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3:35: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档案文献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档案文献管理

学校档案与文献信息化管理论文

档案的法律定义是“过去、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与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而学校是集中保存大量档案与文献的一个场所。随着教育建设投入的加大,有条件的中高等学校都兴建了较大规模的图书馆,并在其中保存档案与文献。图书馆中文献资料的借阅与使用十分频繁,对于一些珍贵却很有价值的文献,又不能完全封闭保存。这些都促使着学校档案与文献的管理迅速地向着数字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

1学校档案与文献管理的特点

1.1学生信息档案数量巨大

学校的档案大多数都是以纸质形式进行保存,而且即使有电子档案也依旧以纸质为准。规模较大的中高等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另外则是各类资料、图书。中等学校每三年就毕业一批学生,而高等院校与较大的中高职校动辄就是数千人的在校生规模。因此,学校需要保存的学生档案的数量巨大。综合类的高校以及较大规模的高中等学校,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

1.2档案及文献的重要程度高

规模较大的学校,比如一些高等院校保存的档案的重要程度都很高,尤其涉及学历档案与科研资料。当前虽然教育部也有电子数据可以查询学历信息,但是一旦学历学位证书遗失,最终回到学校补办时,还是要以学校存底的档案信息为依据。而高等院校中还保存有大量重要的科研信息,包括硕博士的论文原本、科研项目资料、科研成果等,因此更是不容有失。

查看全文

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若干问题透析与探索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也越来越快,如何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是广大档案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本文对此加以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研究与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单纯依靠手工检索、人工调卷,满足不了为经济建设服务,适应不了时展的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变静态档案信息为动态档案信息,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电子文献信息将构成档案信息的主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档案信息的利用要求量与日俱增,要将信息工作纳入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促使档案管理信息广泛交流、扩散和利用,利用科技手段快速获取档案信息,档案部门要把大量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开发出来。实现档案的电子文件化管理,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档案工作要顺应潮流发展,造就出一批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坚持不断更新,勇于探索,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是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首先,要正确认识档案的地位和价值。

1.档案是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信息是信息资源的主体,开发和建设好文献信息资源,将对社会信息化起巨大作用。已纳入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在管理上必须建立科学的信息接收、加工、存储、输出、反馈系统。档案工作者必须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变静态档案信息为动态档案信息,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许多电子文献信息已收入数据片中(包括以纸质、磁盘、光盘为载体的文献档案),并已加工上网。信息化档案,一方面担负信息资源的建设重任,另一方面要为网上信息服务。档案的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是档案管理进入高层次的表现形式。档案自动化经过网络化改造,打通信息与外界进出口通道,增加计算机存储与处理的力度。

查看全文

学生档案建设与管理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下成人院校档案室在学生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原始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整理不规范,无专人管理档案等问题,阐明了成人院校在学生档案工作中历史资料存留、文献资料参考的作用,以及在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成人院校档案室;在学生档案;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将档案表述为: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就成人院校档案室档案而言,可分为:文书档案、人事档案、财务档案、在学生档案等。它是成人院校档案室工作活动的历史记录,特别是在学生档案,如:读者档案、藏书档案、参考咨询档案、地方文献档案、在学生辅导档案等,真实地记录了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果,对今后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查考作用。伴随成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办好继续教育事业”,成人院校档案室在各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会产生一系列具有参考、利用价值的文献资料,通过收集、整理、保存,最终形成了办公文件处理中所说的档案。成人院校档案室工作系统化完整化,是档案工作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必将促进成人院校档案室各项在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1在学生档案在成人院校档案室工作中的作用

成人院校档案室在学生档案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1历史资料存留。档案是具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文件的集合体,是国家和成人院校在学生档案建设的历史记忆,是传承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裁体,是成人院校档案室在学生学习经历全面的、准确的、真实的反映。成人院校在学生档案是在学生成人院校全部活动中的文献文件记载,它为成人院校档案室存史编志提供了原始依据。1.2文献资料参考。档案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记录了历史活动的真实实践经过,记录了社会各个方面各项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的发展,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科学研究以及艺术文化创新成果。所以,成人院校档案室在学生档案是成人院校档案工作实践中,成人院校档案室制定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计划拟定、文献文件启始、教训经验总结以及进行成人院校档案室在学生档案工作的依据,是表明成人院校档案室在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文献资料参考利用价值,是在学生档案存储活动工作原始数据记录载体。

2加强成人院校档案室在学生档案管理

查看全文

当前档案行政对象探索

本文作者:孙秀丽工作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从1997年欧阳锋在《档案行政处罚工作要点概述》(《贵州档案》)一文中,首次提出“档案行政管理对象”概念后,到2012年6月的近16年间,只有半数年份有相关文献发表。年均只有1篇,与同期包含“档案行政管理”文献年均1016篇的数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具体情况是:1997年1篇,1999年1篇,2001年2篇,2002年2篇,2003年2篇,2005年1篇,2011年4篇,2012年3篇。虽然,文献的发表时断时续,但总体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从期刊分布看,16篇文献分布在9种期刊上,其中,档案学期刊8种,大学学报1种。《档案管理》以8篇占全部文献50%的数量成为相关研究的核心与中坚,《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等各1篇。

从文献作者情况看,16篇文献出自13位作者(单位)。其中3篇1人(吴雁平),2篇2人(刘东斌、黄志勇),1篇9人(胡春林、沈国建、徐莹、晓章、宋慧蓉、欧阳锋、黄志文、、谌汉业),1个单位(《档案管理》评论员)。吴雁平、刘东斌、黄志勇3位同志以7篇文献,占文献总数近一半(43.75%)的比例成为这一研究的核心作者。从文献的作者单位分布看,16篇文献中的14篇署明来自9个单位。在9个单位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6个(河南省档案局、河南省开封市档案局、福建省大田县档案局、河南省濮阳市档案局、湖南省溆浦县档案局、江苏省东台市档案局),发表文献11篇;高等院校3个(上海空军政治学院、中山大学、开封大学),发表文献3篇。其中,河南省开封市档案局3篇,河南省档案局2篇,河南省濮阳市档案局2篇,福建省大田县档案局2篇成为这一研究的核心单位。

从题目中使用的主要关键词分析。从16篇文献的题目中提取的主要关键词来看,涉及“档案行政管理”的9篇,占全部文献的56.25%;涉及“档案行政处罚”的3篇,占全部文献的18.75%;涉及“档案行政奖励”、“档案法律法规建设”、“档案管理体制”、“档案执法”各1篇,各占全部文献的6.25%。在9篇题目中,“档案行政管理”的文献分别涉及档案行政管理职能、范围、对象、WTO的影响及有关思考。而以“档案行政管理对象”为题目主要关键词的文献只有1篇,仅占全部文献的6.25%。从文献使用的中文关键词分析。16篇文献共使用21个中文关键词,使用频率在2篇以上的,只有档案行政管理(3篇)和档案(2篇)两个,集中度并不高。在19个使用频率只有1次的中文关键词中,与档案行政管理直接相关的有8个(管理对象、档案事务、行政奖励、行政管理、管理边界、管理范围、目标、特征);与档案管理体制相关的有4个(体制、体制改革、局馆合一、档案管理体制);与档案法制建设相关的有4个(行政执法、信息立法、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立法),其他的3个(档案局、档案馆、社会转型)。

从上述分析看,“档案行政管理对象”研究文献仅涉及2个学科,学科集中度高;文献均属社科类,偏重于实践性,理论性稍显薄弱;文献数量少,研究时断时续;档案学期刊是研究的主要阵地;已有几位高产作者成为研究的核心,其所在单位也成为该研究的核心研究单位。《档案管理》与河南省对这问题关注度最高,是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杂志与省份。从文献题目的主题词与文献的中文关键词来看,文献主要关注点在与“档案行政管理”相关的多个问题上,对“档案行政管理对象”的研究还非常少。因此,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开展有关“档案行政管理对象”问题的研究,不仅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实践的需要,也是档案学理论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探究档案知识管理定量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2000年~2009年有关档案知识管理研究文献的作者、来源期刊、研究机构、主题及被引情况等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档案知识管理是近些年来国内档案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档案知识管理研究文献的数量逐年上升,国内开展档案知识管理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档案知识管理;文献计量;引用统计;著者分析;学科主题;期刊分布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档案知识管理研究状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进行了检索。由于档案知识管理研究涉及知识经济、档案管理范式、数字档案馆、知识挖掘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如果只以题名中出现“档案知识管理”的文章作为检索对象,将遗漏部分相关文章,为了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作者选取主题和题名两个字段进行检索,制定检索式“SU=知识管理andTI=档案”,共检索出2000年至2009年出版的文献257篇。本文即以这一检索结果作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对十年来中国档案知识管理研究状况进行全面整理与分析论文。

1文献量统计与分析

在检索到的257篇文献中,223篇为中国学术期刊论文,21篇为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为中国重要会议论文,6篇为中国重要报纸文章,1篇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把这257篇文献按照文献出版年进行统计,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十年来的总文献量、核心期刊发文量及获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都在不断上升,说明学界持续关注档案知识管理研究,尤其是2002年和2007年,2002年总文献量较2001年增长108%,2007年较2006年增长50%,这两年的总文献量都较其前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学界对档案知识管理的研究呈现阶梯式递增趋势。另外,核心期刊发文量和获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的数量不断攀升,说明学界档案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对档案知识管理的研究日益深入和系统。图1中拟合曲线表明:总文献量在近十年中呈指数增长趋势,增长速度较快;而核心期刊发文量和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的增长趋势稍缓,大致呈对数函数增长,不难发现,论文质量和研究水平较高的文献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空间。说明:本文是在2009年12月底收集的文献,由于数据库收录文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2009年的文献数量是不全的。

查看全文

民政部档案资料馆改革五年规划

民政部档案资料馆(以下简称档案馆)进行改革创新,是落实《民政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需要,是民政档案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档案馆全体员工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能、改革创新、优质服务、和谐发展,特制定今后5年档案馆改革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认真履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的职责,创造性地为民政工作服务;坚持科技兴馆、人才兴业、机制优化、体制创新的改革思路,坚持稳步推进、固本强基的改革步骤,加快推进民政档案工作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保管型向服务型、由经验型向专业型的历史性跨越;坚持按照电子政务和数字档案发展的内在规律办事,同民政部信息中心紧密合作,整体规划、联合立项、合理分工,不搞小而全和重复建设,实现民政档案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

(2)建成民政数字档案文献馆。会同民政部信息中心、民政系统档案部门,全面加强民政档案数字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以档案数字化;文、印、档、电一体化;民政专业档案网络化;档案文献编研服务;国家图书馆民政部分馆;民政部部史室;现代档案管理体系;档案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等8项工程为主要内容,共同打造民政数字档案文献馆。

(3)更好地履行“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能。档案馆是民政部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相当于副局级),由民政部办公厅代管,受部委托承担部分行政职能。通过改革发展,更好地履行以下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定民政专业档案管理规章有关制度并组织实施。(二)监督、指导部机关、部直属单位和部管社团的档案工作(人事档案工作除外)。(三)指导民政系统的档案工作并培训档案工作人员。(四)统一管理并开发利用民政部档案资料,为民政工作服务,按期向中央档案馆移交档案资料。(五)负责馆属图书报刊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六)承担部本级民间组织登记档案的归档、保管和利用工作,指导民间组织档案工作的开展;(七)承担部、厅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档案数字化

查看全文

农科院档案信息化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办公、科研活动的深入融合,档案信息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针对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视程度不够、归档不及时、缺乏专业档案人才、硬件设施不完善以及存储技术落后等问题,文章提出引入相关人才、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规定、建立责任合作体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及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并利用云存储等策略。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电子文件;策略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信息化也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的信息化更加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2016年5月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刺激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形态蜕变的同时,也给档案信息化带来巨大的挑战。农业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力量,在日常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科研数据、科研图谱等原始记录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本文以“农业科研院所”和“档案”、“档案信息化”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进行高级检索,剔除重复文献、会议文献,共检索到32篇相关期刊文献,检索结果如下:通过检索结果,(1)从数量上来看,检索到的文献总量只有32篇,说明我国对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的关注度较低,处于起步价段。(2)从期刊来源上看,2/32的文献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大部分文献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期刊来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研究水平,所以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3)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文献以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科研档案管理研究为主,档案信息化研究涉及较少。(4)文献最早发表于2003年,这与陈忠海②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下面本文结合文献调研与具体工作实践分析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应对策略。

二、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文献调查以及实际档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总结如下:1.重视程度不够。该领域相关文献数量、期刊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反映公众对其重视程度及发展水平。一方面,从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数量“32”以及每年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不足“10”这两个数字来看,农业科研院所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根据杨静③的调查结果,自2007年以来,我国每年档案信息化相关文献数量基本维持在200篇左右,我国档案信息化理论已趋于平稳发展和完善时期,对比之下,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献发表的期刊来源窥探目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理论研究的质量水平,现有大部分相关文献刊发在非核心期刊上,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献仅占6.25%,这些数字表明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研究尚未成熟,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作为我国档案信息化的一部分,显然,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整体档案信息化发展水平。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档案应用管理,涉及层面广、内容繁杂,因此,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档案信息化过程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对档案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基本都有“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规划,但实际上由于缺乏执行力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水平有待提高。2.档案材料分散,归档不及时。目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各类档案例如文书档案、基建档案、科技档案等多散落在各个归口部门中,存在同一文件不能集中存放的现象,而且常年档案材料积压,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归档,也导致了查找利用不便。管理比较规范的农业科研院所制定了档案管理规定以及归档材料保管期限表,但在归档范围划分上归档说明上还存在模糊,不能准确归档。例如一份文件材料若被认为是重要的则被划为30年的保管期限,若被认为是一般的文件材料则被划为10年的保管期限,由于缺乏对“重要的”和“一般的”的确切说明以及档案管理员归档时对档案材料持有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档案的误存甚至是档案的丢失。尤其近些年来科研项目形成的档案较少,档案基本上放在科研人员手中,收集过程较困难。归档缺乏规范性指导文件,且档案材料种类较多,经常面临变化,归档材料未规范统一编号,造成档案分散、不完整且查找利用困难等现象。3.缺乏专业性档案人才。人员配备方面,农业科研院所多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现有各类档案管理人员多为非档案专业人员,既兼职日常科研工作或管理工作,又承担各业务科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配备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工作任务。同时,职工的档案意识有待加强,有些干部职工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一方面归档意识不够强,另一方面存在归档材料前后信息不一致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到档案材料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缺少系统的档案管理体系,档案工作人员其知识机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背景大多不能适应、满足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的需要,要实现档案人才队伍稳定、长远地发展,需要相应专门人才的输入档案意识薄弱、专业档案人才队伍的缺乏,一方面导致我国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导致档案信息化过程的非专业化。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掌握档案管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复合型人才的价值得以凸显。责任主体不明确、职责分工不清晰使得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呈现一种相对分散、无人领导的局面,许多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因责任的相互推诿而得不到及时采集和保存,造成重要社会文化遗产的流失。因此,确定主体职责,引入专业化档案管理人才是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4.档案信息化硬件设施不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的实现需要现代化档案库房、档案管理系统以及相关设备的支撑和保障,当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硬件设施配备不齐全,例如库房面积、管理设备、温湿度、消防等硬件设施不达标,需要安装空调设备、防盗门窗、遮光窗帘、除湿机等,档案数字化设备有待完善。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仍通过excel著录档案材料,提供检索字段,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海量档案信息资源存储和管理的需要,也不能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我国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农业科研院所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目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建设并未全面铺展开来,只有少数农业科研院所开发了本单位的档案管理系统,部分传统纸质档案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大部分有价值的电子文件仍在以不可见的速度消失,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保管。因此,对于大部分尚未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巨大的资金投入仍然是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羁石。5.存储技术亟待更新。当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采用单机存储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存储容量小、查找利用复杂,而且安全系数低,对长期存储档案信息资源来说没有安全保障,没有采用异质异地备份的方式备份档案信息资源,一旦发生突发损坏性状况,存储的档案信息将永久的丢失。社会上超过80%的有用的信息资源是通过政务网站或办公平台的④,而且这些信息资源正呈指数型增长⑤。目前农业科研院所一般是几TB的存储容量,从长远来看,这些存储容量已完全不能满足档案长期保存的需求。其次,部分网站存在由于技术滞后而造成的文件链接失效问题,如系统运行故障、404NotFound、ServiceUnavailable以及只有题目没有内容等,由于文件在存储数据库的位置发生变动、Web服务扩展锁定策略阻止访问请求或者MIME映射策略阻止访问请求致使网页URL生成规则发生变动、网页链接导入时出现拼写错误等,使得原来的统一资源定位符的地址无法访问,当网络服务器接到类似请求时,则会向用户的服务器返回一个404error状态码,通过浏览器告诉用户请求的资源并不存在⑥。因此,引入新兴存储技术并及时安全备份是防患于未然、解决因技术落后而导致资源丢失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文化遗产下西部散存民族档案保护研究

1.民间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损毁流失问题。如云南省散存民间的纸质民族文献有数十万册(卷),由于档案意识薄弱、生存环境恶劣,加之受经济利益影响,近年来,正以每年上千册(卷)的速度在流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一位精通彝文的毕摩,保存着60余部彝文古籍。多年来,这位毕摩一直在寻访传承人。然而,由于主持祭祀活动的毕摩已难维持生计,没人愿意承袭其衣钵。毕摩去世后,因为不知古籍的珍贵,家人将这些古籍当作毕摩的随葬品焚烧。其他尚存民间的纸质民族文献大多存放在破旧的箱子或麻袋中,有的藏于楼板夹层,有的藏在烧火煮饭的灶房里,保管条件恶劣,破碎、发霉、受潮、虫蛀和毁坏现象普遍存在。国外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不法分子看到民族文献的商业价值,深入云南民间购买并贩卖到沿海地区或国外,被收购的有瑶族古籍、东巴经书、藏族唐卡绘画及彝文古籍等。如丽江古城里有人偷卖东巴经书,有的东巴经书则被人偷到广州市场出卖,其价格已由收购时的数百元、上千元升至万元。而辗转流失到国外的有2000多册。值得关注的民族金石档案大多裸存野外,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如广西武鸣县罗波镇一寺庙之中原存有30多块反映当地民族宗教情况的碑刻,石碑不断被迁移作为它用,或为洗衣台的洗衣石,或被铺彻在村口的涵洞底下,迄今都已流失殆尽。再如据云南省民委古籍办统计,2000年,全省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并初通汉语的民族老人尚有数百位,近年来,由于年高体衰,每年有数十位相继离世。又如从1986年开始,广西卫生厅就着手搜集整理民族医药古籍,如今已经搜集到手抄本170多本。据调查,民间许多珍贵的医药手抄本被当成废纸烧掉,一些诸如师公戏等靠口传心授的口碑古籍也因为缺乏传承人而渐渐失传。2.众多管理机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损毁流失问题。受体制设置等因素影响,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政协、方志办、民委古籍办或民族研究所等单位都征集到大量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保管条件简陋,二次损毁流失问题仍然存在。据统计,蒙古文文献总量达13000多种,这些蒙古文原件多为各单位保存,损坏亦很严重。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馆藏蒙古文古籍6280种,由于年代久远,其中的许多珍品均有残损。如蒙古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格斯尔》已有破损,其中的第11章残缺更为严重,许多重要内容不能释读。云南楚雄州图书馆所珍藏的14卷彝文手稿古籍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2本古籍已经破损通洞,前后残损的有8卷。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各地民委古籍办都征集保存有大量的民族古籍,由于管理条件简陋、管理松懈,损毁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如云南省民委古籍办收集到的5000余册(卷)民族古籍大多用自制的土纸、墨和竹笔写成,纸质坚韧,自然老化问题严重,90%的都已破损。这些古籍中损毁最为严重的有2000余册(卷),有的被烟熏得漆黑,有的被虫鼠撕咬成粉末,亟待修复抢救。又如新疆古籍办收藏有民族古籍4447册(件),各地州市民宗委古籍办收藏4752册(件)。其中,伊犁州民宗委有700册,巴州民宗委74册,博州民宗委140册,昌吉州民宗委400册,克州民宗委380册,阿勒泰地区民宗委451册,塔城地区民宗委326册,哈密地区民宗委398册,吐鲁番地区民宗委200册,阿克苏地区民宗委256册,喀什地区民宗委古籍办800册,和田地区民宗委古籍办474册,乌鲁木齐市民宗委144册,克拉玛依市民宗委9册。[1]许多单位都没有专门的收藏室和保护设备,部分档案用蛇皮袋装在阴冷的房间里,有的甚至遭受雨淋而损毁。

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散保存因素分析

1.历史遗存因素。在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掌握民族文化的大多是民族土司、土官、头人、喇嘛、毕摩、和尚、巫师、寨老、民间歌手等,建国后,这些民族知识分子所保存的民族文献一般都传给子女或徒弟。以彝族毕摩为例,云南楚雄州禄劝县著名的彝族毕摩张兴生于1930年,为毕摩世家,6岁开始从父学习毕摩知识。张兴毕摩家传彝文古籍众多,曾将上百部捐献给国家。该县另一彝族毕摩李天贵生于1915年,为六代祖传巫师,6岁开始从父学习彝文。他原有祖传、师传彝文古籍120余部,中有近百部被抄掠损毁,其后将18部捐献给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再以云南省勐海县佛寺傣文经书的遗存情况为例,勐遮乡的曼垒寺遗存有傣文经书76种451册,曼刚寺有44种172册,曼短寺有31种201册,曼纳麻寺有27种101册,曼柔寺有19种125册;打洛镇的曼厂寺遗存有56种248册,曼掌寺有34种201册,曼蚌寺有82种554册,曼景寺有27种64册;勐混乡的曼蚌寺遗存有49种422册,曼养寺有46种315册,城子寺有35种213册。[2]历史遗存因素是西部民间散存有大量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重要原因。2.文化传承因素。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其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承,除文字记录传承外,大多是以民族性的集体传承为主。如盘王节是瑶族祭祀始祖的重大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六举行。节日短则三天两夜,长达七天七夜,除举行大型的祭祖仪式外,更以跳鼓舞和唱盘王歌以及反映历史、生产、爱情的民歌为主要内容。《盘王歌》又称《盘王大歌》、《盘古书》、《大路歌》等,主要叙述人类、民族、天地万物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瑶族祖先迁徙发展和生产生活情况,是研究古代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宗教祭祀、经济生活等状况的重要口述档案遗产。盘王节不仅保留了瑶族口述档案遗产,对传承瑶族宗教文化、舞蹈文化、音乐文化等其他非物质档案文献遗产亦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3]此外,许多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则通过父子、师徒等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如贵州毕节著名彝族毕摩陈作真1895年生于世传巫师家庭,七岁跟父亲学习彝文,14岁学习彝文经书和宗教礼仪,19岁开始作法师,29岁承袭父职,任当地土司家族专职巫师。陈作真精通彝族宗教礼仪、彝文经书以及本民族历史,在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火塘传承、学校传承、寺院传承等方式。3.体制设置因素。为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分别设置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系统,负责历史文化及其载体文献的征集与保护工作。1984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各民族地区民委都设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负责民族古籍的整理工作。由于学科视角不同,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多具有古籍、文物等多重属性。一般而言,“民族古籍是指曾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范围内生活过的各少数民族和正在生活着的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用文字,具有某种文化涵义的符号即口头语言记录下来的文化载体。这种文化载体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原生载体古籍、金石载体古籍、口碑载体古籍和书面载体古籍。”文物则是有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其形态主要是过去人们直接使用形成的实用性物品,如器具、工艺制品、建筑物和墓葬、遗址等,也包括金文、古籍、文档、印章、贝叶和石刻等文献。从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内涵来看,其本质特征是具有原始性,而许多民族古籍、文物都具有这一本质特征。就外延而言,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中金石档案、口述档案和纸质档案等都与民族古籍和文物有较大的交叉性。基于此,图书馆、博物馆、民族古籍办等都把许多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纳入征集范围,这就导致了诸多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参与其保护工作,形成大量档案文献遗产为众多收藏单位分散保存的现实状况。

文化遗产框架下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问题

1.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纳入文化遗产保护框架。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5条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文化保护工程,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明确纳入文化遗产保护框架进行管理对构建其长效保护机制有重要意义:一是可将其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之内,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相关保护法规体系之下,对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进行资源建设与综合保护。二是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列入政府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议事日程与长期规划之中,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得以长期开展。三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可以得到国家在资金投入、人员培训与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四是可以整合资源,动员相关政府机构与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资源建设与保护发掘工作。2.文化遗产框架下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多元保护。由于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具有古籍、文物和文化遗产等多元属性,并为众多机构所保存,而将其全部集中到档案馆保护既不现实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为此,就要构建包括档案馆在内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多元保护主体,具体而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其一,保护主体的确立问题。就现有文化遗产管理体制而言,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力量、珍藏数量等方面评介,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是民委古籍办、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四大系统,也是保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主要单位和部门。鉴于此,可将四大系统确立为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主要保护主体。其二,集中保护问题。鉴于四大系统管理体制已经成熟,其他部门所管理的民族历史文献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向相应的管理部门移交。如民委宗教部门的可向古籍办移交,文化馆的可向图书馆移交等。同时,四大系统内部也要对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实行分级集中管理,也就是按其珍稀程度、价值高低、现存数量、版本情况等划分等级,采取移交、代存等方式,保留复印件,将原件集中到保管条件较好的省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或民委古籍办珍藏。其集中方式可在本系统集中,也可视实际情况实行跨系统集中。3.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合作与交流。对具有图书、文物等多重属性的档案管理按《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对于既是文物、图书资料又是档案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可以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相互交换重复件、复制件或者目录,联合举办展览,共同编辑出版有关史料或者进行史料研究。”档案馆作为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主要管理机构在其保护工作中要发挥积极的合作与交流作用。首先,编制联合检索目录。西部各民族地区可先建立省级联合检索目录,项目包括四大系统所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分类题名、数量、内容简介、征集地、民族和档案状况等,以此为基础,建立西部和全国联合检索目录。同时,积极参与如少数民族古籍目录等的其他系统联合目录的建设工作,以详细掌握西部和全国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总体情况。其次,建立文献材料交换机制。在四大系统保存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中,既有重复件也有相关文献的缺失。为此,四大系统既可互通有无,通过托管的方式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类保存,也可相互交换重复件、复制件,以弥补各单位所藏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缺失与不足。第三,资源共建与开发。在信息化背景下,四大系统都形成了丰富的数字化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将其进行数字化资源集中建设,不仅技术可行,更易形成资源优势。在资源发掘方面,既可联合举办展览,共同研究或编辑出版有关史料,也可以进行网上查询利用,或出版电子编研文献,发行民族传统歌舞、工艺制作、说唱艺术等光盘,为社会提供利用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4.西部民间散存非物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联合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民间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征集保护。在此背景下,西部档案馆、图书馆、民委古籍办、博物馆和民族研究所等都征集到丰富的非物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为做好抢救工作,西部各省区在文化厅的领导协调下,四大系统首先要摸清家底,通报非物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采集信息,以确定工作计划,避免重复征集问题。其次,合理规划,分工合作,或按地区、或按民族、或按文献遗产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对当地非物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征集抢救。再次、分清重点,着重抢救濒危非物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西部现存非物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生存状况各不相同,就整个西部地区而言,亟待抢救的是民族口述历史文化,以及部分濒危民族医药、传统工艺等,这些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承人大多年岁已高,后续乏人,生存环境恶劣。为此,四大系统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重点抢救这些濒危非物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

本文作者:华林姬兴江王晋谭文君工作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

查看全文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应用论文

摘要: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程,不仅记录着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轨迹,而且反映着企业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信息化的进程。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环节、功能及运作的不同,可以把其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论文

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程,不仅记录着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轨迹,而且反映着企业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信息化的进程。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环节、功能及运作的不同,可以把其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