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调查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15:52: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村调查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镇村情调查报告10篇
第一篇
村位于圩镇北面,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571户农户,2300口人。其中党员33人,35岁以下党员5人,60岁以上党员13人,女性党员3人,有“双带”能力的党员3人,高中以上学历10人。现辖区面积4719亩,其中:耕地面积1719亩,山地面积3000亩。村内有“黄氏宗祠”一座,村里的主导产业是种植水稻、烟叶、脐橙和生猪养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村集体收入100%来源于乡镇财务“转移支付”。
一、基本情况
(一)党建(“三送”)工作情况
该村设立村党支部1个,党小组1个,平均每年发展新党员2人。自“三送”工作开展以来,该支部高度重视,积极派人与县派“三送”工作队员及镇包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户开展民情家访,收集群众诉求;对村级层面能处理的问题(诉求)及时予以处理,对村级层面处理不了的问题(诉求)及时上报镇“三送”办。但由于老村部仅有一间办公室且已破旧不堪、新村部尚在建设中,目前暂无村级党员活动场所。
(二)经济发展情况
村党支部的调查报告
最近,笔者在**村走访,一到村口便注意到一座新近竣通的大桥横卧在宽阔的三横河上。村支书杨勇自豪地介绍,这座大桥宽5米5、总长将近70米,50吨的卡车能通行,不要说在望直港镇农村,就是在全县也不多,总投资70万哩!
原来,**村先前有一座“超期服役”的旧桥,建成于30年前,桥墩、桥面都已严重受损,群众要求造新桥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为了这事,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整整酝酿、筹备了3年。特别是钱的问题,走了好几步棋:“村财政”省吃俭用挤出15万元,到县财政局争取专项资金拿到30万元,到各地找**籍老板拉赞助攒到10万元,最后15万元的缺口还是村民们拉了一把——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每人捐20元造新**大桥!今年初大桥通车的那一天,村民们都像自家办喜事似的,自发地到现场放鞭炮、燃斗香,夸村干部为全村老百姓立了一功!
其实,**村支部今年除了造大桥,还有两件大喜事最得民心,那就是“大泵”、“大圩”的事。“大泵”是指今年春天在东大圩、南大圩新建的一座80泵和60泵,为了让它们赶在汛期派上用场,村支部经过集体商量,硬是用借款、分期付款的办法保证了工期。7月初,两座泵站一开动,圩内的涝水不到两天就全部排出了,村民们没有哪个不夸村里决策早、动作快的。“大圩”说的是大西南防洪圩,由于防洪标准不高,防洪压力逐渐增大,每到汛期,**人都怕它出事。今年3月,村支部征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后,投资20多万,动用一批大型机械,历时3个月、用3万多个土方对圩堤进行了加固。防汛期间,大西南防洪圩固若金汤!
200多万搞建设没要群众一分钱
**村过去是个穷村,村集体经济好转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原因很简单,就是村里把可用的水面、圩堤、土地等资源通过公开招标,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杨支书一语中的。手头上有了钱,村里立下规矩:谁也不许大手大脚,乱花公家的钱,要用就要用在为民办实事上!村主办会计徐启元算了一笔账,从**年到**年,村里每年都要投资几十万元搞建设,加起来有200多万,没有向群众伸手要过一分钱,这是过得硬的。
中心街拓宽改造曾是村支部也是**人最满意的一件实事。那是**年,经过多年的碾压、冲刷,本来就只有2米宽的中心街几乎成了山路,村民们苦不堪言,听说村里要修路都开心坏了。更让村民们喜出望外的是,村里要造一条长900米、最宽6米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心街。要知道,这样规格的路一般只有在集镇上才有呢!有了村民们的支持,中心街很快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建成了,大伙儿都觉得村里的面貌彻底变了,变得气派了、漂亮了,更变得让邻村人羡慕了。中心街的建成只是一个开端,此后的几年里,**村每年都有计划地进行村组道路改造,至今年已基本完成。
关于╳╳镇╳╳村的调查报告
╳╳月╳╳日进驻╳╳镇╳╳村以来,我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镇、╳╳村的配合下,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村串户和田间地头访谈、实地察看等方法,深入进行调查摸底,初步摸清了╳╳村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基本理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3公里,属山地地形,是╳╳镇的东大门。
全村耕地面积527亩(其中水田面积500亩、旱地面积27亩),林地面积1037亩,水果林面积65亩。
该村辖有8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总户数522户,总人口1778人,劳动力998人,低保人员17名。
全村现有党员33人,其中女党员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9人。
全县村企共建调查报告
县镇位于我县西南部,属典型山区乡镇,总面积153.7平方公里,人口4.2万,辖区内共有36个行政村,48家民营企业。近年来,镇团委从实际出发,提升村级团组织和企业团组织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村企共建”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了一条“农村支持企业、企业反哺农村、村企携手共建新农村”的新路子,初步实现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兴村富民”的目标。全镇有8家企业团组织与行政村团组织结对共建,村企双方共同投资92.8万元,培育富农项目11个;发展有机农产品基地4个,种植有机农产品8600亩;以广大青年团员为主力军,新修农村道路9条,硬化路面16公里;通过“我为农村献爱心”活动,共向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捐款捐物138.4万元,培训并吸纳320名农村青年就业,为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开展“村企共建”的动因
一是解决农民青年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迫切需要。我镇青年劳动力资源丰富,部分青年劳动力处于半打工半失业状态,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几个月,农忙的时候就回来,白天干点农活,晚上无所事事。这种状态对农村青年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开展“村企共建”,可以有效解决这种资源浪费,让农村青年到企业工作,参加镇团委与企业共同举办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企业技术工人的转变,既可以解决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有工作、有职业,不再在街上、村里闲逛,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又可以增加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还可以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一举三得。
二是提升企业团建水平的迫切需要。我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总产值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但大多数企业不注重加强团组织建设,企业内部团组织不健全,团的配备和建设得不到重视,重经济、轻团建在民营企业中是普遍现象,导致企业团组织的覆盖面不广,团员数量偏少,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新发展起来的规模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农村团组织与私营企业之间交流较少。企业的发展虽然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在引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上不强。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农村,为了保证生产要素的持续供应,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渠道,因此,需要与农户进行合作,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为“村企共建”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开展“村企共建”的主要做法
村情调查报告10篇
第一篇
村按人口算在镇来说也属于大村,可耕土地面积总量大但是人均土地少,但是,由于大量人员在外务工,增加了人均可耕土地面积,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转人口劣势为人口优势。
一、要致富先修路
现村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1.很到小组未通水泥路(如小组到下车小组路段)若遇到下雨天,地面湿滑,车辆根本无法正常通行。
2.由小组通往大圳口小组桥梁过于狭窄且老旧,主要的是桥面上没有任何的护栏等保护措施,桥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村帐乡管”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村帐乡管”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村帐乡管,简言之就是村级会计帐目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由村委会委托乡镇经管站代记帐目、代管财务、代管档案资料。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罗家坪乡、牛潭河乡进行村帐乡管的试点。为掌握这两个乡试点的运作情况,根据领导的安排,县委督查室、县纪委、县经管局组成联合调查组,于6月17日至18日深入这两个乡镇,通过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查看财务资料、组织座谈等方式,对这两个乡的试点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了解。调查认为,罗家坪乡由于领导重视、宣传到位、措施得力,村帐乡管已取得了初步成功。6月2日,该乡19个村的报帐员在乡村帐乡管办第一次集体办公,标志着该乡的村帐乡管工作已步入正轨。牛潭河乡对村帐乡管工作作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但由于该乡历年村级财务混乱,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目前乡里还没有接管村上财务,工作任务仍然较大。现将罗家坪乡实施村帐乡管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该乡的主要作法
罗家坪乡共19个村,171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6万多人,耕地面积1.09万亩,是个典型的农业乡。跟许多乡镇一样,该乡有相当一部分村会计业务水平低,财务比较混乱,帐目不清、资产不清、村干部卸任不交帐等现象比较普遍,群众意见大。为改变这一现状,年初,该乡在县里的支持下,决定把村帐乡管作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突破口来抓,把其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抓了这项工作。
1、统一思想认识。一开始,乡里对村帐乡管还存在不少疑虑。部分乡干部认为,村级财务复杂难管,“虱婆子在地上爬,不要捡到身上来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部分村干部怕乡里知道了自己的家底,丧失了自主权,限制了自己的手脚;个别群众认为,乡村两级是一个鼻孔出气,乡里村里都是一样。针对这些疑虑,乡党委政府始终认为,村级财务是农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过来村上工作难开展,主要是群众对村干部的财务问题反映大,实行村帐乡管是“捡开石头走路”,从源头上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的问题,是抓农村工作的“牛鼻子”工程。为了统一全乡上下的认识,党委政府认真召开多层次会议,广泛宣传村帐乡管的主要做法和目的意义,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下到各村进行调查走访,扎实做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4月12日,乡政府还组织村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到南县学习了村帐乡管的经验。通过这些宣传发动,使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村帐乡管由不了解到了解、由怀疑到支持,认识得到了高度统一,各方面的积极性已调动起来。
2、成立工作班子。思想统一后,为了推动工作的落实,该乡成立了高规格的村帐乡管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成立了乡村帐乡管办公室,由经管站全体成员组成。乡政府在办公场所十分拥挤和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三间办公用房,投入1万元装修了办公室和购置了必要的办公用品(目前尚未购买微机),为村帐乡管创造了舒适的工作环境。
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调查报告
我县属典型农业县,共有农村党员5324名,其中无职党员占95%以上。长期以来,大部分有素质、有觉悟的无职党员虽有为群众办事,为组织分忧的强烈愿望,但由于缺乏载体支撑,机制激励,导致思想软化、宗旨淡化、作风弱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此,县委组织部结合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活动,决定在大乌江镇乌江村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工作。
一、运行步骤
1、合理设岗。镇党委成立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领导小组,组织力量调查摸底,根据党员思想动态、办事能力、现实表现、群众反映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坚持因地制宜、因事设岗、因长设岗、因人设岗的原则,设置了思想教育岗、经济发展岗、事务管理岗、文明创建岗和民主监督岗五个岗位,基本涵盖了农村的所有工作内容,符合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2、职责定岗。为保证无职党员有职有责,赋予在岗党员的重大事务参与权、干部工作评定权、后备干部推荐权、村组工作监督权、岗内活动自主权、群众意见收集权、选人用人建议权和民事纠纷调解权八项职责,将岗位职责细化为方针政策学一学,党员素质提一提,致富经验谈一谈,科学技术带一带,文明新风树一树,公民道德讲一讲,公益事业抓一抓,治安计生管一管,干部作风评一评,村组财务亮一亮的十个一具体要求。
3、挂牌上岗。将全村104名党员中的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或外出的党员除外,剩下的45名党员列为上岗对象。采取自愿申报、民主推荐、组织指定三种上岗方式,由无职党员结合自身年龄、文化、体能、资历、特长等实际,自选申报1至2个岗位。村党支部本着尊重个人意见,总体平衡的原则,对党员认岗进行讨论审定,每个岗位由1名负责人和8名党员组成。镇党委召开设岗定责动员大会,民主推荐党性强,经验丰富,有号召能力的老村干或能人党员担任岗位负责人,并作任职承诺。镇党委还制作了上岗牌,悬挂在无职党员家的门楣上,使他们既有光荣感,又有约束力。
4、公示明岗。通过党务公开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向群众公布无职党员认岗定岗、岗位职责和履行岗位职责等情况,接受群众监督,规范无职党员行为,增强无职党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抚地村实行专业党小组设置的调查报告
资溪县嵩市镇抚地村现有人口1071人,其中党员35名。近年来,该村党员相互关系发生了“两减两增”变化,即固守传统种植的党员之间的联系减少,带头作用不明显;同住一个村小组的党员之间的联系减少,党小组趋于松散;从事新品种种养的党员之间的联系增强,有建立党小组的需求;从事同一产业的党员之间的联系增强,带头作用明显。对此,从2002年底始,该村党支部尝试进行党小组设置创新,变“地域划分”为“产业划分”,依据党员生产技术特长,设立专业党小组,使党小组成为引领产业发展壮大的“火车头”,带动了生姜、雷竹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一、基本做法
该村党支部紧密依靠党员群众,充分尊重客观现实,在组织设置、党员划分、确定任务等工作上,既体现了党组织、党员及群众的意愿,又符合了产业发展需求,从而使专业党小组设置得以顺利进行。
1、根据发展需求,创新党小组划分。村党支部根据全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决定取消原有的以村小组为单位划分的5个党小组,新设立生姜、雷竹、林果、养殖和面包等5个专业党小组。同时,根据党员的思想素质、技术特长和意愿,采取“个人报名、群众公议、支部审定”的办法,确定每个党员应参加哪类专业党小组。目前,全村35名党员全部参加了专业党小组,其中生姜党小组4人,雷竹党小组6人,林果党小组10人,养殖党小组9人,面包党小组6人。
2、严格选任标准,配强党小组组长。依据“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技术好、带头作用发挥好、群众基础好”的“四好”标准,经党员推选、支部审议,配齐配强专业党小组组长。党员蔡丁有多年来致力于生姜栽植,掌握了一整套的种植技术,使生姜亩产量超2000公斤,亩产值超6000元。在他的带动下,严家塅村小组17户群众中,有12户参与了生姜种植,面积达60余亩,使该村小组成为生姜种植专业组。经党员和群众推选,蔡丁有担任了生姜党小组组长。现在,全村5个专业党小组的组长都是各个产业的技术能手、“双带”党员和群众公认的致富“领头羊”。
3、结合产业特点,明确党小组任务。各专业党小组在明确政策宣传、团结群众、维护稳定等共性任务的基础上,突出了带领产业发展的个性任务。各专业党小组在党小组长的带领下,对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提出产业发展规划,提交党支部研究决定,然后由各党小组组织实施。林果党小组根据群众好种果树的传统习惯,对全村种植能手和面积进行调查,提出用3年时间,新培养林果种植能手20名,实现户均林果2.5亩、年增收600元的发展目标。目前,全村5个专业党小组都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并采取结对帮扶、集体帮扶等多种方式,向群众传技术、援资金、送信息,推动产业发展规划的落实。
“村帐乡管”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明星村”的危机—对灰山港镇向阳花村的调查
长期以来,灰山港镇向阳花村是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该村位于灰山港镇城区,有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69人,耕地面积200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3188元。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集体经济由几部板车组成的运输队起家,通过村党支部、村委班子成员和全村群众的不懈努力,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鼎盛时期全村发展村组集体企业30余家。2002年—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过了亿元,每年向国家交纳税金500余万元。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群众带来了较好的福利待遇,从1985年开始,村民男满60岁、女满55岁,可享受每人每月分别为35元和30元的退休金;退职的村干部和企业干部可享受120—220元不等的退休金;连续16年村民上缴国家的统筹款都由村上负担。然而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近年来集体企业渐呈萎缩之势,到今年年初,全村村集体企业仅剩3家,其中两家为水泥企业,即向阳水泥一厂、二厂,另一家为玻璃厂,目前已停产。由于村集体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向阳花村集体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全村近4000群众享受的福利到底还能维持多久、怎么维持?几千万元的集体经济能否保值、怎么增值?这些已成了向阳花村现任班子和全村党员群众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缩了水”的企业资产
向阳花村的两个骨干企业——向阳水泥一、二厂2000年通过市有关部门的审计评估后,企业的净资产为5400万元、村办公楼及商店门面折价1400万元,加上几处停产小企业的不动产,全村集体资产共计为7000万元左右;负债是两个水泥厂欠县农业银行贷款2350万元。2004年,据村干部估计,两个水泥厂的净资产不会超过3000万元,3年减少2000多万元,欠银行的贷款仍有2100多万元。目前企业仍没有升值的迹象,还在继续贬值“缩水”。企业资产大幅“缩水”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企业机械折旧。两个水泥企业建成投产都有了一定的年限,一厂是1984年投产,二厂是1996年投产,设备已显陈旧,每年都需上百万元资金用于设备的更新、维修。二是水泥行业竞争激烈。近两年来,灰山港及周边地区的水泥行业掀起了新的一轮创业高潮,其规模、工艺设备都远远超过原来的水泥企业。向阳花村的两个8.8万吨水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竞争中处于下风。从去年至今,灰山港镇就新上了一条年产量30万吨的立窑生产线和一条年产量45万吨的旋窑生产线,并且其规模还在呈扩张之势;周边的宁乡、益阳等地去年以来由灰山港人投资兴建了产量达80万吨的粉磨站(直接从湘乡等地进水泥熟料后,经过打磨就可制成水泥成品向市场销售)。激烈的竞争使向阳水泥一、二厂原来的优势逐步失去,无论是产品质量的提升,还是产品成本的控制,都无法与新上的企业一较长短。再加上水泥行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和投资者不再看好年产8.8万吨的水泥生产线,使年产8.8万吨的水泥生产企业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靓女”变成了“丑小鸭”,向阳花村的支柱——两个水泥厂的资产大幅“缩水”也就不足为奇。
日益凸现的收支矛盾
去年向阳花村的收入(企业上缴和门面租金)接近400万元,其中两个水泥企业的承包金为382万元、门面租金10万元左右。但由于企业设备陈旧导致经常发生机械故障影响生产,企业承包主便找村支部、村委会要求调减承包金,承担维修费用,2004年用于两个水泥企业的设备维修费用达110万元,村上实际收取的承包金只有272万元,收入明显减少。而与此同时,村上的刚性支出却无法压缩下来,一是银行利息每年160余万元,二是村民和退职村干部、企业干部的退休金及现任村干部工资需支出40万元左右(该村目前有400余人在村上拿退休金,并且每月都有变化,每年的支出接近30万元,8名村干部工资在10万元左右),三是替村民交纳的税收8万元(含部分赞助),四是救灾扶贫、学校、水利等福利和公益事业支出20万元左右,五是办公、会议、招待等其他日常开支。据村干部介绍,除去银行利息外,每年村上的开支至少要80万元。近5年来,还出现了寅吃卯粮的现象,即通过拿下年的企业承包金抵上年的支出,来维持村上的正常运转。由于资金紧张,今年银行利息还只清偿10万元,其余的要待2006年承包金到位后方能清偿。
镇委能人治村调查报告
近年来,镇把实施“能人治村”工程作为新时期创新村级执政方式、加强村级管理的重点,有力地加快了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该镇有“能人”型村“两委”干部152名,占81.3%,成为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
一、主要做法
(一)拓宽渠道选“能人”。采取“内选、回请、下派”等形式,大力选拔政“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进村“两委”班子。一是内选一批。通过完善选人标准,综合选拔政治素质强、文化素质高、思想素质硬、经济发展好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进入村“两委”班子。在2007年村“两委”换届中,坚持选人标准,严格选拔程序,新选拔“能人”型村“两委”成员35名,占总数的18.7%。其中,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35名,占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总数的29.8%。二是回请一批。从本村在外地打工或经商的人员中,把具有较强的发展经济能力、热爱家乡、热心为村民服务的的党员作为重点考察对象,聘请“能人”回村担任计生主任、团委书记等职务,经过培养锻炼,对工作出色、条件成熟、党员群众认可的,通过“两推一选”直接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近年来,共回请37名“能人”回村任职,其中34名已担任村党组织书记,3名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三是下派一批。对村庄无合适人选的,选拔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公道正派、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干部派驻到村挂任党组织书记,在帮助村庄解难题、办实事的基础上,培养后备力量。近几年来,全镇共下派9名机关干部挂任村党组织书记。
(二)注重培育强“能人”。为使能人尽快适应工作、进入角色,不断提高执政水平,采取三条措施培育提升能人。一是办班搞培训,提素质。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经验交流、学历教育等形式,教育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正确群众观,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真正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进行市场经济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按市场规律办事、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工作方式方法的知识培训,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方法做群众工作。近年来,先后举办各类“能人”培训班12次,培训能人860多人次。二是实践压担子,强能力。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对“能人”实行专人培养,交任务,压担子,多形式、多岗位锻炼,让他们在压力中锻炼成长,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以“双向培养工程”(将村干部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将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村干部)为载体,让“能人”积极帮扶和带动有致富愿望但又缺资金、少技术的群众一起经营种养,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致富的领头雁。近几年来,“能人”型村干部共带领群众发展项目76个,带动了1.8万多名农民致富。三是外出开眼界,阔思路。每年定期、分层次组织“能人”干部赴外地进行参观学习,装着问题去,带着思路回。主要参观学习村级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农业农村工作经验。考察结束后,结合实际进行“大讨论”活动,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目标和措施,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近几年,先后组织“能人”干部外出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1200多人次。
(三)搭建平台用“能人”。为使能人能够充分发挥其“能人效应”,采取政策帮、岗位引、组织促等措施,为能人干事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一是政策帮。通过建立由镇村两级共同投入,以镇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镇规定:农村的水、电、路、渠、树等工程,经村申请镇政府研究审批后,由镇财政负责投资总额的主要部分。近几年,镇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达到1300多万元。同时,对从事企业经营或项目开发的“能人”型村干部,从贷款、土地、税收、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能人”做大做强事业。二是岗位引。针对能人各具特长这一点,安排能够发挥其特长的工作岗位,为能人展示才华搭建平台。对此,根据“能人”特长,对能人进行定位,将能人划分为生产型、经营型、管理型、技术型,安排“能人”到不同村庄或岗位开展工作。“能人”杨树林从事城管工作,镇党委充分发挥其“善于整治环境”的特长,2005年8月安排他到村容村貌脏、乱、差的荣家屯村任党支部书记,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将一个昔日脏、乱、差的后进村变成今日实现“五化”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被确定为市4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近几年,共为“能人”对口安排适宜发挥特长的工作岗位120多个。三是组织促。镇党委通过建立联合党组织、强企强村与后进村结对共建的方式,为能人发挥作用搭建工作平台,进一步扩大“能人效应”。该镇刘家埠子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集体经济发展快;邻近的哈喇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发展落后、人心涣散,镇党委将这2个村建立了联合党支部,由刘家埠子村党支部书记任联合党组织书记,有力地推动了哈喇村这个后进村的转化升级。目前,全镇共有4个村庄建立联合党组织2个,建立强企、强村帮扶后进村对子16个。
(四)健全机制管“能人”。立足管好能人,建立了一整套监督约束能人的管理机制。一是摸底子、建档案。按照“双高双强”标准,采取“个人荐、群众推、组织选”等形式,对农村经济能人的数量、行业分布、经营状况和年龄文化结构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逐一建卡立册,形成档案,建立“能人”人才库,进行跟踪式管理。年终由个人向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报告工作情况,并进行民主评议,对评议合格的,培养锻炼成熟的,及时调整充实进村“两委”班子;对评议不合格的,及时调整出“能人”档案。二是抓规范、立机制。立足监督约束“能人”,狠抓了民主管理制度的规范。以《市村级管理十项制度规范》为准则,建立完善了村级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主要规范了财务管理、干部履职及村民“民主日”、村“两委”联席会议、重大事项申报、民主评议、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公开、民主监督、重大事务决策民主听证等制度,建起了一整套约束“能人”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定目标、严考核。根据镇党委年度工作目标,每年制定下发《村级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农村干部工资考核发放办法》,与各村庄、村干部分别签订《农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推行了百分考核加专项奖惩的考核制度,与年终评先选优、工资奖金挂钩,让村干部干有目标,干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