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17:52: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道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道路绿化养护研究论文
摘要:城市道路绿化对改善道路生态环境,保证行车安全,美化道路景观,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道路环境的特殊性又影响着道路绿化苗木的成活、生长、成型以及保存,本论文根据本人多年对北京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一些针对北京城市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期通过总结经验,能够对以后的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起到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行道树养护管理
一、前言
城市道路绿化是北京园林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分割汽车与汽车、自行车、行人,能防止眩光,诱导视线,和起到遮荫等多种功能,通过多年来几代园林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目前北京市的城市道路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已经凸现出来,例如北京的二三环,以及四五环已成为几条绿色的项链,装点着北京。但是,大面积的城市道路绿化给养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养护管理好现有的城市道路景观环境,任重而道远,与城市道路绿化工程施工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由于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道路绿化环境的特殊性,通过本人多年的实践,对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二、城市道路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道路绿化环境的特殊性:
绘画艺术道路论文
本文是寸月轩主人1997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百年美术助教进修班学习时撰写的结业论文。全文刊载于《美术观察》1998年第8期第58页至61页,原题为《技寄于道艺以传情--析庞薰?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发表时题为《庞薰?中西融合绘画艺术道路》。此文得以发表应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李树声先生、薛永年先生和《美术观察》美术学栏目主持黄远林先生。
一
提起庞薰?的绘画艺术,常被归入现代主义艺术或装饰绘画艺术之列;虽有一部分学者谈到庞薰?对中西艺术的融合,常专指其后期作品。笔者以为:就庞薰?整个绘画艺术道路来看,他对中西绘画的融合自20年代留法时萌生,到40年代基本成熟,线索清晰,毋庸置疑。情况究竟如何?只要全面地剖析其绘画艺术道路的发展、演进,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二
首先,我们从其早期所受教育入手,来考察是哪些因素促使庞薰?接受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
庞薰?1906年6月20日(光绪32年4月29日)出生于常塾虞山镇一个世家,1921年初考入一所教会学校--震旦大学⑴学习四年法文及医学。1925年8月乘法轮“波尔加”号赴法留学。富足的家庭,严格的早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庞薰?留法前对当时中国社会震荡、艺术变革情况了解不多,无论是康有为的中国画衰敝论,还是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对他基本上没有产生影响。
道路安全影响思考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非机动交通的交通环境,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及影响他们交通安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交通需求;风险因素;安全措施
分析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他们的交通环境,保障他们的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1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
1.1交通需求呈增长趋势
出行方式中,虽然行人和自行车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道路绿化分析论文
一、道路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原则
道路绿地的布局应符合以下规定:(1)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主千线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宽和又通岛绿地不得小于1.5米;(2)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又通岛绿地不得布置成开放式绿地;(3)路侧绿地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相结合,人行道毗邻商业建筑的路段,路侧绿地可与行道树绿带合并。道路景观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确定园林景观路与主千线的绿化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并与街景相结合;主千路应体现城市道路绿化景观风貌;(2)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应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以有所变化;(3)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并应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
二、城市道路绿化种树的选择
1.行道树选择的标准
(1)树冠冠幅大、枝叶密、落果少或无飞絮;(2)抗性强,土壤耐瘩薄、耐寒、耐旱,病虫害少;(3)寿命长、深根性、耐修剪;(4)发芽早、落叶晚。
2.行道树选择的原则
道路监督论文:道路配电室误动因素及处置刍议
本文作者:李彦吉蔺世吾王凡工作单位:北京铁路局
在石家庄供电段10kV配电系统线路故障中,据不完全统计,单相接地故障占67%,两相短路占0.9%,两相接地短路占15.9%,三相短路1.8%,其他故障14.4%。我们随机调取了高邑配电室的1次电流速断跳闸记录,如表2,为2011-05-16T20:13贯通线路223DL的跳闸情况。从表2可看出,除三相短路外,线路间的线电压不可能同时出现不正常,而失压保护的电压值就取自母线的三相值进行"与"判断,仅会在出现三相短路时发生失压保护的误动。随着高速客运专线的开通,自闭、贯通线路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电缆供电,在同一地点出现三相短路的几率将会越来越大。3.1现有软硬件基础上的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3.1.1修改失压保护整定值(1)修改失压保护电压整定值理论上,只要将失压保护电压整定值减小,使其取值大于三相短路时的最低母线电压水平,就能防止失压保护误动。但是在出现近端(如配电室出线)三相金属性短路时,母线电压可能降低到接近于零,我们总不能把电压定值设定为0V,否则会发生更多的失压保护拒动问题。(2)增加失压保护整定延时将其值按躲过同段母线断路器速断保护动作时间整定,在速断保护动作时间内,失压保护不会误动。考虑到断路器的分闸时间,其延时不能少于30ms,但是对方变电所,比如邢台变电所的高邢自闭会在检测到线路失压的第一时间(瞬时)备自投动作,若高邑所214DL失压保护不动作,会将邢台所自闭母线电压送至高邑所母线上、造成二者并相,且高邑所因为母线有压而使失压保护返回不再启动跳闸。因此不能靠增加失压保护动作时间和降低失压保护电压整定值的方式来防止失压保护误动。
投入失压保护有流闭锁如图3,通过在失压保护动作前判断有无负荷电流的方式,防止其误动。但铁路自闭、贯通线路具有长距离输送小负荷的特点[1],其正常负荷电流值很小。比如高邑配电室高邢自闭线路一次侧负荷电流3.84A、且三相基本平衡,在采用30/5电流互感器的情况下,二次电流只有0.64A,在母线电压降低到正常值的一半时电流值也迅速降低为正常电流的1/3~2/3范围内,二次值最低在0.2A左右。输电距离较短的线路或者同母段其他线路近端金属性短路时二次电流值甚至降低到0~0.1A,这样使得失压保护有流闭锁功能失效,且电流整定值很难选择,现场应用中多数配电室退出了本项设置。自闭、贯通线路多数情况下与牵引供电系统同方向近距离架设,在配电室真正出现失压时,静电感应出现的感应电流值就有0.2A,甚至更大,此时若投入有流闭锁(比如0.2A),造成失压保护拒动,相邻所电压会送至本所母线,对于不存在并相条件的配电室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各种故障特点分析在10kV配电线路中,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三相短路等横向故障发生的几率较多,危害最为严重,线路断线等纵向故障一般不会造成保护的误动,在此不再讨论。(1)单相接地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并不破坏系统线电压的对称性,并可持续运行1~2h,因失压保护检测的是线电压、不会造成保护误动。(2)两相短路[2]在故障点处,用对称分量表示,两相短路有3个边界条件:If(0)=0;If(1)=-If(2);Uf(1)=Uf(2),即正序网络和负序网络在故障点并联,零序网络断开。发生故障时出现负序分量,没有零序分量。(3)两相短路接地[2]在故障点处,用对称分量表示、两相短路接地的边界条件:If(1)+If(2)+If(0)=0;Uf(1)=Uf(2)=Uf(0)。显然满足此边界条件的复合序网在故障点并联。发生故障时出现负序分量、零序分量。(4)三相短路序网构成中同样只有正序分量,也可以说在正序的基础上串入了阻抗零;短路计算中只有正序分量,没有负、零序分量。大量的现场运行实践表明[3],当发生三相对称短路瞬时也会出现短时的负序电压,其值一般不小于0.06UN(额定相间电压)。
(1)电流增量闭锁失压保护为了解决由于1条馈出线三相短路时母线电压降低引起另外1路失压保护误动的问题,可增加电流增量闭锁条件,只有在电流有突变量的条件下、同时母线电压降低才启动断路器跳闸。上例中214DL没有增加的突变量,就不会引起失压保护误动作,动作逻辑如图4。同时,为了防止空载投运线路时,变压器励磁涌流致使电流增量误触发,可增加二次谐波闭锁功能。在配电室出现进线失压时,由于二次谐波闭锁的电流增量不会启动,致使失压保护拒动,此时可增加负序电压的"或"条件。上述讨论的各类短路故障在配电室馈出线侧均会检测到负序电压,而真正的进线失压时是不会产生负序电压的,利用这一特征,增加在负序电压U2小于整定值的情况下,只要三相线电压降低时,就会启动失压保护动作,可有效防止进线失压的情况下,发生的保护拒动问题。图4馈线测控装置失压保护动作逻辑优化图需要注意的是三相短路只是在故障发生的瞬时产生负序电压,因此必须做到有负序电压产生,在母线电压恢复正常前,此闭锁一直有效,以免引起失压保护的误动。(2)负序电压启动的备自投在发生三相短路时,备供所可能出现主供所跳闸前备自投误投于故障线路的问题,可采取2种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①增加备自投延时,只要保证备供所的自投时限大于主供所断路器固有跳闸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②增加负序电压闭锁,在备供所脚下的线路电压互感器检测到负序电压后,自动延长躲过断路器固有分闸时间自投延时,其他情况下,仍旧为瞬时动作。4结束语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路有着与地方供电系统截然不同的特点,对地方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保护设置照抄、照搬,就会出现某些不适应,要求我们进行必要的甄别。本文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优化保护动作逻辑来避免保护误动问题的方案,希望对铁路配电室的安全运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分析论文
一、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形成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有其历史与理论的渊源,我们是不能忽视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起到的启示作用的。19世纪80年代初马克思提出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20世纪20年代,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在先进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
对于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国际原因,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想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是让中国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殖民地,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中国依靠共产国际的援助和支持,共产国际也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国内原因,近展史几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以梁启超和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想要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想法没有实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想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造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最后也没有成功;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大不一样,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很团结力量也很强大,而中国的资产阶级还在大城市分散着,不能集中起来。并且他们既不能得罪国民党又不敢得罪共产党,所以,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形成了一种习惯,必须由“一个政党领导、一个主义指导”。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真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成功地开创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发展道路。
综合以上多种原因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别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起到了前导和借鉴作用。
邓小平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没有出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邓小平认为中国近代史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尤其是国民党统治中国二十多年,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结果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反倒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更没有什么民主可言,国民党统治了20多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从现实的角度看,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那就会出现少数人暴富多数人长期贫困的情况。1984年,邓小平在回答人们关于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否也能站起来的提问时,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
二、中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设计规划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园林道路;设计;规划
论文摘要: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的合理与否,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绿地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园林绿地中道路的作用、类型、功能及原则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象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联成整体。所以,它具有与人行道路相同的交通功能外,还有许多特有的功能和性质,了解这些能和性质,有助于更好的设计。
一、园林道路的作用
(一)划分园林空间
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路径盘蹊”、“曲径通幽”等都道出了园林道路在有限的空间内忌直求曲,以曲为妙,目的在于增加园林的空间层次,使一幅幅画景不断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林区道路现状及策略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林区道路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经营集约化的基础,也是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林区道路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今后林区道路建设及养护管理可行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林区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浙江永嘉
林区道路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营林水平和集约经营高低的标志。过去,林区道路主要为林区生产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竹木材的采伐运输。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它不仅仅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而且覆盖了山区全体林农的生产与生活,事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林业在永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林区道路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经营集约化的基础,也是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永嘉县林区道路基本情况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括苍山南麓,瓯江下游以北。全县土地总面积2695.17km2。共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全县林地面积2127.05km2,占79.00%,是浙江省第四大林区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007401m3,森林覆盖率72.77%,林木绿化率73.62%。
目前,永嘉县境内已建成公路总里程达2725km,其中高速公路20km,国道线25.4km,省道线125km,县道线523.7km,乡道线221.5km,通村公路1430km,机耕路379.4km。
关于道路通行权内涵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宪法权利道路通行权内涵
论文摘要:道路通行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在当代社会对公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国外对道路通行权的研究较多,但国内法学界对道路通行权的概念尚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文章在综述国内外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认为道路通行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对其法律性质作出初步的阐述。
道路通行权的概念是随着机动车的问世、道路的现代化以及交通流量的增大而产生的。在马车时代,调整兽力车、人力车以及行人矛盾的原则是相互礼让,这个原则当时之所以奏效,主要原因在于非机动车速度较慢,容易控制,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停车或者避让。加之那时道路处于原始状态,交通流量不大,既没有交通标志也没有交通法规,所以只要大家相互让一让,便可有效防止碰撞事故。如今,相互礼让已无法继续适应现代化道路交通的需要,交通流量的扩大以及速度的提升,都要求使用道路的车辆以及行人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在防止碰撞事故的同时,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停车、慢行或者让行。因为,现代化车辆的速度以及保障其高速行驶的道路都不允许再像马车时代那样走走停停,疾驰的汽车,也并非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启动或者停止。以普通小汽车100公里的时速计算,车辆每秒钟的前进距离可达三十米左右,即使在时速减半的街区道路,每秒钟的前进速度仍然可达十五米左右。
由于自重和惯性的影响,载重大卡车则需要更长的停车距离。由此可见,要实现道路交通高效、有序、安全的目标,必须要改变现状,治标治本,综合治理。做为道路交通的一项基本权利——道路通行权,正是达到上述目标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
1道路通行权的概念界定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道路通行权的研究较多,但国内法学界对道路通行权的概念尚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在我国,道路通行权通常被称作路权。“路权”是用法理学方法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产物。尽管“路权”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并且还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提法,在现行交通安全法规中尚没有对路权的明确定义。
我国的发展道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发展道路;稳定;创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引起海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他们试图用”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来概括中国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创新为动力,在稳定中求发展,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还在发展中,形成成熟的“中国模式”一定是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
一、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影响当今世界发展局势的重大因素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制造品已经占世界总量的1/5,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21万亿元,居世界第6位。面对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兴起了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热潮。各个国家的大学、非政府组织纷纷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专著、报告大量出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5月11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沦文。该文对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或叫“中同模式。”
“中国模式”是海外学者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几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来的,用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多数中国学者也赞同这一主张。海外学者的研究在有些方面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些特点,但“中国模式”的提法有值得商榷之处:(1)外国学者对中国模式研究和运用,主要着眼于经济方面,同时又伴有某种政治意味。其实,外国学者描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没有揭示中国能够平稳、有序、快速发展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做到的真正原因。(2)所谓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发展的标准样式。把已取得的发展经验叫做“中国模式”,有点拔苗助长,牵强附会之嫌。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已取得的成功发展经验还有待于长期的和各种环境的检验。(3)今天的中国仍然处在发展变化中,许多方面还在探索之中,发展模式并未定型,也不会很快定型。中国还要经历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阶段之中的任何模式,必定是“初级”的和不完善的。具体而言,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还有待完善,至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自不待言。如果把一种正在探索之中的经验叫做“模式”,容易在实践中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有的学者提出要慎言“中国模式”。
尽管我们不赞同“中国模式”提法,但并小反对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相反,认真和科学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是中国学者的责任。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创新为动力,在稳定中求发展,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道路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