻的;而我们这些在当代生活着的人们,却有幸遇上这千年轮一回的时机。
2000年,作为未来的象征,它影响着人们的心态,激发着人们对它积极的思考、谋划,引发起人们对它美好的憧憬与向往。
对我们国家来说,从现在到2010年,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描绘了宏伟蓝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设计了远景目标;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为我们制定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德育的发展,思考德育改革和德育现代化问题,认识它的意义,谋划它当前的改革,设想它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迎接未来要做的最好的准备
迎接未来世纪要做什么样的准备?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迎接未来不抓科技不行,抓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抓好教育,要抓好科技教育,又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邓小平早已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回顾历史与现实,展望未来的发展,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邓小平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和深远意义。以往的国际竞争,主要是战争形式,强国以炮舰手段,掠夺弱国。未来世界范围内,仍有竞争,但主要是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市场就是“战场”,商品就是“武器”。要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就要提高人的素质,生产出精良的“武器”。为此就要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必须要依靠教育,依靠道德教育、依靠科技教育。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改革上。”[1]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作出论断:谁掌握了21世纪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迎接未来要做的最好准备,就是抓好教育,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对科技和教育(包括德育)作用要重新估计,不能静止地、停留在当前的视野内去认识,而应以发展的眼光,从未来的视角去认识。我们既要看到当前条件下科技和教育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更要看清它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与日俱增的发展趋势,既要看到当前,更要看到21世纪。21世纪,一个“全新文明”即知识社会的文明,或信息时代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将或迟或早地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第二次浪潮体力型经济”将过渡到“第三次浪潮智力型经济”、“超级符号性经济”。“知识的作用、意义和本质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广义知识包括数据、信息、意象符号、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成为“经济的主要资源”,最重要的财富形式不再是“物”而是知识,高科技工业中机器和产品,其作用的有效性“以月或星期来计算”,“速度经济”将取代“规模经济”。知识信息的发展和分配,将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活动和权力活动。[2]“知识的重要性将随着时间的每十亿分之一秒的推移而增加”。[3]与此相关的,教育的价值日益重要。美国学者刘易斯在论到21世纪教育时指出:工业时代的推动力是能量(石油、煤、原子能),信息时代的推动力是信息;教育在工业时代是陪衬,在信息时代是基础。[4]但我们不能把教育仅仅理解为科学技术教育,还应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连托夫勒也认为,广义的知识包括“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金钱万能”,将被“知识就是力量”所代替,轻视知识作用,对财富的“物质至上主义”,“除了职业教育外,其他教育都是浪费”,“文科和生意成功毫不相干”等观点都是错误的[5]。21世纪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知识、智力方面,也表现在理想、道德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化”,尤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我们认为只重科学知识教育,轻视思想道德教育,只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等,都是错误的。
学校社会主义德育建设论文
提要: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德育工作,他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多次科学地阐述了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指出德育的原则和方法。邓小平德育思想立意高远,内涵深邃,涵盖面广,对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文:
一、学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他在这方面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德育工作的客观地位。
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很大变化。……当然,我们总还要做教育工作,人的工作,那是永远不能少的。但是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1990年3月,他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第355页)这两段话讲的是物质与精神、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一般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因此,可以认为这两段话讲的是德育与经济工作的关系。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广狭之分,狭义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的关系,即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广义是讲德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从广义讲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这反映了总设计师的德育大思路。他指出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又指出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德育工作的能动作用,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把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纠正德育工作“万能论”和“无用论”,防止“左”右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治安学教材德育建设论文
摘要: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之一,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保证。目前治安管理学科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治安教材建设总体构架缺陷明显、教材层次区分度不够、对很多现实问题研究不够、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可以通过分类编写教材、分层次编写教材、加强案例教材建设和创建一体化教材模式,来加强我国治安管理学科教材的建设。
关键词:教材建设;治安学;问题;对策
Abstract: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isoneoftheimportantaspectsofcoursesconstructing,basingonitsstableteachingorder,increaseteachingquantity,guaranteethetalentedpersoncultureassignment.Thecurrentpublicorderadministercourse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sveryfast,buttherearesomelacksstill:thetotalframedisfigurement,notenoughtotheteachingmateriallevelofstructuredistinctiondegree,notenoughtotherealisticproblemsresearch,intersectandrepetitiontotheteachingmaterialcontents.Wecanintensifythepublicorderadministercourseteachingmaterialthroughmanyways:classifyingtheteachingmaterial,delaminatingtheteachingmaterial,enhancingthecase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sandcreatingtheintegralteachingmaterialmode.
Keywords: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Thepublicordersubject;Problem;Strategy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像治安学这种新兴的学科来说,其意义更为重大。本文从治安学出版的教材入手,加以系统归纳和评述,以期比较全面地反映治安学科教材的出版现状,希望就此抛砖引玉,以推进治安学科整体的完善和发展。
德育科学化深层次建设论文
(一)当前德育科学化进程中的三个误区
1.把德育目标当做德育起点。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常把学生德育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错误地当作德育要求的起点,把学生要经过长期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才逐渐形成的德育目标当做起始阶段的衡量标准。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觉得做一个教育者所要求的人太难和太遥远了,从而失去信心。这种教育方法或过程也易于导致学生对德育工作者的教条说教和行为规范要求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异动。我们在现实中对学生的德育要求与学生当时相应的思想、心理和认知发生错位,忽视了“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教育规律。理想教育的起点要求太高,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这是在说教,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产生这种失误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者受到习惯于按固定定型目标要求来“塑造”、“转变”青少年品德的定势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新形势下学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变化、新表现,哪些是积极因素、中性因素、消极因素,如何引导、疏导等方面缺少深层的分析研究。
2.德育过程中重外炼轻内化。在对青年学生的德育过程中,我们常看到教育者想尽各种办法给学生定德育量化指标或约束条款,然后根据这些衡量标准来处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且给予评价。这一德育教育操作过程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其整个过程明显体现出只是表面重视了学生的德育内化过程中的外炼性,而且这一过程明显的或隐性的都是以建立在一定的强制和惩罚基础上来实现的。学生缺乏把德育认知和规范要求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内化机制,只在日常生活中惯常性的遵守和维护,容易让学生按时空和对象的需要而产生“作秀”应付举动或场面,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表里不一”:在学校表现“优秀”而在家表现“糟透”。导致把学生的德育看成单纯的外炼,忽视内化过程,把两者相分离的原因是:我们未能清楚地认识品德内化过程的各种机制、各个环节及其规律,过于重视德育教育的眼前效果,忽视了长期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德育过程的科学化建设应把品德内化规律的探索、内化机制的建立作为突破口。
3.把整体化、序列化等同于科学化,使德育科学化外部建设与内部建设,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操作体系的建立脱节。在对青年学生的德育实践中存在把整体化、序列化建设等同于德育科学化的认识和做法。具体表现为把大量时间、主要精力投放到如何使德育外部规范形成体系、形成序列上,而对构成体系、序列要素的合理组合、整体优化以及如何建立与之相应的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相应的可操作系统等深层建设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认识。系统建设的目的不是整体化,而是整体优化,不只是有序,还要合理。
以上三点是当前我们在德育科学化工作中存在的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深刻认识和总结有利于我们的德育科学化,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德育化的效果。
(二)德育科学化深层次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主要有:德育课程地位的失落;课程内容的失宜;课程实施的失效;课程评价的失实。德育课程建设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课程目的的一元性与学生需求的多元性的矛盾;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的矛盾;德育内容的精神性、思辨性与科学方法的实证性、精确性的矛盾。要使德育课程建设走出困境,课程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的德性;课程内容建设应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课程实施要加强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以评价促发展。
关键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
在我国,尤其是在我国的高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是国际上绝无仅有的。党和国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广大教师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德育理想和德育现实间的反差明显。提高德育效果的举措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联系社会要求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德育“高投入”与“低成效”之间的尖锐矛盾,关键是要直面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分析陷入困境的根源并找到出路。
课程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而产生并发展的,培养人是课程的本体功能。德育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本质的。本文在讨论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时,是站到文化的本质是人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高度,站到人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看,课程的本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及其活动。[1]在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是一种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性的教育行为,而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内部的仅仅涉及教育内容的孤立的课程行为。
一、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的困境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论文
一、立足于学校实际,建设农耕校本课程
我校紧紧将“两园”基地实践作为校本德育课程,大力组织开展农耕实践活动。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每周二、五的中午各班组织开展农耕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基地开展翻地、种植、管护、浇水、施肥、除虫、收获等各种农耕劳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农作物、各色蔬菜、水果的生长等,学习各种农业劳动,让学生出力流汗,锻炼身体和意志,让学生懂得劳作的辛苦,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我们还利用每两周一节的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开展基地实践活动,结合教材要求,大力进行基地农耕实践,在基地活动中,学生动眼、动手又动脑,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综合实践课教学效果很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我校围绕“两园”基地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切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实现了教育便利,同时又备受学生的喜爱,这样一来,课时、教材、师资均可顺利落实解决,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勤劳上进、关爱他人的品质,激发了学生自主、协作、创新的热情。
二、立足于学生特点,建设“真真好少年”校本课程
“真真”是学校“好少年”的形象标识,是一个文明、健康、进取的美丽天使,是学校的一个育人目标,是全体学生成长的追求目标,“真真好少年”是我校一个着力建设的德育品牌。针对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如小学生的好奇喜胜、好动喜赛、好孩子定向等特点,我校立足于学生特点,贴近学生实际,大力建设“真真”校本德育课程。一是构建“真真小当家”校本课程。我校依据小学生好奇喜胜的心理特点,依托少先队组织,大力开展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三自”德育模式为特色的活动,大力构建“真真小当家”校本德育课程,并作为一项深化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常规内容,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课程在培育“真真好少年”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构建“真真英雄会”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好动喜赛的特点,我校构建“真真英雄会”校本德育课程,设置了25个学生喜闻乐见的个性竞赛项目,通过“真真英雄会”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好学上进的动力,营造了校园你追我赶的喜人氛围。三是构建“真真在飞翔”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好孩子定向”的心理特点,我校结合雏鹰小队活动,设置了“真真好少年”的学习、科技、健体、文艺、友爱五个大大的奖章,构建“真真在飞翔”校本德育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三、立足于社区人文,建设乡土校本课程
我校所处位置优越,周边德育资源丰富,依托这些活动便利、触手可及的优质社区人文资源,我校大力进行德育课程改革,构建了乡土校本德育课程。一是依托香山景区,建设香山文化校本课程。我校紧紧围绕香山景区,大力开展香山文化的传承弘扬教育。开展春、秋游香山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香山的美丽,倾听香山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适时开展香山美丽传说的故事比赛、香山手抄报、中队板报、摄影等比赛活动,掀起校园香山文化学习、了解、传承的热潮,极大地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二是依托香山陵,建设红色教育校本课程。我校依托香山陵这个红色圣地,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清明祭扫革命烈士活动,深情缅怀革命先烈,接受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净化。同时开展了追寻香山陵革命烈士足迹的活动,让学生收集家乡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开展征文、演讲等比赛,让学生受到红色教育。学校还编写《香山陵革命烈士故事集》的红色教材,让红色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内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激情。三是依托长江村,建设新农村校本课程。我校紧密运用长江村这一乡土教材,建设校本德育课程。组织学生赴长江村,参观村史馆,激发学生对党的敬爱之情;走进长江村的工业区、社区老年活动室等地,深入了解长江村的社情民意,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爱之情;学校组织的小记者进行参观采访,并用他们拍的照片举办图片展览,让学生观看,展望美好的未来。丰富的校本德育课程,为真真好少年的良好习惯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走出了一条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路,取得了育人新成效。今后我们将不懈探索,开拓创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丰富的校本课程中。
医学院校教师德育建设论文
1医学院校教师德育的内涵
医学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指的是医学院校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时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2]。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教师德育有着不同的内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教师在人才建设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教师德育是伴随着教师这个职业产生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在2014年9月的时候,对教师就做过这样的定义,优秀的老师需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坚守教师的底线,主动弘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自己为榜样,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与影响学生。从医学院校教师科研和教学责任来看,医学院校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教学知识,还要有开阔的视野和科研精神[3]。从医学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来看,医学院校教师应积极教育与引导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加深高校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和国家整体发展趋势的认识,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
2新时代医学院校教师德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科研,轻视教学。我国近年来非常多的医学院校强调教师科研的重要性,并将科研成果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医学院校教师来说,积累更多的科研成果对自身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有很大帮助,并且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4]。但是注重科研成果无形之中使医学院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加重。很多老师为了评职称与职务晋升必须去申报课题和发表更多的学术期刊,注重科研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但教师在科研上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会减少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教师不能更好的备课,不利于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才的培养。2.2缺乏沟通,管理松懈。有少数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堂上有“一言堂”现象的发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自己讲授知识,很少与医学生交流互动,并且不管医学生的听课状态,甚至有部分教师不认识班上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课堂上医学生行为的约束与管理。也有部分教师在多个学校教学,教师离学校距离比较远,只能通过乘坐通勤车去学校上课,这样的教师留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少,更加减少了与医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些医学院校都忽视了想要提高教学成果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进度完全不了解,因此,学生也减少了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对课堂的重视程度。2.3育人淡薄,师表欠缺。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多的认识与了解世界,随之而来各种不当社会现象与负面新闻也在互联网上涌现,会对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5]。但部分医学院校教师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做到传授知识与道德素质教育两方面兼顾。因为教师的道德素质与言谈举止对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教师育人淡薄,师表欠缺,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3新时代医学院校教师德育建设的解决路径
3.1弹性机制,关注教学。建立医学院校教师德育弹性机制,将教师的德育表现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中,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教师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自身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对于有医学科研能力的部分教师,在确保不会耽误正常教学进度与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其在科研项目上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对于部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使其保持医学科研成果的前提下,增加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这类教师的教学水平[6]。科学合理的德育弹性机制能够促进教师在医学科研与教学上行为的转换,根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发挥其最大的优势。3.2定期培训,严格管理。针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新入职的教师养成教师基本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对于已经入职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减少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现象的发生,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强对课堂上学生行为的约束与管理。必须有计划、有目标的制定与落实该政策,政策内容应该有针对性。不但能够使教师养成基本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同时要增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主动和医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进度进行全面了解。详细记录学生的出勤与课堂纪律等情况,如发现医学生有学习方面或者生活方面的困惑,及时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3.3加强宣传,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和带头作用对医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师德教育可以用典型事件作为素材,能够增强师德教育的感召力,对医学院校教师均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于培养本校教师的高尚师德[7]。通过利用身边的榜样来提高周围人的道德素质,同时也要加强对榜样事件的宣传,让医学院校形成学习榜样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