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1:16: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历史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历史教学

教学设备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国家与政府逐渐加大对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其中以多媒体设备为代表的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本文以八年级历史教学为例,对教学内容与难点进行了概述,具体介绍了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未来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上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历史工作者之间进行交流。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教学;教学现状

一、前言

众所周知,历史是中学教育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学习人类灿烂而辉煌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成就。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历史学习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为学生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弘扬我国传统美德,抵御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由于现代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具体到八年级历史教学,涉及的是近现代史的内容,现存有许多文字、图片甚至是影像史料。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

二、八年级历史教学的内容与难点

八年级历史主要讲述的是我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部分,因此如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是我国历史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段历史,我国备受屈辱与灾难,但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奋斗史。在此期间,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国家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且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国家尊严沦丧。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各阶层仁人志士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所做的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放弃了完全吞并中国的野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在短短28年的时间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解放战争,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我国现代史则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步入社会主义阶段,进行长期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反右倾、、等弯路,但最终走向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一段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众多,相互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历史人物与年代时间比较多,这无疑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例如,我国近代史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里面多涉及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由于内容的相似性与特异性,学生记忆起来常常混淆不清,从而丧失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加大历史学习的难度。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资源对终身学习的影响

摘要:教学资源是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支撑条件,正是因为有了教学资源的支持,才使得实现真正意义的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在历史教学中,各类教学资源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历史知识学习的终身化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历史教学资源;概念;终身教育;影响

在教学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对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可直接促使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对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利用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是满足历史课程活动需要的根本之所在。因此,要想顺利推进历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达成新一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对历史教学资源的有关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努力促使这些因素转变,为历史教学发展提供原动力。[1]

1.教学资源与历史教学资源

(1)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为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可利用的一些条件,一般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可供教学利用的教学素材等,当然也包括宏观上的教师资源,教学所用的教具、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等,从广义来看,教学资源也应该包括或者涉及一些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资源广义上的定义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或者是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狭义上的定义是指学习资源,主要就是教学材料、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后援系统等。[2](2)历史教学资源。历史教学主要指的是以发展学习者综合素质和提高学习者文化修养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历史教育、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观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增强整体素质为主要宗旨的教育活动。广义上的体育教学涵盖了社会上的历史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历史教学活动等。而狭义上的体育教学主要指的就是学校课堂上的历史教学活动,是在学校教育中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的,系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培养教育过程。历史教学资源可以是物化的,也可以是非物化的,物化资源可以是一些教具、教学设施、教材等,非物化的资源包括一些观念上的支持、群众基础等。

2.终身学习的概念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中地方史的渗透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地方史的作用和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知识带有“过去式”的色彩,很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历史和社会人文资源,让学生觉得历史原来就在自己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地方史资源引入历史教学,让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亲切,更有感染力。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世界和国家的“大历史”和地方的“小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学环节中渗透地方史,使学生认识到家乡也有许多历史事件、名人和古迹,用这些历史感染学生。学生只有了解了家乡,才能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策略

[摘要]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这也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学科之一,要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努力探索并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应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教师通过相关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把问题当成学生学习探究的目标和手段,将课外实践教学当作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标准,通过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服务于教学活动。课内课外学习一体化,拓宽了教学渠道,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厚度、深度与宽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科素养,发挥了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功能,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只能加强,不能淡化。学史明理,明理导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初中历史课程价值与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培植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根基。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内,更不能将历史知识进行生搬硬套,或简单地组合。而是指导、引导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把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不断创新学习方法,以丰富学生的阅历与体验,感悟与内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学习认知能力、是非判断能力、自主构建知识能力。使其家国情怀的境界得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尝试。

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相关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把问题当成学生学习探究的目标和手段,同时,将课外实践教学当作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标准,通过课内和28IJILINEDUCATION课外的有机结合,服务于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培养学生认知以及情感的催化剂,通过“教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学生之间相互提问题”等形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1]。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也就不可能实现深度学习,高效学习,所以要注重符合学情问题的设计。课内设计的问题,可以课外解决;课外生成的问题,可以课内解决,实现课内课外学习一体化。课外实践学习与运用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增强了感性认识,改变了思维定势,丰富了生活经验,使内化理解得以提升,是高效学习的另一条溪径。在学习中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学习者的求知欲就很难激发出来,学生就难以主动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学习往往具有形式主义和表象性。由此可见,缺乏问题的学习,就会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而言,它能够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和发展[2]。

二、应用初中历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查看全文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是诗的国度,拥有的诗词博大精深。我国的诗词就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光,熠熠生辉。诗词见证了每一代历史的昌盛落败,是历史的缩影。透过诗词能够透析历史人物的心理变动,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的感慨。诗词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材料。历史课上,运用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服力特别强。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能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古诗词中有巨大的教学价值。历史课程教学进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多角度认知和了解历史,还能充分明确历史演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历史渊源流长,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是历史学科学习最为重要的环节,我国古代诗词旋律优美,特别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教师开展“唐朝衰落”教学时,引入杜甫《忆昔》这首诗歌,诗歌从回忆的视角上,回忆起当年发展繁荣的元盛世时期,全国繁荣和谐的画面涌现。作者希望这样的繁荣一直延续下去,希望盛世能再次出现。《忆昔》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唐朝的辉煌,从辉煌慢慢堕落到战乱的历史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唐玄宗开元盛世境况,学生归纳出唐玄宗在后期宠爱杨贵妃,慌乱朝政。每天迷于花天酒色中,这是唐朝政治腐败重要原因之一。让学生思考唐朝落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历史探索热情。诗歌引入历史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实现教学目的。诗词其实是在再现历史,教师能灵活地引用,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活跃课程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巩固知识

大量的诗词有对重大历史进行概括和评价,例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是在西周奴隶时期,国家强盛,周龙子王权高度集中,权威至高无上。杜甫诗词《石壕吏》,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描述安史之乱带给人们的无限痛苦,引起无限伤痛。诗歌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渴望。历史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从诗词中去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现象出现背后的原因,对历史学习兴趣高涨。这是历史教学最好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措施。教师开展宋金对峙历史课程讲解时,给学生朗读出精美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宋金对峙知识要点。又例如,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歌,再现了长征的惊天动地,人们震撼于我国长征的艰辛,歌颂军人的坚强的意志。红军彰显而出的革命精神,是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吸引之一,学生对红军充满了敬畏之情。

三、挖掘更多学科知识

查看全文

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

高考命题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客观的评价作用和积极的导向作用。自恢复高考至80年代,历史科高考命题的主要特征是采取闭券式知识型考试。命题范围“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试题类型以填充、列举、解词、问答题唱主角。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列举、解词和问答题虽有测试归纳、综合、分析的功能,但由于评分时按点记分,不管概念的正确与混乱,观点的清晰与含糊,表达有无逻辑性,只要有一个知识点,就给分数。结果也变成知识点的考查了。

受高考命题的影响,在较长的时间里,中学历史教学“抓纲务本”照本宣科,师生追求单纯的知识记忆。这与高校选拔、培养专业人才相矛盾,所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不断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改革。

进入90年代以来,高考命题的改革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切实加强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以世界近代史高考问答题为例,分析比较一下,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高考命题的趋势,也有助于把握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1979年试题:“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如何?”1983年试题:“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答案基本上是教材原文,按点记分。考查的范围仅限于教材的一章。均是浅层次、低要求的叙述题,只考查了知识的记忆能力。

1989年试题:“根据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初期的主要史实,说明美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大国的?”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变化。”高考命题出现“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命题向考查思维能力为主过渡,命题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进入90年代以来,在继续保持“大跨度、高概括”优点的同时,出现了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的问答题,如1991年试题“以英法关系”论证帕默斯顿名言的材料论证题。

查看全文

史料与历史教学论文

一、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目的的本质

梁启超认为历史要使读者“以国民一分子资格立于国中”“以人类一分子立于世界”,即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发展,立足于世界的公民。然而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究其内在原因,是缺乏对历史教学目的更深层的认识。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目的本质,对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观性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基础梁启超认为:“史迹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反映,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内容,绝对不会从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找出历史的共性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探讨的问题,人为的“共相性加工”导致真实历史的简化,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变成了一个框架里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历史教科书成为公式化的历史教材。梁启超认为历史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找出必然的因果关系,历史不受必然的因果法则支配。我们姑且不论此结论对错,就历史教学而言,教师所做的最多的便是对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影响或意义的分析,似乎历史局限在原因、结果、影响的枷锁里。而所造成的结果正如赵亚夫所说:“社会背景中的人也自然各有各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早已固定的。人的活动是人的历史正剧,极有身份地告诉你,何谓善,何谓恶,谁是美,谁是丑。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科书也代替学生的自我思考,无须再有问题提出或质疑。”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就是要认清历史不是简单的单线的历史事件,也不是相互割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历史教学的目的也不是简单的原因、结果的讲授,而是从充斥着不同民族、阶层、偶然与必然的历史活动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体验人的精神。

(二)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以古鉴今”是大多数历史教师对历史教育目的的普遍共识,而学生也主要关注历史教育的史鉴作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历史教育工具性作用,而对于历史教育的人文性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梁启超也强调历史的资鉴作用,他认为历史有其必然的因果律,而研究因果律的目的就在于“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但是他更强调历史的人文性特征,他发现历史现象的发展并不一定是进步的,物质的进步并不代表历史的进步,而且物质文明得到之后也可能失掉。因此,人文性是历史的最基本属性,历史教学的内在目的在于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性特征。对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要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即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使历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即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基础进行历史教学活动。

二、明确史料的本质,将史料与历史教学相结合

史料对于历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样的史料不仅丰富了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在选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史料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过程。

查看全文

浅谈历史教学史料的作用

【摘要】史料是构建历史教学和探究历史规律的基础,真实有效的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任何一部信史,都是史料的堆积和组合。真实的史料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还原社会。史料具有形象和直观性。它通过真实的记述和直观形象的描述使得学习者更加能详细细致地了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丰富历史教学和培养创新才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物史料;直观性

一般来讲,历史学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性和知识架构,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和还原历史,给学生以栩栩如生的感觉,回归到历史当中,探寻历史和人类社会变迁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教学中日常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就离不开史料支撑和史料堆积。因此,在现代史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必须要重视史料支撑和史料的引用,将其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走出传统的死记硬背,走向一种带有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状态。

灵活使用史料对老师来说,史料引用得恰到好处,对历史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增加了历史教学的趣味,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视野极大地开阔,这种多学科和多重思维的并用增添了历史学科的色彩。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史料的取材都是有选择的,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全面驾驭了,需要老师具有良好的驾驭史料的能力,这也体现出一个历史教学老师的历史素养和史学探究能力。史料的选取不可能面面俱到,是有取舍的,就一节课堂而言,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史料取舍的有限性。史料的选取一定要精,切记面面俱到。史料种类引用过多,就会使得学生关注史料而显得教学主题分散,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类型丰富而真实准确的历史资料对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史料的解读本身就是学习和思考过程,对历史资料的学习和解读会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跨学科知识。由于历史资料大多与文献学有密切关系,史料的运用锻炼了学生文学素养和文言文知识,从普通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解和探索,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同时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历史学习调动了学生一系列知识的运用,在无形中加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熏陶和教育是历史课堂之外的收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认识,就是体现在这一方面。通过不同史料的引入,使得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一系列知识来探究和认识,锻炼了学生综合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引入可以使传授内容更加丰富,弥补教科书中对该问题的介绍和论述。通常而言,我们获取历史信息和解读历史的史料主要依靠传统的文字资料,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特色不一,反映各个时代的史料不一,这就需要选取最具代表这一时代特征的史料。如夏商周时期,我们需要借助考古出土的实物和遗址来解读当时历史,后来出现的甲骨以及简牍等,都是教学的手段。实物史料可以订正史书,辨别文献资料记载的真伪。

由于年代久远和社会动荡,我国有不少古籍都已散佚,许多文献资料上的记载无法得到核实,许多错漏之处也无法得到纠正和弥补,因而留下了许多历史疑案。这些疑案,有不少必须通过实物史料才能解决。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学研究已经成为各种科学方法的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等科学,无一不为历史研究提供工具。实物史料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观察与想象提供实物依据。实物的特点是立体感和直观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对实物的观察,学生的思维便可超越时空的界限,再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因此,实物史料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教学的直观性来看,图片不如实物,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中学用于教学的历史文物或文物模型毕竟有限,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而历史实物图片搜集起来比较方便,教材上也配有不少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的插图,因此,运用历史实物图片是历史直观性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作者:何斯玙 单位:宁夏红寺堡区第一中学。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教师教历史,学生学历史,根据笔者的经验,都应“以本为本”,即立足于课本,能力的培养、答难质疑亦应以本为本。

关键词:历史教学以本为本

谈到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许多教师都说难,学生也觉得难学,因为知识点多,理论性也比初中更强等等。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模式,学生如何去学,都应“以本为本”,即立足于课本。

一、能力的培养应以本为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等。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应从课本出发。

1.掌握历史知识,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这是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层次较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此类问题尽可能自己少讲,尽量让学生多看书,指导学生自己去掌握这些知识。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条理性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掌握,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即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一些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紧扣教材,切忌夸夸其谈,冲淡了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只是这些片断,而并非系统的历史知识。另外,由于现在媒体众多,许多历史问题都被艺术化,甚至被扭曲,对学生而言难辨真伪,教师应慎重使用,即使使用也应以尊重教材史实为前提,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学习历史能够让人的性格更加健全,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教学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辩证能力得到提高,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有很好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史教学的教育目标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以前的重知识教学转向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作为核心理论的唯物史观、作为核心思维的时空观念、作为核心能力的历史解释和理解能力以及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家国情怀。通过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人,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奠定夯实的基础。历史事件虽然是过去式,但是历史内核却是现在进行时,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一、结合思维导图进行基础引导,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中的核心思维,之所以将历史称为历史是因为全部都是过去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重大影响以及价值的事件,是过去的知识,而初中阶段要学习的历史内容除了国内上下五千年的重大历史知识,还包括国外的重大历史知识,学生除了要掌握国内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主要人物、产生的结果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外,还要掌握在同一时间国外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对国内造成的影响如何,从何时开始国内外的状况开始发生转变以及双方的关系如何等知识,而要想学生充分掌握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以及思维能力,呈现的形式通常是历史纪年、历史地图以及历史大事件年表等[1]。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时空线索,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以及空间思维能力都较弱,依靠学生自己很难在头脑中形成系统性的时空观念,因此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去深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及教学设备来制作思维导图进行基础历史知识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要想让这一教学策略发挥实效,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思维导图的清晰性,既然学生的思维不够清晰,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思维,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清晰的梳理脉络而引入课堂教学中的,因此,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也要以清晰性为主;其次是保证思维导图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应该考虑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重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思维导图制作得更有趣味性,像是在其中插入一些图片、视频,以此来丰富思维导图,让学生想要主动记忆这些思维导图。相信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历史事件脉络结构,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教学目标。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以及探究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