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08:49: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通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涉海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针对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以适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和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增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为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实践环节等方面对涉海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研究生电子与通信工程论文
【摘要】本文以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一流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为例,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课程体系优化、案例式教学、教师队伍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最后给出了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探索式学习,尽快建立可操作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一流课程体系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术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重学术、轻应用”的传统思想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认识不足的影响,容易混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要求。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科研项目与学位论文“四张皮”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如何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具体措施
国防科技大学开展了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一流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基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以来所积累的优质资源,按照“紧扣学科内涵、优化课程体系、瞄准前沿发展”的理念,认真梳理和优化了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在2011—2015年投资建设了“信号处理仿真实验”“通信技术基础”“天线理论与工程”“电磁波工程”“电路与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实验”“微波电路仿真与设计综合实验”“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7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使这一领域的课程整体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总体设计与优化遵循针对性、可持续发展、前沿性、宽广性的原则,科学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构建开放的、竞争的、创新的、发展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既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知识,又要进一步训练他们具备作为高层次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目前,国防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领域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案例与前沿课程,如图1所示。整体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知识、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入和系统化。以在建的“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为例,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和需求,总结历年来专业学位硕士教学经验,紧密围绕通信基础与军事通信应用主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综合通信原理、无线通信与典型军事通信系统知识点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3个主要模块,分别是通信原理基础模块、基本传输方式与信道模块、军事通信概述模块,如图2所示。在课程中贯穿两个具有明确应用背景的教学案例:①实际发射与接收通信系统剖析。选择一个实际通信设备(如通信电台),就设备内部各个功能模块讲解其原理,剖析内部结构,引发针对这一系统的设计、应用及改进的讨论。②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以现有的GSM蜂窝通信网为例,讲解无线通信特点、无线组网特点、多址通信等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案例式教学。本着“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实践培养”的原则,完善本领域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注意专业知识的深入和系统化。要求既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生动的工程实例,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建设。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优势,将具体工程项目中的解决方案和经验加以改造,提炼出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背景、培养目的和培养规律的教学案例,确保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够进入课堂、进入案例、进入教材,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和相互提高。例如,在某项目中,为解决水下目标辐射噪声谱线信噪比低,不易捕捉的实际问题,笔者提出了“分段搜索,动态门限”的解决方案。将这个工程项目转化为水下目标搜索教学案例,通过该案例巩固了周期信号分解与合成,以及信号检测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点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利用学院“十二五”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条件,改进实验环境,为学生搭建通用、易操作的实验环境,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设计、实验设计及实验室建设方面进行多种改革与探索,把仿真实现和后续开展的硬件实现融合在该课程体系的实践环节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例如,把实践课堂设到雷达实验现场,结合学校建成的国内首套220~1400GHz雷达目标成像与RCS测量系统,让学生亲身体验太赫兹雷达从倍频、放大、混频至频谱仪接收处理的全过程。(3)教师队伍培养。为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科研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多人任课的教师队伍。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也要强,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讲出来,让学生听得懂。鼓励授课教师走出校园,经常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或著名企业进行交流互动,跟踪相关学科的最新前沿,了解和掌握本领域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年轻教师思想敏锐、勇于探索的特点,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对青年教师进行新技术培训,开阔年轻教师的视野,为其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及各项教研活动,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4)教材建设。认真研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差别,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织力量编写出版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的教材,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中的每门课程都要求出版或引进一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
2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通信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3G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的核心,4G也即将开始进行商用。但是高校所用的教材仍然以2G为主,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学生对于3G、4G知识的掌握也较2G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增加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同时移动通信这门课程对通信基础知识又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要做到对重点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系统的组成原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新技术进行涵盖,教学内容非常多,导致了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程时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更新和重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2]。为解决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有限这一矛盾,在教学中首先应对学生具体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做一个正确的评估,随时依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删减,进而体现课堂教学的精髓。本人所教授的班级分为本科和专升本,对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授课内容就有所差别。移动通信的课程内容涉及到无线信道的衰落分析和估算,信号调制、解调原理及技术,纠错编译码理论等,这些内容在通信原理、微波与天线等前期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对于本科的学生授课时要注意避免知识上的重复,应围绕移动通信的特点有选择地讲解相关内容,比如书上第2章是调制解调,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只着重讲解了扩频,其他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各章节的联系,从而把教学内容的重心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转移。而专升本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完全凭借自学难于掌握,除了要求自学之外,还需要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情况下,着重掌握2G网络的构建和组成,再逐步地向3G过渡,力保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学到更适合他们掌握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多媒体授课。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覆盖面广,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来讲授,不仅耗费时间,影响教学效率,对于一些系统流程的展示,也不够生动形象。为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本人采用信息量大且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采用板书的方式,对于原理方框图、小区规划、网络结构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人还搜集整理了大量基站、天线、网络区群结构等相关图文信息,通过动态演示与分析,将整个通信领域所涉及的整体设备和完整系统进行展示,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整个通信领域的各个环节,建立全网的概念,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2.讨论学习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即教师满堂讲,学生只负责听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考能力。为了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可采取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方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一个讨论课题,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在由小组内选派一个代表进行组间讨论,各组内成员可对代表的阐述进行补充,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积极状态,讨论结果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向的作用,指导学生讲解和组织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对一些问题理解的会更加透彻,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4]。3.提交论文。为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撰写论文。论文题目可由教师制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查找资料,提交论文,并以随机抽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讲解,并对论文进行评判。评判方式可采取抽取若干学生的论文,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或者教师选择若干论文为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撰写科学论文的兴趣和水平。
三、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方法难以对一个学生所学知识和综合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了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综合和准确,除了取决于客观的考试或作业成绩外,还由主观的师生互动关系与课堂参与程度所决定。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1)期末考试,考查对基本知识及前沿技术的掌握程度;(2)课堂讨论,将课堂参与列为期末成绩考量的标准,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带动课堂气氛;(3)撰写论文,考查学生研究问题及创新运用的能力;(4)作业成绩。
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探究
摘要:分析目前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生需求,对授课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着力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英文的逻辑进行思考,提高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进行专业交流打好基础。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方式;电子与通信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培养目标或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英语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交流语言,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有超过40%的人在学习或使用英语,以英语出版的书籍、期刊、专利、国际标准以及技术报告等技术资料超过80%,英语是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主要语言。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专业英语教学刚刚起步,课程的发展历经从“专业阅读”到“专业英语”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要与时俱进,针对当前存在的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对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改进,让学生学到的专业英语能够适应职场,适应社会需要。
一、电子与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2007年教育部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电子信息科学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通常安排在学生完成普通英语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以后,教会学生如何用英语检索本专业的最新技术知识、阅读经典英文教材和研究论文、翻译专业文献、用英文写作、与国外同行交流技术问题等。目前,很多学生做专业相关的翻译或写作等任务时问题百出,尤其是毕业前写求职简历或出国文书时的问题非常多,有些学生毕业后从事科技研发或专业工作,与专业英语文献处于“绝缘”状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多数高校都将专业英语设置为考查课,学时少,学生认为专业英语是一门边缘课程,是用来凑学分的,不重视该课程。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呈现自由散漫的状态,做自己心目中认为重要的专业课作业,这种状况打击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在当前培养方案限制下,拟利用有限的学时从课程内容、课堂互动、情景模拟等方面阐述电子信息科学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改变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认知状况,调动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询最新科技动态、阅读专业文献、查看芯片手册和国际标准、翻译与撰写专业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中医药网络药理学论文特征分析
网络药理学(Networkpharmacology)一词于2007年由英国邓迪大学AndrewLHopkins首次提出,并于2008年进行了具体阐释——指运用网络方法分析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关系的药理学分支学科[1-2]。其对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的网络分析方法,为中医药的现代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成分的复杂性、方剂配伍的多样性、辨证论治的差异性,使中医药的现代化受到了一定限制。网络药理学的引入、应用与发展,可助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自2010年,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中医药的文章发表数量逐年增多,对此,我们希望从文献的角度对已发表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3],即综合运用文献学、统计学、数学来定量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方法,对PubMed、WebofScience两大外文数据库中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相关问题的文献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作者单位分布、研究内容、来源期刊以及所引参考文献等,评价目前国内外中医网络药理学的科研水平,总结研究热点,分析研究趋势,为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1材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1.1.1纳入标准。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医药的内容,如复方、中药、中药成分、证等,均可被纳入。文献检索的年份设定在2008—2018年。语言不设限定。1.1.2排除标准①研究方法未涉及网络药理学内容,而仅提到“网络药理学”;②研究内容未涉及中医药(含少数民族医药)领域相关问题,如:现代化学药品、合成药、植物药、外国药物等,或仅提到“中医药”“中医”;③仅做综述,meta-analysis,论述,社论;④数据库平台建设等。1.2资料来源与文献筛选。文献检索范围为PubMed与WebofScience两大外文数据库,以“networkpharmacology”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纳入包含主题词为“TCM”或“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或“Chineseherbs”并且发表年份在2008—2018年,检索式为:((networkpharmacology)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rTCMorChineseherbs))AND("2007"[Date-Publication]:"2018"[Date-Publication])。文献检索由2位研究者同时独立进行,阅读所获文献题录和摘要,去除重复题录和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之后,下载所有文献的原文,进行一一核实,并交叉核对所纳入的文献。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的,由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或由第3位研究者决定。1.3分析方法所有相关信息均纳入Excel,进行频数统计与分析。数据采用SPSS.20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检索结果。根据上述检索策略,我们在PubMed和WebofScience两大外文数据库分别检索到与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相关文献717和374篇。导出题录与摘要,剔除重复文献,共获得原始题录844篇。根据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题录与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初步纳入文献316篇,待核实文献273篇。之后,下载所有原文,进行再次复核,纳入文献112篇,最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或第3位研究者决定,纳入19篇。最终,纳入447篇全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2.2发表年份与数量。按照纳入标准,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文章于2008年开始发表,但数量较少,仅有2篇[4-5],但真正介绍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文章,则由中国第二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团队在2009年发表[6]。在随后的4年里,这方面的文章亦不是很多,从2013年开始逐渐增多,而增幅最大的当属2017、2018两年,尤其是2018年,有关中医药网络药理学文章的发表首次突破100篇。见图1。2.3发表地区分布情况。2.3.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据统计,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487篇次(注:某些第一作者单位不唯一,统计时分别计算;下同),其中北京占有132篇次,达27.10%。笔者对国内前10名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同时,我们进一步细分了第一作者单位在北京的分布情况,发现前5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55篇)、北京中医药大学(34篇)、中国医学科学院(11篇)、清华大学(9篇)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7篇)。再者,我们也发现少数第一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4篇)、德国(2篇)和韩国(1篇)及澳大利亚(1篇)。2.3.2共同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所纳入的文献中,173篇含有共同第一作者,其所在单位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188篇次,其中北京55篇次,达29.26%。同时,我们对国内前10名共同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统计时,我们也发现少数共同第一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5篇)、德国(1篇)、韩国(1篇)、埃及(1篇)及澳大利亚(1篇)。2.3.3通讯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在447篇纳入的文献中,均有通信作者,以通信作者单位发表,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444篇次,其中北京123篇次,达27.70%。同时,我们对国内前10名通信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再者,我们进一步细分了通信作者单位在北京的分布情况,发现前5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47篇)、北京中医药大学(30篇)、中国医学科学院(12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10篇)、北京大学(9篇)及清华大学(9篇)。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少数通信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4篇)、德国(2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韩国(1篇)及澳大利亚(1篇)。2.3.4共同通信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所纳入的文献中,214篇含有共同通信作者,其所在单位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262篇次,其中北京81篇次,达30.92%。同时,我们对国内前10名共同通信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再者,统计时,我们也发现少数共同通信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8篇)和韩国(1篇)。2.3.5跨国合作情况。在所纳入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与国外合作的有9篇(分别来自于美国3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以色列1篇、澳大利亚1篇),此外,有2篇完全来自于德国,1篇来自于韩国,还有1篇由美国与韩国合作。2.4研究内容。2.4.1研究载体。自从HopkinsAL于2007年10月份在NatureBiotechnology发文初步论述其对网络药理学的认识之后,2008年就有有关中医网络药理学的文章发表,经过10余年的发展,有关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发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较大的发生在2017、2018年,所涉及的研究载体包括中药复方、数味中药(注:文中未提及具体方剂,又不属于配伍或药对的2味及2味以上的药物组合)、配伍、单味药、中药成分及证候研究。其中,中药复方类研究最多(223篇次),其次为中药成分,单味药及数味中药次之,紧接其后的是配伍,而具有中医特色的证的研究论文最少。结果见表2。再者,我们对中药复方类进行了细分,发现自拟方占据复方类研究的一半之多(130/223),时方与经方(注:限定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分别为49和40篇次。因有5篇文章,存在经方、时方、自拟方2种及2种以上的混合研究,故在统计时,采取重复计算。2.4.2研究方向。在纳入的447篇文献中,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药物作用机制、分子机制、炮制、中医四气、药物毒理、脏器毒理、气与血的分子机制、证及疾病机制等,共计481篇次。若以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ICD-11疾病系统分类[7],则共计423篇次(含传统医学病证7篇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85篇次)、肿瘤(76篇次)、消化系统疾病(63篇次)、神经系统疾病(55篇次)以及肌肉骨骼系统或结缔组织疾病(32篇次)。对肿瘤进一步细分,发现运用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乳腺癌、结直肠癌及肝癌的较多,分别为11、10及7篇次。2.5.3论文提出预测后的验证情况。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数据进行挖掘,这是一种预测,其对预测结果正确与否,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在447篇文献中,有166篇文章进行了验证(注:文献验证、分子对接仿真实验等验证方式,并未计算在内)。从表3可以看出,在2013年以前,中医网络药理学对预测结果验证较少,累计不足验证文献的10%,而从2015年开始,预测结果的验证比例上升趋势很明显,尤其是2018年一年,其验证文献占全部验证文献的近1/3。再者,在166篇验证的文献中,13篇文献发表于非SCI期刊,内含2篇以中文发表的国内期刊,剩余153篇,均发表于SCI期刊。2.5期刊分布。所纳入文献,共发表于105种期刊,中文刊仅有4种,分别为中国中药杂志(45篇)、药学学报(7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篇)、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篇),合计发表54篇,占12.08%(54/447)。在剩余的101中英文期刊中,据2018年JCR引证报告,除AfricanJournalofTraditional,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s(未被纳入),BiomedicalReports(未被纳入),ChineseScienceBulletin(未被纳入),Cellular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被剔除),Oncotarget(被剔除)和TumorBiology(被剔除)外,其余95种刊物,均为SCI。2.6参考文献引用情况。普赖斯指数是指近5年文献占所引文献中的比例,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期刊所载论文(引文)的新颖性和使用寿命,是一种衰减系数[8]。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越新颖,其老化的速度也越快。在纳入的文献中,我们根据语种不同,统计了文献不同年份所引用的文献总数、相对近5年文献引用数、平均引用文献数及普赖斯指数,见表6。
3讨论
通信专业三创教学改革
“三创”即创造、创新和创业,“三创”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时候就能得到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1]。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主要缺点体现在:注重知识技能等“硬能力”的培养,弱化或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软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2]教学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以“三创”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通信专业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是通信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为了使通信专业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专业文献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由于该门课程涉及面广,专业性不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仅限于论文检索、阅读和写作基础知识的介绍,考核采取完成论文的考查方式,最终不但造成一些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应付心理,也没有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在“三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课程改革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学术论文的检索、阅读和写作、投稿等的基本知识外,增加了英文学术论文的阅读和撰写、学术论文审稿、发表的流程和步骤等内容。让学生对学术论文从撰写到出版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学术论文的写法和规范,以部分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例,展示学术论文从投稿、评审、修改、校稿到最终发表的各个阶段。这种案例教学,一方面避免了空洞的照本说教,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体味到学术论文的严谨性。此外,还增加了学术论文的宣讲、学术道德等内容。学术交流中,学术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也是十分重要,通过该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如何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道德和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教学中,以案例形式介绍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开展警示教育,让学生在进入学术研究之初就认识到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培养诚实、严谨的学风。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术资料如何获得,学术成果如何、学术成果如何展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教学中,大多采用案例方式,然后穿插学术论文基本规范的讲解,因此能够保证在课时不做调整的情况下,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也能普遍反应良好。
2.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三创”能力培养
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针对三个不同阶段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分别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方法以及实践方法。在课程前期,侧重基础知识,主要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以案例讲解为主;在进行学术论文的选题和组织阶段,采用相互作用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参与学生关于选题、论文提纲等方面的讨论;最后,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各学生小组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并准备成果的宣讲,教师进行最后评审。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选题,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三创”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师参与到各个学生小组中,采用头脑风暴方法,对学生学术论文选题进行启发,鼓励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研问题,关注科技前沿问题。同时,在学术论文选题上,引导学生将题目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了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结合。采用这种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研究生水平研究论文
[摘要]重视学科建设与抓好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要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聚集一流师资,提升科研条件,建设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关键词]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
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url]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完成好这项任务?从根本上说,只有努力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东南大学信息科学[/url]与工程学院现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如何创建一流学科,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然而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不仅要经过长期坚持,看准方向,组织起一个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科团队,而且还要有非常好的设备、环境等基础条件,才能有所建树。
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600多个反映当时我国高校在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重点学科点中,东南大学信息学科与工程学院的通信与电子学科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紧接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中,我院毫米波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实验室又有幸入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建立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和两个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一轮全国重点学科名单中,我院又增加了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最近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对我院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给予较高的评分。全院四个学科均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2007年两个一级(4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电子化政府意涵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探讨电子化政府之意涵及其在世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推动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进行了初步展望。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电子化政府之定义、电子化政府之起源、电子化政府之应用形式、电子化政府质内容、电子化政府之推动及电子化政府之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化政府;资讯科技;网际网路
一、电子化政府之定义
有关电子化政府的定义有学者观点与官方观点之区分。
(一)学者观点
1、西方学者观点
光通信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光纤光源光纤通信系统
[论文摘要]当今通信领域,光通信已经成为广泛使用而又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一类通信科学,就光通信发展历程分为光纤、光源、光纤通信系统三方面进行回顾与介绍,并对光通信的发展趋势作简要的展望。
光通信是从电通信发展而来的,是成熟的电通信技术与先进的光子技术的结合,在光通信出现之前,人们的通信主要是电通信,与电通信相比较,光通信有容许频带很宽,传输容量很大;损耗很小,中继距离很长且误码率很小;重量轻、体积小;抗电磁干扰性能好;泄漏小,保密性能好;节约金属材料,有利于资源合理使用等很多优点,可以说比电通信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回顾光通信的发展历史,并以光纤的出现将其分为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最后对光通信的发展作简要的展望。
一、探索阶段
(一)光通信史的第一步
1880年,贝尔发明了一种利用光波作载波传递话音信息的“光电话”,它证明了利用光波作载波传递信息的可能性。他利用太阳光作光源,大气为传输媒质,用硒晶体作为光接收器件,成功地进行了光电话的实验,通话距离最远达到了213米。1881年,贝尔宣读了一篇题为《关于利用光线进行声音的产生与复制》的论文,报道了他的光电话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