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15:11: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教育论文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以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为基点,探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观念,针对全国综合性大学兴办音乐教育的现象,探索一条适合综合性大学发展音乐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文化观念文教兴国

中美音乐教育之比较

美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还是主科(如语文、数学等)的“饭后甜食”或“装饰花边”。①当时音乐教育在美国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它比核心科目低上一二英寸”。②但美国音乐教育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稳步提升。以《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原理》等著作为发端,美国不断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直至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中第三项所列“核心学科”之一。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美国学校教育已将艺术列为与读、写、算并列的四个基本能力。美国2000年联邦法案已规定艺术为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的核心课程,而各州大学已将修读高中艺术课程定为大学入学条件之一。

据上世纪90代初的统计,中国的音乐教师至少缺50万人。正统音乐教育的缺乏,自然导致许多学生更多地接受娱乐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虽然音乐讲究多元化,但单一地接受流行音乐会造成“营养不良”。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存在着缺陷。人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学理的就是“一文不染”,而且大部分理科生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音乐了。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其二则是因为许多大学生视野太狭窄,偏重专业而忽视博览百家之长,尤其缺乏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

通过对中美音乐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高校人才成长的严重障碍。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通识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关注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为教育目标。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有关的具体内容,据知网的论文数据资料显示,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的方法论研究占半壁江山,涉及大学语文内容改革调整的极少,这也许是因为大学课程的开放性所致。其他的研究几乎都是关于教材、篇目和相关的课堂具体实践探究的。在几十万篇有关大学语文教学及课程的论文中,把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进行研究的不到四千篇,可见其研究的薄弱;而将大学语文与通识教育结合研究的只有四百多篇。如此少的研究成果也可窥见我国大学语文在通识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在通识教育研究领域,国内研究者大多集中于关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系,基本还没有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背景、学生学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相结合进行研究,因此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只是现阶段通识课程的初步经验,其成效还有待社会的检验。由此本文选取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定位及其教学实践探究作为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创新价值。

一、通识教育简析

目前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强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作为人的教育。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尤其是两次经济衰退的危机引起西方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并竖起通识教育的大旗,为后来近半个世纪西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影响至今更为显著。中国通识教育就其内容、方式而言,从孔子开启教育之后,经几百年发展其实已经有较为完备的通识教育体系。历经各朝的变迁,中国通识教育在民国时期获得较为长足的发展,并培养出了一大批综合性的大师与大学者。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人文氛围浓厚,重文轻实,并且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当代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表述,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构建。中西通识教育相同点集中在源起和早期,比如中国早期教育的六艺和西方早期通识教育提倡的七艺有诸多的相同点,并且中西通识教育的目标均定位为全人教育,以人文素质课程为主体。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学语文是人文课程中最基础的一门课,也是居于人文素质类首位的课程。目前正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高潮,然而无论是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还是亚洲高等教育领域,我国高校排名情况都不甚理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实际上道出了几千万中国高等教育师生的心声。大师与大学之“大”历来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又都殊途同归地承认“大”之底蕴是文化体系,或者说是知识体系的问题。哈佛的学生能够站在世界的前沿俯瞰世界,是基于对本国和外国古今文化精华的系统性把握,进而有了精准的判断和引领,便是得益于该校近三十年的通识教育。民国时期我国的教育出现了第一次繁荣,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竟然也人才辈出,学术精神令人振奋,究其根本得益于当时母语教育的重视和对通识教育的推崇。在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中国文化遭受的打击和摧残人所共见,当下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化都呈现荒漠或泡沫状态。曾经民国时期的中国是靠母语教育为民众打开了启智的大门,也是靠语文打开了人才的精神大652017.04教门,而在当今再次面临的精神荒漠阶段,我们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母语教育,高等教育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大学语文这样的综合性人文课程。在中国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能否用通识教育来竖起呼唤民族文化崛起、呼唤民族文学觉醒的大旗,其精神基础与社会号召力实在堪忧。这在众多高校呈现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母语教育中可见一斑。虽然众多的高校都在试图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但中国化的通识教育体系首先不是考虑“人”的问题,而考虑的是课程数量和学习的时间搭配,只有极少数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基本知识的检测并分类施教。由此可见,我国通识教育处于尝试阶段,而利用成熟的大学语文课程的辐射性与开放性特征,立足于大学语文这个核心来拓展通识教育体系则是科学可行的途径。

二、大学语文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依据

首先,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能适应学生不同层次文化需求,其融汇性特征足以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可以进一步拓宽学习者的视野与思维空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另外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不同的通识教育探索,如何满足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素质需求也是各位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二者其实是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共性问题。目前国内所有学习西方的通识教育思维,所有引进的西方通识教育的模式,几乎都忽略了或者说在掩盖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的层次性或者说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问题。美国和欧洲最尖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否适应中国所有的教育土壤,这个问题要先弄清楚。不可否认,哈佛、麻省的通识教育效果与经验的确让人钦佩,也的确造就了大量的世界顶尖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明显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不论是本科、专科,还是俗称的一本、二本、高专,这样的现实建立在学生高考之后的自动分层。这种分层不仅是学识,更多的是能力、素质和态度等综合能力的分界。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古今中外文学与文化知识的融汇性特点,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人文与素质需求,藉此也可以部分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其次,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是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丰厚的文化蕴含足以成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导致大学语文在中国高等院校举步维艰,各类高校的通识教育也因雷同于素质教育而陷入困境。中国地域广阔,所带来的地域文化背景差异必然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甚至生存哲学等方面的极大差异。西方尤其是美国历史相对较短,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复杂,但没有中国几千年的根深蒂固以及纵横交错,西方思想上的开放也令通识教育的各类知识易于相互贯通与接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连基本的日常语言几乎都需要重新学习的大学生,能否在短短的三到四年里塑造为能接受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理念和精神的人,这是不能持乐观态度的。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是否都必须走西方通识教育中高大上的精英之路,能否结合当地地域文化背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能否利用现成的大学语文的平台塑造通识教育的实用性构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加之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语文的内容、层次、结构,已经为大学语文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底子,也为大学语文打下了厚实的文化精神基础,足以让其担负起通识教育提升人格精神的重任。最后,大学语文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这也令其具有通识教育中人格健全的效能。当今教育界,无论是借助网络平台,还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大部分违背了通识教育的初衷。在通识教育理念中,第一目的是为了让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精神健全的人。最早的中西通识教育的核心观念都是两个字:全人。而学做人的基本途径无外乎中国名言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需要各种亲身体验,如情感、诵读、演说、写作、心理等。当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文的本质受到挑战,教育中大量的教育过程被省略、或是被篡改,通识教育的效果必然被弱化被遮蔽,人们自然会失去对通识教育所谓的塑人的信心和等待的耐心。仔细研读有关西方的通识教育经验介绍和教育过程,笔者发现西方通识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比如大量的原著精读与研习,教师基本上不讲课,多是以学生自学和助教辅导为主。这种原始的教学方式最早用在中国的孔子时代,也是中国教育的启蒙时代。现在的中国高校在语文教学的方式上呼唤返璞归真,做到用简单的方式去挖掘深层的文化和文学精髓,在回归传统中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已得精神追求和文化操守。尤其是关于人性与人类基本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定势,进行人格完善和创新思维培养,这也是大学语文可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可行性要素。

三、大学语文定位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

查看全文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一、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体育教学要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结果。素质教育同样是追求人才整体全面的发展,希望使学生在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都得到发展。这就是大学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相互结合相互呼应。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塑造自己的转折点。大学不同于小学、初高中的教学,大学主要在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就更加要求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尤其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这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过程。在大学中,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出现一系列带有他们各自独特特性的问题出现。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产生各种情绪,而导致各种思想以及心理问题。在大学这个阶段,在即将步入社会这个重要的时期,体育教师更加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生活习惯等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塑造,这将直接关系到即将步入社会这一代青年人的整体素质,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所以,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对于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一)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老师来实施于学生。因此,教师就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准则,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并且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在教师积极的响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大学生一般在20-2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这个社会以及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学生已有思想的改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为自己的行为导向,去指引、开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身体特点去安排课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体育教学思想

查看全文

大学体育文化审美教育论文

1大学体育文化与审美教育

1.1大学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说,中国体育文化由文化方式、文化载体、文化精神和文化制度四个要素构成。从文化结构主义层次来理解,卢元镇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是以高校这个特定环境为依托,以体育为纽带的体育及相关的文化活动。具体包括体育活动、体育场馆等物质文化;体育竞赛规则、体育法规等制度文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等精神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民族特点。”

1.2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旨在培养与造就一代具有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新人。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美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审美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谓审美教育,就是以美学理论教育为中心的审美理想、情趣和素养的教育实践。审美教育实践,包括美学理论教育、艺术鉴赏教育、审美教育、情感陶冶教育,等等。其中,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的情感、体验、感悟的教育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情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在美学史上,美学家特别关注情感教育。在他们看来,审美教育就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感情教育。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提倡美育,在于使人类能在音乐、照片、图画、文学里找回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在蔡元培先生之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竭力主张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认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修身养性,等等。人们一旦进入了这个审美领域,情感就会得到净化,精神就会得到升华,情操就会得到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教育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本质所在。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辩证统一。在审美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们既可以获取美的享受,获取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又可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审美是美育的前提,教育是美育的归宿。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乃是通过完成审美教育任务而达到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2大学体育文化教育亟需重视审美教育

查看全文

大学终身体育教育论文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连接,对于学生的终身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非常必要。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肩负着重要责任。然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成为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及与大学体育的关系

(一)终身体育的由来

终身体育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的教育家保罗•郎格郎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终身体育这个概念。我国终身体育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比较晚,且经验还不够丰富。

(二)终身体育的概念

针对终身体育,国内外体育理论专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国外体育理论专家比较倾向于将终身体育定义为人的一生坚持接受体育教育,并进行体育锻炼。并把终身体育的含义分为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是指人的一生都接受体育教育,并坚持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于体育的热情,并能够依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制定长期的、有效的、适合自己的练习计划;另一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人们通过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信念来影响其一生的体育行为。国内体育理论专家将其定义为:终身体育是指人通过接受阶段性的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并长期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伴随一生。终身体育教育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创新和进步,它是将终身教育的理论应用于体育教育的创新成果。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在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体育热情、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自己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应用在学校学到的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坚持锻炼身体,进一步增强体质,并且针对社会体育活动要具备应有的组织和裁判能力,使体育伴随一生。

查看全文

女子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一、金陵女子大学的体育专业

1915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为解决各省女性体育师资缺少的问题,创办了上海女子体育师范学校,金陵女子大学的女生在1918年的省际运动会上,见到了上海体育师范学校的女生,亲眼见证了这些体育女性的健美活泼,其所呈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更是当时女性所罕见。为了使近代的女大学生接受更好的体育教育,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于1924年作出了将上海体育师范学校与金陵女子大学合并的决定。这次合并壮大了金陵女子大学体育专业的实力,使之很快就成为当时国内拥有最强体育专业的女子学校。1929年金陵女子大学添设体育简易科,1930年秋又改办体育专修科。该校的体育专业分为公共体育和专业体育两大类:公共体育课为全校学生必修课,一至四年级期间,在校学生每周均有二至四小时体育课,授课内容包括徒手操、田径、球类活动、民间舞蹈等,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仪态,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金陵女子大学的专业体育又分为专修科和主修科两种,专修科为两年学制,培养目标为中小学体育师资或服务于女青年会等社会机关的娱乐指导;体育主修科学制为四至五年,课程设置为大学普通科之运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必修科目,及有关体育、卫生方面原理与技术,培养目标为中学、大学或专门学校的体育指导。

二、金陵女子大学的体育设施

金陵女子大学建校之初,教员们就开始考虑师生开展室外体操活动的问题。该校的第一位教师伊丽莎白•高切尔利用课余时间,把一座荒凉的园子修理成金陵女子大学师生们的娱乐与休闲场所,也成了网球场、课间操场的所在地,在这里让师生们(特别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中国女生)发现了运动的乐趣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逐渐养成了课余锻炼的良好习惯。后来,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清凉山麓的陶谷修建新校址时,便有了一座专业的体育馆。体育馆与文学馆、科学馆一样均为传统建筑风格,屋顶为覆灰包筒瓦式,配以宫殿式的雕花木格门窗,颇具中国风格与美感。这座由史密斯学院捐赠五万美金建造的体育馆,面积为1432.78平方米,是当时金陵大学的体育专业教学楼,居于新校址正中央,故又名中大楼。这是体育系学生和全校学生的室内活动场地,另外户外宽阔的操场是金陵女子大学举行运动会和各种娱乐活动的场地。

三、金陵女子大学的体育师资

考虑到中国人传统理念,金陵女子大学的体育教师全部由女性担当,这样可以使师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更接近,相同的生理结构可以使师生彼此多一些理解,也有利于肢体动作上的示范与指导。建校初期,金陵女子大学的专职体育教师除一名来自美国之外,其余全由中国人担任。金陵女子大学的师资大都经过美国威尔斯理大学体育专科培训,所以教员们吸收了西方的体育理念,并坚信能够自己也能“与西方女子体育并驾齐驱”。金陵女子大学的首位体育系主任、美籍教师艾米莉•凯斯是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的奠基人,凯斯最先将丹麦体操引进到金陵女子大学的体育教学之中。丹麦体操以动作的连贯、流畅与节律为特征,目标在于改善、矫正身姿与促进教育工作,此目标正符合金陵女子大学的教育宗旨。同时凯斯还擅长体育行政和管理工作,当时体育系有关体育的教学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秩序等在其任职期间逐渐建立健全起来。来自奥伯林大学的音乐教师利蒂亚•布朗到校后,因为金陵女子大学特别注重女子舞蹈的训练,所以布朗要参加每周两次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民间舞蹈、韵律舞蹈的训练,所以布朗也算是金陵女子大学的外籍体育师资之一。陈英梅于1925—1930年间曾在金陵女子大学任体育系主任。陈英梅于1913年毕业于美国的韦尔斯利学院,获体育学士学位,为中国的第一位女体育教师。她曾在上海的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任体育干事,同时担任青年会附设的上海体育师范学校副校长。因为中国的女体育教师奇缺,陈英梅曾同兼任七所女子学校的体育课,金陵女子大学就是她任教的学校之一,后来的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主任张汇兰就是陈英梅的学生。1917—1919年,张汇兰就读于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从1920年至1946年,张汇兰三度赴美国,从事体育学、生物学、公共卫生学等专业学习和研究,先后在密尔斯大学、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衣阿华州立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成了中国的第一位体育女博士。张汇兰曾在1924年前后担任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主任,并在1924年12月的《金陵女子大学校刊》上撰文,她认为:体育不单是一种技能,还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体育在强身健体之外更能造就良好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使女子具有强壮的身体,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对儿童的养育与教育的责任。1925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毕业生谢文秋、黄明丽,后来又就读于美国威尔斯理女子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后成为金陵女子大学的体育教员,为金陵女子大学提供了校友返校担任体育教员的先例。此外,海怡迪是美国威尔斯理大学体育专科毕业生,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她在金陵女子大学主要教授体育原理、舞蹈、曲棍球及射箭等课程;崔亚兰为湖北武昌本校教育学士,在金陵女子大学主要教授体育教学法、体操、韵律活动、垒球等课程。

查看全文

大学体育生态化教育论文

1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模式的基本要求

体育生态化模式的构建其实可以按照生态学观点,比如以体育教育为核心,将与体育教育有关的社会环境等视为影响当前体育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将人作为研究和教育重点,将外界环境与人的主体连接起来,视体育教育为生态环境及模式,继而对其进行分割,分析分割后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演绎中,按照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中对学生心理培训所提出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与锻炼,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重视给予学生主体地位,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指引、片面强调学生速度和力量的达标等桎梏,激励和引导学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中,进而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和“我想学”。大学生态化体育课程教学环境和活动里,教师需要重视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关联性,体育知识与新型知识观的关联性,体育知识与设计理念革新的关联性,体育技能、体育锻炼与学生部分能力的关联性,甚至学生身体协调性与学生运作意识和精神的关联性。比如跆拳道运动,在教学中,其重视的应该是学生身体协调性、双腿柔韧性、四肢爆发力、学生对专业运动技能的了解,甚至体育文化和健身的重要性与动态变化性等。

2分层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生态化模式中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以“因材施教”优势应对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教学问题。大学体育中分层教学法并不是随随便便提出或者凭空出现的,其诞生具有很多理论根据。常态下,影响大学体育生态化教学推广与应用的主要是教师教学观和知识观的过于才陈旧、教学分析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较低。传统大学体育教学中强调分析教材的内容、难点与重点,主动性不足,由此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都比较有限,师生关系一般甚至紧张。诸如以上问题的存在,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度不足,比如双方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理解、沟通方面出现明显障碍。分层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模式中的引入和应用,虽然并不能完全的解决以上问题,但是可作为探讨大学生体育意识失去平衡、课堂失去动态平衡、系统社会因素滞后等的辅助工具。分层教育法符合不同人在自身发展中出现的客观个体差异,比如后天生活环境和先天身体因素所造成的,导致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呈现差异的因素等。分层教育法的优势可分批、分层的应对以上各类问题。比如按照自身了解到的不同单独个体在不同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选择和尝试不同教学方式,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教学模式要求中“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要求的另类演绎。分层教学法可满足此演绎要求,或者作为基点,自然能进一步推动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其次,弥补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缺失。滞后的系统社会因素以及长期以来的体育教学方式等,不仅带来大学生对体育教学非正确性的认知,还导致大学在体育教学方面重视口头规划,却缺乏实践应用监督和鼓励,比如在口头上说体育如何重要健康工作50年,但是体育课堂长期不动的教育方式和学生教师的错误认知方面,学校并没有重视如何积极调整或者扭转。从生态学层面来说,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部分功能和结构处在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需要生物不断进化及发展,并不断打破平衡来获取新适应性。当代大学体育课堂缺乏动态平衡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构成大学体育课堂不同部分的创新、进化等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因此无法各自发展和进化。比如目前大学体育课堂的确进行了硬件的改革,但是教学过程中缺乏沟通,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完全投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但是,分层教学法可以应对大学体育课堂生态系统构建中,存在的各组成部分进化能力被局限的问题。比如分层教育法关注挖掘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需求,以及重视学生身体天赋差异,接受不同概念和教学方式应用的优势,正是激活大学体育课堂生态系统活力与动力的“按钮”。分层教学法可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天赋差异来酌情提出发掘其身体最大潜能的方案,并按照不同时间段进行针对性教育。可使用一定的标准将学生与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连接起来,辅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任务要求,甚至可以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及运动技能,达成标准。

3分层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模式应用建议

3.1重视体育精神传递,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生态化教育策略要求下,为解决大学生在传统体育教育理念下惯性形成的“体育意识集体失衡”,教师就需要预先帮助学生明确并建立“体育是强身健体、团结群体、强国强民族”等价值观和体育学习意识。事实上,在教学生态化模式下,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并非体育技能的教学和体育理念的传授,而应该是学生的心态和主观意识。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学以“人本位”为拓展训练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时,配合教师的学法指导和体育运动观念革新,必要的原则必然预先设定并结合实践运作而调整。科学设计教学目标需要体育教师以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当前现状为基础。此处需要明确的是,体育教师不能以运动员的体育素质要求和运动能力作为标准来衡量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可在允许达标测试中部分大学生表现差强人意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不同程度思想鼓励与支持,逐步使每一位学生明确达标并没有其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鼓励学生在达标测试中将最好状态拿出来,并放松心态,最大发挥潜能,使之明确体育项目需要长期锻炼才能提升身体机能的质量。在引导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价值和长期性要求之后,将学生课外目标与课中目标结合起来,以课内目标来辅助课外目标的达成,以课外目标来促进课内目标质量的提升。3.2重视硬件设施完善,客观把握学生层次。除重视体育技能教学的反馈效果及教学情境设计实效性等外,同样重视室内场馆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近些年部分高校在重视体育教学硬件建设的过程中,明确了重视基础性设施建设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按照发达区域体育场的完善现状来看,部分高校的大型体育活动并不会考虑选择使用其所在区域的体育场,学校本身场地、资金等有限,不可能完全按照体育教学所覆盖的不同项目提供对应的、专业性的场地。客观把握学生层次,不仅是学校完善软件和硬件的依据,同样也是教师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发展情况的前提。在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以大学生为基础,通过教师指导,围绕既定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极具有必要性。但是在客观把握学生层次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学生可能在初期阶段表现平平,但是随着不断的锻炼和教师对其意识的引导,此类学生都有可能达成教师设定的目标,甚至超越教师设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把握学生层次的过程中,可不断的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合理调整评价方式、教学方法、软硬件设施的配备。3.3重视体育文化与价值观的融合,分类做好学生引导工作。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掌握情况,开始考虑将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等作为培养对象。故而在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尝试组织小负荷、低强度、短时间的校内外结合拓展锻炼活动。此类针对性的培养活动,教师关注和体现的是活动的趣味性和专业针对性、引导性,然而活动的循序渐进性如何,成效如何保障等方面,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模式对此的关注力度还是相对有限的。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模式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心理教育、素质引导、“三观”培养,尤其重视体育精神和文化的讲解与传承。在分类做好学生引导工作的要求下,必须承认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赋予方式、承担方式、培养目标等均出现了变化,因此学生应该成为体育理念的阐述主体。尤其是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和表现以及发展状况,必须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以教师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重视革新教学方式,并强调学生使用教师所提供的及自己整合的方式,在课上和课下来提升身体技能素质为抓手,打破片面关注并强调培养学生的耐力、力量和速度的思维,按照分层教学法的因材施教要求,针对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标准,甚至可以按照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达标需求为其设计、编制针对性的练习方法和引导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具体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及时性的指导时,不能矫枉过正,不能过于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完全以标准来量化学生的行为。

查看全文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论文

1、当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和目标上的缺失与分析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层,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内涵认识模糊,视角不宽,定位与目标未完全到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无论在目的、任务等方面必然要反映整个学校体育的共性。同时,大学在我国学校序列中居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社会、服务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在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中还有视角不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微观层面就大学体育论大学体育,没有很好地把大学体育放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来考量。第二,在实践层,课程定位和目标与中学体育雷同,知识体系的层次性不凸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既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很多人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有区别的比较集中反映在“课程结构与形式”中,这与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以及体育基础实施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有关,但在“定位与目标”、“知识体系与要求”中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雷同的占多数。这说明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链,但这个知识链不是也不该是呈水平状延伸,而应该是呈台阶式上升。第三,在学生层,价值取向不和谐,持续健身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尚未融入学生的思想,更没有转化为自身需要而成为持久的自觉行为;二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总体上处在一个上升与稳定的时期,精力充沛,抵抗力相对较强,对健康虽然有认同感,但紧迫感与付诸行动的自觉性和推动力不够;三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手段难以反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定位与目标的模糊与偏差,这必然要影响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才能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并使之充满活力。

2、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多维思考

2.1、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特殊位置

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在系统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标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须精细“测量”系统所赋予的特殊性要求来得出,而不是可以随意主观给定的。按照这三大核心内涵进行思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学校体育教育链就不完整。同时,学校体育教育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要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画出它的目标。

2.2、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查看全文

大学文学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我国与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受到国际瞩目。大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大学文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以此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同时促进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大学教育;文学教学;审美教育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使得我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文化体系,给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条件支持。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来源于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当读者在品味文学作品时,也是在感悟创作者的艺术审美。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在对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忽略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文学教学忽视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影响我国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

一、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以及多层次化的优势特点,继承和弘扬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着大量的专业性知识人才,给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大学文学教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对大学生开展文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文学素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在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采用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灌输式”等,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文学教学,压迫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大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从本质上影响着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得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没有得到显著激发,影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同时有些大学教师有着错误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用理论知识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影响学生兴趣的同时,制约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

二、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大学数学创业教育论文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冲击,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以突出“问题情景、真实任务、技术支持、翻转课堂、混合学习、适时教学”的实践成了如今这个时代典范。据此,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的优质资源和服务,支持学习者完成线上线下学习和课内外教学活动,已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许多行业中,尤其是如今比较热的大数据分析行业。创业创新型大学数学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实际的应用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围绕我校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学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一制三化”为特色,以及2017年湖北省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重点的六个方面:一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四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给我们大学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工作对大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课堂设计既要突出重点内容,也要结合互联网+时代与数学相关的时代信息内容,尤其是与实际问题相关的内容,引发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和数学内容去思考,能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根据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不管是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还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都要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培养“两有三实”人才,就是有思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实干。围绕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探索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学校的研究机构,开设了大数据学院、低碳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等3个特色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从战略层落实到人才培养机制上,推动我校人才培养由传统型向创新创业高级应用型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十三五”开局之际,学校将推进一流专业集群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健全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六个共同”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推进“一制三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索交叉培养机制;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推进高水平课程建设;健全课程质量标准;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高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打造高水平网络课程、国际化课程。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水平教学队伍建设;推动科教融合育人。推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全程学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学习选择权。推进高质量课堂建设,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培育系列精品课堂;尝试引导深度学习的教学新范式;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推进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支撑;强化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保障;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推进育人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改革学生学习奖励机制;改善育人条件。

二、数学课堂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和主动质疑的意识,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创业能力。财经类院校作为一种专业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创业,还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我们的学生掌握创业的方法。拟达到以上提到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大学数学的课堂教育,得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和线下的网络在线课程设计上必须多花心思,结合时代信息和实际问题去挖掘与数学问题和数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以向学生展示数学问题在实际身边中的应用和其数学的奥妙与神奇之处,引起学生重视数学的学习和激发兴趣。(一)比如学生学《线性代数》总觉得枯燥,它不比《高等数学》教材里可以多少看到一些实际应用实例,而《线性代数》的内容总是在学些抽象的概念或变换,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应用到。我们教师可以结合如今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等方面,做些实例引入或简介。例如矩阵的概念,可以说大家最熟悉的手机拍照,照片的数学语言就是一个矩阵,可以在课件中或者微课中放入图片到矩阵的一个形象过程。如下图1所示,这样学生能很好的理解矩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能联系到一起,就不觉得抽象了,甚至是更有兴趣和动力学习《线性代数》。(二)尽量做到案例驱动,或者模型讨论研究的结合形式。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数学问题可以来自于身边发生的或大家正在应用或发生的事情,比如购物时的系统自动给大家推荐的类似商品,支付宝的付款收款扫码等。因此将案例与主题结合的原则是指数学课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程的教学有时可以以主题内容模块化的来教学,也可以案例素材系列化、主题化来归类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留出专门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选择一个主题自主展开讨论进行讨论班式的主题汇报。案例驱动教学可以使数学知识的提炼简单直观,体现了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解决途径,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帮助学生领会案例涉及领域业务的实践思想、基本技能及内在原理,也有效提高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等的融合。比如,《线性代数》中特征值大的大小与信号能量强弱的关系,还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大数定律的实质描述和大数据时代的关系,鱼池中的鱼的大小、体重的分布情况就符合正态分布等。(三)课外的延伸学习,比如微课程和MOOC的学习。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定期的汇报或者提交材料,甚至可以找老师讨论,然后小组成员分别针对问题收集资料和团队协作的形式,将以问题为中心,始终围绕问题查阅、整理、编辑案例,以文本、PPT、图片等形式呈现,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可以以后台策划者、培练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或交流、演讲的方式。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知识总结,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己去总结知识的能力,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总结的形式可以是对一个问题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一堂课的总结,也可以是一次讨论课的总结等等。多鼓励学生总结,老师也可以参与一起总结,在这期间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延伸学习和拓展思维。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将学到的书本知识消化吸收成自己的知识,将它们概括、提炼成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总之,数学知识特别的强大和有用!它可以揭示我们身边周围很多事情和现象的原理和原因,大学学数学就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多元化设置、课程搭配,对各类专业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实现数学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的渗透、融合,以实现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高校教育。再次,构建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数学课程学习体系,针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开设相关的数学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学习认证和学分管理,系统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以及激发和推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热爱。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在线课程资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大学数学课堂教育的改革可以促进教师对大学数学教学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也促进大学生加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线网络课程可以进一步得到较好的利用和共享,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带有天然的一种创业情怀和创业思想,数学在线课程的创新教育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发展的思考空间,推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理论知识得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MOOC、MOOR、微课等数学在线课程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可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在线课程资源内容共享至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观看,方便灵活,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的资源和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自学的能力,实干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得以致用,同时又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MOOR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培养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提高我校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协同体系;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研素养。微课可以让学生业余时间移动学习、反复学习,高效地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也可以帮助学生课后复习与补漏,特别是为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课外补习机会。能解决学生学习数学时的一些困惑或者对专业学习的进一步认识和加强学习。MOOC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对所有学习者开放、自主学习、免费、是学习的主要资源。这些数学的在线课程资源有一个共性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树立教育创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识、探索、发现数学中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问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学生也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进一步创新创造,将自己打造成创新型人才,为创业做准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