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化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21:30: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理化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物理化学教学质量初探
[摘要]分析物理化学教学现状,探讨将科学研究与物理化学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科学研究;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在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要的通过教与学的实践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以科研实践为牵引提升物理化学教学的质量对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钱伟长院士曾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如果没有科研做底蕴,那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1]。我们的前辈戴安邦院士也曾精辟地指出:现代的教学,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活动与科研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是高校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则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科学研究实践与物理化学教学有机结合,使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实施物理化学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有机融合、互相促进[2],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成型、过程装备与控制、给水排水工程、材料科学等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已获得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原理,研究物质的性质特征和变化规律。对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性,能够从理论上给予更本质、更深刻的说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定量地描述和处理化学运动的规律与问题。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一般研究方法与特有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增强他们在学习、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物理化学涉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等学科,并且公式的使用条件严格。同时,现代科研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丰富了物理化学内容,与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等其他化学学科结合非常紧密[3],出现了教学内容强度大、学时短、理解吃透难度大等问题,从而对物理化学的教与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结合物理化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实际,使物理化学的教与学变得高效、有趣和轻松,是任课教师始终努力的方向[4-6]。
1物理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物理化学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对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要求高,初学者往往感到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目前教师上课以教材内容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枯燥乏味,基本上为上课而上课,使得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及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1引领物理化学教学的科研思想较为缺乏。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每讲到新的一章内容时,必须思考并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这一章?教(学)什么?如何教(学)?。其中第一个问题尤为重要,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就认为应该学好物理化学的内容,主动接受,积极学习。但在实际的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只偏重于物理化学课本上所列举的学习该章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结合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变化、新热点,特别是与该章知识相关的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进展不能很好地介绍给学生,科研领域新思想的灌输较为缺乏,导致学认为只是为了学知识而学习,不能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学习物理化学知识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无法积极主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1.2融入物理化学教学的科研实践少之又少。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教师讲课时通常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结合紧密的现象,并利用物理化学相关知识加以解决。如讲到多组分系统热力学这一章的水溶液的依数性,通常例举冰雪路面撒盐来说明凝固点降低,盐碱地庄稼长势不良是由于渗透压造成的等等。但这些只是对物理化学知识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教材或者互联网络都能查到且容易理解,对于大学本科生已经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这样的解释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知识学习的困惑。同时,任课教师很少将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研究背景、原理、思路、研究方案以及创新之处与相关的物理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没有较好地将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无法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价值。1.3与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相关的实验内容不够丰富。物理化学实验是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冶金工程、应用化学、材料科学、能源化工、环境工程等化学化工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它是独立设课并且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实验课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与理论课程同步的热力学、相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等领域所涉及的基本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物理化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实验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具体的实验内容较少,特别是实验课课时少(16学时),导致真正做好的实验就更少了。很多物理化学理论课的内容本可以通过做实验得到验证,但由于实验内容不够丰富,导致无法很好的实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验证。从而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通过实验验证来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因此,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之外,任课教师结合科学研究的实际,将部分科研实验的内容展示或者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不够丰富的不足,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热情。
2科教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物理化学基础课教学及实践
摘要: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物理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中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农药、兽药等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公式定律相对较多,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对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中的哲学,没有学过物理化学知识的人不能说懂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中公式概念多、内容抽象、难度大,学生难免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不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1]。作者十几年从事物理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体会到需要想方设法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1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基础不同,加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们在进入大学时由于高中选课不同造成入学时各门学科的知识存在很大差别,学生各学科知识水平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问题。在物理化学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成为教师的必修课,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每次上课时提前20min到达教室,利用正式上课前的这段时间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大学期间物理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对将要学习的物理化学课程有什么看法,学生的看法基本上是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听来的,大多数同学认为物理化学课程中公式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知识,比较难学。课前有了初步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想办法深入浅出,慢慢化解同学们的畏难情绪[2]。教师根据调查结果给同学们建档分类,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每个阶段不同层次学生是否达到自己的目标及时总结预警。充分利用手段调查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根据学生作业、阶段测验、随堂测验情况等了解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及时根据调查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等。对学习中问题比较多的同学及时采取各种形式的帮扶措施使之能跟上进度,避免自暴自弃,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3]。
2爱护学生构建亦师亦友师生关系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也是该大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本文以教育工程认证为背景,总结了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课程教学问题,以此为基础,从教材编订、教学模式、科研教学结合、多媒体化教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探索,并优化了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将课程各个环节的考查纳入考核范围,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教育工程认证;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材料、环境、冶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理工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1-3]。该课程是验证理论课所学的连接纽带,其目的一是为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高效记录实验数据,合理处理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相关原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原理的能力。在国家鼓励推动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大背景下,现今国内很多高校加强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投入力度,旨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故相关高校老师也从多个方面展开了对“物理化学实验”的课程改革[5-8],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上半学年承担了“物理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以往的实验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教材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每次课程的前半节课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简述实验步骤;教师明确告知需要记录的实验数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给予最终成绩评定。这样一种机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而且,大多数的实验都是建立在理论课已经学过的原理基础上,往往在实验前学生就已能猜到大概的实验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被严重影响。此外,教师的成绩评价方式太过单一,仅从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结果的好坏并不能真正准确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且多数学生存在抄写实验报告的情况。因此,笔者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了不同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
2“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语文课程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有限的上课时间的矛盾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提出基本目的有三点: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这三点有很强的现实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很难达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是公共课,所以上课时间比较短,往往是一学期34学时的授课时间。而强化汉语水平,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不是通过几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多读优秀作品并通过思考将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此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文化水平、人文修养和人格素质,这很难实现。于是很多教师把大学语文当成“高四语文”,依然采取高中模式教学,通过阅读文章给学生划分段落,分析内容,给学生标准答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学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语文课程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方法比较古板单一、墨守成规,大多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如今不少高校大学语文课依然如此,外加上一块屏幕,满屏的文字,通过有限的上课时间给学生灌输,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够。那怎样来克服大学语文课传统教学中的这些弱点?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语文课确实需要借助文本带动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参与讲解引导、启发。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一旦有效的教学理念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就能吸纳更多新的教学因素。
二、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药学高端人才,是当今药学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实验教学对于药学高端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化学实验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不仅能够为学生实验操作打下坚固的基础,而且能够初步培养大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创新实验的能力。结合国际化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学院实验教学现状,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国际化;实验教学改革;基础化学实验
天津大学药学院于2014年成功获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学院。在国际化示范学院改革的推动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学院于2015年9月正式启用了以英文授课为主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药学人才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专业教学环节。为了适应国际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打破了传承几十年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惯例,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独立的药用基础化学、药用有机化学、药用基础生物、药用生物化学和药学综合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1]。药用基础化学实验是学院大一新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实验技能、规范的实验记录技能、基本数据的分析与表达技能和科学严谨的实验素质,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安全、规范、环保的实验意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和初步的科研能力[2]。药用基础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有重要意义。按照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3]。更新理念是国际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上好全英文实验教学的必要前提[4]。根据学院“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药学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坚持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实现实验课程都开出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类型由单纯的教学型转变为研究教学型。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全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实验教学由传统的验证理论上升到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高度。
2完善课程体系
疫情期间物理化学线上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疫情下,各高校纷纷启动了线上教学。本文探索了物理化学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形成,包括教学平台的选择,教学过程的重组,考核方式的调整,互动方式的多维组合,以及对在线教育的思考,为线上教学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线上教学;物理化学;教学模式
2020年初,由于疫情的蔓延,春季开学被迫推迟。根据教育部关于“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宗旨,各高校积极响应,迅速组织教师进行在线授课的培训、学习和实施工作,有序开展线上教学,并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1]。短期内开展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对高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线上教学实践,探讨教学平台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重组,考核方式的调整,以及对线上教学的一些思考,为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1选择教学平台,改变教学模式
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改变了原本的教育形态与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是开展线上教学的第一步。线上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录播、直播、视频点播三种,可供选取的线上平台课程有几十种,任课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2]。我们所在学校,沈阳理工大学将大学慕课、雨课堂等学习平台直接与教学管理系统对接,为教师在线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物理化学课程组经综合考量选择了慕课+直播授课+雨课堂及微信群等多维度的线上教学形式。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疫情期间对全国高校免费开放,为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MOOC平台有制作精良的视频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播授课可根据教学需要,分别选用腾讯会议、雨课堂和腾讯课堂等,雨课堂和腾讯课堂的优势是可以生成课堂视频供学生课后回放,腾讯会议则方便师生交流和讨论。此外,利用长江雨课堂对学习动态进行管理,包括接收上课通知、进行上课签到、线上小测验以及提交课后作业等,这样便于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对接,以生成统计结果进行教学评价。再者,根据学校要求,任课老师与上课班级都建立了微信或QQ学习群,老师通过学习群把课程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学生,与学生进行课后的沟通、辅导和答疑。实际教学过程中,物理化学课程组的教师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平台和教学方式及时作出调整,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2重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数字信号处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性强,可适用专业多,不同专业实践内容设置应差别化,青年教员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该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索方法.通过强调针对不同专业的背景课题库设置,学员和教员不同要求的实践任务设置,以研促教和数学概念物理化,提升教员的实践教学能力,增强数学信号处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的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1针对不同专业,建立背景课题库
在讲授第一堂课时,任课教师一般都会强调现在是数字时代,并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前沿领域,包括图像处理、语音音频、无线电通信、生物医学、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等进行介绍.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但是,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发现,尽管教员在教学中举例强调了这门课的相关重要应用,但由于这门专业基础课开设在专业课程之前,学员在学习这门课的具体专业基础知识时,还是不知道哪里能用,应该如何用,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等到学习专业课需要用时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问题.面向不同专业,数字信号处理有不同的教学应用特点.为突出数字信号处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据不同专业特点,有必要寻找建立专业背景强、与数字信号处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联系紧密的背景课题库,为实践教学打牢例证基础.如在涉及FIR滤波器频率采样型结构时,梳状滤波器构成了它的第1项级联部分,可以将雷达原理中的动目标指示内容作为这部分内容的背景课题;在涉及抽样定理时,可将通信原理中的脉冲编码调制内容作为这部分内容的背景课题.
2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学员、教员实践任务
2.1设置学员实践任务
人才培养中“三观”教育的创新途径
摘要:思想教育是对学生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是传授“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教育,是传授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三观”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们“三观”的培养。鉴于此,文章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中“三观”教育的创新化发展策略展开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素养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传播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迁,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诸多负面信息必然会对高校学生的自身价值观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一方面,海量丰富的信息以及资源无疑会让大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1]。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全面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效果,在真正意义上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与道德品质。
一、主要特征解析
(一)高校教学环境更加复杂化。随着各类新兴媒介的不断融合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平台与途径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且人际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便利化、实时化[2]。然而事与愿违,新媒体环境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但没有更加拉近,反而是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渐行渐远”—信任危机增多、心理问题、人格问题日益凸显。客观而言,当今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孤独症与手机综合症。并且从另一角度看来说,所谓的新媒体大环境,不但是人们逃避现实、发泄情绪与交流沟通的场所,还是一些社会动机不良分子、违法乱纪之人报复社会、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全新渠道。倘若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管控能力,便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鉴于此,高校教学环境已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化局面,必须得到重视。(二)高校思想教育资源更加多样化。众所周知,高校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材及资料通常都是以理论方针政策等内容为主的,因此在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上已然存在了一定的滞后性与落伍性[3]。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教学资源的单一性更为凸显,并且与时代脱轨,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化、丰富化,能够跨越国界、种族进行实时传播。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也应当更加丰富且立体。例如,高校师生可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优质的教学公开课、专题讲座或是经典微课视频等。除此之外,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教学资源也必须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升级,使得资料内容更为丰富化、多元化和精准化。(三)高校“三观”教育模式更加创新化。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来看,传统“三观”教育的授课空间与授课时间受到了一定限制,通常都是由教师在教室中完成主讲,由学生负责对相应知识进行学习、理解与消化。在新媒体大幕开启之后,高校的“三观”教学模式更加创新化,已经不受地点、时间、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例如,高校学生能够结合并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并不一定都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与教学体系无疑是更自由、合理的。此外,与传统的教案设计及备课相比,当前高校教师的负担与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与减轻,并且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化与升级,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高校“三观”教育整体模式也必然会不断得到创新与优化。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面临着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截然不同的教学实际,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总体指导思想,选用教学手段与方法时,都必须按照教学实际,以“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为中心”来操作。本文通过两个年级的教学实践对比,介绍、分析、评估了涉及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改革措施,为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规定,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指导课时为每周4课时,分英国和美国文学两部分,分别用一学年来完成,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英美文学课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即将实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专家学者提出,要“进一步强调英语类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以文学素养培养为主要抓手,打造英语类专业的人文情怀”。由此可知,英美文学课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高校来说都是必须长期积极建设的课程。但是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学生生源素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人文环境等方面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不根据办学实际而完全照搬文科类、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失去了信心,更不利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整体发展。笔者所在的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英语专业总体发展的定位是以“英语专业基础+特色方向”搭建学生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2)根据专业发展定位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文学课的课时已被压缩到了极限。
课程思政在物理化学教学的意义
摘要:就物理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相平衡、表面活性剂等部分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探索,以期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1引言
2018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牢牢抓好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通过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1]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的一大变革,更可以称得上是教育的一大“归真”,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写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不仅是传教科学文化知识,更是育人育才。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教育方式,构建一种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新形势下的综合教育理念[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先进的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科知识融合发展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步。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立德树人、全员参与、教育综合化和凝聚力量[3]。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和国际形势日新月异,课程思政理念应势而生。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在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同时,端正学生的“三观”态度;另外,将立德树人贯穿高等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到全面深度融合,树立全新的育人模式。课程思政与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综合性教育教学理念。物理化学课程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基础上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知识涉及化学、化工、制药、环境、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物理化学有着丰富系统的知识结构,多处可以融入思政元素[4],化学思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理化学中所体现的哲学观和方法论[5]。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德智双向发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6]。本文就如何在物理化学部分知识点的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索,启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2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渗透
物理化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