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8:18: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语文课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语文课堂

大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的表现

摘要:语言是一门艺术。通常在高校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能够赋予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本文具体论述高校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阐述高校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用语言来增进学生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学语言是知识积累、文化底蕴、个人修养、思想灵感和气质的综合体,所以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因此,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

一、高校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对课堂语言艺术的把握,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概括和讲解都体现出语文课的特色。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而教师良好的艺术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课堂的内容,有效确保高校语文课堂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感染力、动听程度、学生对语言的接受程度[1]。当高校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时,就能够在课堂中使用生动的语言教学,凸显语文课堂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能够快速调动起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再坚持循循善诱和步步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2]。

二、大学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表现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课堂微观生态模型研究

[摘要]大学语文生态课堂是由课堂生命主体、文本、课堂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并进行着丰富的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流与循环。新时代下,大学语文课堂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要求,以学生、老师为中心,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出发,围绕各要素建构大学语文课堂微观生态模型,是课堂发展所需。

[关键词]大学语文;微观课堂;生态模型建构

1新时代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内涵

生态课堂是“为实现师生持续发展,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建立的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课堂形态”[1]。它强调的是课堂内部各生态因子之间,内部生态因子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断进行着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流与互换,从而形成一个联系的、开放的、和谐的、可持续的课堂生态系统。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对中小学语文的延续,但教育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文化底蕴、人文素养、品德修养与审美情操的培养与熏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语文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挖掘文化背后隐藏的精神价值与思想价值,践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学生人格,滋养性灵,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职业院校又赋予大学语文课堂相应的职业特色。因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定位模糊、与专业脱节等非生态现象,大学语文课堂在职业院校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遇,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大学语文一线教师致力于扭转这一局面,而“文专融合、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德技双修、以赛促学”等都是探寻实践后的可选路径。这表明大学语文课堂不能只局限在学科本身,还应兼顾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文化育人之外也应具备应用性与技能性,为学生将来的岗位就业及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语文课堂新时代下新目标、新特色的实现与体现,需要生态课堂理念的融入,以此建立大学语文生态课堂。以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大学语文课堂,确定课堂生态因子,分析生态位、系统要素与结构、生态演替等,建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化,优化大学语文课堂。

2新时代大学语文课堂微观生态模型建构

新时代大学语文课堂生态模型实际是以生态课堂理念为基础,对课堂生态系统内外部关键要素及相互关系、结构、功能、运行等加以简化,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与代表性,描绘出了课堂生态系统最本质的特性和行为。相较于国家与社会对应的宏中观层面,将视角聚焦于微观课堂,聚焦于课堂生命主体及以此为核心而发散出去的与之紧密交织的各个课堂生态因子,以此建构课堂微观生态模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不容忽视的。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探讨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1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大有裨益,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基本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本文从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培养四种能力、抓好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探索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其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等具有重要价值,也有助于推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形成。”[1]“《大学语文》是全校所有专业人文素质类公共必修课,课程目的在于基本满足企业、社会对毕业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认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2]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就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

一.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

1.大学语文教师的情感亲和力我始终认为,大学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课任教师的最大优势就是情感的亲和力,这首先源于我们自己的情感特征,也是语文学科特点的体现。我们追求语言文学蕴含的动人情感,也渐渐丰富了自己的情感内容,并将这种情感内容外化为我们对待别人、外物的态度,便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情感特征。大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并使用这一工具,更主要的是以崇高的思想和优美的情感培育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所以,语文教学便离不开情感氛围的渲染和体验。大学语文教师所具有的情感力量可以使学生愿意主动与你交往、交流并更容易走进你的课堂,接受你的课堂。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2.大学语文教师的个性吸引力我这里谈的个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们作为人的个性特征,一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个性化特征。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思想观念及人生追求的多元化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意志。对真善美的坚定不移执著追求,对邪恶和丑陋的坚决鄙弃与抨击,既可以看作是个性的体现,也是我们教书育人所应坚守的原则。而我所提的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主要是指语文教师一定不要墨守成规。我们向先辈的学习绝不应当只停留在学到的东西上,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在教材处理、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打上自己特有的烙印,使自己的课堂具有创新的意识,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课堂是我们自己的。”别人的意见、建议,都是提供为我所用化为我有的东西,而不是使我们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的既定规范。3.大学语文教师的道德感染力正直的品行、良好的道德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语文老师又更多地肩负着以知识传承文明的重任,我们自己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就决定着我们对于文明的传承的多少。不敢相信一位语言上夸夸其谈,行为上卑劣猥琐的人会对学生的道德产生良好的影响。只有我们的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转化。我想,这就是教师的道德感染力。4.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臣服”力说到底,情感、个性、道德都只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基础,而专业知识素养则是能否做好大学语文教师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与佩服,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对知识的尊重。教师的知识素养同样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欲望的重要因素,因为,有些学生甚至在无意中已经把老师当成了他某一阶段人生追求的榜样。如此,我们的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语文课堂不可忽视的四个环节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课堂空间拓展研究

摘要:为了切实解决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时不足和提高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有必要拓展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空间提供了可能性,网络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拓展的途径包括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以及网络交际工具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职语文;课堂空间;拓展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改变生产关系,技术的发展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网络把人类社会连接得如此紧密,以至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网络也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网络改变着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的对象,同样,网络对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更多变革的可能性。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处于十分微妙境地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语言能力偏弱、写作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偏低,开设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显得颇有必要;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课时偏紧,教学效果不明显,以及重专业课轻公共基础课的思想泛滥,是否开设大学语文课,开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在不断的争论中。许多高校把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了选修,或干脆取消用其他通识课程代替,高职大学语文的地位岌岌可危。众所周知,语文课根本上讲是实践训练课,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人文修养的提升,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训练,而高职大学语文课时数很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明显的提升难度极大。那么,能不能增加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如何增加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呢?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通过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在不挤占学生宝贵的课堂教学课时的情况下,增加实际教学课时,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而通过拓展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合格大学生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大学语文的存留问题。

一、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概念的演变:课堂空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构成的关系和相关的环境

在没有互联网或者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传统教学方式下,课堂空间仅仅是指教学活动所处的物理空间,如上课时的教室空间。一旦教师和学生离开了教室,课堂空间即告消亡。传统典型的课堂空间对教学而言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很难延伸或拓展到有限的课堂空间之外。为了完成更多教学活动,必须要增加大量课时。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轻易而且有效地打破了这样的限制,在无须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在教室空间之外进行大量有效而及时的教学活动。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同于传统课堂空间。课堂空间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交流的一种精神文化空间,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对话与交流空间,是一种能引起心理共鸣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的特殊空间”。(徐冰鸥《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2012年07期)。课堂空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构成的关系和相关的环境,学生围绕一定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时的环境也是宽泛意义上的课堂空间。因此,在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的概念包含了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拓展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可以让语文教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拓展的途径: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观摩小学语文课堂大赛感想

年月1日-3日,我有幸来到古都南京聆听了全国第三届苏教版小语课堂教学大赛的老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共听取了20节风格迥异的高水平的教师公开课。教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充满诗意的课堂和南京市的一群可爱孩子深深的吸引了与会老师。

参加课堂教学比赛的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他们是怎么把握教材的特点,将课改的精神、理念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的。有的课堂温情脉脉,有的课堂激情四溢;有的语言春风化雨,有的讲解丝丝入扣;有的诠释风趣幽默……让每位教师感受领悟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感受到各实验区教学课堂的浓浓春意。

此次观摩活动中,还有幸聆听国家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老师的精彩又令人深思的点评。他首先从四个方面八个小点向大家阐述了评委团的评课原则与标准。其次,他从新课标、苏教版新教材、新课堂生活等方面总结了对20位选手的课堂教学以及当今小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总体印象,并欣喜于众多老师与新课标一起成长。随后,他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以及评委团对语文教学的品味与感悟,其中既有对优点的肯定,亦有对不足的点评,并希望语文教师能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谈迁那样严谨,能像写《夹竹桃》的季羡林那样有学养、有眼光。

三天的学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参赛教师的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不仅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们,而且还把轻松的气氛、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传统的语文课堂重新注入了新鲜而富有生机的活力,下面,我就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的具体体会:

一、课堂教学清清楚楚

三天内的二十节课,每一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清楚明了,目的指向性强,体现不同的年级特点。低年级的《小动物过冬》、《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两篇文章,老师着重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以及一些句子的理解和朗读。对于中年级的课程学习,如《天鹅的故事》教学时,教师牢牢抓住文章线索,从一只老天鹅破冰时的动作描写,通过情境朗读,动作演示,引导体会一群天鹅的奋勇破冰的团结精神,再通过破冰后老天鹅与其他天鹅的对话引申,在朗读中完成对文本的对接,体现文章的内涵,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对表情达意做了注解。而对高年级的教学,参赛老师们都比较注重对词语的理解来揣摩、体会感情色彩,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均在把握词语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清晰有序,朴实而精彩。

查看全文

情景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应用

[摘要]和中学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对比,大学语文彰显出知识丰富多元、文学底蕴浓厚、情感魅力强烈等特征,所以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堂上融入情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注意力,调动其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由此,本文将在客观阐述情景教学的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其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规范要求,探讨今后大学语文课堂融入情景教学的策略,希望借此提升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情景教学;大学语文;规范要求;应用策略

自从我国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之后,高校语文教学制定出愈加严格的规范标准,即要求语文教学在挣脱灌输知识填鸭式传统教学束缚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学生完美的品德,让学生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语文教学想要达成这类目标,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要采用更加科学人性化的引导模式,而情景教学就具备这种引导模式,情景教学可以在消除课堂沉闷氛围的同时,配合语言、行动、情感等要素来加强师生互动,利用生动有趣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值得推广普及。

一、情景教学模式的特征和作用

情景教学的理论兴起于上个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英国,但是在我国教育史上其实早有渊源。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强调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情景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激发学习热情,其核心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创造性,让学生变被动聆听为主动参与并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情感,培养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的能力[1]。目前大学语文课堂中广泛使用到情景教学的环节主要是四个部分,一是新课导入设置情境,利用问题、故事、时事等导入课程主题;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如利用相关的图片、符合课文氛围的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将课文情景再现[2];三是课堂结尾通过情景再创悬念,引发思考。四是塑造作文情境,触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通常习惯于沿用间接情景法,即为了令学生可以快速把握文学著作内涵,结合文章内容和教师主观理解结果等进行特定情景创设,因此,情景教学的主体与关键性要素都将源自于教师。为了更加高效率的展开大学语文情景教学活动,教师更应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内容,准确地呈现出内心想象的情景和文学审美素养,随后全面接纳学生一系列质疑,进而为日后情景教学模式的改进、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化、合理性发展等奠定基础[3]。总之,教师只有在知识和思想层面上远远超出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效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的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得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将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情景教学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避免枯燥单调的“满堂灌”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一篇课文如果离学生生活太远的话,学生会有隔岸观火之感,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就没有办法将自己融入其中;而情景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引起学生的熟悉感与认同感,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激发在感情上与既往体验的熟悉感,达到调频共振的目的[4]。例如,在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学生对于本单元的游记已经略感疲累,但是老师通过创建一个“柳宗元与西山的爱情故事”的情景,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他们跟随着这个爱情故事,了解了柳宗元对西山“一见钟情”之后苦苦追寻,最后因共鸣而折服于西山的内在美这样一个过程,本来相对抽象的贬谪文化主题也变得容易理解;同时,这个“爱情故事”的演绎,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挫折观。这些效果,都是传统的平铺直述难以达到的,而通过情景教学,无论是激趣、感悟还是能力的迁移,都能轻松得以实现。其二,情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脑海中自主完成未竟之境。此处可以借助网络语“脑补”一词的概念,即通过一鳞半爪的线索,在脑海中完成对情节的幻想与补充,从而对课文产生更深刻更独到的见解,达到深入了解文本、获得独特审美体验的目的[5];而作为课文内容的反哺,经常活跃在不同阅读情境中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敏锐与丰富。如《蒹葭》一诗中对于环境的描写只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学生却通过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在脑海形成渔舟、笛声、呵出的白雾、呼喊的声音、跑动的脚步等诗情画意的画面,让诗歌的情景更为丰富立体,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其三,情景教学能帮助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情景的创建,往往不是独立的场景,而是由各个彼此关联的元素搭建的庞大舞台。要较好的展现课文情景,有时需要学生去演绎不同角色,这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了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篇《齐桓晋文之事》,本是长篇大论的语录体著作,按照文言文的习惯,说话人角色没有明确表明,这对于学生理解谈话双方的观点带来一定障碍。但通过分角色扮演,学生能清晰直观的了解到辩论双方的意图与理论,沉默在书本上的对话,被鲜活的表演与再现出来,齐宣王的好高骛远,孟子的气势磅礴,都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文字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情景教学在高校语文课堂中应用需要注意的规范要求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课堂管理论文

一、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一种精神品格。大学语文要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情感渗透和道德培养。也就是说,人文情怀的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经常化、体系化、多元化。从先秦至中国当代文学,从中国到外国,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教学中,人文情怀的精神维度构建应是一条粗大的红线。从文学中汲取“人学”价值,对生命多一重敬畏,这是人文情怀培养的一个途径。如《礼记•大学》被认为“初学入德之门”,教学中就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地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三纲八目”中明确“修身”的重要;在《国语叔向贺贫》中领略传统士大夫“不患货之不足,而忧德之不建”的高贵精神品格;在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文字里生发出生之艰难和情之永长;在《短歌行》悲凉的吟唱中,体会到曹操因渴求贤才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急切、焦虑心情;在李密的《陈情表》中深切地理解孝文化的人文精神要义。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要将人文情怀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气质。最终摆脱语文学习停留在“我注六经”状态,使大学语文学习从侧重于工具性学习,转变为“六经注我”的人文性学习。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反复渲染中,不知不觉地建构生成人文情怀。

二、历史意识

我们要敬畏历史,但历史值得沉思。培养现代、开放、多元的历史观,在大学人文教育中显得尤为必要。在大学语文课堂,历史存留在文本中,是经过了文学化的,并且在长期的筛选中一并经典化。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都具有某种诗学性质,是历史的诗学和诗学的历史的交融。正如历史学家布克哈特所说,“诗可以实现更多有关人性的知识……而历史则是因受惠于诗才深刻洞悉了整个人类本性”,“历史在诗中不仅发现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而且找到了自己最纯粹、最精美的源泉”。172如学习郭沫若的《天狗》,全诗178字,其中“我”字便有38字,且每句诗都由“我”打头。在课堂教学时,文本细读的方式显然不适用,而应以该诗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诗歌分析突破口。由此切入,天狗形象才会显现出深刻的象征意义来,才会让学生认识到天狗形象是几千年以来人的主体性的发现、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解放的雄奇造型。通过此诗教学,要让学生在诗性书写中洞悉历史。同类型的诗歌还有顾城的《一代人》、艾青的《礁石》、北岛的《回答》、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亦可作如是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历史进行发现和“填补”,在“历史的空白处”体验其丰富性和生动性。甚至通过对历史的想象和“还原”,查明真相、洞察历史,培养辩证的历史观。如教学鲁迅的《狂人日记》时,“我翻看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文章的核心句子,也是我们进行文本思想分析的重点句子。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文本显然是不够的,正如有学者早就认识到的,“他们始终在这个庞大而统一的、系统的历史联系中处理文学问题。”[5]1即“是用美学的语言在表达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普遍原理”241。因此,从“美学的、历史的有机统一”中,我们才能真正触及到文本的思想内核。历史是深刻的,同时也是多面的。在教学中,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无法在课堂中讲授的经典文本,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凌力的《少年天子》、岳南的《南渡北归》、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等,让学生在课余的阅读中感受历史。教师可安排课堂讨论会和读书会对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进行研讨式的学习。

三、生命思索

“历史如同生命”287,需要我们在思索中去发现、体验、评价。那些历史人物都已远离我们,但他们的精神肖像却鲜活在文本里,成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学学语文的目的,便是通过触摸一个个的虽然逝去然而仍然鲜活的生命体,来把握人生,探索生命的历程,叩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之难和生命之痛是经典文学作品表现的精神价值核体。也就是说,伟大文学作品总是在关怀着人类生存的困境,通过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来提供面对困境的精神力量。因此,大学语文课堂要在“与经典对话”中,来完成对“心灵的探寻”、对生命的思索。如在“时代的苦闷”中,许多文人墨客在各自具体的现实历史形态中共同面对着一些共通共在的人生命题,如人格尊严与世俗生存、集体意识与个体追求、传统美德与因袭重负、灵与肉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对峙等。这些两难选择或人生困境都是作家与大众共同面临的精神难题。经典作家对生命的思索应该成为大学语文课堂精神维度构建的一个强音。如讲述《史记》选文时,司马迁在惨重的人生遭遇中,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中汲取精神力量,终于创造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种不甘于“没世无闻”而发愤著书的生命选择应该成为激励大学生人生追求的生命强音。而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让我们感悟到黑暗现实中那个傲岸心灵在现实中呐喊挣扎的痛苦愤懑。杜甫的《曲江二首》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中看似要及时行乐,细想却忧愤深广的情感意蕴;阮籍的《咏怀诗》“悲愤哀怨,隐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那样一种痛苦无奈的人生悲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商隐的《流莺》、李煜的《破阵子》、柳永的《八声甘州》、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篇目流露出的那种浓重的人世怅惘、无奈、苦痛与眷恋,都是我们对生命进行多方体验、感悟与思索的极好文本。也许,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时,苏轼“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可以为我们提供某种精神慰藉。文学的本质是“性命之学”,每一位经典作家都是一张厚重的精神名片。鲁迅在“无地彷徨”中“反抗绝望”的战斗韧性;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的人生苍凉;史铁生“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中终于在《我的地坛》中思索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生命沉思;路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的“人生”告诫;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铿锵誓言;马尔克斯“如果上帝赏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坦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的魂灵”的生命眷恋……大学语文课堂面对古今中外这些厚重而宝贵的生命资源,完全能够也绝对应该为大学生进行生命思索打开阔大的空间。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课堂大赛观摩心得感言

2010年12月1日-3日,我有幸来到古都南京聆听了全国第三届苏教版小语课堂教学大赛的老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共听取了20节风格迥异的高水平的教师公开课。教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充满诗意的课堂和南京市的一群可爱孩子深深的吸引了与会老师。

参加课堂教学比赛的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他们是怎么把握教材的特点,将课改的精神、理念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的。有的课堂温情脉脉,有的课堂激情四溢;有的语言春风化雨,有的讲解丝丝入扣;有的诠释风趣幽默……让每位教师感受领悟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感受到各实验区教学课堂的浓浓春意。

此次观摩活动中,还有幸聆听国家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老师的精彩又令人深思的点评。他首先从四个方面八个小点向大家阐述了评委团的评课原则与标准。其次,他从新课标、苏教版新教材、新课堂生活等方面总结了对20位选手的课堂教学以及当今小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总体印象,并欣喜于众多老师与新课标一起成长。随后,他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以及评委团对语文教学的品味与感悟,其中既有对优点的肯定,亦有对不足的点评,并希望语文教师能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谈迁那样严谨,能像写《夹竹桃》的季羡林那样有学养、有眼光。

三天的学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参赛教师的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不仅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们,而且还把轻松的气氛、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传统的语文课堂重新注入了新鲜而富有生机的活力,下面,我就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的具体体会:

一、课堂教学清清楚楚

三天内的二十节课,每一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清楚明了,目的指向性强,体现不同的年级特点。低年级的《小动物过冬》、《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两篇文章,老师着重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以及一些句子的理解和朗读。对于中年级的课程学习,如《天鹅的故事》教学时,教师牢牢抓住文章线索,从一只老天鹅破冰时的动作描写,通过情境朗读,动作演示,引导体会一群天鹅的奋勇破冰的团结精神,再通过破冰后老天鹅与其他天鹅的对话引申,在朗读中完成对文本的对接,体现文章的内涵,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对表情达意做了注解。而对高年级的教学,参赛老师们都比较注重对词语的理解来揣摩、体会感情色彩,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均在把握词语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清晰有序,朴实而精彩。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和教师,因此,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方法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和教师,下面分别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从学生方面来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方面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大学语文课需要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课堂,以提高教学质量[1]。(一)使学生明白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通过丰富的事例和材料先向学生郑重其事地阐明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这门课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他的负担,而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关乎他本学期的考试成绩,更关乎他的学习能力、职业生涯和后半生的生活品质。同时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法,尤其是课堂表现在期末成绩中的比例是比较大的。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我在上课时很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要他是经过认真思考后主动回答问题,就在记分册上给他加个三角形,期末根据三角形的数量加分。刚开始,一些同学是对自己期末考试没有信心,便主动回答问题想赚点平时分,后来就有点上瘾了,答题也越来越好了。有时课堂上需要学生在黑板上演示的时候,还出现过几个学生同时跑到讲台上争相演示的场面。可见,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主动性上来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除此之外,还可提前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授课计划和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门课的整个体系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初步建立信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意识地讲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故事、笑话,插入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有意思的小短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讲应用文的简明性这个特点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很逗的故事叫“老秀才寻驴记”,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应用文的特点也很快记住了。又如,学生在练习写作时,语言总是很白,很生活化,于是我就给他们找了一个很搞笑的大学生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制作的宿舍新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愿意听了,同时让学生明白了在写作中怎样把握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这种方法要因课制宜,有的课程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就不能单纯为了让学生高兴而牺牲教学内容。

二从教师方面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1当前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1浅显琐碎,缺乏价值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一节课,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问题是要求全班学生齐声回答,并且很多时候课堂充斥着“同意吗”、“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问题简单肤浅,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这类提问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1.2急下定论,自问自答

有些课堂中,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流程,不考虑学生的思考时间,直接把答案公布于课堂;或不停地调换学生回答,直到“答案”与老师的“标准”一致。虽然课堂氛围表面上感觉紧张热烈可控,但这类提问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其教学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1.3气氛热烈,华而不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