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8:54: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语文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语文教育转型研究
一、印刷媒介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要完成大学语文教育活动,至少应该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施教者(语文教师)、受教者(学生)和媒介(语文教材及其他)。而前二者受外界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作为传播媒介的语文教材,则无法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常常会为某种需要而进行改变,因而稳定性较差。从大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来看,基本由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组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材可以看成是不同时空文学作品的集合。因而可以说,大学语文的发展变迁,与中国教育和文学传播的现代化发展同步。它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印刷媒介里孕育完成的,因而与印刷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到目前,大学语文的传播载体仍然处于印刷媒介的统治之下而无法自拔。新媒介的出现,更加凸显了这种统治的根深蒂固。“文字出现之后,文学传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手抄传播阶段,然而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1]因此,文学的大规模传播和交流受到了限制,文学教育成为了少数人特有的权利。而印刷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文学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快就结束了口头辩论的经院哲学的统治。印刷品为过去的著述提供了容量宏富的新型记忆器,这就使个人的记忆力不够使用了[2]。由此可见,印刷媒介的出现,为大学语文教育走向规模化和普及化提供了基础保障,数量不限和个性不一的学生可以拿着同样的大学语文教材来进行学习。由此,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进行文学素质教育的纸质载体得到固定,并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的范本和依据。同时,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也成为了大学语文教材的补充得到长足的发展。大学语文作为文学传播的有效方式的影响力得到增强,传播范围得到扩大。由于大学语文教材都经过专家学者的编著,因而所选文学作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大学语文教育活动,解构了传统的“贵族文学”和“精英文学”,使“大众文学”得以了萌生和发展。语文教材内容的包容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白纸黑字的文本固定性取代了过去口耳相传时代的随意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形态相对固定的文本作或深或浅的解读。文本的固定性,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成为了可能。对教师而言,文本的相对固定和教学对象的可变,可以让教师在反复的文本解读和授课效果的对比中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从而提升教师的影响力,巩固教师的权威地位。然而,印刷媒介在对大学语文建设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大学语文教材作为经典文本所依附的相对固定的载体,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编著思路不同、选文标准不同、组元方式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的各种教材。面对教材的无统一性,教师只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解读的篇目、解读的深度和解读的方式方法。这种混乱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必要性和必然性。然而,教材的固定化,促成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最终导致教学的无自觉懒惰。学生也会在对比中发出不学“高四”语文的反抗。此外,相对于过去落后的媒介传播时代而言,印刷媒介在扩大了语文教育作为文学传播的有效方式影响和有效保存的同时,也孪生了印刷品携带的不便和话语权的丧失。由此可见,印刷媒介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具有线性和平面性的特点。相较于过去的媒介时代,印刷媒介所特有的优势,在面对以自媒体为主的新媒介的冲击时,显得苍白无力,尽管可以与新媒介共生共存,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以自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媒体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New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3]而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他们对“We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4]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了新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说,印刷媒介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是话语权主导人群的代言。因而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很难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对这门课,有些高校开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有些甚至不开,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高校。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处于集体话语弱势甚至失语的状态。以自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媒介的兴起和发展,满足了草根阶层争取话语权心理需求。人人都可以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而不再是一个单维度的信息消费者。作为草根阶层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随时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相较于印刷媒介,新媒介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无距离交互。这种虚拟的沃土,滋养并强化了大学生追求自由、特立独行、个性表达等的心理需求。新媒介的出现,开放了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丰富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拓宽了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话语权的转移,消解了印刷媒介时代大学语文教育的线性和平面性,取而代之的是全方位视域下的立体感。因此,语文教育内容变得多彩起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也具有了可能性。而科技的发展,又促使作为新媒介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工具的电脑、手机等的平民化和普及化。如此,新媒介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就具有了必然性和时代感。今天的学生成长在新媒介极速出现和发展的环境里,已经依赖于“知之为知之,不知‘搜索’之”的学习方式。学生早在课堂之外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信息,成为了挑战教师权威的有力砝码。更有甚者,学生拥有的信息优势,改变了其信息接受者和知识消费者的形象,可以在课堂上反哺教师,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优势受到了挑战。所以,新媒介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教师的使命不再是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观点和研究前沿;学生的身份亦不再是单向度的消费者,实现了成为教师教学“合伙人”的华丽变身。然而新媒介的出现,促成了信息源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及冲突,政府辟谣的滞后造成了负面新闻的快速传播。主流媒体代表的主流价值观遭受到了新媒介的主要表现形式即自媒体的强烈冲击,语文教育培养和强化的政治信念、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主流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媒介的出现,为学生表达诉求提供了宽阔无比的平台。信息传播过程完成的迅速化和自由化,促成了信息生产主体道德标准的下滑,学生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学生很容易固囿于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并挑战教师的传统权威。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地位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受了学生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反抗。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文学、快餐式文学大行其道,文学审美被退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介的视域下,大学语文教育目前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一是印刷媒介影响的根深蒂固,一时难以实现在新媒介时代的变身。二是以自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媒介的强势“入侵”,很难允许印刷媒介时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坚持和坚守。怎样在坚持坚守与吸收融入里寻求一个平衡点,值得我们思考。
三、大学语文教育转型:从印刷媒介到新媒介的路上
媒介变迁的历史表明:“我们经历了许多的革命,深知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突出人的一套潜力,同时又牺牲另一套潜力。每一种表达媒介都深刻地修正人的感知,主要是以一种无意识和难以逆料的方式发挥作用。”[5]可见,大学语文教育要在这种媒介变迁中既要做到坚守,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唯有转型这条路可走。
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构想
一、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
1.1明确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现代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发生了改变,在完成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加强文史知识的传授,以及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开设的语文课堂还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不能综合的培养语文专业人才,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课时方面的安排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时满足学生的培养和弘扬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的要求非常难以实现。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机会,在新教育形式的要求下,重新定位高校语文教育的目标,从语文本身实现的教育意义出发,对大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认真落实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育是承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当中生存能力的重要教育方式,高校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重视提高语文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高校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尝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多元化时展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更能贴合时代进步的特征,转变教育的理念,加强培养高校的复合型人才。
1.2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对象
多元化文化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很多学者的思想,面对当前的高校教育,大学生普遍反映出抵制的心理,认为在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不能与自己的利益产生直接关系,使得语文的教育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高校在对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时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变化,重新定位教育的对象,改善高校教育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大学生都想通过高校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己在社会当中竞争的资本,为自己争取一个有发展的前程,这时,大学生的心态就会产生变化,高校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的探索出可以提高语文教育的方法。
1.3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育文化自信培养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人的文化自信渐渐迷失。学校教育对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缺失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高职大学语文教育应通过多种途径实践,逐步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发挥其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语文教育;高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中国人逐渐找回了因近代遭受列强侵略、凌辱而丧失的自信心,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人的文化自信却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节节败退,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文化自信日趋衰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对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缺失。因此,在国家积极倡导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当下,在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尤为重要。
文化自信及其提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在党的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书记对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度重视,并为其指明了方向。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的聚集地,大学生更是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领者。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坚守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教育、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从根本上清楚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做到“文以化人”,从而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自身道德品性和创新能力,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大学语文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探究
1将茶文化参与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每一个传统,都是文化体现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脚步也越来越快,这样的快节奏生活,往往让人们忽视了传统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而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国家发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并且一定程度上并不重视,甚至是了解甚少。为了解决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的问题,国家还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就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1.1促进了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茶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追根溯源,茶文化能够算作十分古老的文化之一,经过了上千年时间的冲洗,茶叶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而是一种物质文明的象征,可以作为中国物质文明的一个显著代表,并且在这段时间当中,不同时期的人和政治文化的熏陶,让茶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内容,比如其中包含的各种方式方法等等。中国属于礼仪大国,从古代就注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礼仪。我们在茶馆里饮茶时,也会出现礼仪和饮茶时的规矩,这就是茶文化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而现代的学生可能在书本知识上了解到中国的各种礼仪,并且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却不知道真正的茶文化当中蕴含着什么。那么将茶文化的知识融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学生们既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通过茶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的精神素养,同时在茶文化当中还能够了解到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内涵,促进每个学生拥有的文化底蕴。1.2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知识积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都是增加他们对语文文学知识的了解,在学习语文知识之前,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阅读文学作品,这是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的基本方法,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是提高学生文学素质的基本条件。那么中国的文学作品也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过程的,从最初的《诗经》、《两汉乐府诗》,到后来的诗歌、小说等等,这都是文学作品形式的出现,几千多年的文学作品,有关于茶文化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的。比如茶叶在经过翻炒之前,需要将其采摘下来,采摘的手法,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否则摘下来的茶叶无法留住茶的香气。而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就拥有对茶叶的描述以及采摘场景的描述,如果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那么学生对于中观传统文化的了解将更加深入,促进了文学知识的积累。后来伴随着中国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茶叶流传到海外,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家,对于中国的茶叶也拥有了一些看法,并写成了相关的著作,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茶文化。但是由于国家之间的差异,对于茶文化的看法并不相同。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国外文学,其中包含有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就可以推荐给学生们进行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国内外文学知识的了解与积累。1.3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的关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文化洗礼,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文化内容,是一些传统文化无法替代的。而到目前为止,真正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可能早国家的南部地区,对于茶文化保留比较完善,或者是对于存放茶叶、烹煮茶叶和要请客人之间的礼仪与仪式还有所保留,而北方部分地区,已经完全流失,这就需要通过教育,促进茶文化的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性。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就能够表现出国家对于茶文化的重视,让不了解茶文化的人更深刻的了解茶文化,而对于喜爱茶文化的人,可以由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并且大学往往学生的学习相对自由,也不会因为过于繁重的课业,导致没有其他业余时间,那么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是最全面的选择。大学生往往对于某些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并且作为成年人,也拥有了对基本知识的看法和判断,当每个大学生都了解到茶文化的重要性,随着时间不断的发展,传统茶文化将会在未来几年当中,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掀起一股潮流。
2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的方法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当中,还没有引入茶文化的先例,因此将茶文化突然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可能会略显突兀,并且强势的引入,可能也并不利于茶文化的传播,反而引起学生对于茶文化的反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将茶文化良好的引入到大学韵文教育当中,还需要研究出一些良好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对它的认知。2.1创造有关茶文化的教学氛围。其实对于一个新事物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引起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当中,也会比较顺利。为了避免茶文化出现比较突兀,大学教育可以从其他方向入手,比如学校开设有关茶文化的社团、讲座或者活动等等,让茶文化的能够充斥到大学校园当中的每一个角落,老师也可以作为带头人物,向学生演示茶文化当中存在的物质文明,比如泡茶的过程等等。因为茶文化在经过上千年的文化洗礼后,已经出现了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只要大学校园当中出现,那么随着时间的加工和茶文化本身带有的文化底蕴,就能够促使一些学生耳濡目染的受到茶文化的影响,从而促进茶文化在学生之间的传播,也有利于之后学校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以其他形式开展的茶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喜爱茶文化的人,会不自觉地加深对茶文化的了解,并且主动去询问老师、搜集资料等等,并且这种良好的环境,可能还会带动不感兴趣的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参与到茶文化学习当中。可见在大学校园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多么重要。2.2编写出有关茶文化的教学书籍。当学校中的茶文化分为营造好以后,最重要的还是学校的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毕竟学生在不专业的情况下搜集资料,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就能够撰写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将茶叶的来历、流程、发展的过程以及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和茶文化的礼仪撰写到教学书籍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书籍的编写对于大学语文引入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过程当中,这个过程是为了让那些不愿意了解茶文化的学生,可以了解一些专业知识,提升学习兴趣。比如在编写的过程当中,除了枯燥的理论以外,对于采茶、煮茶的一些礼仪可以加以描述,或者是将当地的一些传统民俗融入到书本当中,毕竟中国民族繁多,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习俗,不同的地方,可能存在的茶文化也有一些细小的差别,对于民俗的加入,也是容易引起学生想要学习的一个关键点。教材是作为最基本的教学书籍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的,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枯燥,愿意了解茶文化的学生会更加愿意阅读,而缺乏兴趣的学生,可能会对其弃之敝屣。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适当的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安排实践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茶文化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推动大学语文教育将茶文化引入其中。2.3开设与茶文化有关的撰写课程。中国的语文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三步就是听、读、写,那么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当中,自然也要运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对它的学习。听也就是学生听老师讲课,而读就是阅读有关茶文化的作品,阅读茶文化作品,能够很大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可是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停留于表面的阅读,最重要的还是要将真凭实学落实到纸面上,看看学生们对于茶文化的学习,是否有所增进,并且学生们对于这一传统文化,自己的看法有时如何,这些均要落实到纸面上。那么学校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在大学语文教育当中也开设有关茶文化的撰写课程。当老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茶文化后,有引导学生们进行实践,那么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在实践过程当中,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对茶文化的氛围的感觉。每个同学拥有的文化知识和成长环境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看待茶文化也有所不同。撰写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回忆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展现的利益和操作产生的氛围。写作的过程也能够进一步体现出学生在茶文化的熏陶下,表现出的特有的茶文化底蕴。毕竟写作来源于生活,学生经历过泡茶、品茶的过程,也就更容易写出有关茶文化优秀的作品,并且体会到茶文化当中包含的文化素养,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也就促进传统文化的总体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教育部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并且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向着国际上发展。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代表,是首当其中要在中国和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可能在国际上,其他国家知道茶叶是由中国产出,并且可能为了更好地研究,去了解相关内容,反而是国内的人,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可见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决定,为了促进学生们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学校还需持续努力。
新媒介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变革与应对
[摘要]新媒介时代背景之下,手机、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然而,大学语文呈现弱化趋势:语文学科地位下降,重工具轻人文,教育方式落后,教师被边缘化。当下,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应对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新媒介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人文性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关键词]新媒介;大学语文;变革与应对
一、新媒介概念及其特征
何为新媒介?显而易见,“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相比较而言“传统”一词更为贴切。
(一)新媒介之概念
“新媒介”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在向尼克松总统的报告中多次引用,由此新媒介一词由美国流行而扩展至全世界。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历史上雕版印刷术、无线电广播、黑白电视都曾是每个时代的新媒介,但是都没有永恒的占据这一名称。当下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专门指那些信息化、网络化为手段,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概念。
互联网下大学语文教育思考
摘要:在国家大力倡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当下面临着课时紧张的实际压力。然而,在互联网上授课具有资源共享性强的特点,大学语文的教材又具有通用性,因此几乎对每一节课来说,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课件、教案,甚至是名校名师的讲解。同时,教师在课堂的“授业”功能可以越来越多的被互联网信息所替代,这也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紧迫感。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一、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已经进入到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科技进步的先行体验者,他们是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最时尚与典型的群体。因此,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他们对于新兴技术的热情。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课时一直受到缩减。当下40左右课时较为常见。然而40课时作为大学语文教学来说,远远不够。同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国家大力倡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教育的过程当中,大学语文从学时来说,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共享性强,大学语文的教材又具有通用性,因此几乎对每一节课来说,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课件、教案,甚至是名校名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授业”功能可以越来越多的被互联网信息所替代,这也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紧迫感。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高,这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难度。学生随时都有可能掏出手机,进入到手机的娱乐当中,分散了学习注意力。手机与教师经常要爆发争夺战。
信息化技术在大学语文教育的运用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转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也转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当前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各个行业中去,在教育行业中也是这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要性,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段,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语文;教学;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发展的愈加成熟,现在已经运用到了多个领域中去,在教育领域中也是这样,信息技术的运用,转变了教学的方式。教师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认识到其影响和应用的价值,并做好教学实践。笔者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希望能够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更好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信息手段已经普遍的运用到了大学教育中去,大学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也比较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泛,知识点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进行大学语文学习的时候也感觉到比较吃力,学习的时候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在进行古文阅读的时候,其和现代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学生很难直观的理解其中表达的意义[1]。若是能够将信息技术运用进来,能够做到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内容,学生学习难度会有明显降低,学习效果也会有极大的提升。学生在进行大学语文学习的时候,若是遇到无法理解的内容,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进来,通过资料的查阅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打破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场合通过电子设备来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结束后,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来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教学的时候也能够将语文教学的内容划分成为多个层次,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的学习,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切实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二)信息技术能够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现在很多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还是选择板书教学的方式,利用板书的书写来进行课本内容的讲解。虽然板书教学存在一定优势,但是这种方式比较落后,已经很难满足当前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便比较枯燥,若是教师教学的时候选择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大学语文教学很容易死气沉沉,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大学语文产生抗拒心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改变这种情况,教师教学的时候,将动画、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运用进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打破以往语文教学存在的限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进行语文学习。(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实时的管理学生。大学教学和初中高中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别,上课模式也各不相同。通过分析多个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可以发现,大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基本会选择合班的方式来教学,上课的时候,学生比较多,教师很难做到管理每一个学生,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比较混乱,有些学生很容易走神甚至逃课,这也给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此外,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若是教师一一的讲解,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将信息技术运用进去,能够实时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终端设备可以和每个学生进行直接联系,教学质量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去的方式
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
大学语文是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经济物质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社会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造成了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败落和道德的退化,片面追求高享受的生活目标,而忽视了对内心自省和精神审美的追求和塑造。大学语文,是把人格培养与道德熏陶合为一体的学科。它的教学以潜移默化细雨润物的形式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而培养全面、健康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语文教学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而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依然依附于传统的纸质版阅读和墨守陈规的课堂方式,上课形式基本处在任课教师一人主讲、同学们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上,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口发言的机会太少,教师布置的阅读目标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遗忘了,大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很弱。究极原因,就是任课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没有引导大学生培养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把本来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变成应付考试的一门枯燥学科。不读文学作品,又如何形成自己对作品主旨的思考,又何谈对通过阅读语文作品从而对人格的培养呢?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应该采取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要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协作的基础上,采取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一、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当代大学生都是新媒体技术的拥护者和使用者,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有见效快、更新快、无纸化的优点。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建立语文教育的微博、微信群等,及时最新的文学新闻动态和文学新作品,让学生可以在简短的作品导读中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在课后进行深度阅读。同时还可以在微信群、微博上建立读者分享模块,让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同时,这也是当代90后大学生熟悉的传播方式,让大学生不仅在新媒体中学会沟通,也学会通过公众平台去了互相交流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书本、ppt,比较单一和枯燥,再优美的诗词再壮烈的语文句子也需要环境的烘托,可以采取音乐和书画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学习诗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相关的民族音乐,从感性上对诗词有一个把握和了解,再来讲读课文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或者先从一些绘画作品、舞蹈等入手,在欣赏完文艺作品后讲读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在课堂中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在讲读课文前,可以先让学生先行阅读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中让他们对作品畅所欲言,不管是同意的观点还是反对的观点,允许主题理解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如果是一本巨著,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小角度去理解作品和人物,不要求学生对整部作品都了解得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代表多多发言,或者让学生制作PPT或者采取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教育模式。大学语文正是一门囊括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课程。它同中小学语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语文学科而言,首先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学科;其次,它又是人文学科,是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的学科,它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但大学语文是面向具备中学语文基础的大学生开设的语文学科,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更倾向后者,另外,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其功能在扩展,其重要性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下面以课文《春江花月夜》为例,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实操案例。《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品,以清丽优美的文笔,勾勒出江南夜色旖旎动人的朦胧美景,同时,也寄托了对时空变迁、人事更迭、时光飞逝的思考和感慨。整个诗篇空灵梦幻,唯美动人,实境虚景相互交融,在江水、春色、月夜、花开的意象中穿越古今,思考韶光易逝和生命的价值。
本篇课文不仅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各种艺术形式偏爱的题材,例如根绝本文改编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曲子缠绵悱恻、优美脱俗,还有绘画作品等。在课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欣赏绘画作品,让学生把呆板的文字转换成有声、有色的形象,以声、色、文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让虚幻的文学审美变成可视、可听的理解。以诗词的第一部分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天水一色的空间范围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审视平时常见的一些景物,并从而培养对身边常见之物的审美和思考。诗词的第一部分是实景,而诗词第二部分开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是从景物中转入对时空人生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这种触景生“思”的精神高度,引导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之物的表面欣赏,仅仅用眼睛去体验生活,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自然之物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审美高度。
微课在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为深化医学五年一贯制专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不断更新的教育手段,探讨微课在医学五年一贯制专科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医学五年一贯制专科;大学语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学习形式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并不断发展。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在医学专科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发挥其传承传统文化、传授语文应用技能,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优势,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多元化学习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和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微课在医学五年一贯制专科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思考。
1微课及其教学特点
微课2009年起源于美国,以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适合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1时间短、内容精。随着互联网进入微时代,学生更关注微课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min左右。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min或45min的一节课的教学课来说,“微课”越来越吸引更多当代的高职学生。另一方面“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更突显教学内容的精致。1.2情景化、形象化。微课是根据教学实践的要求,将视频作为载体,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而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全程记录下来[1]。由于微课的主体以视频呈现,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学情景中易于接受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1.3移动性、重复性。随着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微课学习的时间、场所更为随意和便捷。草地、咖啡厅、交通工具上都可能成为学习的场所。而且对于难点、重点还可以做到反复、多次学习。拓展了学习时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2微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探讨
内容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意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以及拥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具有实用性的、超功利的人文教育。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校的通识课程,有必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其中,并且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语文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的发展,将通识教育理念在教育中贯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共识,通识教育更注重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自由的、没有专业束缚的环境下受教育。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经典文献作为教材,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通过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综合能力,而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等。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中国教育中功利主义一直存在,把教育当作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学教育是为经济建设输送人才,为工业提供科技支持。所以大学语文教育在这样一种重功利的环境下畸形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社会综合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使我国人才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中过分功利化和专业化的弊端也不断出现,教育界也不断在反思和总结,逐渐改变观念,认同并提倡通识教育理念。因此,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语文教育得到了认可,其重要性表现为:首先,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能够正确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人本教育,例如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就是教人们如何做人。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塑造。其次,有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成长的教育,也就是道德品质教育,这与通识教育理念是相同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克己奉公、友爱互助、勤俭节约等高尚品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自我成长和命运与社会联系起来,尊重且追求知识和真理,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自己的力量。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