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宣传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11:19: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道德教育宣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道德教育宣传

教育局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总结

今年九月是“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教育局妇委会按照县妇联《关于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的通知》要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宣传“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以推进“双合格”活动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家庭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和谐**做出了新的贡献。现将活动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迅速落实

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是全国妇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局把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作为九月份的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精心组织,迅速落实工作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在全县教育系统全面展开。

二、主题引路,广泛宣传。

教育局和各学校紧紧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这一主题,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开展了家庭道德教育宣传活动。教育局和各学校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宣传标语、条幅等集中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各学校利用召开家长会之机,对“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中央、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宣传“双合格”活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使广大家长提高了认识,为全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局还在〈〈教育简讯》开辟了家庭教育专栏,刊载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专论。通过教育局和各学校多层面、多形式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宣传,使广大家长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了家庭道德教育对社会、家庭、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查看全文

高校道德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重视道德教育是新加坡高校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借鉴其经验,建立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教育体系,可有效实现中外道德教育资源的融合,提高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推进我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启示

当今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国外高校道德教育进行冷静思考并大胆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譬如借鉴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一、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鲜明特色

新加坡政府积极从学校特别是高校的道德教育入手,孜孜不倦地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加坡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1.国家意识培养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核心

查看全文

志愿服务融入思想道德论文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通性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精神的合目的性。“立德树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不仅是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更反映了人类本具的道德良知。通过志愿活动加深对志愿精神的体悟,能够唤醒人们内心存有的崇德向善的能量,使人们逐步摆脱物欲的枷锁、回归社会道德成为可能。事实上,志愿精神不仅承续了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和行善积德、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且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相呼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在志愿服务中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社会思想道德内涵认知、认同与践行的过程。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倡扬志愿精神是相融相通的。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应逐步引导中学生在体验“我奉献、我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内心的道德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中,逐渐体会到志愿服务实践的快乐。通过这种合目的性的理论指引和实践体验的碰撞,学生必然会激起强大而持续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促进性。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能促进、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规范的总和,其标准是善与恶,其维持手段则依赖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性行为,属于思想道德调节的范围。实际上,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水平与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与精神境界相关联。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能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甚至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能检验、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靠教育,更要注重践行落实。志愿服务正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实践载体。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考察个人和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广为赞誉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如“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业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事实上,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既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也践行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体味道德与精神的力量,不断感受成长的乐趣,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深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赖于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载体逐步落实与显现。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检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此外,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志愿者的自信心与满足感,能够使其真正体会思想道德的价值魅力所在,既可以纠正错误的观念,又能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志愿服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基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互动促进的正向关系,可以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持续性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并用志愿服务活动检验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形成寓道德教育于实践的活动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在志愿服务意识培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是践行志愿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进行志愿服务意识宣传与培育中有意识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与精神。不仅如此,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因为志愿服务的精神中包含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信仰和使命,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追求,是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担当与奉献。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志愿文化的建立和志愿精神的弘扬过程中,有助于扩大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对志愿活动的信心与归属感,在奉献社会中获得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查看全文

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提升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体呈现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需求多样、价值多元等特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明显落后于农民实践需要,难以有效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积极构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提升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道德规范,是发挥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作用,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实践的重要抓手。培育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可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入手,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化其中,逐渐形成自觉认知。第一,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这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可以快速、精准地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实现劳动力结构迅速转型。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农民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发展方向,有助于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第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倚仗的是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农民整体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质较差,很难进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乡村法制教育,做到农村法制知识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形成法律自觉,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法制环境。第三,加强“四史”宣传教育。新中国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浴血牺牲,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鼎力支持。“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劳动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史、奋斗史,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探索史、创业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克敌制胜、攻坚克难、赢得未来的重要法宝,更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四史”学习教育,可以增进农民对党的认识、理解、情感,从“四史”特别是百年党史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参与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要着力提升农民参与能力。第一,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农民的娱乐活动之中。将日常娱乐生活与思想道德教育统一起来,让广大农民潜移默化地感受、感知和吸收主流价值观念。日常娱乐生活要贴近群众生活、贴近乡村实际,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感受娱乐生活乐趣的同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熏陶,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作用,围绕乡村振兴主基调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活动氛围,既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等方面的调节功能,又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抵制低俗之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第三,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调节公民与集体的关系,利于公民养成宽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广大农民乐于参与,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中,广大农民可以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更好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能。

丰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实践。第一,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给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带来新机遇,也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推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利用日益便捷的信息传递、检索、获取功能,60加速推进网络媒体化、大众化、时代化,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不断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幸福感。第二,在劳动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提升劳动的激励作用,出台各种贴息贷款、奖励、补助等政策以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劳动的获得感。第三,在生活中提升农民的兴趣感。利用乡村振兴重要契机,做好传统文化活动、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在欣赏传统工艺、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农民在业余活动中的兴趣感。

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机制。随着农民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依靠传统灌输的方式不能较好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效能,必须充分考虑农民主体需求,构建融入农民需求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机制。第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乡村振兴工作部门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综合各部门职能特点,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的主体需求,着力解决农民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统一。建立各种联动机制,如就业创业帮扶机制、医疗救助帮扶联动机制、教育帮扶机制等,创新推动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从速办好,以联动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责任人,高效协调问题解决落实机制,助力农业生产生活、助推乡村振兴。第二,建立民意畅通机制。畅通广大农民诉求渠道,建立民意收集分理机制,对农民反映的民意及时处置,争取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生活思想匮乏、技术不足等现状,开设乡村振兴教育精准培训班,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或者有关专家入村寨、进农户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推动民愿转化为制度、方案,民愿从速从快落实落地。第三,建立民意传递联动机制。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之所以能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为9500多万名党员的最大执政党,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这也是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民意调查员、民意调查平台积极推送党和国家各种惠农助农政策,向广大乡村群众传递党的关心、关爱。发挥民意调查员身边人的作用,力求用民意引导的方式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到底,形成宣传教育合力。畅通民生热线,听民声、察民意、解民题,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作者:张培卫

查看全文

深究公民道德教育中的法律支持

公民道德就是围绕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强化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认同。法律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来说,法律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道德教育,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道德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文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道德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还存在着道德沦丧、是非混淆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律作为规范化、制度化、客观化、权威化的社会意识,对道德教育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而道德教育通过法律的不断支持,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法律相配套的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要求

查看全文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思考论文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培养的正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因此,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人与自然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关键词: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人与自然;和谐

自然环境是人群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的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教育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一、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建设分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他们的公民道德教育培养更是不可马虎,他们的公民道德培养水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是我们所要坚持的一个方向,本文从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含义、产生的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更加全面的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情况,更好的提高了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水平,从而对我们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道德教育

公民的道德教育水平是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个标杆,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主力军、国家的栋梁之才,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进步。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提升关系着整体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完善,作为公民道德教育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内容的支撑点。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认识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公民道德教育不管是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还是对于公民道德行为的落实等方面都体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助于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过程中形成规范的公民道德行为。“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对公民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道德既是一种社会性、全局性的规范,也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①。一个国家是否有素质文明、是否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包含很多主体,那么以大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便是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关系着我们整体社会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更好的进入了高等院校,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高校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每一位大学生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出力,进而使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在无形当中能够得到提升。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查看全文

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根据新时代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探索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章从教育、宣传、引导与保障四个方面,为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对策建议

思想是我们的意识表现,道德是我们的心灵体现。思想道德是一个由众多因素组成的综合性系统。文明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是否有人民统一遵循的思想道德文化。中国5000年历史文明,塑造了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体系。中华民族自古以礼相待、和谐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深刻变化,我们迎难而上取得了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也突显思想道德建设的薄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衡量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头等思考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同时更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部分民众思想道德的现阶段性变化,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坑蒙拐骗、贪污腐败、投机取巧、偷奸耍滑、损公肥私。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思想道德出现的阶段性变化,在许多重要的讲话中都强调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重要思想,更在在报告中就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总要求:“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本文将根据新时代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要求,就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一、教育

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把良好思想道德意识贯穿到全体人民,就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政府要自上而下积极介入思想道德教育的每个环节: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从儿时抓起,使他们从小认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通过对少儿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有了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为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原生动力。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从边远农村抓起。现阶段,我国地区差异明显,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农村与城市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少数边远农村在缺少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教育系统忽视或完全无视思想道德教育,使得边远农村的孩子缺乏思想道德素养体系的养成,影响着农村人口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再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减轻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目前来看,教育资源地区间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资源软硬件较强,且对好的教师资源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反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本身教育条件差,且对教师资源引进难度大。在此背景下,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减轻因教育资源不平衡所造成的思想教育不健全问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更好的传播新时代思想道德,反之则会对基础教育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成人教育。成年人是思想文化道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只有提高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更好的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公众人物做起,因为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他们在行使政府职能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带来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全民做起,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全民道德教育,倡导全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理念,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思想的培养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本点,通过制定道德教育大纲,设立道德教育课程,把道德教育作为考试科目等,对中小学学生以及大学、成人自考等普及思想道德教育。

二、宣传

查看全文

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党内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利益关系、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造成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公害;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受到很大的损害。”[1]这些党内道德失范造成了人民群众对于党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产生质疑。于此,笔者想从两个方面回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一方面,在“美德可教性”的基础之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当前,在美德可教性基础之下,我们党内仍然存在着许多党员道德失范的行为,深究其原因,是因为党员自身仍然处于“主—客”模式之中,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其中主要包括:一是主体接受能力不同,即不同主体在同等道德教化条件下由于自身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不同,最终呈现出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二是主体道德行为实践的不同,即假设不同主体的接受能力相同,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主体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致使主体最终表现不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未来前景光明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断发展的社会,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改革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主体,也随着改革的车轮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尤其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力度以及频频“亮剑”的举措,说明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程度在加深,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党的权威。所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始终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的质疑,是由于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致使部分人民群众对其缺乏理性分析而迷茫。但从《美诺篇》美德可教性的视域来看,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是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可行性。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所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内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客观要求。

二、提升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的着力点

(一)加强党内思想道德“相”和“形”的有机结合。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过度强调美德的“相”而忽视其“形”的反作用,最终致使其论述处于混沌之中。借鉴其原因,在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把握“形”与“相”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时,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化。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相”,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信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中国共产党员应时刻谨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才能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身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要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理想事业的真挚信仰,在实践中时刻以此要求和警醒自己。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形”,即包括“廉政”、“为民”、“公正”以及“诚信”。部分党员干部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利益至上”思想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的现象不在少数,“官商勾结”损害百姓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党员干部与人民的关系日益紧张,公信力有所削弱。所以,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形”的加强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第一,廉政。廉政是思想道德教育“形”之首,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廉洁,才能在社会中树立威信,受到人民的拥护,也才能谈得上为民、公正等其它道德。[3]作为党员干部,洁身自好,不贪不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忠诚干净有担当,树立清廉的党员干部形象。第二,为民,是指为人民服务。应按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4]。第三,公正,即“公平”“正义”。公正的基础是尊重和平等。共产党员与群众的关系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真正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为其谋福利,做到“公平地对待一切人和事,对于不公之事主持正道,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3]邓小平曾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P.146)所以,要求党员要建立起正确义利观,即在保障党和人民利益基础之上,合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最终实现党员与群众利益的“双赢”局面。第四,诚信。党员干部的言行,不仅代表着其个人形象,更代表着党的公信力。党员干部诚信丧失,其后果难以想象。所以,党员要具有诚信意识,这是作为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二)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的统一,发挥榜样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要加强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发挥榜样教育作用,形成党内思想道德教育的“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理论学习,其主要形式有党课教育、不定期学习和检测等。党课教育,是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要经历的环节。加大党课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比重,在理论层面上形成宏观认识。不定期学习,是指不断学习赋予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内涵,积极主动学习当前领导人的相关讲话等,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提高执政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不定期进行检测,通过暗访等隐蔽性举措,对党员的言行进行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检查其在新时期如何正确对待党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问题,以检测其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自然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而这个“总开关”一旦出问题,在金钱、权力、美色等各种诱惑面前就会丧失道德防线。[6]实践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对党内道德行为的宣传,对无道德行为的惩治,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第一,建立健全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道德奖惩制度,以成文的方式将党员思想道德行为的相关奖励和惩治细则明细化,做到“有章可循”。第二,举办“思想道德优秀党员表彰及道德失范党员的批评总结大会”。鼓励广大党员进行道德实践行为,督促广大党员规范道德言行。第三,加大新闻舆论的宣传。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7]积极利用新闻舆论的宣传效果,扩大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榜样教育作用,使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党员在政治上受尊重、在精神上得荣誉、在经济上得实惠,把党员的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落到实处。(三)建立健全党内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道德评价体系,就是依据党章对党员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传统文化中对“官员”的要求标准,对党员的道德言行和实践活动,做出道德与不道德的客观判断,从而达到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反思目的。由一系列相关机制有机构成的体系,在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生活中,具有裁判、监督、教育和调节的作用。这对于广大党员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对自我反省改正,对社会思想道德风气改善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建立健全党内思想道德内省和其他党员、社会外界有机统一的道德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党员自省、其他党员评价、人民群众等社会外界的评价打分、反馈以及监督改正机制。这个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党员自省的基础之上,最终反馈到党员自身并改正的循环机制。考核机制,指把道德评价的结果纳入到党员干部绩效考核中,作为硬性指标。为了防止在此过程中产生“贿票”现象,所以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实行“盲投”和“互评”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证评价体系的公正客观。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的建立,是敦促党员有意识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最终提升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现实成果有效方式。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内化是党员思想道德的最终归宿。所以,有效落实措施的基础是党员主体道德内化。

三、结语

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8]所以,党员应该加强自律和内省,党组织必须做到认识上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践。

查看全文

初中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人们生态意识与道德素养至关重要。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研究背景,以初中生生态道德教育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加强初中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希望其对改善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现状、促进初中生态道德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和谐社会;初中生;生态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十八大中再次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需要从政策、法制、技术等方面加以约束,且需要人的观念意识、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提升、发展。因此,在初中这一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生态意识和道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学科渗透、健全德育体系

在现代的初中生态道德教育中,学科的单一性较为明显。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渗透,只为讲道德而讲德育,目的性、功利性凸显。在此种状况下,初中生态德育教师不仅应充分意识到生态道德的重要性,且应该加强生态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德育体系,使之更加系统、完善。例如,初中生态德育教师可以将生态道德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生物课程等有效联系在一起,注重生态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道德认知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