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9:05: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初中心理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初中心理教育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初中学校中,学校和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抓文化课、提高升学率是学校需要做的头等大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基本没有。有些学校即使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会成为其他学科的补课时间。学校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学校没有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理问题无处排解,学生不知道方法进行解决,导致很多中学生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心理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当前,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团委等部门的教师兼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为了做好学校布置的的工作,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心理咨询的经验不足,技能不高,不利于实现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

查看全文

初中教育论文:议心理教育在初中的用途

本文作者:党金国工作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学区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现状

具体来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开发智慧潜能、增加心理能力、培育优良性格、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中学生是心理发育的主要阶段,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

建立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体系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在目标的界定上虽然不尽相同,教育方式和方法也有所区别,但是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更有针对性;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和谐的关系,注重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互信,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三是学生心理特点与学生一些不良的品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以达到德育的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以及教师要积极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归纳总结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以及心理需求,力求心理教育针对实际情况,做到和实践的相互结合。调查内容应该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回去的较好的效果。

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都应注重心理教育的渗透,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具体的方法是:第一,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培育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二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特长进行不同学习方式的指导;第三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第四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互动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模式,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中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对于传统的一言式课堂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推行互动式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同时,必须利用多种手段丰富初中学生的生活。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在形成常规的活动之外,针对特定的节日举行针对性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查看全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如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如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发生了变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应拓展思维与知识面,将物理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进而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展开了具体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初中物理;探索;应用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了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凸显,进而使学生更高效、更有热情地学习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本身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习的性质、过程、策略、动机及方法等,种类繁多且复杂。其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些理论都推动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查看全文

关于中学心理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FONTsize=2>摘要:中学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这门课程不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任务,而是利用有关知识来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活动教学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BR><BR>1997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标准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此规范教育实践。据此,1998年秋季,各地六三学制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在思想政治课中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地方自编教材,主要由政治课教师任教。<BR><BR>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心理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中学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和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发展的轨道,它必将在形成、维护、促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心理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树立。<BR><BR>如何实施心理教育?十多年来各地探索出不少有效的教育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成果中,不约而同地把专门课程放在各种途径的首位。首先,因为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心理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课程有可能将教育内容较为全面地实现。其次,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受过心理或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短时间内对众多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又不大现实。而心理教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和翔实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师在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因而是可行的。当然,专门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要,但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途径弥补。<BR><BR>就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而言,选择初中年级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试行年级,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进行心理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BR><BR>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必要的补充。在课程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三大要素中,如果说原有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课程结构更趋合理,更符合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BR><BR>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其建设还刚刚开始,应当尽可能的借鉴国(境)外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应用国内研究成果,以便少走弯路。<BR><BR>心理教育课程标准如何确定,能否沿用一般学科制订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实

只要稍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心理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十分显著的。一般学科的科学性是由与之对应的科学体系作保证的,其真理性有普遍的社会承认及科学的权威性作基础,例如数学、物理学、历史学等,中学学科课程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心理教育课程则不同,首先它不是心理学课程,不以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任务;它也不是为今后更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或相关科学奠定基础。倘若将此课程定位于心理学课,哪怕仅仅是普及性的,其直接后果也是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其次,尽管心理教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应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作为依据,但是直接出现在课程中的并非这些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而是经过处理的比较浅显实际、生活化的阐释和形态。课程的目的并非要学生通晓这些学科,而是利用有关的知识来维护、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再次,它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某一门科学知识,而是有关对受教育者自身生活和成长中种种现象的探索,以及对他们形成健康心理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门课程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须依赖和借助受教育者的主观体验,即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和接受它。因此,心理教育课程标准的建立不能沿用一般学科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而应有新的思路。<BR><BR>既然心理教育课程不以传授某一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较为系统的知识为任务,那么依据什么来选择其课程的内容呢?我认为,应依据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帮助成长、促进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来确定课程内容。换句话说,什么因素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它就应当成为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心理教育应该是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的。具体地说,心理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一些涉及面广,程度比较浅,然而决非随意拼凑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建立起为他们所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二是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明确感受、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使之能比较从容主动地应付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例如,初中生情绪变化多、幅度大,他们为此而困惑不安,不知如何分析和把握,往往被动应付,盲目地听任情绪的支配,有的甚至导致行为失当。心理教育一是要帮助他们认识人类丰富多样情绪的正常性,二是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的技能。对他们来说,知识的了解是必要的,而如何排解消极情绪的困扰则是更需要的,如掌握发泄愤怒的恰当方式,学会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方法,等等。总之,这些技能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以个人经验为载体,根据中学生共同体验或普遍经历来选用。<BR><BR>技能虽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但教给学生时却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认识、情感、行为三个成分。”虽然一个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以渐进方式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与解决知与不知的知识学习和会与不会的技能掌握相比,态度的培养比较困难,但仍然应该是心理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面对学生事实上已有的或正确、或错误、或正误相参的态度,可以通过课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形成开放的、积极的、正确的态度:正视身心变化,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在较高水平上自觉地、积极地迎接来自自身和社会的挑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心理潜能。<BR><BR>如果以上对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考虑是合理的话,那么在教学目标上也就不宜直接沿用学科教学中“识记”、“理解”这一类主要针对知识学习的基本要求,而应是心理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提示和要求。不然的话,无论怎样强调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最终任课教师还是会按学科课程的既定模式组织教学,即使是“应用”,也可能只是作业或考卷中将知识“生吞活剥”的书面应用,而少有个人的感受与体验。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将仍然决定于按知识学习的要求组织的考试。最终出现成绩的好坏与学生个体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相关的尴尬局面,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BR><BR>心理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应有所创新,确定符合受教育者成长生活逻辑的编写线索和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编写形式。从国外境外比较成熟的教材看,大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北美地区此类课程为代表,以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发展为线索,侧重于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一条是以港台《辅导活动》为代表,以学生面对的社会适应、学习、择业三方面实际生活内容为线索,侧重于生活、学习、择业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从实际效果看,各有千秋,均受到所在地学生的欢迎。从学段看,前者较适合于初中生,后者较适合于高中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教材,在表现形式上,均充分考虑到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设计新颖,版式活泼,画面生动,文字鲜活,学生爱不释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BR><BR>心理教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有所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普遍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其教材相对应,这是由学科教学以传授系统科学知识为主的性质决定的。心理教育则不然,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而心理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不宜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教育课程应遵循这一规律,引入活动教学,并且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BR><BR>综上所述,心理教育进人学校课堂,对处在身心变化高峰期的中学生是福音,对教育工作者则是挑战。如果能在心理教育课程试行阶段作积极探讨和研究,势必对我国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公务员之家整理)

查看全文

中学心理教育课程建设管理论文

1997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标准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此规范教育实践。据此,1998年秋季,各地六三学制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在思想政治课中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地方自编教材,主要由政治课教师任教。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心理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中学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和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发展的轨道,它必将在形成、维护、促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心理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树立。

如何实施心理教育?十多年来各地探索出不少有效的教育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成果中,不约而同地把专门课程放在各种途径的首位。首先,因为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心理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课程有可能将教育内容较为全面地实现。其次,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受过心理或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短时间内对众多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又不大现实。而心理教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和翔实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师在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因而是可行的。当然,专门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要,但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途径弥补。

就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而言,选择初中年级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试行年级,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进行心理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必要的补充。在课程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三大要素中,如果说原有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课程结构更趋合理,更符合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其建设还刚刚开始,应当尽可能的借鉴国(境)外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应用国内研究成果,以便少走弯路。

查看全文

物理教学趣味研究论文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每一个“四化”建设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查看全文

物理教学趣味论文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每一个“四化”建设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查看全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探讨

摘要:在我们落实具体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的时候,有时感觉力不从心或者是做了很多却收效甚微亦或是感觉自己在孤军奋战没人理解和支持……这可能是我们所有心理教育工作者都曾有过的困惑和迷茫。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心理工作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即使我们的工作很重要,也要把我们放在教育的大环境下进行衡量和考究。

关键词:心理;教育;常态化

学生有问题来咨询室,咨询结束学生回到自己的环境里,他能和整个“大环境”进行较量吗?这个“大环境”可能是他的父母、班主任、他钦佩的教师、还有可爱的同学们,回归到自己的环境中,如果这些对他有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没有变化,那么他的成长可能只限于你的咨询室内,这是多么可悲、可怕的一件事啊[1]。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老师处境。

1.孤军奋战型:平时有课上课,有咨询做咨询,很少与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进行业务方面的交流。久而久之,心理工作变成了一个人的战斗的局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