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6:14: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道德修养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干部道德修养论文
党的*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任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和影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既可以构筑社会大众利益的丰碑,也可以开掘人类自我毁灭的坟墓。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一、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标志。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谓权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权力支配者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权力支配者在权力运作和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领导干部在权力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特别强调对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认为权力在运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会团体均以善业为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强调:“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权力为谋取众人之事服务,不要偏向从政者个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权者都应本着公正的原则,正直地做人,在其为官的行为中做到公正、廉洁、为公、爱民、不阿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和决定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指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直接属于普遍武装的工人和农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权力道德亦称“官德”,也就是掌握权力的“官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领导干部处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者、管理者地位,忠诚、勤政、公正、廉洁、奉献是其道德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是这种特殊的职业的最大特点,领导是权力的象征,没有权力,就无所谓领导。领导职务的高低,不是由其他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职位权力决定和体现的,因而,权力道德在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次,权力道德决定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就是领导干部当“官”为什么,掌权干什么?是利用掌握的权力为民造福,还是为自己谋取私益。每—个领导干部只有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才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再次,权力道德是人民群众评价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水准的主要标志。人民群众对领导于部职业道德水准怎么看,看什么?就是看他们为谁掌权,如何用权。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政治品格等等,都可以通过其怎样对待权力和运用权力,即通过权力道德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
治黄单位党性道德修养论文
论文摘要:总书记早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时就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其核心就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黄河基层单位领导干部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政治观点和政治要求,提高党性修养,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坚持正确地政治方向,立足黄河、服务黄河,加快治黄事业与治黄经济的发展。要加强黄河基层单位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建设,积极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局务公开等制度措施,以治黄保安全和治黄经济发展为己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提高干部队伍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作为黄河基层领导干部应首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论文关键词:黄河基层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一、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素质,讲政治、讲大局是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战斗在治黄一线的基层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增强政治敏锐性,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觉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黄委、省局、管理局和地方党委的领导,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要自觉地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工作部署,自觉维护大局的利益。二是要有严格地政治纪律,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必须结合治黄工作实际,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好民主集中制这一基本组织原则和政治制度,保障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杜绝在贯彻执行上级制度措施方面出现信号衰减和“肠梗阻”现象。三是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不能左右摇摆,不能腐朽的东西所俘虏,要做明白人、干明白事,在各种社会思潮和诱惑面前分得出是非、辩得出真假、站得住脚跟、经得住考验。
二、自觉坚持思想的先进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坚持思想的先进性,才能有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为治黄事业发展和广大职工群众勤奋工作、无私奉献。要做到思想的先进性,必须增强“五种意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1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树立教师理论人格
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七大”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政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1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1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聘任制度
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分析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人性的修炼,就是通过对人性的扬善抑恶,使人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造就和培养完满的人性和人格。在古今中外思想史上,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所以,人性理论实是思想道德修养以及该门课程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前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大学中用于教学的各种版本的该门课程的教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却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就干脆避而不谈。这既不利于该门课程的学科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也淡化了说服人的理论力量。而理论如果不能说服人,也就难免流于形式和空谈。因此,如何在讲授该门课程时通过对古今中外思想家们人性论的简略追述,阐明其不同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及其发展变化的思想脉络,并进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阐述,为该门课程、事实上也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就成为这门课程最具理论深度和难度,也最能说服人的关键之所在。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和修养论
人性问题从来就是中国传统思想家,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家们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深刻完备的阐述,并自觉地以其人性理论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基础的是孟子。孟子是通过对告子及其人性论的批判来阐发自己的人性理论的。告子说过一句后人广为熟知的名言,“生之为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这句话,也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对人性所下的定义。这个定义简明扼要地告诉人们,所谓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种本性概括说来有两个方面,那就是“食”和“色”,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饮食男女。不仅如此,告子还认为,作为人之本性的“食色”之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这就好象湍湍的流水没有东西之分一样。换言之,在告子看来,人们不能也不应对作为自然人性的食色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因为这两样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人皆共有的自然而然的现象。告子关于人性的理论事实上暗含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既然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食色之性,那么一个好的社会和好的人生就是让这种自然的本性得到自由完满的流露和显现,而人为的抑制、粉饰以及修炼等等只会损害人性甚至导致人性的扭曲。这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和修养观既蕴含着老庄道家无为思想的端倪,也启迪了杨朱纵欲主义的先河。
满怀修齐治平之志的孟子显然对告子的这种人性论是极不赞同的,他敏锐地发现并指出了告子人性论的致命弱点。根据告子的观点,人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食色之性,那么,人性和犬性、牛性以及一切别的动物之性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作为生来就有的食色之性并非人的专利,牛马畜牲无不具有这样的属性。很显然,在孟子看来,人性远非告子所说的食色之性,因为它们根本无法把人和别的生物区别开来,因而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那么,什么才是人所具有的,可以将自身与别的生物区别开来的人性呢?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的根本的属性,就在于人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即他所说的人的四种善良的“本心”。这四种善良的“本心”才是人生来就有的、将自己区别于别的生物的根本属性。这四种善良的本心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现和展开,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现象和道德规范。孟子由而批评告子说,如果把人性比作流水的话,那么,只能这样说,水往低处流是水的本性,人往善处奔是人的本性,所谓“水无不就下,人无不向善”。善才是人的本性,人性本善。正是从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孟子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最为根本和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进行内心修养,反求诸己,尽力保持人的善良“本心”,并且发扬光大扩充这种“本心”。为此,他强调存心养性,反观内求,希望通过“养吾浩然之气”而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正人君子。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不善之人,他认为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没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住自己的本性,丧失了自己善良的“本心”,因此,对这些人而言,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就是“求放心”,找回自己迷失和放逐了的“本心”。
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念相反,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荀子却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苟子承继了告子自然人性论的基本思想,认为人性就是人“生之所以然者”。不过,他并没有像告子一样只把人性狭隘而笼统地归结为食色之性。在苟子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皆具有的“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苟子·性恶》等与生俱来的性情,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苟子·荣辱》)的“无待而然”的本能。尤其与告子不一样的是,苟子将人的自然本性置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进一步对人的自然属性做出了性恶论的道德评价。他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可见,在荀子看来,从本质上说,人性无善可言。然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辞让忠信,礼义文理却并非荡然无存,恶的人性并没有导致人对人似狼的争夺和残贼淫乱的横流,原因何在?苟子认为,这是由于“伪”——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约束的结果。因此,他提出了一条使人向善,“矫饰人之情性”的根本方法和途径,那就是诉诸于“仁义法正”来“化性起伪”。
荀子希望通过外在的道德法律的规范来约束人性进而使人向善的思想,其进一步的发展无疑就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当然,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结者,他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不过,荀子认为人之有道德“必求于外”,只有通过学知礼义,“注错习俗”、“疆学而求”,从而“积善成德”,达到“成人”乃至“圣人”的境界。孟苟的这两种思想道德修养论,对后世儒家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社会转型道德修养论文
道德个体的心性觉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养所要推崇的某种境界,而达此境界的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及其过程在本质上则既受制于人们生活所依的微观生存处境,更受制于人类发展所处的宏观社会形态。放宽到这样一个认知框架下来谈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之传统方式的道德修养置于一个恰当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以给予其道德社会学的重新关注,而不是褊狭地将其嵌套在某种既定话语下进行传统式的个体道德解读。由此看来,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尚不为学界关注但却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伦理学问题。任何企图脱离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道德修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原本植根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体系已欠活力,顺应现代社会异质化与公共化的转型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构建一种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语境中的道德修养理论,乃是笔者想要言说的重要理论旨趣。
一、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道德修养
从社会的性质和形态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主要可分为两类:同质性社会与异质性社会。同质性社会通常表现为社会民众归属于共同的政治共同体,并拥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认同、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异质性社会中的民众虽然在信仰、价值和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依然能够谋求其基本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理解。“家国”一体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经济构筑了中国传统的同质性社会形态,即:维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宗法血缘关系,不仅加固着君权与族权的联盟,而且也构筑着君主意志转变为社会意志的基本通道,从而使多地域、多民族的中国华夏大地形成了基本雷同的社会结构、伦理纲常及其可沟通的行为方式。这种同质性社会形态成就了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念:既有西周的“敬德配天”、“修德配命”之说;先秦儒家的“存心养性”、“反身自省”的“内在功夫”;宋明理学家的“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的“向内求索”;还有老子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释家的“觉悟”、“渐悟”、“顿悟”;等等。无论是儒家主张的内省自身、格物致知以成圣贤,道家坚守的致虚极、守静笃以返璞归真,抑或是释家力行的净心觉悟以求“修炼成佛”,都在向世人澄明这样一种镜像: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修养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推己及人”的社会价值旨向,但终因其片面推崇“诵读经书”、“颂经参禅”、“坐而论道”、“三省其身”,以实现道德个体心性觉解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修养过程,就已然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方式的道德修养仅仅视为一种可以远离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以内省、自责、内修、悟道为主要方式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心性求索。这种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同质化结构相适应的传统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内向性和精英性的文化特质。
依附性是浸透着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境界及其全过程的基本文化特质。在“家国一体”和封建自然经济的中国文化传统氛围中,道德修养一般总是以位高权重者为引领、以长者匡正晚辈为秩序,从而为维持既有社会秩序锻造出一代又一代谦卑温顺的依附性“臣民人格”。其次,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诸多之道,均以内向度的人性回溯为精神归宿。无论是主张抵达内心善的儒学,还是觉解或顿悟某种虚极境界的老庄学派,都始于人自身向善的欲望、执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的“内自省”的修身功夫,止于尽心知性,回复人之本性的境界。以儒家、老庄为代表的这种“为己”的心性修养之学,是一种向内用力,而非向外求利的道德追求。最后,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作为对人及其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目的性价值理解的推崇,有助于构筑并促进人生精神世界的完善和至善,尽管因其人生哲学基础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和权威主义依赖,对多数平民百姓来说它还只是一种具有某种虚幻镜像的奢侈品。
二、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转型社会的挑战
时至今日,社会转型的发展语境已经成为我们讨论一切中国现象,包括道德修养现象无法摆脱的时代背景。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我们可以将社会转型理解为是一种需要接受“灵魂的分裂”的挑战及对挑战的回应过程。[1]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社会转型的挑战已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以社会存在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眼光鸟瞰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灵魂的分裂”情景中所直接承负的诸多挑战,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王船山道德修养研究论文
摘要:王船山道德修养论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修养论有其独特的人性论基础、成贤成圣是其道德理想人格、身成性成与继善成性为其道德修养原则、正志诚意去不善之情为其道德修养的方法。研究王船山的道德修养理论对于今天个体的道德修养乃至和谐社会的建构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船山;道德修养;理想人格
王船山道德修养论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修养论有其独特的人性论基础、成贤成圣是其道德理想人格、身成性成与继善成性为其道德修养原则、正志诚意去不善之情为修养的方法。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王船山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
王船山的人性论是建立在他的气本论基础上的。孔子始创儒家学派以来,留意的是修齐治平之道,礼乐刑政之术。至汉唐诸儒治经,又重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罕有涉及本体论的。及至宋儒,始进而讨究原理,求垂教之本原于心性,求心性之本原于宇宙。延至明清,哲学本体论更是推陈出新。在本体论上通过对有无、虚实关系问题的讨论,继承和发挥了张载“知虚空即气则无无”的气本论,进而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范畴作出了新的规定,提出了“气——诚——实有”的本体论。王船山人性论的逻辑起点就是“气本论”。
王船山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中唯一之实体,他说:“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虚空者,气之量。气弥纶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正蒙注》卷一在理气关系上,他与程朱相对立,认为“理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是岂于气之外别有一理以游行于气中者乎?”《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油此可见王船山的所谓天即是气,气之理亦即天之道,或日天道。在此基础上他论述了人性的产生,他认为人性来自天道或气之理在人心之“秉彝”,故曰“天道之本然是命,在人之天道是性”《读四书大全说》卷三,“惟有天道,以道成性。”《正蒙注》卷一,在这一点上王夫之与程朱合辙,即都认为天道与人道同一。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性即理”,没有离开气的理,也没有离开气的性,理在气中,性在气中。他把程朱所谓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二为一,用人性一本说否定了程朱主张的人性二重说。
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思考论文
摘要: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确立科学明智的权力观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础,自觉接受教育、严格行为规范、主动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严格自律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关键。
关键词: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CP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6-059-017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任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和影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既可以构筑社会大众利益的丰碑,也可以开掘人类自我毁灭的坟墓。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一、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标志。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金融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看完录象片《金色的启示》,我的心灵受到深刻的震撼,我对秦婕、赵军他们全心全意为储户、为保卫货币舍身跳火车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对信贷干部高俊所进行的一笔笔权钱交易百感到无尽的厌恶。为什么同样的时代、同样在金融战线,有人兢兢业业、一身正气,凭自己高尚是思想情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而有人却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滑向犯罪的泥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一个职业道德修养问题。
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我们应该义无返顾地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竭诚服务、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实践。
是啊,人生犹如一个大舞台,面对台下众多的观众,并不是每人都能演好自己的角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让自己跌跟斗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懂得自爱、严于律已和善于审独。
自爱、自律与慎独曾是我国儒家学派传统修身养性之道,今天,同样适用于我们广大金融工作者。
人的一生一举一动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只有懂得自爱的人,才不至于误入迷途;只有懂得自爱的人,才能为自己谱写生命的赞歌,因此说自爱是培养职业道德中重要一环。秦婕面对单调、琐碎的储蓄工作,一心为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以高尚的职业道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那是因为他懂得自爱;赵军虽处平凡岗位,但他为工作而奋不股身,这种敬业精神,同样值得人们学习,那是因为他懂得自爱;而信贷干部高俊,由于不自爱,利用权钱交易,彻底沦丧了职业道德,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受到人们的唾弃。幸福的人生人人相似,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但不幸的根源在于他们懂得自爱。
写到这儿,我不仅想到东晋时的陶侃,他在洵阳任县吏时,因管理渔政之便,给老母送去一条腌鱼,不料老母将鱼送回,并责备他:"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也!"陶侃顿时醒悟,从此不负母望,一生清廉,两袖清风。
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论文
摘要: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确立科学明智的权力观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础,自觉接受教育、严格行为规范、主动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严格自律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关键。
关键词: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途径方法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任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和影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既可以构筑社会大众利益的丰碑,也可以开掘人类自我毁灭的坟墓。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一、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标志。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谓权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权力支配者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权力支配者在权力运作和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领导干部在权力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特别强调对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认为权力在运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会团体均以善业为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强调:“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权力为谋取众人之事服务,不要偏向从政者个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权者都应本着公正的原则,正直地做人,在其为官的行为中做到公正、廉洁、为公、爱民、不阿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和决定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指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直接属于普遍武装的工人和农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论文
摘要: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权力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课题。确立科学明智的权力观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基础,自觉接受教育、严格行为规范、主动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严格自律是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的关键。
关键词:领导干部;权力道德修养;途径方法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对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任务,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和影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人,也可以腐蚀人;既可以构筑社会大众利益的丰碑,也可以开掘人类自我毁灭的坟墓。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权力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一、权力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标志。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谓权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权力支配者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权力支配者在权力运作和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既表现了社会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又反映领导干部在权力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特别强调对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认为权力在运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会团体均以善业为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强调:“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权力为谋取众人之事服务,不要偏向从政者个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权者都应本着公正的原则,正直地做人,在其为官的行为中做到公正、廉洁、为公、爱民、不阿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和决定者。共产党的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明确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指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直接属于普遍武装的工人和农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