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能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20:32: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功能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功能论文

两课德育功能论文

摘要:“两课”教学是高等学校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增强“两课”的德育功能,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一直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增强“两课”德育功能的问题。

关键词:“两课”建设;教师素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论文

一、抓好“两课”建设,把德育放在首位

“两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课程,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但长期以来,“两课”教学在指导思想和主题要求上,存在侧重书本、忽视育人的倾向,素质教育观念淡薄,老师讲课照本宣科,学生则带着抵触情绪听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两课”教学没有面对现实,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死板地讲授原理,自然不吸引入。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种种问题与偏差,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大学生们对“特色理论”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教育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问题,提高对社会问题的鉴别力;另一方面,要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选修课,拓宽“两课”内容,使“两课”教学既有理论上的坚定性与彻底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用学科的魅力吸引学生。如果说语文是以激情来吸引学生、数学是以逻辑征服学生的话,那么“两课”是以独特的理论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它永恒的魅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如果“两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成了纯理论的清谈,毫无用处。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必须有高度的理论修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探索学生的心灵世界,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两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二、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查看全文

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艺术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从它的产生开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美,也就蕴含着德育的属性;德育最终也要回归到情感层面,这与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视觉、听觉感受,向受教育者传达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在育人方面,艺术教育有着一般的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在抗战时期,《松花江上》等歌曲激发了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愤慨和高涨的抗日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吹响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号角,成为鼓舞全国人民一致抗战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这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感性层面上的精神鼓舞。艺术教育本身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长期以来,很多人看待艺术教育总是片面关注它的外在表达形式,无论专业还是公共艺术教育,只注重理论、技能教学,而忽视其本身的辅德价值。

其实,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特征,能够给予艺术教育深层次的内涵提升。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艺术教育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如曾经的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化的德育。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民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通过艺术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是相当有效的。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这就是说,在主观上艺术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为了激发战士们的革命激情,在客观上观众也并不是单纯地在进行艺术欣赏,这样的教育显然更多的是借助艺术形式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在注重“晓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时,还应采用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感性形式来“动之以情”。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德育效果。

二、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利用高校校园情境,把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有效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脱离艺术形式的德育往往流于简单的说教,而任何背离德育目标的艺术作品也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最终成为传递各种“非正能量”的工具。因此,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是当前高校育人的一大突破口。

1.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主阵地”,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追究其历史,不剖析其内在意蕴,对其的观感必然会是苍白空洞的。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教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时,要注重结合作品特点,追溯其思想根源,向学生展现作品诞生的背景,让他们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表达目的,从而由对艺术的初次感性认识升华到深层次的理性感悟。同样也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用艺术形式去开展思想教育。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可以通过爱国主义作品播放分析,让学生透过音乐或画面去感受所受教育内容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查看全文

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论文

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查看全文

德育经济功能研究论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重新审视新时期德育的价值功能,塑造符合时代精神实质的价值结构体系,开拓德育价值的新观念、新领域、新思维,具有跨世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德育功能并非固定不变的结构模式,它将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本文仅就德育经济功能的形成和特性谈些粗浅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德育功能的转换问题。德育功能乃教育者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定势于政治倾向性方面。更有甚者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用读报纸、讲形势代替德育课,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滞留于表层现象和形式,违背了德育活动规律,致使德育工作一度陷入误区。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在德育活动中各具功效。德育内容首先源于生产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一定社会生产,其中道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方法,政治教育是方向,它们之间的作用不可替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德育内容的有机整体,并产生不同的效能,我国德育的功能制约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功能必须服从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决定了一定时期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而教育方针又是一定历史时期党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所以,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不同历史阶段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教育方针的要求开展活动,以实现德育的功能价值。同时,德育功能的实现和转换要受其内在变化因素的影响。德育功能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德育目的的稳定性。德育价值集中体现在培养为本阶段服务所需要的且具有符合本阶段利益的道德标准、政治倾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才,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这是由德育功能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二是德育内容的发展性。德育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比较稳定,但每一部分具体内容则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不同阶级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内涵不断变化,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促使德育功能产生变化。三是德育功能的层次性。德育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受教育者一定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和培养目标之基础上,对学生培养规格的规定影响德育功能的作用,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相应的品德标准。四是德育方法的灵活性。德育方法表现了德育的途径、方式和手段,不同的方法必然影响德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德育自身内在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功能的发展性和时代适应性,德育功能的置换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德育功能的性质和发展动因为契机,根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态势和生产关系变革之要求。

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德育的政治功能越发倾向于经济性,通过经济职能实现政治目的,德育的生产日渐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在保持稳定、明确的政治方向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经济性功能。德育的政治功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性功能,随着社会政治活动重点的转移,德育政治功能的表现形式必将有所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工作中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工作,也是全国人民面临的最大政治任务,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尤其在当前形势下这种特点极为鲜明。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德育工作要突出这个核心,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密切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推动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实现德育的经济价值,这正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显著特点之一。

德育活动本身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德育的生产性必须通过劳动力的中介作用并同一定的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价值。近年来现代大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人类自身素质发展的步伐,作为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与过去相比较主要表现在: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思维方式、创造欲望、心理素质、精神力量等方面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意义,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价值成为现代生产不可忽视的生产潜能,它是现代生产的重要生产构成要素,德育正是通过启迪、塑造、挖掘人的这些潜在因素,有效地作用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过程,使之转换成经济价值,社会越进步德育的经济价值越突出。

那么,德育经济价值的实现同智育和体育有何关系呢?一般来说,智育和体育是德育经济价值的基础,没有智育和体育良好、完美、和谐的发展,德育则难以很好实现经济功能。另一方面,德育在智育、体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它制约二者能力形成的状况和经济功能实现的程度。人们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始于体育和智育,通过人这个劳动力同社会生产力发生联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之和的认识上,认为智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脑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是训练和发展人的体质的重要手段,以此论证教育与劳动力关系容易使人们接受。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人们对劳动力价值因素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劣的情况下,人的劳动能力主要通过体力实现的,即人的肌体素质决定劳动能力的大小;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生产条件下,判断劳动力的能量主要通过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越好,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就越高;现代大生产条件对劳动力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由智育和体育形成的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工具性特点,这种能力的使用和发挥程度,受德育过程所形成的人的品德素质的影响。

由此看来,对德育经济功能的剖析属于深层次的认识。智育、体育具备一定的生产职能,但作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并非机器,随时可以启动且不停地机械运转。

查看全文

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查看全文

新课程德育功能探究论文

1.调整德育课程结构,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发展。

我们在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从小学中高年级到高中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德育课程的联系,从而实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社会课程的结合,构建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

2.改革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构。

我们大力改革学科式德育课程的教学,积极改变过去中小学德育课教学中单纯面向应试而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弊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把重建师生互动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加深体验作为改进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方向。在教学中,各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选择案例教学、创设情境、讲座等形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鼓励教师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构建师生之间多重对话的平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入脑入心。

3.抓好学科渗透,开发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如地理课通过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学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理想信念。

查看全文

中学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论文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这是当前一些青少年思想品德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反思德育薄弱的原因,论证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意义及其改进措施。

一、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分析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必要阐明德育的内涵与外延。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如果把中学生面对的世界分成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三个部分,那么德育要研究与解决的是中学生的心灵世界问题,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应该怎样做人”的问题。这属道德范畴。由此,再推向人性问题,涉及到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企盼,实质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问题,即人格问题。

如果把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分为知识技能教育、体魄教育与思想教育三大类型,那么德育是思想教育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党和国家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部分。

综上,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是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教育等。道德品质教育包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教育,热爱集体、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育,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教育,勤劳俭朴、见利思义教育,自尊自爱、知错改过教育,诚实守信、求真务实教育,遵纪守法、维护公德教育等。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包括:崇高理想教育,开拓创新精神教育,意志与毅力的教育等。

以上分析的是德育的横向构成体系。德育又是一项纵向的社会活动,它包括道德知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教育,也就是通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内化作用,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

查看全文

校园艺术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分析论文

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高职院校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学生创设和谐校园文化学习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指教室、实训基地、课堂和班级。

首先,教室、实训基地是教学场所,属于静态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培养和熏陶。因此,在创设和谐校园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主题鲜明、和谐得体,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警示启迪性,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院确立了“立足油田,面向社会,贴近经济,服务企业”的办学方向和“立足行业与面向社会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产教结合新格局。与此同时,全面启动了德育工作创新工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大德育局面,并形成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紧贴学生就业实际的德育工作特色。学院十分重视学习环境建设,将其作为形成学生德育工作特色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我们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以“两室两美”(教室、寝室、美的环境、美的心灵)为主题的“文明教室、文明寝室”竞赛活动,着力抓好两室“三化”(美化、净化、文化)建设。学院确定教学班既做到规范统一,又体现班级专业特色,赋予各班级独特的文化气息。学院要求教室内做到“六有一无”,即有国旗、班训和班徽、学习园地、名人名言、荣誉角、卫生角,无一切与教学气氛不相吻合的事情和现象,彰显班风文化氛围,并充分体现班级个性化特征。班主任从构建积极健康的教室文化入手,十分重视本班教室的整体设计工作,从桌椅摆放到环境卫生,从班规、班训的制作到名言警句的选择、书写、张贴,都非常讲究,把争创“文明教室”活动列入德育创新工程的重要议事日程,使教室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和优化。不可小看一幅名言警句,它可能成为学生的座右铭;不可低估悬挂国旗的作用,这可以时刻激发学生报效祖国、发奋学习的满腔热情;不可轻视一个小小的荣誉角,它会随时唤醒学生的进取心;不可忽视教室的明亮清洁和桌椅的整齐有序,它会使学生自觉产生爱护美好环境的愿望。

其次,高职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属于动态环境,主要由人为因素形成,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接受主动性、纪律性教育。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好每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指导学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教师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而且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的形成也是一种有益的影响。而教师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一种敬佩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衣着整洁大方,谈吐自然流畅,举止文雅文明,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气质性格的养成。课堂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使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积极的德育影响。

最后,班级是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民主、团结、统一和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班风,是营造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因此,我院提出了班级“四个一”的建设目标,明确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抓个体、重考核,在管理中引入竞争,在竞争中强化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风气好、班风正、学习气氛浓厚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养成爱集体、守纪律、讲团结、爱学习、乐于奉献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成为品学兼优的高技能人才。反之,一个学习气氛淡薄的班集体,有可能使学生形成自由散漫、盲目骄傲、斤斤计较、怕吃苦的恶习。因此,在构建和谐学习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的事业心、责任感、思想品德素质和工作作风,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融入一个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集体环境中;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查看全文

图书馆的德育功能研究论文

学校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承担着丰富师生精神生活、提高学生道德水准的任务,因此,对工作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自觉增强德育意识,让学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潜移默化陶冶青少年思想道德情操的圣洁之地,成为师生充实科学文化、丰富知识的“加油站”。

加强管理,把握图书选择原则

藏书工作是图书馆图书资料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围绕学校任务,针对学生思想,坚持藏书的思想原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相应的问题是要防止格调低下,属于消极文化现象的一些读物进入图书室。不良图书会使学生的心智被书中的邪恶与污秽熏化,使学生误入歧途,毁了一生。因此,要把好图书采购质量关,主要是要选购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各科知识面的书籍。要坚持从新华书店这一正常渠道进书。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净化学生的精神食粮。

做好导读工作,把握学生阅读倾向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读好书是图书资料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潮也对我国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冲击,使涉世未深、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分不清良莠,部分学生受社会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言情、武侠等读书热点。对此,图书管理工作者应注意社会思潮动向,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给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社会进步主流中健康向上的书刊。有的学生不善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他们到图书馆来,大多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只是抱着随便找本书消遣的心理,图书馆工作者应精心做好导读工作,向学生推荐既开阔视野,思想性强,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的图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