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06:04: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初中德育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教师,是学生走向社会、通向科学宝库的引路人。传播文明,塑造人格,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有人说,教师好比是海上的灯塔,百花园中的园丁,人生道路上引人向上的人梯。崇高的职业、神圣的称号、光荣的使命,要求教师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学识渊博的人,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我在教育工作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寻求适应新形势下塑造人类灵魂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用爱作桥梁,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教育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因为,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教育的钥匙,爱是教育成功的种子。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爱得深沉、持久。学生对老师的爱往往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写出一篇好作文得到老师的褒奖,解开一道数学难题受到老师的赞扬,碰到困难和挫折老师伸出援助之手,犯了错误老师及时给予中肯的批评和诚挚的鼓励,一桩桩,一件件,都能在学生心灵中经久不息地泛起清纯的美丽的涟漪。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建立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努力发扬学生的闪光点,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任何情况下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吏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偏爱差生。公务员之家:
例如,七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上畏难,心理上自卑的弱点,针对此情况,我经常利用休息及课余时间,采取个别谈心和征询意见的办法,鼓励他们进步,还发动三人小组的同学热情关心他们,为他们的进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当经常欠交练习的同学依时缴交练习时,尽管练习是错误连篇,但我还是把它看成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在课堂上公开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课后再找他们个别谈话,严肃指出他们练习存在的问题,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并不厌其烦地辅导他们改正错误。
当这些同学再次欠交练习时,我首先问的是他们对完成练习有什么困难,需要教师什么帮助。因此欠交练习的现象明显减少,对于接受能力弱、基础差的学生,教师的着眼点首先是在课堂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简单的问题多让他们回答,稍复杂的问题则由优生回答后让他们复述,堂上的板演练习优先照顾差生,加强对后进生堂上的巡视辅导,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对后进生练习也面批面改,只要他们能依时改正错题的,每次练习仍然可以评定100分或优。同时在批改学生练习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写上一句带鼓励性的评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如果你再认真计算,成绩一定会更好”;“你进步这么快,老师感到很高兴”;“继续发扬”,等等。由于教师处处为后进生的转化创设了有利条件与环境,给他们更多的“偏爱”,换取了后进生对自己的信任,逐步形成了一个“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的良好气氛。
初中德育思考与实践
德育为初中教学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而初中德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初中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考虑这一特性,运用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初中德育的有效性和质量。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德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对初中德育的具体方法和实践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初中德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但是却无法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形成正面的影响。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均未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初中教学阶段教师不应该仅仅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也应该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涵养,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初中德育的实施也让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提高学生是非的判定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由此可见,初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生德育的实践
(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指的是初中班主任以及普通科任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这一德育实践将素质教育与德育进行了一个有效的整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品德修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反思,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觉悟。例如,教师在讲解“感恩父母”这一教学内容时应该将德育的内容与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教师在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感恩父母的思想。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德育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的重要性,逐渐地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状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德育质量的目的。(二)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在实践的同时初中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课堂才是德育的基地。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的形式实施,通过对优秀品质和品德的宣传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在班会上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些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提升,让初中德育工作更好地实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例如,教师在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教师在班会上应该对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学生的生活进行视频播放,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分析出自己是否喜欢攀比、爱穿名牌、乱花零花钱。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以达到德育的目的。(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一个良好和完整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学出来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初中教师应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更加生动和具体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相关的德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能力,提高初中德育的有效性和质量。例如,教师在“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这一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去捡人们扔在地上的果皮、空瓶等物品,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德育的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德育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时期,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德育与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初中德育中存在问题及方法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让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德育的教育,对于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和成长具有一定的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正式世界观、人生观以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重视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们价值观的形成,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德育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德育教育实际的发展现状,总结教学经验,改变教学观念,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初中阶段德育教育的教学手段,提高初中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初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德育;问题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的思想成长时期,在这个阶段的思想观念会为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德育教育,对初中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纠正他们这个过程中错误的思想观念,完善他们的思想价值体系,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我国初中基本上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使得初中的德育教育很难发挥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初中生只空有德育的理论,没有德育的行动,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1初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初中的道德教学中只注重了“教”而没有注重“想”。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的就是传统的灌输教学,只是片面注重了“教”的过程,忽略了学生们有没有理解消化这些知识,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们进行恰当的引导,学生们也只是“听”了并没有深入的去“想”,没有思考就不会有行动的,我们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把自己的想法和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然后融入到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去,这样才能把德育教育工作做好。其次就是脱离生活,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将德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德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起来就是这门学科无论将来你从事何种行业、任何岗位,都离不开的一种终身式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德育教育中教育者更加注意的是说教,只注重简单口头训练以及条件反射式的基本训练,在根本上忽略了学生们对于道德理性的深入思考,剥夺了学生们对于道德的独立判断权利以及自由选择的机会,这也就让学生们养成了言行不一的不良习惯。
2德育教育中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
人文教育在德育教育的运用
摘要: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格以及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初中德育教育的不断深入,新时期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也得到了全面渗透。文章简析人文教育对于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人文教育因素的原则。同时,就如何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因素提出个人见解,希望能为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 ;人文教育; 初中德育教育; 渗透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人文教育对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这一举措显得尤为必要。总体来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能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人文教育对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从中国历史来看,“人文”来源于《周易•贲》“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其中的“人文”是指人类社会制度和各种文化现象,可以引申为真善美;“精神”指神志,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心理状态等。从西方历史来分析,“人文”这一词汇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人的本性,主张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谐与现实的幸福。在初中德育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因素,可以引导学生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塑造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促进中西方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和谐发展。此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无形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教学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具有思想觉悟高和品德修养好的人才。因此,在初中德育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是大势所趋,在德育教育中的运用人文教育因素不仅符合当代德育工作的发展需要,而且有利于初中生对德育理论的实际践行。
二、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人文教育因素的原则
以人为本理念初中德育开展策略
摘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人为本理念是德育的核心指导思想。文章从以人为本理念内涵切入,分析了初中德育开展的意义,最后提出以人为本的德育可从情感化、实践化、学生评价多样化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教育;德育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即是根本、基本,其内涵是一切发展都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再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发展惠及全民。将以人为本理念迁移到教育领域,即是教学应以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识水平出发,不断寻求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方式方法与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手段,践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当前,以人为本理念逐渐渗透到初中德育中,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学校应重视德育,通过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加快以人为本的德育深入发展。
一、开展初中德育的意义
1.顺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初中学生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期,神经系统快速发育且日益成熟,语言表达能力大幅提高,并逐渐产生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自我意识也逐渐完善。因此,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技能、培养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德育,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初中生的情感意识逐渐强烈,需要以德育引导其正确对待“情感萌芽”,使其明白情感萌动是青春期的正常情况,并学会自我调节,理智控制情感冲动。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海量信息,而初中生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德育,让学生逐渐养成全面的思考能力与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分辨信息真伪,防止学生在接受不良信息后产生错误的思想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在“分数论”的影响下注重知识的传递,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形并不少见。这种做法只重视知识,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遵循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培养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即要求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坚决避免因唯知识论造成的忽略学生个人情感、缺少思想教育的现象。李振西教授曾指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不是人和物的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心灵和心灵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动向,以人为本做好德育,用好“三面镜子”,即发现学生优点的“显微镜”、平等对待学生的“平面镜”、长远发展的“望远镜”,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4.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教育的智慧》指出,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未来,无论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工厂产出标准化产品,是其生产的成功;而学校若培养出模式化的“人才”,却是教育的失败。因此,教师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只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德育应包含人类的终极关怀,要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和创造力。
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开展初中德育的策略
茶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摘要:我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要追溯到神农时期,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历史财富,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茶元素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让传统采茶、饮茶等行为,逐渐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象征。本文主要探究了茶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希望能够改变传统的初中德育教学形式,努力实现初中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出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茶文化;初中德育教育;实践探索
茶饮中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我国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开发茶道、茶德等在我国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影响,茶文化在教育事业的有效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优秀历史背景,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究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艺术。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流程,加强学生对德育品质提升重要性的认识。
1茶文化促进初中思想道德教育
初中教学阶段正处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存在许多思想道德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能够通过电子设备,接触到更加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初中生的心理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能够自动进行网络信息筛选,由于初中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存在着虚荣心、自尊心过剩的现象。教师对初中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了解不足,许多学生片面地将个性与叛逆混为一谈,对学校建立的行为规范有着抵触心理,现代的初中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将父母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茶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有效应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文化内涵经过几千年的思想洗礼,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释家的思想精髓,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信奉儒家中庸之道的调和思想,将苦辣酸甜的味蕾感受比喻为人生中的不同感悟。同时,中国茶艺讲究朴实无华、宁静致远的优秀思想内涵,是学生勤俭节约日常行为养成的重要渠道,茶文化礼仪讲究礼让长者,结合历史上的名人故事,让初中生明确茶文化中的待客之道,培养学生谦逊守礼的道德行为,在品茶的过程中纠正学生的价值观。茶文化在传承发扬的过程中,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唯一性,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借助沏茶、品茶的过程,让心态逐渐平和,在反复清洗茶杯的过程中排解内心的愤懑知情。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平和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煮茶的过程,通过“凤凰三点头”的倒茶礼仪,引导学生观看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的状态,随着茶香的逐渐渗透,反省自身的行为特点,找寻内心真正的自我。在品茶过程获得身心愉悦的享受,明确未来的人生方向,品茶的过程是精神升华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茶习惯,通过内心思绪的排解,让学生真正的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2茶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对策分析
摘要:初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阶段,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现在,初中学生的教育正在不断的深化与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德育方面的教育,我们国家的初中教育要求大部分初中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当前积极探索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和对策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承担这一重任的主要力量是班主任,班主任是沟通家长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纪律、日常生活卫生等方面进行管理,可以说这是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主任的核心是德育工作,现在学生的思想道德观不容乐观,分析其中的原因,积极探索方法与对策,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所在,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班主任工作尽管复杂多样,但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真正做到五育并重、德育为首。
一、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从小学毕业之后步入初中的校门,从生活和学习上渐渐地减少了父母看护和管理,但是还没有达到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能够完全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的程度。只有调动班主任队伍对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一种以初中生为主体进行参与其中的德育教育方式,才能实现德育观念的转变,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的改革。
二、德育教育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
摘要:德育渗透是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将思想品德教育加入其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是知识学习和育人相结合的体现,是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规范和要求之一,让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提高语文课堂德育的效果。文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德育渗透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资源所在,总结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给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改进措施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更高的要求是德才具备,因此进行全面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初中学生思想正逐步成熟,刚刚脱离小学时期的迷茫期,“三观”处于一个渐渐养成的阶段。《中央关于改革和强化中学德育工作纲要》中要求:在初中成长过程中要尤其看中教育工作,在初中学生教育工作中更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1]究其一生来说,一个人在初中时期形成的观念和养成的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十分巨大,可见对初中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近年来一些初中学校语文老师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主要注重于语文知识的提高,倾向于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在授课中可能更加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教育。因此,开展对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德育渗透艺术的研究,查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助于切实发挥初中语文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2]
一、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意义
初中教学中德育是指对广大初中生开展政治、心理、品德、法规的教育,最终目的是把广大初中生塑造成文明礼貌、乐观向上、自立自强、乐于助人、爱国、爱家、爱社会的社会青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渗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有助于提高初中生道德水平。中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他们道德高低关系到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现在是媒体时代,学生每天都会从各式媒体中看到各种不公平的现象,各种不幸的事件,各种悲惨的遭遇,那像课本里面所言的公平何在?[3]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日常的学习中反复锤炼,促使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履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二)有助于养成初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深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德育渗透有助于广大学生养成客观、积极的价值观。[4]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加强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渗透,启发学生的思维,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有着传承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意识。(三)有助于提升初中生法律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因发育年龄提前、家庭教育缺失、沉迷网络游戏、模仿犯罪等原因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手段之残忍、后果之严重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这些犯罪的青少年中,有一大部分属于不懂法,没有接受系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带来的结果就是“无知无畏”。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会触犯法律、自食恶果的严重性,维护法律的庄严,进而不敢违法、不会违法,成为讲规矩、守法律的好公民。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德育渗透的主要资源
“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德育渗透”与“网络德育”进行模糊检索,在2013-2017年间,可分别获得期刊文章2576篇与1218篇,可见,不管是德育渗透还是网络德育,都是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或德育工作者研究的高频词汇。但如果选择文献分类目录为“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检索条件为“主题”类别,以“网络德育”词频并含“渗透”词频再进行精确检索,在2013-2017年间,仅获得期刊文章16篇,其中,以高校为研究背景的有9篇,以学科渗透为研究背景的有3篇。可见,如将“德育渗透”与“网络德育”进行合并研究,既有时代意义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空间。德育,作为人格教育、人性提升和精神建构的一种人类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其主要表现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方面,而隐性教育形式则主要表现为德育的渗透。从与德育载体论关系出发来界定德育渗透理论,即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德育渗透载体包含环境、学科、教师、管理、新闻媒介六大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介载体具有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更为人们接受且行之有效。从与德育灌输论关系出发来界定德育渗透理论,即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与空泛说教,而应借助科学方法将德育有关内容与具体知识糅合在一起,创设一定的情景环境,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与优良品质。此外,还有学者从教育模式,以及从学科教学等方面出发来界定德育渗透理论等,可谓百家争鸣。但总体而言,德育渗透理论应包含三个内容,这基本已经形成共识:一是一种方法、途径或原则,核心就是“不知不觉”;二是有载体;三是丰富了传统德育,拓展了德育时空。在现实教育中,初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初期与性格叛逆期,不善交往与表达,对外界敏感,尤其是对互联网信息与自媒体极富好奇心,学习能力强,其性格特点与行为特征都说明“互联网+”德育渗透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也必将取得显著效果。
二、“互联网+”初中德育渗透新取向
1.德育实践范围:从现实世界延伸至虚实交织“互联网+”德育,融合了“真实+虚拟”,整合了“一般道德社会+虚拟网络道德世界”,构建了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德育模式。有别于传统德育,“互联网+”所创设的虚拟场域更为宽广、更加复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场域将继续呈现出波浪式多时空向度扩展,生活其中的初中生将有更宽广的时空维度、更便捷的知识素材、更个性的表达手段去传递讯息、表露情感、阐述观点以及碰撞思维。当然,这种虚拟场域所呈现的信息并不都是规范、正面、健康向上的,其中也充斥着各类消极、迷幻、失范的有害信息,对此要学会辨别、有所取舍,而这正需要德育工作者在现实世界加强引导,做好“铺轨”,时刻防范初中生认识错位,甚至人格扭曲。2.德育主体身份:从教师传授延伸至师生共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过自身学习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德育知识,相较于其它任何人或组织,只有教师堪当德育重任,是德育中的主体。而在“互联网+”时代,德育主体不再以师为尊,相反,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逐渐上升,师生关系也不再受限于“师传生受”的传统模式,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与新颖性、网络德育的多元性与动态性、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等,都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新世界,学生主体对于道德素养和道德能力养成的重要价值逐步确立,学生从德育的“接受者”正逐步走向“挑选者”。当然,德育主体从原先的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并不能说明教师德育从此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德育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谋事业,两者缺一不可。“互联网+”德育,使学生的自主性凸显,学生可借助互联网习得道德,并于现实中显现。但学生在“自育”的同时也离不开“他育”的引导,“自育”不加引导与规范则容易走偏,甚至误入迷途,教师“他育”是“指路明灯”,其引导与启发作用也不可小觑,故“互联网+”德育,则更应强调师生共育。3.德育手段方式:从理性教育延伸至情感交互一直以来,传统社会都把理性作为判断道德的唯一尺度,在引导学生追求道德崇高理想的同时,都忽视了生活世界的道德的丰富性,忽视了学生置身社会生活之中所获得的乐趣,这样的道德教育很容易被退化成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与行为训练模式,这种以牺牲心灵自由成长而达到某种抽象、僵化的道德目标的道德教育,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道德教育。应该说,生活中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既要有理性的总结、提升与“质的飞跃”,又要有感性体验、陶冶与“量的积累”。感性活动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承载物,脱离感性谈理性,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因此,在初中德育过程中,不能为德育而德育,还得让学生接触到德育工作赖以生存的土壤,而这土壤,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网络生活就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4.德育目标内容:从传统价值延伸至现代共融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善恶是非、道德伦理所形成的一致性评价标准在如今网络社会不再同步,两者正分别呈不同的向上抛物线进行同向运动。网络文化促使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新的时空展开,文化的开放态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造成了现实道德标准的多元化与道德评价的多向性,同一事物由同一群体或个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评判,所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大相径庭,这必将影响到新时代的学生,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学生对其遇到的一些事物的道德宽容度增大,善恶分界线模糊;另一方面,其个人主体意识开始彰显,个人价值、民主与自由诉求要求得到社会关注等。但即使如此,“互联网+”时代,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多元化价值观完全割裂开来也并不可取,“互联网+”更需要呼吁融合,传统价值观对现代多元价值观所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现代多元价值观又拓展了传统价值体系,两者相辅相成。
三、“互联网+”初中德育渗透路径选择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黎加厚教授认为,“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让学生离开网络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而信息时代的德育创新,应着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可见,如何利用网络社会助力初中德育已变得愈发紧迫与重要。1.生活化而非书面化———基于社会学角度。根据社会学理论,人的社会化对其个体而言也是一种内化活动,即经过日常生活,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实践,转变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而德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生活大环境对于学习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客观存在,而这里的“教育”与德育一脉相连。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影响生活,重塑百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即生活”,网络德育不再是线下德育的补充,而应理解为网络时代的德育。传统德育单一的呆板的书面化的教育方式受了极大冲击,在现今“无网不成生活”的社会背景下,德育主体无一例外都身处其中,脱离网络生活讲德育以及死抱书面教条讲德育都是不可想象的。2.碎片化而非阵地化———基于建构学角度。建构学,即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其重要思想就是认为知识是碎片化的,零散的,是通过学习者的个体主动性而予以内化吸收并完成学习,这无疑与网络德育境况不谋而合。在网络海量的信息里,包含着无尽的德育素材,它们透过某个图片、视频、某段文字或新闻事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不自觉无意识的情况下,缓慢而切实地影响了其思想与情感,随着学生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进而形成个人特有的道德品质。这与传统德育采取的课堂集中灌输,高密度头脑风暴,阵地战式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3.立体化而非单一化———基于教育学角度。教育学主要研究如何科学教育,其重要内容就是强调科学的教育模式。在网络社会,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已发生变化,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既纷繁杂陈又生活活泼,呈现出立体化多元文化结构,拓宽了德育工作的渠道,这有助于澄清价值,更新观念,为学生理解与深层次把握各种道德观念提供了很好地帮助,对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同时也对传统德育的保守性与单一化提出了挑战。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不能再采取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要与学生共同进步,利用网络资源,构筑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学习借鉴新方法新途径来创新德育形式,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涵,在思想政治课、各学科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德育途径。4.私密化而非公开化———基于心理学角度。在心理学上,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个体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叫“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初中生身上的表现,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撞”“对着干”。传统德育都是以正面灌输、教育者以一对多集体式的单向性教育为主,容易给正处于性格叛逆期的初中生造成反感,尤其以公开地说教式的德育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往往会因为学生的自尊与“面子”而大大降低德育效果。相反,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过程则具有双向交互性与隐密性,在教育主客体之间营造出独立空间,在德育主体“反省”“反思”、同伴互动、情感陶冶的情景中完成德育目标,这有利于德育主体消除顾虑、畅叙问题疑惑,德育效果显著,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自由、充分、和谐地健康发展。
初中德育教育问题及创新型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日益增多。造成这个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缺少或者被忽视。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如果能够有效进行,就能够培养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思想意识,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身心健康的人。因此,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并且十分必要,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初中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创新型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德育教育;问题;创新型对策;初中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所形成的思想、人格和品行等将关系着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情况。并且在这个阶段,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合适的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按照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理念,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中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大,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让许多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从而做出一些有悖于道德要求的事情。因此,我们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处理好德育教育和学习知识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综合型人才。
一、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当前,传统的应试教育对教师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还没有被完全落实。首先,部分教师仍然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即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育。即使现在,国家提倡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但某些初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仍然是以让学生考入重点高中为教学目标,而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较少。其次,某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是其教育教学方式却不够新颖。这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德育理念。最后,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所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只存在于表面,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有效开展。这些都是因为教育工作者严重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长此以往,教师的德育教育不能有效开展,使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1](二)德育教育的目标脱离实际。德育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向上的身心健康的人。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育目标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陈旧和单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引用的案例,往往是一些以前屡屡用过的十分老套的例子,对于具有新闻性和生活的真实案例却很少。这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显现出那些教师的德育教育目标不符合实际生活。(三)教育方式显得太过于形式主义。在初中的德育教育过程中,首先,有些教师重视德育教育知识的输出,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和一些良好的德育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型对策分析凌伯新(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沙埔中学广东广州511338)习惯的培养,导致德育教育太过于形式化,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有些教师的德育教育方式太过于古板和单一,不够灵活。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今后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严重不一致。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严重地阻碍了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型对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