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规划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12:2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规划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校园探究状况论文
摘要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实践中存在的新问题,分别考察了高等教育界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探究目前状况,提出应该打破高等教育和建筑城市规划之间的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上探究大学校园。
摘要: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探究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探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摘要: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探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探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探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和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科学发展观高校发展战略论文
摘要:“*”是我国高等学校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高校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深入研究“*”期间面临的挑战,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总揽全局,把握机遇,既突出重点、为所当为,又统筹兼顾、厚植实力;要坚持走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以及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着力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谋划“*”的改革发展方略,科学绘制“*”的改革发展蓝图,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引导到全面、科学、理性、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规划;科学发展观;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国高校应制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三个规划。目前,正是各级各类高校“十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即将届满、“*”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之时。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考虑正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环境,考虑在这一新的环境下大学各相关利益群体对大学的需求和期望”,①从各自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真总结“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深入剖析学校在“十五”发展期间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困难以及“*”发展所面临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能够充分体现各自学校“办学理念、优势和风险意识”的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基础、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学校战略规划,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应该说,这是当下我国高校所要共同应对和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战略
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首选战略。
(一)创造特色,强化特色
微课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运用
摘要: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中应用微课,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文章结合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探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微课应用原则,指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微课应用策略是课前整合微课资源、合理规划课堂活动、制定反馈机制。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微课;分层教学;课堂活动
微课作为一种符合人类学习特点的新型教学工具,被广泛应用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微课不仅能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无时空限制地获取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作用,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一、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
第一,翻转教学主体,活跃教学氛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在翻转课堂中利用微课,让学生提前进行英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合作得出结论。在这种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的感官被充分挖掘,会更加投入地进入英语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微课短小精悍,只有短短的5分钟~10分钟,学生不仅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够调整学习时间,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了自主学习的快感,激发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这样的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师的教学思维,让教师从原来的讲授者转变为现在的辅助者,转变了学生的学习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二,翻转课程内容,分散教学难度。微课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浓缩了英语课程中的精华。一方面,教师在微课内容设计上,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冲击大学生的惯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梯度教学。根据不同的分组、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可设计出不同的讨论主题,分散教学难度,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学英语课中有所获和有所得。
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微课应用原则
大学校园研究现状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校园城市规划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考察了高等教育界和建筑与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该打破高等教育和建筑城市规划之间的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上研究大学校园。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研究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科学发展观高校发展论文
摘要:“十一五”是我国高等学校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高校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深入研究“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挑战,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总揽全局,把握机遇,既突出重点、为所当为,又统筹兼顾、厚植实力;要坚持走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以及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着力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谋划“十一五”的改革发展方略,科学绘制“十一五”的改革发展蓝图,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引导到全面、科学、理性、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科学发展观;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国高校应制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三个规划。目前,正是各级各类高校“十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即将届满、“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之时。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考虑正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环境,考虑在这一新的环境下大学各相关利益群体对大学的需求和期望”,①从各自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真总结“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深入剖析学校在“十五”发展期间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困难以及“十一五”发展所面临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能够充分体现各自学校“办学理念、优势和风险意识”的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基础、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学校战略规划,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应该说,这是当下我国高校所要共同应对和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战略
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首选战略。
(一)创造特色,强化特色
创先争优及理论学习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争做“学习标兵”中总结经验,我班决定策划开展“强化能力培养,争做多星级学生榜样”活动。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要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同时帮助他们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党的信仰。并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主动查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刻苦学习、甘于奉献,志存高远、敬业爱校、淡定从容、自信自律、笃之以信、持之以恒。引导学生真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方向!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
二、活动主题
强化能力培养,争做多星级学生榜样
三、活动内容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作者在研习兄弟院校相关课程开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注重植物文化的引入、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名师经典的引入、采用中外结合的案例教学法、教学要突出地方特色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教学经验,以期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是利用园林植物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一门应用设计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园林植物相关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承担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任务的能力[1]。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植物景观概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及图纸表达、植物群落景观设计、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优秀园林设计作品的植物景观调研和测绘、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种植施工图设计等内容。在开课之初,作者研习了兄弟院校相关课程的开课经验。国内院校的园林专业主要开设于农林院校、建筑规划院校和艺术类院校。不同的学科背景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农林院校具有较多的观赏植物类和生态类学科优势[2]。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总学时为64,理论和实践课程课时分别为24和40,比例接近1:2。该校教师郝培尧等总结出以“理论讲授+户外调研+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基础,形成了模块式、单元式以及推演式等3种富有特点的教学方式[3]。建筑规划院校具有较强的工科特色,相关课程课时普遍偏少,如湖北工业大学“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仅有32学时。该校教师王琴等提出了“积累-融合-实践-创新”的改革途径: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园林植物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应促进园林植物设计理论和经典案例的融合,三是要重视园林植物景观调研和测绘实践,四是要培养学生在园林植物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4],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术修养和图面表达比较强,但园林植物理论知识较薄弱。西华大学教师徐澜婷根据艺术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图表现以及课程设计教学途径[5],初步建立了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感以及园林植物美感,提高了课程效率,增强了学生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而国外院校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高等种植设计”课程以项目实践为导向,与理论课程的学时比例为4.5:1[6],充分体现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者所在的广西大学林学院,属于上述农林院校,其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设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仅有27学时,包括理论讲授(21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和教学实习(1周)三大环节。其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超过3:1,安排并不合理,作者只能充分利用1周的教学实习,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更多不同类型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者总结了几条在课时(尤其是实践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技能的经验,以供同行探讨。
一、注重植物文化的引入
植物景观是园林设计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风景园林师克劳斯顿(B.Clouston)曾经说道:“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园林植物应用类相关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几乎密不可分。如果学生不认识植物,不懂得植物的体量、花色、花期、常见应用形式等,就不可能设计出精美的植物景观,其中奥妙在于不断观察与总结、不断融合与创新、不断回归与反馈[7]。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植物蕴含的丰富文化,并讨论这种文化展现的载体形式,借鉴古人以花明志、借物喻人的设计手法,帮助学生形成植物景观与山石、水体等其他造景要素相结合,有文化深度的综合叠加等植物景观设计表达[7]。在“植物文化”相关课程内容中,作者选取了2017年英国切尔西花展(ChelseaFlowerShow)金奖得主M&SGarden作为讲解案例之一。设计师JamesBasson从废弃采石场获得灵感,用石灰岩块方阵喻拟采石场环境,分区域种植不同适应性的植物。一方面探索了植物在受损地貌中生存生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呈现了生命对抗荒芜的特殊之美。除了设计理念让人动容,设计师排布植物的巧思,也是该花园斩获殊荣的关键原因。其中几种植物的选用具有特定文化寓意:(一)阿特拉斯金穗花(Asphodelusfistulosus)在希腊神话传统里,金穗花属与冥界、死亡密切相关,是荷马笔下的“冥界常见野花”,也是冥后花冠指定用花之一。(二)大阿魏(Ferulacommunis)和小茴香(Foenicu-lumvulgare)大阿魏,英文俗称“巨型茴香”(giantfennel)。它们的故事,跟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冒险偷火有关。盛传,普罗米修斯盗火所用“火把”,就是大阿魏。盗火神话暗喻了真理和希望的传递。大阿魏和小茴香的参与,把这样一种若有似无的想象带入花园,增加了耐人寻味的空间。人文关怀、自省式思索、有文化背景支撑的植物元素、生态层面的探索,加上别开生面的设计感,金奖实至名归(来自微信号:greenbathroom)。通过植物文化在经典案例中的应用解析,让学生了解到植物文化塑造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使设计获得生命。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名师经典的引入
养成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规划的作用
摘要:大学是学生转变社会身份的重要节点,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加入人生规划教育,对大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合理规划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规划;养成教育
一、大学时期是构建人生规划的关键期
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就已经年满18岁,以人的发展角度来,自踏入大学校门起,即已进入的成人阶段,所以,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是从未成年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时间节点。然而,多年的学习生涯却让很多学生在面临人生角色转变时,茫然不知所措。很多大学新生在入学时,面对一系列常见的社会和生活问题,由于对大学及未来的生活缺少规划,让他们表现出焦虑与难以适应。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凭借本能判断和经验积累具有基础的生活和辨别能力,但限于人生阅历、生活技能等因素限制,存在对人生规划认识不够,存在抵触心理及人生规划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忽视人生规划的执行与反馈。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人生规划成为摆在很多高校面前的新课题。为此,很多高校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中第一章内容即为“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从思想政治知识角度向学生讲解此方面内容。尽管如此,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设计呈现出的情况仍不容乐观。为直观体现现阶段大学生对自身生涯规划的理解能力,加深研究效果,以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研,2016年,面向长春光华学院在校大一新生,进行人生规划问题调查。具体数据如下:共发放问卷300份。调查对象为在校未参加养成教育项目的学生。共回收293份,有效率97.6%,通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在受访者中没有考虑过人生规划问题的人占调查人数的7%,不知如何规划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有短期计划占41%,而规划过却没明确具体步骤的人比重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43%,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调查对象在主观上对于人生规划有意识,但缺乏明确的具体实施步骤。基于此种情况,在大学教育中推行并实施多种形式的人生观教育及人生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全国教育大会曾指出:高校要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毫无疑问,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的教育任务就要求高校在教育学生中注意思想引领和人生观教育,而人生规划正是人生观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要立大志、明大德、有大识。仅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思修课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正确的人生规划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自我觉醒,唤醒学生自我意识,树立正确且符合学生实际的人生规划。同时,在大学中推行养成教育就是对于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落实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高校在实施人生规划方面的教育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自信心和沟通能力提升,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建立良好的人生规划,设计远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进行人生规划,通过定制小目标和大目标来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为今后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养成教育的宗旨
在大学生中推行养成教育的宗旨在于使学生养成多种美德和好习惯,养成优良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心态积极、内心强大、自身充满正能量,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为成就事业、成就人生奠定良好基础,为胜任职场、服务社会提高核心竞争力。在高校中推进养成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多种好习惯。长春光华学院自2016年起开始推行养成教育以养成教育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通过推行养成教育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自律,更好的完善自己,早日成人成才。长春光华学院设计了18个好习惯,分成三方面(品德修养、学业素质、性格气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好习惯中自主选择多个好习惯项目,参与其中逐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市区大学区管理制意见
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推进我区“大学区管理制”工作,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按照“大胆探索、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优质均衡”的实施要求,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强化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合作共生机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和综合实力,满足公众和城市化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优质带动,促进共同发展,构建校际关系新模式。在确保学区长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基础上,大力促进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带动全区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区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2所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全市领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