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7:23: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村镇银行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村镇银行监管论文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监管目标
按照设立目的,我国银行可划分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中,商业银行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而政策性银行则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为了贯彻、配合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而专门设立的金融机构。按照这种划分依据,村镇银行本质上属于商业银行。《暂行规定》第一条规定,村镇银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而设立的,因此它应属于商业银行的范畴。从营利性角度看,《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效益性”是村镇银行的经营原则之一,并且村镇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从《暂行规定》的兜底条款(MiscellaneousPro-visions)看,“本规定未尽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相关法律规范也是村镇银行设立和运行的指引。然而,村镇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从其业务的区域范围和指向看,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村镇银行是我国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资金匮乏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为农村地区服务的、带有一定“政策性”色彩的特殊商业银行。这种集商业性和政策性于一身的特点,决定了对其的监管,应有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监管的特殊目标。村镇银行监管应以服务农村金融发展为宗旨。由于农业生产容易受自然条件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民自身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缺乏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动力。
特别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后,大量收缩撤并县及县级以下地区的机构网点,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功能欠缺。加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包袱重、支农能力有限,使得金融匮乏问题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村镇银行从设立伊始就被寄予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期望。但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类型,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村镇银行则可能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将集中起来的农村资金向城市倾斜,进一步加剧农村资金外流,从而背离其设立的宗旨。因此,村镇银行监管的重要落脚点就是要保障农村金融供给的政策目标,解决农村金融匮乏的问题。村镇银行监管应有效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关系。商业性和政策性是一对矛盾,二者有对立的一面,但必须认识到二者也是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村镇银行是支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其监管一方面要侧重于其服务农村金融的功能,同时也必须注意引导和支持其通过支农业务的开展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只有具备盈利能力的村镇银行才能保证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生存并发展,从而为持续提供农村发展所需资金奠定基础,保证其“政策性”得以落实。因此,在保证村镇银行坚持服务农村金融方向的同时,采用灵活、宽松的监管政策使得其能够通过支农业务提升盈利水平,特别是在监管制度的设计中考虑如何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是村镇银行监管的题中之义。村镇银行监管应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只有实现、维护各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广大农民和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以及村镇银行的发起人、股东、存款人等,都是村镇银行的利益相关方,也共同支撑着村镇银行的发展。由于商业银行固有的负外部性和脆弱性,并且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以及农民风险承担能力较低等因素,村镇银行的经营始终伴随着市场风险。一旦其运营状况出现困境,就势必损害相关方的利益,损害他们投资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并可能危及到村镇银行潜在的投资者,打消他们投资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对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负面影响。因此,村镇银行监管应致力于构建稳健、安全的利益保障机制,特别是要构建健全稳妥的市场退出机制,对利益相关方依法给予保护。
二、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支农服务的监管不足,一定程度上偏离支持“三农”的政策目标
如前所述,村镇银行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需求的矛盾。但从村镇银行的运行实践看,部分村镇银行无意于支持低收益、高风险、高成本的三农业务,不愿为急需资金的低收入农民发放贷款,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或者出口企业上④;据调查显示,全国7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不足50%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村镇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逐利本性使然。由于农业的资金利润率比较低下,支农贷款存在着成本和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因此“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村镇银行容易偏离支农使命。而且,这种对利润的天然追求是难以消除的,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其具有盈利能力,所以对村镇银行的支农服务监管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而目前村镇银行对“政策性”的偏离,正反映出对其在支农服务监管上的缺乏。从《暂行规定》《监管意见》和《监管通知》的条文看,虽然对村镇银行的支农服务都有明确的导向规定,要求村镇银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但是这些规定多属于原则性规定,缺少可操作性措施,具体表现为缺乏强制性规则的约束、激励性规则的引导和量化指标的规范。《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监管意见》也要求,村镇银行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服务社区”,但这些规章都没有明确偏离支农服务的处罚措施,这就必然导致相关规定不能形成强制约束力,无法发挥实质作用。由于涉农贷款风险高于传统贷款,因此构建适宜的激励机制(例如,灵活规定支农贷款的利率等)对于村镇银行的贷款流向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但目前的规定都缺少相关激励举措,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对贷款的利率也有严格限制,这就容易导致在村镇银行监管中出现“要让马儿跑,却不让马吃草”的状况,削弱村镇银行进行涉农贷款的积极性。此外,在支农服务监管中,并没有关于涉农贷款比例的量化指标。虽然《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紧接着也规定,“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②。由于“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不可衡量,因此“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就容易通过主观上的曲解成为政策漏洞,影响支农服务目标的实现。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论文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村镇银行的发展对于促进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在股本设置、政策支持、信用环境、金融监管、存款来源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为此,本文提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经营环境、完善监管体系、拓展资金来源、加强金融手段创新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村镇银行股本设置信用环境农村金融体系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006年10月,在国际上享有“小额信贷之父”、“穷人银行家”美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以其在孟加拉国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前他曾把27美元借给42名赤贫的孟加拉农村妇女,不久建立起孟加拉乡村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我国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模式,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纷纷建立起来。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89家,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2009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这表明村镇银行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村镇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村镇银行管理工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村镇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村镇银行的行为,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村镇银行持续、稳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三条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村镇银行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或认购股份为限对村镇银行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四条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解析村镇银行法律体系的改善
本文作者:陈力朋王绪慧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农村金融则是农村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1]。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村镇银行(1)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力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村镇银行的健康、稳定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调整,但现行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滞后与不完善,使得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这严重制约和束缚了村镇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与经营效率的提高。从世界上村镇银行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来看,加强村镇银行的立法、健全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村镇银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加强村镇银行的立法工作,加快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完善的步伐。
一、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价值
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基本价值主要包括秩序、效率、公平、正义、自由、安全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为对秩序的维护、对自由的保障、对效率的促进、对正义的全面实现以及对人权的维护[2]。经济法作为我国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其基本价值主要是秩序、效率、公平、正义[3]。金融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的子法律部门法之一,所以同经济法的价值一样,其也应有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价值。但具体来讲,金融法的价值应该是金融秩序、金融效率、金融公平、金融安全等。因此,笔者认为,村镇银行法律制度作为金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价值应该是农村金融秩序、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公平和农村金融安全。
(一)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价值之一———农村金融秩序农村金融秩序是农村金融领域中金融活动的秩序,是重在维护农村金融活动总体有效运行的秩序。笔者认为,从法学视角来看,农村金融秩序是指有关农村融资的法律规范在调整农村金融活动后形成的法律秩序,它主要是指农村信贷秩序和民间借贷秩序等。合理的农村金融秩序是农村金融市场稳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可以通过规范村镇银行的行为、调整农村金融信贷关系来维持农村金融秩序,从而有效地保障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安全性。
(二)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价值之二———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效率是指农村金融通过清算和支付结算、转移经济资源、储备或聚集资源与分割股份、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等功能的发挥,有效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实现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并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4]。村镇银行的商业性、营利性要求其在农村的金融活动必须有效率,没有金融效率的金融秩序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良好的金融秩序才能产生较高的金融效率,金融效率的价值目标是对金融秩序价值目标的进一步要求与体现。而村镇银行法律制度可以通过维护农村金融秩序、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来保障和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乡镇银行发展综述
一、引言
农村金融需求不足、供给滞后一直是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瓶颈之一,经过多年探索,村镇银行的构想已成事实。2006年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故村镇银行的产生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一直备受关注。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537家村镇银行开业,87家在筹建,已开业村镇银行运行总体上健康平稳。但吸储难、结算难、存在脱农倾向等问题,使得村镇银行成长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就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战略性意见。
二、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
SWOT分析法,它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是一种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就是通过对村镇银行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en)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通过把村镇银行内部资源与优势、外部威胁和机会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其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层面加以调整方法和资源以保障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内部分析
1.优势分析①草根性优势明显,促进农村资金回流银行监管部门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确定了农村新设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从下表1-1、表1-2中可以看到监管部门一改我国以往金融机构进入的高门槛,村镇银行进入强调低门槛。低门槛是指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从机构种类、注册资本等方面,大幅度降低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低门槛”的设立合理增加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村镇银行多是由当地城乡企业出资组建而成,使农村资金就近、及时、合理的回流到农村经济中。“草根性”使其在当地具有强人气,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设计出针对性良好、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②资产潜在盈利能力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在于服务“三农”、扎根县域。明确的贴近社区、贴近“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村镇银行远低于商业银行的低贷款利率。村镇银行自产生以来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庇护,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无历史负担,使得村镇银行的资产潜力得到解放。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村镇银行会积极创新适合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弥补了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欠缺。③治理结构灵活,产权结构清晰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之一是有一家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经营业绩好的金融机构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可吸收发起行的管理技术,合理移植管理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村镇银行根据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有权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规定》还指出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其独立实现经营决策。村镇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其建立适合村镇银行特点的组织架构,规模小,业务简单,实行简灵活的公司治理。与其他商业银行比,皆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立足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内蒙古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在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和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促进内蒙古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对策;“三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与关键。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对破解“三农”问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首批村镇银行的试点省区之一,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村镇银行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在本区的发展。截至2015年6月月末,全区开业村镇银行65家,分布在全区12个盟市,实现了盟市的100%全覆盖和旗县区的80%以上覆盖。村镇银行在内蒙古的农村金融领域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支持农村牧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拓宽了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推动了内蒙古地区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发展。但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在发展和经营中,显现出资金来源不足、定位不准等问题,全面系统地分析这些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无疑十分必要和意义重大。
一、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内蒙古作为首批村镇银行的试点省区之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村镇银行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在本区的发展。2007年4月,内蒙古第一家村镇银行———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经历2007、2008、2009年三年的摸索后,内蒙古村镇银行的发展进入高峰期,2010和2011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分别为19家和21家,2012年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期,截至2015年6月末,全区开业村镇银行65家,其中,开展存贷款业务2年以上的村镇银行共有61家,比2014年年末增加5家,这61家村镇银行的资产总额为419.46亿元,比2014年年末增加164.55亿元,增长64.55%,资产规模不断壮大;各项存款余额313.96亿元,较2013年增加107.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0.78亿元,增长75.54%。从地区分布看,65家村镇银行分布在全区12个盟市,实现了盟市的100%全覆盖和旗县区的80%以上覆盖。总体上看,内蒙古村镇银行得到较快发展,在支持农村牧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拓宽了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推动了内蒙古地区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发展。(一)资产规模、存贷款规模截至2015年12月月末,内蒙古村镇银行资产总额419.46亿元,比2014年年末增加164.55亿元,增长64.55%,资产规模不断壮大。各项存款余额313.96亿元,较2013年增加107.92亿元,增长52.38%;各项贷款余额250.78亿元,较2013年增加107.92亿元,增长75.54%。与全国同期的贷款增长率20.94%和存款增长率28.79%相比,内蒙古2015年的存贷款增长是比较快的。(二)主要业务结构内蒙古村镇银行涉农贷款规模稳步上升,支农效果显著。据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统计结果,截至2015年年末,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95.65亿元,比2015年年初增加75.4亿元,同比增长62.7%,占贷款总额的78.0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15.97亿元,比2015年年初增加46.78亿元,同比增长67.79%,91.8%的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比例指标达到了各季度末平均涉农贷款比例不低于70%的标准要求。总体来看,内蒙古辖区内村镇银行都能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为“三农”发展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截至2015年年末,内蒙古开展存贷款业务2年以上的61家村镇银行实现净利润4.17亿元,同比增加0.41亿元,增长11%。资产利润率0.95%,低于1%,同比下降0.15%。其中12家机构净利润为负数,80.33%的机构实现盈利。73.77%的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指标达到标准要求,46%的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较2014年有所提高。整体来看,村镇银行盈利能力较为稳定,运行稳健程度提高,财务状况呈现较强的持续性。
二、内蒙古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当代村镇银行的状况与战略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论文
一、三家村镇银行的基本情况
(一)公司治理情况
从成立时间看,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和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均是全国首批试点成立的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是重庆第一家村镇银行,也是西部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晚。从人员组成来看,人数都为20人左右,数量较少。从资本金看,三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较为充足,大足汇丰村镇银行资本金最高,这与汇丰银行雄厚的实力密不可分。从资本金来源及股东构成来看,控股方均为银行类金融机构,且均有绝对控股权。除大足汇丰村镇银行为独资外,其他两家银行资金来源较为分散。
(二)业务开展情况
3家村镇银行的业务自开办以来得到一定发展,但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速较慢,与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相比,两家银行成立时间相同,但后者存贷款数量是前者的6倍,并实现盈利38万元。大足汇丰村镇银行由于开业时间较晚,存贷款数量较低,目前尚未盈利。
二、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村镇银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