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5 23:37: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德育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德育总结

打造高校生德育评价体制平台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查看全文

大学德育研究论文

”时期和改革开放二十年四个时期,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主要成果包括:关于大学德育对象的研究;关于大学德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关于大学德育的实践过程研究;关于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推动了大学德育工作的加强和德育学科建设。文章最后对面向21世纪的大学德育研究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建国5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广大德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工作展开了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得以确认。围绕大学德育、德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加强了德育工作,加速了德育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改革,推动了德育学科建设。

一、建国五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建国初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从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这一时期,大学教育面临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双重任务。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探索;大学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一阶段,大学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大学德育的任务、内容。这具体表现在:

查看全文

大学教材德育内容体系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教材内容完善的角度,确定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德育内容体系,引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项艰巨而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关健词:《体育与健康》教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素养体系,不同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明确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学生应当具备的品格和能力提出新要求,指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作为引领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取向,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科学把握教育规律,将科学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渗透到教育过程中,突出时代性,强化民族性,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武装自己,确保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够体现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同时,把立德素养的要求置于转化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突出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强调中国特色。

一、研究的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成为主导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由经济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竞争,国际人才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化,各类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现代人群思想观念方向标,道德滑坡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诟病,与此同时,对国民道德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因此,在道德危机的形势之下,建设新时代大学生德育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并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是刻不容缓。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体育教材中,是德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分析体育教育阶段不同版本体育教材中德育内容现状,并讨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体育学科真正的实现育人价值、育人功能。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将体育中应有的德育内容融入体育教材中,构建体育教材中德育内容体系,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为丰富和完善现行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提出合理建议,使体育学科真正的实现育人价值、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度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健身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大学教育阶段学生身心更是迅速发展,处于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进行道德学习、注重品行、养成良好习惯、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痛的引导和帮助。本研究限定于体育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将体育中应有的德育内容融入体育教材中。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为丰富和完善现行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提出合理建议,使体育学科真正的实现育人价值、育人功能。

二、研究的意义

查看全文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应对全媒体环境为当下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困境,力求在德育工作中,学习全媒体,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合理运用全媒体,做到更新教育观念,革新组织方式,创新技术手段,求新德育内容,教育评价出新,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

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

查看全文

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创新模式探究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应对全媒体环境为当下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困境,力求在德育工作中,学习全媒体,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合理运用全媒体,做到更新教育观念,革新组织方式,创新技术手段,求新德育内容,教育评价出新,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查看全文

中医药院校德育答辩思考

摘要:德育答辩工作,是转变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项思政教育创新举措,核心是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通过开题、中期和答辩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监督、激励,从而提升学生个体的思政素养。围绕德育答辩的基本经验、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4个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德育答辩工作在提升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上有一定的实效,但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实效受到学生自我发展计划和实施质量、学生工作队伍的辅导能力以及学校资源支持等各项因素的影响,未来要进一步提升德育答辩工作的质量,就要将德育答辩工作与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生工作队伍日常辅导相结合,与高校思政教育形成性评价工作相结合。

关键词:德育答辩;思政教育;中医药院校

德育答辩是指大学生以“全面发展”为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目标应该聚焦于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法制意识、心理素质等领域),深入思考完成目标所需要的行动计划,并坚持执行,在毕业前,对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并撰写总结,最后,以答辩的形式由老师和同学做出评价。思政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文化-心理的互动过程,教育者有目的地传递社会政治、思想、道德,使受教育者选择,吸纳和重构[1],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本质上在于教育对象自我构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德育答辩工作,北京理工大学[2]、河北科技大学[3]、云南中医学院[4]、西安文理学院[5]等高校都开展了德育答辩的相关实践,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也尝试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1德育答辩的基本做法

1.1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基本环节。其中开题阶段旨在引导一年级学生认真思考、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发展方向和目标,开题时间在大一第二学期,因为学生需要经过第一学期的入学教育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所以德育开题不宜太早;中期检查在大二第二学期执行,是对大一所设定的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反思、修正,也是对前一阶段实践情况的总结和反馈;结题是整个德育答辩工程的总结阶段,虽然本项工作以答辩为落脚点,但是答辩并不是目的,而是希望借助答辩,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包括对发展目标的反思,对行动计划的评估,以及对未来个人全面发展的设计。1.2“德育发展目标”和“德育行动方案”是德育答辩工作的核心。德育答辩工作的用意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爱好,探索发展方向,在老师的帮助下形成发展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制定可行性行动方案,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按照方案来执行。在德育答辩工作中,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发展方案。例如有一名同学的德育选题是“我想做什么样的自己”,这是一个既深刻又抽象的命题,很容易流于清谈,失去实际意义,但是这名同学按照德育答辩的步骤,将这一命题分解为“自信、乐观和独立”的目标,然后设计了专业课成绩要考到90分以上、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做好科协的工作、坚持读书并做摘录、认真谈一场恋爱、经营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发表在公众号上等一系列具体行动方案,这样,就完成了德育开题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完美结合,即让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明白了她的人生追求,也有利于自我规划和自我约束。1.3讨论和交流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关键。无论是开题、中期检查还是德育答辩,都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会,每个人要做主题汇报,老师和同学要就这一题目进行提问、讨论和评议,这样做既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开题申请表和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结题报告,是德育答辩工作需要收集、审核并存档的材料。学生在开题前,应该向学院提交德育开题申请表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应该根据学生德育开题登记表上的内容,按项目核对,对完成度较差的同学要重点关注,帮助学生更换题目或者修订行动计划,德育答辩也是要围绕德育开题进行反思和评议。

2德育答辩的实施效果

查看全文

中国大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改进论文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日显重要,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效地开展,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道德准则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德育;德育教育;教育改进

一、德育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学校全面教育中的主导部分,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教学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品质的活动。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明天就将成为有知识有理想,有文化有修养、有青春有智慧的社会主流和栋梁。只有一代代大学生茁壮成长,才能保证“以德治国”的坚实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昌盛。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对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有着直接和重要影响,对一国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普通高校德育工作质量提升措施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德育;诚信;素质拓展;德育论文

教育部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措施,对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是维系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是培育人才、促使个人发展,塑造国民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途径。就高校而言,德育是坚持办学方向,全面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保证;就个人而言,她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及素质的提高起方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变革论文

一、改革开放以前高校德育状况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学校“统、包、管,。高校德育也处于高度集中统一的封闭状态,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唯命是从”,缺乏多样性、灵活性。但综观建国初期以及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些德育内容与措施,总的来说是好的,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当然也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和影响,尤其是“”时期,德育遭到了严重破坏。

建国初期(1949年--1956年)。这一时期党和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探索,高校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优良传统的墓础上,确立了建国初期高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取消了“国民党党义”和“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三好”的要求开展大学德育工作;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1966年)。这一时期高校德育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当时强调“向科学进军”,加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加强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教育,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开展学雷锋活动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充分肯定。同时,由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反共反华逆流,加上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过度地强调“阶级斗争”,要青年学生提高“阶级斗争”觉悟,导致大学德育出现了许多失误和挫折,大学德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党和政府在总结、研究教育规律,反思教育失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大学德育的正确原则、途径和方法。但由于当时的学校德育受到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其发展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期间(1966年5月一1976年10月)。“”中,高校德育受到灾难性破坏,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工作方针和方法上,都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一伙在高等学校推行极“左”路线,全面否定建国以来高校德育的优良传统,取消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青年学生的单纯和热情,鼓吹“停课闹革命”、“踢开党委闹革命”,用大批判开路,煽动红卫兵起来冲击党政军机关,打击革命干部和群众。这使得高校党的组织被冲垮,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彻底瘫痪,高校德育受到严重破坏,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二、改革开放30年来离校德育观念的转变

查看全文

大学德育发展研究论文

”时期和改革开放二十年四个时期,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主要成果包括:关于大学德育对象的研究;关于大学德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关于大学德育的实践过程研究;关于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推动了大学德育工作的加强和德育学科建设。文章最后对面向21世纪的大学德育研究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建国5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广大德育工作者对大学德育工作展开了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得以确认。围绕大学德育、德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加强了德育工作,加速了德育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改革,推动了德育学科建设。

一、建国五十年来,大学德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建国初期的大学德育研究

从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这一时期,大学教育面临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双重任务。这一时期大学德育研究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探索;大学德育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一阶段,大学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大学德育的任务、内容。这具体表现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