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4:08: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单位审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单位审计

当前地勘单位的绩效审计刍议

本文作者:王飞王英男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主要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主要载体的地勘事业单位,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绩效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并且逐渐从注重投入到注重产出,更关注结果,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将成为核心关注点。因此国家审计在对地勘事业单位审计时关注资金的使用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等经济性方面的问题;关注管理是否适当、是否讲究效率、项目目标是否实现、决策是否失误等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问题。同时,我国地勘事业单位已经具备绩效审计的条件,一方面,地勘事业单位实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以及政府采购的推行,都为开展绩效审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已经在地勘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的试点工作,为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具体列举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绩效审计。在对地勘事业单位领导的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运用绩效审计的审计思维,对其所在单位的预算执行及其他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和效益性;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等方面提出了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意见、建议积极地进行整改和落实,绩效审计的成效进一步显现。二是坚持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并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处理方法前后期是否一致发表审计意见,而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发表审计意见。绩效审计所需证实的绩效指标有一些需借助于财务收支审计所审定的财务数据,但它并不是财务收支审计的简单延伸,绩效审计还弥补了财务收支审计无法提供的信息,如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等是否达到其预期目标等。因此,在实践中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互补,更好地、全方位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三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在项目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组织由审计、财务人员、技术业务人员构成审计组,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预算批复文件及审查意见、项目预算的执行及项目实施的绩效等进行了客观评价,针对项目预算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对项目实施绩效审计,促使项目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更加重视项目的后期运行工作。通过对地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加大的审计监督力度,地勘事业单位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明显减少,财务会计活动也日愈规范化,促进地勘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对地勘事业单位的审计实践,反映了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预算执行;被审计单位是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等。在具体实践中,抓住当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提高了审计监督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说明审计部门已经摸索和积累了绩效审计的经验和方法,为绩效审计的全方位、多层次地全面开展奠定基础。虽然地勘事业单位在审计实践中涉及了绩效审计的内容,但在实际开展的审计过程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对绩效审计工作的认识仍不全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是从资金到资金,重点关注资金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关注政策执行及效果评价,绩效审计的目标和层次有待提高;二是地勘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的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实施绩效审计的法律条文,导致在开展绩效审计时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三是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缺乏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当前针对不同行业绩效审计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造成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时依据不足。即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非财务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绩效的评价依据不足,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四是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审计机构工作者往往知识结构单一,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是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人员,缺少复合型人才。现有审计人员工作阅历少,缺乏具有宏观视野看待和审视问题的审计人员;五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中运用不足。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要求审计人员从关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合规性,到更多地关注管理过程和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等方面的情况。需加强审计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不断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提高认识,不断总结,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试点面和试点内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勘事业单位要提高各级领导及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当前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被审计单位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促进地勘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建立一个完备的绩效审计专家人才库,帮助并指导绩效审计工作。根据审计署:“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建议先从面上普遍推开,在实践中确定重点,更多地关注地勘事业单位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价,摸索和总结建立符合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与时俱进,加强绩效审计立法工作,完善审计法律体系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在法律上明确绩效审计的地位,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能有法可依。制定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既是对绩效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绩效审计的保证。当前,我国《审计法》、《预算法》、《会计法》之间存在着不衔接、不配套的问题,多数财经法律、法规、规章没有明确审计机关是执法主体之一。经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虽然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内容,但尚未突出其重要地位,行业系统的审计监督处于窘境。修改《审计法》,建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完善审计法律体系,明确审计机关绩效审计职责。进一步建立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建议:一是参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地勘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及预算、决算,分门别类地建立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可量化的不同层次的项目绩效评价标准及行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二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及主管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制度、规定,国家下达的地质勘查项目任务、计划、预算和有关的技术定额(经济定额或预算标准来设立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如:财政预算编制的情况、财政预算内的地勘项目设计任务完成程度与取得地质成果、财政预算内地勘项目主要实物工作量设计任务完成情况、部门事业发展目标实现程度、当年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占财政拨款的比重、项目预算完成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政府采购管理等内容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并在以后的审计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动态维护和完善。大力加强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绩效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专业水平的多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目前地勘事业单位审计队伍的主体是审计、会计人员,其人员结构、业务能力水平等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绩效审计的需要。因此,要以适应审计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加强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保持和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不断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现代化技术利用的水平和能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发挥互联网作用,注重日常的信息收集、整合,与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建立经常性沟通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及时掌握财政、财税、财经的新动向和新特点,了解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制定的政策措施,提高审计人员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提升绩效审计的成果。建议通过网络实行审计工作动态管理和项目跟踪审计,强化计算机审计运用,提高现代审计水平。

查看全文

有关农科单位内部审计思索

本文作者:朱仕炘朱倩雯工作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但目前内部审计发展还很不平衡,特别是行政部门以及高校、科研等事业单位较为明显,根据2011年12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党政部门内部审计发展报告》调查结果,设置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只占16.25%,一些对内部审计较为重视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比较出色,但也有不少内部审计机构还不是独立的专职审计机构,而是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者隶属于纪检监察部门,甚至未设内部审计机构而由财务人员或其他人员兼职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无论从层次、地位或独立性都不是很恰当,内部审计人员身兼多重职责,无法从独立角度发挥出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手段受到制约内部审计的监督权限大小,检查的范围等是根据单位管理者的授权和单位内部审计制度规定的,其审计工作和监督检查权仅限于本单位和所属部门单位,但每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或经营管理过程又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广泛性和关联性。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中,对涉及或关联到本组织之外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疑点,往往就会受到审计权限和手段的制约无法进行延伸核实,从而极大影响了审计质量,也使内部审计风险增大。2.3内部审计资源不足一是审计人员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审计需要,从目前实际从事内部审计人员和相关内部审计人员有关调查情况看,普遍存在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特别是行政事业、高校、科研等单位尤为突出,如《天津市高校内部审计状况与发展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在21所高校中,普遍存在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而是由财会部门的会计人员兼职内部审计工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由于审计人员配置不足,审计人员只能疲于应付,为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审计工作只能浮于表面无法深入,内部审计质量从根本上无法得到保证,更谈不上能为本组织或所属单位提供改善经营、提高效率和效果的服务结果。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人员队伍不稳定,当前内部审计人员主要还是以财务专业为主,精通法律、工程管理、信息网络技术等适应本组织主要技术需求的人才较少,缺乏“一专多能”的人才,难以承担和完成现代内部审计要求。三是审计方法比较传统,随着科技的进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本已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但内部审计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相对比较滞后,由于目前实用审计软件的可选择的不多和内部审计人员在计算机运用方面熟练程度不够,计算机仅用于辅助性的文字报告和简单的数字汇总,内部审计工作还主要依赖传统的手工查账,未能充分运用和利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内部审计沟通机制不完善由于内部审计是单位的内设机构,局限于本单位和所属单位开展审计工作,对外部环境联系不多,审计工作环境和审计信息环境相对比较窄,在实际的审计过程遇到的难点、难题就不可能像国家审计机构一样可以相互探讨和得到上一级审计机关具体的审计业务指导;由于行业和单位性质不同,而且从内部审计数据安全性考虑,与其他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业务往来和联系,难以在内部审计业务和技术上进行沟通和切磋。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信息交流的困难,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内部审计的纵深发展。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措施方法

合理配置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如何设置,即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从而关系到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单位内部审计的领导关系一般有四种类型,一是机构的设置受本单位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内部审计人员不受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的约束;二是受本单位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如厂长、总经理的领导;三是受本单位主计长(或总审计师、总稽核师)的领导;四是受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主计长双重领导。内部机构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权威性越高,工作也就容易开展。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平行或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否则,内部审计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审计工作难以开展。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环境如何,关键在单位的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但管理者主要精力和重点往往放在业务部门而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难度比较大。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可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地向管理者宣传内部审计职能作用,让管理者在意识上得到强化;通过围绕单位中心工作和领导关心关注、焦点难点问题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化解问题;加强单位内部纵向和横向的沟通,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要与领导、职能部门之间沟通联系以便及时获得支持和帮助,也要将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审计评价与审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告知存在问题的原因、潜在的风险和后果、促进管理及提高效益方法等,让其真正了解、理解和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便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已有三个层次的法规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审计法;第二个层次是各部门和地方性法规;第三个是行业自律性规范,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根据内部审计实际出台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29个具体准则及5个实务操作指南等执业规范。这些法规从总体上促进、指导和规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但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内设的内部审计机构还应依据法规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办法,明确内部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即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制度,还应建立起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和考评机制,确保审计质量,从制度上保证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及实施审计项目时能够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单位审计制度的要求,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是农业科研单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关键保障。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要以内部审计职业化为主线,通过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加强业务培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内部审计行业的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和推动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首先,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使内部审计机构能胜任审计工作。其次,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审计人员培训、选拔、任用和淘汰机制,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逐渐培养和建立起一支有过硬本领的审计队伍。第三,加强交流,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一是加强外部的交流,在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与相同、相近行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建立良好的审计理论和业务技能上的交流学习平台,促进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二是加强部门单位之间的内部沟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加强部门和所属机构之间横向的业务交流,熟悉业务流程,使审计人员对其他部门的业务工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审计重要性和风险性的把控,也使其他部门的人员增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并给予支持和配合。第四,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审计单位成本测算探讨论文

审计运行单位成本是指审计机关完成一个审计(调查)项目,实现预定审计目标所耗用的各种费用(不含人员工资)之和。要科学、合理、准确地计算审计运行单位成本,必须先测算完成一个审计(调查)项目实施阶段(含审前调查阶段)所耗用的工作量(以工作日为单位),预算每个工作日所需要的相关费用,这二者之积可称之为动态费用。审计准备和报告阶段所需费用可在专业审计部门(单位)年度固定费用中分摊。审计中特殊因素影响而增加的费用称之为调整费用。由此得出测算公式:审计运行单位成本﹦动态费用〔项目耗用工作量(工作日)×每个工作日所需要费用标准〕+分摊固定费用+调整费用。依此方法还可以测算出一个专业审计部门或审计机关全年审计项目运行的总成本。此方法简便易行,具体测算方法探讨如下:

一、测算工作量

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出完成一个审计(调查)项目实施阶段所耗用的工作量,是测算审计运行单位成本的难点,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关键点所在。审计项目因行业性质、延伸单位数量、资金规模、审计年限、审计类型、审计目标的不同,所耗用的工作量是各不相同的。可采用先确定基准项目工作量,再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确定不同的折算比例,由此测算出每个项目所耗用的工作量的方法。

以中西部地区地市一级某审计机关为例,根据近三年审计实践的情况匡算,设定1个基准项目工作量为一名业务熟练审计人员完成一个中等单位(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单位年经费收入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且二级单位不超过5个的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年收入150万元以上400万元以下且二级单位不超过5个的单位、中二型企业)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实施阶段所耗用的工作量为20个工作日。其他项目以此为基准进行折算:①小单位(项目)按0.8个基准项目计算,大单位(项目)按2个基准项目计算。②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3-0.8个基准项目。③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折算为1-2个基准项目,并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4-0.9个基准项目。④专项资金审计,资金总量500万元以下、延伸审计单位5个以下的项目按1个基准项目计算;资金总量500-800万元、延伸审计单位5-10个的项目按1.5个基准项目计算;资金总量800万元以上、延伸审计单位10个以上的项目按2个基准项目计算;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3-0.8个基准项目。⑤工程竣工决算审计项目工程投资总额500万元以下的按1个基准项目计算,500-1000万元的视同1.5个基准项目,1000万元以上的,以按2个基准项目为起点,每增加1000万元增加0.1个基准项目。⑥专项审计调查5个单位以下视同1个基准项目,5-10个单位的按1.3个基准项目计算,10个以上单位的按1.6个基准项目计算;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2-0.6个基准项目。⑦党委政府临时交办事项按0.5-1.5个基准项目计算。⑧市级预算年度执行审计统一按6个基准项目计算,县级年度财政决算审计统一按3个基准项目计算。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其基准项目工作量和折算比例。

例如:某市审计局派出4人审计小组对该市某中医院院长2000年至2004年任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该院年度业务收入为1200万元。按照上述标准其工作量测算,该项目属于大项目,折算为2个基准项目,增加了4个会计年度,即要增加4×0.9=3.6个基准项目,那么该项目就共折算为5.6个基准项目,其耗用工作量(工作日)=5.6×20=112个工作日,审计组整体工作时间为(112/4)28个工作日,即人平28天完成此项目实施阶段工作。

二、预算审计成本

查看全文

单位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初探

本文作者:徐海峰工作单位:日照市莒县国土资源局

各类专项经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还表现在各类专项经费的管理方面,如基本建设支出资金、专项业务费、专项支出购置费、专项修缮费和其他专项资金等。由于各类专项经费的工作项目相对较多,且涉及经费数额巨大,因此是审计部门监督审查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在各类专项经费审计工作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首先,关于项目的立项依据与预决算编制体系。内审工作工作需要明确检查项目的立项依据、立项材料是否完善,可行性报告、规划设计文件、概预算文件、年度预算安排文件等是否齐备;能源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及其他费用等预算编制是否符合规定,对材料定额、人工定额进行检查,各类费用编制比例是否符合规定。其次,会计核算的审查。检查项目资金是否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项使用”。包括对项目资金的申请、拨付是否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进度和项目施工合同的约定办理,是否严格执行了专项资金初审、审核、复核制度,审核相关发票的真实性,是否列支了与项目无关的费用,是否将专项资金转移到下属职能部门,从中报销与项目无关费用的行为。

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内审工作的独立性较差。内审工作传统的管理体制使得内审的功能与其管理机制出现脱节的状况,现阶段大多数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部分事业单位将内审职能挂靠到财务等部门。另外传统的内部审计要求对政府及本单位进行双向负责机制,但由于内审人员隶属于本单位,出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利益同一性,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由于缺乏独立的审计体系,导致内部审计十分容易与利益挂钩而丧失了其客观属性。在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不协调时,个人很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做出偏向单位利益的内审行为。其次,内审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是应付上级管理要求而进行设置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员仅仅是为了对其进行安置而将其安排在内审工作机构中,大多内审机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推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一,提高内审重要性意识,突出领导责任制。事业单位的领导需要充分重视内审工作的功能与价值,充分关心内审工作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突出领导责任意识,加强内审工作的规范管理。第二,避免不同利益集体的利益冲突。协调处理不同利益集体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内审环境。内审是一项相对科学、客观且独立的活动,因此应坚持其独立经行与管理的原则,真正发挥自身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对单位财务管理进行科学客观的检查与评价。第三,有效提升内审职能。现阶段,内审职能不能仅仅限制在监督层面,还需要充分重视内审评价,以有针对性的提供决策建议。这要求内审部门需要树立自身的工作目标,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不断提高审计与评价的有效性,完善单位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加强对内审工作的支持与指导。充分发挥上级领导部门及单位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征求多方意见,不断完善审计工作,推动审计工作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查看全文

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论文

一、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可参考的案例和经验较少,受传统审计影响,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忽视绩效审计对事业单位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作用。2.传统观念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找账面上的错误,忽视将绩效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有效途径,寻找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3.未能有效地将持续审计、过程考核、后续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内部审计报告应包含业务部门开展工作的合理建议,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帮助。

二、绩效审计是增加事业单位组织价值的有效途径

事业单位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投资、轻绩效”的问题,随着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随之产生和发展,对事业单位“问责”和对事业单位资金“问效”,成为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审计发展的政治推动力。为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及事业单位职责履行的监管,财政部、人事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支出开展绩效考评,设计了综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时,可以借鉴这些评价指标,但切不可简单照搬,千篇一律的套用。以下从确定绩效审计的项目及内容、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等方面,结合社会责任观和其他审计程序和方法,探讨绩效审计增加事业单位组织价值的方法。

(一)确定绩效审计项目

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对其进行内部审计应侧重于社会性而非经济性。根据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项目应遵循以下原则:1.重要性原则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某项业务涉及的金额越大,财务的重要性越高,可能通过改进得到的组织价值增值额也越高。事业单位除了以金额大小衡量重要性外,更应该注重选择那些社会普遍关注的、单位领导关心的、决定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审计事项。对于应进行内部审计的项目不应刻意追求全面审计,导致审计项目数量繁多、内容繁琐,单位相关业务部门不配合,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注意抓重点找关键,适当做减法,着重对某一业务、某一环节或某一类突出问题进行专项审计。遵循重要性原则,能够使绩效审计的项目最大限度的引起利益相关方的重视,从而增加事业单位组织价值。2.增值性原则增值性是指被选做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对象的事项本身应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能够通过内部审计促进事业单位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只有当事业单位存在绩效低下的可能性,才具有对其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对那些可能发生严重损失浪费、效率低下、制度不完善、控制薄弱的项目要优先开展绩效审计[2]。3.可行性原则确定为绩效审计的项目应得到单位领导的认可,具备必要的经费保障、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具备顺利实施该项审计任务的环境基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能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

查看全文

审计局文明单位创建计划

本局各科室、审计中心:

我局创建市级文明单位进入了第二年,年底将接受市文明办的检查验收,因此,20*年是关键的一年。为了扎实有效地做好今年的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20*年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当好“三个示范”的要求,着眼服从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大局这个主题,坚持以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活动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审计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审计机关整体形象,强化审计监督,积极为建设和谐平安*作贡献。

一、切实抓住理论武装这个根本,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制定好党组中心组和机关支部学习计划,精心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等文件精神,加强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执政意识;加强执政思想理论教育,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素质。组织学习党的审计工作方针政策,围绕时事政治、前沿科学知识和热点问题,聘请专家学者来局讲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适时召开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会,检验学习效果。

(二)加强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修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实审计干部廉洁从审的各项规定。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严格执行中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纪条规教育和警示教育,继续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促进领导干部增强道德约束力,筑牢拒腐防变思想的道德防线。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加强对干部职工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重点开展一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专题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提高干部职工牢记宗旨、恪尽职守、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职业道德素质。

查看全文

地勘单位审计风险规避对策

摘要:企业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企业产能模式在不断提高。地勘企业的审计工作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推进,地质勘探企业的产权关系逐渐变得复杂,企业审计对地勘产业的决策质量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地勘企业的审计受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审计上面临着众多的风险,企业要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本文介绍了审计风险的概念,并提出了地勘企业审计风险的原因,指出规避企业审计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地勘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地勘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地勘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因此地勘企业必须要合理规避审计的风险,以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企业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单位在经过审计之后,没有正确、科学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导致企业内部产生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做出了错误的审计决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但是在实际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却内有发现;第二,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的财务报表的资料或者内部控制已经在审计的过程中得到了反映,但是审计人员质疑其审计的正确性,并在审计报告上予以其不合格的说明。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由地勘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审计风险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客观存在,是无法避免的,在审计中只能逐渐减少;二是普遍性。普遍性是指审计风险分布在审计工作中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因此任何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对审计结果和报告产生影响。第三,可控性是指虽然设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在审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出现,但是其在一定的措施下可以得到适当的控制。

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查看全文

略谈事业单位绩效审计

一、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鉴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绩效审计发展需要的双重考虑,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的审计相关的人员要不断拓宽审计范畴,重视对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具体审查。2.是我国发展审计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需要。当下,我国的学术界和实务界都需要不断深化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来满足审计工作的实践需要。3.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则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及时有效地发现日常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4.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信誉和阳光形象。国家审计机关对事业单位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监督和参与事业单位的工作,也有利于及时消除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某些偏见。(二)可行性分析一是当前我国具备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比如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目标。此外,我国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日益增强,要求通过审计机关的审计来保证事业单位公布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展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三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自身具备了实施绩效审计的条件。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具有了一定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比如引入督察体系、平衡计分卡原理进行目标绩效管理、采取指标考核、公众评议和察访核验多种绩效考核的方法等,这些都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审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依据。

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设计

(一)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目标,通常可以这样阐述:对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支出(主要包括国家给予的财政补助、非财政补助来源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支出等)和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地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便及时弥补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漏洞,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经费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国家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基本要求为:1.具有可操作性。选择指标时,需要明确每一个指标的含义,保证指标具有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从而提高审计的可操作性。2.具有系统性。事业单位的创新绩效受若干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且各个因素对整体绩效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其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设置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3.具有全面性。要求设置的指标必须能够完整、系统地评价事业单位的绩效,能够真正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并基于此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框架设计本文将主要从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设计。1.经济绩效目标和影响因素分析当前正值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过渡期,要求事业单位越发重视预算管理的工作,需要具有企业的管理理念来强化对资金使用效益、政策评估的科学评价。因此,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核心就是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保证资金使用的经济性。一是经费的自给、结余:衡量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够可以满足经常性的支出;其评价指标包括经费结余率和财政补助比率。二是经费支出:衡量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其评价指标包括人均经费、单位工作经费、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结构比例、人员工资下降率等。三是资产使用:衡量事业单位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各项资产;其评价指标包括人均资产情况。四是预算的编制、执行:衡量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的筹集、使用情况是否合理;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支出预算完成率、收入预算完成率和预算收支平衡率。(2)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一是机构设置:衡量事业单位的机构分工是够合理,其评价指标包括内设机构合规问题;二是人员分配:衡量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是否科学,其评价指标包括人员精简情况;三是工作完成情况:衡量事业单位的项目完成情况,其评价指标包括人均完成工作指数、计划期内工作完成效率情况;四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衡量事业单位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是够合理高效,其评价指标包括公共资源使用成果率。(3)提高相关项目的效果性。一是项目资金:资金是否能够及时全额到位;是否存在超支、转移、侵占和挪用的问题;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超支率。二是项目完成进度:能否如期完成计划等;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实施进度和平均工期。三是项目成本:项目成本的大小,以及是否存在因资金问题影响项目执行的问题;其评价指标包括支出项目成本收益率、项目成本降低率等。四是项目质量:项目质量是否达标,是否适应事业单位的短期和长远发展需要;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质量优质品率和项目质量合格率等。2.社会绩效目标和影响因素分析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性,这就要求其不能照抄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需要重视社会的公益价值。因此,对事业单位社会绩效的考核,其审计目标主要包括:履行国家机关赋予的责任;提高公众满意程度;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具体的影响因素见。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事业单位能否顺利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绩效审计的指标设置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以绩效审计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为出发点,构建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等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查看全文

单位财务审计系统化监管

财务管理是对单位一切经济往来活动的综合管理。只要存在与经济往来有关的各项情况都与财务有密切联系。因此财务审计也涉及多个部门,财务监督也是结合多个部门的监督,财务审计也涉及多个部门资金往来。随着本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单位的内部审计业务也开始了它的工作征程。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单位审计对完善财务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监督、指导作用,成效显著。制度方面不断完善完整;审计对各部门职责分工、内容独立、相互制约、明确责任,实物控制管理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要求和目标,更有利于审计业务的开展和完善。

一、工作成效方面

1、制度有明确要求和规定,坚持审计程序办事。(1)工作制度中有明确规定:经审委员会与同级部门同时按规定的民主程序改选换届;经审委员会每年要按时审议财务预、决算;经审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财务收支的审计并填写经费收支定期审计表;经审委员会按规定,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闭会期间定期向工会委员会报告工作;在审议中,如遇需要暂时保密的事宜,经审人员要遵守保密纪律等等。(2)审计监督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审查同级组织经费收支和财产管理情况,审查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情况;监督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纪律、法规和财务工作方针、制度;督促同级部门定期公布财务帐目,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实行财务公开,发扬财务民主;协助同级部门组织收好、管好、用好各项经费,管好财产,严肃财经法纪,使经费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听取职工群众意见,积极参与支持财务改革,对经费收支、财产管理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其完善各项财务制度。(3)中心审计工作严格按程序办事,坚持审计计划,审计通知,实质性审查,审计报告等审计程序进行。这是单位经审委以相关规章制度为基础,结合本中心工作实际、工作程序、工作要求提出的制度要求和管理要求。它为中心完善审计管理提供了纲领性制度文件,它是一切财务审计工作的总纲。

2、货币资金业务中的内部控制职责分工:(1)出纳与会计人员工作相分离。(2)支票的签发与出纳相互独立,防止虚列支出、贪污或挪用。(3)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与总账相互独立,防止连贯性差错。(4)支票与印章应由不同的人保管,防止管理失控。出纳管理工作中,要求定期与不定期盘点现金,有盘点记录,体现内控有效性;现金要求实现日清月结。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求各部门应及时催收发票;大金额转账,要求有领导审批议案,有领导审核签章。结合中心财务工作,财务中出纳工作和会计工作很好地实现了分离。支票填制由出纳办理,支票签章由财务主管审核盖章,很好地防止资金乱支出,挪用的现象。出纳负责及时编制(打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财务明细账、总账等由会计负责编写(打印)完成。出纳负责支票管理,印章由财务主管负责管理,防止乱用或出现资金转移的现象。工作中,财务主管定期不定期对现金进行盘点并记录,这有效保障现金管理的有效性和正解性,保证中心现金安全,保证现金有效运用。对于单位催账、收账工作,有专门财务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对账户进行整理、清理、汇总,负责对账联系催收账款,保证了中心资金的有效及时收回。

3、薪酬业务循环审计职责分工:(1)人力资源管理、工资结算、工资领取、工资发放等职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按照规定流程和手续共同完成,各部门和部门内部各有关岗位应有明确的分工。(2)人力资源管理、工资领取、统计和财会部门相互独立,防止虚列支出和连贯性错误。(3)工资单的编制与审核相互独立,防止多计和错计应发工资。(4)工资结算汇总表的编制与审核相互独立,防止多计和错计部人数和应发工资。结合中心薪酬工作来谈,人事劳资部门负责对工资数据的汇总核算,从总体上把握人事劳资政策,负责对工资分配进行有效科学分配管理。财务部门以人事劳资部门提供数据为基础,负责对工资数据进行制表和审核,再经人事劳资部门审核签章,以保证其数据核算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由财务部门到职工个人工资账户中,防止出现工资支出错误。这充分体现了此项工作的连贯性、制约性、统一性,防止虚列支出,防止多计或计错工资的情况,保证了工资发放地正确及时和完整,保证了职工利益,保证了中心利益,实现了对工资支出的有效管理、权责分明、分工到位,体现制约管理。

4、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职责分工:(1)提出采购申请与批准采购申请相互独立,以便加强对采购的控制。(2)验收部门与财会部门相互独立,保证按真实收到的商品数额登记入账。中心采购工作中,也是按制度规章要求有效有序开展。首先由中心职能科室(使用设备部门)提出专项申请———再由领导进行审核批准———由采购部门通过政府采购统一购置———财务转款购买———货到由使用设备部门和采购部门统一验收。整个采购过程中,体现了采购申请与批准的相互独立,验收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相互独立,更好地保证了资金管理的安全,体现了部门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查看全文

审计局平安单位申报材料

2013年,我局按照区综治委的统一部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工作方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单位安全管理和干部职工教育,形成了全体干部职工关心和支持本单位安全创建工作的新局面,从而实现切实保障了单位、职工个人及服务对象的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工作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有落实,经费有保障。

一是明确责任。为做好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综治工作与年度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科室、职工签订四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将干部职工全年的综治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任务没有完成的干部职工,年底不能评为优秀,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或因工作失误造成群体性事件和审计对象上访案件的,严肃追究直接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保障经费。为加强对财务室、档案室、机房、库房和消防通道等重点部位日常安全管理,近年来,单位投入资金20000多元,安装了防盗网、防盗门、电子监控设施,配备了灭火器等硬件设施,提高技术防范水平,确保安全。

二、制度有完善,任务有分解。

一是建立健全单位安全保卫工作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充实。二是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盗、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安全保卫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对重点区域安排专人负责,将各项任务具体到人,具体到时间,不留盲区,不出漏洞。在重大节假日,安排专人值班,定时汇报,保证不出安全事故。

三、管理有创新,教育有成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