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2:46: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化学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化学教学探索
[摘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及案例,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探索,也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探索。这种新探索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成效;这种新探索能够在课堂中积极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大学化学教学
随着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推进,大学生们对“三个倡导”已经熟记于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各个方面,是公民个人的基本价值追求,是公民应遵循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在大学化学类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及案例,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成效。
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还指出:“要利用各种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的讲话为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域,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能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和交融,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容易引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公民层面价值观来正确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解决当前社会日益严峻的道德危机。因此,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前进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化学类课程是大学的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医药等专业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开设。这一阶段正是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角色重要转换期,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化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及案例,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将化学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脱离现实的困境,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大学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要求化学教师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地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举例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OBE理念作为一种十分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可以更好地改革教学模式,迎合国家教育改革的潮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本文基于OBE理念对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在OBE理念下的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并对大学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最终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OBE理念;大学化学;课程改革
一、OBE理念下的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一)OBE理念内涵分析
OBE理念的全称是成果导向教育,这种教学理念自1981年被提出后相继成为美英等国的教育改革理念[1]。2013年被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可。它在大学化学课堂中主要表现在课程的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几方面。并且在课堂中需要保障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善。这种教学理念已覆盖我国二十多个工科专业。
(二)大学化学课程定位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作为大学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已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室管理建设、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及考核模式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本文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深入探讨,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希望以此来丰富并完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具体化。其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普遍认为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越来越成为大学教育者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大学化学实验作为化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又与相应的化学理论课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联系密切。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实验课也是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事实上,化学教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忽略实验教学重要性,其次课程内容设置老套,实验内容落后,教师授课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未能充分和现代科学技术充分结合。目前,社会对大学生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越来越多,围绕培养高素质大学生这一中心目标。大学化学实验应该在现已取得的教学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改革为起点,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扩大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和创造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从试图从大学实验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自己的实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改善我国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为培养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化学人才尽绵薄之力。
1设立实验室小组,改进实验室管理模式
设立化学实验室教学小组:小组成员由学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教学老师以及课程的助教构成。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设备的日常维护和药品耗材的管理工作,教学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工作,助教辅助官人人员和教学教师的工作。实验管理人员成为专职人员,也可以多个实验室共用一个专职人员,以节约开支为首选,配备一到两名助教(研究生)可以辅助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结合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实验室耗材实行数据化管理,力求做到对实验室的药品、试剂、耗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准确的判断实验室的日常消耗。针对破坏仪器,浪费药品的学生,建立系统赏罚制度,做登记处理,可以采用罚金赔偿模式,对学生进行反思教育,因为良好的化学实验技能素养对化学学科的大学生来说,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每年设立专门的日期,组织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进行参观,让学生熟悉基本的大学化学的实验环境,熟悉安全工具如灭火器,沙桶以及急救箱的放置地点和使用办法,并嘱咐安全工具不准移动和挪用。
2利用新型沟通技术组织学生,实行分组制教学
多媒体在大学化学教学的作用
摘要:如今在这个网络信息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如今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板书教学后的主要教学方式,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将网络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多媒体可以将较难理解的知识,使复杂的公式与概念生动的展现出来。充分有效的应用在大学化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为学生优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大学化学教学;教学作用
一、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教学内容在不断拓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大学化学区别于高中化学,不再是以理解化学知识为目标,更多的是针对化学观念与化学实践技能为目标来进行培养,所以知识较为生涩难懂。在大学化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可以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化学的实践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课堂的活跃度,深化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日后发展当做重点工作完成,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有着更强的岗位适应性[1]。
二、多媒体在大学教学中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模式现代化的进程,然而伴随着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广泛使用也随之出现了问题。(一)盲目替代其他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时,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盲目讲授课件中的内容,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情绪,一旦多媒体发生故障一些教师将无法进行授课,忽视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模式虽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优势与教学特点,但也仅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方式,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学校为了加快学校对媒体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要求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随着多媒体应用的逐渐普及,一些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便利性开始滥用,课堂讲授完全由课件代替,彻底放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变成了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缺少了师生之间的问答,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下降变成单纯地记忆与理解,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利于教学[2]。(二)课堂内容过多。多媒体在课堂中可以为学生传递大量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但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一些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而节省教学时间,在课堂学习中加入大量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生的课堂思维敏捷度跟不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错误。同时,在课堂上将大量的知识内容传递会占用大部分的教学时间,知识无法充分吸收,也感受不到课堂应有的学习氛围[3]。这样做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里,知识盲目的接受,阻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能力与对知识的理解。
智慧教育理念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探索
1引言
智慧教育无疑是当前备受关注的教育理念之一,但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一方面学者们积极探讨智慧教育概念起源、内涵与特征[1,2];另一方面当前的研究则不断构建智慧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与组织框架[3–7]。实际上目前关于智慧教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文献中关于智慧教育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便是将智慧教育追溯至1997年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学”[1,8]。另一种说法便是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将智慧地球的理念融入各个行业,衍生出一系列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其中就包括智慧教育[4,9]。其实从IBM的智慧教育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智慧教育更侧重于利用当下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来分析利用信息从而做出更佳的决定、预判问题和提前解决以及协调资源高效运作,进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因此大部分学者[6,10,11]更倾向于接受黄荣怀、祝智庭等从教育信息化认识智慧教育的观点。黄荣怀教授[8]认为的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的观点,而祝智庭教授[12]从教育信息化角度提出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然而正如郭红霞[13]在做相关文献研究综述时指出的那样,当前关于智慧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相对丰富,技术方面研究较少。在有限的智慧教育理念实践研究中大多数集中在中小学智慧课堂、电子书包的建设,相关研究属于黄怀荣教授提出的智慧教育第一境界“智慧教育环境”[8]。在大学课堂中关于智慧教育新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相对较少[14],一线教师实际操作缺乏相应指导原则和可借鉴的案例。本文以工科大学化学课程为例,基于大学化学课堂特殊的学情分析,从教学问题分析-利用智慧教育理念与方法解决问题的逻辑,总结智慧教育在一线课堂的实践经验。
2大学化学教学中智慧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单纯地对智慧教育坐而论道是远远不够的,关键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智慧教学的理念与平台去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即智慧教育的实现途径。2.1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以笔者所授的大学化学课程为例,这是一门针对全校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本身涉及到较多的概念理解以及公式应用,旨在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能够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分析一些化学现象,进一步地用化学学科知识、思维和方法迁移应用解决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从而提升化学素养。然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会接触化学的系统学习,因此这样一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另外在本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主要采用了直接讲授的模式,对于知识点基本遵循PPT呈现内容、情境问题(新知识点引入)、解释以及举例说明每个重点、反复强调重点、最后概括总结的步骤和逻辑讲述(知识构建)。这样的教学模式优点非常明显,教师对于课堂和教学节奏的控制程度高,对于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组织条理性好。然而弊端也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属于被动接受,主动参与程度低,另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学习缺乏有效且及时的反馈途径。基于这样的分析,作者认为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学生在课后很少或者几乎不会花时间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因此所谓的慕课、微课等先进教学模式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下都会变成存储的数据而已;另一方面学生课堂内参与程度也不高,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提问响应者只有少数几位学生,课堂例题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不动笔。(2)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个教与学的信息不对称对于教师而言至少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对于所教的知识点教师不知道学生掌握了哪些以及还有哪些不清楚,第二则是对于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教师不知道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没有掌握。2.2问题解决方案拟定。其实这两个问题在大学化学课堂长期且广泛存在,然而受各方因素制约一直缺乏有效且高效的解决方案,一些学者尝试从教学模式[15]、教学方法[16]到试题形式[17]等不同角度推动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互联网科技、云存储以及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针对课堂互动和教学信息统计分析的智慧教学平台如雨课堂、微助教、蓝慕云等应运而生,为我们课堂革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在本门课程中我们基于智慧教学理念,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尝试对传统的直接讲授模式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便是尽可能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根据建构主义理论[18],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学中讲台不再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争取做到每位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至少兼任导演与演员的双重身份。另一个方面便是提高对课堂学情的掌控度,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及时了解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构建程度,有哪些地方没有明白,有哪些学生没有明白,然后针对课堂中的学习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重点。这样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班由于其学习情况的差异,课堂的教学节奏、不同重难点讲述的时间都是不同的,整个课堂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适配性。2.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出于以上目的,在大学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微助教”智慧教学平台对传统直接教授模式具体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设计(图1):(1)将传统直接讲授教学模式中的例题讲解改为全员参与的随堂练习。以前在讲授例题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促使师生间互动,然而效果不佳,一道判断题一大半的学生既不选对也不选错。至于稍微复杂的计算题或者应用题学生们有的看PPT内容的切换、有的看教师在黑板上的推导,极少数学生会拿出笔和纸跟着演练。遇到课堂积极性稍微高点的班级也总是少数几个积极分子的表演。通过将例题改为习题后,一方面通过手机答题的方式增加了新鲜感,学生不会那么排斥;另外一方面应用平台可以记录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将此作为课堂参与的考核,对学生有一定的鞭策督促作用,因此随堂练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通过课堂习题和师生互动合理调控教师在课堂内一个教学节段讲述的时间长度。一般情况下,一堂45分钟的课会讲述1–2个知识点,而根据传统的直接讲授模式也就是说学生会连续不断地听教师从旧知识回顾、新知识引入、例题讲解、重点归纳唠叨至少20分钟甚至更长乃至贯穿整个45分钟。实际上让学生在这么长时间段一直保持较高的注意力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而5–15分钟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长度[19]。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微课的时间长度一般都控制在5–7分钟,因为时间过长后面的时间内学习者的注意力不会那么集中。这实际上为我们在什么时候切换师生在课堂的角色提供了一个借鉴,在课堂中我们将一个知识点的教师独立讲述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一堂课中教师每个独立讲述时间之间我们会穿插课堂习题和师生互动。以上两方面主要都是利用智慧教学平台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3)提供有针对性的师生讨论。在学生通过手机APP做完习题以后,接下来我们并不是直接讲题,一般会让部分学生站起来讲述他是怎么思考的。学生们戏谑地将课堂上的“针对性点名”总结成了一句流行广告语“哪里不会点哪里”,也就是说,做错的学生要把他们错误的思路暴露出来让全班同学引以为鉴。当然这样的操作还主要得益于智慧教学平台能够及时便捷地反馈学生答题情况,让课堂的教学信息更加透明。另外像计算题这样的题型在以前的课堂最多只能抽一位学生起来代表全班同学作答,教师根本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通过微助教平台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拍照上传,教师可以在1–2分钟的等待时间内通过电脑检查30–40名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出学生的典型错误思路。(4)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强调、阐释与归纳总结。在传统讲授模式中,我们对于一个知识点的解释几乎是固定的,也就是拿着一本教案不管哪个教学班级教师都会按部就班说完该说的话。当采用了智慧教学平台后,在引入知识点之后我们没有立马就解释,而是让学生完成精选的习题,而习题中一般都包含了对该知识点不同层次的理解。当学生完成习题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理解发生偏颇,这样我们会将学生犯错最多的地方着重强调和解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同的教学班实际上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如在笔者所带的四个教学班学习“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这个概念后,完成了一道相应习题,除了正确答案外,另外三个选项都是针对概念中不同定义理解的考查,如图2所示,不同班级不仅学习效果(正确率)差异大,就连认知难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随堂练习后的讨论以及针对性的讲解与强调我们都会根据不同教学班具体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讲述重点。这实际上是利用智慧教学平台解决我们设定的教学难点和学生真实的学习难点可能不一致的问题。2.4教学评价与反馈。对于本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我们从两个层次进行了评价与反馈,第一就是是否解决或者改善了我们起初提出来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和教学过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二就是通过这样的改革是否能在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第一个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微助教平台提供的分析数据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调查采访来评估。从微助教平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教学班级的出勤率都达到98%以上,课堂习题的参与率基本都在85%以上,具体参与率与相关习题难度和习题形式有一定关系,但是对于上传的课件学生的查阅率只有4%左右。从学生最后的调查中也有90%的学生直接反馈感觉改革后的课堂更加有趣,自己上课更投入了。由此我们认为借助微助教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但是对于课后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不大。至于课堂教学信息对称性方面,从图2中已经可以看出信息处理与反馈是这类教学工具的优势。因此本次改革对于我们最初分析提出的问题是有较大的改善。我们还对比了教学改革的班级与传统课堂班级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虽然不及格的学生少了一两个,但是通过智慧教学的班级平均成绩只提高了一两分,然而期末考试成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而在有限的教学班级内我们暂时没有发现教学改革后对最终考试成绩有显著提升。
3智慧教育实践总结
通过在大学化学课程中践行智慧教育理念的探索与改革,我们总结出分析问题、拟定解决思路、革新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反馈这样四个实践步骤,同时也相应地总结出四点实践经验:(1)教学问题分析。智慧教育除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套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在实践前一定要分析目前教育中是否存在明显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分析当前能够提供的工具与技术是否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对任何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探索都是盲目的。(2)根据问题选用合适的智慧教学平台。宏观上讲大部分教学问题都源自于资源匹配不合理、教学信息不对称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因素。因此当前的智慧教学平台重点突出了资源共享、数据信息处理、趣味性强等特点。但不同的智慧教学平台在开发的时候对不同的功能有所侧重,有的长于资源库建设、有的长于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分析、有的则突出互动功能趣味性强,在拟定解决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分析的问题有所侧重,选择合适的智慧教学平台来拟定解决方案。(3)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特定的适配性。虽然对于智慧教育的理念与特征我们需要相对统一的认识,然而实践模式却需要呈现出丰富性。如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以及面向全民的大众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也不一样。再如即使在大学课堂中,不同的学科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因而智慧教育的实践模式也会存在差异。(4)通过教学评价设定教学改革反馈调整机制。当前大部分教育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都缺乏相应的反馈调整机制,仿佛改革就一定会变得更好。然而实践是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因而我们认为在智慧教育实践过程中也应该通过教学评价建立反馈调整机制。在本案例中,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后尽管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愉悦程度,但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际上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还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当前的智慧教育模式。
大学化学实验微型化模式探究
摘要:化学专业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完成的。大学化学实验的完成也是需要多方面来支持的,这就影响了大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大学化学实验还不是十分的完善。目前,大部分的化学实验运用的是化学实验微型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能过化学微型化的实验取得一些成绩。本文对大学化学实验的微型化模式的探讨,希望可以得出化学实验微型化模式的优势和缺陷。
关键词:大学化学;微型化模式;实践探讨
目前,从我国的大学化学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实验并没有得到相关的重视,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化学实验的更好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后发现,微型化模式的实验非常适合大学化学的实验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检验化学理论的学习情况。
一、微型化模式大学化学实验产生的原由
化学实验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试剂、不同大小的化学容器、各种仪器。但是随着近年来化学实践设备与材料价格的不断增长,各大高校的化学实践的预算也在不断的增长,在无形中加大了各高校的预算。各高校的化学实验室限制了对学生开放的时间,这也从根本上影响了高校化学的教学质量。另化,化学实验中各种试剂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等等,这些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危害到学生的健康和实验室的环境。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运用微型实验模式是非常好的举措。化学微型化实验模式是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研究者开发的一种针对化学的实验方式。所谓的微型化学实验就是把所有的仪器转为小型的,在试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化学试剂也只是原来试剂的10%或者更少。由于试剂的剂量较之前的减少了许多,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液体、废物也会相应的减少,不但保护了实验室的环境还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微型化化学试验有利也有弊。见下图。
二、大学化学实验微型化模式的有利条件及价值
大学化学课程德育设计与实践
摘要:以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规格为导向,贯彻课程德育思想,设计了包括以爱国主义情操教育、协作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创新创业精神教育和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教育等在内的德育内容,提出了教师讲授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德育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化学;课程德育;实例;实施策略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基本原则之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对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包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诚信、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等等”[2]。新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化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化学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3]。因此,大学阶段的高等化学教育理应肩负起立德树人,培养高层次合格专业人才的时代重任。对此,高等化学教育工作者有着清醒的认识,从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和工科化学教学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品德教育与化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明确了德育教学目标,提供了诸多德育教学案例[4–7]。然而,时代在发展,学生特点和教学方式在变化,高等化学教育面临着挑战,在大学化学课程中进行课程德育实践也理应顺势而为。如何切实做到“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如何把大学化学专业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对于当前信息技术和时代大潮不断冲击下的大学化学教学是充满挑战的课题。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从国家层面对未来人才培养规格的“顶层设计”出发,对大学化学课程德育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介绍了课程德育新实践,同时对有待完善之处做出了展望。
1课程德育内容的设计
化学作为重要的自然科学门类,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战胜自我的历史。化学学科发展的轨迹蕴含着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的丰富案例,为课程德育提供了良好契机。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对照人才培养规格,整合教学案例,突出新时代特点,设计了5个方面的德育内容,并把这些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应用于教学实践。1.1爱国主义情操教育。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侵略和欺凌。在动荡艰苦的岁月中,我国科学家力学笃行,不计个人得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践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老一辈化学家正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爱国科学家的缩影,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报国心切、以身许国的民族精神。例如,有机化学家曾昭抡先生在抗战岁月里,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8]。物理化学家唐敖庆先生根据国家需要参与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化学系,为我国理论化学事业和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9]。物理化学家傅鹰先生提出“应当将我们的(研究)兴趣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并且身体力行将自己在胶体和表面化学领域的理论造诣应用于石油开采、矿物加工等工农业生产实践上[10]。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徐光宪先生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接受有关稀土元素分离提纯的国防科研任务,提出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11]。回顾老一辈化学家的生平,他们往往既是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又是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们将科学报国的理想,落实到平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通过点滴小事感染着学生。在绪论课中,可以把以上老一辈化学家作为我国化学二级学科的代表人物加以介绍,既可以使学生对各二级学科产生形象而深刻的印象,又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师在为学生讲授老一辈化学家光辉事迹的同时,也是对自身师德修养的一种鞭策和鼓舞,这对于摒弃浮躁、潜心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协作精神教育。随着人类科学进程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中学科内部交叉、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的特征日益突出,发扬恪尽职守、相互协同的团队协作精神,开展科研攻关显得愈发重要。老一辈化学家在团队合作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在上海协同研究,发扬顾全大局、攻坚克难、不计名利的团队合作精神,成功实现了世界上首个牛胰岛素晶体的人工全合成[12]。同一时期,全国多个省市的科研机构集体投入到疟疾防治药物的研制中[13]。作为对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屠呦呦先生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中提到,“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14]。当前我国的科研条件和水平早已今非昔比,但是所面临的世界范围内的科研竞争压力更加巨大。因此,坚持发扬敬业乐群的团队协作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到组成团队参加科技创新,再到毕业论文阶段的协作攻关,处处都可以体现团队合作精神,这也为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融入团队、高效工作奠定了基础。笔者目前主持的校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团队成员包括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通过定期组织科研组会和不定期组织团队活动等形式,实现了他们在学习经验、学习资源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分享和协作,团队成员的事迹和成果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精神教育的生动实例。1.3社会责任感教育。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工作者在潜心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社会影响力来服务社会。换言之,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应该是科学工作者所具备的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奖项。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回馈。比利时工业化学家索尔维资助举办索尔维物理学和化学会议,致力于支持和发展在物理学、化学及其交叉领域的研究,同时还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围绕科学前沿的科普讲座[15]。诺贝尔和索尔维都经历了“潜心科学研究−利用科学技术创造财富−反哺科学和社会事业”这样一条路径,他们的光辉事迹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值得科学工作者学习。当然,人的能力有大小,不是所有的科学工作者都具备资助科学和社会事业的经济实力,但是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例如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6];美国化学家鲍林于1954年因在化学键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在推动核大国缔结禁止核试验条约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人生经历是科学家的科学贡献和社会贡献兼顾的典范[17]。相反,德国化学家哈伯因在合成氨领域的杰出工作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却盲目地投入到为德国军方研制化学武器的任务中,这一行为严重地损害了他作为著名科学家的良好声誉[18],他的矛盾人生值得我们警醒。我们应该谨记,无论贡献大小,对社会的回馈和奉献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是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我们也应当明白,把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社会影响力奉献给人类的正义和进步事业,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应该恪守的准则。1.4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人生没有坦途,科学研究更没有坦途,如何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荣誉不自满是考验我们每个人的难题。许多化学家的事迹为我们揭示了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居里夫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位女性科学工作者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史诗[19];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化学家下村修虽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但是通过自身努力、积极进取,在艰苦条件下从事研究,最终获得了科学研究上的成功[20]。这种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创业精神值得所有科学工作者学习。纵观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他们最缺乏的恐怕就是这种挑战自我的创新创业精神。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是,在理论课上坚持启发性原则,教学内容上适当“留白”,要求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或查阅文献资料解决问题,使之体验探索的艰辛和随之产生的成就感,实验课上面对学生由于基本操作不过关所产生的失误和失败,不放松、不放弃,即使远超过了授课时间,也要求其反复练习。有过这样经历的学生在实验报告上曾经写下如下的感言:这次课让我学会了坚持。此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授课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介绍著名科学家的奋斗事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追踪优秀学生的成长轨迹开展朋辈教育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在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方面收到成效。1.5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承科学知识,更在于使学习者获取创造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重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教育相当重要。化学学科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充满了大胆猜测和小心论证:如拉瓦锡氧化学说的建立、维勒实现尿素的人工合成、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的提出,……,这些化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无不向我们昭示着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思辨精神之于科学创新的可贵。即使在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化学学科“大厦”的建造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已经填满,是否意味着元素发现之旅的终结?元素铌和钨的电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大规律相悖的现象如何解释?化学学科能否建立起类似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律的统一规律来解释纷繁复杂的物质结构和性质?这些话题都可以作为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素材,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换言之,高等化学教育中应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被现有知识所束缚,做“怀疑派的化学家”。
2课程德育的实践
化学类毕业设计质量现状与对策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考查的重要途径。结合近五年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学生、教师和管理三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取得一定的成效,提高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对实现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具有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支撑作用。
关键词: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目标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除了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还需要具备发现、分析和综合性的解决复杂化学和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能在化学、化工、制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领军人才的能力并敢于担当。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检验[1]。本科毕业设计能够有序、高质量的进行,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然而,在近五年的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发现,在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毕业设计(论文)虽然一直在持续改进,但在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和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管理效果不理想,设计和论文质量不高[2]。化学类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专业不同,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文献、跟导师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并长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并撰写论文。整个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程参与[3]。学生需要积极思考,根据教师任务书设计实验方案,阅读文献,翻译文献,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并分析数据,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和毕业论文撰写并答辩。教师需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并未学生提供实验平台,为学生购买仪器、试剂,付测试费,为学生下达任务书,对学生的论文翻译、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修改,并评阅其他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1~2篇。毕业设计管理人员需要及时通知教师上报课题、对课题进行审核、组织学生和教师双选,设定开题报告、论文翻译、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的截止时间,并在截止日期之前督促教师和学生完成相应工作,最后整理归档毕业设计(论文)所有资料。以上环节,若果有一方不配合,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进程将会被限制[4]。根据近五年化学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借鉴其他院校和专业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新举措,提出一些改进本科毕业设计的建议措施。
1现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首先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不够重视。毕业设计安排在四年制学习第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区别于以往的集中教学和课堂教学,毕业设计是一学生一导师。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每天监督指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所以部分学生思想松散,认为毕业设计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的进入实验室,甚至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就是走形式。再加上部分学籍有异动的学生本身就经常拖沓,其他学生也效仿拖延,浪费了做毕业设计(论文)大量宝贵的时间。其次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研究生复试和学籍异动生的重修补考冲突。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学期也是毕业择业的高峰期,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实习[5];考研复试也在三月底四月初进行,近几年复试的权重也越来越大,学生非常重视,也就忽略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进程。再有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中表现出的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外文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强,直接用研究生的部分数据,避难就易,只求通过等问题。(2)教师方面目前,高校的多数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部分教师还承担产业研发工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偏少,精力投入不够。也有部分教师觉得知道本科毕业设计有困难,一是觉得本科毕业设计耗时耗力,工作量却很少;另外,本科生进实验室时间较短,很难出成果,科研实验室本身就比较拥挤,还要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试剂、仪器,花费精力为本科生修改论文。也有部分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不够严格,对于平时表现不积极如很少进实验室的学生也予以通过并在导师评分时打出高分,影响了其他导师所指导学生积极性。也有部分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后期才发现学生学习、毕业设计存在困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截止日期学生的相关工作迟迟无法完成,教师只能请研究生帮忙,争取让学生顺利毕业,但是其实内心多有不满,在下一年毕业设计课题申报时不肯再指导本科生。(3)管理方面学院对于教师指导学生缺乏有力的奖惩措施,对教师是否填报毕业设计课题,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业务明确说法,根据教师意愿自愿填报。学校对于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认定为仅仅相当于一片科研论文通讯作者的1/5,学院层面也缺乏鼓励措施。另外,对学生也没有提出明确具体要求,缺乏对毕业设计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指导教师多数情况对学生没有要求,缺少过程性监督检查。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过于宽松,分析2015年之前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可知,共有200多名学生做本科毕业设计,除一位同学自愿放弃外,其他同学的毕业设计全部通过。由于学院不够重视,毕业设计线上管理操作基本由毕业设计秘书一个人完成,包括需要进行质量把关的开题报告的审核评价和毕业设计答辩的意见录入等重要环节。由于毕业设计秘书工作量大,对单个学生的情况无法全面掌控,评价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另外,目前毕业设计由导师打分(40%),评阅教师打分(20%),答辩小组打分(40%),大部分分数权限在教师手里,教师给自己学生分数都在35分以上,答辩小组打分也比较中庸,拉不开成绩看,所以学生总成绩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2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和成效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摘要:教学团队是一个教学集合体。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立项建设为例,着重探索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构建的形成过程、具体建设思路与改革方案,并提出了团队以后的建设思路、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本文可作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的参考。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改革
化学类各专业均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教学与训练在化学类本科生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1-2]。众所周知,大学本科的化学实验由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化学实验组成。关于基础化学实验构成,不同的高校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基础化学实验是按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这四大化学对应的实验组成的,有的高校也会将四大化学实验按照模块化进行整合,如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基础化学通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等,然后把这些模块化的实验组成基础化学实验。不管如何分类,每所高校化学类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均依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安排和设计。很明显,基础化学实验的根基在“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锻炼学生在实验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综合分析、简单设计等较为复杂的实验能力[3-5]。但是,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与训练的关键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投入和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投入和学生的态度通常是相好渗透和互补的。简而言之,学生基础化学实验的成就与实验指导教师的投入关系巨大,即使“成正比”亦不为过。所以,实验教学队伍质量的优劣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6-7]。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作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年来为了能有效提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改革。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多年的积淀。一旦建成的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团队,那么它将在教学中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
1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构建形成
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的打造至少需要经历建立、完成和完善3个阶段。(1)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的建立。这是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立的雏形期。以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为例,在团队建立之初,我们以课程为支柱,根据课程的需要组建一支由“四大化学实验”的教师队伍组成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这支队伍看起来好像比较完美,各门实验课程的师资队伍能平衡发展。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这支队伍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出现了各自为政、互相脱节的不利局面。例如,各门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仪器的使用过于单一,其使用效率过低,各门实验对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不强,教师队伍发展参差不齐等。后来,我们经过反思,决定不能仅仅依赖于课程设置来组建基础化学教学团队。(2)基础化学教学团队逐步完成。我们经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将基础化学实验模块化。把原来的“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合并而整合成基础性的“大学化学实验”,把原来的“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整合成“物质制备与分离分析实验”和“物质性质测量实验”。我们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依据学生对化学学习和认知的基本规律来进行的。而且也与我们的理论课程中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相吻合。学生在对化学物质性质、物质的构成原理、分析分离等认识,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对基础化学实验进行整合形成了“大学化学实验”、物质制备与分离分析实验”和“物质性质测量实验”三个基本模块。为了能使这三个模块的教学能得到优良发展,有利于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打造一支与之相匹配的实验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中的每一员,要求对模块中所有的实验内容都要十分熟悉,并能独立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整合,使原来“只会一只脚走路”的实验指导教师没有了立足之地。为了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一些指导教师就跟着其他教师身后随堂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建立了一支“职称较高、学历较高和年轻化”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师队伍。(3)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的完善。为了保持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稳步发展,我们不时地对团队进行更换和补充。对那些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高且不钻研的教师及时剔除团队。把业务能力提升快、具有高度责任感且任劳任怨的教师随时吸纳进来。我们的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实行“院长指导”和“实验中心主任直接负责”的管理模式。每学期结束之后,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量化考核。到达考核标准的下一学期继续留在团队,考核达不到标准的撤下。在没有实行这一管理模式之前,在每一次的期中教学座谈会上,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诟病最多的课程。在实施这一管理模式之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则是学生满意度最高的课程。这一管理模式运行多年以来,我院基础化学教学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教师的责任心也显著提高。2018~2019年度结束之后,我们基础化学教学团队成员已发展到24人,职称组成为:教授9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2人,实验师2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83.3%;学历组成为:博士10人,硕士12人,本科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91.7%。在这支队伍中,省级教学名师有3人,校级教学名师有3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有2人,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有8人。
2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建设改革
有机化学实验学习体会探讨
摘要: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教学课程的基础,教学模式传统,实验过程程序化,很多同学完成实验只是简单复制书本实验步骤,过程中缺乏对实验原理的思考。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学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阐述在化学实验课程学习中的体会,提出了部分影响实验学习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改进;实验课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化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目前,学校教学方式偏于传统,主要分为基础知识讲解和基础实验技能。老师讲述理论知识,实验课本中包含全面详细的实验原理,仪器药品,过程,思考与讨论。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课程,撰写报告。实验报告是老师对学生课程评价最重要的部分,逐渐学生对实验课程变成了“依葫芦画瓢”,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理解学科技术和方法。本文从高校的教学特点及现状,以有机化学实验思考,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客观实际,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提出了一些体会和建议。
1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配置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一般包括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本校有机化学实验数量和学分上均最高,表1是本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设置,共安排了16个实验,在安排上可以看出老师的初衷,分为基础操作实验和合成实验,由简到繁,每一个合成实验都包含了一个新的化学反应,希望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原理。但个人认为课程过于追求实验的全面性,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的实验都是以回流、蒸馏为基础,加以重结晶提纯,减压抽滤展开的一系列有机物的合成,参与几个实验便可以掌握实验的要点,其他实验即变为机械重复,并且每一个实验至少6个小时,耗时长,容易引起实验热情疲劳。如果减少实验内容,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加思考,实验可能更好。
2有机化学实验体会
- 上一篇:课程建设计划教学范文
- 下一篇:社会保险资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